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课“四环节”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1](2012)在《小学自然课程教学中学习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本课题依据《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以“学习设计”基本模式为框架,在有效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儿童认识发展理论等指导下,探索将“学习设计”的模式渗透到小学自然课程中,归纳总结出小学自然课程“学习设计”的基本框架模式,并对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的基本模式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有效的学习设计实践案例,将学习设计的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学习设计”是为了实现“为了学生的学而教”的理想,“学习设计”的诞生是基于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变革,把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设计”变革为以学生为主的新型“学习设计”的模式。笔者认为,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的实践与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学习设计”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虽然已经形成了很多的案例,但是一线教师在学习设计的运用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学生学情分析不够透彻,教师的导学步骤不理解,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前概念”,在自然课程的教学中还不能灵活应用等,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研究以下四部分:一是学习设计的背景,二是小学自然课程中学习设计基本模式的研究,三是小学自然课程中学习设计研究的实施过程,四是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展望。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学习设计的背景,对学习设计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分析整理,在文中较为详尽的阐述学习设计的学习模式与小学自然课程相结合理论基础。在了解现有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小学自然课程与学习设计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学习设计能有效驱动学生进行自然课程的学习活动,并提高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小学自然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其次,介绍了学习设计的备课方案,从形成备课方案、认识备课方案、解读备课方案、应用备课方案这四方面理解学习设计的基本框架,并介绍了学习设计的基本过程,从关注学情分析,有效实施学习活动、解读学习目标,落实学习任务、关注导学要点,提高活动效率、实施学习评价,检测学习成效四个方面进行解读,这样教师能够理解掌握学习设计的意图,灵活运用学习设计的备课方案进行教学的设计。学习还介绍了学习设计的基本类型和发展理念。再次,运用行动研究法,结合理论指导进行小学自然课程中学习设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6个月的实践后,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调查汇总小学自然课程中学习设计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情感、态度及实践操作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将实践调查访问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将两者综合整理之后作出分析,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通过研究,证实了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下教学模式能提高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发现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中存在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深入实施的困难等问题,针对发现的现存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和措施。
沈婕[2](2021)在《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教学模式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者从整体上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当前,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虽已渐渐形成较为广泛认可的教学流程,但仍缺乏固定的、已形成一定理论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模式,以至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忽视幼儿探索性,或探索只是停于表面,缺乏一定的体系和深度的现象仍时有发生。4c教学模式作为由乐高教育引入的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阐释并探讨了4c教学模式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能够带来的价值。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要重视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并创新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以有效打破长期以来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研究上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的习惯。此外,4c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以哈尔滨H幼儿园的两个大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应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访谈及案例分析的方法搜集、整理并分析资料,提出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建议,以期为教师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中应用4c教学模式提供有效的参考。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从内涵、特点、应用领域、实施步骤流程等方面,分别对4c教学模式及科学领域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第二章通过阐述4c教学模式及幼儿科学领域教育内涵及特点,分析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中应用的适宜性;第三章遵循4c教学模式的固定流程,以三个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为代表在H幼儿园两个大班实施了行动研究;第四章基于以上对4c教学模式应用过程的分析,从4c教学模式的应用准备、应用条件及应用过程方面,对如何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中有效应用4c教学模式提出相关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发现,4c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也能促进幼儿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科学方法能力的掌握及科学知识经验的建构。但同时也因4c教学模式本身固有的特殊性,在应用中存在一定困难,无论是从应用准备、应用条件或是应用过程方面,都对尝试使用4c教学模式的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刘友媛[3](1994)在《自然课“四环节”教学》文中提出自然课的所谓“四环节”教学就是:首先从实践中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认识活动获得问题的结论,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概括结论——实际应用”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是自然“四环节”教学的起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观察、实验、谈话、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钱菁[4](2013)在《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自然课程标准提出:“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自觉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在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目前小学自然的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遇到的问题是教师编制过紧,学校科技活动时间不能保证。笔者统计了徐汇区38所公办小学、4所民办小学,发现66.67%的学校,其科技辅导员由小学自然专职教师兼职担任;61.90%的科技辅导员在指导科技活动中压力较大。从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着眼,《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这一研究课题就应景而生。本文对这两种科普教育工作进行了追根溯源的研究,并对“整合”、“科学素养”、“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学习单”等概念的内涵予以界定。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方式,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最终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本研究梳理了学校科技活动的内容,将小学自然教学内容与科技活动进行了整合。这保证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参与自然学科教学的内容。本研究设计了适合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的活动单和评价单,对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如何自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通过行动研究,证实了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能提升小学自然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科技工作的开展,减轻科技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师生科学素养。
王珏[5](2007)在《“图形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小学自然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量日益增长,我们正进入一个图像时代,人们重视研究可视化技术。知识可视化是通过知识和思维过程的图形化表征,来促进知识的获取、共享与创新。图形组织者(Graphic Organizer)是用图表来组织、阐述和表达知识的可视化教学工具、教学策略。教师主动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图形组织者来改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对此没有专门的研究。作为教学研究者,通过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出图形组织者的教育应用潜能和使用方式,为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基于此,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详细阐述图形组织者的定义、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归纳了图形组织者不同图解分类下的使用方法。二、设计图形组织者应用教学活动,从实践中总结图形组织者运用的原则和特点。为教学设计者提供关于从“原则—目标—策略—评价”的图形组织者教学应用的基本理论。三、分析小学自然学科的特点及现状。根据学科特点设计讲授型、探究型、协作型三种不同教学模式下图形组织者运用课例,实施了基于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的构图的教学活动。四、从多个角度评价图形组织者应用研究的实施效果及意义。五、对不同课型下学生的图形组织者作品进行归类,分析与点评。总之,本研究为在教学中应用图形组织者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图形组织者作为有效的视觉工具,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可视化表达、理解、创新知识的能力。为教师深化这方面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皮佩云[6](2020)在《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C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高度融合,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同时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小学课堂教学,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众多学者对信息技术发展颇有研究,但利用课堂观察对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却鲜有人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为论题,以期为后续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方法以观察法为主,以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法为辅。通过文献法,为观察量表选取观察维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搜集分析各所小学学校的原始数据,为选取个案做好铺垫。通过个案研究法,选取上海市C小学为样本,该校信息技术在硬件和软件设施上都较为齐全,支持课堂教学发展较成熟,更具有代表性。最后利用观察量表观看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的26节视频课,分析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通过访谈10位执教教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本研究通过观看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26节视频课发现:第一,信息技术支持各教学环节和多种类型教学内容,但存在“为用而用”现象;第二,信息技术功能应用广泛,适用于各学科教学,但教学评价反馈功能应用单一;第三,信息技术支持呈现方式硬件和软件设施相结合,丰富了教学方式,但其他呈现方式应用较少;第四,信息技术贯穿了整节课堂教学,但教学环节时间控制存在局限性;第五,信息技术支持各类知识类型,但三种知识类型涉及不均衡。并通过访谈10位老师,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分析产生此问题的原因,由此提出一些建议。第一,从学校方面,提供完备的硬件与软件支持,深化信息化教学的校本培训,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与服务,以评促教鼓励教师注重科学评价。第二,从教师方面,提高自身课堂信息化应用意识和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丰富信息技术呈现方式,合作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高效整合,注重科学的教学评价。
潘洪建[7](2014)在《小学科学教学60年》文中研究说明建国60多年来,我国的小学自然、科学教学改革经历了"中国化探索—教育革命—引进与尝试—教学实验研究—教学建模"阶段。小学自然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为:以科学素养形成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追求教学生活化,强化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追求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特色。
袁龙[8](2006)在《一路汗水一路歌——我的成长故事》文中研究说明勤奋,让我初露锋芒1988年,年仅18岁的我从宿迁师范学校毕业,因为成绩优异被分配到宿迁市实验小学任教。第一年,学校安排我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为了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抓住一切机会到
侯秀兰[9](2002)在《优化课堂教学 推进素质教育》文中研究说明我们本溪师专附属小学始建于1952年,是我市唯一的一所市直属小学。近年来,我校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走全面育人、全面发展的育人道路,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自“七五”时期至今,我校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勤于实践,进行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学校管理、
周新奎[10](1994)在《小学自然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几点初步认识》文中研究表明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的渠道。自然课的教育教学任务毫无例外的主要依赖于自然课的课堂教学这一中心渠道来完成。课堂教学有一般规律,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又有其特殊规律。提高小学自然的课堂教学质量,既要遵循一般规律又要遵循本学科的
二、自然课“四环节”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然课“四环节”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自然课程教学中学习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学习设计的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的学习设计 |
1.2.2 国内的学习设计 |
1.3 国内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现状 |
1.3.1 做中学 |
1.3.2 研究性学习 |
1.3.3 有效教学 |
1.4 本课题研究的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学习设计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小学自然 |
2.1.2 教学模式 |
2.1.3 学习设计 |
2.2 理论依据 |
2.2.1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2.2.2 儿童认识发展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4 多元智力理论 |
第三章 关于学习设计 |
3.1 学习设计的备课方案 |
3.1.1 形成备课方案 |
3.1.2 认识备课方案 |
3.1.3 解读备课方案 |
3.1.4 应用备课方案 |
3.2 学习设计的过程 |
3.2.1 关注学情分析,有效实施学习活动 |
3.2.2 解读学习目标,落实学习任务 |
3.2.3 关注导学要点,提高活动效率 |
3.2.4 实施学习评价,检测学习成效 |
3.3 学习设计的基本模式 |
3.3.1 个性化学习设计 |
3.3.2 数学化学习设计 |
3.3.3 愉快式学习设计 |
3.4 学习设计的发展理念 |
第四章 学习设计研究的实施过程 |
4.1 小学自然课程中学习设计的教学 |
4.1.1 小学自然课程中学习设计备课方案的基本框架 |
4.1.2 小学自然课程中学习设计备课方案的前提条件 |
4.1.3 小学自然课程中学习设计备课方案的基本环节 |
4.2 小学自然教学中实施学习设计的案例 |
4.2.1 教学案例一 |
4.2.2 教学案例二 |
4.2.3 教学案例三 |
4.3 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模式的研究及实验分析 |
4.3.1 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模式研究的实验设计 |
4.3.2 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模式研究的实验分析 |
第五章 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展望 |
5.1 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的研究结论 |
5.2 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5.2.1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5.2.2 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 |
5.2.3 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深入实施的困难 |
5.3 小学自然教学中学习设计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资料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要重视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 |
(二)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模式需要创新 |
(三)4c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情境学习理论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七、研究伦理与效度 |
(一)研究伦理 |
(二)研究效度 |
第一章 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科学领域应用的适宜性分析 |
一、4c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
(一)4c教学模式的内涵 |
(二)4c教学模式的特点 |
二、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
(一)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内涵 |
(二)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特点 |
三、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应用的适宜性 |
(一)共同的基础: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 |
(二)共同的关注点: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过程 |
(三)共同的价值取向: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 |
第二章 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一、行动的准备 |
(一)深入实践,发现问题 |
(二)确定研究对象 |
(三)选择合作伙伴 |
(四)拟定研究计划 |
二、计划的实施及调整 |
(一)“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 |
(二)“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 |
(三)“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 |
三、行动反思及效果分析 |
(一)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分析 |
(二)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应用难点分析 |
第三章 在大班科学领域有效应用4c教学模式的建议 |
一、4c教学模式的应用准备 |
(一)备教师 |
(二)备幼儿 |
(三)备教材 |
二、4c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 |
(一)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
(二)促进多媒体使用与幼儿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
三、4c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 |
(一)坚持以幼儿为主体 |
(二)保证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性 |
(三)完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1.1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背景 |
1.2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理论基础 |
1.3.1 国内外相关的教育理论 |
1.3.2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可行性 |
2.1 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的概述 |
2.1.1 小学自然教学的概述 |
2.1.2 学校科技工作的概述 |
2.2 小学生必备科学素养 |
2.3 小学自然教学现状和学校科技工作的调查 |
2.3.1 调查目的 |
2.3.2 调查方法 |
2.3.3 调查对象 |
2.3.4 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的调查 |
2.3.5 小学科技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 |
第三章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在实践中的运用 |
3.1 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整合的学习资源开发 |
3.1.1 课程学习与科技工作整合 |
3.1.2 传统教材与学习资源整合 |
3.1.3 学习性资源的编写 |
3.1.4 活动案例 |
3.2 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整合注意事项 |
3.2.1 整合原则 |
3.2.2 整合目标 |
3.2.3 整合内容 |
3.2.4 整合方法 |
3.3 小学自然教学和学校科技工作整合在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
3.3.1 减轻教师工作 |
3.3.2 丰富教学资源 |
3.3.3 评价教学多元 |
第四章 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整合中的问题与对策 |
4.1 研究结论 |
4.1.1 研究结论 |
4.1.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2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
4.2.1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
4.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图形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小学自然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读图时代重视知识可视化 |
1.1.2 新课程标准下提升高质量学习的要求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课题的思路框架及课题研究方法 |
1.3.1 课题的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结构 |
1.3.3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图形组织者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 |
2.1.1 图形组织者概念及特征 |
2.1.2 图形组织者与其他相关概念 |
2.1.3 国内外研究 |
2.2 图形组织者的理论基础 |
2.2.1 图式理论 |
2.2.2 视觉的双重编码理论 |
2.2.3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3 图形组织者的图解分类 |
2.4 图形组织者模板制作举例 |
2.5 图形组织者工具软件介绍 |
第3章 图形组织者教学应用理论 |
3.1 运用图形组织者的基本原则 |
3.2 运用图形组织者的教学目标 |
3.2.1 知识目标 |
3.2.2 情感目标 |
3.2.3 技能目标 |
3.3 运用图形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
3.3.1 运用图形组织者的一般策略 |
3.3.2 运用图形组织者的具体策略 |
3.3.3 运用图形组织者的问题设计 |
3.4 运用图形组织者的教学评价 |
3.4.1 图形组织者作为评价功能的特点 |
3.4.2 图形组织者运用中评价的“三化” |
第4章 图形组织者在小学自然课的实践应用 |
4.1 小学自然教学的特点及现状调查 |
4.1.1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自然教学特点 |
4.1.2 调查目的与现状分析 |
4.2 授导型教学活动下的图形组织者课例 |
4.2.1 授导型教学活动的特点与图形组织者 |
4.2.2 枚举型图形组织者教学课例 |
4.2.3 概括型图形组织者教学课例 |
4.2.4 序列型图形组织者教学课例 |
4.2.5 比较型图形组织者教学课例 |
4.2.6 分类型图形组织者教学课例 |
4.3 探究型教学活动下的图形组织者课例 |
4.3.1 探究型教学活动的特点与图形组织者 |
4.3.2 资料搜集、交流型教学课例 |
4.3.3 测量、记录型探究教学课例 |
4.3.4 实验探究型教学课例 |
4.4 协作型教学活动下图形组织者课例 |
4.4.1 协作型教学活动特点与图形组织者 |
4.4.2 协作型教学课例 |
第5章 图形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
5.1 图形组织者作为教具的应用价值 |
5.2 图形组织者作为学具的应用价值 |
5.3 学生成绩分析 |
5.4 调查问卷分析 |
5.5 学生个案分析 |
5.5.1 个案一 |
5.5.2 个案二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自然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图形组织者应用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3 期末测试成绩统计 |
附录4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6)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C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信息技术应用已进入深化阶段 |
1.1.2 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提供动力 |
1.1.3 信息技术是支持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
1.1.4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1.2 概念界定 |
1.2.1 信息技术 |
1.2.2 小学课堂教学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评析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设计 |
2.2.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2.2 观察量表的设计 |
2.2.3 访谈内容的设计 |
2.3 研究实施 |
2.3.1 观察实施 |
2.3.2 访谈实施 |
第3章 讨论与分析 |
3.1 现状分析 |
3.1.1 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具体分析 |
3.1.2 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整体特征 |
3.2 问题分析 |
3.2.1 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存在“为用而用” |
3.2.2 教学评价反馈功能应用单一 |
3.2.3 音、视频等其他呈现方式应用较少 |
3.2.4 个别教学环节中时间控制存在局限性 |
3.2.5 知识类型涉及不均衡 |
3.3 原因分析 |
3.3.1 学校管理有待提升 |
3.3.2 教师自身方面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思考与建议 |
4.1 学校方面 |
4.1.1 提供完备的硬件与软件支持 |
4.1.2 深化信息化教学的校本培训 |
4.1.3 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与服务支持的水平 |
4.1.4 以评促教鼓励教师重视科学的教学评价 |
4.2 教师方面 |
4.2.1 自我导向提高课堂信息化应用意识和能力 |
4.2.2 以学生为中心丰富信息技术呈现方式 |
4.2.3 合作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高效整合 |
4.2.4 注重科学的教学评价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 |
附录2 访谈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小学科学教学6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基本历程 |
1.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 探索中国化道路 |
2.“文革”期间开展“教育革命” |
3.1980年代初, 科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革新 |
4.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 开展教学实验 |
5.2001年以来, 教学模式的探索 |
二、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
1.教学方法的改革 |
2.教学模式的改革 |
4.教学评价的发展 |
三、小学科学教学的未来展望 |
1.以科学素 养形成为核心 , 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
2.追求教学生 活化 , 强化教学内 容与生活 的联系 |
3.优化教学方式, 拓展教学空间 |
4.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 |
5.追求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特色 |
(10)小学自然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几点初步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 |
1. 自然课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科学启蒙教学的思想 |
2. 自然课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愉快教育的思想 |
自然课堂教学要丰富。 |
自然课堂教学要和谐。 |
自然课堂教学要灵活。 |
自然课堂教学要活跃。 |
3. 自然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
二、自然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规律 |
1. 自然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
2. 自然课堂教学的一般结构 |
引发问题。 |
组织探究。 |
研讨综合。 |
概括总结。 |
实践运用。 |
三、自然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 |
1. 观察课 |
2. 实验课 |
3. 思维训练课 |
4. 技能课 |
四、自然课“四环节”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自然课程教学中学习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 李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2]4c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D]. 沈婕.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自然课“四环节”教学[J]. 刘友媛. 云南教育, 1994(12)
- [4]小学自然教学与学校科技工作的整合[D]. 钱菁.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2)
- [5]“图形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小学自然课为例[D]. 王珏. 上海师范大学, 2007(05)
- [6]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C小学为例[D]. 皮佩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小学科学教学60年[J]. 潘洪建. 江苏教育研究, 2014(16)
- [8]一路汗水一路歌——我的成长故事[J]. 袁龙. 江苏教育, 2006(16)
- [9]优化课堂教学 推进素质教育[J]. 侯秀兰. 辽宁教育, 2002(06)
- [10]小学自然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几点初步认识[J]. 周新奎. 山东教育科研, 19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