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和在线信息检索研讨会通讯

系统设计和在线信息检索研讨会通讯

一、系统设计和联机情报检索学习班简讯(论文文献综述)

宁鹏飞[1](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肖鹏,刘洪[2](2018)在《图书馆信息化的追梦人——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莫少强口述访谈》文中研究表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原副馆长莫少强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信息化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曾先后主持或参与研制了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ZSLAIS)为代表的多个项目,为珠三角的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此次口述访谈的意义,不仅为图书馆技术史留存资料,更重在指出:从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人在应对无时无刻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技术环境与社会需求时,一直高度敬业、自信满满。

李凤菊[3](2016)在《山东英才学院创业实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内就业压力的俱增,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遭受到的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近年来,国家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一定的能力才有成功的可能。山东英才学院为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实践性,决定对创业实训管理体系进行研发。山东英才学院创业实训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采用Oracle 11g,WEB端服务器采用Tomcat,客户机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采用SSH集成框架对系统的架构进行设计,采用MVC设计思想对系统的表现层进行设计,表现层中由Java、JSP、HTML编写而成。Java语言具有面向对象性、封装性、继承性,使得本系统也有较好的继承性、灵活性和兼容性。本创业实训管理系统实现的模块有运行管理模块、企业经营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其中,运行管理模块中实现的功能有班级管理、学生管理、运营管理、成绩管理和参数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模块中实现的功能有总部决策管理、信息公告、经营报告、调查报告、经营规划、成绩查询,其中总部决策管理功能中实现的操作有店面选择、银行贷款、投资、原料采购等;系统管理模块中实现的操作有院系管理、教师管理、班级管理和资料修改。该系统能够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决策、风险以及事务处理等,能够真正的增强学生的认知感和创业意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王上铭[4](2015)在《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历史主义方法论,档案管理必须以维护档案本质特性——以原始秩序维系的真实记录属性为前提。档案信息的真实记录属性及其原始秩序,是社会实践进程的反映,也是人们得以全面、完整、准确的了解、构建和传承历史记忆最主要的依据。由此,档案之间来源联系的本质其实就是同一社会实践及其历史进程。以全宗为管理单位的现有档案管理体制,它的适用前提是社会实践活动及其过程没有超出某一立档单位的职能范围,一个全宗的档案就可以全面、完整的承载该实践活动的全部记忆。然而某些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主体较多,每一个全宗档案只能反映该社会实践活动的部分历史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构建全面、真实的历史记忆,就必须以同一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为线索,按专题来收集、整理、保存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然而这种档案管理模式受到现有档案管理体制的限制,在实体管理中可操作性较差。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契机,通过建设专题档案资源库来集成管理同一社会实践活动来源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满足用户需求现实途径。为此,论文需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专题档案及其衍生的如专题档案资源、专题档案资源库、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概念及其关系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对用户具有哪些价值需求?用户对专题档案资源需求及其满足之间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通过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来解决这一矛盾?这构成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基础。二是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可行性基础。按同一社会实践过程来集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有没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案例经验指导,有哪些信息技术可以支持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目标的实现?三是专题档案资源库如何建设的问题。如何规划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流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建设内容?专题档案资源库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如何确保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围绕以上问题,论文分为十章展开以下论述:第一章是绪论。从选择研究主题的背景入手,阐述了与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研究相关的国内外进展,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等。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本章依次对与本论文研究主题相关的“专题档案”、“专题档案资源”、“专题档案资源库”和“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四个概念的定义进行了界定与辨析,并明确了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研究的重点内容。第三章是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必要性分析。本章分析了用户对专题档案资源的需求以及需求满足的制约因素,接着论述建设专题档案资源库,是解决专题档案资源供求矛盾的必要途径。第四章是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可行性之理论基础。本章论述了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可行性理论基础有来源原则、社会记忆理论和信息资源整合理论。这些理论也为建设专题档案资源库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第五章是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可行性之实践基础。本章一方面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建设专题档案资源库案例的经验来论述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实践可行性,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来实现专题档案资源库功能的实践可行性。第六章是专题资源库建设流程规划。本章根据数据库系统开发流程,结合质量建设理论,将专题档案资源库质量建设流程规划为初期准备阶段、前期策划阶段、中期建设阶段、后期推广传播阶段、质量维护发展五个阶段。第七章是专题档案资源库整体架构设计。本章从面向用户需求出发,明确了专题档案资源库设计的原则、性能目标以及专题档案资源库所要具备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对专题档案资源库整体架构以及具体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第八章是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协同机制。本章首先分析了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所需要的协同内容,应用建构主义方法论,构建了保障专题档案资源库分布式协同一体化建设顺利进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协同机制、资源协同机制、技术协同机制和利益协同机制。第九章是案例验证分析。本章选择具有明显专题档案资源集成管理特征的中国南海民国档案文献专题库的建设作为案例分析,通过总结案例专题库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以及其协同共建共享的实现过程来论证前面所述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科学可行性。第十章是研究结论和展望。本章沿着研究的脉络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深化研究主题的方向做了初步的展望。论文从专题档案资源重要价值及其社会需求满足制约出发,论证了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后,论文一方面在历史主义原则指导下,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构建了以发展的来源原则及其相应的全宗理论、社会记忆理论和信息资源整合以及质量控制、协同论、构建主义等为支撑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从具体建设实践角度,在总结已有案例经验基础上,结合信息科学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的理论,构建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方法体系,初步规划了建设流程阶段、整体架构和协同机制。最后,论文通过对中国南海民国档案文献专题库建设这一案例的分析,验证上述理论和方法体系。

韩冬[5](2014)在《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形成机理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工作。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工作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境。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目标。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是当前学术界和高校学生工作一线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围绕着高校学生工作,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纵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内容停留在表层概念引入,缺少对其构成架构、形成机理的核心研究。虽然部分学者源于国家相关文件,就某些工作的要求与标准提出相应的学生工作能力;或源于某一学生工作的热点现象提出相应的学生工作能力,但均不够系统化,全面化。由于未深入开展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形成机理研究,无法形成有效的学生工作能力提升对策,更缺乏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高校学生工作能力提升的研究成果。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研究势在必行,要重点加强能力的形成机理研究,并结合知识管理理论探索知识和能力的互动关系,及相应的学生工作能力提升对策。本研究从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形成机理与知识管理对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提升视角探讨高校学生工作能力,主要研究以下三方面内容:(1)提出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概念及维度划分,构建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多维结构模型;(2)研究了学生工作中的知识及知识的转化过程,以及学生工作中的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学生工作知识与能力的互动模型;(3)研究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中的职业化能力、专业化能力、知识化能力的形成机理,并构建模型,分别探索了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的职业化能力、专业化能力及知识化能力的提升对策。具体而言,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五方面:(1)揭示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建立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多维结构模型。解析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内涵,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聚合为职业化能力、专业化能力和知识化能力。划分了学生工作战略管理能力、组织架构能力、规范评价能力为职业化能力子维度,学生工作理论研究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为专业化能力子维度。知识库构建能力、知识协同能力、智能决策能力为知识化能力子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多维结构模型。(2)论证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体系及其与能力的互动关系,构建了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和能力互动模型。本研究提出了高校学生工作知识的概念,并深入研究了学生工作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探索其通过社会化、外化、整合化、内化而不断转化的过程。构建了高校学生工作知识与能力的互动模型,经实证研究,学生工作知识的转化对学生工作能力的部分维度有提升作用。(3)揭示了高校学生工作的职业化能力的形成机理,从学生工作战略管理能力、组织架构能力、规范评价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了学生工作职业化能力的提升对策。论证了学生工作职业化能力的各个子能力的概念、作用及其形成机理,并整合论述了学生工作职业化能力的整体形成机理,在高端以战略管理为导向,在中端以组织架构为骨架,在低端以规范评价作支撑。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基于知识的学生工作职业化能力的提升对策。(4)探讨了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能力的形成机理,从学生工作理论研究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三个维度探讨了各自的概念及形成机理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学生工作理论研究能力是基础,学生工作组织学习能力是途径,学生工作知识创新能力是目标。论述了学生工作中知识对学生工作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构建学生工作学习型组织,以及通过知识学习与知识整合提升知识创新能力等提升对策。(5)揭示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化能力的形成机理,就学生工作知识化能力的各个维度提出能力提升对策。分别论述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库构建能力、知识协同能力、智能决策能力的各自概念、作用及形成机理,探索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化能力的形成机理,并指出了三个子能力的递进关系。在学生工作知识库的基础上,探索学生工作知识协同平台和智能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孙喜梅[6](2013)在《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从期刊论文与报纸、学术专着、会议论文、学位论文、论文的基金项目分布等方面对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可知,其从理论到实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存在基层政府的重视不足、资金保障机制缺乏、农家书屋管理不善、农家书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刘毓民[7](2012)在《汉语国际教育 ——基于传播学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之中。汉语正面临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机遇。汉语国际教育正开始承担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因此,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孰料,却也在全球引发一连串我们所始料未及的质疑声浪。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孔子学院建设乃至汉语国际教育的策略本身是否存在问题?——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而汉语国际教育有效的分析模型又该如何规画?本文是一项旨在以“传播”为核心概念,宏观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因为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行为,也不仅是一个教学行为,而是一个“国际传播”行为;因此,需要以“传播”为核心概念,有效地构拟出一个宏观的分析框架,以能够真正在既充分注意到中国的后发地位和汉语的既有国际地位,又注意到世界各国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接受态度与政策的条件下,有效地把握汉语国际教育的宏观模式,为落实汉语国际教育提供实际可行的建议。1949年香农和韦佛的传播模式,信息传播是一个从“信源”到“信宿”的过程,而在传送的过程中会受到“杂音”的干扰。由此考察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架构,海峡两岸的汉语(华语文)教育政策的制定单位以及负责单位即是“传送者”;汉语言文字、中华优美文化、良好民族形象…等,是我们要传送的“讯号”。透过孔子学院、台湾书院或海外侨校这些“通道”传送给全球的汉语学习者以及各国制定华语接受政策的政府单位。当然在传播的过程中干扰的最大“杂音”应该会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因此,本文主要依据“传播学”原理并参酌其它国际汉语教育的相关理论,如“语言经济学”、“文化外交”理论、“社会语言学”和“情感地缘政治学”等理论基础,针对“汉语国际传播的目标”、“汉语国际传播的主体”、“汉语国际传播的管道”、“汉语国际传播的受众”以及用以降低杂音提升形象的“汉语国际传播的识别体系”来展开我们的分析。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用旧有的大众传播原理解释汉语国际教育所面临的新现象;非但为新现象找到解决方案,同时也为旧理论取得新的开展;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主题、研究动机、目的及方法等,并对当前国际社会对孔子学院的诸多反映进行了汇整与解析。第二章除了重新疏理目前国际汉语教育的概念,并对相关概念的词汇语义进行分析之外,也依据社会学及语言经济学.等相关的专业理领域进行探讨,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的策略目标体系的核心应该就是“情感沟通”,并据此针对国际汉语教育的策略目标重新进行厘清与界定。第三章探讨汉语国际教学的传播主体、属性与模式以及海峡两岸之汉语国际传播之执行单位及其策略思维与作法。第四章剖析汉语传播管道的种类、属性及特色,同时探讨汉语教学网站之网络营销应用模式,并分别针封海峡两岸出现频率较高的三大政府的汉语教学网站进行比较,此外也实际测试主要汉语教学网站的“搜索简易性”。第五章阐述汉语传播的受众属性以及主要国家之汉语教育政策,并探讨满足及刺激受众需求的作法。第六章探讨中外企业之形象识别的理论基础与建立模式,并据以对汉语国际传播机构提出建议。第七章为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创新点与研究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全球布局策略提出12项建议,分别是:1.汉语国际教育问题思考模式之建议2.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问题之思考方向建议3.基于传播学理论之汉语国际教育思考方向建议4.确立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之思考方向建议5.孔子学院在文化外交的实践中扮演角色之建议6.达成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体系中“情感沟通”目标之建议7.争取以“孔子诞辰纪念日”设立“国际教师节”及提升孔子学院形象之建议8.省钱的推广国际汉语教学网站或信息之作法建议9.刺激与满足国际汉语教育受众需求之作法建议10.汉语国际传播机构的“理念识别系统”的规划建议11.汉语国际传播机构的“行为识别系统”的规划建议12.汉语国际传播机构的“视觉识别系统”的规划建议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结论,能提供汉语国际教育分析的一个新视角,使海外两岸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能促进国际社会互动,增进情感沟通,走向更光明的新纪元。

唐研[8](2011)在《山东省农科院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方向发展,图书馆的工作重点由图书、期刊的采访、编目、借阅变成了电子资源的采购与管理,纸质文献的保存也开始向电子文献的利用转变。图书馆拥有的电子资源越来越多,包括中外文全文数据库、电子图书、专利全文数据库等,在文献管理、咨询服务、数据库维护与管理及读者培训等方面对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电子文献资源一般是通过IP地址捆绑的方式进行访问,或者采用用户名、密码的方式访问,单位局域网内的所有计算机终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都可以进行文献检索,其服务范围、服务时间都得到了最大化。从目前情况看,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可能二十四小时进行在线服务,为了使读者能更方便快捷的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最新文献资料,并提供个性化的文献服务,建立一个统一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既是图书馆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山东省农科院农业科研创新工作的需求,同时也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提高电子资源管理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的需求。该平台的构建将会使山东省农业科技信息研究和服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本篇论文全文共分5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思路以及技术路线。第二章分析了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现状。第三章、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三章分析了山东省农科院的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研究基础来源于对农科院读者进行的100份问卷调查。在“山东省农科院文献信息资源需求调查表”中,通过针对读者、信息资源、图书馆服务、建议和意见四部分调查数据的分析,将读者分为专业型、浏览型、临时型三类,阅读现象呈现出到馆人数下降、电子文献需求上升、外文资料需求上升的“一降两升”特点,提出了“中文坚持纸本、电子资源相结合,外文以电子资源为主;减少纸本资源,增加电子资源”的总体建设原则,采购方式也由传统的报纸订阅向网络采购、集团采购发展。第四章是“山东省农科院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首先对山东省农科院现有的传统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指出现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将平台建设分为整合现有资源、数字化馆藏、合理利用引进资源三个步骤,整体规划,分步进行建设。通过资源集成发布、服务管理、信息加工3个子系统12个具体栏目,构建出依托山东省农科院网络中心的文献信息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检索、下载、远程传递、咨询、用户管理、自建数据库等全方位的资源服务,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文献信息服务支撑。在第五章,本文总结了农业文献服务平台建设的一些共性问题如模式特点、功能特点、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建立农业图书馆联盟,壮大行业发展的规模;加强农业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提高科学性、理论性;将文献服务平台拓展成为服务三农的文献信息支持平台,扩大服务范围,减少地方上的重复建设;基于文献资源建设的服务平台向基于集成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发展。希望本文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推动农业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利用。

胡佳林[9](2011)在《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地方政府再造研究 ——台湾桃园县政府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从历史的进程而言,“政府”一直是一个不完美的代名词,变革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经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一般民众莫不期待政府能够减少浪费、增加效率,掌握公民(顾客)的偏好,并迅速回应环境的变化。‘政府亦希望能够提升行政绩效,以增加在公民眼中的合法性。本研究即基于民众对政府感到失望却又渴望的情愫,而拟探究虚拟组织理论如何应用于政府管理,进而探讨建构“虚拟政府”的可能性,以作为公共组织因应时代潮流变迁的对策。本文在相关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检视了政府再造所面临的困境,进而建构了基于虚拟组织的政府再造分析框架,其中包括突破困境之虚拟组织理论视角建构以及理论重构下之政府再造新蓝图。将虚拟组织理论引入到政府再造的三个层级中,包括结构技术层(组织虚拟)、工具观念层(功能虚拟)以及认知意识层(观念革新),描绘出政府再造新蓝图。在实务面上,以台湾桃园县政府的实践作为个案。从官方文献资料的阅读,了解到“智慧桃园”的规划内涵及未来愿景与本研究所建构的“虚拟政府”有共通之处;另外在与相关官员和洽公民众进行一系列的深度访谈后得知,桃园县政府在实际运作上均引发了政府再造以及虚拟政府的产生。因此,本研究所建构之“虚拟政府”,似乎可以在该实例的执行上获得有力的注脚。总而言之,本研究从理论与实务的探究中发现,“虚拟政府”无论在理论的引介或实务上的应用,均可借由虚拟组织理论的引入,让政府再造走向一个较为开放、动态与弹性的方向。本文亦在小结部分,描绘出“虚拟政府”的大致图像,包括“虚拟政府”组织与运行的基础平台,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体系结构。然而,若期望公共组织能发挥最大效用,并永续发展,还应强化知识管理与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办法,期能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杨小晓[10](2010)在《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及其构建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党和政府也明确指出近期的经济建设重心在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依托科技进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开辟新的科技产业,才能为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动力和支撑。科技咨询以其特有的功能,在促进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推广和应用以及科技成果管理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专家是科技咨询结果准确性和权威性的保证,获取专家信息,准确遴选专家对科技咨询来说十分关键。专家库是存储专家信息的载体,其运行情况间接影响着咨询的效率和有效性。而目前的专家库存在着表示模式单一、专家信息孤立缺乏关联、专家检索功能简单和可视性差的局限性。通过将社会网络的结构视角和分析方法导入科技咨询专家库的构建中,将会使专家库具有网络化、可视化、动态化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提高科技咨询的效率,一方面可以增加专家和科技咨询机构的社会资本,从而更好的促进科技进步和科学技术在经济产业化中的应用。本文首先从科技咨询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科技咨询以及专家咨询的现状以及保证科技咨询效果的支撑条件等方面来阐述科技咨询的概念,以及从社会网络的涵义、类型、要素以及社会网络的形象化表示等方面阐述社会网络的概念,并对社会网络的研究流派和应用领域进行了总结,从社会网络对专家的学习、成长和业绩形成的支持作用和社会网络对增加科技管理的社会资本的作用两个方面探讨了在科技咨询中导入社会网络理论的作用;其次通过走访江苏省科技厅的科技咨询专家库的调查和专家库的文献总结对专家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通过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专家库的特点以及科技咨询中对专家关系的利用和回避以及技术可行性、关系来源和可得性、维护成本和保障制度的探讨对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进行了需求分析和可行性论证;然后通过从专家社会网络的要素分析、属性数据和关系数据的界定和存储、网络结点和关系的确定以及关系加权模型三个步骤构建了专家社会网络模型,从专家个人社会网络和专家群体社会网络两方面进行专家社会网络的图示设计,从构建原则、模式、总体框架和构建方法等方面探讨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的构建方案,为专家库系统的实际构建提供理论支撑;最后通过专家个人社会网络和专家群体社会网络两个方面对图书情报领域科技咨询专家的社会网络化表示进行实证。

二、系统设计和联机情报检索学习班简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设计和联机情报检索学习班简讯(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1.2.4 本文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2.2.4 人才培养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3.3.1 辅助医学研究
        3.3.2 辅助临床诊断
        3.3.3 医院管理
        3.3.4 医学情报检索
    3.4 综合评价分析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4.5 综合评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图书馆信息化的追梦人——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莫少强口述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1访谈意义
2访谈说明
3访谈正文
    (1) 初入中山图书馆, 结缘编程。
    (2) 图书馆的技术革命。
    (3) 图书馆的转型和发展。

(3)山东英才学院创业实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系统的开发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用户权限分析
    2.2 核心业务分析
    2.3 功能需求分析
        2.3.1 运行管理需求分析
        2.3.2 企业经营管理需求分析
        2.3.3 系统管理需求分析
    2.4 非功能需求分析
第3章 系统设计
    3.1 相关技术说明
        3.1.1 Tomcat服务器
        3.1.2 JSP
        3.1.3 MVC框架
    3.2 技术架构设计
    3.3 应用架构设计
    3.4 系统包结构
    3.5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3.5.1 运行管理模块
        3.5.2 企业经营管理
        3.5.3 系统管理
    3.6 数据库设计
第4章 系统实现
    4.1 运行管理模块实现
    4.2 企业经营管理实现
    4.3 系统管理实现
    4.4 系统测试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综述
        1.2.1 专题档案研究综述
        1.2.2 专题档案数据库研究综述
    1.3 国外研究综述
    1.4 国内外研究特点及进一步研究必要性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价值
        1.6.2 应用价值
        1.6.3 社会意义
    1.7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2.1 专题档案
        2.1.1 概念界定过程
        2.1.2 专题档案内涵特征
        2.1.3 专题档案类型
        2.1.4 相似概念辨析
    2.2 专题档案资源
        2.2.1 资源的概念
        2.2.2 信息资源的概念
        2.2.3 档案与信息资源
        2.2.4 专题档案资源概念及内涵分析
    2.3 专题档案资源库
        2.3.1 数据库相关概念
        2.3.2 专题数据库概念
        2.3.3 档案专题库概念
        2.3.4 专题档案资源库定义
        2.3.5 专题档案资源库的内涵
    2.4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
        2.4.1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定义
        2.4.2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内涵
        2.4.3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2.4.4 本文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重点研究内容
第3章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必要性分析
    3.1 专题档案资源价值导向的需求分析
        3.1.1 专题档案资源的司法证据链价值需求
        3.1.2 专题档案资源的历史研究价值需求
        3.1.3 专题档案资源的知识情报价值需求
        3.1.4 专题档案资源构建社会记忆的价值需求
    3.2 专题档案资源需求满足的制约分析
        3.2.1 专题档案资源的特点
        3.2.2 专题档案资源需求满足的客观制约
        3.2.3 专题档案资源需求满足的主观制约
    3.3 专题档案资源需求满足的途径——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
        3.3.1 专题档案资源共享实现的关键点
        3.3.2 信息技术带来的实践机遇
        3.3.3 专题档案资源需求满足思路
第4章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理论可行性
    4.1 来源原则与全宗理论
        4.1.1 档案管理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取向
        4.1.2 来源原则与全宗理论在专题档案资源管理中面临的挑战
        4.1.3 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与全宗理论的相应发展
        4.1.4 新来源观与全宗理论在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应用
    4.2 社会记忆理论
        4.2.1 社会记忆的理论综述
        4.2.2 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
        4.2.3 社会记忆理论对档案管理实践的影响
        4.2.4 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的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
    4.3 信息资源整合理论
        4.3.1 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来源
        4.3.2 信息资源整合理论的核心内容
        4.3.3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践述评
        4.3.4 基于来源信息资源整合观的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原则
第5章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实践可行性
    5.1 国外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经验可行性分析
        5.1.1 国外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实践
        5.1.2 国外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经验
    5.2 国内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经验可行性分析
        5.2.1 国内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实践
        5.2.2 国内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问题
        5.2.3 国内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经验启示
    5.3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实践技术可行性分析
        5.3.1 标准规范层
        5.3.2 整合基础网络层
        5.3.3 整合数据层
        5.3.4 整合平台层
        5.3.5 整合应用层
第6章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流程规划
    6.1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流程阶段划分
        6.1.1 档案实践质量控制的理论背景及其内容
        6.1.2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阶段划分
    6.2 初期准备阶段
        6.2.1 树立建设精品专题档案资源库目标的质量意识
        6.2.2 建立质量管理监督机构和机制
    6.3 前期策划阶段
        6.3.1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定位的调研分析
        6.3.2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的质量定位
    6.4 中期建设阶段
        6.4.1 选题论证与命名
        6.4.2 专题档案资源库质量属性设计
        6.4.3 专题档案资源的普查搜集与筛选
        6.4.4 标准规范的制定与选用
        6.4.5 专题档案资源库内容建设
        6.4.6 服务平台功能建设
        6.4.7 技术性能的建设与保障
    6.5 后期推广传播阶段
        6.5.1 制订推广传播计划
        6.5.2 开展推广传播系列活动
    6.6 质量维护发展阶段
第7章 专题档案资源库整体架构设计
    7.1 专题档案资源库架构设计原则
        7.1.1 实用性原则
        7.1.2 系统性原则
        7.1.3 灵活和可扩展原则
        7.1.4 可靠性原则
        7.1.5 安全性原则
        7.1.6 易用性原则
        7.1.7 科学管理原则
        7.1.8 经济性原则
    7.2 专题档案资源库性能指标分析
    7.3 专题档案资源库架构设计
        7.3.1 用户需求分析
        7.3.2 基于协同的整体架构设计
    7.4 专题档案资源库的功能模块分析及详细设计
        7.4.1 信息采集模块
        7.4.2 信息标引模块
        7.4.3 信息存储模块
        7.4.4 信息服务模块
        7.4.5 资源维护模块
        7.4.6 协同管理模块
第8章 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协同机制
    8.1 协同机制的建构主义方法
        8.1.1 建构主义理论要素及其内涵
        8.1.2 建构视域下的专题库建设的要素及其内涵
        8.1.3 建构主义对协同机制的启示
    8.2 协同机制建构的环境基础
        8.2.1 协同机制建构的环境
        8.2.2 协同机制环境的优势
        8.2.3 协同机制环境的劣势
    8.3 协同机制建构的原则
    8.4 协同机制构建内容
        8.4.1 协同管理机制
        8.4.2 资源协同机制
        8.4.3 技术协同机制
        8.4.4 利益协同机制
第9章 中国南海民国档案文献专题库案例分析
    9.1 中国南海民国档案文献专题库建设背景
    9.2 中国南海民国专题档案文献资源概述
        9.2.1 中国南海民国专题档案文献资源构成
        9.2.2 中国南海民国专题档案文献资源特点
    9.3 中国南海民国档案文献专题库建设需求分析
        9.3.1 南海专题档案文献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紧迫性
        9.3.2 南海专题档案文献资源供给管理现状
        9.3.3 南海专题档案文献资源利用需求现状
        9.3.4 南海专题档案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可行性途径
        9.3.5 中国南海民国档案文献专题库的目标用户
    9.4 中国南海民国档案文献专题库建设流程
        9.4.1 专题库建设总体目标
        9.4.2 专题库建设总体阶段规划
        9.4.3 南海民国专题档案文献资源普查
        9.4.4 南海民国专题档案文献资源收集与处理
        9.4.5 中国南海民国档案文献专题库系统结构设计
    9.5 中国南海民国档案文献专题库一体化协同建设保障措施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

(5)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形成机理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校学生工作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3 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研究的重要性
        1.1.4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知识管理
        1.5.2 高校学生工作
        1.5.3 高校学生工作能力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能力理论
        2.1.2 知识管理理论
        2.1.3 其他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研究综述
        2.2.2 知识管理视角的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综述
        2.2.3 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综述
    2.3 对相关研究现状的讨论
        2.3.1 现有相关研究的贡献
        2.3.2 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概念内涵及结构模型
    3.1 高校学生工作的含义
        3.1.1 高校学生工作的概念
        3.1.2 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
        3.1.3 高校学生工作的客体
        3.1.4 高校学生工作的环境
        3.1.5 高校学生工作的介体
        3.1.6 高校学生工作的要素结构
    3.2 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概念及维度划分
        3.2.1 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定义
        3.2.2 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维度划分
    3.3 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各维度内涵解析
        3.3.1 高校学生工作的职业化能力
        3.3.2 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能力
        3.3.3 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化能力
        3.3.4 高校学生工作的能力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体系及与能力的互动关系
    4.1 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知识
        4.1.1 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知识界定
        4.1.2 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显性知识
        4.1.3 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隐性知识
        4.1.4 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知识体系
    4.2 高校学生工作中知识的转化过程
        4.2.1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的社会化
        4.2.2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的外化
        4.2.3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的整合化
        4.2.4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的内化
    4.3 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知识与能力的互动作用
        4.3.1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和高校学生工作职业化能力的互动作用
        4.3.2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和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能力的互动作用
        4.3.3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和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化能力的互动作用
    4.4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转化对学生工作能力影响实证研究
        4.4.1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转化对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影响的研究思路
        4.4.2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转化对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影响研究
        4.4.3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转化对学生工作能力影响的研究方法设计
        4.4.4 研究的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4.5 实证结论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学生工作的职业化能力形成与提升
    5.1 高校学生工作的职业化能力的形成
        5.1.1 高校学生工作战略管理能力
        5.1.2 高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能力
        5.1.3 高校学生工作规范评价能力
        5.1.4 高校学生工作的职业化能力形成机理模型
    5.2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战略管理能力的提升
        5.2.1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战略制定流程
        5.2.2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管理战略融入整体战略管理体系
        5.2.3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管理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
        5.2.4 从系统的视角提升高校学生工作战略管理能力
    5.3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能力的提升
        5.3.1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的原则
        5.3.2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的模型
        5.3.3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能力的提升作用
    5.4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规范评价能力的提升
        5.4.1 知识分类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相关制度的体系化
        5.4.2 高校学生工作中知识管理与制度的相互作用
        5.4.3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评价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能力形成与提升
    6.1 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能力的形成
        6.1.1 学生工作理论研究能力
        6.1.2 学生工作组织学习能力
        6.1.3 学生工作知识创新能力
        6.1.4 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能力形成机理模型
    6.2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理论研究能力的提升
        6.2.1 知识管理对高校学生工作理论研究的促进作用
        6.2.2 知识管理融入高校学生工作理论研究的过程模型
        6.2.3 显性知识的管理为理论研究奠定研究基础
    6.3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
        6.3.1 从知识视角看高校学生工作组织学习
        6.3.2 知识共享机制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组织学习能力
        6.3.3 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学习能力
    6.4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
        6.4.1 高校学生工作中知识学习对创新能力的促进
        6.4.2 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整合提升创新能力
        6.4.3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化能力形成与提升
    7.1 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化能力的形成
        7.1.1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库构建能力
        7.1.2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协同能力
        7.1.3 高校学生工作智能决策能力
        7.1.4 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化能力形成机理模型
    7.2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库构建能力的提升
        7.2.1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库的构建过程
        7.2.2 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库的分布式处理架构
        7.2.3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库的知识评价
    7.3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协同能力的提升
        7.3.1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协同平台的概念及应用
        7.3.2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协同平台的功能模型
        7.3.3 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协同平台的技术架构
    7.4 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智能决策能力的提升
        7.4.1 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隐性知识挖掘能力提升
        7.4.2 高校学生工作自动问答系统的技术实践与构建
        7.4.3 高校学生工作智能决策系统的核心技术与构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工作的总结
    8.2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之处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的数量统计
    1.1 期刊论文与报纸载文量统计
    1.2 学术专着、会议论文统计
    1.3 学位论文情况统计
    1.4 论文的基金项目分布情况统计
2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2.1 基层政府的重视不足
    2.2 资金保障机制缺乏
        2.2.1 政府主导的多渠道筹资
        2.2.2 企业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
        2.2.3 政府投入才是有效途径
    2.3 农家书屋管理不善
        2.3.1 图书管理员专职化
        2.3.2 公共图书馆介入
        2.3.3 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化
    2.4 农家书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3 总结与展望

(7)汉语国际教育 ——基于传播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与方法:基于“传播”概念的汉语国际教育分析绪论
    1.1 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1.1 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1.1.2 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问题
    1.2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2.1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现状
        1.2.2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技术方法与理论假设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
        1.3.2 本文的技术方法
        1.3.3 本文的理论假设和基本架构
        1.3.3.1 本文的理论假设
        1.3.3.2 本文的理论资源
        1.3.3.3 本文的基本架构
第二章 语言获得与情感认同:汉语国际传播的目标分析
    2.1 汉语国际教育的概念梳理
        2.1.1 对外汉语教学、华文教学、汉语国际推广、汉语国际传播、汉语国际教育
        2.1.2 相关概念的词汇学语义分析
        2.1.3 相关概念的社会认知语言学分析
        2.1.4 “传播”概念与“汉语国际教育”宏观分析框架
    2.2 汉语国际教育目标的既有认识
        2.2.1 “能力获得”观
        2.2.2 “文化传播”观
    2.3 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的重新界定
        2.3.1 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系统
        2.3.2 汉语国际教育策略目标体系的核心
第三章 孔子学院与台湾书院:汉语国际传播的主体分析
    3.1 汉语国际传播属性与模式
    3.2 汉语国际传播之目标
        3.2.1 大陆汉语国际传播之执行单位、作法与目标
        3.2.2 台湾汉语国际传播之执行单位、作法与目标
        3.2.3 两岸汉语国际传播之异同
        3.2.4 两岸汉语国际传播执行单位之名称、形象及其它相关问题
第四章 实体传播与网络传播:汉语国际传播的管道分析
    4.1 汉语传播管道的种类、属性及特色
        4.1.1 实体管道
        4.1.2 电子管道
        4.1.3 网络管道
    4.2 汉语国际传播之网络教学与网络营销之应用
        4.2.1 网络教学的特性与应用
        4.2.2 网络营销的特性、发展现况、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应用
        4.2.3 网络现象对教学与营销之应用
    4.3 台湾汉语教学网站之型态与特色
    4.4 大陆和港澳汉语教学网站之型态与特色
    4.5 美国汉语教学网站之型态与特色
    4.6 三地汉语教学网站的“搜索简易性”探索
        4.6.1 “三页定生死”的网页搜索
        4.6.2 基于学习者的“搜索简易性”测试
        4.6.2.1 百度网的测试
        4.6.2.2 谷歌网的测试
        4.6.2.3 测试结果
    4.7 两岸最易检索的汉语网站之比较
第五章 汉语国际传播受众
    5.1 汉语传播的受众属性
    5.2 主要国家之汉语教育政策、工作政策及现况
    5.3 有关受众需求的立论要点
    5.4 恰当而有吸引力的“命名”是激发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
第六章 汉语国际传播的机构形象识别
    6.1 汉语国际传播的理念识别系统之建立模式
    6.2 汉语国际传播的行为识别系统之建立模式
    6.3 汉语国际传播的视觉识别系统之建立模式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内容
    7.2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
    7.3 本文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山东省农科院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分析
    2.2 国外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研究现状
    2.3 国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研究现状
        2.3.1 国内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研究总体概况
        2.3.2 各省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2.3.3 山东省农科院文献资源与服务现状分析
    2.4 案例分析——江苏省农科院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分析
第三章 山东省农科院文献信息资源需求分析
    3.1 资源需求调研
        3.1.1 农科院文献信息资源需求分析调查表
        3.1.2 调查表分析
    3.2 用户需求分析
        3.2.1 读者分类
        3.2.2 阅读现象分析
    3.3 资源采购原则
        3.3.1 图书采购原则
        3.3.2 报刊采购原则
        3.3.3 电子资源采购原则
    3.4 资源采购方式
        3.4.1 图书馆的传统采购方式
        3.4.2 网络采购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3.4.3 集团采购
    3.5 资源共享原则
        3.5.1 自愿原则
        3.5.2 平等原则
        3.5.3 互惠原则
第四章 山东省农科院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构想
    4.1 平台建设整体思路
        4.1.1 目标与定位
        4.1.2 服务范围
        4.1.3 建设原则
    4.2 平台建设主要内容
        4.2.1 现有资源的整合
        4.2.2 数字化馆藏
        4.2.3 引进资源的利用
    4.3 建设构想
        4.3.1 资源信息发布子系统
        4.3.2 信息服务管理子系统
        4.3.3 信息加工子系统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农业共享服务平台的共性问题
        5.1.1 模式特点
        5.1.2 功能特点
        5.1.3 存在问题
    5.2 平台研究的几点建议
        5.2.1 加强农业图书馆的业务联合
        5.2.2 建立农业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2.3 拓展成为服务“三农”的文献信息支持平台
        5.2.4 向基于集成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发展
    5.3 结束
附件:农科院文献信息资源需求分析调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地方政府再造研究 ——台湾桃园县政府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文献探讨
    2.1 虚拟组织
    2.2 政府再造
第三章 基于虚拟组织的政府再造分析框架
    3.1 突破困境之理论视角建构
    3.2 理论重构下之政府再造新蓝图
第四章 案例分析:台湾桃园县政府的实践
    4.1 个案背景与问题描述
    4.2 创新服务解决方法
    4.3 创新服务实际绩效
    4.4 个案资料研究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后续研究考虑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及其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的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难点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科技咨询中社会网络理论的导入
    2.1 科技咨询的概念
        2.1.1 科技咨询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1.2 科技咨询与专家咨询的现况
        2.1.3 保障科技咨询效果的支撑条件
    2.2 社会网络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2.1 社会网络的涵义、类型、要素
        2.2.2 社会网络的形象化表示
        2.2.3 社会网络的研究流派和应用领域
    2.3 科技咨询中导入社会网络理论的作用
3 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的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3.1 专家库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3.1.1 现有科技咨询专家库和专家咨询情况调查
        3.1.2 专家库的研究现状
    3.2 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的需求分析
        3.2.1 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的特点
        3.2.2 科技咨询过程中对专家关系的利用和回避
    3.3 社会网络导入科技咨询专家库的可行性
        3.3.1 实现技术的可行性
        3.3.2 专家关系在专家检索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3.3.3 专家社会关系数据的来源及可得性分析
        3.3.4 维护成本与保障制度的探讨
4 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的构建方法
    4.1 专家社会网络模型构建
        4.1.1 要素分析
        4.1.2 属性数据和关系数据的界定和存储
        4.1.3 网络结点和关系的确定以及关系加权模型
    4.2 专家社会网络图示与分析
        4.2.1 专家个人社会网络图示
        4.2.2 专家群体社会网络的图示
        4.2.3 专家社会网络分析
    4.3 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的设计
        4.3.1 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运行流程设计
        4.3.2 构建思路与原则
        4.3.3 构建总体架构
        4.3.4 构建所采取的方法
5 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的应用实例研究
    5.1 专家个人社会网络的应用举例
        5.1.1 数据获取
        5.1.2 网络模型的建立
        5.1.3 形象化展示与社会网络分析
    5.2 图书情报领域科技咨询专家群体的社会网络
        5.2.1 信息获取、数据整理与群体网络图示
        5.2.2 子群分析
6 总结
    6.1 课题的主要工作总结
    6.2 课题的创新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系统设计和联机情报检索学习班简讯(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2]图书馆信息化的追梦人——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莫少强口述访谈[J]. 肖鹏,刘洪.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8(02)
  • [3]山东英才学院创业实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凤菊. 山东大学, 2016(03)
  • [4]专题档案资源库建设研究[D]. 王上铭. 南京大学, 2015(01)
  • [5]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形成机理及提升对策研究[D]. 韩冬. 吉林大学, 2014(09)
  • [6]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J]. 孙喜梅. 图书馆建设, 2013(11)
  • [7]汉语国际教育 ——基于传播学的分析[D]. 刘毓民.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8]山东省农科院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 唐研.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2)
  • [9]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地方政府再造研究 ——台湾桃园县政府的实践[D]. 胡佳林. 兰州大学, 2011(11)
  • [10]基于社会网络的科技咨询专家库及其构建方法研究[D]. 杨小晓.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系统设计和在线信息检索研讨会通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