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含蛋白A的葡萄球菌(1800)株作免疫吸附剂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早期IgM抗体(论文文献综述)
徐静[1](2008)在《乙型脑炎病毒—伪狂犬病病毒二联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文中提出乙型脑炎病毒和伪狂犬病病毒都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病原之一,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乙型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放大宿主,因此对猪乙脑病毒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两种病原都是病毒,预防控制的主要措施除了常规的生物安全外,就是疫苗预防接种。目前尚无家畜专用的JEV疫苗株,主要用人类疫苗使用的弱毒株和强毒株。同时由于现代化养殖中猪群频繁接种,对猪群造成很大的应激,严重影响生产性能。目前,国际上动物用疫苗的发展趋势是标记疫苗及其配套的监测方法。鉴于此,本研究从乙脑病毒CQRC-1株扩增了主要免疫原性基因E、PrM,构建了两株表达乙脑病毒主要免疫原性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即SA215(E)和SA215(F),并对两株重组病毒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同时重组疫苗接种后需要一种特异的血清学鉴别方法,鉴于此对乙脑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NS1进行原核表达,并建立了ELSIA方法。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乙脑病毒PrM、E、NS1和NS3基因的克隆和测序根据已报道的乙脑病毒CQRC-1株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四对引物,在上下游引物的5’端引入一酶切位点。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了PrM、E、NS1和NS3基因,分别利用TA克隆插入pMD18-Tsimple载体,命名为PrM-T、E-T、NS1-T和NS3-T。测序结果表明E基因与已公布的SA14、JaGAr01和P3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97、96%;PrM同源性分别为97、97、96%;NS1同源性高达99、98、98%;NS3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98、98%;与报道的CQRC-1的对应序列相同。2.表达JEV E和PrM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从E-T和PrM-T酶切获得JEV的E基因和PrM基因,分别插入到PRV gI基因缺失通用转移载体pPI-2.EGFP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转移质粒,命名为PPE和PPM。然后将质粒PPE和PPM分别与PRV基因缺失株SA215基因组共转染Vero细胞,通过同源重组,构建了融合表达JEV E基因和JEV PrM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毒株,命名为SA215(E)和SA215(F)。经荧光检测、PCR、Southern转印杂交鉴定,结果表明SA215(E)和SA215(F)构建成功;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表明JEV E基因和JEV PrM基因在重组病毒内获得表达,SA215(E)产生大小约90kD的融合蛋白;而SA215(F)产生大小约60kD融合蛋白,并且,表明产生的融合蛋白具有反应原性。3.重组病毒SA215(E)、(F)部分生物学特性及稳定性SA215(E)、(F)和SA215对Vero细胞的致病变效应、噬斑形态、一步法生长曲线试验以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子形态特征。结果表明SA215在插入了JEV E或PrM基因后,并不改变其生物学特性。SA215(E)、(F)连续传6带,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荧光,用PCR跟踪检测仍可扩增出JEV E基因或PrM基因,表明SA215(E)、(F)至少在6代内稳定。4.PRV-JEV二联基因工程疫苗对仔猪、小鼠和家兔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试验将重组伪狂犬病毒SA215(E)和(F)制成PRV-JEV二联基因工程疫苗接种小鼠、家兔和仔猪。并对该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重组伪狂犬病毒SA215(E)、SA215(F)、SA215和野毒Fa株分别以105TCID50剂量接种小鼠,结果接种Fa株小鼠全部死亡,而接种SA215(E)、(F)和SA215株的小鼠全部存活;将四株分别以107TCID50接种家兔,接种Fa的家兔在14天全都死亡,而接种SA215(E)、(F)和SA215株的家兔全部存活;初生仔猪接种SA215(E)和SA215(F)后除前三天体温升高外,其他正常。这些结果表明SA215(E)和(F)株的毒力显着低于PRV野毒株,而与亲本株SA215相近,初步验证了重组病毒的安全性。将PRV-JEV二联基因工程疫苗SA215(E)、(F)及SA215分别加强免疫小鼠后,腹膜内攻毒JEV强毒株CQRC-1,结果显示SA215(E)能100%(8/8)的保护,SA215(F)仅50%(4/8)保护,而SA215完全不能保护小鼠JEV攻毒(0/8);血清中和试验表明SA215(E)接种两次后即首免后28天中和抗体滴度达1:20,而SA215(F)仅为1:4。SA215(E)、SA215(F)和SA215以107TCID50接种家兔两次后,用107TCID50 PRV Fa株攻毒,SA215(E)、(F)和SA215都能100%(4/4)保护PRV强毒攻毒。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结果显示SA215(E)和(F)能诱导小鼠特异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而T细胞亚类数量的检测结果显示SA215(E)和SA215(F)免疫小鼠能有效提高T细胞数量,增强小鼠的免疫水平。这些结果表明重组伪狂犬病毒SA215(E)和SA215(F)制成的PRV-JEV二联基因工程疫苗能成功诱导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以上结果表明重组病毒SA215(E)可以作为预防猪乙脑和伪狂犬病的二联基因工程标记疫苗候选株。5.对已构建好的重组质粒NS1-T和NS3-T通过双酶切后。得到JEV NS1和NS3基因,将其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在IPTG的诱导下,NS1和NS3基因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进行表达。通过表达条件的优化,确立了NS1蛋白表达时的最佳诱导物浓度为0.4 mmol/L,诱导时间为4 h,诱导温度为37℃。以纯化的融合蛋白为抗原包被酶标板,优化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10μg/ml,血清稀释度1:40,最适封闭液为1%BSA,血清反应时间为90min,酶标二抗HRP-SPA的工作浓度为1:2000,反应时间为60min,底物在室温显色时间为10min。根据已建立的ELISA方法及反应条件,确定阴阳性临界值为0.152。以建立的方法检测JEV血清学反应,能区分活毒感染与灭活疫苗接种,可作为二联基因工程疫苗SA215(E)的配套监测方法。
谢光洪[2](2008)在《黄曲霉毒素B1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首先将AFB1先转变成AFB2a后,再与蛋白耦连制备完全抗原,以期制备的抗体能与黄曲霉毒素更多种类反应。成功制备了AFB2a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建立了两种竞争性ELISA检测方法,并利用直接法组装了ELISA试剂盒,检测限为2ng/mL,优于国家标准和国外的检测方法。验证了单抗在体内外中和毒素的能力。以柠檬酸三钠为还原剂,制备了20nm胶体金颗粒,以此胶体金标记纯化的单抗,在筛选试纸条材料的基础上,以标记抗体做为试剂组装了试纸条,并优化了抗体印记条件。组装的试纸条与AFB2、M1、M2有反应特异性,对标准毒素AFB1最低检测限为5ng/mL。
张磊[3](2006)在《滋养细胞系(HPT-8)的建立和鉴定以及HBV在滋养细胞中分布的胶体金探针示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世界流行性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途径中,垂直传播是十分重要的一种途径,即HBV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感染,又称作HBV宫内传播。目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的胎儿宫内感染率为5%~15%。孕期经宫内传播途径造成的胎儿HBV感染,用乙肝疫苗和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不能阻断,宫内感染是乙型肝炎免疫失败的首要原因。自1992年以来,我室对HBV宫内传播机制进行了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系统研究,提出血源性途径和细胞源性途径并存的假说。许多研究应用免疫病理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证实胎盘各层细胞可以感染HBV。胎盘滋养层细胞作为胎盘屏障的第一层细胞,直接与母亲血液接触,以往的组织病理学研究也已经得到滋养层细胞感染的证据,但其确切机理国内尚未见报道。因此对HBV在滋养细胞内活动的研究,成为控制乙肝宫内传播的关键环节之一。本研究采用胶体金标记结合透射电镜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免疫定位需鉴定的抗原于不同亚细胞部位的有价值的技术,为细胞源性途径假说的提供支持。 目的 建立传代稳定的、生物学特征与体内细胞接近的滋养细胞株(HPT-8);通过胶体金探针标记技术提供HBV进入HPT-8的依据,并建立能分泌HBsAg和HBeAg的转染HPT克隆株。 方法 ①取妊娠6~9wk、发育正常、新鲜流产胎盘组织,挑取绒毛,用胰酶和胶原酶Ⅰ混合消化法消化人绒毛组织,用胰蛋白酶消化传代体外培
汤德元[4](2004)在《乙脑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全长基因克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黄病毒科的乙型脑炎病毒(JE virus,JEV)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由蚊虫为媒介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对人类危害巨大,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虫媒病之一,对猪可引起繁殖障碍,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猪是JEV的扩增宿主,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防制猪患乙脑不但可以减少养猪业的损失,而且也是防制乙脑的重要措施。 乙脑病毒基因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有单一开放的阅读框,能编码、翻释、加工成多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其病毒的结构蛋白有3种:囊膜蛋白E、膜蛋白M(由膜前体蛋白PrM加工而来),以及衣壳蛋白C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其中M蛋白参与病毒囊膜的构成,对维持E蛋白的结构是十分必要的,E蛋白在保护性免疫及防制病毒感染起作重要作用;JEV基因组结构的研究,为乙脑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通过收集母猪流产死胎和库蚊为病料,用乳鼠脑内接毒和细胞接毒相结合的方法盲传并分离出病毒,采用血凝(HA)实验、荧光抗体染色技术(间接法)、电镜实验、血清学实验及RT-PCR方法对所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CQRC-1和SCNJ-1均为乙脑病毒;通过RT-PCR扩增CQRC-1株的PrM/E基因,并将PrM/E克隆、测序,与GenBank发表的JEV SA14(U14163)和SA14-14-2(AF315119)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CQRC-1株与JEV强毒株SA14和弱毒株SA14-14-2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97%。 2.乙型脑炎病毒CQRC-1株全长感染性克隆、测序及恢复病毒的获得 根据乙脑病毒强毒SA14株基因组序列,设计覆盖全长的6对重叠引物,以Trizol法提取CQRC-1株的病毒RNA为模板,使用TaKaRa公司的RT-PCR试剂盒扩增出6个片段,并对它们进行测序、连接,然后将全长DNA克隆到质粒载体pET-32a(+)中,构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CQRC-1株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经体外转录后得到的转录子转染BHK-21细胞,重新获得JEV的恢复病毒,通过生物学特性、分子生物学水平等几个方面对恢复病毒进行鉴定结果:获得了稳定的全长DNA克隆,转录子转染BHK-21细胞后,第4天开始出现细胞病变(CPE),第5~6天时CPE为+++,经过BHK21细胞进一步放大培养后,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和RT-PCR实验均为阳性,证实了构建的JEV的全长cDNA克隆具有感染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乙脑病毒CQRC一株PrM/E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分析 根据JEV SA14株PrM/E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Pl/PZ,采用RT一PCR从CQRc一1株的RNA中扩增出ZOO0bP目的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MD18一T克隆载体中,将pMo 28一T一PrM/E经BamHI/Sall双酶切后定向克隆于经同样酶切处理的pET一32a(+)原核表达载体上,获得重组质粒pET一CDN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获得高效表达,产物经SDS一PAGE电泳结果显示,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7Ikoa,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学活性。 根据己在GenBank上登记的E基因核酸序列采用CLUSTALW软件运用邻接法(neighborj。ining)进行分析并绘制基因树,分析表明分离株CQRC一l和我国大部分分离株属于基因型工11;通过对E蛋白氨基酸序列作多序列比较,表明分离株CQRC一在E蛋白氨基酸序列上符合强毒特征。在JEv基因组5‘端4772477的长ZOO0nt的决定JEv抗原性的PrM/E区中,CQRC一株与SA14株有40个碱基不同,其中28个单碱基突变为同义突变,另外12个为错义突变,导致相应的氨基酸序列(666个)中的4个氨荃酸发生了突变,其中有2个氨基酸出现在含有关键的抗体和决定簇的E蛋白内,但不影响其功能表达。 本研究成功地分离出乙脑病毒,测定了CQRC一株全长序列,获得其全长感染性克隆,并将其PrM/E基因克隆到pET一32a(+)原核表达载体上,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高效表达了该基因,为乙脑病毒PrM/E蛋白亚单位疫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诊断试剂的研究及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提供了依据。
陈德胜,严咏楷,白施恩[5](1986)在《ACRIA与ACELISA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免疫家兔和病人血清中早期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的应用》文中指出 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临床诊断,过去一直以头痛、发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脑脊髓液细菌培养阳性为指标,而实验室诊断方面仍以血凝抑制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常规血清学方法为主。虽然近年来不少学者企图应用各种检测JBEV-IgM抗体的新方法于乙脑早期诊断,但结果仍未令人十分满意。
张天寿,杨起饶,刘行知[6](1984)在《用葡萄球菌A蛋白(SPA)吸附血清IgG检测乙脑患者IgM (HI)抗体的初步观察》文中认为 乙脑患者的早期诊断,对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的意。以经常以补体结合试验(CF)和血凝抑制试验(HIA)的结果结合临床症候来下诊断,但CF试验只能检验IgG类型抗体,而这类抗体一般在病后3-4周才有明显的升高,因此只能作回顾性诊断;HIA试验虽然能同时检测包括IgG及早期就出现的IgG两种类型抗体,但因IgG类型抗体在人体血清中能保存较长时间,为排除乙脑隐性感染患者,必须采取前后两次血清进行比较后才能确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早期诊断的
孙淑忠,严咏楷,白施恩[7](1983)在《用含蛋白A的葡萄球菌(1800)株作免疫吸附剂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早期IgM抗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BEV)的血凝播制(HAI)抗体由早期IgM和晚期IgG两类抗体组成。由于JBEV自然感染及疫苗的使用,在非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及健康者血清中,IgG抗体存在的比例可高达57.6%。IgM抗体仅为急性期病人所特有。此种抗体出现较早,特异性较IgG抗体高,所以许多学者都希望通过IgM抗体的检测达到早期诊断,提高确诊率和鉴别诊断的目的。 现有的多种检测JBEV特异性IgM抗体的方法都各自存在着一些问题,使之很难进入临床的实用领域。
廖德惠,谢镜怀[8](1982)在《葡萄球菌蛋白A(SPA)的性质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葡萄球菌蛋白 A(StaphylococcalProtein A,简称 SPA)是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所特有的一种成分。它具有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 IgG 的 Fc 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且不影响抗体与抗原相互反应的特性。由于 SPA 的此种特性,近年来,国内外在细菌、病毒等病原的快速诊断与分型和肿瘤的研究以及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均有广泛应用。一是以 SPA 作载
孙淑忠,严咏楷[9](1981)在《葡萄球菌蛋白A(SPA)在病毒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 葡萄球菌蛋白A(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是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蛋白质抗原成份。它具有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的特性,因而引起病毒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国外从70年代起,应用SPA,并结合放射、荧光、电镜等技术,建立了许多敏感、特异、快速和简便的试验方法。1979年,张颖吾等首先将SPA介绍到国内,并作了菌株选择,SPA提取和应用技术等工作。随后,丁宗武和张咏等成功地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在
二、用含蛋白A的葡萄球菌(1800)株作免疫吸附剂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早期IgM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含蛋白A的葡萄球菌(1800)株作免疫吸附剂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早期IgM抗体(论文提纲范文)
(1)乙型脑炎病毒—伪狂犬病病毒二联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日本脑炎病毒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原学 |
2.1 理化特性 |
2.2 抗原性 |
2.3 致病性 |
2.4 血凝特性 |
2.5 培养特性 |
3 持续性感染 |
4 流行病学 |
4.1 传染源 |
4.2 传播媒介 |
4.3 易感动物 |
4.4 分布和季节 |
5 分子生物学 |
5.1 病毒的结构 |
5.2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 |
5.3 JEV生物合成 |
5.4 病毒结构基因编码的蛋白 |
5.5 分子毒力机制 |
6 病理及致病机理 |
6.1 病理 |
6.2 发病机理 |
6.3 脑炎发病与抗病机制 |
7 诊断方法 |
7.1 病毒分离鉴定 |
7.2 病原学检查 |
7.3 血清学检测方法 |
8 疫苗 |
8.1 灭活疫苗 |
8.2 减毒活疫苗 |
8.3 发展中的乙脑疫苗 |
8.4 展望 |
第二部分 伪狂犬病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
1 伪狂犬病毒载体的优越性 |
2 重组伪狂犬病毒的构建策略 |
3 外源基因在重组伪狂犬病毒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 |
4 重组疫苗的安全性、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PRV-JE二联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毒种与细胞 |
1.2 菌种与质粒 |
1.3 研究中所用的引物 |
1.4 主要的药品及试剂 |
1.5 主要培养基 |
1.6 质粒小量抽提液 |
1.7 碱裂解法质粒提取试剂及纯化用缓冲液 |
1.8 SDS-PAGE缓冲液 |
1.9 Western blotting缓冲液 |
1.10 其它缓冲液 |
2 实验方法 |
2.1 质粒的小量制备 |
2.2 碱裂解法质粒提取与纯化 |
2.3 感受态细胞制备 |
2.4 伪狂犬转移载体pPI-2.EGFP.PrM(PPM)和pPI-2.EGFP.E(PPE)的构建 |
3 结果 |
3.1 JEV PrM和E基因的扩增、克隆与鉴定 |
3.2 JEV-E、PrM基因的序列测定 |
3.3 伪狂犬转移载体pPI-2.EGFP.E及pPI-2.EGFP.PrM的构建及鉴定 |
3.4 重组伪狂犬病毒SA215(E)和SA215(F)的构建与筛选 |
3.5 重组病毒的SA215(E)、(F)PCR鉴定 |
3.6 重组病毒SA215(E)和SA215(F)的Southern杂交鉴定 |
3.7 重组病毒SA215(E)及SA215(F)Western-bloting检侧 |
4.讨论 |
4.1 乙脑病毒E基因和PrM基因的选择 |
4.2 伪狂犬病病毒载体的选择 |
4.3 重组伪狂犬病病毒SA215(E)及(F)的构建 |
4.4 关于真核转染宿主细胞的选择 |
4.5 重组伪狂犬病毒SA215(E)和SA215(F)的筛选 |
4.6 外源基因在伪狂犬病病毒载体中的表达 |
5 小结 |
第三章 SA215(E)及SA215(F)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材料 |
1.1 疫苗和病毒 |
1.2 细胞 |
1.3 试剂 |
1.4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在Vero细胞上的致病效应观察 |
2.3 蚀斑试验 |
2.4 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
2.5 重组病毒与亲本毒株SA215形态学比较 |
2.6 稳定性试验 |
2.7 新生仔猪安全试验 |
2.8 重组病毒对Balb/c小鼠和兔的安全性 |
2.9 重组病毒对小鼠免疫保护性试验 |
2.10 重组病毒对兔的免疫保护性试验 |
2.11 接种SA215(E)、SA215(F)鼠血清JEV中和抗体检测 |
2.12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检测 |
2.13 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试验 |
3 结果 |
3.1 SA215(E)和SA215(F)在Vero细胞上致病变效应过程 |
3.2 噬斑形态观察 |
3.3 一步生长曲线 |
3.4 重组病毒SA215(E)、(F)与亲本毒株SA215形态学比较 |
3.5 稳定性试验 |
3.6 安全性试验结果 |
3.7 重组病毒对伪狂犬病的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 |
3.8 重组病毒对乙脑病毒的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 |
3.9 中和试验结果 |
3.10 免疫小鼠T细胞亚群数量的变化 |
3.11 免疫小鼠的脾特异性淋巴细胞增值反应检测 |
4 讨论 |
4.1 外源基因插入对PRV培养特性的影响 |
4.2 重组病毒稳定性 |
4.3 关于SA215(E)及SA215(F)株安全性 |
4.4 关于重组病毒免疫原性 |
5 小结 |
第四章 NS1及NS3原核表达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菌株、载体 |
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4 NS1及NS3引物 |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JEV细胞培养 |
2.2 RNA提取 |
2.3 乙脑病毒NS1、NS3基因的扩增 |
2.4 JEV NS1和NS3基因的克隆 |
2.5 重组质粒的鉴定 |
2.6 pET-32(+)NS1和NS3表达菌株的构建 |
2.7 重组表达质粒的小量诱导表达 |
2.8 融合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2.9 重组质粒表达条件的优化 |
2.10 重组表达蛋白在宿主菌中的分布 |
2.11 重组表达蛋白NS1的纯化 |
3 结果 |
3.1 JEV NS1、NS3基因的扩增、克隆与鉴定 |
3.2 JEV-NS1、NS3基因的序列测定 |
3.3 重组表达载体pET-32a(+)NS1和NS3的构建及鉴定 |
3.4 重组质粒的小量诱导表达 |
3.5 重组表达蛋白在宿主菌中的分布 |
3.6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分析 |
3.7 重组质粒pET-NS1表达条件的优化 |
3.8 NS1融合蛋白的纯化 |
4 讨论 |
4.1 重组蛋白表达载体的选择 |
4.2 关于包涵体和包涵体溶解 |
4.3 关于重组蛋白的纯化 |
5 小结 |
第五章 重组蛋白NS1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
1 材料 |
1.1 制备抗原所需材料 |
1.2 试验用血清 |
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1.4 ELISA试剂和溶液 |
2 方法 |
2.1 ELISA抗原的制备 |
2.2 间接ELISA操作程序 |
3 结果 |
3.1 抗原和抗体最佳浓度的确 |
3.2 最适封闭液的确定 |
3.3 血清最适结合时间的确定 |
3.4 酶标二抗稀释倍数和作用时间的确定 |
3.5 底物作用时间的确定 |
3.6 间接ELISA方法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3.7 特异性试验 |
3.8 重复性试验 |
3.9 试验血清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间接ELISA方法在JEV检测诊断中的应用 |
4.2 包被抗原 |
4.3 酶标抗体 |
4.4 特异性和重复性分析 |
4.5 关于该方法用于鉴别诊断的可行性 |
5.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黄曲霉毒素B1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黄曲霉毒素B2a 的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实验一 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杂交瘤细胞筛选结果及间接ELISA 效价 |
2.2 单抗特异性鉴定 |
2.3 亚类鉴定结果 |
2.4 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鉴定 |
2.5 单抗的相对亲和力测定结果 |
2.6 单抗的纯化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单克隆抗体及抗独特型抗体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体外中和试验 |
2.2 体内中和试验 |
2.3 免疫4G6 的家兔和血清滴度测定 |
2.4 抗独特型抗血清滴度的测定 |
2.5 抗独特型Ab2 抗体的免疫保护作用 |
2.6 AFT 经口中毒小鼠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三 AFT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试剂盒的组装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LISA 反应条件确定 |
2.2 间接竞争ELISA 反应曲线 |
2.3 直接竞争ELISA 及试剂盒反应标准曲线 |
2.4 样品添加回收率 |
2.5 重复性试验 |
2.6 稳定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四 黄曲霉毒素B1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羊抗鼠血清纯化结果 |
2.2 胶体金的电镜观察 |
2.3 胶体金的紫外扫描结果 |
2.4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透射电镜的鉴定 |
2.5 胶体金颗粒大小的确定 |
2.6 标记抗体量 |
2.7 金标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
2.8 试纸条测试标准毒素结果 |
2.9 试纸条使用效果的初步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成果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CURRICULUM VITAE |
(3)滋养细胞系(HPT-8)的建立和鉴定以及HBV在滋养细胞中分布的胶体金探针示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人早孕胎盘绒毛滋养细胞株(HPT-8)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乙肝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探针的制备和纯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HBV阳性血清感染 HPT-8细胞及其胶体金探针示踪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Adr亚型 HBV全基因转染 HPT-8细胞及其胶体金探针示踪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查新报告书 |
(4)乙脑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全长基因克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乙脑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乙脑病毒分离株全长感染性克隆、测序和恢复病毒的获得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乙脑病毒分离株PrM/E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信息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文献综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英文缩略词表 |
2 乙脑病毒分离株全长基因序列测序图 |
四、用含蛋白A的葡萄球菌(1800)株作免疫吸附剂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早期IgM抗体(论文参考文献)
- [1]乙型脑炎病毒—伪狂犬病病毒二联基因工程疫苗研究[D]. 徐静.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1)
- [2]黄曲霉毒素B1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制[D]. 谢光洪. 吉林大学, 2008(11)
- [3]滋养细胞系(HPT-8)的建立和鉴定以及HBV在滋养细胞中分布的胶体金探针示踪研究[D]. 张磊. 第四军医大学, 2006(12)
- [4]乙脑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全长基因克隆的研究[D]. 汤德元. 四川农业大学, 2004(01)
- [5]ACRIA与ACELISA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免疫家兔和病人血清中早期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的应用[J]. 陈德胜,严咏楷,白施恩.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1986(02)
- [6]用葡萄球菌A蛋白(SPA)吸附血清IgG检测乙脑患者IgM (HI)抗体的初步观察[J]. 张天寿,杨起饶,刘行知. 云南医药, 1984(03)
- [7]用含蛋白A的葡萄球菌(1800)株作免疫吸附剂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早期IgM抗体[J]. 孙淑忠,严咏楷,白施恩. 中山医学院学报, 1983(Z1)
- [8]葡萄球菌蛋白A(SPA)的性质与应用[J]. 廖德惠,谢镜怀. 家畜传染病, 1982(03)
- [9]葡萄球菌蛋白A(SPA)在病毒学中的应用[J]. 孙淑忠,严咏楷.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1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