一、技术贸易中的价格确定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许佳琪[1](2020)在《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化和全球化正在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朝着网络化和复杂化的态势发展。以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家竞争愈演愈烈,全球贸易关注的对象也从以国家资源禀赋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转变为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技术贸易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本文以全球技术贸易为研究主题,从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两个视角切入,融合大数据挖掘、网络科学、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构建技术贸易的地理网络和产品关联网络,从网络节点、网络关联、网络聚类以及产品空间等方面揭示了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规律,并进一步解析了全球技术贸易网络演化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技术贸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是国家/地区间经济、科技联系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全球技术贸易网络是由国家地区关联系统、贸易网络系统以及空间位势差组成的功能空间综合体,具有复杂性、多尺度性等特点。(2)全球技术贸易网络呈现拓扑连接的复杂性。在结构复杂性层面,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网络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持续扩张的态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技术贸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技术服务贸易网络则表现为萎缩性,贸易紧密度在时间上表现为由密集到稀疏的演化趋势。在属性复杂性层面,全球技术贸易网络表现出小世界、无标度、异配性中部分或全部复杂性特征。(3)全球技术贸易网络高度遵循空间集聚规律与空间等级规律。从节点分异来看,全球技术贸易网络形成以美国、西欧、日本等经济实力突出的国家为网络核心,其他个别技术生产能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为次级网络枢纽的空间组织模式。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网络贸易重心逐渐从欧美向亚洲转移;技术服务贸易网络高等级节点则长期锁定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从网络关联来看,全球技术贸易网络具有显着的空间等级特征,大体上呈现以美国、西欧、东亚等为顶点并向低层级节点递减的空间等级结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网络贸易流集中于欧洲内部和亚洲内部;技术服务贸易网络则以跨洲域的全球性贸易为主。从网络聚类来看,全球技术贸易社团划分单一,既存在地理邻近性作用下的局部空间集聚,也呈现全局上跨区域的空间零散分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网络以社团内部扩张为主,技术服务贸易网络最终呈现社团空间同一化。(4)全球技术产品空间存在高度异质性,其演化遵循路径依赖的发展模式。从优势产品来看,全球技术进出口优势产品格局空间同配性和异配性并存,不同类别产品出口优势被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大国占据,进口优势则由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中国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为主的各类出口优势产品数量波动上升,而进口优势产品数量则呈下降趋势。从产品空间来看,全球技术进出口产品空间存在核心-边缘结构,在时间上均表现出由稀疏到密集的演化特征。六大洲进出口产品空间演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新优势产品往往根植于现存优势产品。中国技术出口优势产品边缘化严重,其进口优势产品则逐步从产品空间的核心趋向次级核心与边缘。从产品密度来看,全球技术产品密度分布基本保持时间的惯性和空间的粘性,各大洲在九类进出口产品密度上的优势程度与其优势产品数量的分布相似。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密度波折上升,进口产品密度则呈下降趋势。产品密度推动全球技术产品结构演化,且影响程度在时间序列上不断加深,这体现了路径依赖的过程。(5)“国家/地区属性-多维邻近关系-产品特性”交互作用于全球技术贸易网络。首先,不同国家/地区属性决定了国家/地区的进出口倾向,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地区,技术贸易规模维持在较高水平;拥有稳定社会环境和较低技术发展水平的国家/地区具有明显的技术服务贸易规模优势,而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没有凸显优势。其次,国家/地区多维邻近关系引导着国家/地区技术贸易关系的选择偏好,地理位置(实际距离和陆地相邻)、制度环境、历史环境(存在殖民关系)以及社会因素越相近的国家/地区间,越倾向构建技术贸易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相似、语言同构(使用共同语言)正向作用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联系强度,但阻碍了技术服务贸易关系的形成。技术发展水平相似性负向作用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且对技术服务贸易无显着影响。最后,技术产品是否具有原始优势、产品密度大小影响着产品结构的演化。原始优势对技术产品空间的演化具有显着的正面影响,出口产品密度有利于全球以及各大洲产品空间演化,而进口产品密度仅能在除欧洲之外的其他地区产品结构演化中起促进作用。
游才琼[2](2014)在《非正式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人类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从意识到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各国都在抢夺先进技术,落后的国家渴望引进技术,发达的国家加大投资力求掌握更加尖端的技术,成为技术市场的主宰。技术贸易的诞生和发展带有强烈的市场需求。中国的技术贸易在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侧重于技术的引进,在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中国的技术出口才慢慢多起来,技术的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才日渐接近。国外对技术贸易的研究早于中国,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是国外研究的主要集中点。这是因为,进行技术贸易的最开始多是美国,欧洲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在国外经营和投资,遇到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文化方面的问题。而中国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本文研究目的是:本文的作者由于亲身经历了多个技术贸易项目,对技术贸易中非正式制度对贸易的影响有比较深刻的感触。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研究国际技术贸易,希望借此,明白非正式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影响的方面和影响的后果,以期在今后的技术贸易项目中,能规避非正式制度不好的影响,而发挥其积极的正向的促进作用。本文基本结论是:(1)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都产生影响。(2)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二者是对立、统一和转化的关系,进而分析发现非正式制度能减少国际技术贸易中正式制度强制执行和实施的成本。(3)从文化因素、君子协定与信用意识的影响、价值观与伦理观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证非正式制度是降低国际技术贸易交易成本的重要工具。(4)非正式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后果:有节约成本和促进国际技术贸易平稳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和语言差异、教育差异和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贸易矛盾等负向阻碍作用。然后以非洲某国技术项目和东南亚某国技术项目为案例,系统的分析了非正式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非洲某国技术项目是一个说明非正式制度正向影响的案例,信任感减低交易成本,尊重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减少合同执行和实施的成本,文化亲近感减少了贸易摩擦,理解风俗习惯就是支持技术贸易,诚信互利的伦理道德观可缓和矛盾,在这个项目中非正式制度保驾护航,技术项目按照合同要求,每个时间节点的工作都顺利完成,最终,整个技术项目顺利完成,双方接下深厚的友谊。而在东南亚某国的技术项目中却完全不是相同场景,语言差异造成沟通不畅,工作习惯差异导致矛盾,信用危机致使交易成本飙升,非正式制度的负向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导致项目进展缓慢,大小贸易摩擦不断,在延期完成合同内容后,外方还提出了其他的问题致使双方闹得不愉快。在一正一反的两个案例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如遵约守诺,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国际技术贸易前,必须充分了解各国的风俗习惯,企业的贸易政策要与当地文化融合,文化交融意识的培训,培养跨文化管理人才,在技术贸易过程中多与外方发展文化交流活动,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注意文化的变迁。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是:(1)通过查阅国外国内的相关文献发现,从非正式角度研究国际技术贸易的文献比较少,大多是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研究经济。因此,本文可以丰富非正式制度影响国际技术贸易的相关文献。(2)国内国外的学者研究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文化冲突,文化差异和文化融合等问题。纵观各类文献,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非正式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和影响后果的分析,而本文系统分析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影响后果,是对非正式制度研究的补充。(3)本文案例为笔者参与的多个技术转让项目中的两个典型案例,案例本身具有代表性。希望借助这些真实案例给从事技术贸易的相关企业提供一定借鉴和帮助。
杨建明[3](2013)在《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条款研究》文中提出在国际技术贸易中,转让方利用在相关市场的支配地位,或通过企业之间达成垄断协议,给受让方实施非法的约束条件,从而限制贸易竞争或技术进步。本文介绍国内外对限制性条款的立法情况,结合中外相关的案例,总结限制性条款的合法性判断规则,实现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平衡。前言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对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条款进行概述,包括限制性条款的定义、构成要件、成因和规制的必要性、分类。第二部分,从国际、外国、我国的三个立法层面,对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条款进行考察。首先从国际立法开始,如《关于控制限制性商业行为的多边协议的公平原则和规则》、《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发展中国家关于发明的示范法》、TRIPS协议;然后,介绍传统发达国家美国和欧盟立法实践,以及新兴发达国家的代表韩国的政策实践,总结其成功经验。第三部分,重点讨论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条款五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包括搭售协议、禁止反向工程条款、回授条款、标准与专利的结合、专利池。结合中内外相关的案例,以及我国立法状况,评估这些表现形式的合法性。最后,在总结国内外立法状况和五种典型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对于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条款的合法性,笔者分别从对竞争的影响、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是否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三个角度,提出了三种判断规则。
吴宁扬[4](2011)在《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担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阐述了技术引进中知识产权担保的概念与特征、专利技术在贸易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担保问题、技术引进中的知识产权担保的范围以及技术引进中知识产权担保条款。
岐东霓[5](2011)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法律规制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将对一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同等重要。但是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法律规制,需要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体系,在此之前还需要对知识产权滥用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形成合理的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知识产权滥用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以民法“禁止权利滥用”对知识产权滥用法律规制体系的目标和性质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概念、分类、表现做出界定。然后针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许可合同中的限制性条款、拒绝许可、不实施专利三种行为,分章节进行着重论述。通过本文,笔者尝试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归纳出尽量完整清晰的法律规制思路,探讨如何结合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对影响我国国际技术贸易正常开展的知识产权滥用问题进行法律规制提出力所能及的建议。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国际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界定”,从知识产权滥用与民法“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关系出发,对知识产权滥用的产生原因、行为后果、概念构成、及行为类别进行分析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概念界定及其表现形式做出一般性概括:根据知识产权实体权利的主要内容(独占实施权和许可权)将国际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滥用许可权(许可合同中限制性条款、拒绝许可)、不实施行为。第二章为“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的法律规制”,对限制性条款做列举式概括;对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规制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分别对美国和欧盟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的立法和实践进行分析,并对两者在法律规制中的特点做出比较和总结;分析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制特点和有待改进的方面做出总结。第三章为“对国际技术贸易中拒绝许可行为的法律规制”,对拒绝许可的产生原因、分类进行分析;提出对拒绝许可应区分知识产权法的规制方法和反垄断法的规制方法,并对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对拒绝许可适用知识产权法的强制许可规制的论述中,对TRIPS协议和我国知识产权法中的强制许可制度的特点以及适用于对拒绝许可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行了论述;以欧盟Magill案、IMS案、德国Spundfass案,以及欧盟和美国对微软拒绝许可行为的司法判定为例,对知识产权拒绝许可进行反垄断法规制的“新产品规则”和“关键设施规则”进行分析。第四章为“对专利权人不实施专利的法律规制”,对专利权人不实施专利的原因、表现和违法性进行分析;分析了各国立法和《巴黎公约》中的“专利当地实施要求”对不实施行为的法律规制,以及我国修订后的专利法中对不实施专利的强制许可规定;对《巴黎公约》第5条A款中的“专利当地实施要求”是否与TRIPS协议第27条的规定相矛盾的问题,从《巴黎公约》与RTIPS协议的关系、“专利当地实施要求”与TRIPS协议第31条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TRIPS协议第27条的规定如何解释,三个层次进行论述,得出《巴黎公约》中的“专利当地实施要求”并不与TRIPS协议第27条的规定相矛盾,而是作为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对专利权人的权利限制规定,是对TRIPS协议的公共健康政策和公共利益目标的体现,有利于促进成员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结论。结论部分根据上述四个部分对知识产权滥用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概念界定、行为表现和法律规则方法的论述,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体系进行设想和构建,提出应当结合知识产权法和反垄断法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法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形成全面的法律规制体系,并对我国相关领域法律规定的完善提出一些修改和补充建议。
郑克盛[6](2011)在《国际技术贸易中不可抗力之研究 ——论技术风险与政府行为》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是倡导知识经济的时代,在活跃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国际技术贸易不仅与传统商品贸易及服务贸易并驾齐驱,在交易总额上更趋向于成为最主要的交易类型。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紧密相关,因此技术风险一直是商业投资中重要的评估对象。由于国际技术贸易法中私法行为公法化的趋势,以及技术转让对一个国家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与行动日益高涨,政府管制措施也逐渐成为技术贸易上的重要课题。技术风险与政府行为是传统民法不可抗力制度中常被讨论的命题,那么在国际商事活动中,尤其是在国内法与国际商法交叉的领域,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或障碍,何种情况下可以援用不可抗力,特别是能否主张政府行为或者技术风险作为不可抗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第一章中,本文首先阐述了国际技术转让与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投资与国际技术贸易的相关性,用以说明国际技术贸易自身的特点。并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客体“技术”的定义与选取范围、国际技术贸易所包含的合同种类之法律关系进行了说明。在界定技术风险与政府行为概念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进行了厘清。通过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技术转让对技术创新的推动、政府行为对技术贸易的规制、技术风险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得出技术风险与政府行为对我国行业有着重要影响,应当予以重点关注的结论。在第二章中,针对不可抗力的法律制度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不抗力的理论基础、构成要件、类型、法律效果与风险分配,并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制度进行了比较法上的研究。对于情事变更的原则也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在我国法律制度最新的发展架构下,就其定义、构成要件、比较法研究、法律效果等进行了介绍,并比较了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的异同。此外,通过对合同违约归责理论与不可抗力制度之适用的联系的说明,对中国现行不可抗力的法律制度提出分析与建议。在第三章中,首先说明技术贸易中私法行为公法化的特点,就国际商法与国内法之间交叉领域如何适用法律规范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国际技术贸易法中各种合同与法律适用。通过介绍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中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确立了技术贸易当事人之间任意性法律关系的判断准则。另外辅以国际商事合同通则、FIDIC合同条件、UCP500等国际商业惯例的不可抗力规定做比较,对销售公约及合同通则与我国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也做了较完整的比较。最后对国际技术贸易法之法制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在第四章中,对于技术风险的定义予以梳理,并列出技术难度因素、同类市场因素、法律制度因素等三个部分来与技术开发合同、技术移转合同、技术咨询与服务合同等各类合同做交叉分析讨论,试图将技术风险类型化,并对我国不可抗力三要件进行检视,以了解技术风险在不可抗力原则中的适用范围及可能的类型为何。在第五章中,针对政府行为的定义、范围予以界定,并就政府行为是否适用不可抗力原则予以展开讨论,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政府行为进行探讨。此外,以我国的技术进出口管理为对象,就现行法律下的管理状况做一介绍,并以一般管理、两用技术之管理、审查与否、对特定经营者或国家地区与产业等方式对政府行为进行分类,最后再以不可抗力要件对政府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第六章中,针对目前的法制下不可抗力规定过于原则的现状,本文基于私法自治的原则,提出可以用约定的方式即在合同中自我设置不可抗力条款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指出了约定不可抗力条款需要一些注意事项。
代天一[7](2011)在《论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的风险与防范》文中研究表明国际技术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国际货物贸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国际技术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国际间的技术转让中,技术出让方与技术接受方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研究技术贸易的风险与防范,对于我国技术贸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鑫[8](2009)在《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提出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国际技术贸易的地位也更加突出。然而,国际技术贸易中存在的各种限制性商业做法却损害了技术贸易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国科技力量与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差距,我国作为技术引进大国的地位在近期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为维护我国在技术引进中的正当利益,我们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世界各发达国家均以垄断法为基础,制定了单独的法规指南,用于专门规制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商业做法。我国虽然颁布了《反垄断法》,但对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商业做法只做了原则性规定,在技术贸易实践中,往往不能很好的起到保护我国企业免受外国公司在技术转让中的不合理限制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对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进行法律规制的《反垄断法》配套法规的建设。本文以我国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法律规制的完善为研究重点,通过利益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及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论述。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基本问题,重点从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及法的价值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了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法律规制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着重就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国际立法及各主要国家立法进行比较,得出对我国立法的借鉴意义。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分析我国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规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我国需要建立《反垄断法》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执法指南或规章,对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商业做法进行专门法规制,并建立起由序言、基本原则、知识产权许可中的各种限制性商业条款、专利池中的反垄断问题及标准化中的反垄断问题等几部分构成的立法框架。
江辉[9](2009)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伦理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国际技术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各国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繁荣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国际技术贸易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日益显现,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是伦理方面的问题。本论文希望通过揭示国际技术贸易中存在的主要伦理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入手,寻找国际技术贸易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再从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以诚信互利为其核心伦理价值、以尊重贸易主体为基础道德规范、构建有利于全球生态和谐的良性国际技术贸易机制、加强对国际技术贸易不道德操作的防范和监督方面着手,探析解决国际技术贸易中伦理问题的措施,促进国际技术贸易的快速健康发展。本文通过五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为绪论,简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当代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特征以及国际技术贸易的现实意义;第三章揭示了国际技术贸易中存在的主要伦理问题,主要从国际技术贸易中的不公平问题、诚信失范问题、不尊重问题以及危害生态环境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概述;第四章对国际技术贸易中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分别从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文化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最后一章,从以下五方面提出了解决国际技术贸易中伦理问题的措施第一,建立公平的国际技术贸易竞争机制。实现国际技术贸易的互利目标,不是不要竞争,而是要建立一套关于合理竞争的规范,使各缔约方在公正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通过竞争,实现互利。第二,建立诚信互利的国际技术贸易核心伦理价值体系。在从事国际技术贸易过程中,诚信是一项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是贸易取得成功的基石,互利原则则是国际技术贸易伦理的核心价值范畴。第三,建立相互尊重的国际技术贸易基础道德规范。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应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对等互惠的原则,差异与融合并存的原则,统一性与多元化并存的原则。第四,构建有利于全球生态和谐的良性国际技术贸易机制。为了使国际技术贸易既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又不损害全球生态环境,我们就应该致力于构建一套有利于达到和谐生态伦理的良性国际技术贸易机制。第五,加强对国际技术贸易不道德操作的防范和监督。国际技术贸易转让方不可能在发展中国家无利经营,为杜绝技术转让方的不道德经营,最可行的办法就是采取防范和监督措施予以制约,以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损害。
郑玉娟[10](2008)在《国际技术贸易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限制性条款的含义入手,分析了限制性条款的产生原因与危害,得出必须管制限制性条款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管制限制性条款的法律基础,并介绍了几种典型的限制性条款。在介绍了限制性条款的有关国际立法后,从几个方面对各国的国内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使各国对限制性条款的立法现状及不足之处都清晰的呈现出来,并落脚于我国的实际。限制性条款的存在阻碍了国际技术贸易的正常发展,极大地损害了作为技术引进方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我国也深受其害。限制性条款是知识产权滥用的一种形式。我国近年来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对其限制不足。这不利于大量引进技术的我国的当事人,不利于我国技术的发展。因此,研究国际技术贸易合同中的限制性条款有其现实意义。
二、技术贸易中的价格确定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术贸易中的价格确定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数据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1 全球贸易地理 |
2.1.1 发展趋势和路径 |
2.1.2 空间格局及演化 |
2.1.3 影响机制及因素 |
2.1.4 地缘贸易 |
2.2 全球贸易网络 |
2.2.1 整体网络特性及演化 |
2.2.2 产业或产品贸易网络 |
2.2.3 产品空间理论与实证 |
2.2.4 影响因素及机制 |
2.3 国际技术贸易 |
2.3.1 技术贸易的内涵和测度 |
2.3.2 技术贸易的实证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理论框架 |
3.1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基本内涵 |
3.1.1 相关概念 |
3.1.2 基本内涵 |
3.2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构成 |
3.2.1 主客体要素 |
3.2.2 环境要素 |
3.3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结构 |
3.4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功能 |
3.5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演化 |
第四章 基于空间联系的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 |
4.1 研究方法 |
4.1.1 加权有向网络构建 |
4.1.2 网络分析指标 |
4.1.3 空间统计指标 |
4.2 全球技术贸易规模的时空演化 |
4.2.1 全球技术贸易规模的时序变化 |
4.2.2 全球技术贸易规模的空间演化 |
4.3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化 |
4.3.1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整体特性 |
4.3.2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小世界性 |
4.3.3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无标度性 |
4.4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节点演化分析 |
4.4.1 贸易节点的空间不均衡性 |
4.4.2 贸易节点的等级层次性 |
4.5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关联演化 |
4.5.1 贸易关联的空间不均衡性 |
4.5.2 贸易关联的空间层级分布 |
4.6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社团的集聚性演化 |
4.6.1 网络社团的结构分析 |
4.6.2 网络社团的空间聚类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产品关联的全球技术产品空间的路径演化 |
5.1 研究方法 |
5.1.1 模型构建 |
5.1.2 指标选择 |
5.2 全球高新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时空演化 |
5.2.1 高新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空间演化 |
5.2.2 高新技术产品比较优势的洲域差异 |
5.2.3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比较优势演化 |
5.3 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空间的演化格局 |
5.3.1 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空间的结构演化 |
5.3.2 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空间的洲域差异 |
5.3.3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空间的结构演化 |
5.4 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密度的时空演化 |
5.4.1 高新技术产品密度的空间演化 |
5.4.2 高新技术产品密度的洲域差异 |
5.4.3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密度的时序演化 |
5.4.4 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密度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球技术贸易网络演化的影响机制 |
6.1 全球技术贸易演化机制的理论与假设 |
6.1.1 全球技术贸易规模演化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
6.1.2 全球技术贸易关联演化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
6.1.3 全球技术产品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
6.2 全球技术贸易演化机制的模型构建与变量测度 |
6.2.1 全球技术贸易规模演化的模型构建与变量测度 |
6.2.2 全球技术贸易关联演化的模型构建与变量测度 |
6.2.3 全球技术产品空间演化的模型构建与变量测度 |
6.3 全球技术贸易演化机制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全球技术贸易规模演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2 全球技术贸易关联演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3 全球技术产品空间演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非正式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基本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非正式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影响国际技术贸易的制度因素分析 |
3.1.1 政治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 |
3.1.2 经济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 |
3.1.3 法律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 |
3.2 非正式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分析 |
3.2.1 非正式制度能减少国际技术贸易中正式制度强制执行和实施的成本 |
3.2.2 非正式制度是降低国际技术贸易交易成本的重要工具 |
3.3 非正式制度影响国际技术贸易的后果分析 |
3.3.1 正向促进作用 |
3.3.2 反向阻滞作用 |
4 关于非正式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影响的案例分析 |
4.1 非正式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正向影响的案例:D项目 |
4.1.1 信任感降低交易成本 |
4.1.2 尊重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减少合同执行和实施的成本 |
4.1.3 文化亲近感减少贸易摩擦 |
4.1.4 理解风俗习惯支持技术贸易 |
4.1.5 诚信互利的伦理道德观可缓和矛盾 |
4.2 非正式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负向影响的案例:T项目 |
4.2.1 语言差异造成沟通不畅 |
4.2.2 工作习惯差异导致的矛盾 |
4.2.3 信用危机使交易成本飙升 |
5 应对国际技术贸易中非正式制度负向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
5.1 遵约守诺,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
5.2 国际技术贸易前,必须充分了解各国的风俗习惯 |
5.3 企业的贸易政策要与当地文化融合 |
5.4 文化交融意识的培训 |
5.5 培养跨文化管理人才 |
5.6 在技术贸易过程中多与外方发展文化交流活动 |
5.7 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注意文化的变迁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3)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条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限制性条款的定义 |
(二) 限制性条款的构成要件 |
(三) 限制性条款的成因和规制的必要性 |
(四) 限制性条款的分类 |
二、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条款的国内外立法实践 |
(一) 国际立法 |
1. UNCTAD的《关于控制限制性商业行为的多边协议的公平原则和规则》 |
2. UNCTAD的《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 |
3. WIPO的《发展中国家关于发明的示范法》 |
4. WTO的TRIPs协议 |
(二) 传统发达国家和区域的立法实践——以美国和欧盟为例 |
1. 美国 |
2. 欧盟 |
(三) 新兴发达国家的政策实践——以韩国为例 |
(四) 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 |
三、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条款典型的表现形式 |
(一) 搭售协议 |
1. 搭售产品与被搭售产品的关联程度 |
2. 被搭售产品是否享有知识产权 |
3. 是否出于维持一定质量或实现新功能的目的 |
4. 我国对搭售协议的立法现状 |
(二) 禁止反向工程条款 |
1. 打破知识产权制度的平衡机制 |
2. 打破商业秘密法与专利法并存的保护模式 |
3. 反向工程没有损害转让方的直接利益 |
4. 禁止反向工程容易压制思想自由 |
5. 我国对禁止反向工程条款的立法现状 |
(三) 回授条款 |
1. 是否为独占性 |
2. 是否有流通条款 |
3. 我国对回授条款的立法现状 |
(四) 标准和专利的结合 |
1.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故意不披露专利信息 |
2. 利用标准化组织否决另一竞争对手的标准 |
3. 拒绝许可 |
4. 我国对标准和专利的结合的立法现状 |
(五) 专利池 |
1. 订立垄断协议 |
2.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
3. 我国对专利池的立法现状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4)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担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知识产权担保概念与特征 |
2. 专利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担保 |
3. 技术引进中的知识产权担保范围 |
4. 技术引进中知识产权担保条款 |
(5)国际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法律规制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界定 |
一、知识产权滥用的一般界定 |
(一) 知识产权滥用的理论基础:“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
(二) 以“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为基础对知识产权滥用进行综合分析的界定方法 |
(三) 知识产权滥用的一般概念和行为构成 |
(四) 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分类 |
二、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界定 |
(一) 国际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概念的提出及其界定 |
(二) 国际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表现 |
第二章 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的法律规制 |
一、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的主要形式 |
二、反垄断法对许可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的法律规制 |
(一) 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必要性 |
(二) 美国对许可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的反垄断法规制 |
(三) 欧盟对许可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的反垄断法规制 |
(四) 美国和欧盟反垄断法律规制的比较 |
(五) 反垄断法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局限性 |
(六) 我国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和不足 |
第三章 对国际技术贸易中拒绝许可行为的法律规制 |
一、拒绝许可的法律成因和分类 |
(一) 拒绝许可的法律成因分析 |
(二) 拒绝许可的种类划分 |
二、对拒绝许可的法律规制 |
(一) 对拒绝许可的知识产权法规制——强制许可制度 |
(二) 对知识产权拒绝许可的反垄断法规制 |
第四章 对专利权人不实施专利的法律规制 |
一、专利权人不实施专利的原因、表现及其违法性分析 |
(一) 不实施专利的产生原因、行为方式及其表现 |
(二) 不实施专利行为的违法性——从行为目的和后果来认定 |
二、对不实施专利行为的法律规制 |
(一) 对不实施专利行为的法律规制——强制许可制度 |
(二) 关于专利当地实施要求是否与TRIPS 协议相冲突的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6)国际技术贸易中不可抗力之研究 ——论技术风险与政府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
二、问题界定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法律概念的界定 |
一、国际技术转让与国际技术贸易 |
二、国际技术投资与国际技术贸易 |
三、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关系的客体 |
四、本文中对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关系客体的界定 |
五、国际技术贸易法律关系的类型 |
六、技术风险的界定 |
七、政府行为的界定 |
第二章 私法上的不可抗力原则 |
第一节 中国法制下不可抗力的定义与要件 |
一、不可抗力的定义与理论 |
二、中国民法实定法上的不可抗力 |
三、不可抗力的要件 |
四、不可抗力的类型 |
第二节 不可抗力与商业风险的区别 |
第三节 台湾民法上的不可抗力 |
一、不可抗力的性质与类型 |
二、台湾民法不可抗力的法律效果 |
三、不可抗力的类型 |
四、小结 |
第四节 其他各国关于不可抗力的比较法研究 |
一、法国 |
二、德国 |
三、美国 |
第五节 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原则比较 |
一、情势变更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
二、情势变更的法律规定 |
三、情势变更的要件与法律效果 |
四、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原则的异同 |
第六节 不可抗力的风险分配与损失承担 |
一、合同违约归责制度的探讨 |
二、风险承担的讨论 |
三、不可抗力的法律效果 |
第七节 现行法制评析 |
一、不可抗力的适用 |
二、中国不可抗力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三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 |
第一节 国内法与国际法适用原则的探讨 |
一、国际技术贸易的特殊性 |
二、国际技术贸易中的私法行为公法化 |
三、国际商法的内容与适用 |
四、国际商法中有关技术贸易合同法律关系的规范 |
第二节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 |
一、“非所能控制障碍”的要件 |
二、“非所能控制障碍”的免责 |
三、第三人与附随义务的规定 |
四、相关判例 |
第三节 其它国际商法关于不可抗力的规范 |
一、《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中的不可抗力 |
二、FIDIC 合同条件中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 |
三、UCP500 中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 |
第四节 国际商法与中国法律制度的比较与建议 |
一、国际商法与中国法律制度的比较 |
二、国际技术贸易的立法建议 |
第四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技术风险 |
第一节 技术商品的特殊性 |
一、技术风险的定义 |
二、技术风险的分类 |
三、技术合同的风险分配 |
第二节 各种技术合同中的技术风险 |
一、技术开发合同的风险类型 |
二、技术转让合同中的风险类型 |
三、技术咨询合同中的风险类型 |
四、技术服务合同中的风险类型 |
第三节 不可抗力中的技术风险 |
一、合同风险的不可抗力要件检视 |
二、风险分配与不可抗力的探讨 |
第五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政府行为 |
第一节 技术贸易下中的政府管理行为 |
一、政府行为的范围与分类 |
二、政府行为的定义与特征 |
三、几种重点的政府行为 |
四、政府行为对不可抗力的适用 |
五、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政府行为 |
第二节 中国技术进出口管理制度 |
一、中国现行技术进出口制度 |
二、技术投资 |
三、知识产权保护 |
四、限制性商业行为的保护 |
五、反垄断措施 |
第三节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出口管制 |
一、美国技术出口管制 |
二、欧盟技术出口管制 |
三、日本技术出口管制 |
四、台湾地区技术出口管制 |
第四节 技术进出口管理中对不可抗力的探讨 |
一、技术进出口中政府行为的可能类型 |
二、技术进出口中的不可抗力 |
第六章 用约定的方式破解国际技术贸易适用不可抗力的问题 |
一、约定不可抗力条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约定不可抗力条款的形式 |
三、约定不可抗力条款的内容 |
四、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7)论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的风险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技术贸易风险产生的原因 |
1.1 技术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
1.2 技术交易中的机会主义。 |
1.3 交易方式的选择。 |
2 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风险的防范 |
2.1 技术对许可方的风险防范 |
2.1.1 签订许可保密协议 |
2.1.2 确定许可方的技术能力 |
2.1.3 确定许可方提供的方案 |
2.1.4 文化兼容性 |
2.2 技术许可方风险的防范 |
2.2.1 对许可技术的评价 |
2.2.2 选择被许可方 |
2.2.3 新兴的竞争对手 |
(8)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基本问题 |
1.1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定义 |
1.2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构成要件和表现形式 |
1.2.1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构成要件 |
1.2.2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表现形式 |
1.3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产生的现实原因 |
1.3.1 技术转让与许可对象的独占性与专有性 |
1.3.2 技术市场的特殊性 |
1.3.3 技术提供方与技术接受方之间的利益再分配 |
1.4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法律规制的理论依据 |
1.4.1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法律规制的经济学依据 |
1.4.2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法律规制的法学依据 |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法律规制的比较 |
2.1 规制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国际立法 |
2.1.1 国际社会的立法尝试 |
2.1.2 TRIPS协议的相关规定 |
2.2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法律规制的比较 |
2.2.1 有关发达国家规制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立法 |
2.2.2 有关发展中国家规制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立法 |
2.2.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立法的比较 |
2.3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2.3.1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界定标准的借鉴意义 |
2.3.2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法律规制模式的借鉴意义 |
2.3.3 管辖权和法律适用等方面规定的借鉴意义 |
第三章 我国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其完善 |
3.1 我国规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1 规制现状 |
3.1.2 存在问题 |
3.2 我国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法律规制的完善 |
3.2.1 我国规制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
3.2.2 对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进行专门法规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国际技术贸易中的伦理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国际技术贸易概述 |
2.1 国际技术贸易的概念和特点 |
2.1.1 国际技术贸易的概念 |
2.1.2 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 |
2.2 当代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特征 |
2.2.1 国际技术贸易日趋活跃,规模不断扩大 |
2.2.2 国际技术贸易呈现多极化格局,但发展不平衡 |
2.3 国际技术贸易的现实意义 |
2.3.1 国际技术贸易促进了全球贸易的繁荣 |
2.3.2 国际技术贸易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
第3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存在的主要伦理问题 |
3.1 国际技术贸易中存在不公平问题 |
3.1.1 定价权上的不平等地位 |
3.1.2 贸易格局上的不平等地位 |
3.1.3 贸易条约与协定制定权上的不平等地位 |
3.2 国际技术贸易中存在诚信失范问题 |
3.2.1 技术转让方缺乏诚信,提供虚假的技术商品信息 |
3.2.2 技术受让方在付款流程上存在严重的诚信失范现象 |
3.2.3 在技术转交和验收流程中也存在诚信缺失风险 |
3.3 国际技术贸易中存在不尊重问题 |
3.3.1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社会制度的不尊重 |
3.3.2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不尊重 |
3.3.3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人权的不尊重 |
3.4 国际技术贸易中存在危害生态环境问题 |
3.4.1 发达国家大批严重危害生态环境技术的输出 |
3.4.2 国际技术贸易加速了发展中国家资源消耗 |
3.4.3 利益至上的国际技术贸易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4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 经济原因 |
4.1.1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
4.1.2 各国大力发展经济的诱因 |
4.1.3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
4.2 政治原因 |
4.2.1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干涉 |
4.2.2 政绩驱动的诱因 |
4.2.3 防范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
4.3 文化原因 |
4.3.1 价值观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
4.3.2 趋利活动中的道德缺失 |
第5章 解决国际技术贸易中伦理问题的措施 |
5.1 建立公平的国际技术贸易竞争机制 |
5.1.1 建立公平的国际技术贸易竞争机制的内涵 |
5.1.2 建立公平的国际技术贸易竞争机制的要点 |
5.2 建立诚信互利的国际技术贸易核心伦理价值体系 |
5.2.1 国际技术贸易应当以诚信为核心伦理价值 |
5.2.2 国际技术贸易应当以互利为核心伦理价值 |
5.3 建立相互尊重的国际技术贸易基础道德规范 |
5.3.1 国际技术贸易应贯彻相互尊重主权原则 |
5.3.2 国际技术贸易中应尊重差异与融合并存的原则 |
5.3.3 国际技术贸易中应尊重统一性与多元化并存的原则 |
5.4 构建有利于全球生态和谐的良性国际技术贸易机制 |
5.4.1 成立生态环境污染专项补偿基金,加大对生态环境的补偿 |
5.4.2 开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合作 |
5.4.3 充分发挥 WTO 和 ISO 为主的国际组织的作用 |
5.4.4 建设各国普遍接受的“环境标志制度”的管理体系 |
5.5 加强对国际技术贸易不道德操作的防范和监督 |
5.5.1 发展中国家应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的政策 |
5.5.2 联合国应建立健全与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的条约 |
5.5.3 应加强各国政府、媒体和民间的监督作用 |
结论 |
1、研究结论 |
2、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国际技术贸易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第一章 国际技术贸易合同中限制性条款概述 |
一、限制性条款的含义 |
二、限制性条款的产生原因与危害 |
三、管制限制性条款的法律基础 |
四、限制性条款的典型表现 |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条款的国际考量 |
一、《关于控制限制性商业惯例的公平原则和规则的多边协议》 |
二、《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 |
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
四、欧盟的立法实践 |
第三章 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条款的国内实践 |
一、立法模式的国内实践 |
二、认定标准的国内实践 |
三、评审规则的国内实践 |
四、管制措施的国内实践 |
第四章 我国的相关立法及完善 |
一、我国的立法现状及评析 |
二、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后记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技术贸易中的价格确定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技术贸易网络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机制[D]. 许佳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2]非正式制度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研究[D]. 游才琼.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3]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条款研究[D]. 杨建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4]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担保研究[J]. 吴宁扬. 江苏科技信息, 2011(04)
- [5]国际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法律规制问题分析[D]. 岐东霓.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6]国际技术贸易中不可抗力之研究 ——论技术风险与政府行为[D]. 郑克盛.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7]论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的风险与防范[J]. 代天一. 中国商贸, 2011(02)
- [8]国际技术贸易中限制性商业做法的法律规制研究[D]. 张鑫. 西北大学, 2009(08)
- [9]国际技术贸易中的伦理问题探析[D]. 江辉. 湖南大学, 2009(01)
- [10]国际技术贸易合同中限制性条款研究[D]. 郑玉娟. 吉林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