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批评艺术

周恩来批评艺术

一、周恩来的批评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孟旭琼[1](2021)在《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郝斌[2](2021)在《“祖国河山”与1970—80年代之交山水画创作转型》文中研究表明与毛主席纪念堂兴建同步,国家组织了纪念堂休息厅山水画创作项目,其不仅寄寓了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缅怀,具有浓厚的政治功能性,而且积极开展"推陈出新"的创作探索,发出了新时期艺术转型变革的先声,在1970—80年代之交极具"断裂性"的社会和艺术转型中,揭示了当代山水画具有"内在连续性"的独特发展样态。

谭好哲,任晓菲[3](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政策与文化领导权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在百年来的文化工作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和建立起了从文艺政策入手领导和调控文艺工作、实现文化领导权的制度化管理方式和工作机制。立足于民族革命、社会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民族复兴四大阶段的时代语境,从夺取、建立、巩固、强化文化领导权的不同历史任务出发,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以争夺文化领导权、"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为主要历史任务的初始探索阶段,二是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以建立文化领导权、"建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为主要历史任务的曲折发展阶段,三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巩固文化领导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为主要历史任务的调整转型阶段,四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以强化文化领导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主要历史任务的深化完善阶段。四个阶段的文艺政策制定和具体实践各以其历史任务为规约和导引,高举党的思想旗帜,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秉持中国本位的立场,为推动中国现代革命文艺和当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实现党在整个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导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掌控机制。

赵子夜,王广义[4](2021)在《由“旧艺人”到“文艺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传统艺人的改造》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传统艺人处于十分矛盾的地位中。一方面,传统艺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文化遗产的发扬者,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可;另一方面,传统艺人往往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视为统治阶级的"玩物"。在长期封建思想的浸染下,传统艺人不仅在思想上、技能上,乃至形象上都充斥着封建思想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构建同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中国共产党开始逐步对传统艺人的思想、技能和形象进行全面改造。

张永清[5](2021)在《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新中国的确立与巩固》文中研究指明在语境化与知识化的契合、碰撞、疏离过程中,从1949—1957年的全面确立、基本巩固到1958—1976年的牢固确立、根本巩固,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走过了一条艰辛探索的求新求变之路。其中,前一时期体现为以苏为师、以苏为鉴两个阶段,后一时期体现为激情跃进、调整提高、停滞不前三个阶段。在确立与巩固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主要呈现出苏联化渐趋弱化、中国化逐步强化的发展态势,表明它在新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中的理论自觉、文化自觉、民族自觉。与此同时,确也存在对所反映对象的特殊性关注不够、对反映主体的主体性探讨不足等突出问题。

马正锋[6](2021)在《从重庆到延安:艾青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的生成》文中指出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之后,中国作家的大规模的全国性流徙生活拉开序幕。艾青亦不例外。他先后辗转于上海、杭州、武汉、临汾、衡阳、桂林、新宁、重庆等地,最后止于延安,其行状虽可谓"狼狈",但他笔耕不辍,几乎在每个地方都留下可堪传颂的经典诗作,广受赞誉。1940年5月下旬—1941年2月初,艾青流徙至重庆。在波谲云诡的形势下,在多方文艺力量的交锋中,他逐渐明确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现代诗人应有的位置。他对前一时期的写作进行了总结,对往后的写作提出了期待,在艺术和思想上均达到了成熟,

肖赛玥[7](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蒋述卓[8](2021)在《国家话语与新中国文学的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文艺话语的形成是合力而不是单一元素作用的结果。它包括有形与无形两个层面。这种合力构成的国家话语各元素之间存在相互牵制、相互补台以及相互对话协商的关系,这可以看作中国共产党对文艺进行国家治理的一种手段。基于对国家话语的理解去看新中国文学对国家话语的反应与反馈,可以触摸到新中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脉络,并总结出其四个显着特征:与时代同步的鲜明色彩;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方式;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与英雄主义浪漫气质的弥漫;民族化、大众化与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创造。以此为启发,面向未来,可以将国家话语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更加融洽。

苏涛[9](2021)在《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实践——论20世纪40—60年代党对香港电影的领导》文中研究说明香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党利用国际局势的变化获得在香港的合法地位。香港党组织遵循党的香港政策的总体框架,并根据香港环境的特殊性,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整合香港电影界的进步力量、团结制片家和电影工作者、通过电影批评引导舆论、促进香港与内地在电影方面的交流合作等。这些活动体现了党对香港电影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在新中国的海外宣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雨[10](2021)在《文艺官员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互动关系(1942-1992) ——以周扬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周恩来的批评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恩来的批评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2)“祖国河山”与1970—80年代之交山水画创作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缘起:山水画的选用
二、宾馆画、出口画与1970年代山水画创作的恢复
三、山水寄情:塑造“诗书画”缅怀空间
四、“推陈出新”:从“纪念堂山水”到“祖国河山”
余论:1970—80年代中国美术的“断裂”与“连续”

(3)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政策与文化领导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夺文化领导权时期文艺政策的初始探索
二、确立文化领导权时期文艺政策的曲折发展
三、巩固文化领导权时期文艺政策的调整转型
四、强化文化领导权时期文艺政策的深化完善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政策建构与实践的历史经验

(4)由“旧艺人”到“文艺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传统艺人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对传统艺人的思想改造
    (一)集体学习
    (二)劳动改造
二、中国共产党对传统艺人的技能改造
    (一)艺人学习班
    (二)技能辅导
    (三)国内外业务交流
三、中国共产党对传统艺人的形象改造
    (一)社会形象的改造
    (二)艺术形象的改造
结语

(5)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新中国的确立与巩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文学反映论的全面确立、基本巩固
三、文学反映论的牢固确立、根本巩固

(7)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单位文艺
        1.3.2 单位文艺组织
        1.3.3 单位文艺人
    1.4 理论基础
        1.4.1 结构功能主义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田野过程介绍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1.6.1 研究框架
        1.6.2 篇章结构
        1.6.3 阶段划分依据
    1.7 研究意义
        1.7.1 理论意义
        1.7.2 现实意义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小结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小结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小结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小结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小结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7.2.1 即时性实效
        7.2.2 阶段性实效
        7.2.3 积累性实效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8)国家话语与新中国文学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9)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实践——论20世纪40—60年代党对香港电影的领导(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后香港格局及香港电影界基本情况
二、整合力量,指导创作
三、统一战线、电影批评及交流合作
结语

四、周恩来的批评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D]. 孟旭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祖国河山”与1970—80年代之交山水画创作转型[J]. 郝斌.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1(06)
  • [3]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政策与文化领导权建设[J]. 谭好哲,任晓菲.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4]由“旧艺人”到“文艺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传统艺人的改造[J]. 赵子夜,王广义.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1(10)
  • [5]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新中国的确立与巩固[J]. 张永清. 文艺研究, 2021(09)
  • [6]从重庆到延安:艾青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的生成[J]. 马正锋. 南方文坛, 2021(05)
  • [7]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8]国家话语与新中国文学的特征[J]. 蒋述卓. 文艺研究, 2021(07)
  • [9]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实践——论20世纪40—60年代党对香港电影的领导[J]. 苏涛. 当代电影, 2021(07)
  • [10]文艺官员与当代文学体制的互动关系(1942-1992) ——以周扬为中心[D]. 王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周恩来批评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