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宝林和他的诗歌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江少川[1](2014)在《灵魂独立的自由言说者——程宝林访谈录》文中指出程宝林,1962年出生于湖北省沙洋县高阳镇歇张村。1980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长期担任《四川日报》文学副刊编辑。1985年2月自费出版第一本大学生诗集《雨季来临》,引起轰动,成为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代表诗人之一。1994年应美国"杰拉希住宿艺术家计划"之邀访问美国;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8年以美国移民局认定的"杰出人才"资格,举家移民旧金山。2005年毕业于旧金山州立大学英文创作系,获艺术硕士(MFA)学位。曾任职《世界日报》新闻编译、《美华文学》季刊责任编辑、
王辛[2](2019)在《《飞天·大学生诗苑》研究(1981-1989)》文中研究表明政治语境的改变影响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转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治场域的松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复苏。在“文化热”与“朦胧诗”的影响下,恢复高考后的大学学子,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各个高校的大学生诗歌浪潮,成为1980年代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由甘肃省文联主办的刊物《飞天》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开辟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诗歌栏目《大学生诗苑》。这一旨在培养诗坛新人的诗歌专栏很快受到各地大学生的追捧,在1981-1989九年的办栏时间里,先后收到来自全国五百余所高校的四十余万首投稿。某种意义上,《大学生诗苑》可以视为1980年代大学生诗歌创作的一个缩影。对《大学生诗苑》的写作群体和诗歌文本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栏目的办栏理念与诗作特征,把握其引导诗歌转向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另一方面可以窥见大学生诗歌运动的大致轨迹,继而对1980年代诗坛面貌拥有更为立体的认识。论文运用文学社会学、数据分析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诗苑》展开多角度的研究分析。第一章从《大学生诗苑》创立的大背景入手,论述栏目的创办缘由、办栏理念与诗坛影响;第二章考察栏目作者的群体特征和诗歌活动,并对作者的地域分布与梯队划分进行数据统计;第三章基于具体的文本研究,分析《大学生诗苑》所刊诗歌的主题、意象、语言方面的特征及演变。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大学生诗苑》的初期诗作,在表达方式与内容主题上都对“朦胧诗”有很大程度的模仿,这种模仿随着作者自身的诗艺探索而被逐渐摒弃,校园诗人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诗歌审美,并展开多元的写作尝试,其中不乏“第三代诗”的先锋实验;另一层面,《大学生诗苑》的创作者与“第三代诗”作者有着很大程度的重合,“第三代诗歌”流派亦是大学生诗歌退潮后校园诗人的重要流向。《大学生诗苑》在“朦胧诗”与“第三代诗”之间,有着重要的文学史地位。《大学生诗苑》为198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发表与交流平台。栏目编辑张书绅对大学生诗人的悉心指导,使栏目刊发了众多诗歌处女作品,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诗人的创作热情;栏目刊作“学校-专业-姓名”的署名方式,为大学生诗人及团体间跨校、跨省的诗歌交流提供可能,强化了大学校园的诗歌联动,为1980年代诗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由于“大学生”身份的流动性,《大学生诗苑》作者多半在诗艺还未成熟便已离开校园,这种境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栏目诗歌的艺术成就,但《大学生诗苑》走出的许多诗人后来成为诗坛中流砥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与此同时,《大学生诗苑》对1980年代大学生群体创作风貌和当代诗人“学徒期”诗歌作品的保存,使其具有重要的诗歌史料价值。
程国君[3](2020)在《《美华文学》与汉诗拓展——美华诗歌的诗体探索与全球性主题展现》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华文诗歌创作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部分。其诗体的多样探索则显示了当代汉诗多元发展的一种趋势。王性初等的自由体及其摄影诗、配画诗创作,非马的"短诗"写作以及一平的长篇抒情诗创作都是对中国五四以来现代自由体传统的继承发展和有力推进。从艺术上讲,一平长诗《奥斯维辛、春天和复活节》用意象取代叙事及其情节、压缩传统长诗的叙事成分而增加抒情成分的长诗写作,造就了现代汉诗中的独特抒情长诗。陈中美等的五古、七古、绝句、律体等古体诗词及新律诗写作,是对古典汉语诗歌抒情传统的海外散播和流传。从诗歌主题的角度来说,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化思想的表现,是华文文学题材和思想扩大的标志,非马、纪弦的诗及一平的《奥斯维辛、春天和复活节》等诗,在华文文学史上的意义可如此观。从现代汉诗的视野来看,美华诗人的现代汉诗创作既是现代汉诗走向海外,在海外拓展的最佳文本之一,又是对于现代汉诗歌现代性思想品格的成功展现。
姜红伟[4](2015)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坛档案》文中研究表明在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的历程中,有一段岁月被公认为诗歌的黄金时代。这段弥足美好、浪漫、幸福的岁月就是80年代。80年代是中国新诗诞生以来最繁荣、最兴盛、最灿烂、最辉煌、最开放、最宽容、最自由的诗歌经典时代。其中,造就这个佳作涌现、流派林立的诗歌伟大时代的人群中,就有大批生活在大学校园内从事新诗创作并参与中国新诗发展进程的大学生诗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由于拥有着对诗歌共同
郭紫莹[5](2017)在《2016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表明一月1.《"版本"中的历史与时代——赵思运<丽丽传>阅读札记》,马春光,《星星》,2016年第2期,第110-117页。2.《"此刻即存在"——<昆仑书>读后》,汪剑钊,《青海湖》,2016年第1期,第25—28页。3.《"歌诗":一种文学体裁的复兴》,陆正兰,《当代文坛》,2016年第1期,第69—72页。4.《"九叶"诗人:何以承上启下》,卢桢,《博览群书》,2016年第1期,第83—87页。5.《"口语化"的诗意及其策略之失(反方)》,赵目珍,《诗刊》,2016年1月下半月刊,第11—13页。
温明明[6](2011)在《《美华文学》(1995-2009)研究》文中认为《美华文学》杂志创刊至今(2009年)已有十五年的历史,对美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文学作品为切入口,适当地引入传播与媒介的视角,从《美华文学》的发展历史、主体、文学格局和意义与困境四个方面,完成了对《美华文学》杂志的基础研究。首先,十五年间,《美华文学》经历了“报纸化”、“杂志化”和“网络化”三个阶段,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考察,系统梳理了《美华文学》的发展历史、基本面貌和特征。其次,编辑、作者和读者是《美华文学》的三大主体,通过对这三大主体的分析,系统梳理了《美华文学》主体的基本面貌以及他们在《美华文学》发展壮大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第三,小说、散文、诗歌、传记文学、评论、文讯、插图和广告共同组成了《美华文学》的文学格局。其中小说、散文与诗歌取得的成就是最大的,堪称百花园中的“三株奇葩”;当然传记文学与评论也不甘落后,各具特色;而文讯、插图和广告更是为《美华文学》增色不少。最后,十五年来,《美华文学》为推动美华本土华文文学的传播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媒介价值和文学意义;当然,《美华文学》也存在—些不足,需要《美华文学》同仁们正视和克服。
王碧瑶,刘学明[7](2008)在《简论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创作追求》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特有的文学现象。通过对其思想意义、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80年代"大学生诗歌"作为特定时空背景下出现的诗歌群体,它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意义。
倪立秋[8](2008)在《新移民小说研究 ——以严歌苓、高行健、虹影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以严歌苓、高行健和虹影为例,对新移民小说展开论述。论文先概述了华人海外移民和移民文学的简单历史,继而简述了新移民文学的源起与创作概况,在对严歌苓、高行健和虹影这三个新移民作家的主要小说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之后,再将新移民小说作家作品与早期移民小说作家作品、中国本土同期小说作家作品加以比较,探索新移民小说所显现出的文学特质、取得的文学成就与其应享有的文学史地位。本文认为新移民小说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许多作品与早期移民小说、中国本土同期小说相比丝毫也不逊色,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二者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学界好好重视并认真研究。
王若冰[9](2015)在《诗歌黄金时代的青春记忆——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文中研究说明致力于大学生诗歌史料整理与研究的姜红伟先生日前致信,言广东一家出版社约他编着一部《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已约请叶延滨、韩东、于坚、潘洗尘、程宝林、苏历铭等三十多位诗人按他拟定的采访提纲进行约谈,希望我也能够参与。作为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自认不可推卸,遂从其列举的十余条采访
姜红伟[10](2020)在《潘洗尘和他的诗歌黄金时代》文中认为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时代无疑是他最美好的黄金岁月。对于大学生诗人潘洗尘来说,20世纪80年代则是他的诗歌黄金时代。在那个诗歌黄金时代里,潘洗尘凭借自己横溢的才华、出色的才干、出众的才智、优秀的才能、激扬的才情,创作诗歌,组织社团,举办诗展,组建学会,创办刊物,编辑诗集,出版诗集,撰写评论,举办诗会,串联演讲,在中国高校诗坛上书写了一段又一段辉
二、程宝林和他的诗歌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程宝林和他的诗歌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2)《飞天·大学生诗苑》研究(1981-198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栏目的创立:诗歌困厄期的“绿洲” |
第一节 暗涌后的崛起:1980年代诗歌背景 |
第二节 热潮中的圣地:《大学生诗苑》创立 |
一、创办缘由与编辑团队 |
二、办刊理念与编选策略 |
三、栏目概况与诗坛影响 |
第二章 大学生作者:1980 年代诗歌的新生力量 |
第一节 《大学生诗苑》作者的总体特征 |
一、外部特征:流动变化着的能量群体 |
二、内部特征:时代召唤下的青春写作 |
第二节 《大学生诗苑》作者的地域分布与梯队划分 |
一、地域分布:与“第三代诗”的契合 |
二、梯队划分:“源源不断”与声势渐弱 |
第三节 《大学生诗苑》对校园诗人的帮助与影响 |
一、培养:处女诗作集聚地 |
二、联系:学院诗人通讯录 |
三、提携:重要诗人崛起地 |
第三章 诗歌文本:诗歌创作的多元尝试 |
第一节 《大学生诗苑》诗歌的主题划分 |
一、反思主题:伤痕的延续与新生的思考 |
二、生活主题:青春的瑰丽与人性的优美 |
三、城乡主题:使命的宣告与故乡的回望 |
第二节 《大学生诗苑》诗歌的意象演变 |
一、初期:时代精神影响下的意象潮流 |
二、中期:口语写作作用下的反意象化 |
三、末期:生命意识观照下的死亡意象 |
第三节 《大学生诗苑》诗歌的语言探索 |
一、语言风格:“高雅化”向“口语化”的转变 |
二、诗歌结构:“模式化”向“多元化”的探寻 |
第四章 文学史位置:在“朦胧诗”与“第三代诗”之间 |
第一节 《大学生诗苑》与“朦胧诗” |
一、对“朦胧诗”的继承 |
二、对“朦胧诗”的“反叛” |
第二节 《大学生诗苑》与“第三代诗” |
一、“现代诗群体大展”:大学生诗歌的退场伊始与突出成就 |
二、“第三代诗歌”流派:诗歌退潮背景下的大学生诗人流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美华文学》与汉诗拓展——美华诗歌的诗体探索与全球性主题展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 《美华文学》的诗体探索与实验 |
二、 抒情长诗创作及其诗学创新 |
三、 美华诗歌与全球性主题 |
四、 《奥斯维辛、春天和复活节》及其全球性议题 |
(6)《美华文学》(1995-2009)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美华文学》的前身:《美华文化人报》 |
第二节 《美华文化人报》的改版与《美华文学》的发展 |
第三节 《美华文学》的网络化 |
第二章 《美华文学》的编辑、作者和读者 |
第一节 《美华文学》的编辑 |
第二节 《美华文学》的作者 |
第三节 《美华文学》的读者 |
第三章 《美华文学》的文学格局与总体面貌 |
第一节 小说、散文与诗歌:百花园中的三株奇葩 |
第二节 传记文学与评论:敢与奇葩争奇斗艳 |
第三节 文讯、插图与广告:不可或缺的小花与小草 |
第四章 《美华文学》的意义与困境 |
第一节 《美华文学》的媒介价值 |
第二节 《美华文学》的文学意义 |
第三节 《美华文学》的困境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7)简论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创作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实主义精神:大学生诗歌的思想意义 |
二、意象与文体:大学生诗歌的文学意义 |
三、民间化:大学生诗歌的文化意义 |
(8)新移民小说研究 ——以严歌苓、高行健、虹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注释 |
第一章 早期移民回顾:历史与文学 |
第一节 移民:词源追溯与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移民他乡:沉重而古老的话题 |
第三节 移民海外之一:忍辱负重的异国求存 |
第四节 移民海外之二:寻求国家与个人出路 |
第五节 移民文学:他乡唱出的原乡恋歌 |
注释 |
第二章 新移民文学:背景与创作 |
第一节 背景概述 |
第二节 创作综述 |
第三节 创作分类 |
注释 |
第三章 严歌苓:杰出的东方女性书写者 |
第一节 个人背景 |
第二节 创作概论 |
第三节 作品分析 |
注释 |
第四章 高行健:文学理论的自我实践者 |
第一节 个人背景 |
第二节 创作概论 |
第三节 作品分析 |
注释 |
第五章 虹影:叛逆却成功的女儿 |
第一节 个人背景 |
第二节 创作概论 |
第三节 作品分析 |
注释 |
第六章 新移民小说的特质 |
第一节 新移民小说自身表征 |
第二节 与早期移民小说比较 |
第三节 与中国同期小说比较 |
注释 |
第七章 新移民小说的价值与地位 |
第一节 社会效应已然显露 |
第二节 文学价值存有争议 |
第三节 历史地位尚待确立 |
注释 |
结论 |
一、为问题寻找答案 |
二、值得注意的几个现象 |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四、期待更多超越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移民作家作品一览表 |
附录二 严歌苓年表 |
附录三 高行健年表 |
附录四 虹影年表 |
后记 |
(10)潘洗尘和他的诗歌黄金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斗文学社 |
二、《六月,我们看海去》 |
三、《中国当代大学生诗选》 |
四、《开放在校园里的诗花》 |
五、黑龙江省大学生诗歌联展 |
六、黑龙江省大学生诗歌学会 |
七、《大学生诗坛》创刊号 |
八、《多梦时节》 |
九、《多情的天空》和《历程》 |
结语 |
四、程宝林和他的诗歌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灵魂独立的自由言说者——程宝林访谈录[J]. 江少川.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4(01)
- [2]《飞天·大学生诗苑》研究(1981-1989)[D]. 王辛. 河南大学, 2019(01)
- [3]《美华文学》与汉诗拓展——美华诗歌的诗体探索与全球性主题展现[J]. 程国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坛档案[J]. 姜红伟. 诗探索, 2015(03)
- [5]2016年新诗期刊研究论文索引[J]. 郭紫莹.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7(01)
- [6]《美华文学》(1995-2009)研究[D]. 温明明. 暨南大学, 2011(10)
- [7]简论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创作追求[J]. 王碧瑶,刘学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 [8]新移民小说研究 ——以严歌苓、高行健、虹影为例[D]. 倪立秋. 复旦大学, 2008(08)
- [9]诗歌黄金时代的青春记忆——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访谈录[J]. 王若冰. 飞天, 2015(01)
- [10]潘洗尘和他的诗歌黄金时代[J]. 姜红伟. 北方文学, 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