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语言障碍评估及康复措施

脑卒中患者语言障碍评估及康复措施

一、脑卒中患者语言障碍的评估与康复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孟宪梅[1](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2](2019)在《中国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文中认为1.概述1. 1背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至2017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达2. 4亿。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率增高和遗留身体残疾的最常见病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982年联合国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提出80岁以上人口为高龄老年人,我国的标准与此一致,高龄老年脑卒中即指80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高龄脑卒中患者由于系统及脏器功能衰退、体力耐力下降、代偿功能差,且往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张通[4](2012)在《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文中指出前言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2]。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

张通[5](2012)在《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文中提出前言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

董小方[6](2018)在《基于循证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及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掌握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了解某省神经内科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现状及医务人员对吞咽障碍管理相关知识和行为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和系统评价,通过专家会议法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最佳实践手册和方案,并进行初步实证研究,以期提供科学、规范、持续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方案,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诊疗效果。研究方法:1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式访谈法,选取15名神经内科医务人员为访谈对象,了解某省神经内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管理现状;选取10名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访谈对象,掌握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对吞咽障碍的心理感受及需求;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596名神经内科医务人员对吞咽障碍管理知识和行为的掌握情况;2系统检索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和系统评价,并对文献内容进行整合分析;通过meta分析探讨间歇经口—食管/胃管进食法以及冰酸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3依据“JBI2010年版证据推荐级别和证据分级方法”对上述进行综合、提炼,拟定最佳实践手册和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组织神经内科、康复科、营养科、护理专业的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构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以及相关流程和工具;4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将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6月入院的脑卒中患者列为对照组,采用科室常规吞咽障碍管理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入院的脑卒中患者为干预组,采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进行管理。评价指标有吞咽障碍筛查率、吞咽障碍评估率、营养风险筛查率、吞咽障碍评分、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留置胃管例数和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采用Exce12003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双人输入、校对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进行比较,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通过对15名神经内科医务人员的知情人访谈,共提炼出知识缺乏、重视不足、执行率低、障碍因素4个方面的主题;通过对10名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访谈,共提炼出吞咽知识和吞咽技能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支持4个方面的主题;通过自设问卷对596名神经内科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发现,84.22%的调查对象吞咽障碍管理的认知得分较差或很差,认知得分很好和较好的仅5.38%,34.22%的调查对象行为得分较差或很差,47.66%调查对象行为得分良好和很好;2通过证据检索,共纳入9篇临床实践指南和31篇系统评价,对其进行汇总提取,初步形成6个方面共30项证据;对8篇涉及间歇经口—食管/胃管进食法的RCT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间歇经口—食管/胃管进食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17篇涉及冰酸刺激的RCT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冰酸刺激对改善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一定的疗效,但有必要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和规范的高质量RCT研究;3在前期现状调查以及证据检索基础上,初步形成最佳实践手册和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通过由神经内科、康复科、营养科、护理专业的相关专家举行的专家会议对方案进行结构及内容的修订,形成最终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包括筛查、评估、治疗、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和培训6个方面,并包括相关的流程和工具;4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干预组较对照组相比,在吞咽障碍筛查率、营养风险评估率、吞咽障碍评分、留置胃管例数、留置胃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具有更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证据检索,对9篇临床实践指南、31篇系统评价和2篇meta分析进行证据汇总,整合质性访谈和横断面调查的结果,经过专家会议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了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方案;该方案由筛查、评估、治疗、并发症预防、健康教育和培训6个方面组成,并包含相应的工具和实施流程;2通过类实验研究法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进行验证,干预组较对照组相比,在医务人员认知和行为得分、吞咽障碍筛查率、卒中后肺炎发生率、出院时间和费用等各项指标方面明显改善。说明本研究方案的构建改善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诊疗质量,切实为临床医务人员开展相关干预提供了依据。

李棪臻,王海芳,蔡建政,喻伟霞,谢长清,张滢滢[7](2020)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从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相关概念、结构模式、评价指标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护理质量评价及管理提供参考。

梁丹丹[8](2019)在《集束化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订符合临床需求的集束化护理方案,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研究包含两个阶段:1基于循证和德尔菲法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制订。采用PIPOST模式将临床问题结构化,检索和应用现有的证据。检索指南网址:美国国家指南网址、英国校际指南网站、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新西兰指南协会、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医脉通指南;计算机检索: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纳入,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相应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其中对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指南仅总结证据,并将总结的证据结合临床情境和患者意愿形成问卷。采用德尔菲(Delphi)函询法对资深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请专家评价证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用均数、标准差和百分比表示专家基本情况,用问卷有效回收率表示专家积极系数,用专家对条目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表示专家权威程度,用重要性赋值均数(x)、认可率(Cj)、满分频率(Kj)、变异系数(CV)和条目权重值表示各条目的重要性及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Kendall’s W协调系数表示专家协调程度。同时满足x>3.5,CV<0.25,Cj≥50%,Kj≥20%,否则修改或删除。最终形成符合临床需求的集束化护理方案。2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06月03日至2018年06月03日收治于河南省某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集束化护理在AIS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用一般资料问卷、洼田氏饮水试验、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改良版Beck口腔评估表、吞咽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等对患者展开调查。采用Excel录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表示用均数和标准差(x±s),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差异检验为双侧检验,P<0.05为显着水平。结果1集束化护理方案(1)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的标准,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指南4篇,Meta-分析5篇。将本研究推荐的干预措施进行证据汇总,并通过集束化护理制订小组的共同讨论形成德尔菲函询问卷。(2)选取河南省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的资深专家15名,年龄平均42.30±6.51(3258)岁;工作年限平均21.35±6.02(1538)年。(3)经过两轮函询后,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3.3%、88.2%;权威程度分别为:0.81,0.82;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331和0.267。(4)根据条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筛选及评估”中“饮水试验可作为筛查脑卒中患者误吸的一部分”Cj=40%;“口腔护理”中“吞咽困难患者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Cj=40%,CV=0.28;在“饮食护理”中“鼓励患者自行进食”Cj=33.33%,Kj=20%,故将其3个条目删除。并在“筛选及评估”中“入院24小时内,在进食、药物及液体之前,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吞咽困难的筛查”中添加“饮水试验”。(5)集束化护理内容包括:筛查及评估(入院24小时内,进食、药物及液体之前,采用饮水试验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吞咽困难的筛查;入院24小时、72小时及1周时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吞咽训练(餐前20min,每天2次,咽部采用冷刺激;采用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口腔护理(采用改良版《Beck口腔评估表》对患者的口腔卫生进行评价;有效的口腔护理。);饮食护理(进食中和进食后30min,抬高床头30°45°;指导患者第1餐饮食,如改变食物性状、结构、进食环境、进食用具、用药护理。)2集束化护理在AIS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家庭收入、支付方式、居住地、吸烟饮酒等一般患者资料和洼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冠心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和其他慢性病史等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入院时,两组患者采用MBOAS评估,对照组得分为17.08±1.11,干预组得分为16.67±1.30,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采用MBOAS评估,对照组得分为10.44±1.18,干预组得分为8.14±1.78,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干预前两组患者吞咽相关生活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吞咽相关生活质量比较,结果显示:语言交流无统计学差异(P>0.05);食欲、恐惧、疲劳有明显差异(P<0.05);在症状频率、进食时间、饮食选择、心理健康、心理负担、社会交往和睡眠的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干预后两组患者疗效、误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7.33±1.60,平均住院费用为9780.50±1637.19;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6.14±1.50,平均住院费用为9085.94±1133.64,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制订以循证为基础的集束化护理,满足了AIS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需求,可有效改善AIS吞咽困难患者的口腔卫生、生活质量和疗效,降低误吸率、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李娟[9](2017)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及照护需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脑卒中是我国导致居民死亡和残障的首位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已成为危害健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本研究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急性住院期到发病1、3、6个月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及影响因素;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急性住院期到发病1、3、6个月不同时期的照护需求。研究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量性研究,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研究对象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16年7月到2017年5月采用整群便利抽样的方法从位于上海市杨浦区、静安区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一所三级乙等医院的脑血管中心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94例。在急性住院期收集患者的人口社会学资料和疾病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流调用自评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自评焦虑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cale Quality of Life,SS-Qo L)评估患者的残疾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抑郁、焦虑和生活质量。在发病1个月、3个月、6个月通过电话随访,评估患者的残疾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抑郁、焦虑和生活质量。采用SAS9.4对患者人口社会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以及影响因素采用一般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eneral linear mixed model)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质性研究,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4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住院期、发病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探索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照护需求。对7名在脑卒中诊断、治疗、康复、护理领域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访谈,探索医务人员在满足患者照护需求中遇到的制约因素。采用Clazzi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第一部分量性研究结果:发病6个月时,共有183例患者完成了所有时间点的研究。失访11人,失访率为5.7%。有185例患者具有2个时间点以上的信息,可以进行统计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急性住院期到发病6个月残疾水平(m RS)随时间显着下降(β=0.3042,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随时间显着增长(β=2.2216,p<0.01);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随时间显着下降(β=0.7220,p<0.01;β=0.9735,p<0.01));生活质量水平随时间显着提高(β=4.6992,p<0.01)。影响患者残疾水平(m RS评分)轨迹的因素包括文化程度、认知功能、发病1个月接受康复。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在急性住院期残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但小学与初中水平的患者残疾水平下降的速度显着低于大学水平的患者(β=0.1149,p<0.05)。血管性痴呆比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残疾高1.8298分(p<0.01),认知功能损害比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残疾高1.0886分(p<0.01)。发病1个月接受康复的患者比同期未接受康复的患者残疾高0.7715分(p<0.05)。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轨迹的因素包括入院时NIH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疼痛、认知功能、发病1个月接受康复。入院时NIHSS越高,急性住院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低(β=-1.4260,p<0.05);入院时NIHSS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时间增加的速度越快(β=0.2584,p<0.05)。洼田饮水试验阳性与阴性患者相比,急性住院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显着性差异;洼田饮水试验阳性与阴性患者相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时间增加的速度更快(β=1.8056,p<0.05)。疼痛程度越高,患者急性住院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低(β=-3.0186,p<0.01);疼痛程度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时间增加的速度更快(β=-0.6522,p<0.05)。血管性痴呆比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19.0157分(p<0.01);认知功能损害比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8.1728分(p<0.05)。发病1个月接受康复的患者比同期未接受康复的患者,急性住院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23.0819分(p<0.01);发病1个月接受康复的患者比同期未接受康复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时间增加的速度快(β=2.4638,p<0.05)。影响抑郁轨迹的因素包括入院时NIHSS评分、静脉溶栓、疼痛、肥胖、大血管不同狭窄程度、残疾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入院时NIHSS越高,抑郁水平越高(β=0.5791,p<0.01)。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比未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抑郁水平低6.0379分(p<0.01)。不同疼痛程度的患者,急性住院期抑郁水平无显着性差异;疼痛程度越高的患者,抑郁水平下降的速度越慢(β=0.3186,p<0.01)。肥胖比体重正常的患者抑郁水平低4.7625分(p<0.05)。大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比无狭窄的患者,抑郁水平低5.1153分(p<0.05)。残疾水平越高,抑郁水平越高(β=0.9176,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抑郁水平越低(β=-0.1022,p<0.01)。影响焦虑轨迹的因素包括残疾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发病到抵达急诊就诊的时间。残疾水平越高,焦虑水平越高(β=1.3921,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焦虑水平越低(β=-0.1027,p<0.01)。发病1小时内抵达急诊的患者比大于发病6小时抵达急诊的患者,焦虑水平低(β=-3.5785,p<0.05)。生活质量轨迹的影响因素包括洼田饮水试验、疼痛、OCSP分型、认知功能、残疾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抑郁、焦虑。洼田饮水试验阳性的患者比阴性的患者,生活质量低13.0941分(p<0.01)。疼痛程度越高,生活质量越低(β=-2.6532,p<0.01)。部分前循环梗死的患者比腔隙性梗死的患者,生活质量高13.9305分(p<0.01)。血管性痴呆比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生活质量低24.2114分(p<0.01)。残疾水平越高,生活质量越低(β=-4.1974,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生活质量越高(β=0.7135,p<0.01)。抑郁水平越高,生活质量越低(β=-1.0609,p<0.01)。焦虑水平越高,生活质量越低(β=-0.8786,p<0.01)。第二部分质性研究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期对于照护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急性期发病时,有识别症状及时就医的需求;住院时有参与医疗决策、了解医保政策、接受早期康复、进行心理干预的需求;出院前有参与制定出院计划、获得预防卒中复发的信息、与医生保持持续沟通的需求。发病1个月时,患者和家属有适应家庭环境、分担照护任务、开展功能康复的需求。发病3个月时,患者有持续获得专业支持、症状管理和处理复发、害怕复发的恐惧和抑郁焦虑情绪的心理支持、提高服药依从性和持续功能康复的需求。发病6个月患者有调整认知、适应残疾、恢复社交和工作的需求。医务人员在满足患者不同时期照护需求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制约因素,包括公众/患者/家属的因素、康复资源紧缺、康复费用问题、医疗机构内部的因素、医疗机构之间协作机制的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急性期到恢复期、后遗症期,不同时期患者的残疾水平不同、抑郁、焦虑水平不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因此患者对于照护的需求也不同。急性住院期,患者的残疾水平、抑郁、焦虑水平最高,需要医务人员给予积极治疗、稳定病情并开始早期康复治疗。出院回家以后的恢复期,患者对适应家庭环境、开展功能康复的需求比较高,医务人员应该提供持续的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康复技能培训。发病6个月的后遗症期,患者功能恢复到最大程度,有残疾后遗症的患者需要学习调整康复期望值、适应残疾、重新融入社区和工作。患者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问题,医务人员应该分析患者的优势需求,以患者为中心,制定合适的照护计划,为患者提供持续的优质照护服务。针对限制因素做出改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连续照护服务。

关莹[10](2019)在《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脑功能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阐明针康法促进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中枢及外周机制。材料与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试验组)和2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BOLD-f MRI扫描,通过MATLAB平台及相应的软件包预处理,计算并分析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Re Ho和ALFF的差别。2.将试验组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康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针康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针康法(头穴丛刺+双任务执行功能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LOTCA、FIM、TMT-A、TMT-B)评定,BOLD-f MRI扫描及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Hcy、hs-CRP、IL-1β、IL-6、TNF-α、IL-4、IL-10、TGF-β1)。应用相关软件对评定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结果:针康组患者Mo CA、LOTCA、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连线测试中用时及错误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2.BOLD-f MRI研究结果:(1)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试验组患者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的Re Ho值减低,左侧额上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6);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的ALFF值减低,双侧额上回、右侧颞中回的ALFF值增高(P<0.05,FDRc=27)。(2)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Re Ho、ALFF相比均未得到具有显着差异的脑区(P<0.001,未通FDRc校正)。治疗4周后,对照组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右侧额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后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颞中回ALFF值增高,左侧背外侧额上回ALFF值减低(P<0.05,FDRc=54)。针康组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左侧颞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右侧颞下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海马旁回、角回、扣带回ALFF值增高(P<0.05,FDRc=41),无ALFF值减低的脑区。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7),无Re Ho值减低脑区;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高,双侧中央前回ALFF值减低(P<0.05,FDRc=49)。3.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结果:相较于对照组,针康组能更好地抑制IL-1β、IL-6、TNF-a的释放,降低Hcy水平(P<0.05),同时促进IL-4、IL-10、TGF-?1的释放(P<0.05),但两组对hs-CRP均无显着效果(P>0.05)。4.相关分析结果:右侧额中回及颞下回与Mo CA量表成正相关(r=0.365/0.387,P=0.047/0.035);右侧梭状回及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LOTCA量表成正相关(r=0.448/0.361,P=0.013/0.05),右侧颞下回与TMT-A成负相关(r=-0.394,P=0.031)。右侧额中回与TGF-β1呈正相关(r=0.434,P=0.017);右侧颞下回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533/-0.441,P=0.002/0.015);右侧额下回与IL-10呈正相关(r=0.376,P=0.041),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412/-0.454,P=0.024/0.012)。结论1.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Re Ho值,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ALFF值较认知正常的志愿者显着下降,提示脑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受损。2.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的Mo CA、LOTCA和FIM评分,缩短连线测试的用时,减少错误数,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3.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及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强局部脑区的自发性功能活动,从而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脑功能。4.针康法可以促进缺血性PSCIND患者的IL-4、IL-10、TGF-β1的释放,同时抑制IL-1β、IL-6、TNF-α的释放,降低Hcy水平,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

二、脑卒中患者语言障碍的评估与康复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患者语言障碍的评估与康复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案
    二、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一、田野研究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一、明确方案主题
    二、成立研究小组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质量控制
    五、伦理考虑
    六、研究结果
    七、小结
第九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中国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1.2
2. 高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实施条件
    2.1
    2.2
    2.3
    2.4
3.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流程
    3.1 患者评估
        3.1.1 采用工具:
        3.1.2 评价内容:
        3.1.3 评价人员:
    3.2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流程图图1。
4.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评定
    4.1
    4.2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评定相关量表高龄脑卒中患者康
        4.2.1 原发性功能障碍康复评定相关量表:
        4.2.2 继发性功能障碍康复评定相关量表:
        4.2.3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量表:
        4.2.4生活质量评定相关量表:
5.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技术
    5.1
        5.1.1 高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患病特点:
        5.1.2 高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处方:
    5.2 物理治疗
        5.2.1 高龄脑卒中患者物理治疗概论:
        5.2.2 高龄脑卒中患者应用物理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5.2.3 高龄脑卒中患者应用物理治疗开始的时间:
        5.2.4 高龄脑卒中患者应用物理治疗的特点:
        5.2.5 高龄脑卒中患者的急性期物理治疗:
        5.2.6 高龄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期物理治疗:
        5.2.7 高龄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期物理治疗:
    5.3
        5.3.1 急性期作业治疗:
        5.3.2 恢复期作业治疗:
        5.3.3 后遗症期作业治疗:
    5.4 心理治疗脑卒中是目前公认的心身疾病之一, 高龄脑卒中患者尤其应注意心理康复。
        5.4.1 心理问题分析:
        5.4.2 高龄患者的心理康复:
    5.5
        5.5.1 中药:
        5.5.2 针灸治疗:
        5.5.3推拿:
        5.5.4 食疗:
        5.5.5 传统训练疗法:
    5.6 其他治疗
        5.6.1 高龄中风患者的吞咽障碍康复:
        5.6.2 高龄中风患者的认知障碍康复:
6.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风险事件预防与处理
    6.1
        6.1.1 高度重视康复安全:
        6.1.2 保证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6.1.3 加强康复风险意识, 积极控制原发疾病:
        6.1.4 严格遵循康复规范:
        6.1.5 建立多学科的综合性治疗:
        6.1.6 配置急救设备:
    6.2
        6.2.1 风险评估:
        6.2.2 风险事件或问题的判断:
        6.2.3 风险事件处理计划:
        6.2.4 个体化健康教育:
7.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质量管理
    7.1
    7.2 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康复医疗档案和医疗数据库的建立。
    7.3 对每一个高龄脑卒中患者进行评估与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未来所有大数据的来源。
    7.4
    7.5 疗效评估与阶段总结针对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并跟踪和管理, 查看计划执行效果。
    7.6 患者满意度调查根据出院日期, 定期与患者或家属联系采集数据, 实现了数据的连续性。
8. 日常生活能力指导
    8.1
        8.1.1 个人卫生:
        8.1.2 穿、脱衣裤:
        8.1.3 转移:
    8.2
        8.2.1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典型表现:
        8.2.2 睡眠障碍的治疗:
    8.3 饮食指导2016年中国老年居民膳食指南指出
    8.4
        8.4.1 老年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的特点:
        8.4.2 健康教育的内容:
9. 展望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4)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脑卒中康复的管理
    1.1 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机构
        1.1.1 医院及康复中心
        1.1.2 社区康复机构
        1.1.3 三级康复网
    1.2 脑卒中康复的流程
        1.2.1 各级康复治疗的组织与管理
        1.2.2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
        1.2.2. 1 脑卒中的一级康复——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1.2.2. 2 脑卒中的二级康复——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
        1.2.2. 3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脑卒中的社区康复
        1.2.3 评定和检查
2 脑卒中的功能障碍和康复治疗
    2.1 运动功能障碍
        2.1.1 康复治疗开始时间
        2.1.2 康复治疗强度
        2.1.3 肌力训练
        2.1.4 痉挛的防治
        2.1.4. 1 非药物治疗
        2.1.4. 2 口服药物
        2.1.4. 3 肉毒毒素
        2.1.4. 4 其他方法
        2.1.5 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的选择
        2.1.6 强制性运动疗法
        2.1.7 减重步行训练
        2.1.8 运动再学习方案
    2.2 触觉及本体感觉障碍的康复
    2.3 认知障碍的康复
    2.4 情绪障碍的康复
    2.5 语言和交流障碍的康复
    2.6 吞咽障碍的康复
        2.6.1 吞咽障碍的筛查
        2.6.2 系统评价
        2.6.3 吞咽障碍的治疗与管理
    2.7 尿便障碍的康复
    2.8 心肺功能障碍
3 脑卒中后继发障碍的康复
    3.1 骨质疏松
    3.2 中枢性疼痛
    3.3 肩痛
    3.4 肩手综合征
    3.5 肩关节半脱位
    3.6 关节挛缩
    3.7 压疮
    3.8 深静脉血栓
    3.9 跌倒
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康复
    4.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4.2 生活质量
5 其他康复措施
    5.1 康复工程和手术矫形
    5.2 中医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应用

(5)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脑卒中康复的管理
    1.1 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机构
        1.1.1 医院及康复中心
        1.1.2 社区康复机构
        1.1.3 三级康复网
    1.2 脑卒中康复的流程
        1.2.1 各级康复治疗的组织与管理
        1.2.2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
        1.2.2. 1 脑卒中的一级康复——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1.2.2. 2 脑卒中的二级康复——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
        1.2.2. 3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脑卒中的社区康复
        1.2.3 评定和检查
2 脑卒中的功能障碍和康复治疗
    2.1 运动功能障碍
        2.1.1 康复治疗开始时间
        2.1.2 康复治疗强度
        2.1.3 肌力训练
        2.1.4痉挛的防治
        2.1.5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的选择
        2.1.6 强制性运动疗法
        2.1.7 减重步行训练
        2.1.8 运动再学习方案
    2.2 触觉及本体感觉障碍的康复
    2.3 认知障碍的康复
    2.4 情绪障碍的康复
    2.5 语言和交流障碍的康复
    2.6 吞咽障碍的康复
        2.6.1 吞咽障碍的筛查
        2.6.2 系统评价
        2.6.3 吞咽障碍的治疗与管理
    2.7 尿便障碍的康复
    2.8 心肺功能障碍
3 脑卒中后继发障碍的康复
    3.1 骨质疏松
    3.2 中枢性疼痛
    3.3 肩痛
    3.4 肩手综合征
    3.5 肩关节半脱位
    3.6 关节挛缩
    3.7 压疮
    3.8 深静脉血栓
    3.9 跌倒
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康复
    4.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4.2 生活质量
5 其他康复措施
    5.1 康复工程和手术矫形
    5.2 中医在脑卒中后康复中的应用

(6)基于循证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中英文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2 国内外关于吞咽障碍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国内吞咽障碍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存在差距
        3.2 临床实践缺乏循证基础
        3.3 管理方案不完善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定义
    第三节 理论基础
        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2 “5S”证据模型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状调查
    第一节 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实践现状的质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知识缺乏
        2.2 重视不足
        2.3 执行率低
        2.4 障碍因素
        3 讨论
        3.1 知识是行动的基础,应加强医务人员吞咽障碍相关知识的培训
        3.2 依据指南建立吞咽障碍管理方案,提高执行率
    第二节 吞咽障碍患者对吞咽障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吞咽知识和吞咽技能的需求
        2.2 生理需求
        2.3 安全需求
        2.4 社会支持
        3 讨论
        3.1 关注吞咽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是完善工作不可或缺的要求
        3.2 健康教育是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医务人员吞咽障碍相关知识和行为的调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类型
        1.2 调查的对象
        1.3 样本量估计
        2 研究内容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2.2 调查的内容
        3 结果
        3.1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2 问卷的信度
        3.3 问卷的效度
        3.4 医务人员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相关知识和行为调查
        4 讨论
        4.1 效度
        4.2 信度分析
        4.3 应加强医务人员吞咽障碍相关知识的培训
笫三章 证据综合
    第一节 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和系统评价的文献内容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证据检索策略
        1.2 证据的纳入、排除标准
        1.3 证据的评价标准
        1.4 证据质量的评价过程
        2 结果
        2.1 纳入证据的一般情况
        2.2 质量评价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现状
        3.2 纳入研究对构建本管理方案的参考意义
    第二节 间歇经口—食管/胃管进食法对吞咽障碍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质量评价
        1.4 资料提取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情况
        2.2 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冰酸刺激对吞咽障碍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质量评价
        1.4 资料提取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情况
        2.2 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证据传播
    第一节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和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的制定
        1 研究方法
        1.1 成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构建小组
        1.2 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
        1.3 证据来源
        2 结果
        2.1 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最佳实践信息册
        2.2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初稿)
        3 讨论
    第二节 专家会议
        1 研究方法
        1.1 专家的遴选
        1.2 专家会议的主题
        1.3 实施过程
        1.4 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会议专家的基本情况
        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2.3 专家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的建议和意见
        3 讨论
        3.1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构建的必要性
        3.2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3.3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构建的可行性
第五章 证据应用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
        2.3 抽样及分组方法
        2.4 干预内容
        2.5 评价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2.7 质量控制
        2.8 遵循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医务人员层面:脑卒中吞咽障碍知识和行为得分
        3.3 患者层面
        3.4 医院层面
    4 讨论
        4.1 管理方案实施后吞咽障碍筛查率得以提高
        4.2 提高营养风险筛查率
        4.3 降低留置胃管率和留置胃管时间
        4.4 降低卒中后肺炎发生率
        4.5 改善吞咽功能
        4.6 吞咽障碍管理方案对患者医疗利用度的影响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相关并发症的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脑卒中吞咽障碍管理知识和行为问卷
    附录2 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病例收集表
    附录3 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表
    附录4 口腔卫生评估登记表
    附录5 口腔卫生状况评估表
    附录6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健康教育路径
    附录7 吞咽障碍管理流程
    附录8 营养风险筛查流程
    附录9 口腔护理流程
个人简历
致谢

(7)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维质量结构模式的内涵
2 脑卒中康复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2.1 结构指标
        2.1.1 环境要素
        2.1.2 人员要素
    2.2 过程指标
        2.2.1 运动功能障碍管理
        2.2.2 认知障碍管理
        2.2.3 心理护理
        2.2.4 吞咽障碍管理
        2.2.5 语言管理
        2.2.6 健康教育
    2.3 结果指标
3 小结

(8)集束化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制订
    1 方法
        1.1 成立集束化护理制订小组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PIPOST原则)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资料提取
        1.5 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
        1.6 德尔菲函询法
        1.7 一致性检验
    2 集束化护理方案构建的技术路线
    3 集束化护理方案构建的结果
        3.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2 证据汇总形成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初稿
        3.3 德尔菲函询结果
第二部分 集束化护理在AIS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的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抽样方法
        2.2 研究工具
        2.3 观察指标
    3 研究内容
        3.1 成立集束化护理组
        3.2 预调查
        3.3 正式调查
        3.4 具体步骤与干预措施
        3.5 质量控制
        3.6 伦理问题
        3.7 统计分析
    4 技术路线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5.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5.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口腔卫生比较
        5.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5.5 干预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5.6 干预后两组患者误吸发生率比较
        5.7 干预后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
讨论
    1 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构建分析
        1.1 集束化护理方案构建流程分析
        1.2 基于德尔菲法形成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分析
    2 集束化护理在AIS吞咽困难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分析
        2.1 集束化护理对患者口腔卫生情况的影响
        2.2 集束化护理对患者吞咽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2.3 集束化护理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2.4 集束化护理对患者误吸发生率的影响
        2.5 集束化护理对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
    3 集束化护理应用于AIS吞咽困难患者的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及照护需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理论研究
    一、操作性定义
    二、文献回顾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设计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的纵向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 .. -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评估工具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科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10)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卒中后认知障碍
        1.1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定义
        1.2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
        1.3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
        1.3.1 中医对认知障碍的认识
        1.3.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病因病机的认知
    2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2.1 针康法的产生背景
        2.2 针康法的内容
        2.3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相关作用机制
    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3.1 BOLD-fMRI成像原理
        3.2 BOLD-fMRI常用指标
        3.2.1 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比率/分数低频振荡振幅(fALFF)
        3.2.2 局部一致性(ReHo)
        3.2.3 功能连接(FC)
        3.2.4 脑网络
    4 血清学标志物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4.1 同型半胱氨酸
        4.2 细胞炎性因子
        4.2.1 促炎性因子
        4.2.2 抗炎性因子
        4.3 超敏C反应蛋白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1.1.1 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型的诊断标准
        1.1.2 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1.3 健康志愿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1.4 中止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1.6 脱落标准
        1.2 试验设备
        1.3 试验试剂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对照单盲设计
        2.2 分组及干预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资料指标
        2.3.2 行为学指标
        2.3.3 影像学指标
        2.3.4 血清生物标志物指标
        2.4 观察周期
    3 统计分析
        3.1 一般资料、行为学检测及血生物标记物统计分析
        3.2 脑功能资料统计学处理及结果呈现
        3.3 相关分析
    4 结果
        4.1 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
        4.1.1 一般资料
        4.1.2 功能核磁共振结果
        4.2 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
        4.2.1 基本情况比较
        4.2.2 神经心理学量表比较
        4.2.3 BOLD-fMRI指标比较
        4.2.4 血清生物标志物比较
        4.2.5 各观察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缺血性PSCIND患者较健康志愿者BOLD-fMRI的改变
    3 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3.1 针康法对缺血性PSCIND患者BOLD-fMRI的影响
        3.1.1 额叶及其相关脑区
        3.1.2 颞叶及其相关脑区
        3.1.3 顶叶及其相关脑区
        3.1.4 海马与海马旁回
        3.1.5 扣带回
        3.1.6 壳核
        3.2 针康法对PSCIND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3.2.1 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3.2.2 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3.2.3 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4 本研究的创新性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脑卒中患者语言障碍的评估与康复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2]中国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01)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 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04)
  • [5]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 张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06)
  • [6]基于循证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方案及效果评价[D]. 董小方. 郑州大学, 2018(12)
  • [7]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J]. 李棪臻,王海芳,蔡建政,喻伟霞,谢长清,张滢滢. 中国护理管理, 2020(02)
  • [8]集束化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梁丹丹. 河南大学, 2019(01)
  • [9]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功能、情绪、生活质量轨迹及照护需求的研究[D]. 李娟.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5)
  • [10]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D]. 关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脑卒中患者语言障碍评估及康复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