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拔大直径下降管管接头的应力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秦国梁,陈蓉,矫恒杰,郭怀力[1](2019)在《锅炉压力容器焊接工艺及设备的发展现状》文中提出锅炉压力容器作为对人身和生命财产有较大危害性的特种设备,对焊接质量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需要优质高效的焊接工艺及装备来保证焊接质量,提高焊接生产效率。本文对锅炉、压力容器典型零部件及结构件的焊接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认为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及推广应用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为锅炉压力容器焊接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将极大促进锅炉压力容器制造技术水平的发展进步及行业发展动能的转换。
罗光华[2](2018)在《660MW电站锅炉汽包超长缺陷分析与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包是火力发电厂电站锅炉的关键设备之一,其运行在高温高压环境中,所用材料要求需具有高温韧性,筒体壁厚一般要求100mm以上。在役汽包如果存在超标缺陷时,根本不可能对其进行更换,只能进行现场挖补修复。因为电站锅炉运行参数时时变化,汽包自身运行状态也在不停波动,同时汽包自身较重、内部饱和水蒸气量较大且与各种功能接管相连,这都将导致汽包应力变化更加复杂,故如何正确分析在役汽包缺陷并进行修复一直以来都是电站锅炉技术领域的世界难题之一。因此,本文选择国内某电厂进口660MW电站锅炉汽包2200 mm的超长缺陷修复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正确分析该缺陷情况和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法并实施修复。本文首先制定了该超长缺陷取样理化试验分析的方法,通过化学分析、硬度检测、金相分析和扫描电镜等试验,明确了该超长缺陷的性质和成因;其次,结合汽包的运行特点,对修复过程中可能导致汽包变形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制定出包括对焊接、热处理等过程变形控制要求的修复方法,为了验证所制定的修复方法可行性,还制定和进行了修复前模拟缺陷修复验证试验;最后,按照以上方法和模拟试验验证,对汽包超长缺陷进行实际修复。为了验证修复质量,采用了整体无损检测、水压试验、声发射检测等方法对修复结果进行了全面“体检”,所有结果证明修复处符合要求,目前该电站锅炉已安全投入商业运行。因此,可确认本次所制定的取样理化试验方法、缺陷修复方法都是可行和有效的。通过研究,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超长缺陷都为埋藏缺陷,尚未扩展到汽包表面,属于超标连续埋藏缺陷;(2)理化试验和分析可知,基体内残留的焊渣,未熔合和气孔等焊接缺陷破坏了基体的连续性,交变载荷作用下,裂纹以疲劳方式扩展;(3)消缺前的预热、半焊道技术、随焊脉冲锤击和分部位阶梯局部整体热处理,都是减少修复附加应力良好工序。通过本次660MW电站锅炉汽包超长缺陷的分析和修复研究,为国内汽包修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为制造和修复类似汽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张东来[3](2014)在《基于有限元的GIS壳体成形工艺及强度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GIs)是电力行业中的开关设备,其采用内充SF6气体来对电力开关设备进行绝缘和灭弧。由于其模块化设计、安全可靠且维护工作量小,现被广泛应用于高中压电力设备。GIS壳体即为开关设备的外壳,随着GIS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其壳体的设计制造就提出要求。本文就对GIS壳体设计和制造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使用拉伸试验机和电阻应变计完成了GIS壳体制造所用6063铝合金无缝管的单轴拉伸试验,获得了该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并且建立了用于有限元分析的两种本构模型,采用这两种模型模拟了试样单轴拉伸过程,确定了较准确的本构模型。2、采用应变电测技术测量GIS三通壳体在水压试验时外壁特定路径上的应变值,通过胡克定律和形变理论转化为等效应力值,了解不同路径上等效应力分布状况,确定GIS三通壳体外壁危险区域位置。3、了解三通拉拔工艺,并使用成形仿真软件DEFORM模拟GIS三通壳体拉拔成形工艺,继而分别研究拉拔速率、模具、拉拔道次和坯管开孔对拉拔三通成形工艺的影响,得出了以上各因素对拉拔三通成形工艺的影响规律,三通拉拔成形模拟为后续GIS三通壳体简化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4、依据GIS三通拉拔成形规律建立了其简化模型,并使用ANSYS模拟水压试验,对比应变电测获得的水压试验各测点等效应力,验证简化模型及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按照ASME Ⅷ-2分析设计法规定对现有GIS三通壳体进行应力评定,并据此对现有GIS三通壳体壁厚进行了优化。5、对研究内容做出总结,并对GIS壳体设计制造的研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李士峰[4](2013)在《670t/h电站锅炉汽包角焊缝缺陷修复中应力计算与变形、位移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锅炉汽包是一个体积大、质量大,几乎不能更换的关键受压部件,目前对在役锅炉汽包角焊缝的修复非常慎重。本文针对马电公司670t/h锅炉汽包角焊缝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了汽包防止变形的应力强度计算,汽包受力计算,汽包集中下降管受力计算及固定技术,汽包吊杆受力分析及热处理时温度控制技术,汽包位移、变形量的监控测量技术,分析了实际施工过程当中的难点和关键控制点。
田乾[5](2013)在《电站锅炉汽包的应力分析及疲劳可靠性计算》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热电厂三大主机之一的动力机械——锅炉,是热能量产生与转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大型工业设备,锅炉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工业部门,应用极其广泛,在工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汽包作为锅炉加热、蒸发和过热的枢纽,更是重中之重。本世纪以来,由于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电网峰谷差的日益增大,对大容量火电机组参与调峰任务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紧迫,启停机组的过程使锅炉汽包承受的工况变得十分苛刻,再加上在制造、使用、检测保养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缺陷,汽包失效破坏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为避免事故发生,应对电站锅炉汽包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在了解和查阅了一定数量的汽包失效事故等资料的基础上,本论文采用了故障树分析方法对引起电站锅炉汽包失效的原因进行分了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并计算了最小割集,从而确定了对汽包安全运行有重大影响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锅炉汽包失效的措施以及使用建议。其次,本论文以内蒙某发电厂的300MW自然循环锅炉汽包为仿真研究对象,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将现场采集的数据以函数形式进行拟合,将拟合的函数作为计算的边界条件,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锅炉汽包的冷态快速启动、冷态启动、热态启动、锅炉灭火、紧急停炉、压力波动、正常停机这七种工况的瞬态温度、瞬态热应力、瞬态机械应力以及总应力(热应力和机械应力耦合)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汽包温度场和应力场随时间变化的云图,并绘制成曲线;再次,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找出了各工况下汽包最大温差时刻、温度最高处、以及应力最大值的位置,分析了各个工况下热应力、机械应力和总应力的关系,并对汽包结构进行了强度分析。最后,利用ANSYS瞬态分析得到的计算结果,应用英国BS5500设计疲劳曲线对汽包的低周疲劳寿命进行了计算。
梁龙[6](2011)在《低负荷调峰对300MW机组锅炉寿命的影响》文中认为以某电厂300MW锅炉汽包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汽包结构不连续区域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利用电厂生产现场采集的数据作为计算的边界条件,采用三维有限元理论,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olidworks Simulation对机组汽包的瞬态温度场、热应力、机械应力和总应力(热和机械的耦合应力)进行了详细的计算。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升负荷过程中汽包A点热应力与机械应力同向,使得总应力大于机械应力;而降负荷过程恰好相反,A点热应力与机械应力反向,使得总应力小于机械应力。论文最后引用有限元瞬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锅炉汽包低周疲劳寿命计算。
段鹏,周新雅,杨菁,李炅,蒋云,陆克昀[7](2010)在《锅炉汽包复杂应力状态及低周疲劳寿命研究》文中认为基于锅炉汽包在冷热态起停等工况下的试验结果,采用有限元法模拟汽包实际结构,对其在介质压力、温度、水重以及自重等复杂载荷下的应力状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介质压力引起的机械应力和三维温度场引起的温差应力中,机械应力占主导位置;汽包纵向截面上壳体与下降管接头相连接的内壁拐角处,由于几何结构不连续造成的应力集中程度最严重。对汽包的低周疲劳损耗寿命进行了分析。
眭洪涛[8](2008)在《船用锅炉启动过程汽包应力的数值计算》文中提出船用锅炉作为船舶蒸汽动力装置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动力装置乃至船舶的性能。而蒸汽动力装置机动性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蒸发区厚壁部件(汽包、集箱)所能承受的应力。在机组启停和变负荷过程中,尤其是机组事故情况下,较快的升压、降压速度和温度变化会使汽包材料所承受的机械应力和热应力发生很大的变化,而频繁交变的机械应力和热应力将使金属材料产生的疲劳损伤增大,缩短锅炉汽包的使用寿命。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理论,利用ANSYS软件计算了该船用锅炉启动及快速变负荷过程中蒸发区厚壁部件(汽包)的温度、机械应力、热应力及叠加后的总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机械应力与汽包内压呈近似线性关系,机械应力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热应力在汽包壳体上的分布比机械应力复杂,且最大值位置和机械应力不重合,在设计工况下,热应力大小为50MPa左右;总应力是机械应力和热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设计工况下,总应力受机械应力的影响比较大。通过计算获得汽包的最大应力点处的位置及其应力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确定锅炉最优化启动及变负荷方案提供理论支撑。
孙志坚[9](2007)在《电子器件回路型热管散热器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子器件发热量的增加与尺寸的减小,散热问题日益严重地影响到电子器件的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为解决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散热要求,确保其工作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本文对回路型热管技术应用于电子器件冷却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研究。回路型重力热管不使用毛细结构,工质沸腾和冷凝传递热量后依靠重力自然回流,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是解决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散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回路型重力热管散热器结构和管内流动的复杂性,着重对蒸发段内部的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回路型重力热管散热器蒸发段传热特性的理论计算模型,详细分析了控制方程、边界条件和物性参数等的确定以及这些确定条件在软件中的实现方法等。具体计算和分析了蒸发饱和温度ts、散热功率Q和充液量L等主要设计参数对蒸发段底面温度分布和蒸发段内部沸腾传热特性的影响,对用槽道强化蒸发段底面沸腾换热也做了初步的数值计算和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为回路型重力热管散热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和经验理论指导的不准确性。通过设计合理的模拟电子器件发热元件及工况条件,建立了一个研究回路型重力热管散热器传热特性的实验装置。对回路型热管散热器在不同散热功率、不同冷凝器冷却水进口温度时的传热特性做了实验。在通过对比验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基础上,整理得到回路型热管散热器蒸发段平均沸腾换热系数h的参数关联式为:h=C1ts3.520Q0.009L0.662,式中C1=4.730×10-4W0.881/mm2.662·℃4.520。建立了重力型热管散热器的性能测试系统和回路型热管散热器传热特性实验装置,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开发的回路型热管散热器优化设计软件解决了众多设计参数对散热器性能复杂的影响关系,试验表明研制的回路型热管散热器可满足小型计算机服务器的散热要求。研制的四种不同结构型式的重力型热管散热器,已作为相关企业新产品开发设计的依据。
李文健,杨松,雷万庆[10](2002)在《电站锅炉压力容器行业现状与未来》文中提出 1 电站锅炉行业基本状况为适应电力建设发展和满足大型电站机组生产需要,我国自“六五”计划开始就引进美国C-E公司300MW、600MW锅炉全部设计和制造技术,并成功地试制出国内首台600MW考核机组,为我国大型火电机组的制造奠定了基础。“七五”、“八五”期间,锅炉行业所属主导企业以蛇形管和水冷壁为重点,率先引进了国外先进焊接设备和技术,
二、热拔大直径下降管管接头的应力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拔大直径下降管管接头的应力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锅炉压力容器焊接工艺及设备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锅炉压力容器典型受压部件的焊接技术 |
1. 膜式水冷壁的焊接 |
2. 蛇形管焊接 |
3. 厚壁集箱的焊接 |
4. 厚壁筒体的焊接 |
5. 管板全位置焊接 |
6. 接管马鞍型管座的自动化焊接 |
7. H型翅片管及针形管换热器的焊接 |
二、锅炉压力容器内壁堆焊技术 |
1. 壳体内璧带极堆焊 |
2. 小直径管内壁T I G填丝堆焊 |
3. 弯管内壁的堆焊 |
4. 接管、法兰药芯焊丝气体保护堆焊 |
三、人工智能技术及专家系统在锅炉压力容器焊接制造中的应用 |
1. 焊接过程控制技术 |
2. 人工智能在锅炉压力容器领域的应用 |
3.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的智慧车间 |
四、锅炉压力容器焊接制造技术发展展望 |
1. 激光及激光-电弧复合热源焊接技术 |
2. 摩擦焊接技术 |
3. 焊接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 |
五、结语 |
(2)660MW电站锅炉汽包超长缺陷分析与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电站锅炉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电站锅炉汽包性能研究 |
1.4 电站锅炉汽包缺陷修复技术进展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现场勘查与无损检测分析 |
2.1 现场勘查 |
2.1.1 汽包基本情况 |
2.1.2 现场勘察与宏观分析 |
2.2 缺陷无损检测 |
2.3 现场勘查与无损检测分析结果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长缺陷取样理化试验与分析 |
3.1 超长缺陷取样情况 |
3.2 取样分析依据 |
3.3 理化试验内容 |
3.3.1 无损检验 |
3.3.2 材质分析 |
3.3.3 硬度检验 |
3.3.4 金相分析 |
3.3.5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3.4 理化试验与分析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包超长缺陷修复方法的制定 |
4.1 缺陷的消除 |
4.2 焊接工艺的制定 |
4.3 定位及变形检测 |
4.4 热处理工艺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修复过程及验证 |
5.1 模拟缺陷处理验证试验 |
5.1.1 模拟缺陷处理试验条件 |
5.1.2 模拟缺陷处理试验过程 |
5.1.3 模拟缺陷处理试验结果讨论 |
5.2 最终验证及应用结果 |
5.2.1 无损检测 |
5.2.2 水压试验 |
5.2.3 声发射检测 |
5.2.4 最终验证情况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有限元的GIS壳体成形工艺及强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GIS壳体概述 |
1.2 GIS壳体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6063铝合金本构关系的建立 |
2.1 6063铝合金介绍 |
2.2 6063铝合金管材单轴拉伸试验 |
2.2.1 试样制备 |
2.2.2 试验方案 |
2.2.3 试验结果整理 |
2.3 6063铝合金本构关系的建立 |
2.3.1 ANSYS非线性材料本构模型 |
2.3.2 有限元分析用6063本构模型 |
2.3.3 6063铝合金试样拉伸有限元模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IS铝合金三通壳体水压试验 |
3.1 试验方案 |
3.1.1 试验仪器设备 |
3.1.2 测点布置 |
3.1.3 水压试验加载及测量方案 |
3.2 试验数据整理及分析 |
3.2.1 试验数据处理原理 |
3.2.2 数据整理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IS铝合金三通壳体成形工艺研究 |
4.1 GIS铝合金三通壳体拉拔工艺介绍 |
4.1.1 拉拔三通工艺概念 |
4.1.2 拉拔三通工艺特点 |
4.1.3 拉拔三通工艺工序介绍 |
4.1.4 拉拔三通工艺研究内容 |
4.2 GIS铝合金三通壳体拉拔工艺有限元仿真 |
4.2.1 GIS铝合金三通壳体拉拔工艺仿真设置 |
4.2.2 拉拔成形工艺仿真准确性验证 |
4.3 拉芯速率对拉拔工艺的影响 |
4.3.1 拉芯速率对模具所受变形抗力的影响 |
4.3.2 拉芯速率对坯料流动速率的影响 |
4.3.3 拉芯速率对拔口高度的影响 |
4.3.4 拉芯速率对壁厚减薄和内凹的影响 |
4.4 模具对拉拔工艺的影响 |
4.4.1 模具尺寸对其所受变形抗力的影响 |
4.4.2 模具尺寸对坯料流动速率的影响 |
4.4.3 模具尺寸对拔口高度的影响 |
4.4.4 模具尺寸对壁厚减薄和内凹的影响 |
4.4.5 两种改进型拉芯对拉拔工艺的影响 |
4.5 拉拔道次对拉拔工艺的影响 |
4.5.1 拉拔道次分析方法 |
4.5.2 拉拔道次对模具所受变形抗力的影响 |
4.5.3 拉拔道次对拉拔三通成形质量的影响 |
4.6 坯管开孔对拉拔工艺的影响 |
4.6.1 坯管开孔分析 |
4.6.2 坯管开孔尺寸对拉拔三通成形质量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IS铝合金三通壳体静力强度研究 |
5.1 GIS铝合金三通几何模型建立及有限元分析 |
5.2 有限元分析准确性验证及分析 |
5.3 GIS三通壳体的应力评定及优化 |
5.3.1 压力容器标准概述 |
5.3.2 GIS三通壳体应力评定 |
5.3.3 G1S三通壳体尺寸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4)670t/h电站锅炉汽包角焊缝缺陷修复中应力计算与变形、位移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背景及意义 |
2、汽包角焊缝缺陷修复总体介绍 |
3、汽包预防变形应力强度计算、校核 |
3.1 汽包及相连管道、附件的基本状况 |
3.2 汽包吊杆受力 |
3.3 集中下降管受力计算 |
3.4 汽包挠度计算 |
4、汽包变形与位移的分析和控制措施 |
4.1 汽包变形与位移分析 |
4.2 控制汽包变形与位移的措施 |
4.3 对汽包变形与位移的监测和测量 |
5、结论 |
(5)电站锅炉汽包的应力分析及疲劳可靠性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锅炉汽包的温度场分析 |
1.2.2 锅炉汽包的应力场分析 |
1.2.3 锅炉的可靠性分析 |
1.2.4 锅炉汽包的低周寿命计算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锅炉汽包应力计算的理论基础 |
2.1 汽包的应力 |
2.2 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2.3 热应力理论计算 |
2.3.1 汽包径向温差造成的热应力 |
2.3.2 汽包环向温差引起的热应力 |
2.4 机械应力的理论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故障树的汽包的可靠性分析 |
3.1 故障树分析法 |
3.2 影响汽包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
3.2.1 锅炉给水的质量不佳 |
3.2.2 汽包的材料、制造质量不佳 |
3.2.3 操作管理失当 |
3.3 锅炉汽包失效故障树分析 |
3.3.1 锅炉汽包失效故障树的建立 |
3.3.2 锅炉汽包失效故障树的定性分析及最小割集 |
3.3.3 锅炉汽包失效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
3.4 预防措施及使用建议 |
3.4.1 设计 |
3.4.2 材质 |
3.4.3 加工与安装 |
3.4.4 运行与维护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瞬态温度场分析 |
4.1 汽包的规格及材料的物性参数 |
4.2 锅炉汽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锅炉汽包几何模型的建立 |
4.2.2 锅炉汽包模型网格划分 |
4.3 热边界条件的确定 |
4.4 汽包温度场的求解过程 |
4.4.1 瞬态传热分析的定义 |
4.4.2 锅炉汽包瞬态热分析初始条件的设置 |
4.4.3 施加载荷并求解 |
4.5 汽包瞬态温度场的结果与分析 |
4.5.1 冷态快速启动工况 |
4.5.2 锅炉灭火工况 |
4.5.3 热态启动工况 |
4.5.4 紧急停炉工况 |
4.5.5 压力波动工况 |
4.5.6 正常停机工况 |
4.5.7 冷态启动工况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汽包瞬态应力的计算与分析 |
5.1 汽包瞬态热应力的计算和分析 |
5.1.1 汽包热应力产生原理 |
5.1.2 汽包热应力的ANSYS求解 |
5.1.3 汽包瞬态热应力的ANSYS结果分析 |
5.2 锅炉汽包瞬态机械应力的计算和分析 |
5.3 汽包总压力的计算与分析 |
5.4 汽包各种应力关系的比较 |
5.5 强度校核的依据 |
5.6 强度校核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汽包疲劳寿命的估算及失效预防措施 |
6.1 疲劳 |
6.2 锅炉汽包疲劳寿命的计算方法 |
6.3 锅炉汽包疲劳寿命的计算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表 |
(7)锅炉汽包复杂应力状态及低周疲劳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锅炉汽包概况 |
2 汽包应力有限元计算和分析模型 |
3 汽包非线性瞬态温度场分析与计算 |
4 复杂应力状态有限元计算整体边界条件 |
5 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6 低周疲劳寿命评估 |
6.1 低周疲劳设计曲线 |
6.2 汽包低周疲劳寿命损耗计算结果 |
7 结 论 |
(8)船用锅炉启动过程汽包应力的数值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船用锅炉概述 |
1.2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汽包应力分析 |
2.1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
2.2 机械应力与压力失效 |
2.2.1 机械应力分析计算 |
2.2.2 应力集中现象 |
2.2.3 锅炉汽包的压力失效 |
2.3 热应力分析与计算 |
2.3.1 上下壁温差热应力 |
2.3.2 内外壁温差热应力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包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3.1 热应力问题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3.2 锅炉结构和物性参数 |
3.3 实体模型的建立 |
3.4 网格划分 |
3.5 约束处理和边界条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包的稳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
4.1 机械应力计算及结果分析 |
4.1.1 炉膛侧汽包模型计算结果 |
4.1.2 夹层侧汽包模型计算结果 |
4.2 热应力计算及结果分析 |
4.3 总应力的计算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包的瞬态计算结果及分析 |
5.1 瞬态分析概述 |
5.2 瞬态机械应力分析 |
5.3 瞬态热应力分析 |
5.4 瞬态总应力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电子器件回路型热管散热器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子器件冷却与热管型散热器技术 |
2.1 引言 |
2.2 电子器件冷却技术发展现状 |
2.2.1 电子器件冷却所面临的问题 |
2.2.2 电子器件冷却的方法 |
2.3 热管型散热器的研究与应用 |
2.4 热管型散热器的分类与散热技术的机理研究 |
2.4.1 热管型散热器的分类 |
2.4.2 热管散热技术的机理研究 |
2.5 回路型热管散热器的技术特点 |
2.5.1 使用毛细结构的回路型热管散热器 |
2.5.2 回路型重力热管散热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力型热管散热器的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热管散热器性能测试系统 |
3.3 测试仪器及方法 |
3.4 重力型热管散热器的设计 |
3.4.1 A、B型热管散热器的设计 |
3.4.2 C型热管散热器的设计 |
3.4.3 D型热管散热器的设计 |
3.5 当量对流换热系数h_e和总热阻R_(tot) |
3.6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6.1 A、B型散热器的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3.6.2 C型散热器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3 D型散热器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回路型热管散热器蒸发段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4.3 模型的选择及基本控制方程 |
4.3.1 模型的选择(mixture model) |
4.3.2 Mixture模型基本控制方程 |
4.4 网格生成和边界条件 |
4.4.1 网格的生成 |
4.4.2 边界条件的确定 |
4.5 计算过程的设置 |
4.5.1 物性参数的修订 |
4.5.2 udf文件的编写 |
4.6 Fluent的设置 |
4.7 计算结果及讨论 |
4.7.1 发热功率对蒸发器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
4.7.2 饱和温度对蒸发器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
4.7.3 充液量对蒸发器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
4.7.4 强化传热表面对蒸发器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回路型热管散热器模型蒸发段的传热特性实验 |
5.1 引言 |
5.2 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建立 |
5.2.1 加热系统 |
5.2.2 真空系统 |
5.2.3 测温系统 |
5.2.4 水路系统 |
5.2.5 冷却系统 |
5.2.6 实验台的主要部件 |
5.3 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
5.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5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比较及误差分析 |
5.5.1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比较 |
5.5.2 误差分析 |
5.6 平均沸腾换热系数的参数关联式 |
5.7 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的数据处理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回路型热管散热器的优化设计及应用 |
6.1 引言 |
6.2 优化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
6.3 传热和流动计算的理论依据 |
6.4 回路型热管散热器优化设计计算及应用 |
6.4.1 回路型热管散热器优化设计计算 |
6.4.2 应用举例:小型计算机服务器散热器的设计 |
6.5 各主要设计参数对回路型热管散热器性能的影响 |
6.6 回路型热管散热器模型性能试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今后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热拔大直径下降管管接头的应力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锅炉压力容器焊接工艺及设备的发展现状[J]. 秦国梁,陈蓉,矫恒杰,郭怀力.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9(04)
- [2]660MW电站锅炉汽包超长缺陷分析与修复研究[D]. 罗光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3]基于有限元的GIS壳体成形工艺及强度分析研究[D]. 张东来. 扬州大学, 2014(01)
- [4]670t/h电站锅炉汽包角焊缝缺陷修复中应力计算与变形、位移控制研究[J]. 李士峰. 科技与企业, 2013(11)
- [5]电站锅炉汽包的应力分析及疲劳可靠性计算[D]. 田乾. 北京化工大学, 2013(02)
- [6]低负荷调峰对300MW机组锅炉寿命的影响[A]. 梁龙. 山东电机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 [7]锅炉汽包复杂应力状态及低周疲劳寿命研究[J]. 段鹏,周新雅,杨菁,李炅,蒋云,陆克昀. 热力发电, 2010(08)
- [8]船用锅炉启动过程汽包应力的数值计算[D]. 眭洪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9]电子器件回路型热管散热器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 孙志坚. 浙江大学, 2007(05)
- [10]电站锅炉压力容器行业现状与未来[A]. 李文健,杨松,雷万庆. 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四十周年、中国焊接协会十五周年纪念文集,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