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第一届技术发展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目录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第一届技术发展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目录

一、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第一届技术开发理论研讨会论文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苏高峰[1](2020)在《基于ABAQUS模拟孔结构对泡沫铝压缩及吸能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采用voronoi技术建立了泡沫铝模型,并在ABAQUS软件中对其进行准静态单轴压缩实验的模拟。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孔隙率、孔径、孔径分布及其交互作用对泡沫铝压缩及吸能性能影响的优先顺序及影响规律,并对其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不考虑孔隙率、孔径以及孔径分布之间的交互作用时,设计关于孔隙率、孔径、及孔径分布的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表,依据设计好的正交表建立相应的泡沫铝模型,并利用ABAQUS软件对各组模型进行准静态单轴压缩模拟。结果表明:(1)孔隙率是影响泡沫铝压缩吸能性能的主要因素,孔径次之,孔径分布的影响则很小;(2)当孔隙率为65%~75%时,随着孔隙率的增大,泡沫铝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平台应力以及吸能能力都降低,密实化应变变大,且当孔隙率高于70%之后,孔隙率越大,其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越相近;(3)当孔径范围设置为2.8mm-5mm之间时,其对泡沫铝压缩及吸能性能的影响很有限;(4)就本论文设置的几种孔径分布来说,孔径分布产生的影响较小,但发现并不是孔径分布越均匀泡沫铝的性能越好,而是需要与孔隙率和孔径相互搭配。(2)设计考虑孔隙率、孔径及孔径分布之间交互作用的正交表,并建立相应模型对其进行准静态单轴压缩,将压缩结果与不考虑相互作用时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以泡沫铝的弹性模量为试验指标时,孔隙率与孔径之间交互作用的极差值为590.74,而孔径的极差值为139.74,即孔隙率与孔径的交互作用对弹性模量的影响比孔径产生的影响更大。以屈服强度、平台应力以及吸能能力为试验指标时,各因素产生影响的优先顺序仍为孔隙率为主要因素,孔径为次要因素。(3)设计实验,用尿素烧结法制备泡沫铝,并对其进行准静态单轴压缩,结果表明实验压缩结果与模拟结果二者产生的误差较大,但是二者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规律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为:(1)试样在烧结过程中氧化严重导致其力学性能大大下降从而使模拟与实验结果之间的误差较大;(2)在模拟时对泡沫铝结构近似理想化的处理,即忽略了缺陷的存在,导致其力学性能比实际要好。(4)将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对比,结果表明孔隙率和孔径对泡沫铝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与理论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即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在理论上可行。

吴笑宇[2](2018)在《宋画中的舟船初探》文中指出研究宋代或古代水上交通和舟船的文章,常常会引用宋画中的舟船图像来作为研究的佐证,这说明宋画中的舟船图像具有很好的史料价值与研究价值。那么,现存宋画中的舟船图像究竟有哪些?能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佐证、补充文献与实物之不足?因宋画材料的分散,至今尚无明确的答案。近年来,《宋画全集》的编辑出版,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以《宋画全集》中的舟船图像为基础,结合文献、考古资料,试图就宋画中所表现的舟船的数量、类型,舟船形象和属具所反映的古代造船技术等,作一番系统的梳理与解读,意在加深对宋代舟船以及水上交通的认识。这也是利用图像材料来探索古代物质文化的初步尝试。

陈雄[3](2018)在《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气候变化问题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其核心是发展权之争,是国际事务的主导权之争和减排资源的分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展南南技术合作也是我国实施科技“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20多年来,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技术援助与技术培训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丰富经验,也为进一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研讨会、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等方式,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探讨了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案例和提出了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按地区、按类型需求的分析,发现技术需求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减缓领域和适应领域,总结出了这些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发展中国家重点技术需求大多以低成本、易掌握、易维护的成熟适用技术为主,并且这些需求与其优先发展事项如减贫、改善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紧密关联。(2)开展我国对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形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可供转让的适用技术清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对农业、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进行了筛选,编制了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的《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3)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通过在农林业、可再生资源、水资源与环境和卫生健康等几方面合作案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面向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的合作机制、模式,以及相关战略措施。(4)提出了南南技术转移主要存在的障碍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西非农业科技园建设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点亮非洲行动方案(减缓领域)和非洲生态守护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等重点领域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南南科技合作方案建议,促进形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的整体机制、有效平台、优先领域和重点援助项目。

董丹丹[4](2017)在《金属玻璃和固溶体合金的成分根源:近程序结构单元》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将针对金属玻璃和固溶体合金的成分根源进行研究。这两类合金在特定成分下会具有特殊的性能,这些特定成分都是经过长期大量的实验探索而得,人们迫切需要理解其成分背后的结构根源,从而建立有效的成分设计理论,以指导合金研发。鉴于这些合金均呈现近程有序结构,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利用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实现了对近程有序结构的描述,经验式地提出了合金具有特定的"第一近邻团簇加若干连接原子"成分式,但是在成分式的获得上一直存在物理基础不明确、经验推断过多等缺点,包括第一近邻的准确定义、团簇的选择以及连接原子的定量确定。本论文将针对上述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引入电子的Friedel振荡和球周期,完善了描述近程序结构的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提出了类似于分子式的合金化学结构单元,并实现了其定量计算。由此,本工作揭示了金属玻璃和固溶体合金的成分根源,推出了统一的成分式规则,发展了合金成分设计的理论基础。具体的工作内容涵盖以下四个方面:(1)首先引入电子的Friedel振荡解决第一近邻多面体团簇的定义问题。第一近邻的确定一直缺乏物理机制,尤其是团簇第一近邻原子分布在多个壳层上时,团簇的截断距离无法确定。本论文通过引入电子的Friedel振荡机制和原子密堆判据,给出了截断距离的明确定义,并指出团簇的最近邻壳层被Friedel振荡势函数中第一个最小值的范围所限制。团簇中"中心原子-最外层原子"和"中心原子-最内层原子"的距离分别为rL和rS利用Friedel振荡得到rL/rs的上限为1.5。随后在硬球原子密堆的前提下,进一步将rL/rS与原子半径比和团簇表面覆盖构型建立关联,给出不同情况下rL/rS的比值。将rL/rS与测得的rS相乘,最终得到团簇的截断距离,并且在常见的团簇构型中得到验证。(2)其次,解决了进入金属玻璃成分式的团簇的精确选择问题。金属玻璃相关的合金相中通常含有多个非等效的原子占位,以任一个原子占位为心都可以定义出一个团簇,从这些团簇中选取出最具代表性的主团簇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论文强调了主团簇的两个重要的特征:球周期性和团簇间距,同时也是金属玻璃的两个结构特征。利用这两个特征给出了二元块体金属玻璃相关合金相中主团簇的严格定义,并利用这些主团簇解释了二元块体金属玻璃成分,包括Cu-Zr、Cu-Hf、Ni-Nb、Ni-Ta、Al-Ca和Pd-Si体系。(3)提出了描述固溶体近程序的化学结构单元并实现了其定量计算。认为接近熔点的熔体与随后形成的固溶体之间存在类似的近程序结构遗传。通过将团簇共振模型引入到固溶体结构的中程序描述中,指出理想满足原子间作用的团簇加连接原子成分式就是类似于分子式的化学结构单元,而作为核心近程序结构从液态遗传到固溶体态,并得到了结构单元的计算公式,Z=c ·ρa·r13,其中c为常数,ρa为原子密度(单位体积原子个数),r1为团簇半径。利用这个公式计算得到了典型FCC结构工业合金中的化学结构单元,包括二元Cu基工业合金、Ni基单晶高温合金以及无Co马氏体时效不锈钢,其结果与最常用的合金牌号吻合,从而揭示出工业合金的成分根源在于具有特定结构的化学结构单元。(4)建立了具有焊料背景的Sn基共晶点的双团簇模型。本课题组之前的工作提出了共晶液体的双团簇模型,即共晶液体由两个稳定的液体结构单元构成,这两个结构单元分别来自两个共晶相,结构单元可以用理想金属玻璃的团簇式表示。Sn基共晶点多靠近β-Sn一侧,不能用上述双团簇模型解释。共晶点中Sn含量较高,因此可以假设构成共晶液体的两个结构单元都基于β-Sn结构,这样就可以利用上一章中固溶体结构单元的计算方法进行团簇式的计算。首先计算出β-Sn结构中的化学结构单元为[Sn-Sn10]Sn5,即配位数为10的团簇加上5个连接原子。然后将另一种元素当作溶质,根据公式Z=c·ρa·r13 计算出具体的团簇式形式。利用双团簇成分式解析了简单Sn基二元共晶点,包括Sn-(Ag,Au,Mg,Pb,Zn,Bi)。最后根据这些双团簇式,解析了典型Sn基共晶钎料成分,指出多组元Sn基共晶钎料中微合金化元素的添加一般是通过对基础二元成分进行整数个原子的替换实现的,从而为Sn基共晶钎料的成分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朱梦蛟[5](2017)在《泡沫铝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压缩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泡沫铝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功能——结构一体化新材料,其显着特征是在纯铝或铝合金基体中存在大量宏观气孔,功能性气孔与金属基体的耦合效应为泡沫金属带来一系列传统致密金属材料所不具备的独特性能和大量潜在应用。本文以纯铝为基体材料、Ca为增粘剂、TiH2为发泡剂,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熔体发泡法制备闭孔泡沫铝工艺展开具体研究。成功制备出尺寸φ100×150 mm,无宏观缺陷,具有均匀孔隙和较高孔隙率的纯铝基闭孔泡沫铝。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闭孔泡沫铝的孔结构特征及其压缩破坏机制进行了深入表征和研究。在制备工艺上,本文首先分析了发泡层宏观缺陷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工艺改进。进一步地,选取增粘剂加入量、发泡剂加入量、发泡温度、保温时间等4个工艺参数,设计了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通过9组发泡实验制备的泡沫铝局部孔结构对比,确定出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Ca加入量3.0 wt.%,TiH2加入量1.5 wt.%,发泡温度680℃,保温时间90 s。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块体泡沫铝材料,孔隙率达84.77%,具有典型闭孔泡沫铝的孔结构特征。而对其孔结构的表征,除了传统的数码照片和扫描电镜(SEM)手段之外,本文引入了X射线断层扫描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对气孔三维拓扑结构的高精度测量和表征,填补了泡沫铝结构研究领域的空白。准静态压缩实验表明,高孔隙率闭孔泡沫铝的压缩变形过程分三个典型阶段,分别为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平台阶段和致密化阶段。其中,塑性平台阶段应力随应变表现出复杂的波动特征,这与闭孔泡沫铝的压缩破坏机制密切相关。本文的研究表明,局域变形区(包括“V”形剪切带)的形成和扩展是闭孔泡沫铝主要的宏观破坏机制。在细观层面上,本文发现闭孔泡沫铝的单个气孔至少存在三种失效模式,包括压溃、旋转和位移;而孔壁至少存在四种失效模式,包括孔壁的屈曲、撕裂、横断和鼓包。

孙跃杰[6](2016)在《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文中指出我国目前对于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仍然处于推进“遗产化”的过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受到关注,得到保护,从地方政府、学界到设计界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活态”的保护这些城市文化特色,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工业遗产认识的仍然存在明显的滞后,特别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建设的工业项目,“156项目”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开端和奠基,它特有的时代特色、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与科技价值尚待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洛阳一直以古都着称,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以“新兴工业城市”的定位成为河南省内首屈一指的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八个新兴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有6个项目落户洛阳,涉及奠定新中国工业基础的能源电力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三大行业,其产品为新中国的工业、农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其内部有严谨的居住、教育、商业、科研用地规划,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城市肌理和风貌建筑。作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群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以为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为全面深入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研究领域提供参考。本文梳理了洛阳作为依托于6个国家156重点项目而规划建成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历史和六个156项目的建设历史,分析了作为工业遗产群的洛阳涧西现代工业遗产的构成和现状,从工业遗产群的角度推进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整体性的遗产化认知。本文利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我国近现代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对洛阳156现代工业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价,一方面验证了该导则的普适性,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修正增加了适合自身研究阐释条文,并构建了洛阳156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论体系。同时从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构建的角度,比较理论研究结果与现状之间的差异,研究其完整性与“群”的突出价值,揭示以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为典型代表的我国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误区和问题所在。从而对比研究得出的价值评价结果和目前洛阳实施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发现作为存量丰富,构成复杂的洛阳156工业遗产在尚未进行更深入的价值评价和遗产认知的情况下就迅速消逝的原因。进而在对其进行深入的本体价值评价和再利用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的,分别就厂区和历史街区两种不同类型的场地环境,探究工业遗产厂区与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规范性工作程序和因地制宜的再利用模式。

宁宁[7](2016)在《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研》文中提出洛阳是我国十三朝古都,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建国以来,洛阳也成为新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洛阳涧西工业区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助中国所建设的156项工业项目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在涧西区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制造厂、铜加工厂、高速船用柴油机厂等“共和国长子”企业。这些企业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涧西工业区从建成至今基本保留了最初的格局和规模,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2011年,涧西区工业遗产街被评为历史文化名街。2013年,涧西区苏式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近年来,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如何保护、如何利用日益为政府和社会所关注。本文结合洛阳苏援文化体验中心这一保护与再利用项目的设计实践,对涧西区十号街坊9#、10#、11#楼给出了详细的维修设计方案和改造再利用设计方案。通过对洛阳涧西区现存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详细的现场调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梳理了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的物质构成和特征,总结出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情感价值等内容,提出了目前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调研成果和总结分析,提出了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原则和策略。本文通过对实践和理论的总结,为洛阳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进行了基础性的工作,并对国内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吴天宠[8](2015)在《高强度抽油杆在NaHCO3-NaCl体系中的腐蚀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油开采难度的增大对抽油杆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油田高强度抽油杆的应用日益普遍,现场应用发现高强度抽油杆的使用寿命普遍低于预测寿命,使用寿命成为阻止其推广使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油井采出水回注造成井液矿化度增高,抽油杆工作环境更加恶劣,腐蚀疲劳失效日益严重,给油田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影响高强度抽油杆耐应力腐蚀性能的因素,为油田确定高强度抽油杆的适用范围,规范抽油杆的设计选用,对预防和减少因抽油杆腐蚀疲劳破坏引起的现场事故,提高油田作业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调研高强度抽油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课题组前期试验基础上,结合胜利油田油井采出液成分,研究高强度抽油杆在Na HCO3‐Na Cl体系中的腐蚀行为,同时研究p H值变化对高强度抽油杆腐蚀的影响。探索高强度抽油杆耐应力腐蚀能力较差的原因和HCO3-、Cl-、PH值对抽油杆应力腐蚀的影响趋势,以期确定研究对象的适用环境,为其选材提供试验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抽油杆柱工作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影响抽油杆寿命的主要因素是杆柱所承受的不对称疲劳载荷和腐蚀介质的侵蚀,属于典型的应力腐蚀疲劳破坏。在对应力腐蚀疲劳试验的研究方法和评定标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抽油杆疲劳损伤实际,拟定了选用恒应力腐蚀试验的方法,以材料在腐蚀介质中的强度损失和塑性损失程度来衡量抽油杆的耐应力腐蚀性能的评价方案。(2)对胜利油田高强度抽油杆的腐蚀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针对油田提供的采出液成分数据,得出影响高强度抽油杆腐蚀的主要因子为:HCO3-、Cl-、p H值,确定了各影响因子的分布区间和试验范围。(3)选用正交试验方法对4330、30Cr Mo A、20Cr Mo A材质的高强度抽油杆进行了耐腐蚀性能试验。试验发现不同材质的抽油杆对特定因子的敏感度不同,碱性环境下Cl-浓度变化对20Cr Mo A的塑性损失影响显着,HCO3-浓度变化对4330影响不大,促进20Cr Mo A的强度损失,却增强其塑性,促进30Cr Mo A强度损失,抑制其塑性损失,p H值变化对4330影响显着,在非中性环境中4330强度损失增加,塑性损失减小。(4)设计单因素试验探究各因子对高强度抽油杆耐应力腐蚀性能的影响趋势和材料的适用性,对4330、多铬合金、30Cr Mo A进行研究。试验发现多铬合金适合于含较高Cl-的高矿化度工况,30Cr Mo A的综合耐腐蚀性能稳定,适用于较多工况条件,4330并不适用于高矿化度工况。在腐蚀性较强的高矿化度工况下,建议优先选用30Cr Mo A,其次是多铬合金。在设计中对于4330、多铬合金和20Cr Mo A材质抽油杆可适当增加安全系数以提高其使用寿命;

冯叔瑜,郑哲敏[9](2014)在《让工程爆破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我国工程爆破6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结合典型爆破工程,回顾了我国工程爆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史,将其总结为"起步、成长、壮大"三个阶段,简要介绍了各阶段工程爆破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行业组织的主要成果。并对我国工程爆破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张丞廷[10](2014)在《论台湾晶硅电池制造业之适度规模与竞争 ——基于资料包络与生产力指数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运用有效竞争的概念针对台湾晶硅类光伏电池制造业之适当规模与适度竞争进行探讨。首先,以价值网的架构对光伏产业进行定性分析,探讨产业竞争现状,分析发现目前全球硅片供货上仍处于产能过剩,电池业者对上游的供应商是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但其下游光伏组件客户则是属于买方市场,电池业者就缺少议价的空间。光伏电池制造业在技术及资金上的进入壁垒不高,有意进入者可快速取得整厂生产设备及技术踏入此环节。由于台湾地区内需市场有限,本环节生产之光伏电池自始即以外销出口为主,呈现中度到高度竞争;在替代品上,混合物及有机材料制作的光伏电池逐渐受重视与应用。基于上述的探讨分析,建议台湾光伏电池业者借用竞合理论中改变博奕的五个要素(parts)来改变竞争到合作的局面,进而达到适度竞之途径。其次,依据收集台湾光伏电池制造业之相关资料,以8家台湾上市柜光伏电池企业研究样本,采取2010-2013年之财务报表上之资产总额、营业成本、营业费用及研发费用为投入变数,并以营业收入净额及税前净利为产出变数,运用资料包络(DEA)与生产力指数(MPI)进行实证分析。按美国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所创[适者生存]法的手段,推测效率最佳企业之生产规模为最适规模之叁考基准(benchmark),并分析影响适度规模之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并非最大化规模的运营基础下一定能保障经营效率,此结果无异给正在积极从事整合的光伏产业一个重要的启示。最后,本研究探讨光伏业者本身之战略思维,并从光伏产业利益相关者之视角,进一步检视有利光伏产业之有效竞争的三个层面,包括利益相关者之价值行动,有效政府产业政策之加持及友善政策环境之营造。

二、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第一届技术开发理论研讨会论文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第一届技术开发理论研讨会论文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BAQUS模拟孔结构对泡沫铝压缩及吸能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泡沫铝的应用
    1.3 泡沫铝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模拟方案的确定
    2.1 正交方案的确定
    2.2 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模拟理论基础及方法
    3.1 voronoi图基本理论
        3.1.1 核点生成及分布
    3.2 ABAQUS简介
        3.2.1 Abaqus功能介绍
        3.2.2 ABAQUS/Explicit计算
        3.2.3 质量缩放
        3.2.4 能量平衡
        3.2.5 ABAQUS模拟基本流程
    3.3 模拟流程
        3.3.1 建立模型
        3.3.2 模型材料参数设置及假设
        3.3.3 本构模型
        3.3.4 有限元模拟基本条件设置
        3.3.5 求解
    3.4 小结
第四章 泡沫铝准静态压缩及吸能性能模拟结果
    4.1 不考虑交互作用时的模拟结果分析
        4.1.1 极差分析
        4.1.2 方差分析
        4.1.3 孔隙率对泡沫铝压缩性能的影响
        4.1.4 孔径对泡沫铝压缩性能的影响
    4.2 考虑交互作用时的模拟结果分析
        4.2.1 极差分析
        4.2.2 方差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泡沫铝制备与压缩实验
    5.1 泡沫铝制备方法
    5.2 实验条件与实验过程
        5.2.1 泡沫铝试样的制备
        5.2.2 压缩实验
    5.3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
    5.4 模拟结果与理论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宋画中的舟船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及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宋画中的舟船数量和类型分析
    2.1 宋代绘画概况
    2.2 宋画中舟船数量统计与分析
    2.3 宋画中舟船类型分析
    2.4 宋画中的舟船与宋代水路交通
3 从宋画舟船形制属具看古代造船技术
    3.1 古代舟船及属具发展概况
    3.2 宋画中的舟船属具
    3.3 属具中反映出的宋代造船技术成就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3)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案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2.1 气候变化科技合作态势
    2.2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助现状与特点
        2.2.1 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2.2.2 国际组织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2.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2.3.1 南南科技合作现状与政策
        2.3.2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的途径
        2.3.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
第3章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按地区)
        3.1.1 东非
        3.1.2 南非
        3.1.3 西非
        3.1.4 中非
        3.1.5 西亚北非
        3.1.6 东南亚
        3.1.7 南亚
        3.1.8 中亚
        3.1.9 拉美
        3.1.10 小结
    3.2 需求分析(按类型)
        3.2.1 小岛国及低海拔沿海国家
        3.2.2 干旱与半干旱国家
        3.2.3 最不发达国家
    3.3 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分析
        3.3.1 重点领域与优先技术
        3.3.2 技术需求特点
第4章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分析
    4.1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
        4.1.1 农林业
        4.1.2 可再生能源
        4.1.3 水资源与环境
        4.1.4 卫生健康
        4.1.5 节能减排
        4.1.6 我国可供转让适用技术清单
    4.2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
        4.2.1 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4.2.2 已转让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4.2.3 适用技术来源分布
    4.3 可转让适用技术储备分类统计
        4.3.1 能源
        4.3.2 农业
        4.3.3 林业
        4.3.4 水资源
        4.3.5 卫生健康
        4.3.6 建筑节能减排
        4.3.7 工业节能减排
        4.3.8 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
        4.3.9 防灾减灾
        4.3.10 基础设施
        4.3.11 废弃物利用
        4.3.12 交通
        4.3.13 资源环境技术
        4.3.14 其它
    4.4 已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分析
        4.4.1 已转让技术按领域分布
        4.4.2 已转让技术按国别分布
    4.5 小结
第5章 重点领域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分析
    5.1 农林业
        5.1.1 杂交水稻技术合作
        5.1.2 种植加工技术合作
        5.1.3 菌草利用技术合作
        5.1.4 节水农业技术合作
    5.2 可再生能源
        5.2.1 太阳能技术合作
        5.2.2 小水电技术合作
        5.2.3 沼气利用技术合作
    5.3 水资源与环境
        5.3.1 水窖技术合作
        5.3.2 给排水技术合作
        5.3.3 坦噶尼喀湖生态监测技术合作
        5.3.4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技术合作
        5.3.5 气象技术合作
        5.3.6 生态保护技术合作
    5.4 卫生健康合作
第6章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机制分析
    6.1 南南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
        6.1.1 资金短缺
        6.1.2 文化差异
        6.1.3 受体水平
        6.1.4 需求不明
        6.1.5 政治与人身安全
        6.1.6 商务障碍
    6.2 南南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6.3 南南技术转移的模式、机制分析
        6.3.1 政府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6.3.2 市场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6.3.3 国际组织/NGO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三方合作机制
    6.4 重点领域技术转移模式探讨
        6.4.1 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6.4.2 环境领域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6.4.3 农业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6.5 中国科技部-联合国环境署-非洲水行动项目实证分析
        6.5.1 水行动项目方案设计、建议提出及实施
        6.5.2 水行动项目实施成效及影响
    6.6 小结
第7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具体合作方案
    7.1 中国-联合国-非洲水行动项目合作
    7.2 非洲农业行动南南合作方案
    7.3 点亮非洲项目建议
    7.4 非洲生态守护项目建议
    7.5 关于加强与周边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建议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成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附录
    附录1: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重点领域分类
    附录2:面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征集调查表
    附录3: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问题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4:创新合作机制,深化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建议
    附录5: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外及南南合作工作的建议
附件

(4)金属玻璃和固溶体合金的成分根源:近程序结构单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金属玻璃的近程序结构模型
        1.1.1 无规网络模型
        1.1.2 硬球无规密堆模型
        1.1.3 立体化学模型
        1.1.4 有效团簇密堆模型
        1.1.5 准等同团簇模型
    1.2 固溶体合金的结构模型
        1.2.1 长程有序参数
        1.2.2 短程有序参数
    1.3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在近程序描述中的应用
        1.3.1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
        1.3.2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在金属玻璃中的应用
        1.3.3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在固溶体合金中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第一近邻配位多面体团簇的定义
    2.1 团簇定义一般性方法
        2.1.1 Voronoi多面体
        2.1.2 径向分布函数
        2.1.3 总原子密度的径向分布函数
    2.2 Friedel振荡
    2.3 团簇密堆判据
    2.4 定义团簇的具体步骤
    2.5 典型晶体相中团簇的定义
        2.5.1 CN9团簇
        2.5.2 CN10团簇
        2.5.3 CN12团簇
        2.5.4 CN14团簇
        2.5.5 CN16团簇
        2.5.6 CN17团簇
        2.5.7 CN18团簇
        2.5.8 CN24团簇
    2.6 本章小结
3 金属玻璃相关合金相中主团簇的定义
    3.1 主团簇定义的几何判据
    3.2 球周期与团簇共振模型
        3.2.1 球周期
        3.2.2 团簇共振模型
    3.3 主团簇确定的新判据
        3.3.1 球周期性
        3.3.2 团簇间距
    3.4 二元金属玻璃相关合金相中主团簇的确定
        3.4.1 Cu-Zr体系
        3.4.2 Cu-Hf体系
        3.4.3 Ni-Nb体系
        3.4.4 Ni-Ta体系
        3.4.5 Al-Ca体系
        3.4.6 Pd-Si体系
    3.5 块体金属玻璃成分解析步骤
        3.5.1 Cu_8Zr_3相中团簇及主团簇的定义
        3.5.2 单位团簇式中价电子数e/u的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固溶体的化学结构单元及工业合金成分解析
    4.1 固溶体的化学结构单元
        4.1.1 固溶体的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
        4.1.2 固溶体的团簇共振模型
        4.1.3 固溶体化学结构单元的计算
    4.2 典型Cu基工业合金的化学结构单元
        4.2.1 Cu-Zn
        4.2.2 Cu-Ni
        4.2.3 Cu-Al
        4.2.4 Cu-Be
        4.2.5 Cu-Sn
    4.3 Ni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化学结构单元
    4.4 无Co马氏体不锈钢的化学结构单元
    4.5 本章小结
5 Sn基共晶点的双团簇模型及典型Sn基共晶钎料成分解析
    5.1 Sn基共晶点的双团簇模型
    5.2 简单Sn基共晶点的双团簇模型解析
        5.2.1 Sn-(Ag,Au,Mg)
        5.2.2 Sn-(Pb,Zn)
        5.2.3 Sn-Bi
    5.3 典型Sn基共晶钎料的成分解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6.3.1 金属玻璃团簇式的确定
        6.3.2 其它类型固溶体合金的化学结构单元的定义
        6.3.3 焊料成分设计的一般性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A 混合焓表
附录B 原子和离子半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泡沫铝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压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泡沫铝的主要性能及应用
        1.2.1 泡沫铝的性能特点
        1.2.2 泡沫铝的应用领域
    1.3 泡沫铝制备技术研究现状
        1.3.1 直接注气法
        1.3.2 熔体发泡法
        1.3.3 粉末冶金法
        1.3.4 熔体渗流法
    1.4 闭孔泡沫铝的结构
        1.4.1 闭孔泡沫铝的基本结构
        1.4.2 闭孔泡沫铝的结构表征
    1.5 泡沫铝压缩性能研究现状
    1.6 课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课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过程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熔体发泡法工艺流程
        2.2.1 技术路线
        2.2.2 发泡剂预处理
        2.2.3 实验参数选择
        2.2.4 评价标准
    2.3 结构观察与表征
        2.3.1 数字图像采集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2.3.4 X射线断层扫描分析
        2.3.5 热分析
    2.4 力学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熔体发泡法制备闭孔泡沫铝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熔体发泡的理论基础
        3.2.1 Ca增粘机理
        3.2.2 发泡热力学
        3.2.3 发泡动力学
    3.3 TiH_2 氧化处理研究
    3.4 发泡宏观缺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4.1 发泡剂预处理的影响
        3.4.2 搅拌方式的影响
        3.4.3 冷却方式的影响
    3.5 正交试验设计
        3.5.1 因素和水平的选择
        3.5.2 正交表的选取
        3.5.3 正交试验结果
    3.6 细/微观结构表征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三维成像的闭孔泡沫铝孔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μ-CT技术及Avizo软件简介
        4.2.1 μ-CT技术原理
        4.2.2 Avizo软件简介
    4.3 X射线断层扫描实验
        4.3.1 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4.4.1 闭孔泡沫铝的孔壁结构
        4.4.2 闭孔泡沫铝的三维孔结构
        4.4.3 闭孔泡沫铝孔壁中的微孔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闭孔泡沫铝准静态压缩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闭孔泡沫铝准静态压缩性能
    5.3 闭孔泡沫铝准静态压缩破坏机制
        5.3.1 均匀孔闭孔泡沫铝的破坏模式
        5.3.2 含缺陷闭孔泡沫铝的破坏模式
        5.3.3 细观失效模式
        5.3.4 断口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附录 高孔隙率开孔泡沫铝的工程化试制
    1 引言
    2 实验过程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6)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的濒危
        1.1.2 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与文创产业领域的发展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契机。
        1.1.3 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遗产研究任务紧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当前国外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发展概况
        1.2.2 当前国内工业遗产学术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
        1.2.3 当前关于新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标、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156 项目”与洛阳城市变迁历史
    2.1 新中国156项工业与城市建设背景
        2.1.1 新中国156项工业建设的大背景
        2.1.2“一五”时期新兴工业城市建设概览
        2.1.3“一五”时期典型新兴工业城市规划概览
    2.2 一场从零开始的造城运动——新兴工业城市洛阳的发展轮廓
        2.2.1 洛阳在建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基础状况
        2.2.2 新时代的开创——新中国156项工程选址洛阳后第一期城市规划
        2.2.3 充实与提高——20 世纪80年代后洛阳城市发展
    2.3 洛阳(涧西区)156 时期城市发展详解
        2.3.1 洛阳涧西区工业择址
        2.3.2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洛阳涧西区规划详解
        2.3.3“苏联模式”or“洛阳模式”?洛阳市初期城市规划成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研究
    3.1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览
        3.1.1“156 项”工程在河南省的建设情况
        3.1.2 洛阳“156 项”工程总体状况
    3.2 洛阳“156 项”工程电力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热电厂建设历史
        3.2.1 洛阳热电厂建厂背景
        3.2.2 洛阳热电厂建厂历史
        3.2.3 洛阳热电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3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滚珠轴承厂建设历史
        3.3.1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背景
        3.3.2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历史
        3.3.3 洛阳滚珠轴承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4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设历史
        3.4.1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背景
        3.4.2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历史
        3.4.3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5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历史
        3.5.1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背景
        3.5.2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历史
        3.5.3 洛阳矿山机器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6 洛阳“156 项”工程船舶工业方面的建设——河南柴油机厂建设历史
        3.6.1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背景
        3.6.2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历史
        3.6.3 河南柴油机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7 洛阳“156 项”工程有色金属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设历史
        3.7.1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背景
        3.7.2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历史
        3.7.3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类构成分析
    4.1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框架的构建
        4.1.1 基于生产与辅助设施分类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3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
    4.2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2.1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物质遗产构成
        4.2.1.1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整体规划
        4.2.1.2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建筑研究
        4.2.1.3 洛阳156工程厂区生产线与生产设备
        4.2.1.4 洛阳156工程厂区大型构筑物
        4.2.2 洛阳156工业生产厂区非物质遗产构成
        4.2.2.1 洛阳156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创新
        4.2.2.2 洛阳156工业企业管理
        4.2.2.3 洛阳156工业遗产档案
        4.2.2.4 洛阳156工业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4.3 洛阳156工程配套设施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3.1 洛阳156工程配套科研高教遗产
        4.3.1.1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整体风貌
        4.3.1.2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典型案例研究
        4.3.2 洛阳156工程住宅街坊建筑分析
        4.3.2.1 洛阳156苏式街坊初始建设情况概览
        4.3.2.2 洛阳156苏式街坊典型案例研究
        4.3.3 洛阳156工业遗产其他配套设施
        4.3.3.1 商业配套构成
        4.3.3.2 文教卫生设施
        4.3.3.3 对外接待建筑
    4.4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洛阳涧西工业区整体风貌
        4.4.1 城市功能分区与路网绿化
        4.4.2 广场景观与沿街整体风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本体价值评价初探
    5.1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前提
        5.1.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研究
        5.1.3 天津大学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进展
    5.2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5.2.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4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
    5.3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构成层级
        5.3.1 国内学界关于工业遗产分级保护的理论探讨
        5.3.2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的构建
        5.3.3 基于遗产群理念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初建
    5.4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困境
        5.4.1 遗产or地产——在用中的庞大厂区
        5.4.2 保护or拆迁——老街坊的尴尬境地
        5.4.3 民生改善的呼声与遗产化认知的艰难推进
        5.4.4 保护路径的缺乏与起步缓慢的文创产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6.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目标
        6.1.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原则
        6.1.2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与发展模式
    6.2 洛阳156工业遗产厂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2.1 以营建城市副中心为目标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例
        6.2.2 厂区整体搬迁促成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铜加工厂为例
    6.3 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历史街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3.1 长春路历史街区街区复兴方案
        6.3.2 老街坊的活态保护——以10号街坊和36号街坊为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1.3 研究内容
        1.1.4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解读
        1.2.1 相关概念
        1.2.1.1 工业建筑、工业遗产、工业遗产群的概念
        1.2.1.2 再利用的概念
        1.2.2 相关理论
        1.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2.2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1.2.2.3 建筑再循环理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工业遗产理论发展历程与实践
        1.3.1.1 理论发展历程
        1.3.1.2 实例分析
        1.3.2 国内工业遗产理论研究发展与实践
        1.3.2.1 理论发展历程
        1.3.2.2 案例分析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调查
    2.1 洛阳涧西工业区沿革
        2.1.1 建设背景
        2.1.2 选址规模
        2.1.3 建设历程
    2.2 洛阳涧西区工业遗产的物质构成
        2.2.1 道路广场
        2.2.1.1 道路
        2.2.1.2 广场
        2.2.2 生产厂区
        2.2.2.1 建筑物
        2.2.2.2 构筑物
        2.2.2.3 生产设备
        2.2.3 生活街坊
        2.2.3.1 住宅
        2.2.3.2 生活设施
        2.2.4 科研文教建筑
    2.3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的特征
        2.3.1 规划和布局特征
        2.3.2 结构和空间特征
        2.3.3 风格和装饰特征
    2.4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现状分析
        2.4.1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的保存现状
        2.4.1.1 保存规模较大、整体结构完整
        2.4.1.2 街坊大量拆毁、苏式风貌破坏
        2.4.1.3 新建建筑林立、体量控制不当
        2.4.1.4 建筑色彩纷杂、立面形式混乱
        2.4.2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2.4.2.1 工业建筑遗产的权属问题
        2.4.2.2 国保单位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问题
        2.4.2.3 与城市发展的衔接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策略
    3.1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价值
        3.1.1 历史价值
        3.1.2 文化价值
        3.1.3 建筑价值
        3.1.4 情感价值
    3.2 再利用的必要性和原则
        3.2.1 再利用的必要性
        3.2.1.1 建筑质量出现问题
        3.2.1.2 建筑功能已不能满足需求
        3.2.1.3 最好的保护是再利用
        3.2.2 再利用的原则
        3.2.2.1 尊重原有建筑
        3.2.2.2 新旧建筑共生
        3.2.2.3 兼顾经济效益
    3.3 再利用模式探索
        3.3.1 模式分析
        3.3.1.1 博物馆、展览馆模式
        3.3.1.2 创意产业模式
        3.3.1.3 工业旅游模式
        3.3.1.4 景观公园模式
        3.3.1.5 商业开发模式
        3.3.1.6 综合模式
        3.3.2 模式选择
    3.4 保护与利用的实施
        3.4.1 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3.4.2 调动企业参与保护的热情
        3.4.3 唤醒市民的保护意识
    3.5 本章小结
4 设计实践——洛阳苏援文化体验中心
    4.1 项目背景
    4.2 维修设计
        4.2.1 文物建筑现状
        4.2.2 残损勘察和结构鉴定
        4.2.2.1 残损勘察
        4.2.2.2 结构鉴定
        4.2.3 维修设计方案
        4.2.3.1 总平面保护
        4.2.3.2 单体建筑维修保护设计
        4.2.3.3 加固方案
    4.3 改造再利用方案
        4.3.1 改造目标
        4.3.2 设计理念
        4.3.2.1 保留传承,有机更新
        4.3.2.2 新老相映,和谐共生
        4.3.2.3 城市加密,合理布局
        4.3.3 设计方案
        4.3.3.1 老建筑改造方案
        4.3.3.2 加建建筑
        4.3.3.3 历史符号和元素的再生
    4.4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前景
    5.2 对当代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思考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高强度抽油杆在NaHCO3-NaCl体系中的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我国原油开采现状
        1.1.2 高强度抽油杆应用必要性及现状
        1.1.3 高强度抽油杆现场应用存在的问题
        1.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抽油杆研究现状
        1.2.2 抽油杆腐蚀疲劳研究现状
        1.2.3 金属腐蚀疲劳研究现状
        1.2.4 金属材料与抽油杆腐蚀疲劳研究的差异
        1.2.5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抽油杆工作状况与应力腐蚀基础
    2.1 抽油杆柱设计
        2.1.1 抽油杆设计准则
        2.1.2 抽油杆柱设计方法
    2.2 抽油杆寿命影响因素
    2.3 应力腐蚀概述
        2.3.1 应力腐蚀开裂特征
        2.3.2 应力腐蚀机理
        2.3.3 应力腐蚀研究目的与方法
    2.4 抽油杆应力腐蚀评定方法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抽油杆腐蚀影响因子与试验设备的确定
    3.1 油田抽油杆腐蚀断裂调研
    3.2 试验因子的确定
    3.3 油井采出液水质分析
        3.3.1 Cl-浓度分布
        3.3.2 HCO_3-浓度分布
        3.3.3 pH值分布
    3.4 试验仪器与设备
        3.4.1 应力环测试系统
        3.4.2 微机控制慢速率应力腐蚀试验系统
        3.4.3 手动影像测量仪(腐蚀坑检测平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强度抽油杆应力腐蚀正交试验
    4.1 试验设计
        4.1.1 试验设计方法的选取
        4.1.2 正交试验表的选取
        4.1.3 因子水平的确定
        4.1.4 正交试验表的设计
    4.2 试验步骤
        4.2.1 试样制备
        4.2.2 对照试样拉伸试验
        4.2.3 试验溶液的配制
        4.2.4 应力腐蚀试验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强度损失和塑性损失计算
        4.3.2 耐应力腐蚀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强度抽油杆应力腐蚀单因素试验
    5.1 试验设计
        5.1.1 试验设计方法的选取
        5.1.2 离子浓度及PH值的确定
        5.1.3 试验安排
    5.2 试验步骤
        5.2.1 试样制备
        5.2.2 对照拉伸试验
        5.2.3 试验溶液的配制
        5.2.4 应力腐蚀试验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强度损失和塑性损失计算
        5.3.2 耐应力腐蚀性能分析
        5.3.3 腐蚀坑测量与分析
        5.3.4 综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高强度抽油杆应力腐蚀正交试验腐蚀过程照片
    附录B 高强度抽油杆应力腐蚀单因素试验腐蚀过程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让工程爆破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我国工程爆破6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六十年回顾
    2.1 起步阶段 (1953—1978年)
    2.2 成长阶段 (1978—1994年)
    2.3 壮大阶段 (1994年至今)
3 展望
4 结语

(10)论台湾晶硅电池制造业之适度规模与竞争 ——基于资料包络与生产力指数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光伏系统基本原理
        2.1.1 光伏应用系统主要构成
        2.1.2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种类
        2.1.3 太阳能光伏系统之应用
        2.1.4 太阳能光伏系统装置条件
        2.1.5 光伏应用系统装置成本、效益与风险
    第二节 全球光伏产业发展概况与展望
        2.2.1 全球光伏产业发展概况
        2.2.2 全球光伏产业未来发展
    第三节 DEA与MPI探讨台湾光伏产业相关文献
        2.3.1 关于台湾光伏产业的研究
        2.3.2 关于DEA与MPI探讨台湾光伏产业业相关的研究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架构与分析
    第一节 有效竞争概念
    第二节 效率理论
    第三节 资料包络分析
        3.3.1 DEA基本概念
        3.3.2 DEA的使用与限制
    第四节 生产力指数分析
    第五节 竞争理论、竞合理论与价值网
        3.5.1 竞争理论
        3.5.2 竞合理论
        3.5.3 价值网
        3.5.4 价值网与五力分析的比较及关系
    第六节 本论文研究之理论联系框架
第四章 台湾光伏电池制造业适度竞争分析
    第一节 台湾光伏产业发展史
    第二节 台湾光伏产业链分析
        4.2.1 光伏产业链
        4.2.2 台湾光伏产业链
    第三节 台湾光伏电池制造业之发展机会与限制探讨
    第四节 台湾光伏电池制造业之竞争分析
    第五节 台湾光伏电池制造业之竞合分析
        4.5.1 竞争现状
        4.5.2 竞合路径
    第六节 台湾光伏电池制造业适度竞争探讨
第五章 台湾光伏电池制造业适度规模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证模型建立
        5.1.1 投入与产出变数选取
        5.1.2 被评估厂商选取
    第二节 实证资料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厂商经营效率之DEA与MPI实证结果分析
        5.3.1 DEA实证结果分析
        5.3.2 MPI实证结果分析
        5.3.3 DEA与MPI实证分析结论
    第四节 台湾光伏电池制造业适度规模推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5.4.1 适度规模推测
        5.4.2 影响适度规模之因素
第六章 经济政策对台湾光伏产业影响之探讨
    第一节 台湾光伏产业利益相关者与政策关系分析
        6.1.1 光伏产业利益相关者分析
        6.1.2 台湾光伏产业政策分析
    第二节 产业组织政策探讨
        6.2.1 规模经济政策
        6.2.2 竞争政策
    第三节 产业政策有效配合台湾光伏产业发展
第七章 台湾光伏电池制造业达到有效竞争之途径
    第一节 光伏电池制造业创造适度规模与竞争战略分析
    第二节 有利适度规模与竞争的政策环境
    第三节 有效竞争与政策相互影响与配合发展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节 研究限制与後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台湾趸购费率最新版本(2014)
    附录B:台湾光伏产业链企业名单
    附录C:本研究DEA分析投入产出变数数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第一届技术开发理论研讨会论文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BAQUS模拟孔结构对泡沫铝压缩及吸能性能的影响[D]. 苏高峰.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2]宋画中的舟船初探[D]. 吴笑宇. 浙江大学, 2018(05)
  • [3]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D]. 陈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4]金属玻璃和固溶体合金的成分根源:近程序结构单元[D]. 董丹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1)
  • [5]泡沫铝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压缩性能研究[D]. 朱梦蛟.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3)
  • [6]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D]. 孙跃杰. 天津大学, 2016(11)
  • [7]洛阳涧西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研[D]. 宁宁. 郑州大学, 2016(02)
  • [8]高强度抽油杆在NaHCO3-NaCl体系中的腐蚀行为研究[D]. 吴天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
  • [9]让工程爆破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我国工程爆破60年回顾与展望[J]. 冯叔瑜,郑哲敏. 中国工程科学, 2014(11)
  • [10]论台湾晶硅电池制造业之适度规模与竞争 ——基于资料包络与生产力指数的实证分析[D]. 张丞廷. 南开大学, 2014(07)

标签:;  ;  ;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第一届技术发展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