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老年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类型分析

近年老年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类型分析

一、近年老年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类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由立[1](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初步探讨肠道差异菌群与甲基化相关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案,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中医院门诊招募慢性乙肝患者12例,其中脾胃湿热证有5例、肝郁脾虚证7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由6名健康志愿者构成,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三组样本的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变化情况,比较各组菌群结构特征;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指标;Elisa法检测甲基化感染相关蛋白DNMT1、MeCp2、E-cad、P53的浓度;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肠道菌群与DNMT1、MeCp2、E-cad、P53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的三组18个样本DNA共检测出1980988条高质量的Clean reads,得到8352条OTUs,这些OTUs分属于11个菌门,19个纲,25个目,45个科,89个种,146个属,其中健康对照组(3399)>脾胃湿热组(2654)>肝郁脾虚组(2299),三组样本共有的OTUs有263个,健康对照组和脾胃湿热组之间有469个交叉OTU,和肝郁脾虚组之间有445个交叉OTU,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两组共有419个OTU,各组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健康对照组2748,脾胃湿热组1674,肝郁脾虚组2053。2.门水平上:本次研究三组样本均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拟杆菌门丰度降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丰度升高,B/E值下降;科、属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肝证候组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萨特菌属(Sutterella)、多尔氏菌属(Dorea)、毛螺旋菌下菌属(LachnospiraceaeUCG-008)、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9)、阿里松氏菌属(Allisonella)、Anaeroglobus属丰度升高,食物谷菌属(Victivallis)丰度降低,且脾胃湿热组检出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两个菌属,肝郁脾虚组检出泰泽属(Tyzzerella);与脾胃湿热组比较,肝郁脾虚组检出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而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Intestinibacter菌属消失。经LEfSe分析,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上差异显着。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ALT、AST、GGT、TBIL、DBIL、TBA明显升高,HBV-DNA拷贝数高于检测下限(>1.0E+3),(P<0.05);与脾胃湿热组比较,肝郁脾虚组AST、GGT有所降低(P<0.05)。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肝脾胃湿热组与肝郁脾虚组DNMT1、E-cad、P53、MeCp2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脾胃湿热组相比较,肝郁脾虚组E-cad、P53、DNMT1、MeCp2浓度有所上升,差异无意义(P>0.05)。5.脾胃湿热组DNMT1与B/E呈较强相关(r=0.772),E-cad、P53、MeCp2与B/E无明显相关(r<0.3,P>0.05),肝郁脾虚组E-cad与B/E呈较弱相关性(r=0.601),DNMT1、P53、MeCp2与B/E无相关性(r<0.4,P<0.05)。6.脾胃湿热组DNMT1与Proteobacteria呈较弱相关性(r=-0.589),E-cad、P53、MeCp2与Proteobacteria无明显相关性;肝郁脾虚组E-cad、P53、MeCp2、与Proteobacteria无相关性(r<0.5,P>0.05)。结论:1.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异性;2.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具有各自的优势菌种;3.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的进展与宿主的DNA甲基化有关,DNMT1、E-cad、MeCp2、P53在影响宿主甲基化的同时可能也参与了慢性乙肝的进程;4.慢性乙肝状态下机体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微生态失调和甲基化修饰,B/E值、差异菌Proteobacteria与甲基化蛋白DNMT1、E-cad、MeCp2、P53呈一定相关性,很有可能是肠道菌群通过甲基化修饰的方式干预了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在慢性乙肝中发挥作用,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逢梅[2](2002)在《老年人病毒性肝炎44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老年人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和病原类型特点。方法 年龄≥ 60岁的病毒性肝炎 44例为老年组 ,同期2 2~ 55岁年龄组病毒性肝炎 2 85例为中青年对照组。对比肝功能及肝炎病毒标志物 ,对临床特点、病原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组病因类型以乙型 (6 .36 % )和病因未明 (2 9.55 % )为主 ,其次为重叠感染 (1 8.1 8% ) ,丙型、戊型及庚型。临床类型以急性肝炎 (36 .36 % )及肝炎后肝硬化 (2 9.55 % )为主。并发症及并存症发生率分别为 2 5 %、63 .64 %。黄疸发生率为 70 .45 % ,45 .45 %TBil>1 71 μmol/L。 56 .82 %高黄疸持续天数在 30天以上。病死率为 1 1 .36 %。 结论 老年人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谱与中青年不太一致 ,以乙型为主。肝硬变发生率高。并发症及并存症多见。黄疸深 ,病程长 ,预后差。应加强对中青年乙肝的防治

武文华[3](2009)在《109例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我院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宁夏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109例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为回族老年组)与同期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374例汉族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汉族老年组)进行职业,肝炎家族史,饮酒史,居住地,病原学分型,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并发症,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的对比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回族老年组农民患者有102例(94%),有乙型肝炎家族史者24例(22%),有饮酒史者3例(2.8%);汉族老年组农民患者有146例(39%),有乙肝家族史者33例(8.82%),有饮酒史者39例(10.4%);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病原学分型回族老年组以病毒性肝炎乙型为主102例(93.6%);临床分型以慢性肝炎28例(25.6%),肝炎肝硬化为主76例(68.8%)与汉族老年组比较病原学分型及临床分型均无统计学差异。(3)症状体征:回族多以乏力、纳差,黄疸,腹胀,腹水就诊。(4)并发症、合并症以消化、循环、呼吸系统为主,两组比较回族老年较汉族老年原发性肝癌(23.9%)和糖尿病(22%)发生率高,汉族老年上消化道出血(21.1%)及酒精性肝病(7.5%)的发生率较回族老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实验室检查回、汉两组胆红素均较高,两组比较回族老年的胆固醇、血脂、血糖水平高于汉族老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预后,回族老年组患者无住院死亡,自动出院的情况较多。结论:我院109例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病例中男性多,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比例高,消化道症状起病多见,黄疸高发,并发症及合并症多等特点与老年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相符。但与本组汉族老年患者比较具有农民患者多,乙肝家族史明显;并发症及合并症中原发性肝癌,糖尿病多发;上消化道出血及酒精性肝病发生率低;自动出院患者多的特点。

晋曌[4](2018)在《原发性肝癌病理类型分布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原发性肝癌(PL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影响因素较多。肝癌病理组织学主要分为肝细胞肝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CHC)三种类型。近十年ICC发病率较前上升,但PLC的病理分布类型是否有明显变化尚不完全清楚。既往一些研究探讨了不同病理类型肝癌预后影响因素,但结论不一。另外,目前对不同病因相关PLC患者的生存情况尚不清楚。因此,本文旨在进一步研究原发性肝癌病理类型分布、预后影响因素和不同病因相关PLC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31日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PLC的患者并初次行手术治疗的病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共505例。通过查询住院病例的方式统计入组的相关数据,选择22个可能对肝癌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临床及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糖尿病、饮酒史、吸烟严重程度、家族聚集现象、血清AFP水平、肝脏生化学指标(ALT、AST)、Child-Pugh分级、TNM分期、肿瘤位置、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病原学类型、门脉癌栓、侵犯包膜、肝内转移和淋巴结转移。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应用SPSSl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法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生存风险模型。设定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和病理类型分布:在505例病例中,男性399例(79.01%),女性106例(20.99%)。HCC 444例(87.9%),ICC 47例(9.31%),CHC 14例(2.77%)。2.不同病理类型PLC患者的生存情况:HCC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ICC中位生存时间为7.0个月,CHC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HCC患者1、3和5年生存期分别为87.6%、46.8%和38.9%。ICC患者1、3和5年生存期分别为46.8%、38.2%和36.1%。CHC患者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4.2%、0%和0%。不同病理类型PLC患者间生存情况比较P=0.0013.P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吸烟严重程度(P=0.000)、饮酒(P=0.031)、AFP(P=0.000)、肿瘤数目(P=0.002)、肿瘤大小(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TNM分期(P=0.000)、病原学类型(P=0.001)和病理类型(P=0.001)是P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吸烟严重程度(P=0.000)、AFP(P=0.000)、肿瘤数目(P=0.004)、肿瘤大小(P=0.000)、TNM分期(P=0.000)、病原学类型(P=0.000)是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5.ICC和CH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Child分级(P=0.000)、是否侵犯包膜(P=0.016)、淋巴结转移(P=0.001)、病原学类型(P=0.005)是ICC和CH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6.不同病因PLC患者的生存:505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癌373例,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肝癌48例,非病毒相关肝癌80例、HBV和HCV重叠感染相关肝癌4例。因HBV和HCV重叠感染相关肝癌病例数较少,故没有纳入不同病因P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HBV相关肝癌中位生存期24.0个月,HCV相关肝癌中位生存期14.5个月,非病毒相关肝癌中位生存期23.5个月。HBV相关肝癌患者1、3和5年生存期分别为86..%、47.7%和40.2%。HCV相关肝癌患者1、3和5年生存期分别为62.5%、35.4%和31.3%。非病毒相关肝癌患者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8%、38.8%和31.3%。结论:1.PLC患者不同病理类型分布:以HCC为主占87.9%、其次为ICC和CHC占比分别为9.31%和2.77%。2.不同病理类型PLC患者的生存情况:HCC患者生存情况明显优于ICC和CHC患者。吸烟严重程度、饮酒、AFP、肿瘤数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病原学类型和病理类型是P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3.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吸烟严重程度、AFP、肿瘤数目、肿瘤大小、TNM分期和病原学类型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4.ICC和CH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Child分级、是否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和病原学类型是ICC和CH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5.病因分析发现:HBV相关肝癌患者生存时间(24个月)较非病毒相关肝癌生存时间(23.5个月)和HCV相关肝癌生存时间(14.5个月)长。

沈红[5](2012)在《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丙肝知晓率和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市徐汇区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完善肝炎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开展徐汇区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为提高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能力提供基础资料;探索戊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为戊型肝炎防控提出应对措施。方法1、收集、整理上海市徐汇区2000-2010年户籍人口急性病毒性肝炎疫情和病原学分型年报等资料,结合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提供的户籍人口数据,计算发病率、构成比等指标,并描述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2、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徐汇区一、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共800名,其中5家一级医院各40名、2家二级医院各200名、2家三级医院各100名,医护人员来自急诊科、内科、外科(包括手术室)、妇产科、儿科、检验科、血液透析室、内窥镜室或中医针灸理疗科、感染科、口腔科、供应室和皮肤科性病门诊等科室。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医护人员一般情况,对丙型肝炎传播途径、诊断、治疗和转归的认知情况、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及熟人患丙型肝炎是否继续交往等内容。3、戊型肝炎发病危险因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选自上海市徐汇区2007年1月-2009年6月病毒性肝炎监测点医院(市六医院、龙华医院、市八医院),共102例。按1:2配比,选择徐汇社区健康人群204名为对照组,对照条件为性别相同、年龄相差±2岁以内、居住地区和环境与病例基本接近相似,排除既往有肝炎病史、肝炎病毒携带者及患有消化系统疾病者。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和日常卫生习惯;危险因素主要调查包括:发病前近2个月的肝炎病人接触史;是否食用过凉拌菜、糟醉类卤味、生炝贝壳类海鲜、生炝河鲜食品、火锅等;饭前便后洗手情况,饮水卫生,是否合用卫生设施以及是否经常外出就餐和外出史等。结果1.上海市徐汇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2000-2010年徐汇区户籍人口急性病毒性肝炎共报告发病262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6.88/10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11年间徐汇区甲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2006-2010年肝炎发病率下降趋势不明显,但甲乙类传染病仍保持明显的下降趋势。病毒性肝炎定型率呈现上升趋势,从2009年起徐汇区肝炎定型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徐汇区病毒性肝炎型别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2000年甲型肝炎古病毒性肝炎的26.09%,随后10年间甲型肝炎发病率趋于降低,所占比重逐渐减小,至2010年仅占8.91%。戊型肝炎构成比从2000年的16.03%跃升至2010年的43.56%,2003年起戊型肝炎发病率和占比始终超过甲型肝炎,2009-2010年连续2年发病率和构成比均超过了乙肝。戊型肝炎无暴发疫情,存在明显流行周期,呈冬春季升高;丙型肝炎发病同样以散发为主,但呈稳步上升趋势。各型肝炎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不同型别肝炎高发年龄有所不同,甲、乙肝以45岁以下的青壮年高发,丙型肝炎以75-79岁组发病率最高,戊型肝炎以60-64岁组发病率最高。各型肝炎大致均以各自的高发年龄段为界,在小于该年龄段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大于该年龄段则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城乡结合地区发病率(32.32/10万)高于中心城区发病率(20.34/10万)。2.徐汇区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1.56%,无人对问卷中的34项选项均回答正确。医护人员对丙型肝炎病原学等知识相对熟悉,但对“共用毛中、衣物和剃须刀可传染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方法”、“可以治愈’“急性期可能自行清除”等4项知晓率低于250%,分别为49%、48%、39.75%、36%”不同等级医院和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知晓率存在差异(P<0.05),三级医院医护人员知晓率最高,一、二级医院知晓率无差异。丙型肝炎知晓率随着医护人员教育程度的增高而提高(χ2趋势=117.173,P趋势<0.01)。医护人员对丙型肝炎确切的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6.88%,“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能传播丙型肝炎”的知晓率较高,分别达97.81%和92.35%。各医疗职业间对丙型肝炎确切传播途径知晓率有差别(χ2=17.204,P<0.01),医生为78.65%,护士为74.64%,技术人员等为80.66%;护士对丙型肝炎确切传播途径知晓率低于医生和技术人员等(P<0.05);医生和技术人员等差别无显着性(P>0.05)。但被调查的800名医护人员中对传播途径知识同时完全回答正确只有177人,正确率仅为22.13%。在医疗过程中,76.88%的医护人员并不清楚“诊疗或护理的病人是否是HCV感染者”。63.63%的人表示未检查过丙型肝炎抗体,其中未检查的原因82.71%是因为没有机会。3.戊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调查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前2个月内经常外出就餐(在个体摊贩、饭店就餐或购买外卖)、食用火锅、食用生炝贝壳类海鲜、生炝河鲜类、外出史(包括旅游、出差等)为戊型肝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病前2个月内经常、偶尔外出就餐或购买外卖、生炝河鲜类为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466(95%C/:2.217-13.480)、2.812(95%CI:1.552-5.096)、3.281(95%CI:1.153-9.339)。结论和建议2000-2010年徐汇区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近5年下降不明显,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甲型肝炎不再为病毒性肝炎主要型别,戊型肝炎在肝炎构成中呈上升趋势。提示在继续做好甲、乙肝疫苗接种的基础上,应加强针对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的防控措施。一、二级医院及受教育程度低的医护人员对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护士对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知晓率低。应针对加强一、二级医院医护人员及低学历者的丙型肝炎防治知识培训。经常外出就餐、生炝河鲜为戊型肝炎危险因素,应采取加强食品、水源安全管理,改变人们不良饮食习惯等措施,防止感染戊型肝炎。

陈小苹,刘道良,罗励祥[6](1997)在《老年人病毒性肝炎病原类型构成》文中指出老年人病毒性肝炎病原类型构成广东省人民医院(510080)陈小苹刘道良罗励祥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目前认为老年肝炎的发病率波动在3~119%之间,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为了探讨病毒性肝炎在60岁以上这一特殊人群中的病原学和临床特点...

胡利萍[7](2007)在《老年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探讨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型、转归等,总结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360例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分型、临床分型、并发症、合并症、实验室检查、预后或转归等,并与青年组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对照。结果:(1)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以黄疸、腹胀、腹痛、水肿、肝掌、蜘蛛痣、咳嗽、呕血、黑便等症状和体征较多见;(2)病原学分型老年组病毒性肝炎患者以病毒性肝炎乙型和病毒性肝炎丙型为主;在单纯甲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中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别,患甲型病毒性肝炎(2%)较对照组少见,但重叠感染(13%)较多见,并以病毒性肝炎乙型与丙型(62%)居多;(3)老年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分型以肝炎肝硬化(38%)、重型肝炎(21%)和淤胆型肝炎(11%)为主,并且失代偿性肝硬化在肝炎肝硬化所患比率约80%;(4)老年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多见,易并发癌变(35%)、电解质紊乱(31%)及感染(26%),病死率(10%)高。(5)老年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检查提示慢性肝损害改变明显,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较明显。结论:老年病毒性肝炎患者黄疸深,黄疸消退缓慢,肝内淤胆明显,易重症化,并发症和合并症多,恢复慢,病死率高,预后差等临床特点,防治病情恶化、积极治疗并发症和合并症、降低病死率是今后临床诊治的重点。

张亚楠[8](2020)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分类及证素分布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集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结合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体系,探讨老年CAP的证候、证素分布特点,分析其病机本质,为本病的临床证候分类及遣方用药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入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167例老年CAP患者,采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及四诊信息等。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描述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发病诱因、过去1年内肺炎患病情况、吸烟史、疫苗接种史、入院前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信息等临床资料的分布特点;采用系统聚类及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结合《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归纳中医证候类型及证候要素,探索老年CAP患者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分析其病因病机。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167例老年CAP患者,其中男性90例(53.9%),女性77例(46.1%);年龄平均77.63±7.658岁,其中75-84岁患者69例,占比最多(41.3%);吸烟情况上,70例患者有吸烟史,其中55例患者戒烟6个月以上;过去1年内肺炎患病情况上,46例患者过去1年内患有肺炎,其中患病1次者10例,患病2次者3例,患病≥3次者6例;对患者吸烟史与过去1年内肺炎患病情况进行卡方检验,未发现两组间有明显差别;基础疾病上,152例患者伴随基础疾病,较常见的基础疾病有高血压(60.5%)、冠心病(39.5%)、COPD(38.9%)、糖尿病(29.9%);疫苗接种史上,28例患者接种了流感疫苗,27例患者接种了肺炎球菌疫苗。2.肺炎相关情况:发病诱因上,66例患者无明显诱因起病,有诱因的患者中以吹风/受凉为主,有95例,占56.9%;临床表现上,患者症状表现以咳嗽、咳痰、乏力、呼吸困难、咽部不适为主;体温上,140例患者体温正常,15例患者低热,12例患者中等度热;入院前用药情况上,59例患者入院前应用抗病原微生物药物,主要为抗菌药,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人数最多,为37例,其次为喹诺酮类抗生素,为22例;PSI评分情况上,135例患者为低危组,32例患者为中危组。3.中医证候证素:根据因子分析提取的病位证素共9种,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肺、肾、心神、表、心、肝、半表半里、脾、胃;病性证素共21种,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气虚、热、痰、阳虚、阴虚、湿、食积、阳亢、不固、血热、血虚、气滞、脓、血瘀、饮、气陷、暑、精亏、燥、津亏、寒;根据聚类分析将老年CAP的证候分为6类,分别为痰浊阻肺证、肺阴虚痰热证、湿热内蕴证、食滞胃脘证、肝郁阴虚证、肺肾两虚证。结论:1.老年CAP患者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乏力、呼吸困难为主,但呼吸系统症状不够典型,发热亦不明显,且常伴随多种基础疾病,临床应注意早期诊断及治疗。2.老年CAP的证候大致分为6类,分别为痰浊阻肺证、肺阴虚痰热证、湿热内蕴证、食滞胃脘证、肝郁阴虚证和肺肾两虚证,其中湿热内蕴证、食滞胃脘证、肝郁阴虚证多以兼证存在。3.老年CAP多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肺,与肾密切相关,病机以虚、痰、热为主,以气虚、阳虚、阴虚为发病之本,痰、热为发病之标。本虚可致标实,标实又进一步加重本虚,使患者更易感邪,且病势缠绵难愈。治疗中应关注老年人自身特点及其病机本质,扶正祛邪兼顾,或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且正虚、邪实的治疗皆当别其侧重之方面、病因之不同、脏腑之所在分而治之。

邱望龙,李福元,唐洪彦,管岑[9](1996)在《近年老年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类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老年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类型分析广州铁路局中心医院传染科邱望龙,李福元,唐洪彦,管岑随着丙型肝炎病毒(HCV)与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血清免疫学方法的建立及推广普及[1],临床对肝炎的病原学诊断更全面而准确,为了解近年老年病毒性肝炎的病原类型...

邵盼盼[10](2016)在《1062例老年肝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近年来老年肝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指导对老年肝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所有临床确诊为老年肝病(年龄≥60岁)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共1062例,对1062例住院的老年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6年,我们共收集6179例肝病患者,其中老年肝病患者1062例,占住院肝病患者的17.19%,年龄范围在60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98±6.183)岁,其中男性患者为687例(占64.69%),女性为375例(占35.31%),男女比例是2.4:1,病毒性肝病有768例,非病毒性肝病为179例,隐源性肝病有115例。2009年老年肝病患者的发病数占我科住院肝病患者的比率为11.87%,20102014年老年肝病发病数占住院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4.32%、15.80%、16.67%、19.06%和23.21%,其趋势随年份推移而逐渐增高。按照不同病因分类,老年肝病可分为病毒性肝炎、非病毒性肝病及隐源性肝炎,同时,经卡方分析比较,证明近6年此三种病因所致的老年肝病的发病率有差异(χ2=25.604,P=0.001),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病毒性肝炎占老年肝病的比例为67.37%,非病毒性肝病患者的比例占20.7%,隐源性肝炎患者的比例占11.93%;而在2009年病毒性肝炎、非病毒性肝病及隐源性肝炎在老年患者中占肝病的比例分别为80.91%、13.63%和5.45%,即近6年,病毒性肝炎仍然占主要病因,但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数在老年肝病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非病毒性肝病及隐源性肝炎的发病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提示我们将预防老年肝病的重点从预防病毒性肝炎向非病毒性肝病及隐源性肝炎方向转移。经分析该研究显示:1062例老年肝病中,肝衰竭患者有110例,约占老年肝病的10.36%,其中以慢性肝衰竭较为常见,其次是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该病的好转率为29.09%,病死率为70.91%。结论老年肝病仍以病毒性肝炎为主,而非病毒性肝病及隐源性肝炎的发病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老年肝衰竭中,慢性肝衰竭较为常见,多种并存症可导致病情加重或复杂化。

二、近年老年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类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年老年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类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乙肝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概述
        1.3 证候探索
        1.4 中医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乙肝的认识
        2.1 病原学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3 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3.1 肠道菌群的结构
        3.2 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
        3.3 影响肠道菌群结构的因素
        3.4 肠道菌群研究方法
    4 肠道菌群在乙肝中的研究现状
    5 肠道菌群应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
        5.1 脾虚证的微生态研究
        5.2 湿热证的微生态研究
        5.3 肾阳虚证的微生态研究
        5.4 其它证型的微生态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一.利用16SrDNA测序技术对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排除纳入标准
        3 实验材料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粪便标本采集
        4.2 肠道菌群DNA的提取
        4.3 肠道菌群DNA的 PCR扩增
        4.4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4.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4.6 测序数据处理
        4.7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5.3 OTU聚类分析
        5.4 Alpha多样性分析
        5.5 Beta多样性分析
        5.6 组间显着性差异metastats分析
        5.7 群落结构分析与热图
        5.8 群落相似度比较
        5.9 LEfSe分析
    二.肠道菌群与DNA甲基化相关指标的关联研究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血液标本采集
        3.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3.3 ELISA法检测血浆HBV慢性感染相关指标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HBV-DNA定量
        5.2 肝功能检测结果
        5.3 DNA甲基化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5.4 肠道菌群与DNA甲基化相关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1 四川地区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现状分析
    2 慢性乙肝相关菌属分析
    3 慢性乙肝不同证型相关菌属分析
        3.1 脾胃湿热证菌群分析
        3.2 肝郁脾虚证肠道菌群分析
    4 DNA甲基化相关蛋白分析
    5 DNA甲基化与中医证型分析
    6 肠道菌群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分析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3)109例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4)原发性肝癌病理类型分布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及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3 结果
    3.1 PLC不同病理类型分布
    3.2 PLC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3.3 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3.4 ICC和CHC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3.5 不同病因患者患者的生存情况
4 讨论
    4.1 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类型分布
    4.2 肝细胞肝癌预后因素分析
    4.3 ICC和CHC患者预后因素
    4.4 肝炎病毒相关肝癌与非病毒相关肝癌的预后影响影响因素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丙肝知晓率和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上海市徐汇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本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徐汇区医护人员丙型肝炎防治知晓率调查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本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戊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调查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本部分小结
全文总结
    一、结果
    二、结论
    三、政策建议
论文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三、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老年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诊断标准及方法
    2 一般资料
    3 检测项目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临床表现
    2 病原学分型
    3 临床分型
    4 并发症
    5 合并症
    6 实验室检查
    7 预后或转归
    8 治疗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分类及证素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原学特点
        3 老年CAP发病的危险因素
        4 临床表现及特征
        5 诊断
        6 肺炎的评分系统
        7 治疗
        8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临床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肺炎相关情况
        3 老年CAP患者的证候、证素分布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肺炎相关情况分析
        3 老年CAP起病诱因、证素分布特征及证候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西医临床资料调查表
    附录2 社区获得性肺炎PSI评分及分级表
    附录3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证素调查表
    附录4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系数~a
    附录5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证候要素判定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1062例老年肝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近年老年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类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D]. 徐由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2]老年人病毒性肝炎44例临床分析[J]. 陈逢梅.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2(02)
  • [3]109例回族老年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分析[D]. 武文华. 宁夏医科大学, 2009(S2)
  • [4]原发性肝癌病理类型分布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晋曌. 西安医学院, 2018(01)
  • [5]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丙肝知晓率和戊肝感染危险因素研究[D]. 沈红. 复旦大学, 2012(03)
  • [6]老年人病毒性肝炎病原类型构成[J]. 陈小苹,刘道良,罗励祥. 广州医药, 1997(05)
  • [7]老年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D]. 胡利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07(09)
  • [8]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分类及证素分布特点研究[D]. 张亚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近年老年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类型分析[J]. 邱望龙,李福元,唐洪彦,管岑. 新医学, 1996(01)
  • [10]1062例老年肝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D]. 邵盼盼.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近年老年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类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