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粮体制改革是解决农业大县财政贫困县的有效途径

公粮体制改革是解决农业大县财政贫困县的有效途径

一、公粮制改革是解决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一条有效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谢太平[1](2010)在《当代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改革以来,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8年,安徽农业总产值达到1418.1亿元,是1978年53.8亿元的26.4倍;粮食产量3023.3万吨,是1978年1482.6万吨的2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4202.5元,是1978年113.3元的37倍。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已经被纳入全球的框架之中,与世界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发生密切的联系。应对农业国际竞争,推进农村现代化,必须把发展农村产业放在优先的位置,其中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此,必须在稳定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农业经营制度,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技术条件下,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经济主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以一定的形式与他人、国家和市场发生经济活动所遵循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农业经营制度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土地经营者以土地为基本要素与他人、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从产业视角看,农业经营制度变迁也反映了基础产业与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复杂关联。本文以制度环境——制度创新——制度绩效为分析框架,以农业经营的主体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关系为基本逻辑,以农民与国家、集体、市场之间的关系为视角,从农地产权制度、农业生产组织、国家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税收制度等维度实证考察当代安徽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过程。当代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从时间跨度上讲,是指建国以来安徽农业经营制度所经历的变革;从空间概念上看,是指作为中国农业大省的安徽在农业经营方面所进行的创新。安徽作为中国的一个典型农业省区,其农业经营制度变迁过程折射出中国当代农业经营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制度环境决定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的创新决定制度绩效,制度绩效引致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发生不是自发演进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绩效偏好。当代安徽农业经营制度演进过程中,由于制度环境的影响,绩效偏好中的主要方面经济绩效偏好和意识形态偏好相互作用,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扩张与收敛、基层实验的受挫与创新。安徽基层实验的成功引发了一系列规模更大的试验,最终导致中央意识形态的变化。农村改革为意识形态变化与制度变迁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好的例子,显示了基层实验和意识形态变化是如何引致有效的制度变迁的。建国后,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包括:土地改革后、公社时期、大包干时期和税费改革以来这样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与农业生产组织的关系、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农民与市场的关系都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产品分配制度和税收制度等,正是这些制度的产生与更替,型塑了安徽农业经营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的鲜明图景。土地改革是建国后中国农村社会“三次革命”之首。土地改革是调整农村经济、社会关系的基础,均分土地的目标实现与制度安排,为经济主体实现潜在利益提供了现实的路径,使制度潜能的实现成为可能。安徽农业“三项改革”是安徽农业经营的第一次创新实践,实现了更高的制度绩效。但是,国家在领导土地改革运动中,已经将自己的意志铸入了农民私有产权。当国家意志改变的时候,农民的私有产权形式就必须改变。农业合作化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人民公社制度是以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公社制度安排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现实路径。公社制度是一种“有效”选择,但“有效”并非“有效率”。由于公社产权制度的内在缺陷,农业生产的低效率无法避免,最终导致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责任田”的产生,是安徽应对农业大危机农业经营制度的又一次创新。“责任田”在产权安排上实行使用权的有限分解,在合约实施上改变了“自我实施的合约”的监督和激励方式,降低了交易费用,减少了“搭便车”现象,将“外部性”内化,实现了更高的制度绩效。20世纪70年代中期,公社制度下的安徽农业生产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安徽小岗农民的“大包干”实践是农村改革的起点,是当代中国改革的突破口。“大包干”的产生,得益于制度环境的变化。制度非均衡、制度装置诱引、路径依赖、意识形态刚性的弱化、效用取向的趋同是“大包干”得以产生的制度环境。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安排重塑了微观市场主体,解决了劳动监督和劳动激励不足的问题,使农业生产经营的最优决策得以实现,从而实现了农民和国家收益上的帕累托改进。这是承包责任制产生的根源,也是其发展的动力。制度安排的效率与效果不仅是其自身的函数,而且是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函数。随着农村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农业经营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的弱质性日益凸显。税费改革前,安徽农业经营面临新问题,农民负担加重,增收缓慢。农业收益的分配关系在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是导致问题的制度根源。税费改革实际上是一场利益博弈,国家、基层政府和农民作为利益直接相关者参与了角逐,成为博弈主体,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过程就是博弈均衡实现的过程。论文通过对当代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进程的研究,得出以下经验:贯穿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过程的主线是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是农业经营制度的核心内容,其产权变革对于农业经营的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度选择与产权制度变迁影响经济增长,这在大包干之后安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表现明显;制度变迁方式与农业经营的绩效密切关联;在农业经营制度供给体系中,扩大制度选择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对于制度的有效供给意义重大。本文共有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从概念入手,厘清了农业经营制度涵义、相关因素,阐释了制度变迁相关理论,建立了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析了土地改革后、公社时期、大包干时期以及税费改革以来安徽农业经营制度的历次变迁与创新,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了解释与评价。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第七章对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经验进行了总结,针对安徽农业经营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创新安徽农业经营制度的路径设想。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1)概念与材料创新。首先,厘清了农业经营制度的概念。对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学界有着清晰的认识,而对于农业经营制度,理论界却缺乏基本的概念认同。本文从农业经营的内在逻辑和外部联系入手,分析了农业经营制度的涵义。其次,论文以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典型省区安徽作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安徽农业经营制度的纵向变迁为依据,实证研究了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过程,实现了研究材料从宏观宽泛到微观具体的突破。(2)新的考量维度和分析框架。论文以农业经营主体对土地的产权关系为基本逻辑,以农民与国家、集体、市场之间的关系为视角,从农地产权制度、农业生产组织、国家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税收制度等层面考察农业经营制度,以新的考量维度分析了当代安徽农业经营制度的的变迁过程。论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以制度环境——制度创新——制度绩效为分析框架,以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工具,探索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环境、过程、原因、动力和绩效,揭示制度创新的作用,并且总结经验,为安徽乃至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陈定洋[2](2009)在《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按照制度环境决定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决定制度绩效、互动这样的研究范式,以历史为线索、以制度集合为考量纬度、以现代国家构建为视角,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主要分四个不同制度环境时期进行考察、分析。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受制于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与影响。伴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国农村政治制度从皇权下乡村自治制度到现代国家制度,经济体制经历了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也随之变迁。具体地说,在不同制度环境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路径主要体现为:社区宗族组织供给为主→政府(集体)包办一切下农民自我合作供给→政府主导下农民直接负担→政府(公共财政)主导+“一事一议”框架下农户参与这样一个过程。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是自然经济,实行皇权统治下的乡里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是以宗族制度为基础、以儒家学说为保障、行政与自治相济的乡村管理制度。农业帝国的财力不足决定了政府举办社会发展必需的公共事务和提供必需公共产品的能力不足,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和整合在于参与对农业经济剩余的剥夺和分割,维持上层统治和官僚政府的运转。这种“制度环境”性质决定了乡村社会大部分公共产品只能由乡村居民自我供给。而在自觉认同上的乡村社区,也自然而然滋生出乡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内部事务的家(宗)族式自治组织。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乡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一直是以社区宗族组织供给及私人供给为主、以皇权政府供给和其它民间组织自愿供给为辅的制度集合。家族组织对乡村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虽然是低水平的,但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乡村而言,大大小小的士绅为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财力智力,化解组织成本,保持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基本稳定。鸦片战争失败以后,现代国家观念在中国开始兴起。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国家在农村公共产品上的作用不同,既现代国家要为一国的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在20世纪的百年进程中,我国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现代化(工业化)与政治现代化(现代国家构建)。近代中国现代国家制度构建的探索与传统乡里自治制度解体的交织,导致没有稳定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环境”,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了危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现代民族-国家确立。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民族-国家主权,基于国家工业化战略需要和新中国治理模式探索,最终形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这一“制度环境”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有着双重影响:一方面成功地化解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困境,最大限度地组织公共产品建设;另一方面表现出农村社区以“自我合作供给”为特征的制度外筹资制度和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人民公社时期,国家工业化目标形成了农村“汲取型”体制,使党采取了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制度外筹资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结合。国家“全能”地位使党(政府或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唯一的决策、组织、供给主体,政治运动成为主要的生产动员和监督制约机制。毛泽东合作与均平思想的意识形态化造就了低水平的以平均主义为特征、以合作生产为形式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然而,人民公社制度主要基于工业化目标需要,保证国家对乡村的超量汲取;这导致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极为贫困,并最终导致自身解体。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农民有了更大休养生息空间,我国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农村政治确立了“乡政村治”体制。由于“制度环境”发生变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然而,由于现代国家构建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的汲取式体制形成农村庞大政府体系与弱小农业财政,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依然是“制度外供给”的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体现为政府主导下农民直接负担(税、费、集资、投工投劳等)。而民主-国家建构滞后导致了政府权力非制度化与农民弱组织化;在“压力型体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体现出政府自上而下决策难以真实体现农民需求、生产责任下移和管理监督机制乏力,以及“一事一收费”方式弥补成本。供给制度的运行不仅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总量短缺和公平缺失,更为严重的是产生了农民负担问题和乡村债务问题。农民负担问题的尖锐化将农村公共产品筹资制度的改革推向前沿,从而使农村税费改革成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革的突破口。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表明我国发展战略将发生根本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其实质就是要逐步改变长期延续的城乡二元结构,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能够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由公共财政所支撑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使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国民待遇,它是主权在民、全体国民一致性的民主-国家建构的必然要求。“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实施标志着反哺政策的启动。当前,对于超出村庄社区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财政来解决;而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村庄社区内的公共产品供给,则由“一事一议”制度的办法筹措资金。然而,由于集权财政体制弊端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县乡政府财力不足、专项资金交易成本高以及结构失调等现象;“一事一议”制度未能契合当前农民行为特征也难以进行下去,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出现两个非合作博弈。这造成了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也提示我们现代国家正确介入与农民真正合作才是农村公共产品达到有效供给的真课题。通过对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考察与思考,得出基本结论:国家发展战略转变,要求从以农民自我合作筹资供给向建立以公共财政基础上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制度转变;国家治理转型,要求从忽视农民需求的“供给主导型”决策制度向彰显“以农民为本”的“需求主导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制度转型;经济体制变革,需要对国家、集体、农民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进行界定,以建立公平效率相统一的农村公共产品生产管理制度。而要保障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良性运行,必须构建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制度环境:民主-国家。论文可能创新点:本文在对西方制度经济学制度分析反思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中国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变迁的范式应为: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制度绩效。这一范式的逻辑结构为:制度环境决定了制度安排;而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就有什么样的制度绩效,并运用于对中国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变迁的经验分析。具体地说:(1)新的考量纬度。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看作是一个制度集合,从制度类型上看包括农村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私人供给、社区供给和第三部门供给等主体;从制度内容来看由农村公共产品决策制度、筹资制度和生产管理(监督)制度等构成;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集合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演变过程加以研究分析。这样既有助于全面认识、理解、把握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规律性,也有助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具体化。(2)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运用政治社会学中现代国家建构理论,阐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实质与逻辑。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学者相关研究主要是运用西方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但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多学科综合研究;另一方面仅仅运用西方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往往导致对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变迁考量不足,难免造成研究“隔鞋挠痒”缺憾;而现代国家建构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也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最重要的“制度环境”。

罗刚平[3](2009)在《取消农业税对县乡财政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税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之久,并一直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的需要,农村税费改革势在必行。我国自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取消农业税虽然在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但是取消农业税后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收入,以农业为主的县乡财政收支矛盾趋于尖锐化,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业县,财政收支矛盾更是进一步加剧,成为影响基层政权运转的因素,也有可能成为推动农民负担反弹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遵循“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将定性检验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多学科交叉的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农业税取消对我国县乡财政的影响以及引发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以及相关理论回顾;第二章主要介绍县乡财政与农业税的一般理论。在本章中简要介绍县乡财政的含义及其形成以及其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介绍我国农业税的历史变迁与取消农业税的意义,并介绍取消农业税后我国的财政结构;第三章将分别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农村公共产品、县乡财力差距、债务等多角度分析农业税取消对县乡财政的影响;第四章以xx县为例,通过分析该县2000年到2007年的县乡财政数据分析农业税取消对该县财政的影响;第五章是全文的重点。重点研究农业税取消后应对措施,包括:1、分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推进政府转型,加快建设公共财政;2、精简机构,缩减供养人数;3、发展县域经济,扩大税源,提高县乡财政自生能力;4、改革县乡财政体制。在这一节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规范县乡政府与上级政府的事权,加强县乡政府的财力,实现事权与财力相匹配;规范县乡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继续大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化解债务风险;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预算体制,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监督,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省管县”、“乡财县管”的适合本地实际的财政体制;5、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涉农税制体系;6、制定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7、逐步完善和执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8、深化财政改革的相关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创新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解决供求矛盾;完善民主监督体系;理顺乡村关系,完善民主选举;进一步完善财税法律体系;建立有效的税收合作协商机制;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土地流转的适当形式。最后总结本文的局限性并指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其他方面更深入的研究抛砖引玉。

李声泽[4](2006)在《税费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以江西省S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文中指出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当前的一场重要改革,从2000年开始,农村税费改已历时六年有余,这场改革在受到农民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取得的许多重大成果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就是其中之一。许多学者从政府角度和制度层面出发,就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认为税费改革后尤其是在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基层政府财政乏力加上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健全,是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的主要原因。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运用实证调研的方法,从具体农村的个案和农民个体的角度对S类农村进行微观分析,认为造成税费改革后S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原因不仅仅是缺乏资金和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不健全这么简单,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原因,具体表现为:①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②农民存在向最后者看齐的特殊公正观和搭便车行为,缺乏出资生产公共产品的积极性;③打工潮导致农民与村庄利益关联度降低和人际关系的陌生化,合作成本增加。④农业效益的低下导致农民缺乏对兴修水利等农村基础公共产品的需求;⑤村两委弱化和农民不愿出头的怕事心理,导致公共产品生产和管理主体的缺位。

高瑛[5](2006)在《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此,中央政府把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根据资源禀赋、经济制度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制订不同的粮食政策,但总的来说就是对其购销实行各种管制措施,以保障粮食安全。 本研究以粮食安全保障为着眼点,通过对粮食安全现状和粮食各产销环节(生产、流通、国际贸易和消费)的分析,指出粮食产销利益失衡是影响我国安全保障的重要因素。从粮食安全现状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近些年,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从1980—2003年粮食安全各个评价指标实际值变动情况及粮食安全指数综合评价值看,粮食产量波动和价格波动对粮食安全影响最大,粮食贸易和储备对粮食安全影响较小。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由国内的生产和流通所引起。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贸易各个环节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也支持了上述的研究结论。这样一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就必须从解决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着手。 在对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的分析中,笔者重点分析了粮食产销利益失衡的原因、粮食产销利益主体以及粮食产销利益失衡的表现。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的出现既有政策上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工业偏向的发展战略使得农业剩余成为工业化原始资金积累的源泉,而传统的粮食统购统销加剧了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通过对粮食产销利益主体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利用博弈的方法分析粮食产销利益失衡可以发现利益的流向及其具体表现,即粮食生产者利益向经营者和消费者转移、粮食主产区利益向粮食主销区转移(进一步表现为粮食主产区政府利益向主销区政府转移)。 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给,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充分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但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相比,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存在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益协调政策缺乏、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解决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必须借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长效机制。 建立新型粮食产销协作关系是建立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我

贾发生[6](2006)在《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演进与思考》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我国农民负担日益沉重。农民负担过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为此,中央在广大农村推行了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农村税费改革。实践证明,当前农村税费改革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农村税费改革是在农村经济社会领域进行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中会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的深入研究,了解农村税费改革问题产生的原因、演变的规律,探索全面取消农业税后解决农村基层问题的新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之外,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集中概括了20多年来,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从基层艰难起步到正式启动,从进行试点到逐步推向全国,再到农业税的全面取消这一历史进程,重点分析了不同时期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走向,以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央出台的有关方针、政策,并详细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特点和问题。下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阐明了当前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正视和理性分析,我们准确了解和把握了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农村税费改革中的不足,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和重要依据。本篇论文的主要特点:1、现实性。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所以本文以史为鉴,服务当前。2、让事实说话、让数据说话。本文运用大量的通过调研等途径获得的详实材料,力避空洞泛谈。3、多种写作方法相结合。本文融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写作方法为一体,力求将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社会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曲瑛德[7](2005)在《农村税费改革对中原粮食主产区农村发展的影响 ——以河南省杞县葛岗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农业税是我国农业人口税费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每年都要缴纳农业税及其他税费项目。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问题引起了从政府到学者的关注。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工作。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和进展,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本文共七章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农村税费改革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介绍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农村税费改革的现状、绩效,以及税费改革对于乡村财政和义务教育的影响等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中原粮食主产区河南省杞县葛岗镇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当地农村发展的影响。 第三部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得出结论,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完善我国近期农村税费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结论: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可支配收入,但是富裕农户比贫困农户从这项政策中所获得的收益多;导致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维持困难,危房改造难以完成,债务更加难以偿还,但是教师工资得到保障,适龄儿童辍学率降低;降低了乡镇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维护的成本;改善了干群关系:对乡镇财政收入存在负面影响,乡镇财政受到较大冲击。

巴志鹏[8](2005)在《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我国农民负担渐趋沉重。农民负担过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在积极进行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农村税费改革。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改革中会不断产生新问题。所以,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农民过重负担产生的原因、演变的规律,并积极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新途径,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篇论文除了导言和结语之外,共分 8 章。第一章是对中国历史上农民负担问题进行回顾。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饱受封建地租、徭役、兵役等沉重负担之苦。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农民负担问题仍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是历代政权更迭的主要导火索之一。 第二章写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的负担状况,从整体上介绍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诸多负担的全貌和演变情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新的土地经营模式也使得农民负担问题逐步显现,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农民的税内税外负担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农民负担遂演变成一个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剖析农民负担过重带来的不良后果。农民负担过重,不但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他们生产和再生产的能力。农民收入低,负担重,广大农村市场就启动不起来,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乏力。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因农民负担引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 第四章分析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经济、政治原因。农业税制的缺陷和弊端、分税制的不完善、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过多等等都对农民负担造成很大影响,但农民负担过重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五章写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的种种努力。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要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孙学辉[9](2005)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农村税费制度是调节农民收入分配、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项基本制度。中国的农业税收制度长期沿用的是1958年颁布的《农业税条例》中的种种规定,国家先后对重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对城乡实行高度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由于农业税制多年来基本未作变化,已严重不适应当前农业的实际情况,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由于农村通过税收筹集到的公共资源非常有限,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得不依赖于农民的非税负担。中国农村的非税负担主要是三提五统和其他各项收费负担。政府主导了农村公共产品——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的供给,在缺乏有效制约的情况下,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筹集具有随意性,致使农民负担沉重,情绪不满,严重危及到了农村的稳定与发展。 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是由现行的农村税费制度造成的,要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就需要对农村税费制度进行改革,彻底理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从1992年开始,中国各地先后开始进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验、探索和实践,改革的进展较为迅速。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凸现。本文全面分析了税费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在回顾我国农村税费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对早期的税费改革试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价,重点分析了早期的安徽改革模式的内容和成效,及其对后续改革的影响。 第二部分对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着重从最新政策入手,总结改革取得的正面效应,对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县乡财政收支矛盾、农村公共产品供应是当前税费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对美国、加拿大、法国三国的涉农税制进行比较,分析西方国家涉农税制对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部分提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对策:1) 增加基层政府财力,调整农村产

余呈先[10](2005)在《论邓小平对农村经济“第二个飞跃”的构想》文中认为邓小平关于农村经济“两个飞跃”的思想,既是对中国以往农村经济集体化道路的经验总结,又揭示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势,清晰地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邓小平“第二个飞跃”构想的提出依据、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必要性、具体途径等,旨在揭示邓小平“两个飞跃”的精神实质,为解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矛盾与困惑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一章,首先提出问题,农村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研究邓小平的农村经济思想对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有战略性指导意义。其次总结邓小平对农村经济“两个飞跃”的几次论述,理解邓小平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然后述评国内学者对邓小平农村经济“第一个飞跃”和“第二个飞跃”的观点。最后界定了论文中要涉及到的主要概念。 第二章,论述邓小平对农村经济“第二个飞跃”构想的依据。具体包括哲学基础、历史背景和实践条件。邓小平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高度概括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自身的两次辩证否定过程。通过追溯“第一个飞跃”的历史背景,和“第一个飞跃”后农村经济的现实情况,得出“第二个飞跃”的实践条件是家庭责任制的缺陷和集体经营层次的弱化。 第三章,揭示邓小平“第二个飞跃”伟大构想的深刻内涵,包括其理论特征、条件、实质内容、应把握的原则。分析“第二个飞跃”的动因是农民收入增长疲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缺陷,集体经济经营层次弱化。 第四章,论证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第二个飞跃”的必然选择,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是“第二个飞跃”的构想的精神实质,是农业产业化的两种重要形式。阐述适度规模经营及其实现形式。关于发展集体经济,先述评当前对发展集体经济的争论,然后论证发展集体经济不是对人民公社的回归。 第五章,总结本文的内容,并提出实现所设计的“第二个飞跃”模式的一些理想支持条件。

二、公粮制改革是解决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一条有效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粮制改革是解决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一条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分析框架
        1.3.1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分析的中国反思
        1.3.2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分析
        2.1.1 经营
        2.1.2 农业经营
        2.1.3 农业经营制度
    2.2 农业经营制度相关要素
        2.2.1 农地产权制度
        2.2.2 农业生产组织
        2.2.3 国家经济体制
        2.2.4 经济发展战略
        2.2.5 农业税收制度
    2.3 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2.3.1 制度变迁理论
        2.3.2 产权理论
        2.3.3 国家理论
        2.3.4 意识形态理论
        2.3.5 理性选择理论
第三章 土地改革后的安徽农业经营制度
    3.1 土地改革及制度安排
        3.1.1 “耕者有其田”的制度理想
        3.1.2 安徽的土地改革及特点
        3.1.3 土地改革后的农业经营制度安排
    3.2 安徽农业经营的第一次创新——“三项改革”
        3.2.1 农业“三改”制度环境
        3.2.2 农业“三改”的内容
        3.2.3 农业“三改”的总体评价
    3.3 合作化运动与集体产权的逐步形成
        3.3.1 安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3.3.2 合作化时期的农业经营制度安排
        3.3.3 农业合作化与经济增长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安徽农业经营制度
    4.1 人民公社化的制度环境
        4.1.1 工业化资本的主要来源与汲取方式
        4.1.2 意识形态绩效偏好与公社化
        4.1.3 交易费用节约与国家利益最大化
    4.2 安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2.1 生产大跃进
        4.2.2 组织公社化
    4.3 困境与创新——“责任田”
        4.3.1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农业危机
        4.3.2 “责任田”及其制度安排
        4.3.3 “责任田”的绩效
    4.4 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及其绩效
        4.4.1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安排
        4.4.2 公社体制的特征
        4.4.3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经营绩效
第五章 “大包干”时期的安徽农业经营制度
    5.1 中国改革的发端——“大包干”
        5.1.1 小岗模式的产生
        5.1.2 “大包干”的制度演进
    5.2 “大包干”的制度环境分析
        5.2.1 制度非均衡
        5.2.2 制度装置诱引
        5.2.3 路径依赖
        5.2.4 意识形态刚性的弱化
        5.2.5 效用取向的趋同
    5.3 “大包干”的制度安排
        5.3.1 “大包干”的土地制度
        5.3.2 “大包干”的经营体制
        5.3.3 “大包干”的分配制度
    5.4 “大包干”与农业经营绩效
        5.4.1 “大包干”与农业生产率
        5.4.2 “大包干”与农民收入水平
        5.4.3 “大包干”与农业市场化
第六章 税费改革——安徽农业经营制度的历史性变革
    6.1 税费改革前的安徽农民负担及原因
        6.1.1 农民负担
        6.1.2 原因分析
    6.2 税费改革的制度环境
        6.2.1 “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
        6.2.2 发展理念的转变
        6.2.3 农业税收制度的国际视野
        6.2.4 农业税征收的成本-收益分析
    6.3 从基层试验到国家推进——安徽税费改革实践分析
        6.3.1 税费改革的试验
        6.3.2 税费改革的绩效
        6.3.3 税费改革的制度变迁分析
第七章 基本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基本结论: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创新与变迁的基本经验
        7.1.1 以土地产权为主线的制度变迁
        7.1.2 产权制度安排决定经济增长
        7.1.3 制度变迁方式影响经济绩效
        7.1.4 尊重农民首创精神
    7.2 未来展望:完善与创新安徽农业经营制度的路径设想
        7.2.1 创新农地流转制度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7.2.2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
        7.2.3 推进农村工业化转移剩余劳动力
        7.2.4 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7.2.5 完善投资机制改善公共产品供给
        7.2.6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简述
        1.2.2 国内研究简述
    1.3 概念界定
        1.3.1 农村公共产品
        1.3.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1.3.3 变迁
    1.4 分析框架
        1.4.1 对西方制度经济学制度分析的反思
        1.4.2 论文结构安排
        1.4.3 主要分析工具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1.6.1 可能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乡里自治制度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2.1 乡里自治制度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环境
        2.1.1 乡里制度的演变及特征
        2.1.2 宗族基础上的村庄认同
    2.2 乡里自治制度时期乡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2.2.1 社区宗族组织及私人供给
        2.2.2 皇权政府供给
        2.2.3 公益组织和私人自愿供给
    2.3 乡里自治制度时期乡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绩效
    2.4 乡里自治制度的解体与近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危机
        2.4.1 传统国家、现代国家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2.4.2 近代以来现代国家构建的探索
        2.4.3 乡里自治制度的解体及与近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危机
第三章 人民公社制度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3.1 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探索与农业合作化
    3.2 人民公社制度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环境
        3.2.1 人民公社制度的确立
        3.2.2 计划经济的确立
        3.2.3 “政社合一”组织的形成
        3.2.4 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3.3 人民公社制度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3.3.1 供给主体
        3.3.2 筹资制度
        3.3.3 决策制度
        3.3.4 生产管理制度
    3.4 人民公社制度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绩效
        3.4.1 贡献
        3.4.2 局限
    3.5 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3.5.1 汲取型体制形成与“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5.2 国家全能地位与“全国一盘棋”
        3.5.3 意识形态作用与“合作医疗好”
第四章 家庭承包制度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4.1 家庭承包制度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环境
        4.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4.1.2 市场经济的确立
        4.1.3 “乡政村治”体制的形成
    4.2 家庭承包制度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4.2.1 供给主体
        4.2.2 政府筹资制度
        4.2.3 政府决策制度
        4.2.4 政府生产管理制度
    4.3 家庭承包制度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绩效
        4.3.1 供给总量不足
        4.3.2 供给公平缺失
        4.3.3 农民负担与乡村债务问题的产生
    4.4 现代国家构建不足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4.4.1 产生庞大政府体系与弱小农业财政
        4.4.2 导致政府权力非制度化与农民弱组织化
        4.4.3 牺牲农民利益
第五章 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新探索
    5.1 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环境
        5.1.1 农村税费改革历程
        5.1.2 “统筹城乡发展”思想的提出
        5.1.3 “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实施
        5.1.4 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换与改革
    5.2 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5.2.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设计
        5.2.2 集权财政体制下政府供给特征
        5.2.3 “一事一议”制度下社区供给特征
    5.3 “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两个非合作博弈过程分析
        5.3.1 博弈主体特征
        5.3.2 “政府失灵”—基层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博弈
        5.3.3 “市场失灵”—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博弈
    5.4 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
        5.4.1 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国家介入
        5.4.2 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农民合作
第六章 基本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基本结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实质与逻辑
        6.1.1 四个不同制度环境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比较
        6.1.2 国家发展战略转变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6.1.3 国家治理转型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6.1.4 经济体制变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6.2 未来展望:构建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6.2.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是多元供给制度集合
        6.2.2 构建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农村公共产品筹资制度
        6.2.3 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决策制度
        6.2.4 构建公平效率相统一的农村公共产品生产管理制度
    6.3 民主-国家构建: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制度环境
        6.3.1 发展中国家现代国家构建的非均衡性
        6.3.2 民主-国家构建:“善治”与公民社会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取消农业税对县乡财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框架、方法
        1.2.1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相关理论回顾
        1.4.1 公共产品理论
        1.4.2 公共财政理论
        1.4.3 公平理论
        1.4.4 财政分权理论简述
        1.4.5 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理论
        1.4.6 政府间财力划分的有关理论
        1.4.7 税收划分理论
    1.5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5.1 关于农业税取消对县乡财政影响研究
        1.5.2 关于农业税取消对县乡财政影响原因研究
        1.5.3 关于农业税取消对县乡财政影响对策研究
第2章 县乡财政与农业税的一般理论概述
    2.1 县乡财政的含义与县乡财政的产生与历史沿革
        2.1.1 县乡财政的产生与历史沿革
        2.1.2 本文县乡财政的范围
    2.2 县乡财政的地位与作用
    2.3 农村税费改革的简要回顾
    2.4 本文取消农业税的界定
    2.5 县乡财政与上级财政以及内部关系
        2.5.1 县乡财政与上级财政间的关系
        2.5.2 县级财政与乡镇财政的关系
第3章 农业税取消对县乡财政影响
    3.1 对县乡财政收入影响
        3.1.1 对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不平衡影响
        3.1.2 对各地区财政收入的不平衡影响
    3.2 对县乡财政支出的影响
    3.3 对县乡政府债务影响
    3.4 对基层地区之间财力差距影响
    3.5 对转移支付的影响
    3.6 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影响
        3.6.1 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3.6.2 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影响
        3.6.3 "一事一议"难以操作,不能满足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
    3.7 对财政体制的影响
        3.7.1 "乡财县管"
        3.7.2 省管县
        3.7.3 对财政关系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4章 取消农业税对XX县财政影响
    4.1 xx县产业结构
    4.2 县乡财政收入
        4.2.1 财政收入与GDP比重
        4.2.2 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4.3 县乡财政支出
        4.3.1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4.3.2 财政支出结构
    4.4 财政收支平衡研究
第5章 农业税取消后县乡财政改革的目标与对策
    5.1 县乡财政改革的目标、原则
        5.1.1 县乡财政改革的目标
        5.1.2、县乡财政改革的原则
    5.2 县乡财政改革的对策
        5.2.1 分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推进政府转型,加快建设公共财政
        5.2.2 精简机构,缩减供养人数
        5.2.3 发展县域经济,扩大税源,提高县乡财政自生能力
        5.2.4 改革县乡财政体制
        5.2.5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涉农税制体系
        5.2.6 制定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5.2.7 逐步完善和执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
        5.2.8 深化财政改革的相关改革措施
    本章小结
第6章 本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4)税费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以江西省S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综述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第三节 本文研究相关说明
第二章 税费改革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变革历程
    第一节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变革
第三章 农村公共供给困境的微观原因
    第一节 S 村及其农田水利设施概况
    第二节 乡村干部的诉说:没有钱我们能干啥?
    第三节 向最后者看齐——农民特殊的公正观
    第四节 打工经济的影响
    第五节 种田不划算——水利兴修被釜底抽薪
    第六节 公共产品组织者的缺失——弱化的村两委和怕事的农民
结论与思考
    一、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二、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农村税费改革大事记
附录二:部分 S 村问卷 SPSS 分析图表
后 记
论文原创性声明

(5)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假说和研究内容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理论基础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五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第二节 我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第三节 粮食流通与我国粮食安全
    第四节 我国粮食消费、贸易与粮食安全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分析
    第一节 粮食产销利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粮食产销利益主体分析
    第三节 粮食产销利益失衡分析
第四章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及评价——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比较
    第一节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主要政策简介
    第二节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简介
    第三节 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看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主要缺陷
第五章 我国粮食产销协作关系研究
    第一节 粮食产销协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粮食产销协作模式现状
    第三节 粮食产销协作机制的委托——代理分析
    第四节 新型粮食产销协作模式的构建
第六章 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模式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实施方案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路径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演进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进程
    一、农村税费改革初始阶段(1992 年1 月—2000 年2 月)
        (一) 农民负担过重,基层干群关系紧张,农村税费改革从基层艰难起步
        (二) 以十五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农村税费改革正式动
        (三) 农村税费改革初始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四) 农村税费改革陷入“黄宗曦怪圈”
    二、自上而下推开阶段(2000 年3 月—2004 年2 月)
        (一) 2000 年安徽全省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二) 2002 年扩大试点工作暂时搁浅之后重新启动
        (三)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全国..
        (四) 农村税费改革推开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五) 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不协调之音
    三、全面取消农业税阶段(2004 年3 月—2006 年5 月)
        (一)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举行,农业税全面取消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二) 从法理上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标志着2600 多年“皇粮国税”历史的终结
        (三) 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下篇:农村税费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 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根本利益得到维护
        (二) 初步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大体上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
        (三) 促进了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加强了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
        (四) 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乡村公益事业正常发展
        (五) 改善了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六) 调整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二、当前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村税费改革对地方财力的影响较大,威胁了基层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和乡镇财政解困、农民减负与增收目标的实现
        (二)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两级历史遗留下来的巨额债务难以消化
        (三)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出现严重缺位
        (四) 农村税费改革缺乏相关配套改革的有力支撑,在改革进程中没有牢固的制度基础
    三、解决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统筹城乡发展,早日完成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到一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
        (二) 加大乡镇机构改革力度,推动农村税费改革深入开展
        (三) 繁荣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 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7)农村税费改革对中原粮食主产区农村发展的影响 ——以河南省杞县葛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农村税费改革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1.2.1 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
        1.2.2 取消屠宰税
        1.2.3 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1.2.4 调整农业税政策
        1.2.5 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
        1.2.6 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1.3 调查点选择说明
第二章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进展情况
        2.1.1 试点的起源
        2.1.2 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果
    2.2 我国农业税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2.1 农业税立法滞后
        2.2.2 税费改革目的具有单一性和短期性
        2.2.3 税费改革政策设计缺乏系统性
        2.2.4 税制设计带来税负不公,造成抛荒现象
        2.2.5 乡村债务化解难度仍然较大
    2.3 国外农业税制比较
        2.3.1 国际上农业税制的特征及经验
        2.3.2 国外农业税制给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借鉴
    2.4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模式与改革方向
        2.4.1 WTO框架下的农村税费改革
        2.4.2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几种模式
    2.5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方向
        2.5.1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指导方向和原则
        2.5.2 中央对于农村税费改革的决定
第三章 河南省杞县葛岗镇的农村税费改革基本情况
    3.1 杞县农村税费改革情况
        3.1.1 杞县简介
        3.1.2 杞县农村税费改革进程
    3.2 葛岗镇农村税费改革情况
        3.2.1 葛岗镇基本情况
        3.2.2 葛岗镇农村税费改革情况
    3.3 楚中村税费改革情况
        3.3.1 楚中村基本情况
        3.3.2 楚中村税费改革情况
第四章 杞县农村税费改革情况综合分析
    4.1 杞县农村税费变化趋势
    4.2 葛岗镇2002年至2004年农业税征税变化
    4.3 楚中村2002年至2004年征税变化
    4.4 楚中村农民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态度分析
第五章 农村税费改革对杞县农民收入与乡镇财政的影响分析
    5.1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
    5.2 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5.2.1 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收支缺口大
        5.2.2 减少了乡镇财政资金的来源渠道,降低了乡镇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5.2.3 加大了乡村债务问题的解决难度
        5.2.4 农村税费改革加大税收成本
        5.2.5 对农村五保资金的投入减少
    5.3 改善干群关系
第六章 农村税费改革对杞县农村公共产品和义务教育的影响分析
    6.1 公共产品理论与农村公共产品
    6.2 税费改革对义务教育影响
        6.2.1 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
        6.2.2 教师工资得到保障,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适龄儿童辍学率降低
        6.2.3 学校运转困难,危房改造难以完成,现有债务难以偿还
    6.3 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第七章 完善我国近期农村税费改革的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建立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体系,完善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机制
        7.2.2 改革农业税计量方式,使贫困农户更受益
        7.2.3 精简乡镇、村级机构
        7.2.4 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合理设置教育资源,保障义务教育投入
        7.2.5 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管好、用好转移支付资金
        7.2.6 加强农业税征收管理工作
        7.2.7 妥善处理好农民拖欠税费及乡村债务等遗留问题
    7.3 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的新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8)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土地家庭承包制下中国农民负担研究状况述评
    三、本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框架结构
第一章 中国农民负担的历史回顾
    一、秦汉时期的农民负担
    二、隋唐时期的农民负担
    三、宋元时期的农民负担
    四、明清时期的农民负担
    五、民国时期及革命根据地的农民负担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民负担
第二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负担的状况
    一、土地家庭承包制与农民负担
    二、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的农业各税负担
    三、土地家庭承包制推行以后我国农民承担的税外负担
    四、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发展的几个阶段
    五、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的区域差别
第三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现实危害
    一、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农民负担过重对扩大内需政策绩效的影响
    三、农民负担过重对党和政府在农民心目中形象以及对农村和整个社会稳定的影响
第四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症结
    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我国农民负担
    二、我国的农业税制与农民负担
    三、分税制对我国农民负担的影响
    四、乡镇行政、财政体制缺陷对农民负担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的实践
    一、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初期:制止“三乱”、规范农民负担
    二、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遏制恶性案件发生,强化领导干部责任
    三、世纪之交:费改税、理顺税费关系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实践的绩效分析
    一、“三令五申”减农负绩效不佳现象分析
    二、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思考
第七章 中国历史上及国外涉农税制借鉴
    一、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税制考察
    二、我国历史上农业税制沿革的启示
    三、国外涉农税制概述
    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八章 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路径探讨
    一、统筹城乡发展,早日完成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到一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
    二、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绕不过去的坎儿
    三、增收是减负的关键一环: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模式及评价
    1.1 公粮制
    1.2 税费合一
    1.3 费改税
    1.4 农村税费改革的安徽模式
2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现状分析
    2.1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现行政策
    2.2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正面效应
    2.3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 西方国家涉农税制比较与借鉴
    3.1 西方各国涉农税制的比较
    3.2 西方各国涉农税制的借鉴
4 深化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对策研究
    4.1 增加基层政府财力
    4.2 缩减基层政府支出
    4.3 改革相应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论邓小平对农村经济“第二个飞跃”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题的提出
        1.1.1 农村经济问题事关重大
        1.1.2 邓小平对“两个飞跃”的几次论述
    1.2 内研究动态述评
        1.2. 1对“第一个飞跃”的述评
        1.2.2 对“第二个飞跃”的述评
    1.3 本文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界定及处理
第2章 “第二个飞跃”构想的依据
    2.1 “第二个飞跃”构想形成的哲学基础
    2.2 “第一个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
        2.2.1 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经济体制变迁
        2.2.2 “第一个飞跃”的曲折历程
        2.2.3 “第一个飞跃”成果的推广与巩固
    2.3 “第二个飞跃”构想形成的现实条件
        2.3.1 家庭承包经营层次的滞后性
        2.3.2 集体经营层次的贫弱发展
第3章 “第二个飞跃”的内涵和动因
    3.1 “第二个飞跃”的内涵
        3.1.1 “第二个飞跃”的实质内容
        3.1.2 “第二个飞跃”的理论特征
        3.1.3 “第二个飞跃”的条件
        3.1.4 “第二个飞跃”应把握的原则
    3.2 “第二个飞跃”的动因
        3.2.1 “第一个飞跃”后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疲软
        3.2.2 农民收入现状的制度性原因
    3.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3.3.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特定阶段的优势
        3.3.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现阶段缺陷
    3.4 “第二个飞跃”是推进农业剩余积累的制度创新
        3.4.1 农村集体经济弱化
        3.4.2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好处
第4章 “第二个飞跃”的实现形式
    4.1 业产业化是实现“第二个飞跃”的必然选择
        4.1.1 农业产业化符合第二个飞跃构想的精神实质
        4.1.2 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是农业产业化的两个重要形式
    4.2 适度规模经营的认识
    4.3 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形式
        4.3.1 双层经营的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方式
        4.3.2 新型的农民专业协会的组织经营方式
        4.3.3 农业经营大户的规模经营方式
        4.3.4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4.4 于发展集体经济
        4.4.1 发展集体经济的争论
        4.4.2 展集体经济不是对人民公社的回归
第5章 结语
    5.1 本文的结论
    5.2 “第二个飞跃”的理想支持条件
        5.2.1 土地自由流转
        5.2.2 国家行政制度改革
        5.2.3 农民身份正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四、公粮制改革是解决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一条有效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研究[D]. 谢太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8)
  • [2]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D]. 陈定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
  • [3]取消农业税对县乡财政影响研究[D]. 罗刚平. 西南大学, 2009(10)
  • [4]税费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以江西省S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D]. 李声泽. 中山大学, 2006(12)
  • [5]基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 高瑛.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6]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演进与思考[D]. 贾发生.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7]农村税费改革对中原粮食主产区农村发展的影响 ——以河南省杞县葛岗镇为例[D]. 曲瑛德.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8]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D]. 巴志鹏.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9]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研究[D]. 孙学辉. 山东大学, 2005(03)
  • [10]论邓小平对农村经济“第二个飞跃”的构想[D]. 余呈先.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公粮体制改革是解决农业大县财政贫困县的有效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