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市职工教育管理条例(论文文献综述)
詹高杰,刘静波,陈裕东,胡静婷,张晓敏[1](2021)在《“双融双高”党建品牌建设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燃气集团党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两个一以贯之",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提炼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经验做法,从融入、融合、高质量党建与高质量发展四个维度入手,积极打造"双融双高"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引领、践行使命、服务民生"工作理念落到实处,促进党的领导与企业治理相统一,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相融合,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相协调,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胡勇[2](2021)在《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部署。广州市白云区高度重视固本强基工作,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设,注重发挥政治领导功能,发挥政治组织功能,发挥政治传导功能,发挥政治服务功能,发挥政治监督功能,推动基层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
罗梅荣[3](2021)在《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归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民办技工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管理模式,使教师管理队伍管理更具科学性,这是始终困扰着学校举办者和学校管理层的一个难题。近年来,广州地区民办技工院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广州地区民办技工院校由于受内部管理体制、办学经费筹措机制等因素影响,在教师管理方面带有鲜明的市场经济色彩,它们更多的是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要求本校教师承担比公办院校教师更多的工作任务,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人文关怀重视程度不够,这导致学校教师发展缺乏后劲,教师队伍流动过于频繁。笔者以行为科学管理、人才流动、人职匹配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合本人在民办技工院校长期工作的实践体会,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开展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归因的研究。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研究问题的由来、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及方法。第二部分:介绍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笔者选取了广州较具代表性的9所民办技工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学校有关管理者和教师进行访谈,同时对上述学校展开教师流动问题问卷调查。第三部分:进行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具体分析了民办技工院校的特征、民办技工院校教师的特征、教师流动的特征、流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对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原因进行归因分析。得出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工资待遇与劳动付出不匹配、自我提升渠道不畅通、教师管理机制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归属感及办学质量问题、自我价值认同感低、个人原因等。第五部分:对策。根据民办技工院校必须提高办学质量的现实需要,依据归因分析,参照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法规政策,以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人职匹配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解决的应对策略。第六部分:结束语。对全文进行小结,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局限、对于未来的展望。研究立足民办技工院校学校特征分析其教师流动原因,试图提出符合其办学模式的稳定教师队伍的管理策略。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帮助民办技工院校管理者对教师管理有一个更加科学、全面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提供一些借鉴,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陈晓青[4](2021)在《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逐渐提升,亟需形成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的格局。即宏观层面融合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中观层面融合学校与企业;微观层面融合教育教学与生产,这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为系统构建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首先,本研究基于相关理论,确定产教融合内外动力因子和动力机制模型,据此编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量表,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量表和模型进行验证。其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进行研究。问卷调查对象为广州市高职院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296份,收回有效问卷272份。访谈对象包括3所广州市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以及2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还搜集有关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制度文本、人才培养方案和广州市产教融合行业协会章程(草案)以及相关活动报道等资料。案例分析则以KM职业学院产业学院为对象,深入探究其产教融合情况,从实践层面再次验证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模型。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是由动力激发机制、动力合成机制以及动力保障机制三个维度组成的。二、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整体现状尚为良好,动力激发机制表现最好,动力合成机制次之,动力保障机制表现稍差,并通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差异性分析,发现不同办学类型的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动力保障机制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即公办院校在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动力保障机制方面做得比民办院校好;不同开展产教融合时间的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动力激发机制、动力合成机制以及动力保障机制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即开展产教融合时间长的高职院校要比产教融合时间短的院校做得好。综上所述,针对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并借鉴KM职业学院产业学院的经验做法,本研究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动力激发机制、修葺产教融合动力合成机制、优化产教融合动力保障机制等相应策略。
曾雯珍[5](2021)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随着企业参与办学主体地位的不断升高,其参与动力不足问题也逐渐凸显: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具有较强意愿但实际参与不足;参与办学形式局限于浅层而深度不足等等。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尚未形成广泛有效的机制。基于此,研究以系统理论以及场动力理论为基础,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为目标,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要素以及动力生成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系统理论与场动力理论分析动力机制内在规律。研究结合系统理论及文献研究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要素分为“内部动力要素”和“外部动力要素”两个维度八个要素,并对动力机制进行SFP分析,作为动力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其次,实证调研与采集数据。一方面,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动力要素构成及作用路径进行分析: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省647名企业负责人进行调查后发现不同特征的企业参与动力存在差异;发挥内外部动力要素作用能够激发企业参与动力;内部动力要素在外部动力要素对企业参与动力特征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一方面,采取访谈法进一步探讨问卷调查结果的深层次原因:选取15名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后发现企业参与关注长期收益,人力是企业参与办学的最大动力;企业开始关注技术提升作用与社会资本促进作用,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能力与特征影响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企业参与过程缺乏政策制度保障、企业参与缺乏市场引领力等成为企业参与阻力。最后,构建模型并提出机制实现路径。基于调查研究与访谈研究结论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认为动力机制模型应包含动力启动、动力加速、动力整合以及动力稳定四个阶段,内外部动力要素发挥阶段性差异作用。在动力机制模型中,涉及政府、市场、行业以及学校四个主体,为实现动力机制有效运行,研究基于四个主体提出动力机制模型的实现路径:企业转变参与态度,提高参与自觉;政府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参与保障;市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参与规范;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合作吸引力;参与主体动态整合,形成参与合力。
李烜[6](2021)在《新时代城市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以广州市Y区J街道“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在于提升组织力。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力,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引领和改善基层社会治理,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是广州市为把工作落实到网格,把问题解决到一线,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Y区J街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为视角围绕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展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当前背景,现实情况,问题研究,提升路径为线索展开对广州市Y区J街道的研究。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城市发展快速化、治理主体分散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群众诉求复杂化、网络信息智能化、风险防范常态化的新挑战。广州市Y区J街道在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中进行了增强政治功能、健全组织体系、建强战斗堡垒、践行担当实干、推行强街带居、强化工作体系六方面实践探索,取得了推进街区党组织建设、建立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深入推进惠民行动三方面成效与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城市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创新、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合力改善基层治理四方面经验。当前基层党组织还存在着政治领导能力弱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欠佳、管理服务功能滞后、激励保障机制不到位等四方面问题,应从构建坚强政治统领体系、上下贯通组织工作体系、一核多元协同体系、科学有效沟通协调体系、健全基层保障体系五方面进行改善,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赵明静[7](2021)在《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城市物流风险分析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镇化人口超过60%,城市成为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城市中各类要素高频流动的需求带动城市物流的蓬勃发展,同时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件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城市公共安全、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实现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的有效治理,一方面需要认清城市物流运营对公共安全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完善治理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对现实困境进一步分析,归纳当前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特征及规律,进而构建高效且精细的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方案。以前的物流企业为保证物流运营安全,大多采取加强监管、安全宣传等传统手段。但是,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耗费给物流企业增加较大的经济负担。虽然目前物流风险研究领域已存在大量的理论思想与方法,但是仍亟需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目前的物流风险管理研究过度依赖经验判断和专家知识,风险分析方法理论研究需要继续完善;此外,由于事故数据记录没有统一的规范,导致数据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如何对非结构化以及半结构化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依据风险管理理论的流程,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统计分析2008~2020年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分别对事故类型、事故时间、风险源、后果等多个角度作统计,并结合死亡人数、事故等级等指标对事故特征进行分析,详细梳理事故风险因素及相关规律,使后续风险因素集的建立有据可依;(2)利用文献法与业务流程分析法对事故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建立风险因素候选集,采用NASA-TXL量表法得到各因素权重,在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程度两个属性下利用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法对候选风险因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行筛选梳理,建立最终的关键风险因素集。并对风险因素的独立性进行检验,为后续建立贝叶斯网络评估模型奠定基础;(3)提出了改进的Apriori算法快速挖掘频繁项集,设计出标准化的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流程,运用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手段,基于建立的关键风险因素集,对统计的235起事故进行分析,共得到374条风险因素关联规则,并对高支持度关联规则、高置信度关联规则以及所有关联规则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可视化结果可以得出城市物流风险因素关联规则呈现显着的聚集特征;(4)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建立贝叶斯网络的初始结构,通过因果映射方法进行改进建立最终的贝叶斯网络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利用贝叶斯网络的推理功能对风险进行结果评估及原因推理,通过敏感度分析,揭示了“人-车-货”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贝叶斯网络在提升城市快递物流作业能力、规避公共安全风险方面是有效的。(5)提出了粒子群算法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风险等级预测模型优化方法。将模型预测结果与BP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结果对比,结果显示PSOGRNN模型具有预测准确率高、稳定性高、误差较小的优点,对风险等级进行预测并提前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降低事故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共有图53幅,表49个,参考文献144篇。
杨骅[8](2021)在《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创新研究 ——以S学院为例》文中提出从1999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独立学院以来,独立学院发展已历时22年。教育政策是影响独立学院进行行为决策、资源投资和发展成效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地方政府的职能发挥体现在了过去20余年里独立学院数量、规模、成就等方面的发展中。2020年5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1),并明确了转设路径。随着实施方案的出台,独立学院已迎来新一轮也是最后一轮转设。本文以S学院的转设发展为切入点,从地方政府管理的角度,调查和分析地方政府在独立学院发展转设过程中的职能发挥。云南省独立学院自2000年开始兴起,目前有7所,均为本科办学层次,全日制在校学生将近10万人。但2008年《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颁布起,在转设问题上一直持观望态度,在《实施方案》发布前后才纷纷开始启动准备工作,已成功转设4所。文中运用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调研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尝试探寻发展之路。在前人对独立学院的发展研究和政府职能研究的基础上,在全面推进转设的大背景下,以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研究,以期在云南省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和支持发展上有新的理论突破。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思路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等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描述和分析国家及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情况,同时介绍了国外一些教育治理的经验和启示。第四部分以S学院发展为例进行调查,探讨地方政府职能对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成效和不足。第五部分是结合我省区域特色探寻地方政府在独立学院转设发展中的职能创新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语。“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将从高速度规模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没有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国家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重视各级各类高校的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及差异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与路径选择,切实提高不同类型高校的功能,发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高校主体作用,进一步改善政府宏观管理、完善大学领导体制,促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石磊[9](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张潇丹[10](2021)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小学课后服务现状研究 ——以重庆市Y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生“三点半”放学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由此催生的众多校外补习班由于师资、办学资质等问题,暴露出诸多隐患,社会呼吁政府承担起放学后这段空白时间的责任,开办类似校内托管的服务,解决家长接送难题和课后教育空白期。教育部于2017年《关于指导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的意见》颁布,使原本模棱两可的课后服务政策更加明朗,课后服务发展迎来新的契机,2018年,中小学生放学后问题被正式列入“两会”提案,政策执行环境更为宽松,多省市陆续开启自主试点发展课后服务的新阶段,重庆市小学课后服务迄今已经全面铺展,就开展质量与效率而言,重庆主城区课后服务效果更为显着,其执行过程更具有探索价值。但探索的过程也是冲突的解决过程,课后服务的政策文件是否提供足够的指导作用、执行学校是否能有效利用各项有效资源,家长的意见反馈如何处理,再或者教师的薪酬补贴等一系列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冲突,暴露的这些问题给了我们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如何权衡课后服务的各主体“呼声”,如何权衡各方话语权,如何去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还需更加深入的探索。科学理论是现状研究的奠基石,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各个主体间的有序互动,主张协调解决各主体利益冲突,该理论可以为这一教育领域公共事务提供崭新的视角与思路。因此,本文在理论层面上借用管理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搭建分析框架,对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性质进行剖析,得出结论——小学课后服务组织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再对课后服务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分类,以明确三类利益相关者并进一步筛选出核心利益相关者。对现状的研究主要采用政策文件分析、家长问卷调查、访谈等综合方法进行信息收集,对重庆市Y区的五所不同办学能力的小学进行调研,其中教师合计10位、校领导4位、发放学生家长问卷212份,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以清晰了解各方诉求和期待,得出这几方面核心主体的利益冲突点:各方核心利益相关者对课后服务时间、质量、费用的“取舍”。最后从强化课后服务政策内容、细化课后服务安排、家校共同施策这三方面提出详细解决对策。
二、广州市职工教育管理条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市职工教育管理条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双融双高”党建品牌建设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
(一)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
(二)打造党建品牌是提高企业党建质量的必由之路 |
(三)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是推进新时代国企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
二、内涵 |
三、实践 |
(一)聚神强根固魂,把党的领导全方位融入企业治理,推动企业党建强起来 |
(二)聚焦深度融合,坚持“四对接”“四同步”,推动企业党建实起来 |
(三)聚力提升质量,夯实基层基础,推动企业党建严起来 |
(四)聚能企业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企业发展好起来 |
四、成效 |
(一)党委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
(二)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持续提升 |
(三)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向好 |
(四)“广州燃气”服务形象得到擦亮 |
(五)国企社会担当得到彰显 |
(2)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挥政治领导功能:必须坚持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 |
二、发挥政治组织功能:必须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
三、发挥政治传导功能:必须把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 |
四、发挥政治服务功能:必须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五、发挥政治监督功能:必须坚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
(3)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归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民办学校 |
二、民办技工院校 |
三、民办技工院校教师 |
四、教师流动 |
五、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六、理论基础对于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五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步聚 |
第二节 问卷、访谈提纲编制 |
一、调查、调查问卷的概念及作用 |
二、编制问卷、访谈提纲的缘由 |
三、问卷、访谈提纲编制过程 |
第三节 调查过程 |
一、选取样本学校 |
二、问卷调查过程 |
三、访谈过程 |
第三章 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一节 民办技工院校的特征 |
一、技工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生源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 |
三、竞争激烈,存在不合法办学现象 |
四、学校位置大多地处偏远地带 |
第二节 民办技工院校教师特征 |
一、职业技能型师资结构特色浓厚 |
二、准入门槛、职称、学历偏低 |
三、年青教师多,稳定性弱 |
四、工资待遇低、管理压力大、成就感不足 |
第三节 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特征 |
一、流动频繁 |
二、民办技工院校之间流动居多 |
第四节 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的影响 |
一、负面影响 |
二、积极作用 |
第四章 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归因 |
第一节 工资待遇与劳动付出不匹配 |
一、工资待遇偏低 |
二、工作压力大 |
第二节 自我提升渠道不畅通 |
一、学习培训机会少 |
二、晋级升迁机会不均等 |
第三节 教师管理机制不够科学合理 |
一、绩效考核机制未得到大多数教师认可 |
二、教师管理制度不够科学 |
第四节 缺乏归属感 |
一、人文环境欠佳 |
二、工作前途与招生业绩挂钩 |
第五节 办学质量问题、自我价值认同感低、个人原因 |
一、办学质量问题 |
二、自我价值认同感低 |
二、个人原因 |
第五章 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问题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政府层面对策 |
一、落实民办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 |
二、规范民办技工院校督导评估管理 |
三、优化民办技工教育教师发展环境 |
四、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
第二节 学校层面对策 |
一、保障教师福利待遇,提高教师待遇水平 |
二、以人为本,做好党群工作 |
三、提高办学水平 |
四、理性对待教师流动 |
第三节 个人层面 |
一、坚定职业自信 |
二、主动适应环境 |
三、积极提升自我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清单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4)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产教融合 |
二、动力机制 |
三、产教融合动力机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耗散结构理论 |
二、系统分析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系统分析与模型构建 |
第一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系统结构分析 |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系统结构 |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系统作用关系 |
第二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耗散结构分析 |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耗散结构特征 |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系统熵流分析 |
第三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构建原则 |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模型初构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量表编制与模型检验 |
第一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量表编制 |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量表编制的依据 |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量表题目的确定 |
第二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模型的实证检验 |
一、研究假设 |
二、实证调研 |
三、模型验证 |
四、研究结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对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的差异性统计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个案分析 |
第一节 个案分析设计 |
一、个案分析的理由 |
二、个案分析的逻辑 |
第二节 KM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个案研究 |
一、KM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情况简介 |
二、KM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成效及问题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构成 |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 |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激发机制现状 |
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合成机制现状 |
五、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保障机制现状 |
六、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个案研究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完善产教融合动力激发机制 |
二、修葺产教融合动力合成机制 |
三、优化产教融合动力保障机制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初始问卷 |
附录二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正式问卷 |
附录三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访谈提纲(高职院校版) |
附录四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访谈提纲(企业版) |
附录五 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制度文本汇总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研究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 |
三、总体研究述评与趋势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要素构成及机理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企业参与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
三、动力 |
四、动力机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系统理论 |
二、场动力理论 |
第三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SFP分析 |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结构(S)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功能(F) |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原理(P) |
四、研究假设 |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问卷调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工具编制及其修订 |
一、研究目的 |
二、问卷编制 |
三、问卷预测试与修订 |
四、正式问卷的质量检验 |
第三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要素关系检验 |
一、企业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基于动力要素的企业基本特征分析 |
三、基于相关分析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
四、基于回归分析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
五、基于中介效应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
第四节 假设检验结果与实证研究结论 |
一、假设检验结果 |
二、实证研究结论 |
第四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访谈研究 |
第一节 访谈研究设计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工具 |
三、访谈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二节 分析结果 |
一、总体词频分析 |
二、访谈研究分析 |
三、访谈调查结论与启示 |
第五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建构与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分析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运行原则 |
第二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实现路径 |
一、企业转变参与态度,提高参与自觉 |
二、政府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参与保障 |
三、市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参与规范 |
四、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与引力 |
五、参与主体动态整合,形成参与合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问卷》 |
附件2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6)新时代城市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以广州市Y区J街道“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基本概念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章 城市基层党建面临的新挑战 |
2.1 城市发展快速化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挑战 |
2.2 治理主体分散化对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的挑战 |
2.3 社会思潮多样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
2.4 群众诉求复杂化对基层党群关系的挑战 |
2.5 网络信息智能化对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挑战 |
2.6 风险防范常态化对基层党组织应对各类风险的挑战 |
第3章 广州市Y区J街道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工作格局的实践探索 |
3.1 以增强政治功能为首要,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政治统领格局 |
3.2 以健全组织体系为重点,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组织管理格局 |
3.3 以建强战斗堡垒为关键,构建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队伍建设格局 |
3.4 以践行担当实干为导向,构建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干部担当格局 |
3.5 以推行强街带居为载体,构建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整体联动格局 |
3.6 以强化工作体系为保障,构建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激励保障格局 |
3.7 实践成效与基本经验 |
第4章 城市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政治领导能力有所弱化 |
4.2 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效果欠佳 |
4.3 组织功能发挥滞后 |
4.4 激励保障机制不到位 |
第5章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路径探索 |
5.1 构建坚强有力的政治统合体系,进一步提升组织领导力 |
5.2 构建上下贯通的组织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组织整合力 |
5.3 构建一核多元的社会协同体系,进一步提升组织动员力 |
5.4 构建科学有效的沟通协调体系,进一步提升组织执行力 |
5.5 构建更为健全的基层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组织凝聚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后记 |
(7)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城市物流风险分析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物流风险研究综述 |
1.2.2 事故模型综述 |
1.2.3 主要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问题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事故统计分析 |
2.1 城市物流系统概述 |
2.1.1 城市物流系统的概念 |
2.1.2 城市物流系统的特征 |
2.1.3 城市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 |
2.1.4 城市物流系统的复杂性 |
2.2 风险的相关理论 |
2.2.1 风险的基本概念 |
2.2.2 风险管理概述 |
2.3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
2.3.1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3.2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风险因素分析 |
3.1 风险因素分析 |
3.1.1 风险因素分析流程 |
3.1.2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
3.1.3 风险因素评价方法 |
3.1.4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领域风险因素分析 |
3.2 风险因素识别 |
3.2.1 文献法识别 |
3.2.2 业务流程分析法识别 |
3.2.3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因素集 |
3.3 关键风险因素集的构建 |
3.3.1 关键风险因素集构建的基本流程 |
3.3.2 关键风险因素集构建原则 |
3.3.3 关键风险因素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和可视化分析 |
4.1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
4.1.1 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
4.1.2 快速挖掘频繁项集的VS_Apriori算法 |
4.1.3 关联规则挖掘流程 |
4.2 风险分析、数据分析和处理 |
4.2.1 风险分析 |
4.2.2 数据分析 |
4.2.3 数据处理 |
4.3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 |
4.3.1 高支持度关联规则 |
4.3.2 高置信度关联规则 |
4.4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的可视化分析 |
4.4.1 高支持度关联规则可视化分析 |
4.4.2 高置信度关联规则可视化分析 |
4.4.3 所有关联规则的可视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动态风险评估 |
5.1 贝叶斯网络概述 |
5.1.1 贝叶斯网络原理 |
5.1.2 参数学习 |
5.1.3 结构学习 |
5.1.4 贝叶斯网络推理 |
5.2 解释结构模型概述 |
5.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评估 |
5.3.1 初始网络构建 |
5.3.2 网络结构改进 |
5.3.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确定 |
5.4 动态风险评估贝叶斯网络模型应用 |
5.4.1 后验概率分析 |
5.4.2 敏感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风险预测研究 |
6.1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预测方法 |
6.1.1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理论概述 |
6.1.2 粒子群算法概述 |
6.1.3 PSO-GRNN预测模型概述 |
6.1.4 模型性能评价标准 |
6.2 基于PSO-GRNN的城市物流风险预测模型 |
6.2.1 数据准备 |
6.2.2 基于PSO-GRNN算法的风险预测 |
6.2.3 预测结果分析 |
6.3 城市物流风险预防及控制措施 |
6.3.1 风险预防措施 |
6.3.2 风险控制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物流公共安全事故详表 |
附录B 物流公共安全风险因素评估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创新研究 ——以S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总结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 |
一、地方政府的概念 |
二、地方政府管理 |
三、地方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阐释 |
第二节 独立学院 |
一、独立学院的涵义 |
二、独立学院的特征 |
三、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发挥 |
第三节 理论阐述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公共产品理论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 |
一、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的理论依据 |
二、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的主要内容 |
第三章 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发挥变迁 |
第一节 独立学院的发展及现状 |
一、全国独立学院发展情况 |
二、云南省独立学院情况简介 |
三、S学院调研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
一、国家相关政策情况 |
二、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管理和政策落实情况 |
三、浙江、江苏省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经验和启示 |
四、云南省独立学院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
第三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管理公立普通高校的情况对比 |
一、财政资金支持保障 |
二、学校定位不同 |
三、办学层次不同 |
四、管理体制不同 |
第四节 国外私立高校发展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政府在私立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管理经验与启示 |
二、英国国家教育治理职能重心转变的经验与启示 |
第四章 云南省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情况调查 |
第一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的成效 |
一、地方政府支持独立学院发展 |
二、独立学院发展中规范措施严格 |
三、地方政府给予独立学院一定的土地、税收优惠 |
四、地方政府给予独立学院专项发展资金支持 |
第二节 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政府管理问题与挑战 |
一、政策引导不明,规范验收、转设启动较晚 |
二、政府配套各类服务滞后,招生就业受歧视 |
三、政策支持不足,办学地位不平等 |
四、管理监督机制不规范,突发、群体事件频发 |
第三节 新时期云南省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 |
二、应对全球和全国教育竞争的新形势 |
三、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机遇 |
四、智慧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
五、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要求 |
第五章 地方政府在独立学院转设发展中的职能创新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考量 |
一、主动对接、积极服务地方重大战略 |
二、坚持改革创新,注重文化传承 |
三、扩大对外开放,尊重市场规律 |
四、增强治理能力,遵循教育公平 |
五、驾驭人工智能,确保全面发展 |
第二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支持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支持建议 |
一、准确定位,构建政府、独立学院、社会三者新型关系 |
二、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 |
三、完善地方法规,深入推进依法治教 |
四、落实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 |
五、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
六、加强治理,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和评估 |
七、科学引导,给予独立学院转设后走内涵发展之路以专业指导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
(一)时空范围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
一、基层性 |
二、指导性 |
三、实用性 |
四、多样性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
结论 |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小学课后服务现状研究 ——以重庆市Y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课后服务 |
(二)利益相关者 |
(三)小学课后服务利益相关者 |
三、文献综述 |
(一)课后服务的相关研究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价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课后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
一、学校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
(一)组织特性 |
(二)权力特性 |
二、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筛选 |
(一)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二)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筛选 |
三、课后服务中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目标与机制 |
(一)各主体利益的差异化满足 |
(二)最终实现教育资源合理化配置 |
(三)利益相关者的战略选择 |
第三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课后服务现状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二、政府:统筹施策 |
(一)国家政策 |
(二)重庆市政策 |
三、学校:资源利用 |
(一)课程资源 |
(二)师资资源 |
四、教师:认知差异 |
(一)课后服务目的与内容 |
(二)课后服务的课时安排 |
(三)对课后服务的认可 |
五、家长:效果反馈 |
(一)内容与形式 |
(二)师资组成 |
(三)学生个人变化 |
(四)顾虑与担忧 |
第四章 课后服务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
一、课后服务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
(一)政府 |
(二)学校 |
(三)教师 |
(四)家长 |
二、课后服务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
(一)课后服务安全责任的归属 |
(二)课后服务政策细节的落实 |
(三)课后服务教师权益的保障 |
第五章 课后服务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与整合 |
一、政府:完善课后服务政策内容 |
(一)明确责任归属,阐明学校权限 |
(二)引进资源,注入活力 |
(三)建立课后服务保险机制 |
二、学校:细化课后服务安排 |
(一)完善弹性离校制度 |
(二)减轻教师行政负担 |
三、家长:强化责任和参与意识 |
(一)强化家长责任意识 |
(二)强调家委会参与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校内课后服务家长问卷 |
附录二 课后服务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校领导访问提纲 |
致谢 |
四、广州市职工教育管理条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融双高”党建品牌建设实践[J]. 詹高杰,刘静波,陈裕东,胡静婷,张晓敏. 国企管理, 2021(23)
- [2]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J]. 胡勇. 探求, 2021(06)
- [3]民办技工院校教师流动归因及对策研究[D]. 罗梅荣.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4]广州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D]. 陈晓青.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5]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D]. 曾雯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6]新时代城市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以广州市Y区J街道“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实践为例[D]. 李烜.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7]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城市物流风险分析及预测研究[D]. 赵明静.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8]云南省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创新研究 ——以S学院为例[D]. 杨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9]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10]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小学课后服务现状研究 ——以重庆市Y区为例[D]. 张潇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