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果花叶病毒(WMV-2-Luo)抗血清制备及ELISA检测技术

罗汉果花叶病毒(WMV-2-Luo)抗血清制备及ELISA检测技术

一、罗汉果花叶病毒(WMV-2-Luo)抗血清制备及ELISA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载林,甘宁,曹相余,梁秀荣[1](2021)在《几种药剂对罗汉果花叶病毒病的田间防效》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田间试验探索5%氨基酸寡糖素AS、0.5%几丁聚糖AS、0.136%赤·吲哚·芸苔WP、20%盐酸吗啉胍WP和8%宁南霉素AS等药剂对罗汉果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末次药后21 d,5%氨基酸寡糖素AS、0.5%几丁聚糖AS、0.136%赤·吲哚·芸苔WP防效分别为74.36%、65.26%和70.04%;20%盐酸吗啉胍WP、8%宁南霉素AS防效分别为64.06%和59.38%。药剂处理区罗汉果大、中果率所占的比率明显增加,5%氨基酸寡糖素AS、0.5%几丁聚糖AS、0.136%赤·吲哚·芸苔WP、20%盐酸吗啉胍WP、8%宁南霉素AS等处理区分别增产65.94%、59.86%、71.13%、40.89%和35.44%。以5%氨基酸寡糖素AS、0.136%赤·吲哚·芸苔WP效果最好,在病毒病发生前连续使用,能有效减轻罗汉果花叶病毒病的为害。

王凯玥[2](2020)在《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与育种应用》文中认为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是葫芦科南瓜属重要的栽培蔬菜,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我国的栽培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西葫芦适应性强、产量高、易管理、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目前,西葫芦设施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实现了周年供应。而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加重了病毒病等病害的危害。番木瓜环斑病毒病西瓜株系(PRSV-W)是危害西葫芦等葫芦科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西葫芦植株被侵染后,出现花叶、泡斑、植株矮化、果实畸形等现象,可造成40%以上的产量损失,严重者甚至绝产。目前尚没有防治病毒病的有效药剂,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PRSV-W病毒病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国内对西葫芦PRSV-W抗病鉴定技术及抗病种质鉴定的研究较少,导致抗性种质资源缺乏;同时传统抗病育种效率低、周期长,严重阻碍了抗病品种的选育,导致抗病品种少,满足不了生产需求。在前期初步探索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西葫芦PRSV-W苗期抗性评价鉴定技术,对收集的西葫芦种质资源及当前主栽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筛查,并构建六世代群体以揭示PRSV-W抗性遗传规律;进一步对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进行了定位研究;开发了与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应用于西葫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西葫芦种质资源及主栽品种的抗性评价筛查及PRSV-W抗性遗传规律的揭示利用进一步完善的西葫芦PRSV-W苗期抗性评价鉴定技术体系,结合DAS-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对收集的148份西葫芦品种及种质资源进行抗性评价筛查,获得抗PRSV-W病毒病材料33份,感病材料115份。其中,高代自交系“BV21”表现为高度抗病,接种PRSV-W病毒病后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自交系“BV37”表现为高度感病。利用这两个自交系配制六世代群体,并对单株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F1植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中137株抗病,55株感病,符合显性单基因控制性状的分离比例3:1(χ2=1.36,P=0.24);BC1P1(F1×BV21)群体均为抗病,而BC1P2(F1×BV37)群体中,抗病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为1:1。结果表明西葫芦材料“BV21”的PRSV-W抗性性状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2.PRSV-W抗病基因的定位利用897对SSR分子标记,在抗、感亲本间进行多态性分子标记筛查,获得149对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采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利用筛选获得的亲本间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对F2群体内植株进行分析,筛查获得4个与抗病基因CpPRSV-W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与抗病基因连锁最为紧密的标记SSR47,与抗病基因遗传距离为1.0 cM;另一侧的标记SSR113与抗病基因遗传距离为1.5cM;其余两个标记SSR21、SSR276遗传距离相对较远。为缩小抗病基因候选区间,进一步通过双亲重测序,在上述分子标记SSR47与SSR113之间开发新的InDel标记后筛查交换单株。最终将抗病基因CpPRSV-W定位在InDel标记ID523与ID1317之间,该区间包含753 Kb序列。根据西葫芦基因组注释信息,该候选区域包含30个候选基因。3.与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在抗病基因候选区域内设计新的InDel标记,筛查获得多态性好、扩增稳定的分子标记ID307。利用ID307建立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苗期对西葫芦抗病转育单株进行检测选择,淘汰非目标单株。自2018年以来,对西葫芦回交转育的四个批次植株材料,约20000株,进行苗期抗性筛查,获得6707株抗病植株。病毒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分子标记筛查获得的转育抗病植株获得了PRSV-W病毒病抗性。本文研究结果为PRSV-W抗病基因的高效利用、快速创制抗病西葫芦新种质及选育抗病新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进一步分离鉴定抗病基因、揭示抗性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冀树娴[3](2019)在《西瓜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及长距离移动决定因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主要通过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WMV寄主范围广泛,是危害葫芦科、藜科、豆科等多种作物的重要病毒。受WMV危害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本研究制备了WMV CP特异性抗血清,明确了WMV臭椿分离物CN:AIL-TA:17和西葫芦分离物CN:ZUC-JN:17在生物学和血清学上的差异,分析了2个WMV分离物遗传进化关系,构建了CN:ZUC-JN:17全长侵染性cDNA克隆,鉴定了81种葫芦科作物品种对WMV的抗性,验证了WMV P1基因在决定寄主范围中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制备了效价高、特异性强的WMV CP抗血清。利用原核表达的WMV CP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WMV CP抗血清。该抗血清能特异性识别WMV CP,与同属的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和烟草花叶病毒属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均无反应。ELISA检测表明制备的WMV CP抗血清效价为1:8192。(2)分析了WMV西葫芦分离物CN:ZUC-JN:17和臭椿分离物CN:AIL-TA:17生物学特性。利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西葫芦分离物CN:ZUC-JN:17和臭椿分离物CN:AIL-TA:17存在血清学上相关性。通过机械摩擦接种方法将CN:ZUC-JN:17和CN:AIL-TA:17分离物分别接种到本氏烟和西葫芦,结果发现,CN:AIL-TA:17能系统侵染本氏烟,但不侵染西葫芦;CN:ZUC-JN:17能够系统侵染西葫芦,但仅能侵染本氏烟的接种叶片,不能进行系统侵染。(3)分析2个WMV分离物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通过RT-PCR和5’RACE技术获得西葫芦分离物CN:ZUC-JN:17和臭椿分离物CN:AIL-TA:17全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发现CN:ZUC-JN:17和CN:AIL-TA:17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0028和10045个核苷酸(Nucleotide,nt),其中CN:ZUC-JN:17的开放阅读框为9645 nt,编码一个含3215氨基酸的多聚蛋白;CN:AIL-TA:17的开放阅读框为9657 nt,编码一个含3219氨基酸的多聚蛋白。与NCBI数据库中的其他WMV分离物比较发现,CN:ZUC-JN:17和CN:AIL-TA:17的全基因组序列分别与分离物CN:SQU-TA:16和CN:AIL-BJ核苷酸一致率最高,为93.9%和89.7%。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本研究获得的CN:ZUC-JN:17分离物属于III组;CN:AIL-TA:17分离物与北京的臭椿分离物同属于VI组。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分析表明CN:ZUC-JN:17分离物中存在多个重组事件,是CN:WMV-WS:16、CN:WMV-CHN:05、FR:FBR04-37:04分离物的重组体;但未在CN:AIL-TA:17分离物中发现重组事件。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物CN:AILTA:17与CN:ZUC-JN:17分离物在P1基因的同源性最低。(4)获得WMV侵染性克隆pCamWMV和含有GFP的pCamWMV-GFP。基于WMV西葫芦分离物成功构建了WMV侵染性cDNA克隆pCamWMV,将其通过农杆菌浸润方法接种西葫芦、甜瓜和西瓜等葫芦科植物,发病率均为100%。将GFP插入WMV NIb和CP蛋白酶识别位点之间,获得了能在紫外灯下观察病毒积累和分布的pCamWMV-GFP表达载体。(5)鉴定了81个山东省主要葫芦科品种对WMV的抗性。利用制备的WMV侵染性克隆pCamWMV-GFP,通过室内农杆菌浸润接种方法试验鉴定了81个山东省主要葫芦科品种对WMV的抗性。结果发现,在鉴定的14个西葫芦品种中,筛选到万盛丰宝和盛丰金珠2个中抗品种,其余品种为感病或高感品种;13个西瓜品种中,绿宝新秀和浪潮一号2个品种为中抗品种,其余品种为感病或高感品种;24个甜瓜品种中,只筛选到面皮黄瓜1个品种为抗病,其余品种为感病或高感品种;16个黄瓜品种中,星君贝贝为中抗品种,其余品种均为高抗;9个南瓜品种中,爱维80南瓜属于高抗,其余属于抗病或中抗;5个瓠瓜品种中,浙浦6号和瓠子瓜2个品种属于感病,其余3个品种均为高感。(6)分析了WMV P1在本氏烟中决定长距离移动。将侵染性克隆pCamWMVGFP在本氏烟中进行继代接种,在继代二次的本氏烟中获得了能够系统侵染本氏烟的自然突变体,与野生型侵染性克隆相比,其P1基因发生了变异。利用同源重组方法将CN:AIL-TA:17的P1基因替换到侵染性克隆pCamWMV-GFP中,获得异源P1的WMV嵌合突变体pCaZUC-JN-AIL-TA-P1。将WMV嵌合突变体通过农杆菌浸润方法接种本氏烟,8天后本氏烟系统叶片出现绿色荧光点,表明WMV嵌合突变体具有系统侵染本氏烟的能力,证明了WMV P1基因在决定长距离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秦洪波,王新桂,郭伦发,江新能,韦婉羚,伍玲琼,陶兴来[4](2019)在《罗汉果组培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种植时间、不同移栽方式以及不同授粉时间等对罗汉果组培苗生长的影响,探明罗汉果组培苗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为罗汉果组培苗推广发展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设置5个不同的种植时间、4种不同的移栽方式、两种天气情况下6个不同的授粉时间以及3种不同的花粉贮存方式,研究罗汉果组培苗生长。【结果】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罗汉果的裂果率逐渐增加,6月上旬尤为严重,综合考虑4月下旬种植最为理想;在4种不同移栽方式中,将小苗由小营养钵转到大钵继续在温室大棚中培育至4月中旬气温相对较高时再移栽大田定植产量最高且果径最大;在对罗汉果进行授粉时以阴凉天气下10∶00效果最佳,并且将罗汉果花粉保存在5~8℃冰箱之中可以延长花粉的活性至3 d。【结论】在桂北地区发展种植罗汉果组培苗,首先组培小苗需要转大钵在温棚培育,并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种植,由此可以提早上棚、显蕾、开花结果;采集的花粉应当保存在5~8℃冰箱,并在阴凉天气8∶00~10∶00完成授粉。

吴群英,李伯林,李景云[5](2013)在《罗汉果组培苗二次脱毒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对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组培苗采用热处理和剥取茎尖技术进行二次脱毒处理,脱毒效果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和电镜观察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适合材料热处理的培养基为MS+0.3 mg/L 6-BA+NAA 0.1 mg/L+0.1 mg/L IBA,热处理材料的顶芽呈锥形,利于剥取茎尖;茎尖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0.3 mg/L 6-BA+0.05 mg/L NAA+0.1 mg/L GA3;38.5℃热处理10 d剥取长1.0~1.5 mm的茎尖进行二次脱毒培养,存活率为80.00%,脱毒率为100.00%。

吴群英,李伯林,李景云[6](2013)在《罗汉果茎尖脱毒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以罗汉果组培苗为试材,在高温热处理不同天数后剥取茎尖,进行罗汉果花叶病毒脱毒技术研究,同时采用间接ELISA法和电镜观察法检测其脱毒效果。结果表明:适合罗汉果热处理的时间为7~15d,试管苗的成活率可达90%~100%;38.5℃热处理10d剥取0.2~0.5mm的茎尖进行培养,脱毒率为100%。

吴群英,李伯林,李景云[7](2012)在《罗汉果组培苗脱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热处理结合茎尖技术对罗汉果组培苗进行脱毒培养,并用间接酶联免疫法和电镜观察法对脱毒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组培苗经38.5℃热处理10 d后,剥取0.20.5 mm微茎尖培养或切取1.01.5 mm茎尖进行二次茎尖脱毒培养,茎尖苗的脱毒率均为100%,建立了两种有效的罗汉果组培苗脱毒方法。

朱英芝[8](2012)在《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及转基因罗汉果的研究》文中提出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ZYMV)为马铃薯Y病毒科Y病毒属的成员之一,是葫芦科作物重要的病原病毒之一。ZYMV单独或与其他病毒一起侵染罗汉果,引起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病毒病。为了明确罗汉果ZYMV (ZYMV-LHG)病毒病的流行规律和侵染源,本研究开展了罗汉果全生育期田间病毒病发生情况监测,并对罗汉果田块内和周边植物进行广泛的病毒血清学检测;对来自不同罗汉果种植区的侵染罗汉果的ZYMV的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以明确ZYMV-LHG在分子水平上的分化程度;同时,对罗汉果抗病毒转基因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本研究于2006年5月、7月和9月分别对广西桂林的永福和广西柳州的融安两地的7个罗汉果果园进行了罗汉果全生育期田间病毒病发病率调查。在生长前期,宿根苗已全部发病,但组培苗均未见发病;生长中期,有宿根苗的果园的病毒病发病率已经达到100%,田间长势相对较弱,与其邻近的果园发病率也远远高于周围无宿根苗的果园。生长后期,所有罗汉果果园都能看到发病罗汉果植株,发病率从0.8%到100%不等。用提纯的ZYMV-LHG病毒粒子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效价1:16000的抗血清。用ZYMV-LHG抗血清对罗汉果果园及周围植物进行带毒率检测,在46科96属的114种植物中,发现分别属于葫芦科、苋科、豆科、菊科、禾本科、蓼科、锦葵科、鸭跖草科和茜草科共9个科的部分植物呈阳性反应,植物阳性检出率与田间罗汉果的病情发展趋势一致,表明ZYMV-LHG有较广泛的自然寄主范围。对罗汉果种子传播ZYMV-LHG的效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ZYMV不能够通过罗汉果种子进行传播或者其传播的概率很低。为了解ZYMV-LHG的进化规律,对从桂林的永福、龙胜和兴安三个县的15个果园采集的表现典型花叶病症状罗汉果的ZYMV-LHG的不同分离物进行了基因序列分析。以病叶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的方法获得17条来源于独立样品ZYMV-LHG的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它们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1%-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4%-100%。利用Dnasp进行分析,发现ZYMV-LHG CP基因的5’端具有较高的多样性,Tajima’s D统计值为0.44664,表明ZYMV-LHG核苷酸序列的进化为平衡选择,没有群体扩张的倾向。此外,这17条序列的蚜传保守DAG基序均未发生改变,暗示它们均可以通过蚜虫传播。线性抗原表位预测显示,在ZYMV-LHG的CP的N端,线性抗原表位发生较多变化,17个分离物可以分为6种不同的抗原类型,其中Ⅰ型最多,包括了6、7、8、9、12、N10-1和N10-4共7个分离物。用基于距离的邻近法(neighbor joining, NJ)构建系统进化树和用贝叶斯-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Bayesia MCMC)对ZYMV-LHG的最近共同祖先出现时间进行了估计。世界各地已报道的ZYMV的各种株系的最近共同祖先的出现时间为736年(95%HPD,256-1357年),核酸替代率为1.7×104替代/每位点/每年(95%HPD,0.723-3.11×10-4替代/每位点/每年)。MCC树分析表明,,而本研究获得的ZYMV-LHG分离物主要归于两个基因簇群,并且没有明显的杂和其他来源的病毒,ZYMV-LHG在进化上处于比较保守的位置。本研究比较了罗汉果子叶、罗汉果实生苗叶盘和罗汉果组培苗叶盘三种外植体的再生频率,发现罗汉果子叶具有再生能力强,再生效率高的特点,最适合作为罗汉果转化体系的外植体,以罗汉果子叶为外植体,60mg/L的卡那霉素(km)浓度为筛选压力。本研究所构建的罗汉果遗传转化系统,为今后罗汉果基因工程抗病毒育种奠定了初步基础。选择ZYMV的NIb和CP最保守的区域并分析它们的二级结构后,确定并获得了转基因用RNAi所需的目的片段。以pBI121为载体,构建分别携带ZYMV的NIb和CP的RNAi片段的双元表达载体pBI121ZYMVCPRNAi和pBI121ZYMVNIbRNAi。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把ZYMV的CP、NIb基因导入到罗汉果中,共获得了258棵转基因罗汉果植株,其中转pBI121ZYMVCPRNAi的转基因苗有139棵,转pBI121ZYMVNIbRNAi的转基因苗有119棵。

朱英芝,韩英,蒙姣荣,廖咏梅,邹承武,陈保善[9](2011)在《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抗血清的制备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分离自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LHG)在西葫芦上繁殖,利用差速离心法与PEG沉淀法相结合提纯病毒粒子,用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成功制备出效价为1∶10 240的抗血清。分别用健康西葫芦叶片总蛋白及健康西葫芦叶片汁液吸附处理抗血清,比较2种处理后抗血清背景反应,以健康西葫芦汁液吸附法较佳。用间接ELISA对罗汉果果园及附近共46个科114种植物进行检测,其中9个科25种植物有阳性反应,以葫芦科、苋科、豆科、锦葵科等阳性率较高。田间病毒病发病率调查表明,宿根苗发病率比组培苗高,发病时间更早,是田间罗汉果病毒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之一。

罗剑,蓝群[10](2011)在《罗汉果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罗汉果(Momordica grosvenori Swingle C.Jeffrey)组织培育的发展过程,培养基及激素的种类,外植体的种类,脱毒苗的获得和病毒的检测方式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罗汉果组培苗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罗汉果花叶病毒(WMV-2-Luo)抗血清制备及ELISA检测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汉果花叶病毒(WMV-2-Luo)抗血清制备及ELISA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药剂对罗汉果花叶病毒病的田间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施药方法
    1.5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1.6 调查方法
        1.6.1 药效调查
        1.6.2 产量调查
    1.7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2)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与育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西葫芦概述
    1.2 西葫芦病毒病类型及流行原因
    1.3 番木瓜环斑病毒的研究进展
        1.3.1 株系划分、寄主范围和传播方式
        1.3.2 分布与危害
        1.3.3 抗病性鉴定和检测技术
        1.3.4 西葫芦PRSV-W病毒病的防治
    1.4 抗病种质筛查与抗病性状遗传规律
        1.4.1 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利用
        1.4.2 抗性遗传规律分析
    1.5 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
        1.5.1 分子标记概述
        1.5.2 分子标记主要方法
        1.5.3 PCR技术
        1.5.4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鉴定及抗性遗传规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工具
        2.1.3 PRSV-W苗期接种鉴定
        2.1.4 病毒病的DAS-ELISA及 RT-PCR检测
        2.1.5 荧光定量PCR
        2.1.6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西葫芦PRSV-W病毒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评价
        2.2.2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鉴定筛查
        2.2.3 西葫芦PRSV-W抗病性状遗传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2.3.1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的评价鉴定
        2.3.2 西葫芦PRSV-W病毒病的抗性遗传规律
第三章 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3.1.3 PRSV-W苗期接种技术
        3.1.4 西葫芦DNA提取
        3.1.5 西葫芦DNA质量和浓度检测
        3.1.6 PCR扩增
        3.1.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检测与银染
        3.1.8 0.8%琼脂糖凝胶电泳:
        3.1.9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样品质量检测
        3.2.2 抗、感亲本间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查
        3.2.3 抗病基因定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在西葫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分析
    4.3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亲本间分子标记适用性筛查
        4.4.2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检测
    4.5 讨论
        4.5.1 西葫芦PRSV田间抗病种质检测
        4.5.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3)西瓜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及长距离移动决定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西瓜花叶病毒(WMV)研究进展
        1.1.1 分布与危害
        1.1.2 寄主范围及传播途径
        1.1.3 株系划分
        1.1.4 基因组结构及蛋白功能
    1.2 WMV的检测
        1.2.1 生物学方法
        1.2.2 分子生物学方法
        1.2.3 电镜观察法
        1.2.4 血清学方法
    1.3 WMV防治现状
        1.3.1 农业防治
        1.3.2 化学防治
        1.3.3 培育与种植抗病品种
    1.4 病毒寄主范围特异性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毒原及植物材料
        2.1.2 主要菌株、载体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WMV CP抗血清的制备
        2.2.2 WMV臭椿和西葫芦分离物的生物学分析
        2.2.3 WMV臭椿和西葫芦分离物全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4 WMV分离物CN:ZUC-JN:17 全长侵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
        2.2.5 P1 基因在WMV长距离移动中的作用分析
        2.2.6 葫芦科作物品种对WMV的抗病性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WMV CP抗血清的制备及应用
        3.1.1 WMV CP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1.2 WMV CP的原核表达分析
        3.1.3 WMV CP抗血清特异性分析
        3.1.4 WMV CP抗血清灵敏度及效价分析
        3.1.5 抗血清的应用
    3.2 WMV臭椿和西葫芦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
    3.3 WMV臭椿和西葫芦全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基因组特征分析
        3.3.2 WMV分离物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一致率分析
        3.3.3 WMV CN:AIL-TA:17和CN:ZUC-JN:17 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比较
        3.3.4 重组分析
        3.3.5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3.3.6 序列相似性分析
    3.4 WMV西葫芦分离物侵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
        3.4.1 WMV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3.4.2 WMV全长cDNA克隆侵染性分析
    3.5 葫芦科作物品种对WMV的抗性分析
    3.6 P1在WMV侵染本氏烟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3.6.1 自然突变体的获得
        3.6.2 异源P1的WMV嵌合体突变体的获得
        3.6.3 嵌合体突变体pCaZUC-JN-AIL-TA-P1 在本氏烟上的侵染性鉴定
4 讨论
    4.1 高质量抗血清在病毒病监测预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4.2 中国西瓜花叶病毒分离物存在遗传多样性
    4.3 侵染性cDNA克隆是研究植物RNA病毒的重要工具
    4.4 培育和种植抗性品种是防治WMV的关键
    4.5 WMV P1 基因在决定长距离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罗汉果组培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等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种植时间对罗汉果组培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3.2 不同移栽方式对罗汉果组培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3.3 不同授粉时间对罗汉果组培苗结果和果实生长的影响
        1.3.4 雄花不同存贮方式及贮存时间授粉对坐果、成果和果径的影响
    1.4 观测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时间对罗汉果组培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移栽方式对罗汉果组培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授粉时间对罗汉果组培苗结果和果实生长的影响
    2.4 雄花不同存贮方式及不同贮存时间授粉对坐果率、成果率和果径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7)罗汉果组培苗脱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热处理
        1.2.2 剥取茎尖
        1.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2.4 脱毒效果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处理时间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2.2 热处理结合微茎尖培养对茎尖苗脱毒效果的影响
    2.3 二次茎尖脱毒对茎尖苗脱毒效果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8)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及转基因罗汉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ZYMV的发现及寄主范围
    1.2 ZYMV引起的症状
        1.2.1 寄主对症状的影响
        1.2.2 温度对症状的影响
        1.2.3 混合侵染对症状的影响
        1.2.4 病毒基因与症状的关系
    1.3 ZYMV的株系分类
        1.3.1 根据症状分类
        1.3.2 根据寄主范围分类
        1.3.3 根据蚜虫传播特征分类
        1.3.4 根据序列特征分类
    1.4 ZYMV CP和HC-Pro的研究
        1.4.1 CP的研究
        1.4.2 HC-Pro的研究
    1.5 ZYMV的传播途径
        1.5.1 蚜虫传播
        1.5.2 种子传播
        1.5.3 新鲜果实传播
    1.6 ZYMV的防治
        1.6.1 控制传播媒介
        1.6.2 交叉保护作用
        1.6.2.1 交叉保护作用的应用
        1.6.2.2 弱毒株获得的方法
        1.6.2.3 交叉保护作用的机理
        1.6.3 分子植物育种
        1.6.3.1 来自病毒的抗性
        1.6.3.2 RNAi机制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抗血清的制备和应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实验材料
        2.2.1.2 感病罗汉果种子的获得
        2.2.2 田间调查
        2.2.3 病毒的繁殖
        2.2.3.1 繁殖寄主的种植
        2.2.3.2 病毒的接种繁殖
        2.2.4 病毒的提取
        2.2.4.1 病毒粗提液的获得
        2.2.4.2 病毒的精提纯
        2.2.5 病毒的浓度及纯度测定
        2.2.6 抗体的制备
        2.2.6.1 提纯病毒液免疫新西兰大白兔
        2.2.6.2 抗体的收集
        2.2.7 抗体的处理
        2.2.7.1 健康西葫芦叶片汁液吸附处理
        2.2.7.2 健康西葫芦叶片总蛋白提取
        2.2.7.3 处理后抗体效价测定
        2.2.8 罗汉果种子传毒率检测
        2.2.8.1 实生苗的生物学鉴定
        2.2.8.2 实生苗总RNA提取
        2.2.8.3 检测引物的设计
        2.2.8.4 酶切鉴定PCR产物
    2.3 结果
        2.3.1 田间发病率调查
        2.3.2 病毒浓度测定结果
        2.3.3 最佳抗体处理方法的确定及效价测定
        2.3.4 果园及其附近植物带毒率检测
        2.3.5 罗汉果种子传毒率检测
        2.3.5.1 田间罗汉果病株的确定
        2.3.5.2 酶切鉴定PCR产物
        2.3.5.3 实生苗生物鉴定结果
        2.3.5.4 实生苗RT-PCR检测结果
    2.4 讨论
3 ZYMV-LHG分离株的进化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特异性引物设计及合成
        3.2.4 感病罗汉果总RNA提取
        3.2.5 目的片段的RT-PCR扩增
        3.2.6 PCR产物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3.2.6.1 目的PCR片断回收
        3.2.6.2 PCR产物的克隆
        3.2.7 RbCl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
        3.2.8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3.2.9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3.2.9.1 碱裂解法小量质粒提取
        3.2.9.2 质粒酶切鉴定
        3.2.10 软件分析
        3.2.11 用于分析的ZYMV株系
    3.3 结果
        3.3.1 ZYMV-LHG不同株系的采集
        3.3.2 ZYMV CP基因扩增及克隆鉴定
        3.3.3 ZYMV CP的基因特征
        3.3.4 ZYMV-LHG CP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3.3.5 ZYMV-LHG CP核苷酸多态性及进化分析
        3.3.6 线性抗原表位预测
        3.3.7 模型种类和参数
        3.3.8 ZYMV的进化分析及最近共同祖先推断
    3.4 讨论
4. 罗汉果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转基因罗汉果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菌株及质粒
        4.2.1.2 抗生素及植物生长素
        4.2.2 外植体的获得
        4.2.2.1 种子的收获
        4.2.2.2 种子的播种及子叶外植体的获得
        4.2.2.3 真叶外植体获得
        4.2.3 罗汉果转化体系的建立
        4.2.3.1 最适外植体的筛选
        4.2.3.2 卡那霉素浓度的筛选
        4.2.3.3 最佳的头孢霉素浓度的筛选
        4.2.4 罗汉果遗传转化
        4.2.4.1 外植体预培养
        4.2.4.2 转化农杆菌的培养
        4.2.4.3 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养
        4.2.4.4 筛选分化
        4.2.4.5 生根
        4.2.4.6 抗性苗的繁殖
        4.2.4.7 移栽
        4.2.5 RNAi载体的构建
        4.2.5.1 ZYMV CP和NIb基因二级结构预测及引物的设计和合成
        4.2.5.2 RNAi干扰载体的获得
        4.2.5.3 目的片段的获得
        4.2.5.4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4.2.5.5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4.3 结果
        4.3.1 罗汉果的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4.3.1.1 最适外植体的筛选
        4.3.1.2 最适筛选压力的选择
        4.3.1.3 头孢霉素(Cef)对罗汉果再生植株生根的影响
        4.3.2 CP和NIb基因的RNA二级结构预测
        4.3.3 ZYMVCP ZYMVNIb干扰载体构建
        4.3.3.1 干扰片段的PCR扩增及克隆
        4.3.3.2 干扰片段连接到植物双元表达载体上
        4.3.3.3 pBI121ZYMVCPRNAi和pBI121ZYMVNIbRNAi转化罗汉果
        4.3.4 转基因罗汉果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4 讨论
5 全文总结与讨论
    5.1 全文总结
        5.1.1 ZYMV-LHG抗血清的制备和田间调查研究
        5.1.2 ZYMV-LHG进化分析
        5.1.3 罗汉果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转基因罗汉果的获得
    5.2 全文讨论
    5.3 论文创新点
    5.4 后续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抗血清的制备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病毒的提纯
        1.2.2 病毒纯度及浓度的测定
        1.2.3 抗血清制备
        1.2.4 血清处理
        1.2.5 样品采集及发病情况的调
        1.2.6 间接ELISA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毒浓度测定
    2.2 抗血清效价
    2.3 田间病毒病发病情况
    2.4 果园及其附近植物带毒率检测
3 讨论

(10)罗汉果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培养基的种类和成分
2 接种外植体的种类
    2.1 胚
    2.2叶
    2.3 茎段
    2.4 茎尖分生组织
3 脱毒苗的获得和病毒的检测
    3.1 脱毒苗的获得方式
    3.2 脱毒苗病毒的检测
        3.2.1 直接检测法。
        3.2.2 指示植物法。
        3.2.3 电镜观察病毒和叶片的游离氨基酸检测法。
4 罗汉果组培苗的质量评价
5 小结

四、罗汉果花叶病毒(WMV-2-Luo)抗血清制备及ELISA检测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药剂对罗汉果花叶病毒病的田间防效[J]. 梁载林,甘宁,曹相余,梁秀荣. 广西植保, 2021(03)
  • [2]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与育种应用[D]. 王凯玥.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3]西瓜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及长距离移动决定因子研究[D]. 冀树娴.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4]罗汉果组培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秦洪波,王新桂,郭伦发,江新能,韦婉羚,伍玲琼,陶兴来. 福建农业学报, 2019(02)
  • [5]罗汉果组培苗二次脱毒技术研究[J]. 吴群英,李伯林,李景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13(05)
  • [6]罗汉果茎尖脱毒技术研究[J]. 吴群英,李伯林,李景云. 北方园艺, 2013(03)
  • [7]罗汉果组培苗脱毒方法研究[J]. 吴群英,李伯林,李景云. 广东农业科学, 2012(24)
  • [8]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及转基因罗汉果的研究[D]. 朱英芝. 广西大学, 2012(01)
  • [9]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罗汉果分离株抗血清的制备和应用[J]. 朱英芝,韩英,蒙姣荣,廖咏梅,邹承武,陈保善. 热带作物学报, 2011(09)
  • [10]罗汉果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J]. 罗剑,蓝群.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4)

标签:;  ;  ;  ;  ;  

罗汉果花叶病毒(WMV-2-Luo)抗血清制备及ELISA检测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