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牡荆叶挥发油的初步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宋婷婷[1](2017)在《花椒叶天然产物分析和甜菊糖的微生物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工作对我国资源丰富的花椒叶进行了研究,对其中的黄酮和酚酸进行了鉴定和提取分离。发现牡荆素是花椒叶中的主要黄酮成分,可作为牡荆素新的植物原料来源。另一部分工作是对甜菊苷进行微生物转化研究,以得到更有价值的产物甜茶苷。(1)利用HPLC-MSn分离鉴定了小叶花椒叶中黄酮和酚酸类物质,共鉴定出9种黄酮和3种酚酸成份,总量分别为190.2mg/g和7.2mg/g。研究发现牡荆素是花椒叶中的主要黄酮成分。通过与牡荆素的传统来源植物牡荆,山楂和构树中的牡荆素量进行比较。发现花椒叶中牡荆素含量最高(14.11 mg/g),是构树叶中牡荆素含量(0.40mg/g)的36倍,是牡荆叶中牡荆素含量(3.23 mg/g)的4倍。(2)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花椒叶中牡荆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以60%的乙醇溶液提取,料液比1:40、55℃超声提取100min,牡荆素的提取量为14.11mg/g,提取率为87.02%。(3)对花椒叶中的牡荆素进行了分离纯化工作。通过静态吸附和解析实验,选择了大孔树脂D101作为分离材料。30g花椒叶经60%乙醇提取,浓缩后得330ml提取液,经D101一次纯化后,得到纯度为42.3%的牡荆素。甲醇结晶进行二次纯化,牡荆素的纯度为88.5%。再次用甲醇重结晶后纯度为94.5%的牡荆素 105.8mg。(4)筛选了能特异转化SS为RS的尖孢镰刀菌。对影响转化效果的因素:转化方式、转化温度、pH和底物浓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固体培养尖孢镰刀菌所提取的酶液,在55℃,pH6.0的条件下对甜菊糖苷(2%)转化21h,SS转化率达到98.1%。用大孔树脂LX-T28对转化产物RS分离纯化。使用40%乙醇洗脱RA,洗脱液中RA/RS由上样液中的1.22上升到11.89,分离的样液中RA占原料中的73.40%。用60%乙醇洗脱RS,洗脱液中RS/RA由原来的0.81上升到7.83,得到纯度为69.88%的RS,回收率70.13%。(5)来源于Aspergillus oryzae β-半乳糖苷酶转化SS得到甜茶苷。该酶具有底物特异性,对SS的类似物RA、RC等没有催化活性。在60℃,pH4.5,SS的浓度25mg/mL,加酶量5KU/gSS转化5h,SS的转化率为99.2%,RS得率为82.85%。产物RS经大孔树脂LX-T28纯化后,纯度为91.4%,回收率为73.4%。(6)对不同品种甜叶菊成份分析表明,其中15号品种甜菊糖含量最高(13.18%),28号品种RA含量最高(9.24%),9号品种中RD的含量最高(1.3%)。为优育甜叶菊及特定原料供给提供参考。
汪长生[2](1976)在《生产牡荆叶挥发油的初步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牡荆叶挥发油是治疗慢性气管炎的有效药物,据上饶地区和我县医疗单位的临床验证,二个疗程的有效率在90%左右,显效率在60%左右。为了满足慢性气管炎病人治疗用药的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药源,为巩固合作医疗服务,我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从1975年6月份起开始提取牡荆叶挥发油,三个月中生产了六千人份二个疗程的治疗用药。现将我们生产的初步工作介绍于下。一、生产设备:2.9尺直径的铁锅一只;木桶一个,高4.1尺,下口直径3.1尺,上口直径2.1尺;毛竹管,中间打通,管口直径5~8寸,长度40尺左右;500毫升上下口抽滤瓶一个。
崔健[3](2011)在《箬竹属植物黄酮类物质与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竹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竹叶在新型医药开发和食品加工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开发前景。目前竹叶化学成分研究主要涉及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蛋白质、糖类、外原性抗氧化剂、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等方面。本文以8种箬竹属植物(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 (Keng) McClure)、粽巴箬竹(Indocalamus herklotsii McClure)、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 Q. H. Dai)、髯毛箬竹(Indocalamus barbatus McClure)、天目箬竹(Indocalamus sinicus (Hance) Nakai)、长耳箬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 Hand.-Mazz)、长节箬竹(Indocalamus guangdongensis H. R. Zhao et Y. L. Yang)和小箬竹(Indocalamus pedalis (Keng) Keng f.))为对象,研究箬竹属植物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性成分以及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和箬竹属叶片的香气成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箬竹属植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高效薄层色谱检测方法。竹叶样品用95%乙醇溶液提取,石油醚萃取,水相以聚酰胺层析柱分离,50%乙醇淋洗。竹叶黄酮提取物溶液点样于HPTLC硅胶板,以甲醇、丙酮、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甲酸混合溶剂为展开剂,经全自动多级展开仪(AMD)3级展开,1%氯化铝乙醇溶液显色,366 nm下紫外扫描检测。结果表明,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异牡荆苷、槲皮素和苜蓿素等6种黄酮类化合物分离良好,比移值分别为0.22(异红草苷)、0.31(荭草苷)、0.38(异牡荆苷)、0.45(牡荆苷)、0.57(槲皮素)、0.88(苜蓿素);检测限均低于80 ng/点,在175~1 750 ng/点的范围内,线性关系r大于0.9750,样品添加回收率在90%~105%之间。2.比较了8种箬竹属植物竹叶中黄酮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8种竹叶中总黄酮含量在0.11%~0.40%之间,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髯毛箬竹(0.40%)>天目箬竹(0.37%)>长耳箬竹(0.36%)>长节箬竹(0.35%)>美丽箬竹(0.30%)>小箬竹(0.28%)>阔叶箬竹(0.27%)>粽巴箬竹(0.11%)。髯毛箬竹中黄酮主要为异牡荆苷(0.21%)、异荭草苷(0.08%)和荭草苷(0.06%);天目箬竹黄酮主要为异荭草苷(0.16%)、荭草苷(0.08%);长耳箬竹黄酮主要为异荭草苷(0.15%)、荭草苷(0.09%)、异牡荆苷(0.07%)和牡荆苷(0.05%);长节箬竹黄酮主要为异荭草苷(0.15%)、荭草苷(0.05%)、异牡荆苷(0.08%)和牡荆苷(0.07%);美丽箬竹黄酮主要为异荭草苷(0.10%)、荭草苷(0.07%);小箬竹的黄酮主要为异荭草苷(0.11%)、荭草苷(0.07%)异牡荆苷(0.08%)和牡荆苷(0.02%);阔叶箬竹黄酮主要为牡荆苷(0.13%)、荭草苷(0.05%);粽巴箬竹黄酮主要为异荭草苷(0.03%)。异荭草苷、荭草苷和异牡荆苷在供试的8个竹种中都能检测到,它们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3%~0.16%、0.02%~0.09%和0.01%~0.21%;牡荆苷除在粽巴箬竹和美丽箬竹中没有检测到外,其他6个竹种都可检测到,含量为0.02%~0.12%;槲皮素在阔叶箬竹、粽巴箬竹、美丽箬竹、髯毛箬竹和长耳箬竹叶片中被检测出,含量为0.01%~0.06%;苜蓿素仅在粽巴箬竹叶片中被检出,含量为0.02%。在长耳箬竹和长节箬竹黄酮样品中,含量最高的都是异荭草苷,都为0.15%,同时槲皮素和苜蓿素在这两种黄酮样品中都没有被检出;小箬竹黄酮样品中,异荭草苷含量最高,为0.11%,次之的为异牡荆苷,含量为0.08%,槲皮素未被检出。3.研究了4种箬竹属植物竹叶中总黄酮含量在一年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箬竹属植物叶片中总黄酮含量变化具有规律性:阔叶箬竹老叶内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月份为6月,为19.32 mg·g-1,含量最低的月份为10月,含量为14.32 mg·g-1 ;新叶中黄酮的最高含量出现在10月,含量为19.42 mg·g-1,最低的为4月,含量为15.11 mg·g-1。粽巴箬竹老叶内黄酮含量最高的月份为7月,含量为17.69 mg·g-1,最低的月份为1月,含量为13.33 mg·g-1;新叶中含量一最高月份为9月,含量为15.77 mg·g-1,最低月份为4月,含量为12.54 mg·g-1。美丽箬竹老叶中黄酮含量在6月时达到最高,为18.32 mg·g-1,9月份含量最低,为13.98 mg·g-1;新叶中总黄酮含量在9月份达到最高,为16.98 mg·g-1,而在12月份将至最低,为13.65 mg·g-1。小箬竹老叶总黄酮含量在6月时最高,为18.98 mg·g-1,10月份最低,为15.52 mg·g-1;新叶中总黄酮含量在10月份最高,为18.52 mg·g-1,最低为5月,含量为13.98 mg·g-1。不同种的箬竹属植物叶片一年中总黄酮平均含量不同,但是它们的含量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对于新叶来说,5、6月份为新生叶片生长的最旺盛季节,此时叶片中总黄酮含量较低,之后新叶中总黄酮的合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其含量于9、10月份达到最高水平,以后又开始有所回落,但含量在整个生长基本停滞的秋冬季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对于老叶来说,由于叶片为成熟叶片,3、4月份新陈代谢开始逐渐变强,此时总黄酮含量较低,到6、7月份黄酮含量积累达到峰值,之后开始有所降低。4.研究了8种箬竹属植物竹叶挥发油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抗痤疮丙酸杆菌活性。结果表明,箬竹属植物叶片挥发油主要成分包括醇、酮、烃类、酚、醛、酸及酯类等化合物,不同品种箬竹叶片的挥发油成分不同,或者相同的化学成分相对含量有差异。抗氧化活性测定表明,长节箬竹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为最强,IC50值为4.81 mg·mL-1,抗氧化能力最差的为粽巴箬竹,其IC50值为10.32 mg·mL-1;抗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长节箬竹、髯毛箬竹、小箬竹、天目箬竹、美丽箬竹、阔叶箬竹、长耳箬竹和粽巴箬竹。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箬竹属挥发油有很强的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活性与标准药剂甲硝唑相当,抑制中浓度分别为3.22mg·L-1(阔叶箬竹)、3.53 mg·L-1(粽巴箬竹)、3.82 mg·L-1(美丽箬竹)、3.02 mg·L-1(髯毛箬竹)、3.58 mg·L-1(天目箬竹)、4.13 mg·L-1(长耳箬竹)、2.92 mg·L-1(长节箬竹)和3.62 mg·L-1(小箬竹)其中抑制能力最强的是长节箬竹,IC50值为2.92±0.57 mg·L-1。5.采用SPME-GC-MS方法,研究了粽子、糯米和箬竹叶片中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粽子中有13种香气活性成分是来自箬竹叶片,其中含量最大的为叶醇。对糯米的挥发性成分的分析中发现,二甲基硫醚化合物占主要部分,是糯米风味成分的主要贡献者,此外还有烃类、含硫及醛类、酮类、酯类等化合物。
朱萍[4](2016)在《傣药莫哈蒿和管底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由四章组成,第一、二章对傣药“莫哈蒿”(Adhatoda vasica Nees)茎和“管底”(Vitex trifolia L.)果实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结合理化性质及多种现代波谱分析方法,从上述两种药用植物中分离鉴定了27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3个,新天然产物1个,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生物碱、二萜、黄酮、甾体和脂肪酸等。第三、四章从中医药傣医药的运用与认知、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傣药莫哈蒿和管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莫哈蒿”为爵床科(Acanthaceae)鸭嘴花属(Adahatoda Mill)植物鸭嘴花(Adhatoda vasica Nees),是傣族沿用已久的药物,具有清火利水、消肿止痛、续筋接骨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它是一种有潜力的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其叶收录于《云南省中药材标准》中,但缺少含量测定项。为了完善“莫哈蒿”药材质量标准,为其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理和临床作用奠定物质基础,对“莫哈蒿”药材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莫哈蒿”干燥茎中分离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喹唑啉类生物碱、黄酮类等;其中化合物3,11-dihydroxypyrazino[1,2-a:4,5-a’]diquinazoline-7,15(5H,13H)-dione(5),2,10-dihydroxypyrazino[2,1-b:5,4-b’]diquinazoline-6,14(8H,16H)-dione(6),pyrazino[2,1-b:5,4-b’]diquinazoline-6,14(8H,16H)-dione(7)为新喹唑啉类生物碱,4-hydroxy-4-methyl-2-pentanone(8)为新天然产物,以及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9),apigenin-7-O-β-D-apiofr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0),adenine(11),2-(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ethylβ-D-glucopyranoside(12)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管底”系马鞭草科(Verbenaceae)牡荆属(Vitex L.)植物三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灌木,其各部位(根、茎、叶、果实)可单味入药,也可全株入药应用称为“管底”,是傣族人民治疗常见疾病时必不可少的传统药,用于治疗头痛、中风偏瘫、半身不遂、关节红肿热痛等疾病。为了明确“管底”在傣医药中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为其药用提供科学依据。从“管底”果实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单体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半日花烷型二萜、黄酮、植物甾醇类和脂肪酸。论文后两章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调查,介绍了傣药“莫哈蒿”和“管底”的研究概况,并从中医药和傣医药的运用与文化认知、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江西省德兴县卫生局[5](1974)在《以路线为纲 巩固发展中草药群众运动成果》文中研究表明 在批林批孔运动不断深入发展和国际国内一片大好形势下,我们满怀激情迎来了伟大祖国建国二十五周年。回顾二十五年来的战斗历程,经过激烈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获得了伟大胜利,无产阶级专政进一步巩固,伟大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薛月芹[6](2008)在《竹叶成分提取分析及相关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竹子是禾本科(Poacese)竹亚科(Bambusodeae)多年生常绿植物。本文以竹叶为研究对象,为建立一种全面系统的药用植物评价体系,对竹叶成分黄酮苷、挥发性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并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该研究对竹叶的产品开发及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竹叶黄酮提取方法与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以芦丁为考察指标通过UV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竹叶提取液总黄酮含量,得出超声提取法提取效果优于其它方法;竹叶提取液经Diaion HP-20进行不同洗脱部位纯化,得出40%甲醇洗脱部位总黄酮含量最高,此方法可制备纯度达76%的竹叶黄酮。第二部分分离制备黄酮苷对照品。通过柱色谱分离制备四个竹叶黄酮苷成分,作为HPLC分析用对照品,以及抑菌活性实验样品。第三部分竹叶黄酮苷抑菌活性研究。分别对黄酮苷进行抑菌活性实验研究,得出四个黄酮苷对真菌和细菌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第四部分竹叶有效成分分析。以荭草苷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通过HPLC法测定样品中荭草苷含量,优选出超声最佳提取条件:用10倍量溶剂,提取3次,每次时间1min。同时以四个黄酮苷为指标采用HPLC法对不同产区、不同采收季节的淡竹叶中黄酮苷进行含量分析,得出浙江产淡竹叶较其它地方黄酮苷含量高,7月份采淡竹叶黄酮苷含量高。采用不同方法萃取竹叶挥发性成分并通过GC-MS分析比较评价不同的提取方法,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分析测定不同产地淡竹叶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将9个产地的淡竹叶依据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各分为三类,分析出来它们相近的程度。本研究初步建立了HPLC,GC/MS,AAS等方法对竹叶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首次把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异牡荆苷同时作为考察指标,对比其抑菌活性、通过HPLC法分析淡竹叶黄酮苷成分;首次对全国9个不同省份淡竹叶黄酮苷成分、微量元素成分、氨基酸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从多个方面通过多种方法系统分析了竹叶有效成分,为合理利用竹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及评价体系,为这一自然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雅菊[7](2009)在《“清金糖浆”配方颗粒与饮片汤剂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证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清金糖浆”中药配方颗粒与汤剂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由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3家医院进行“清金糖浆”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汤剂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并观察其安全性。选择年龄在18-75岁门诊患者,符合西医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痰热证诊断标准的病例为受试人群,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分组方法,SAS统计分析。治疗组用药:“清金糖浆”中药配方颗粒剂;对照组用药:“清金糖浆”饮片汤剂,入选病例接受10天一疗程的双盲药物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8%(FAS)/94.55%(PPS),对照组总有效率91.38%(FAS)/94.44%(PPS),组间总体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效性评价:颗粒剂组和饮片汤剂组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证疗效、中医证侯疗效的有效率的比较进行非劣效性检验,颗粒剂组疗效不劣于饮片汤剂组,组间无差异。安全性分析:未发现与试验药物有关的有临床意义的异常改变。本试验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记录。结论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分组方法经3家单位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清金糖浆”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汤剂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证患者疗效相当,安全性好。
胡玉[8](2020)在《前处理技术的建立和优化下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草药中的分析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的研究应用一直在化学分析分离中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例如在石油业、化工业、医药卫生以及生命科学等科学领域。而有效的色谱研究开发和完善的机制验证不仅可以有效确保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可充分满足各产品在每个阶段的技术开发。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因具有高压输液泵、高灵敏度以及高选择性能,故已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色谱分析技术。同时,在进行物质分析分离过程中,紫外分析检测器的运用可快速地对多数有机物进行检测分析。其分析原理主要利用待测样品成分与固定相、流动相两相间的相互作用的差异在两相中做相对运动,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分配过程来影响色谱柱对样品不同组分的保留时间,最终使得目标物各组分先后流出色谱柱进入检测器达到对样品的检测分析。基于此分析方法,中草药物质的研究是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中草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有机酸有效成分对人类和动物有重要的生理作用。除此之外,该法可准确快速地确定待测产品的自身身份、纯度以及物理特性。因此,通过除杂、富集、萃取等手段为基础,以创新性胶束萃取-浊点预富集、超声辅助均相离子液体微萃取作为前处理技术,对样品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有机酸进行快速准确地定性、定量研究在其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同时,环保、便捷、有效的分析分离方法一直是广大研究者努力的方向。而本论文中便充分利用了环保便捷有效的理念以HPLC法对中草药一点红、山楂和醉鱼草系列药物中黄酮类物质和有机酸进行萃取分离和定量检测。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一点红中8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建立同时测定和分离一点红药材提取物中原儿茶酸、咖啡酸、牡荆素、卢丁、槲皮苷、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8种活性成分及其含量测定方法。色谱分析采用超声辅助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将样品用流动相溶解,过滤后取20微升注入HPLC仪,检测器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出结果。实验表明本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为药用植物一点红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依据。2.胶束萃取-浊点预富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定量山楂中9种酚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建立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萃取-浊点预富集与超声波萃取技术结合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山楂中原儿茶酸、咖啡酸、牡荆素、阿魏酸、金丝桃苷、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和芹菜素9种活性成分有效含量。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化二乙烯脂肪酸甲醇醚genapolx-080为主要的萃取剂,同时利用氯化钠溶液进行浊点萃取和预富集。考察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固液体积百分比、电解质浓度、溶液萃取pH值、超声波萃取时间等多种影响因素,来确定最佳参数。将样品和对照品用流动相溶解并进行定容,过滤后取20微升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再由检测器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出结果。结果表明,该方式可不仅有效缩短萃取样品前预富集和处理时间,对环境友好,同时也为山楂中黄酮和有机酸的提取提供了新型的、可靠的分析方法。3.超声辅助均相离子液体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醉鱼草中5种黄酮类化合物建立超声辅助均相离子液体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UA-HILME-HPLC)同时分离测定醉鱼草中槲皮素、橙皮素、芦丁、芹菜素、金合欢素5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该原理是通过向均相离子提取液中加入水溶性离子形成一种水不溶性均相离子,对其进行离心,发生相分离,得到均相离子液体,最后进行目标物的检测分析。方法主要考察了离子液体浓度、固液体积比、溶液pH值、超声时间、超声功率、超声温度、NH4PF6的浓度等影响因素,来进一步优化各种参数。本法集化合物的提取、浓缩、分离和纯化等功能于一体,不仅不需大量使用挥发性的有机溶剂,还具有提取和浓缩的时间短,样品用量少等优点,结果表明该方式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分析。
赵青群[9](2021)在《鲜竹沥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鲜竹沥是禾本科(Gramineae)植物粉绿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 Clure)、净竹(Phyllostachysnuda Mc Clure)及其同属种植物的新鲜杆茎经高温加热流出的液体,经煮沸,加防腐剂制得。颜色为黄色至红棕色,味微甜,主要作清热化痰之用。本课题组前期已经对鲜竹沥进行了活性筛选及化学成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继续对其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成分分离鉴定。主要利用TLC检视、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反相中压柱层析、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分离纯化,经1D、2D NMR、HRMS等手段鉴定得到28个化合物,分别为:sachaliside1(1),(Z)-4-hydroxycinnam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2),β-hydroxypropiovanillone-3-O-β-D-glucopyranoside(3),dihydro-p-coumaryl alcoholγ-O-glucoside(4),(+)-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5),(-)-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6),coniferin(7),tortoside B(8),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9),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10),2,4,6-三甲氧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11),苯甲醇-β-D-葡萄糖苷(12),(1′R)-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醇-4-O-β-D-葡萄糖苷(13),(E)-p-coumaryl alcoholγ-O-methyl ether(14),1-羟基-2-丁氧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乙烷(15*),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氧丁基丙烷(16*),erythro-2,3-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butoxypropan-1-ol(17),threo-2,3-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butoxypropan-1-ol(18),丁香脂素(19),lirioresinol-A(20),苏式-2-(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3-(4-羟基-3-甲氧基苯基)-3-丁氧基丙醇(21*),苏式-2,3-二-(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3-丁氧基丙醇(22*),赤式-2,3-二-(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3-丁氧基丙醇(23*),5,5′-二甲氧基落叶松脂醇(24),hycandinic acid ester-1(25),9-正丁基-愈创木基丙三醇(26),4-正丁氧基苯丙三醇(27),赤式-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3-正丁氧基丙烷-1,2-二醇(28*)。化合物2、4、7~8、12~18、20~28为首次从鲜竹沥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5*、16*、21*、22*、23*、28*为新化合物。
江志利[10](2013)在《植物精油杀虫作用及制剂研究》文中指出植物精油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不同组织中的重要次生代谢物质,为易挥发的具有强烈香味的油状液体。其在医学、保健、保鲜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功能。研究表明,植物精油具有杀虫、杀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并对多种农药具增效作用。由于其具有挥发性,因而尤适于家居环境卫生害虫的控制。尽管许多学者在植物精油的杀虫活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鲜见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基于此,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所筛选出的高活性植物精油,主要从精油活性成分的互作、制剂及精油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增效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1.以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为试虫,对37种植物精油的驱避活性和熏杀活性进行筛选,发现:(1)黄樟精油、柠檬桉油、木姜子油、五倍橙油、山苍子油、玳玳花油等6种精油2-6h的驱避效果优于或相当于隆力奇花露水,其中木姜子油和山苍子油效果更为突出,该2种精油4-6h的趋避率均在50%以上,显着高于隆力奇花露水的效果(<30%),值得进一步研究;(2)供试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成虫均有一定的熏杀活性,但不同品种对白纹伊蚊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6h熏杀LC50在5μL·L-1以内的植物精油有3种,分别为冬青油、柠檬草油和肉豆蔻油,其熏杀LC5o分别为2.2365μL·L-1、3.8554μL-L-1和4.8797μL-L-1,表现出较强的熏蒸活性;6h熏杀LC5o在5-10μL·L-1以内的植物精油有10种,表现出较好的熏蒸活性;(3)茶树油、肉豆蔻油、缬草油、丁香罗勒油等4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表现出一定的引诱作用,有必要进一步研究。2.通过溶剂和乳化剂的系统筛选,研制出符合商品农药要求的10%天然冬青油乳油和10%柠檬草油乳油制剂配方:(1)10%天然冬青油乳油配方:天然冬青油10%、乳化剂02045%,95%乙醇定容至100%;(2)10%柠檬草油乳油制剂配方:柠檬草油10%,专用乳化剂N1:0204(6:4)的乳化剂组合5%,乙酸乙酯:95%乙醇(4:6)的混合溶剂定容至100%。活性测试表明,10%天然冬青油乳油和10%柠檬草油乳油对白纹伊蚊的熏杀LC5o分别为0.4951μL·L-1和0.2384μL-L-1;在LC95剂量下,10%冬青油乳油和10%柠檬草油乳油的LTso分别为13.85min和10.06min。该2种精油乳油制剂环保,杀虫效果高,值得进一步产业化开发。3.以代替蚊香市场中已被禁止使用的增效剂S2为目标,在对增效剂所用溶剂筛选的基础上,对植物精油增效剂配方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乙酸丁酯、甲酸乙酯、碳酸二乙酯等4种溶剂在脱臭煤油中溶解性较好,可作为配制植物精油增效剂的溶剂;通过对黄樟油、八角叶油、天然冬青油和柠檬草油及其混用组合增效作用的系统测试,筛选出11种对烯丙菊酯具增效作用的植物精油增效剂,该11种增效剂基础配方为40.0%-80.0%植物精油+13.5%~53.5%溶剂+6.5%乳化剂;以淡色库蚊为试虫,采用密闭圆筒法测试分别添加11种增效剂蚊香的杀蚊活性,结果表明11种蚊香样品的KTso均小于2min,达到国家A级标准,其中14#、16#、25#、26#、28#等5个配方样品对蚊虫的SR值分别为1.33、1.34、1.29、1.36和1.30,均高于或相当于添加对照增效剂S2蚊香的SR值1.28,具有良好的增效效果。4.以市售“榄菊”牌气雾剂药液配方为基础,采用5.8m3小屋法及28m3模拟现场药效试验法进行基于植物精油的气雾剂增效剂研究。从供试的6种植物精油筛选出冬青油和p-蒎烯表现出较好的增效活性,添加二者的气雾剂样品对淡色库蚊的KT50分别比添加化学增效剂S-1的样品缩短了2.3927min和1.3819min;以冬青油为主要增效成分,研制出S-101、S-102和S-103等3个增效剂配方;5.8m3小屋法活性测试发现,S-102的增效效果最好,其样品KTso比对照(化学增效剂S1)缩短4.1875min,增效系数达1.38。S-103和S-101也表现出较好的增效效果,增效系数分别为1.23和1.16;基于28m3模拟现场的测试结果,据农药卫生用杀虫剂药效评价标准,气雾剂B和气雾剂C达到A级标准,气雾剂A则达到B级标准。5.采用GC-MS对木姜子油和山苍子油的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并以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三龄幼虫为试虫,探讨了该两种植物精油及其各组分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1)从木姜子油中共检出11种成分,占全部精油的92.7%。其中,1,8-桉叶素(1,8-Cineole)和香芹酮(Carvone)为其主要成分,分别占总精油的52.4%和10.3%;(2)从山苍子油中共检出6种成分,占全部精油的89.9%。其中,丫-松油烯(Gamma-Terpinene)和柠檬烯(Limonene)为山苍子油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精油的43.6%和27.2%;(3)以粉纹夜蛾三龄幼虫为试虫的毒力测试表明,木姜子油的触杀致死中量(LD50)为87.1μg/头,山苍子油的LDso为112.4μg/头;(4)精油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1,8-桉叶素和香芹酮为木姜子油的主效成分;γ-松油烯和柠檬烯为山苍子油的主效成分,对伞花烃也是其活性成分之一:两种植物精油中的其它单体成分或其混合物对粉纹夜蛾三龄幼虫均无明显的触杀活性,但这些单体成分或其混合物对精油的活性成分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这些结果表明,植物精油中无论是主效成分,还是非活性成分,均是植物精油表现杀虫活性不可或缺的组成。6.在研究确定木姜子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基础上,测试、比较了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木姜子植物挥发油的提取效果,以及两种方法提取挥发油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1)在上样量为1g时,木姜子油超临界C02萃取的较佳工艺为:采用先静态、后动态的萃取方式。静态萃取压力4000psi,时间10min;动态萃取压力4000psi,萃取温度55℃,C02体积为40mL,不使用夹带剂。在此条件下,计算挥发油最佳得率为7.85%;(2)超临界CO2萃取木姜子挥发油的得油率明显高于水蒸气蒸馏提取法;(3)以白纹伊蚊成虫为试虫的活性测定表明,木姜子水蒸气提取物熏杀效果明显优于超临界C02萃取物,二者熏杀致死中浓(LC50)分别为68.35μL/L和135.94μL/L。植物精油可谓一复杂、深奥,又充满希望的研究领域。王年前的多部古书中都记有“驱虫辟邪”,一语道破了其神奇的功效。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其在害虫防治,特别是在家庭卫生害虫防控中的潜能和实用价值,对该研究领域的深入探讨将会在人类疾病控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做出大的贡献。
二、生产牡荆叶挥发油的初步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牡荆叶挥发油的初步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花椒叶天然产物分析和甜菊糖的微生物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花椒叶的研究进展 |
1.1.1 花椒简介 |
1.1.2 花椒叶的化学成分 |
1.1.3 花椒叶的药理作用 |
1.1.4 花椒叶的开发利用 |
1.2 牡荆素的研究进展 |
1.2.1 牡荆素的提取 |
1.2.2 牡荆素的分离纯化 |
1.2.3 牡荆素的鉴定与分析 |
1.2.4 牡荆素的药理作用 |
1.3 甜菊苷的微生物转化 |
1.3.1 甜叶菊 |
1.3.2 甜菊糖苷 |
1.3.3 甜菊糖的改性 |
1.3.4 甜茶苷的研究概况 |
1.3.4.1 甜茶苷的功能 |
1.3.4.2 甜茶苷的制备 |
1.3.5 甜菊糖苷的分离纯化方法 |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花椒叶中黄酮和酚酸类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提取液制备 |
2.2.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2.2.3 质谱条件 |
2.2.4 不同植物中牡荆素的提取 |
2.2.5 小叶花椒叶中黄酮含量测定 |
2.2.5.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5.2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2.5.3 标准曲线的制作 |
2.3 实验结果 |
2.3.1 花椒叶中牡荆素的鉴定 |
2.3.2 花椒叶中酚酸物质的鉴定 |
2.3.3 不同植物牡荆素的含量比较 |
2.3.4 小叶花椒叶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
2.3.4.1 波长检测 |
2.3.4.2 标准曲线 |
2.3.5 小叶花椒叶中成分的鉴定 |
2.3.5.1 酚酸成分的鉴定 |
2.3.5.2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花椒叶中牡荆素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花椒叶中牡荆素的提取 |
3.2.1.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3.2.1.2 标准曲线绘制 |
3.2.1.3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2.1.4 提取次数的对花椒叶中牡荆素提取率的影响 |
3.2.1.5 乙醇浓度对花椒叶中牡荆素提取量的影响 |
3.2.1.6 料液比对花椒叶中牡荆素提取量的影响 |
3.2.1.7 提取温度对花椒叶中牡荆素提取量的影响 |
3.2.1.8 提取时间对花椒叶中牡荆素提取量的影响 |
3.2.1.9 正交试验设计 |
3.2.2 花椒叶中牡荆素的分离纯化 |
3.2.2.1 上样液的制备 |
3.2.2.2 树脂预处理 |
3.2.2.3 静态吸附 |
3.2.2.4 静态解析 |
3.2.2.5 静态吸附动力学实验 |
3.2.2.6 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解吸实验 |
3.2.2.7 牡荆素的结晶 |
3.2.2.8 红外光谱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牡荆素的提取 |
3.3.1.1 提取溶剂对牡荆素提取量的影响 |
3.3.1.2 提取次数对牡荆素提取率的影响 |
3.3.1.3 乙醇溶液浓度对牡荆素提取量的影响 |
3.3.1.4 温度对牡荆素提取量的影响 |
3.3.1.5 料液比对牡荆素提取量的影响 |
3.3.1.6 提取时间对牡荆素提取率的影响 |
3.3.1.7 正交试验结果 |
3.3.4 牡荆素的纯化 |
3.3.4.1 树脂筛选结果 |
3.3.4.2 静态吸附动力曲线 |
3.3.4.3 大孔树脂D101对牡荆素的动态吸附-解吸 |
3.3.4.4 牡荆素的结晶 |
3.3.4.5 纯化后牡荆素的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甜菊糖苷的微生物转化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材料和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菌株和酶 |
4.1.4 培养基 |
4.2 实验方法 |
4.2.1 甜菊苷标准曲线绘制 |
4.2.2 菌株的筛选及转化方法 |
4.2.3 液体培养尖孢镰刀菌转化甜菊糖 |
4.2.4 β-半乳糖苷酶催化水解甜菊苷 |
4.2.5 甜菊糖的检测分析 |
4.2.6 转化产物的LC-MS分析 |
4.2.7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RS |
4.2.8 甜菊糖苷的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转化甜菊糖苷菌株的筛选 |
4.3.2 尖孢镰刀菌对甜菊糖成分的转化 |
4.3.3 产物鉴定 |
4.3.4 转化效果的影响因素 |
4.3.4.1 温度对RS生成量的影响 |
4.3.4.2 pH对RS生成量的影响 |
4.3.4.3 底物浓度对RS产率的影响 |
4.3.5 转化产物的分离纯化 |
4.3.6 大孔树脂LX-T28分离转化液中RS和RA |
4.3.7 RS洗脱液中葡萄糖的检测 |
4.3.8 液体培养尖孢镰刀菌转化甜菊糖 |
4.3.9 β-半乳糖苷酶转化甜菊糖 |
4.3.10 β-半乳糖苷酶转化条件优化 |
4.3.11 LX-T28大孔树脂纯化RS |
4.3.12 不同品种甜叶菊中甜菊糖苷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论文和专利 |
致谢 |
(3)箬竹属植物黄酮类物质与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发展趋势 |
1.3.1 竹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1.3.2 竹叶提取物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
1.3.3 竹叶提取物的开发利用情况及展望 |
1.3.4 竹叶提取物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1.3.5 固相微萃取在挥发性物质检测中的应用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重点解决的问题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HPTLC 法在箬竹属竹叶黄酮含量研究中的应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仪器与药品 |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色谱方法的确定 |
2.2.2 方法的验证 |
2.2.3 竹叶黄酮样品的指纹图谱 |
2.2.4 箬竹属竹叶中黄酮的含量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箬竹属植物竹叶总黄酮动态变化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3.1.2 黄酮样品提取条件的优化 |
3.1.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提取条件的确定 |
3.2.2 阔叶箬竹叶片总黄酮的动态变化 |
3.2.3 粽巴箬竹叶片总黄酮的年内变化 |
3.2.4 美丽箬竹叶片总黄酮的年内变化 |
3.2.5 小箬竹叶片总黄酮的年内变化 |
3.2.6 不同种间总黄酮含量动态变化的差异 |
3.3 结论 |
第四章 箬竹属植物叶片挥发油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的采集与处理 |
4.1.2 仪器与试剂 |
4.1.3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
4.1.4 挥发油的检测方法 |
4.1.5 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4.1.6 竹叶挥发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八种箬竹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
4.2.2 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 |
4.2.3 竹叶挥发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箬竹属植物叶片在食品加工中增香作用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的采集和处理 |
5.1.2 试验仪器 |
5.1.3 SPME 取样方法 |
5.1.4 SPME 条件的正交试验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SPME 条件的确定 |
5.2.2 粽子和糯米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 检测 |
5.3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4)傣药莫哈蒿和管底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莫哈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实验部分 |
第四节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管底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植物资源及药用记载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实验部分 |
第四节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傣族药莫哈蒿的研究概况 |
第一节 传统医学对鸭嘴花的认识 |
第二节 傣医药对莫哈蒿的认知及文化解读 |
第三节 化学成分研究 |
第四节 药理作用研究 |
第五节 研究现状分析与开发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傣族药管底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传统医学对蔓荆的认识 |
第二节 傣医药对管底的认知及文化解读 |
第三节 蔓荆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四节 蔓荆生物活性与临床应用 |
第五节 研究现状分析与开发前景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附录 |
(6)竹叶成分提取分析及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天然药用植物开发 |
1.1 常用药用植物提取方法 |
1.2 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
1.3 分析仪器在药用植物分析中的应用 |
1.4 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发展前景 |
2 竹类研究进展 |
2.1 竹各部位的药用价值 |
2.2 竹各部位研究应用 |
2.3 竹提物应用前景 |
第一章 竹叶黄酮提取方法与提取、纯化工艺优选 |
1 竹叶黄酮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
1.1 实验部分 |
1.2 结果与讨论 |
1.3 讨论 |
2 竹叶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2.1 实验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二章 分离制备黄酮苷 |
1 竹叶黄酮苷的提取分离 |
1.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三章 竹叶黄酮苷抑菌活性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配置 |
2.2 实验步骤 |
2.3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3 抑菌结果讨论 |
第四章 竹叶成分分析 |
1 HPLC测定不同提取条件的竹叶提取液中的荭草苷 |
1.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2 HPLC测定不同季节和不同产地淡竹叶黄酮碳苷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色谱条件 |
2.3 线性关系考察 |
2.4 方法学考察 |
2.5 样品含量测定 |
2.6 讨论 |
3 不同方法提取—GC/MS法分析竹叶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 |
3.1 仪器与材料 |
3.2 挥发油的提取 |
3.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
3.4 鉴定结果 |
3.5 讨论 |
4 不同产地淡竹叶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分析 |
4.1 实验部分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清金糖浆”配方颗粒与饮片汤剂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证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研究对象 |
1.4 试验与观察方案 |
1.5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
1.6 安全性评价指标 |
1.7 试验的质量控制和保证 |
1.8 数据管理 |
1.9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研究结果 |
2.1 临床疗效分析 |
2.2 安全性分析 |
2.3 结论 |
第二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1.1 病因 |
1.2 病理改变 |
1.3 治疗 |
2、祖国医学历代医家对咳嗽的认识 |
3、祖国医学对咳嗽痰热证的认识 |
4、“清金糖浆”方药分析 |
4.1 方药组成及功效 |
4.2 药物功效溯源及方义分析 |
4.3 现代药理研究 |
4.4 配方颗粒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前处理技术的建立和优化下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草药中的分析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概述 |
1.2 中草药的研究发展 |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4 有机酸的研究发展 |
1.5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一点红中8种活性成分的含量 |
2.1 前言 |
2.2 仪器与试样 |
2.3 方法与结果 |
2.4 结论 |
第3章 胶束萃取-浊点预富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定量山楂中9种酚酸和黄酮类化合物 |
3.1 前言 |
3.2 仪器与试样 |
3.3 方法与结果 |
3.4 结论 |
第4章 超声辅助均相离子液体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醉鱼草中5种黄酮类化合物 |
4.1 前言 |
4.2 仪器与试样 |
4.3 方法与结果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部分相关论文题录 |
致谢 |
(9)鲜竹沥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
第一章 引言 |
1.1 鲜竹沥本草考证 |
1.2 鲜竹沥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3 鲜竹沥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 |
1.3.1 药理活性 |
1.3.2 临床应用 |
1.4 鲜竹沥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1.4.1 鉴别 |
1.4.2 含量测定 |
1.4.3 指纹图谱 |
第二章 鲜竹沥化学成分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药材来源 |
2.1.2 仪器与试剂 |
2.2 提取分离 |
2.3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
2.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4.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4.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竹类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植物精油杀虫作用及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精油概述 |
1.1.1 植物精油的定义及理化性质 |
1.1.2 植物精油化学 |
1.1.3 含精油的植物种类及分布 |
1.1.4 精油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
1.1.5 植物精油的生物学意义 |
1.1.6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
1.2 植物精油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
1.2.1 植物精油的医药药理作用 |
1.2.2 植物精油杀虫抑菌活性研究概况 |
1.2.3 植物精油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 植物精油的生物活性机制 |
1.3.1 植物精油的药理 |
1.3.2 植物精油的杀虫机理 |
1.3.3 植物精油的杀菌机理 |
1.4 植物精油对昆虫的作用 |
1.4.1 直接毒杀作用 |
1.4.2 驱避作用 |
1.4.3 拒食、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
1.4.4 引诱作用 |
1.5 植物精油混用及制剂的开发与研究 |
1.6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二章 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的驱避及熏蒸活性筛选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精油 |
2.1.2 供试溶剂 |
2.1.3 试虫 |
2.1.4 主要器材 |
2.2 试验方法 |
2.2.1 驱避活性测定方法 |
2.2.2 熏蒸活性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驱避活性测定结果 |
2.3.2 熏蒸活性测定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2.4.1 植物精油驱避活性广泛存在 |
2.4.2 植物精油应用于公共卫生方面前景广阔 |
第三章 两种植物精油乳油的制备及质量检测及杀虫活性研究 |
3.1 供试材料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供试精油及药剂 |
3.1.3 供试溶剂及乳化剂 |
3.1.4 供试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精油乳油制剂研制方法 |
3.2.2 精油乳油的质量检测方法 |
3.2.3 精油乳油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两种精油环保型乳油配制及质量检测 |
3.3.2 乳油质量检测结果 |
3.3.3 两种精油乳油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10%柠檬草油乳油和10%冬青油乳油值得进一步产业化开发 |
3.4.2 化学分析与生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较适宜于植物源农药产品的质量检测· |
3.4.3 植物精油乳油用于农药开发的前景广阔 |
第四章 基于植物精油的蚊香增效剂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精油 |
4.1.2 供试溶剂 |
4.1.3 供试药剂及乳化剂 |
4.1.4 供试仪器及试剂 |
4.1.5 供试昆虫 |
4.2 试验方法 |
4.2.1 植物精油增效剂配方筛选 |
4.2.2 蚊香制备方法 |
4.2.3 植物精油增效剂活性测定方法 |
4.2.4 增效效果测定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植物精油增效剂配方筛选 |
4.3.2 精油增效剂的生物活性测定 |
4.4 小结与讨论 |
4.4.1 植物精油增效剂的开发前景广阔 |
4.4.2 密闭圆筒法用于蚊香活性测定的局限性 |
第五章 基于植物精油的气雾剂增效剂研究 |
5.1 供试材料 |
5.1.1 供试昆虫 |
5.1.2 供试样品与试剂 |
5.1.3 仪器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5.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3 气雾剂灌装 |
5.2.4 研究技术路线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植物精油增效活性筛选结果 |
5.3.2 植物精油增效剂配方研制 |
5.4 小结与讨论 |
5.4.1 筛选出增效效果较好的植物精油气雾剂增效剂 |
5.4.2 冬青油的增效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
5.4.3 基于植物精油的增效剂配方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
第六章 木姜子油和山苍子油及其主成分对粉纹夜蛾毒力比较研究 |
6.1 供试材料 |
6.1.1 供试昆虫 |
6.1.2 供试精油及精油单体 |
6.1.3 试验仪器设备 |
6.2 试验方法 |
6.2.1 木姜子油和山苍子油成分分析方法 |
6.2.2 植物精油及其各成分对粉纹夜蛾触杀活性测定方法 |
6.2.3 植物精油各单体成分组合对粉纹夜蛾触杀活性测定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木姜子油、山苍子油成分测定结果 |
6.3.2 木姜子油、山苍子油及各成分对粉纹夜蛾触杀活性测定结果 |
6.3.3 木姜子油、山苍子油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 |
6.4 小结与讨论 |
6.4.1 1,8-桉叶素和香芹酮是木姜子油的主效成分 |
6.4.2 γ-松油烯、柠檬烯和对伞花烃是山苍子油的主效成分 |
6.4.3 植物精油各成分对精油表现出杀虫活性均起到一定作用 |
第七章 木姜子挥发油提取工艺及杀虫活性研究 |
7.1 供试材料 |
7.1.1 供试植物材料 |
7.1.2 供试有机试剂 |
7.1.3 供试气体 |
7.1.4 试虫 |
7.1.5 试验器材 |
7.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7.2.1 木姜子挥发油提取方法 |
7.2.2 SC-CO_2萃取效果的评价 |
7.2.3 SC-CO_2萃取条件对萃取效果影响的研究 |
7.2.4 SC-CO_2萃取木姜子中挥发油夹带剂及使用的初步研究 |
7.2.5 熏蒸活性测定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水蒸气蒸馏法对木姜子油的提取效果 |
7.3.2 超临界萃取条件对萃取效果影响 |
7.3.3 熏蒸活性生物测定 |
7.4 小结与讨论 |
7.4.1 超临界CO_2萃取木姜子挥发油的工艺 |
7.4.2 超临界CO_2萃取物较适宜于制备杀虫剂 |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
8.1 讨论 |
8.1.1 具生物活性的植物精油各成分间具明显的互作增效作用 |
8.1.2 植物精油作为卫生害虫防控剂增效剂的研发与应用将成为热点课题 |
8.1.3 认识和合理规避其劣势是植物精油在害虫防治中应用必须重视的问题 |
8.1.4 卫生杀虫剂的生物测定装置有必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
8.1.5 对植物精油的增效方式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
8.1.6 植物精油用于卫生害虫防控领域大有可为 |
8.2 结论 |
8.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8.4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8.4.1 植物精油对其它卫生害虫的活性研究 |
8.4.2 植物精油杀虫作用机理研究 |
8.4.3 植物精油制剂的进一步研究 |
8.4.4 植物精油抑菌作用的系统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生产牡荆叶挥发油的初步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花椒叶天然产物分析和甜菊糖的微生物转化研究[D]. 宋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0)
- [2]生产牡荆叶挥发油的初步体会[J]. 汪长生. 中草药通讯, 1976(03)
- [3]箬竹属植物黄酮类物质与挥发性成分的研究[D]. 崔健.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4]傣药莫哈蒿和管底的化学成分研究[D]. 朱萍.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5]以路线为纲 巩固发展中草药群众运动成果[J]. 江西省德兴县卫生局. 新医药学杂志, 1974(10)
- [6]竹叶成分提取分析及相关基础研究[D]. 薛月芹. 浙江林学院, 2008(02)
- [7]“清金糖浆”配方颗粒与饮片汤剂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证的临床比较研究[D]. 黄雅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6)
- [8]前处理技术的建立和优化下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草药中的分析测定[D]. 胡玉. 西南大学, 2020(01)
- [9]鲜竹沥化学成分研究[D]. 赵青群. 南昌大学, 2021(01)
- [10]植物精油杀虫作用及制剂研究[D]. 江志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