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必须完善对山区农村信用社的现行管理办法——紫金县农村信用社经营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1](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张代嵩[2](2021)在《A农村信用社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乾[3](2021)在《晋宁区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孙冰青[4](2021)在《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陆茜[5](2021)在《A农信联社不良贷款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宋丽娟[6](2021)在《昆明市晋宁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罗迟鹏[7](2021)在《江西省商业银行对后精准脱贫时代持续帮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西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实施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因地制宜推出一系列脱贫的新方法、新路子,于2020年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据权威数据统计显示,江西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数达346万,全面摘帽的贫困县有25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退出的有3058个。由此可见,江西省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但在全面脱贫之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已脱贫的贫困户也可能出现返贫问题,商业银行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主体,如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备受关注。因此,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对“后精准脱贫时代”展开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为论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对精准脱贫可持续性、乡村振兴、商业银行、金融精准扶贫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并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学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普惠金融理论和反贫困理论进行了介绍与分析。第三部分为商业银行在江西脱贫过程中的帮扶中的作用:主要对江西省脱贫地区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概况,并介绍了江西省商业银行帮扶的主要模式、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为江西省商业银行在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析:主要是从帮扶机制不健全、信贷环境差、政策引导不强等方面分析了不足的深层原因。第五部分及第六部分是江西省商业银行在后精准脱贫时代工作重心的转换及具体措施。主要是结合江西省商业银行系统参与脱贫帮扶的现状和不足,立足后精准脱贫新时代的实际情况,从做好机制衔接、巩固基础产业、发展科技金融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通过以上建议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可持续脱贫带来有益思考。
于婷[8](2021)在《宅基地使用权抵押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实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是宅基地制度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在2015年国家开启了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试点后,宅基地使用权抵押也逐渐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重视。目前,法律和政策并未规定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概念,其开放与否在学界也广受争议。但是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既能够提高宅基地的利用率,也能够帮助消除宅基地使用权“隐形流转”的现象,对于农民来说,这也是一条稳妥的融资渠道,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农村农业部也于2020年开放了新一批的宅基地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路径。由于《民法典》等法律未对宅基地使用权抵押作规定,所以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在实施上存在法律困境。而且试点地区在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的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现实问题,如抵押物难以流转,抵押登记工作难以落实等。在如今宅基地产权交易市场及体系尚未建立,且宅基地使用权能否流转面临较大争议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抵押权的实现,如何让抵押物顺利流转,是实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关键。可考虑在处置宅基地使用权时在该权利之上设立租赁权,并将租赁权并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拍卖变卖,所得款项用于清偿债务。同时,由于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实现需要法律来为其提供支持,而“入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考虑采用分步走的方式,先明确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具体规则,让其具有普遍适用性;在此基础之上分区域推行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与此同时出台司法解释或行政法规用以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配套制度,具体包括抵押登记制度和风险缓释制度;并借鉴国外地权抵押制度中有关房地关系适用等的有益经验,建立适合我国的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推动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实现。除绪论外,本文分五个主要章节对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章是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概述;第三章是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应然性考察,主要考量了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价值,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第四章阐释了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实施困境;第五章是对域外地权抵押的考察和借鉴;最后,针对前文提到的实施困境,为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寻找可能的实现路径。
王万玉[9](2021)在《张家口市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习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到: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要增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创新扶贫资金监管模式,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落实好扶贫的土地和金融政策。张家口地区贫困区县较多,采用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以精准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为背景,以张家口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对张家口市金融精准扶贫现有模式成效进行探究,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建议,以促进张家口市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优化,为更好的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奠定坚实基础。本文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理论对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机制进行描述,对金融扶贫和金融精准扶贫的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对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张家口市现有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现状,对张家口市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进行研究,对其成效进行分析。针对张家口市不同贫困地区采用不同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发展农村产业增强金融扶贫承载力、构建贫困地区新型金融支持体系等具体的解决措施。对张家口市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提高张家口市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效,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于海鹏[10](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指出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二、必须完善对山区农村信用社的现行管理办法——紫金县农村信用社经营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必须完善对山区农村信用社的现行管理办法——紫金县农村信用社经营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可能的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4 相关文献综述 |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
4.2.2 时变性检验 |
4.3 实证研究 |
4.3.1 TVP-SV-VAR模型 |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
5.1.1 PVAR模型构建 |
5.1.2 变量和数据 |
5.2 实证研究 |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
5.2.2 脉冲响应分析 |
5.2.3 方差分解 |
5.3 区域差异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江西省商业银行对后精准脱贫时代持续帮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精准脱贫可持续性 |
2.1.2 乡村振兴 |
2.1.3 商业银行 |
2.1.4 金融精准扶贫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经济学理论 |
2.2.2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2.3 普惠金融理论 |
2.2.4 反贫困理论 |
2.2.5 公共供给理论 |
3 商业银行在江西脱贫过程中的帮扶中的作用 |
3.1 江西省贫困地区的现状及特点 |
3.1.1 江西省贫困地区的现状 |
3.1.2 江西省贫困地区的特点 |
3.2 江西省商业银行帮扶工作现状 |
3.2.1 江西省商业银行帮扶的主要模式 |
3.2.2 江西省商业银行帮扶的具体做法 |
3.3 江西省商业银行在帮扶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
3.3.1 帮扶投入力度增加 |
3.3.2 基础设施改善 |
3.3.3 服务效果改进 |
4 江西省商业银行在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
4.1 江西省商业银行在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4.1.1 金融介入的积极性不高 |
4.1.2 银行信贷投入的有效性较低 |
4.1.3 扶贫贷款额度较低 |
4.1.4 信贷创新项目推广普及较差 |
4.2 江西省商业银行在帮扶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帮扶机制不健全 |
4.2.2 信贷环境差 |
4.2.3 支持金融帮扶发展的政策引导力不强 |
5 江西省商业银行在后精准脱贫时代工作重心的转换 |
5.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5.1.1 增强农村金融的普惠性 |
5.1.2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5.2 推进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
5.2.1 提升金融服务持续性 |
5.2.2 提升金融服务便捷性 |
6 江西省商业银行在后精准脱贫时代具体措施 |
6.1 做好机制衔接,夯实乡村振兴财政保障 |
6.1.1 落实“5年过渡期”后续帮扶政策 |
6.1.2 整合“5年过渡期”涉农资金 |
6.2 巩固基础产业,促进脱贫地区协调共进 |
6.2.1 加大产业脱贫推进力度 |
6.2.2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 |
6.3 发展科技金融,推动金融帮扶可持续发展 |
6.3.1 现代科技推动金融创新 |
6.3.2 强化合作提升金融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宅基地使用权抵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章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概述 |
2.1 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
2.1.1 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 |
2.1.2 宅基地使用权的特征 |
2.2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内涵 |
2.2.1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概念 |
2.2.2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特征 |
2.3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开禁”之争 |
2.3.1 完全开放说 |
2.3.2 集体内部开放说 |
2.3.3 完全禁止说 |
小结 |
第3章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应然性考察 |
3.1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价值考量 |
3.1.1 有利于解决宅基地闲置问题 |
3.1.2 有利于防止宅基地“隐形流转” |
3.1.3 有利于增加农民融资渠道 |
3.2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政策解读 |
小结 |
第4章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实施困境 |
4.1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法律困境 |
4.2 抵押试点运行中的现实障碍 |
4.2.1 抵押适格主体范围较小 |
4.2.2 农户申请抵押难度较高 |
4.2.3 抵押登记工作难以落实 |
4.2.4 抵押物流转途径受限 |
4.2.5 抵押风险缓释方式单一 |
小结 |
第5章 地权抵押的域外考察与借鉴 |
5.1 德国的地权抵押 |
5.2 日本的地权抵押 |
5.3 对国外地权抵押的借鉴 |
小结 |
第6章 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实现路径 |
6.1 明确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实施规则 |
6.1.1 适度放宽资格限制和抵押条件 |
6.1.2 创新宅基地使用权的处置方式 |
6.1.3 适用“房地一体”的抵押规则 |
6.2 分区域推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 |
6.3 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的配套制度 |
6.3.1 出台权属登记的实施办法 |
6.3.2 出台关于抵押风险缓释的司法解释 |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张家口市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技术路线图与方法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金融扶贫 |
2.1.2 金融精准扶贫 |
2.2 金融扶贫相关理论 |
2.2.1 金融信贷配给理论 |
2.2.2 普惠金融理论 |
2.2.3 反贫困理论 |
第三章 张家口市金融精准扶贫现状 |
3.1 金融精准扶贫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
3.2 金融机构扶贫服务工作越来越好 |
3.2.1 农业政策性银行扶贫 |
3.2.2 商业银行扶贫 |
3.2.3 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扶贫 |
3.3 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
3.4 扶贫配套机制逐步完善 |
第四章 张家口市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及成效 |
4.1 金融支持“1+N”产业扶贫模式 |
4.1.1 合作机制+股份分配+旅游模式 |
4.1.2 合作机制+股份分配+农业园区模式 |
4.1.3 合作机制+股份分配+龙头企业模式 |
4.2 联办共保机制模式 |
4.2.1 建立财政与保险联办共保机制模式 |
4.2.2 建立三方风险共担机制模式 |
4.2.3 合理确定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模式 |
4.2.4 “大小结合”无缝式贷款模式 |
4.3 金融支持旅游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
4.4 金融支持农业园区促进农业产业化 |
4.5 金融支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
第五章 张家口市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
5.1 模式精准定位方面 |
5.1.1 精准识别存在偏差 |
5.1.2 精准帮扶存在错位 |
5.1.3 精准管理存在重复与遗漏 |
5.1.4 精准考核有待完善 |
5.1.5 精准扶贫政策认识不到位 |
5.2 政府参与方面 |
5.2.1 执行政策存在偏差 |
5.2.2 考核体系不科学 |
5.3 贫困农户配合层面 |
5.3.1 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 |
5.3.2 收入水平低,缺乏稳定还款来源 |
5.3.3 错误思想的影响 |
5.3.4 信用意识淡薄,逾期概率大 |
5.4 金融机构与生态环境层面 |
5.4.1 金融精准扶贫产品缺乏精准性 |
5.4.2 申请扶贫贷款流程繁杂 |
5.4.3 扶贫贷款成本高 |
5.4.4 金融机构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 |
5.4.5 担保体系不完善 |
5.5 金融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层面 |
5.5.1 金融扶贫配套措施滞后 |
5.5.2 缺乏及时、有效的数据共享平台 |
第六章 张家口市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优化及成果巩固建议 |
6.1 构建有序的金融精准扶贫体系 |
6.1.1 科学管理扶贫信息 |
6.1.2 明确不同金融机构扶贫业务范围 |
6.1.3 调动多方机构力量,拓宽金融精准扶贫资金来源 |
6.2 提升张家口市金融机构扶贫能力 |
6.2.1 建立扶贫融资需求精准对接机制 |
6.2.2 力促金融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 |
6.2.3 合理简化金融扶贫信贷手续 |
6.3 优化张家口市农村金融扶贫环境 |
6.3.1 健全金融扶贫风险共担、补偿和转移机制 |
6.3.2 优化金融扶贫统计及信息共享机制 |
6.4 提升张家口市贫困群体脱贫能力 |
6.4.1 重视智力扶贫,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
6.4.2 加强信息扶贫,构建与外界沟通交流平台 |
6.5 提高金融精准扶贫队伍建设 |
6.5.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6.5.2 改进人才引进制度 |
6.5.3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理论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
一 正面分析 |
二 发展问题分析 |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
第一节 正面分析 |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必须完善对山区农村信用社的现行管理办法——紫金县农村信用社经营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A农村信用社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张代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晋宁区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周乾.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4]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冰青. 四川大学, 2021
- [5]A农信联社不良贷款问题研究[D]. 陆茜. 广西大学, 2021
- [6]昆明市晋宁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D]. 宋丽娟.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7]江西省商业银行对后精准脱贫时代持续帮扶问题研究[D]. 罗迟鹏.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宅基地使用权抵押问题研究[D]. 于婷.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张家口市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D]. 王万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10]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