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DH微波系统的差错性能指标和工程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郝虎子[1](2019)在《某地微波工程的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微波通信是整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最常使用的传输通信方式。许多国家受制于地形、政策、成本等因素考虑,在不具备铺设光缆的环境,积极采用微波通信的手段传输信号端到端。微波这一种通信方式,它的波长在1毫米到1米之间的电磁波因此才称为微波。微波工作的频率比一般的电波频率高得多,我们称它超高频电磁波。穿过不同的介质则呈现不同的结果。二战期间微波通信得到巨大发展,新世纪以来由于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及设备精度的提高,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微波也越来越先进,成为仅次于光纤通信的第二大传输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代替光纤,成为世界传输通信的最主要方式。由于本人目前一直从事于微波产品全球营销及售后工作,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度地区进行微波通信规划设计的工作。这次我的论文选择了实际生产工作活动中的某地工程技术项目。贡献主要为某国某地区的微波规划设计工作,按照项目现实情况,完成全网微波网络拓扑的设计,包含站址选择、天线挂高等工作。产出规划设计结果可以指导该微波项目实际工程建设安装及指标标准。本篇论文将从微波通信的原理:包括微波通信的特点、系统模型,常用的各种调制技术、收信机的组成及技术指标天馈线及分录系统,微波传输理论,自由空间传播、菲涅耳区域、店面反射、对流层对点播传输的影响、传输衰落、数字微波的补偿技术。微波工程计算:微波路由参数的计算,包含微波天线通信方位角、路径距离、俯仰角、余隙、反射点、俯仰角的计算。微波电路设计指标的计算等。微波工程设计要求:微波的路由、断面的设计、频段的选择、配置的优化、技术的要求。设计方法:路由、站址、天线高度、频率选择及极化配置、电路性能估算、设备布置天线的安装、铁塔工艺要求等方面来阐述。最后按照客户对某地微波规划的要求,完成某地微波规划设计的输出。输出的报告可以完成对工程团队的基本指导。
李华,徐秉铮[2](1996)在《SDH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差错性能指标的分配和预测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ITU-TG.826建议和ITU-R有关文件,分析了G.826指标在SDH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中的分配方法;提出了SDH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差错性能指标的预测方法;介绍了在SDH微波接力通信系统中主要的抗衰落措施及其对差错性能指标的改善效果。
斯琴格日勒,陈聪,高牧宇[3](2016)在《内蒙广电微波数字化改造工程之技术指标管理》文中认为针对内蒙古广播电视微波数字化改造工程的技术指标管理问题,介绍了微波传输电路的质量管理方案,重点分析了影响传输质量的各种干扰,并提出精细化的控制措施和改善措施以保证链路性能,达到了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
倪林[4](2010)在《SDH微波通信工程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研究SDH微波通信的基本原理,阐述各性能指标的意义,并结合国内外工程的实践经验,较深入地研究各性能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分析影响SDH微波通信工程性能的主要原因。
傅海阳,雷莉[5](1998)在《SDH微波传输系统的性能指标估算》文中研究指明讨论了工作频率小于10GHz的同步数字系列(SDH)微波传输系统的性能指标估算问题;介绍了SDH微波传输系统的性能参数及其指标;从理论上探讨了严重差错秒(SES)与比特差错率(BER)的关系,以及差错性能指标的分配;最后,由一个实例给出SDH微波传输系统瞬断率的估算方法。
朱庆璋[6](1996)在《SDH微波系统的差错性能指标和工程计算》文中指出本文叙述SDH微波系统差错性能指标的各种分配策略,从不同数学模型进行SESR误比特率门限的理论推导,提出工程设计中进行SESR指标验算的方法,以一个接力段的计算结果作为例子进行G.826与G.821指标严格程度的比较。
陈廷烈,童衍材[7](2009)在《SDH数字微波传输质量评估体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微波传输质量背景的分析,阐述了微波传输质量评估的必要性及目的。文中重点论述了质量评估体系的组成和微波传输质量评估方法,同时结合其在广东广电SDH数字微波的实际应用。
朱庆璋[8](1998)在《SDH通信系统差错性能指标的工程计算(续)》文中认为4 微波传输系统的差错性能指标计算 微波系统以大气层作为传输媒质,受大气层各种不稳定因素影响,信号电平以及振幅和时延色散经常发生波动。此外,开放性的传播环境还可能引入各种干扰。所有这些因素都是随机的,这使微波系统的差错性能计算比光缆系统复杂得多。
乔亚琼[9](2010)在《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在数字微波传输网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目针对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传输IP业务存在不支持虚拟专用网和电路仿真、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通过对SDH、IP over SDH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利用MSTP的技术优势,将MSTP技术引入数字微波传输网络中。结合某省的广电数字微波传输网络的建设,通过对MSTP可行性分析,明确了网络传输方案、组网方式及电路组网设计,对网络传输系统、辅助系统及传输设备提出具体技术要求,项目的实施较好地满足了该省广电微波数字传输网络组网的要求,同时也验证了多业务传送平台在数字微波传输网络中的应用的可行性。MSTP在SDH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了以太网、ATM、MPLS、RPR等数据技术的优点,能够提供丰富的业务接口,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MSTP使SDH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传输平台,同时也使SDH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罗晓翔[10](2000)在《SDH微波通信工程设计中干扰容限的运用》文中认为简单介绍了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干扰容限标准,着重讨论了适用于工程设计中的稳态宽带类噪声干扰容限标准与非稳态宽带类噪声干扰容限标准,并就SDH微波通信工程设计中干扰容限的运用问题谈了一些观点。
二、SDH微波系统的差错性能指标和工程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DH微波系统的差错性能指标和工程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某地微波工程的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波规划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
1.2 本论文的内容、方法和结构 |
第二章 微波通信原理及主要技术 |
2.1 微波通信特点 |
2.1.1 微波通信的系统模型 |
2.1.2 微波传输的特点 |
2.2 微波传输影响要素 |
2.2.1 自由空间传播衰耗 |
2.2.2 菲涅尔区与菲涅尔半径 |
2.2.3 地面反射对接收电平的影响 |
2.2.4 平流层对电磁波影响 |
2.3 传播衰落 |
2.3.1 衰落的种类 |
2.3.2 衰落对视距传播的影响 |
2.4 传输中的补偿技术 |
2.4.1 自适应发信功率控制(ATPC) |
2.5 微波的路由参数计算 |
2.5.1 微波站天线通信方位的计算 |
2.5.2 路径距离的计算 |
2.5.3 俯仰角的计算 |
2.5.4 余隙的计算 |
2.5.5 反射点的计算 |
2.5.6 天线增益的确定 |
2.6 微波电路指标的计算 |
2.6.1 接收电平和平衰落储备的计算 |
2.6.2 干扰电平的计算 |
2.6.3 分集接收参数的计算 |
2.6.4 电路中断率的计算 |
2.6.5 雨衰减 |
2.6.6 气体吸收 |
2.6.7 空间分集间距影响因素 |
2.7 微波频段的选择和极化的配置 |
2.7.1 微波频率和极化的配置 |
2.8 微波传输通信工程设计技术要求 |
2.8.1 接入网技术要求—26GHz本地多点分配系统(LMDS) |
2.8.2 接入网相关的技术要求—3.5GHz |
2.9 路由选择的技术要求 |
2.9.1 电路性能估算 |
2.9.2 PDH微波的电路指标计算 |
第三章 局方需求及项目验收标准 |
3.1 项目基本简介 |
3.2 项目需求及验收标准 |
第四章 规划设计总结 |
4.1 规划设计关键路由选择和天线挂高确定 |
4.1.1 路由选择 |
4.1.2 站址的确定 |
4.1.3 天线挂高的确定 |
4.1.4 电路指标的计算 |
4.1.5 天线挂高的确定 |
4.1.6 电路指标的计算 |
4.1.7 SDH微波站型和极化配置 |
4.2 某地微波工程规划设计总结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内蒙广电微波数字化改造工程之技术指标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1.1 项目简介 |
1.2 项目技术质量管理概述 |
2 主要关键技术应用 |
2.1 一体化TDM/Hybrid/Packet微波 |
2.2 系统可靠性 |
2.2.1 8 k A防雷特性 |
2.2.2 N+1保护特性(2+1保护) |
2.2.3 超低温工作 |
2.3 系统可扩容性 |
2.4 系统可运维 |
2.4.1 分体形态,简化运维 |
2.4.2 统一网管,简易操作 |
2.5 正交高阶编码调制技术 |
2.6 分集技术 |
2.7 自适应时域均衡技术 |
2.8 自适应调制(AM) |
3 工作频段和波道配置 |
3.1 项目使用频率描述 |
3.2 高低站和极化配置 |
3.3 邻频高低站共站的应用 |
4 数字微波网络质量指标 |
4.1 数字微波信道的传输参考模型(ITU-T G.826) |
4.2 SDH数字通信网的假设参考通道 |
4.3 SDH省内干线通道的差错性能指标 |
4.4 传输质量指标核算 |
4.4.1 短期24小时挂表核算 |
4.4.2 长期误码率指标核算 |
5 干扰类型和管理控制措施 |
5.1 干扰来源 |
5.2 干扰容限指标 |
5.3 干扰类问题的控制措施 |
6 衰落问题及控制方案 |
6.1 多径衰落 |
6.1.1 多径导致电平跌落 |
6.1.2 地面反射导致衰落 |
6.1.3 多径导致频率选择性衰落 |
6.1.4 波导型衰落 |
6.2 改善措施 |
6.2.1 空间分集 |
6.2.2 频率分集 |
6.3 精细化质量控制 |
6.3.1 针对有1+1 SD保护的链路 |
6.3.2 针对没有SD保护的链路 |
6.4 提升衰落储备优化链路性能 |
7 结束语 |
(4)SDH微波通信工程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SDH微波传输系统的构成 |
1.1 调制和解调器 |
1.2 收发信设备 |
1.2.1 发射单元 |
1.2.2 接收单元 |
2 微波传输信道的特性 |
3 SDH微波传输性能指标 |
3.1 质量评估技术指标 (依据ITU-T G.826建议) |
3.2 差错性能事件和参数 |
3.2.1 误码率 |
1.差错秒 (ES) |
2.严重差错秒 (SES) |
3.差错秒比 (ESR) |
4.严重差错秒比 (SESR) |
5.背景块差错比 (BBER) |
3.2.2 中断 |
1.单一方向准则 |
2.双向通道准则 |
3.2.3 质量等级:满意、降质和不可接受 |
4 SDH微波传输性能分析 |
4.1 静态和动态门限 |
4.2 影晌传输性能的因素 |
(7)SDH数字微波传输质量评估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SDH数字微波传输质量评估体系的背景 |
2 SDH数字微波传输质量评估体系的目的 |
3 SDH数字微波传输质量评估体系组织 |
3.1 高级管理组织 |
3.2 质量分析小组 |
3.3 维护实施小组 |
4 SDH数字微波传输质量评估体系的工作流程 |
5 SDH数字微波传输质量评估体系的实施办法 |
5.1 质量评估技术指标(依据ITU-T G.826建议) |
5.1.1 误码率 |
5.1.2 中断 |
(1)单一方向准则 |
(2)双向通道准则 |
5.1.3 质量等级:满意、降质和不可接受 |
5.2 质量评估的人力和设备保障 |
5.2.1 人力 |
5.2.2 设备 |
5.3 质量评估的实施 |
5.3.1 指标测量 |
5.3.2 技术指标分析,亦即对其进行质量评估 |
5.4 指标上报及决策 |
5.5 指标归档 |
6 SDH数字微波传输质量评估体系在广东省广播电视S D H数字微波电路上的实际应用 |
6.1 体系组织 |
6.1.1 高级管理组织 |
6.1.2 质量分析小组 |
6.1.3 维护实施小组 |
6.2 质量评估 |
6.2.1 开业务质量评估 |
6.2.2 已开通业务通道质量评估 |
(9)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在数字微波传输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选题背景 |
1.1.1 数字微波通信的发展现状 |
1.1.2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优势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SDH数字微波通信 |
2.1 SDH数字微波通信的主要技术 |
2.1.1 多电平编码调制技术(MLCM) |
2.1.2 自适应频域和时域均衡技术 |
2.1.3 交叉极化干扰抵消(XPIC)技术 |
2.1.4 线性高功率放大器和自动发射功率控制(ATPC) |
2.1.5 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技术 |
2.1.6 高/超高性能天线 |
2.1.7 分集技术 |
2.1.8 网络管理技术 |
2.2 SDH微波通信系统应用状况 |
2.2.1 SDH体制的特点 |
2.2.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主要应用场合 |
2.2.3 SDH技术在国内广播电视传输网中的应用 |
2.2.4 SDH技术在国内广播电视省级干线传输网中的应用实例 |
2.3 IP over SDH技术 |
2.3.1 IP over SDH技术的产生 |
2.3.2 IP over SDH技术的优缺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
3.1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产生背景 |
3.2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功能模型及特点 |
3.2.1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功能模型 |
3.2.2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特点 |
3.3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发展历程 |
3.4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关键技术 |
3.4.1 通用成帧规程(GFP) |
3.4.2 级联技术 |
3.4.3 链路容量调整方案(LCAS) |
3.4.4 弹性分组环(RPR) |
3.4.5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
3.5 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的主要应用方向 |
3.5.1 利用MSTP构建城域网 |
3.5.2 MSTP为3G网络准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电数字微波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应用 |
4.1 广电微波网现状及项目规划目标 |
4.2 传输技术及方案确定 |
4.2.1 数字微波传输网 |
4.2.2 MSTP技术可行性分析 |
4.2.3 方案确定 |
4.3 组网方式及电路通信组织 |
4.3.1 组网方式 |
4.3.2 电路通信组织 |
4.3.3 业务类型及接口配置 |
4.3.4 通道容量配置 |
4.4 MSTP设备要求 |
4.4.1 MSTP设备基本功能 |
4.4.2 MSTP设备主要技术要求 |
4.5 辅助系统 |
4.5.1 网络管理系统 |
4.5.2 同步系统 |
4.6 传输系统性能指标 |
4.6.1 SDH性能指标 |
4.6.2 以太网性能指标 |
4.7 设备选型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写说明 |
致谢 |
四、SDH微波系统的差错性能指标和工程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地微波工程的规划设计[D]. 郝虎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2]SDH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差错性能指标的分配和预测方法[J]. 李华,徐秉铮. 电信科学, 1996(06)
- [3]内蒙广电微波数字化改造工程之技术指标管理[J]. 斯琴格日勒,陈聪,高牧宇. 中国有线电视, 2016(05)
- [4]SDH微波通信工程性能研究[J]. 倪林.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11)
- [5]SDH微波传输系统的性能指标估算[J]. 傅海阳,雷莉. 邮电设计技术, 1998(11)
- [6]SDH微波系统的差错性能指标和工程计算[J]. 朱庆璋.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96(01)
- [7]SDH数字微波传输质量评估体系[J]. 陈廷烈,童衍材.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9(02)
- [8]SDH通信系统差错性能指标的工程计算(续)[J]. 朱庆璋.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98(03)
- [9]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在数字微波传输网络中的应用[D]. 乔亚琼.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10]SDH微波通信工程设计中干扰容限的运用[J]. 罗晓翔. 邮电设计技术, 2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