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对船舶、船员、车辆和驾驶员实施安全管理程序

襄樊市对船舶、船员、车辆和驾驶员实施安全管理程序

一、襄樊市实施船舶、船员、车辆、驾驶员安全管理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叶星[1](1995)在《襄樊市实施船舶、船员、车辆、驾驶员安全管理程序》文中研究说明襄樊市实施船舶、船员、车辆、驾驶员安全管理程序湖北襄樊市交通局通过建立以健全的安全机构、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岗位责任三者紧密相联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实施船舶、船员、车辆、驾驶员安全管理程序法,促进了全市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

孙孝文[2](2007)在《和谐交通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目前处于运输化初期,采取的是供给导向型发展模式,在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人、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环境等诸要素的不协调,出现了交通普遍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安全事故高发、交通发展不均衡等许多问题,形成了交通与人、交通与社会、交通行业内部、交通与自然的不和谐。本文围绕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和谐交通体系构建展开研究。和谐交通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本文研究范围是中观层次的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和谐交通体系的构建问题。研究内容包括六个方面,通过研究,初步构建起我国和谐交通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在和谐交通体系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面,我国交通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交通事故和污染问题凸现、农村交通总体落后、区域交通发展不均衡等。城市交通普遍拥堵的原因为;城镇化水平不断加速,城市机动化需求集中释放,交通设施改善不能满足交通增长需求。交通事故和污染问题凸现的原因为;交通法制和安全意识差,交通规划水平不高,交通出行结构不合理。农村交通总体水平落后的原因为;农村经济条件差,农村交通投融资渠道不多,农村交通管理体制不完善。区域交通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为;不同区域交通区位和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各地综合交通发展水平不同步,交通政策与管理体制存在制约。在和谐交通体系形成机理方面,从政治学的视角看,社会经过“霍布斯丛林”和“牧童经济”等发展道路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在《马丘比丘宪章》等理论指导下,适应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形成和谐交通的政治机理。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交通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重特性,加强交通竞争性的管制,利用“科斯定理”促使交通外部性的内化,避免交通“共有地悲剧”和政府失灵,是形成和谐交通的经济机理。从管理学的视角看,强调团体理性,消除交通“囚徒困境”下的纳什均衡,促进合作博弈的实现,是形成和谐交通的管理机理。在和谐交通体系的双层进化博弈方面,交通双层博弈即政府——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出行者相互间形成合作博弈,博弈出行者在有限理性支配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交通管理者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在宏观博弈层次上要满足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微观博弈层次上满足机动交通出行者的需求,协调机动交通出行者与非机动交通出行者之间的博弈,以达到进化稳定均衡。实现交通双层博弈的均衡,要治理交通违法者“复制动态”效应、交通管理部门内部化以及政府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缺失,加强交通法制化、推进交通信息化、增加公共交通产品的供给。在和谐交通体系发展模式选择方面;公共交通优先、大力发展水运、积极建设综合交通是和谐交通体系发展模式选择。和谐交通体系构成要素包括实体要素和精神要素两个方面,公共交通价值取向是公平共享,公共交通的发展目标是人民满意,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策略包括;树立系统化的公共交通规划理念,采取积极扶植的公共交通政策,建立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树立“群众交通观”,确立常规公交在公共交通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适度发展BRT系统。在和谐交通体系实现的路径方面,和谐交通体系建设的关键路径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交通,促进绿色交通建设,推动交通一体化进程。实施以人为本的交通,首先要确立“人权”高于“车权”的交通原则,实行“优者危险负担”原则。绿化美化交通景观环境,采取TND和TOD结合的开发模式,避免城市按CSD模式扩张带来“潮汐式”集中交通流,实施TDM来求解“当斯定理”悖论。促进绿色交通建设要反思交通中的人类中心主义,防止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制定鼓励节约型交通发展的政策,积极发展“步行或自行车+公交”出行模式,反对”P&R”。推动交通一体化主要包括综合运输一体化、城市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三个方面,按“点—轴”发展模型优化泛区域经济布局,建立区域和次区域政府协同机制,大力发展和应用ETC、VICS等ITS技术。在和谐交通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方面,和谐交通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交通与人的和谐、促进交通与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和谐交通建设提供努力方向。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指标体系包括交通公平、交通法治、交通效率、交通安全、交通环境、交通文化等6项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评价方法包括SPSS、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综合运用。

周慧[3](2011)在《突发事件问责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视角》文中认为我国近年来推行的问责制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遏制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方面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因此,将问责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结合起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突发事件问责问题。第一部分是关于问责的历史、规范和概念,包含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关于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研究,包含本文的第三、四、五章;第三部分关于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研究,包含本文的第六、七章,各章主要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是有关问责的历史和规范的研究。问责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历史问题。对问责历史的考察是从实践史、制度史和观念史三个层面分别着手的。问责史的考察范围围绕“问责制”的建设来确定。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详细考察我国地方政府近年来颁布的问责法规,不仅了解到我国地方政府在问责问题上的态度,也为突发事件问责研究带来启示和思考。第二章是关于“accountability”的概念及其理论趋向的研究。依据英文相关文献,本章首先考察了accountability作为问责这层含义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和中文“问责”之间建立了相应的联系;其次还考察了问责的定义、问责类型和关系、问责的功能、不足与界限;第三,主要考察了问责理论基础及其新的理论趋向。基于民主宪政理论,现在平行问责、协商问责、事前问责、基于公共安全的个体问责等问责新观念比较流行。第三章是有关“问责”观念的重新解释。我国传统问责主要是一种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垂直问责,它是以事后的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这种观念不仅与accountability概念内涵大异其趣,而且也不利于本文的进一步研究。第四章是关于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的研究。突发事件应对是一种过程应对。以事后责任追究为主要形式的现行问责制度不能有效监督突发事件应对过程责任的落实,构建突发事件应对问责制并将之作为法律追责的前置程序,不仅能弥补这一缺憾,而且有利于应急管理体制的完善。转变问责观念的直接动因是突发事件应对的现实困境。“问责”的核心内涵在于问责主体对责任主体履职过程的监督、过问,以及责任主体对监督、过问的回应,仅将问责制理解为责任追究制不可避免会带来诸多问题,突发事件事后问责不利于突发事件的整体应对,也难以保证应对过程责任的层层落实。构建应对问责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应急管理和落实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责任,因而应对问责应遵循三大原则;应对问责的法律关系是应对问责制的核心内容,它与应对问责制的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客体、问责情形和方式等概念密切相连,主要表现为性质不同的三类问责主体与四类问责对象之间的五大关系;应对问责程序是以“责任实现”为中心而设计的,应遵循“闭合原则”和“效率原则”,但实践中程序模式的选择,应以非正式简易程序为原则,正式的普通程序为例外。第五章是关于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法制化研究。在现有的有关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来构建突发事件应对制是本章研究的出发点。因此,本章详细分析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责任条款,分析其中的不足并给出相关的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并结合上一章的内容,试拟了《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暂行办法》。第六章是有关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的整体考察。我国有关突发事件的安全监管的最大问题是监管主体过于复杂。因此本章主要考察了安全监管的机构及监管体制,并对突发事件安全监管的事前问责给予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第七章是有关事故灾难的安全监管问责研究。突发事件问责案例表明,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除有关企业不落实主体责任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监管责任没有落实。这是构建安全监管问责制度的直接动因。实施安全监管问责不仅有重要政治意义,也是现实的需要。安全监管体制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监管事项众多、监管主体多元、监管职责交叉重叠上。安全监管体制直接关系到监管问责的主体、对象和客体。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重要性,安全监管问责应当考虑事前问责的必要和可能,借助“责任链”假说,可对此予以成功论证。安全监管责任的规定分散于不同层级的各类法规当中,它关系到安全监管问责情形的拟定和具体制度设计。基于防范同类事件发生的目的,拟定安全监管问责情形必须考虑以前的相关问责案例。“多头监管”是目前我国安全监管中的最大问题,解决此问题可构建“一头督查、多头分管”问责主体制度。

王玺杰[4](2020)在《1923~1937年湖北公路建设运营研究 ——以政府权力与公用事业关系为视角》文中认为近代以来,湖北工商业迅速发展,商品流量随之攀升,传统运输方式因其低效不便,难以适应现实的经济、军事需要。限于财力,政府支持当地商绅出资创办长途汽车运输公司,拉开了湖北公路建设的帷幕,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就此确立。由于从业者一味逐利,且在资金、技术、制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公路质量低下、管理紊乱的弊病日益显现。国民党在湖北建立政权后,为了整饬这一重要的公用事业以利军事、经济需求,强行接管了汽车公司,并成立专门的公路管理机构,湖北公路交通遂进入官办省营时代。行政垄断之下的湖北公路里程明显增长,组织体系与规章制度日渐完善,但也因某些强制、腐败行径与督查不力而遭致不满。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湖北公路交通,存在建设功利化、发展政治化、交通系统化、治理规范化的特点,其在便利运输、推动公众观念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财力拮据、灾害肆虐、战争频繁的发展困境。公路交通作为公用事业的一部分,在社会生产及民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因为此,政府权力的干预贯穿于湖北公路事业的发展过程之中。实际上,民国时期湖北公路交通的发展史,也是政府权力不断增强并进而干预垄断的历史,权力强弱的不同间接促使其划分为商营及省营两个时期,这既由公用事业垄断性、公益性特征而决定,也与政府掌控力及其现实需求密切相关。

周悦[5](2019)在《道路交通事故的《安全生产法》适用问题研究 ——兼评最高院(2010)行他字第12号《答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安全生产法》作为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其颁布和实施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已经基本构建,通过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执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实践问题,立法者也对《安全生产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安全生产法》的严格施行为为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安全生产法》在实施过程中,仍体现其在立法方面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道路交通事故与生产安全事故的区别与联系,《安全生产法》的生产安全事故责任构成要素,区分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与道路交通肇事责任,通过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规范研究法,总结概括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安监部门是否有权适用<安全生产法>及<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对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予以行政处罚及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中对于《安全生产法》的适用范围和对《安全生产法》第109条的理解错误,提出对于《安全生产法》第二条规定适用范围的修改建议,和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安监部门是否有权适用<安全生产法>及<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对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予以行政处罚及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停止适用,以及加大对《安全生产法》宣传力度等具体建议。

余兴源[6](2004)在《湖北省交通运输组织结构调整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运输组织就是指对运输对象及运力以及相关运输资源的综合组织管理模式,运输组织主要研究运输资源整体上利用的方式和效率,即运输资源包括不同的运输工具、站场、仓库、相关企业、相关人力资源和期间的技术、资金、信息等在满足运输需求的过程中,不同环节和不同方面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为满足运输需求而进行整合的过程就是组织化。 目前,随着经济的深层次发展和经济结构矛盾的出现,湖北省内交通运输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露。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由“显形”转为“隐性”,结构性短缺和局部过剩并存。从运输组织的角度来看,湖北省内的运输产业尤其是公路运输的产业集中度很低,“散、零、小、弱”和粗放式经营是其基本特征,各运输企业间组织化程度低。从微观的企业角度来看,各个小企业之间出现了恶性低价竞争的混乱局面,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从中观的运输产业的角度来看,整个运输产业的利润率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不能发挥综合运输的优势。因此对湖北省运输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运输组织模式,对于提高湖北省运输组织化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运输组织结构是功能发挥的基础,而功能是运输组织结构的反应。本文的侧重点在于研究在满足既定运输需求的条件下,采用什么样的运输组织结构,才能实现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的市场绩效。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产业这个中观层次上,研究运输产业内运输企业之间,以及运输企业和站场、运输代理、物流企业等中介方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运输业各种组织模式的分析和探讨,构建合理的运输组织模式,将分散的运输资源实现有效得整合,以提高整个运输产业组织化程度,降低运输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资源的效率。 文章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章论述了产业组织、运输组织的概念,为以后的分析作理论上的铺垫。第二章从运输工具、运输企业、运输中介组织、信息化等不同侧面分析了湖北省运输组织发展的现状。第三章,从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湖北省运输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结合对国外运输组织模式的探讨,借鉴其先进经验,提出湖北省交通运输组织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建议。

施纯洲[7](2013)在《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失灵和地方政府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其涉及国民经济中诸多行业,行业监管涵盖范围广。近年来,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在产业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下,发展迅速,但市场失灵问题也集中爆发,诸如城市公共空间占用问题、服务纠纷投诉多问题、企业竞争无序问题等。泉州市针对物流业的地方政府监管,受制于上级政府制度安排和本地政府动力不足,监管效果难以令公众满意,暴露出当前地方政府针对现代物流业监管的普遍问题。因此,以泉州市为例,研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失灵,加强地方政府行业监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地方政府监管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监管理论来分析,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在调研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失灵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地方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从中央政府层面和本地政府层面剖析问题产生原因。再次,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美国和日本的物流业政府监管进行研究,借鉴其有益经验。最后,提出完善泉州市地方政府现代物流业监管的建议:一是明确政府监管改革方向;二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三是改进政府监管体制;四是构建统一、高效的政府监管主体;五是着眼重点环节,实施有效监管。

孙永航[8](2013)在《苏州市安全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五起事故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安全生产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话题之一。苏州作为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其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在全国也比较靠前,但即使如此,苏州每年的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依然偏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依然偏多。本文在分析苏州市安全生产现状的基础上,从苏州市近年来发生的五起典型的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入手,对各个案例的调查处理情况进行剖析,在深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的前提下,提出苏州市目前在安全生产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知识和基本原理,从从业人员、企业、政府、社会等方面,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措施,对进一步加强全市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梁新斌[9](2017)在《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的行政执法研究》文中认为对于海洋渔业的保护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对于那些放进海洋的有害物质进行控制,这些源头工作就要从最基本以及最基层的执法工作抓起来,要求工作在基层的执法人员负起责任,做好监督工作,从最基础的工作来保护海洋渔业,让海洋渔业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以云霄县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的行政执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基层行政执法现状,进而指出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基层行政执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海洋渔业保护执法主体分散、海洋渔业保护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力量薄弱、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督察不到位。其次剖析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渔业行政执法机构配置不合理、综合执法机制整合改革尚未到位、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海洋渔业保护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经验。最后提出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的优化建议,主要包括:深化渔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加强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完善督察制度。

王龙冈[10](2009)在《合成氨装置事故研究与对策》文中提出合成氨生产过程多具有高温、高压、深冷、连续化、自动化、大型化的特点,生产装置中的原料和产品大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的物质,与其他行业相比,合成氨生产过程涉及的危险有害因素较多,如果操作失误、违反操作规程或设备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等,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就会转变为各种事故,从而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本论文通过对合成氨企业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并对合成氨企业重大危险源进行辩识,同时又对重大事故危害程度进行模拟计算,采用典型企业具体化的事故分析方法对合成氨企业的事故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合成氨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定状态以及管理上的缺陷”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企业应认真排查并整改事故隐患,通过强化人的安全操作预防事故发生,改变人的危险操作控制事故发生,从而达到超前有效预防,控制人为事故的发生;通过采用安全技术装备提高企业的自动控制水平,消除物的不安定状态来达到超前控制因设备等引起的突发事故,并为企业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供帮助,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辅助管理依据,使合成氨企业的生产管理纳入到现代化安全管理中。本文还应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对未来合成氨安全生产形势进行了预测,为合成氨企业与安全监管部门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决策提供重要的的科学、定量依据。

二、襄樊市实施船舶、船员、车辆、驾驶员安全管理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襄樊市实施船舶、船员、车辆、驾驶员安全管理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2)和谐交通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范围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具体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交通矛盾及其影响因素
    2.1 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
        2.1.1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1.2 机动化需求集中释放
        2.1.3 交通设施不能满足需求
        2.1.4 普通公共交通萎缩
        2.1.5 交通法制与安全意识不强
        2.1.6 交通综合规划水平不高
    2.2 农村交通总体落后
        2.2.1 交通基础条件薄弱
        2.2.2 交通投融资渠道不畅
        2.2.3 交通管理体制不完善
    2.3 区域交通发展不均衡
        2.3.1 区域交通发展条件差异较大
        2.3.2 区域交通一体化起步较晚
        2.3.3 综合交通发展水平不同步
        2.3.4 交通行业与行政区划制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视角和谐交通体系形成机理
    3.1 政治学视角:社会发展的逻辑选择
        3.1.1 科学发展观的引领
        3.1.2 交通理念发展的促进
        3.1.3 社会变迁的推动
    3.2 经济学视角:公共产品特性的约束
        3.2.1 交通双重公共产品特性
        3.2.2 交通的竞争性及其管制
        3.2.3 交通外部性的治理
    3.3 管理学视角:“非零和”博弈的效应
        3.3.1 交通非合作博弈的均衡
        3.3.2 交通合作博弈的团体理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和谐交通体系双层进化博弈
    4.1 交通双层进化博弈的理论基础
        4.1.1 交通双层博弈
        4.1.2 交通进化博弈
        4.1.3 交通博弈分析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4.2 交通双层进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4.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4.2.2 交通宏观层次博弈模型
        4.2.3 交通微观层次博弈模型
        4.3.4 交通双层次进化博弈模型
    4.3 交通双层进化博弈实践分析
        4.3.1 交通出行者的“复制动态”效应
        4.3.2 交通管理部门权力的内部化
        4.3.3 政府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缺失
    4.4 交通双层进化博弈均衡的策略
        4.4.1 加强交通法制化
        4.4.2 推进交通信息化
        4.4.3 增加公共交通产品的供给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和谐交通体系构建要素与模式
    5.1 国外交通发展模式的特征和启示
        5.1.1 私人交通出行模式的分布与特征
        5.1.2 公共交通出行模式的分布与特征
        5.1.3 国外城市交通模式选择的启示
    5.2 和谐交通体系构成要素
        5.2.1 和谐交通体系四个方面与三个层次
        5.2.2 和谐交通体系的主体和客体
        5.2.3 强调公平共享的价值取向
        5.2.4 坚持尊重自然的发展原则
        5.2.5 重视交通软环境改善
    5.3 先发展公共交通
        5.3.1 树立系统化的规划理念
        5.3.2 实施积极扶植的政策
        5.3.3 采取综合协调的管理体制
        5.3.4 确立常规公交的主体地位
    5.4 大力发展水路交通
        5.4.1 加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5.4.2 提高水运法制化水平
        5.4.3 充分开发长江黄金水道
    5.5 积极推进综合交通
        5.5.1 深入改革交通管理体制
        5.5.2 积极进行运输组织方式创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和谐交通体系建设的关键路径
    6.1 实施以人为本的交通
        6.1.1 确立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
        6.1.2 采取公交导向开发模式
        6.1.3 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6.2 促进绿色交通建设
        6.2.1 提高交通环境与生态意识
        6.2.2 制定鼓励节约型交通发展的政策
    6.3 推动交通一体化进程
        6.3.1 优化泛区域经济布局
        6.3.2 建立区域和次区域政府协同机制
        6.3.3 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步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和谐交通体系模糊评价
    7.1 和谐交通体系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7.1.1 促进交通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7.1.2 为和谐交通建设提供努力方向
        7.1.3 遵循系统性与可操作的原则
    7.2 和谐交通体系评价指标筛选与权重
        7.2.1 主观评价指标隶属度分析
        7.2.2 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7.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3 和谐交通体系评价指标与模型
        7.3.1 和谐交通体系评价指标内涵与标定
        7.3.2 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7.3.3 和谐交通体系评价实证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
    附录1: 和谐交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Ⅰ
    附录2: 和谐交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Ⅱ
    附录3: 和谐交通体系指标评分调查表

(3)突发事件问责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提出
    二、本文拟题及关键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意义和前提
    四、研究方法和目标
    五、整体研究思路和框架
    六、本文创新点及其应用价值
第一部分 问责的历史、规范和概念
    第一章 问责的历史和规范
        一、“问责”简史
        (一) 实践史
        (二) 制度史
        (三) 观念史
        二、地方问责规范的实证调查分析
        (一) 引言
        (二) 地方问责法规文本量化解读与简要分析
    第二章 ACCOUNTABILITY:概念及理论趋向
        一、概念
        (一) 从ACCOUNTABILITY 到问责
        (二) 作为“问责”的ACCOUNTABILITY
        二、问责理论新趋向
        (一) 问责的民主宪政理论基础
        (二) 问责理论的新走向
第二部分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
    第三章 “问责”观念的重新阐释
        一、“问责”并不等于“事后责任追究”
        二、“问责”重在对责任的“过问”
        三、“问责”重在对“过问”的回应
        四、“问责”应该是一种侧重“预防”的管理机制
    第四章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
        一、当前我国突发事件问责的特点、现状和问题
        (一) 突发事件问责的特点
        (二) 突发事件问责的现状
        (三) 突发事件问责存在的问题
        二、构建全方位突发事件应对问责体系
        (一)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目的和原则
        (二)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法律关系
        (三)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程序
    第五章 突发事件应对问责法制化
        一、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责任条款
        (一)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责任体系考察
        (二) 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责任体系的问题与建议
        二、构建突发事件应对问责制度
第三部分 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
    第六章 突发事件安全监管问责概述
        一、安全监管问责的政治意义与现实基础
        (一) 政治意义
        (二) 现实基础
        二、监管机构和体制
        (一) 安全生产类
        (二) 公共卫生类
        (三) 自然灾害类
        (四) 社会安全类
        三、“责任链”假说与监管责任
        (一) 责任倒查机制与“责任链”假说
        (二) 监管责任事前问责的必要和可行
    第七章 事故灾难的安全监管问责
        一、典型问责案例调查分析
        (一) 典型问责案例基本情况
        (二) 影响问责的有关因素分析
        (三) 安全监管责任单位及问责原因分析
        二、相关法规对安全监管责任的规定
        (一) 一般规定
        (二) 特别规定:针对不同事项
        (三) 特别规定:针对不同领域
        三、事故灾难安全监管问责情形拟定及主要制度设计
        (一) 监管问责情形拟定
        (二) 安全监管问责的制度设计
结语
    一、有关问题的说明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地方政府发布的综合性问责法规目录
    附录二:突发事件问责案例表
后记

(4)1923~1937年湖北公路建设运营研究 ——以政府权力与公用事业关系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前史
        (一) 宏观视野下的公路史研究
        (二) 区域视野下的公路史研究
        (三) 湖北地区的公路史研究
    三、研究方案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官督商办:湖北公路事业的兴起
    第一节 商营长途汽车公司的出现
        一、汽车公司成立背景
        二、商民出资创建公司
    第二节 商营长途汽车公司的运营
        一、公路草创
        二、客货运输
        三、管理紊乱
第二章 官办省营:湖北公路事业主导权的变更
    第一节 强制征收:省政府对商营公司的接管
        一、接管命令的颁布
        二、商绅股东的控诉
    第二节 专司主营:公路管理机构的设置
        一、公路管理机构的沿革
        二、公路管理机构的组织系统
    第三节 军事优先:公路建设的首要目的
        一、政局突变
        二、国民政府公路会议的召开
第三章 统筹发展:湖北公路事业的跃进
    第一节 公路交通网的成型与养护
        一、省道与县道的修建
        二、公路养护的重视
        三、公众对修路的反应
    第二节 公路交通管理的完善
        一、车务管理
        二、营运管理
        三、人员管理
第四章 湖北公路事业的成效、困境及特点
    第一节 湖北公路建设的成效及困境
        一、便利运输
        二、观念变革
        三、多重困境制约发展
    第二节 湖北公路建设的特点
        一、功利化:“快餐式”的公路建设
        二、政治化:政府权力干预的加强
        三、系统化:公路网与铁路、水运的联通竞争
        四、规范化:治理体系的改进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5)道路交通事故的《安全生产法》适用问题研究 ——兼评最高院(2010)行他字第12号《答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道路交通事故的《安全生产法》适用问题概述
    2.1 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与分类
    2.2 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与分类
    2.3 道路交通事故与生产安全事故的关系
    2.4 生产安全事故责任理论分析
3 道路交通事故在适用《安全生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部分人盲目认为道路交通事故不适用《安全生产法》的规制
    3.2 对生产安全事故法律责任承担存在错误认识
4 解决道路交通事故的《安全生产法》适用问题的建议
    4.1 删除《安全生产法》第二条的“除外适用”的法律规定
    4.2 建议停止适用最高院(2010)行他字第12 号《答复》
    4.3 加大对《安全生产法》的宣传力度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湖北省交通运输组织结构调整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运输组织的基本理论
    1.1 产业组织基本理论
        1.1.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1.1.2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分析的SCP范式
        1.1.3 产业组织优化与经济集约增长
    1.2 运输组织的基本概念
第2章 湖北省交通运输组织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我国运输产业组织发展的现状分析
        2.1.1 运输产业组织发展概况
        2.1.2 我国运输产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湖北省交通运输组织的现状分析
        2.2.1 运输工具发展现状分析
        2.2.2 运输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2.2.3 运输中介组织机构、设施得到很快发展
        2.2.4 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初具雏形
第3章 湖北省交通运输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运输产业集中度偏低
    3.2 运输组织中介代理难以发挥运输组织的功能
    3.3 货运场站、港口利用不善,基础性、服务性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4 行业分割、地区分割严重,难以发挥综合运输的优势
    3.5 运输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运输效率低下
    3.6 运输市场挂靠问题严重
第4章 湖北省交通运输组织结构调整的战略
    4.1 国外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4.1.1 美国的运输组织概况
        4.1.2 日本的运输组织概况
        4.1.3 西欧诸国的运输组织概况
    4.2 湖北省交通运输组织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
    4.3 湖北省交通运输组织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
        4.3.1 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运力资源
        4.3.2 充分发挥场站、港口、商品市场等集散中心的运输组织功能
        4.3.3 调整增量和存量运力资源,构建合理的市场结构
        4.3.4 以现代物流理念加强运输市场信息化建设
        4.3.5 整顿货代市场,培育新型运输中介市场
结论
致谢

(7)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失灵和地方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调查法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框架
    2.1 市场失灵理论
        2.1.1 市场失灵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2 现代物流业的市场失灵表现及原因
        2.1.3 现代物流业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2.2 政府监管理论
        2.2.1 政府监管的相关概念
        2.2.2 现代物流业政府监管的理论基础
第3章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及政府监管现状
    3.1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市场失灵
        3.1.1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3.1.2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失灵表象
    3.2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政府监管及存在问题
        3.2.1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政府监管现状
        3.2.2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政府监管存在问题
        3.2.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4章 美日现代物流业政府监管及启示
    4.1 美日物流业政府监管演变
        4.1.1 美国物流业政府监管演变
        4.1.2 日本物流业政府监管演变
    4.2 美日现代物流业政府监管的启示
        4.2.1 法律体系构建方面的启示
        4.2.2 监管机构设立方面的启示
        4.2.3 监管实效提升方面的启示
第5章 完善泉州市现代物流业政府监管的建议
    5.1 明确改革方向
    5.2 健全法规体系
        5.2.1 整合完善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
        5.2.2 制定物流网点法规
        5.2.3 健全物流合同法规
    5.3 强化标准实施
        5.3.1 提高标准实施力度
        5.3.2 制定服务标准
    5.4 改进监管体制
        5.4.1 监管机构授权改革
        5.4.2 监管机构模式优化
        5.4.3 监管权横向整合
    5.5 重构监管主体
        5.5.1 机构整合
        5.5.2 职能调整
        5.5.3 主体明确
    5.6 实施有效监管
        5.6.1 监管流程设计
        5.6.2 政府监管整合
        5.6.3 实施跨域治理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苏州市安全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五起事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 相关文献综述、概念和理论
    三、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四、 研究的特色和不足
第一章 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苏州市安全生产现状
    第一节 苏州市概况
    第二节 苏州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及职责
    第三节 苏州市安全生产制度建设
    第四节 苏州市安全生产形势及特点
第三章 苏州市安全生产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五起典型安全生产事故及其调查处理情况
        一、 “4·4”水上交通事故
        二、 “5·21”中毒事故
        三、 “1·12”爆炸事故
        四、 “11·18”建设施工事故
        五、 “10·23”火灾事故
    第二节 苏州市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二、 生产经营单位违法违规操作
        三、 政府监管不到位
        四、 社会监督乏力
        五、 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
        六、 事故责任追究不科学
    第三节 苏州市安全生产主要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二、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 政府监管
        四、 社会参与度
        五、 应急救援
        六、 事故责任追究
第四章 进一步加强苏州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
    第二节 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第三节 加强政府对安全生产的监管
    第四节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生产
    第五节 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第六节 完善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的行政执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海洋渔业资源及其基本属性
        2.1.1 海洋渔业资源的概念界定
        2.1.2 海洋渔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2.2 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的概念与内容
        2.2.1 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的概念
        2.2.2 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的内容
    2.3 柔性执法
        2.3.1 柔性执法提出
        2.3.2 柔性执法理念
第3章 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现状分析
    3.1 云霄县海洋与渔业概况
        3.1.1 云霄县简介
        3.1.2 云霄县海洋渔业资源概述
        3.1.3 云霄县海洋与渔业保护机构职能
        3.1.4 云霄县海洋与渔业保护目标
        3.1.5 云霄县海洋与渔业保护方式
    3.2 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的行政执法现状分析
        3.2.1 海洋渔业保护的行政执法法制建设
        3.2.2 海洋渔业保护的行政执法机构与执法队伍
        3.2.3 海洋渔业保护的行政执法方式
        3.2.4 海洋渔业保护的行政执法特点
    3.3 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柔性执法的具体实践
        3.3.1 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柔性执法的引入
        3.3.2 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柔性执法中的听取意见
        3.3.3 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柔性执法中的和解
        3.3.4 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柔性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
第4章 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4.1.1 海洋渔业保护执法主体分散
        4.1.2 海洋渔业保护执法行为不规范
        4.1.3 执法力量薄弱
        4.1.4 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督察不到位
    4.2 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渔业行政执法机构配置不合理
        4.2.2 综合执法机制整合改革尚未到位
        4.2.3 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4.2.4 海洋渔业保护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
第5章 国内外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及经验介绍
    5.1 国外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及其经验借鉴
        5.1.1 日本北海道
        5.1.2 美国戴德县
        5.1.3 国外基层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的经验借鉴
    5.2 国内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及其经验借鉴
        5.2.1 广东海丰县
        5.2.2 浙江苍南县
        5.2.3 国内基层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的经验借鉴
第6章 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的优化建议
    6.1 深化渔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1.1 树立“大渔政”观念,提升渔业行政执法地位
        6.1.2 整合水上执法主体
    6.2 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
        6.2.1 加大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的投入
        6.2.2 加强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区域合作
    6.3 加强海洋渔业保护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
        6.3.1 提高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
        6.3.2 加强执法人员对执法区域情况的掌握
        6.3.3 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
    6.4 完善督察制度
        6.4.1 健全部门督察制度,加强内部的监督
        6.4.2 健全社会督察制度,加强外部的监督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合成氨装置事故研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合成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2 合成氨工业发展概况
第二章 国内合成氨装置现状
    2.1 合成氨装置的工艺、设备、自动控制现状
        2.1.1 工艺现状
        2.1.2 设备现状
        2.1.3 自动控制现状
    2.2 合成氨企业生产管理现状
    2.3 合成氨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第三章 合成氨企业危险、有害因素归纳分析
    3.1 合成氨企业主要危险有害物质分析
    3.2 自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3.2.1 地震
        3.2.2 雷击
        3.2.3 暴雨
        3.2.4 高气温、寒冷
    3.3 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3.3.1 火灾爆炸危险
        3.3.2 化学毒物危害
        3.3.3 化学腐蚀及灼伤
        3.3.4 电气伤害危险
        3.3.5 机械伤害
        3.3.6 其它危险有害因素
    3.4 主要危险化学品和危险有害因素分布
    3.5 合成氨企业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危害后果分析
        3.5.1 合成氨企业重大危险源要素分析
        3.5.2 合成氨企业区域内危险物质量估算
        3.5.2.1 液氨量的计算
        3.5.2.2 半水煤气(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物)量的计算
        3.5.2.3 甲醇量的计算
        3.5.3 合成氨企业重大危险源辨识
        3.5.3.1 按照GB18218-2000辨识
        3.5.3.2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56号文辨识
        3.5.4 重大事故风险程度分析
        3.5.4.1 蒸气云爆炸伤害模型
        3.5.4.2 池火灾伤害模型
        3.5.4.3 液氨罐区有毒液化气体容器破裂时毒害区模拟计算
第四章 合成氨事故统计分析
    4.1 事故统计分析的概念
    4.2 事故统计的目的和意义
    4.3 事故分类的方法
        4.3.1 按伤害程度分类(对伤害个体)
        4.3.2 按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分类
        4.3.3 按事故类别分类
    4.4 事故统计分析所用的方法
    4.5 综合分析法
    4.6 统计分析法
        4.6.1 算术平均法
        4.6.2 相对指标比较法
        4.6.3 统计图表法
        4.6.4 抽样判断法
        4.6.5 假设检验法
    4.7 事故案例
    4.8 事故统计与分析
        4.8.1 按事故发生的季节进行统计
        4.8.2 按事故发生的季度进行统计
        4.8.3 按事故发生的年份进行统计
        4.8.4 按事故造成的伤害程度进行分类
        4.8.5 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分类
        4.8.6 按事故类别进行统计
    4.9 事故案例对比
        4.9.1 按事故发生的季节进行对比
        4.9.2 按事故发生的季度进行对比
        4.9.3 按事故发生的年份进行对比
        4.9.4 按事故造成的伤害程度进行对比
        4.9.5 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进行对比
        4.9.6 按事故类别进行对比
第五章 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应用
    5.1 灰色预测模型GM(1,1)及建模过程
        5.1.1 灰色预测模型
        5.1.2 建模过程
    5.2 预测模型GM(1,1)在合成氨事故中的应用
    5.3 结论
第六章 合成氨企业安全事故的相应的防范措施
    6.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6.2 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堵塞管理漏洞
    6.3 加强工艺和设备管理,实现本质安全
    6.4 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断演练和完善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主要危险化学品
附录三 全国合成氨企业事故案例
致谢

四、襄樊市实施船舶、船员、车辆、驾驶员安全管理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襄樊市实施船舶、船员、车辆、驾驶员安全管理程序[J]. 叶星. 劳动保护, 1995(01)
  • [2]和谐交通体系构建研究[D]. 孙孝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3]突发事件问责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防范的视角[D]. 周慧.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6)
  • [4]1923~1937年湖北公路建设运营研究 ——以政府权力与公用事业关系为视角[D]. 王玺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道路交通事故的《安全生产法》适用问题研究 ——兼评最高院(2010)行他字第12号《答复》[D]. 周悦.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0)
  • [6]湖北省交通运输组织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 余兴源.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3)
  • [7]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失灵和地方政府监管研究[D]. 施纯洲. 华侨大学, 2013(03)
  • [8]苏州市安全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五起事故为例[D]. 孙永航. 苏州大学, 2013(S2)
  • [9]云霄县海洋渔业保护的行政执法研究[D]. 梁新斌. 华侨大学, 2017(11)
  • [10]合成氨装置事故研究与对策[D]. 王龙冈. 郑州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襄樊市对船舶、船员、车辆和驾驶员实施安全管理程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