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徐纯[1](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黄国桥[2](2013)在《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金融发展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金融风险的形成与积聚,当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将严重影响到一国的金融安全。2008年起源于华尔街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11年的欧洲债务危机再次敲响了金融安全的警钟。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性、权威性和综合性等特性决定了国家审计应当而且能够在维护金融安全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现有文献较多的是对金融安全以及国家审计的独立研究,将二者关联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特别是结合中国审计的实践,从案例的角度进行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立足于我国国家审计的实践,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风险因素,指出国家审计存在的制度缺陷和面临的问题,全方位、多视角地提出国家审计的改进设想,以弥补系统研究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文献的缺憾,对于中国审计而言,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文章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对国内外关于金融安全和国家审计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特别是对金融安全与国家审计的关系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阐释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最后简要地说明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分别对金融安全和国家审计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对国家审计本质的几种学说进行了比较。第三章明确了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分析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功能,包括综合性、预防性、揭示性、抵御性等功能,提出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实现路径,即通过预警与防范、跟踪与反馈、监督与评价、纠偏与落实、整合与创新等机制来实现。接下来的两章是现实考察和案例解析。第四章首先从各项指标初步判断我国金融运行处于“基本安全”的状态,然后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风险因素,包括制度风险、结构风险、机构风险、创新风险、开放风险和监管风险等,其次,分析了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发展阶段和历史作用,最后,指出我国国家审计存在的制度缺陷和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五章紧密结合中国审计的实践,剖析了近年来国家审计开展的与金融安全有关的五个典型案例,既有审计发挥批判性作用,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案例,又有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体制机制制度完善的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第六章将“免疫系统”和“国家治理”理论运用到国家审计实践,指出国家审计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核心目标是维护金融安全,由于国家利益的基础是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有多大,金融安全的边界有多大,国家审计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累积的大背景下,我国国家审计必须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目标,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1)国家审计应该占据金融监管制高点,更加突出建设性作用。(2)深化与拓展国家审计的内容,提高审计的综合性,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审计的宏观性,加强金融监管绩效审计;提高审计的针对性,以防范风险为审计导向。(3)变革与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包括加强专项调查、提供咨询服务、审计关口前移、开展后续评价、发挥属地优势等。(4)提升国家审计的技术和加强人才培养,包括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金融计算机审计力度;加强安全预警,推动完善中国金融安全网;适应安全审计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最后一章为研究结论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深化了对国家审计理论创新的研究。本文认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论奠定了国家审计的历史基础,“免疫系统”论拓展了国家审计的时代功能,“国家治理”论则深化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内涵。第二,从比较和发展的视角研究国家审计在维护金融安全中的监督地位和组织优势。一方面从比较的视角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审计的经验和启示,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视角对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进行现实考察,制度风险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国家审计要占据金融监管的制高点。第三,跳出了以往关于国家审计边界论的局限,提出金融安全的边界有多大,国家审计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的新论点,并系统地提出维护金融安全审计目标下我国国家审计的改进设想。
阮宁[3](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审计案例分析 ——以J省YS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解决广大农民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既是各级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贯彻落实国家农村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该工程的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营,对改善农民身心健康、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力度,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关乎切身利益和殷切期望的广大农民群众,人大立法机关、政府相关机构和决策者也迫切需要了解工程建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民生改善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于是乎产生了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客观评价和监督的客观要求。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国家审计署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或审计调查,本文以J省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案例作为切入点,通过阐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内涵、特点、方法和程序,总结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经验和启示,有助于充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理论体系,丰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同时对于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发挥最大的资金使用效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包含引言和正文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含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共工程项目审计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中总结提炼了相关观点,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正文包含五大章节:第二章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概念、目标、特点、方法、程序和理论基础做出了阐述,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特点、方法和程序是本文选题的创新点,对于审计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三章详细介绍了YS区农村供水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立审计目标,把握审计范围和对象,突出审计内容和重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四章简要介绍了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发现问题的过程和定性依据,审计评价意见及被审单位整改情况,充分展现国家审计的监督力量。第五章分析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第六章通过对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经验总结,指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在推动健全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为惠农政策执行提供了较好的审计监督等方面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同时,就深入开展审前调查,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合理配置和整合审计资源,完善审计结果公开和问责机制等方面提出自己0的观点,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考。
尹律[4](2014)在《环境审计理论和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环境保护的新形势之下,党和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架构。环境审计是审计机关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被审计方环境保护行为及相关资金运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其担当历史使命,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之下,本选题具有较为显着的学术价值。首先,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研究环境审计的意义,分别对国外和国内环境审计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交代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挖掘研究创新点和研究局限性;其次,本文分析环境审计的产生和演进、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环境审计的职能和目标、环境审计的法规、环境审计的内容和实现方式等;再次,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截至2013年的环境审计文章数量的年度分布为依据,分析了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和经济建设客观需求之间相关性;以中国审计署网站上截至2012年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数量的年度分布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认为环境审计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还依赖于审计主体满足经济建设客观需求的能力,即环境审计能力;以我国审计署的环境审计案例为依据,举证说明经济建设客观需求和环境审计能力供给相互契合的现实可能性。最后,本文提出了环境审计能力十个方面的提升策略。本文认为,环境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现处于总结推进阶段,以受托经济责任论、免疫系统功能论、国家治理论、审计规制论、社会契约论等为支撑,致力于揭示矛盾、纠正偏差、堵塞漏洞以防止问题再次发生,致力于预防和抵御风险以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咨询和信息反馈;环境审计在理论指导下得以发展是有其动力和原因的:环境审计源于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因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而生,并随着经济建设客观需求的递进而趋向完善;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是能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然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不一定会致使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要有环境审计能力作为支撑,审计机关是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提升环境审计能力的;我国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彰显环境财务收支审计能力,推进环境绩效审计能力,探索绿色经济责任审计能力,拓展环境专项审计调查能力,培育环境政策评估能力,强化环境审计技术运用能力,优化环境审计管理能力,加强环境审计法规建设能力,增强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构建能力,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知识更新和实战能力等去全面提升环境审计能力。
乔春华[5](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审计的辉煌成就与启示》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审计发展飞速,取得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审计的基本框架,健全高校审计制度并将高校审计定位于大学治理的层面上,构建"以财务审计为主、管理审计为辅"逐步过渡到"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的高校审计基本模式等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丰富的实践和辉煌的成就需要对高校审计进一步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如需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第九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制定高校《内部审计章程》等;需要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审计理论和方法;在实务中要推动设置高校总审计师、评审高校正高级审计师等。
宫军[6](2013)在《专项审计调查的历史观察》文中研究说明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国家审计活动,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和在财政经济体制、机制方面特有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回顾我国专项审计调查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有关专项审计调查的理论困惑,深刻认识专项审计调查的科学价值。
范文涛[7](2019)在《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研究 ——以A省为例》文中认为在参保人数不断增多、养老待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养老保险基金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也面临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虽然总体来看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且结余可观。但具体来看,省际之间基金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个别省份基金当期已收不抵支的情况。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和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国家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满足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治理的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护航。在助力“三大攻坚战”的关键时刻,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开展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在维护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和基金安全性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由于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广、种类多,养老保险基金体量大、运营复杂等突出特点,给相对有限的审计资源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了提升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更好地发挥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服务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作用,需要对审计工作实践进一步优化。论文首先阐述了新形式下优化提升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实践的必要性,梳理了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目标、审计内容与重点、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报告与公告的相关研究,并基于控制论和审计质量相关理论展开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法,汇总整理了审计机关官网的公开数据,分析了近几年审计机关开展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工作概况,总结了取得的成效,也指出并分析了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借助A省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具体案例,着眼于审计机关开展工作流程,从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对S特派办开展A省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总结了成功经验,并分析了尚存的不足之处。最后,综合现状分析和具体案例分析的结果,针对当前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S特派办的成功经验以及其他审计机关的先进经验做法,从审前培训、人力资源配置、方案编制、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报告等多方面,提出了优化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实践的建议,以期更好发挥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维护国家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健康运行的作用。现有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研究大多从审计的必要性或基金运行某环节审计的单方面研究。而本文通过搜集整理较为全面的公开资料,结合亲身经历充分获取到的一手案例资料,创新性地将两者相结合,较为系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的优化建议,促进国家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张甜[8](2016)在《济南市基层专项审计调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专项审计调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活动和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国家重大投资项目、惠民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行调查和监督的一种重要的审计职能。专项审计调查在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深化改革、促进依法行政和推进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审计署和基层各级审计机关广泛开展了各类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政府和公众对专项审计调查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而审计机关特别是广大基层审计机关由于理念落后、信息不对称和审计力量不足等原因,在专项审计调查的实践中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专项审计调查的一些理念和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本文以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了济南市以及其他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大量数据与案例,并借鉴以往专项审计调查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发展历程、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同时,从基层审计机关实际出发,结合案例具体分析了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存在的计划编制不科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审计方法单一、审计成果运用不足、审计调查查处违法问题和揭示经济风险能力较弱、缺乏专项审计调查绩效评价体系和理论研究不足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从计划制定、绩效评价、体制机制、风险识别、成果运用和理论研究等六个环节深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济南市和其他基层审计机关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建立专项审计调查高风险领域评估制度、建立专项审计调查绩效评价体系、创新专项审计调查方法、推进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提高专项审计调查成果运用能力以及对专项审计调查进行新的准确定位等六项完善基层专项审计调查的对策建议,以期妥善解决其在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更好的发挥专项审计调查在深化改革、完善国家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纵观我国专项审计调查的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虽然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不过关于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调查实践的研究并不多,既有的实证研究也由于时期较早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缺乏指导实践的意义。所以,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结合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审计调查现代化的角度,把专项审计调查定位为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同时,提出建立专项审计调查高风险领域评估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创新专项审计调查方法、实现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等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建议,这对基层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的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由于作者在专项审计调查数据搜集方面面临的困难和视野的局限,本文在数据的分析方面仅能依托于既有的数据,由于缺乏全国范围的准确全面的数据,现有的分析可能存在偏颇之处,另外基于作者作为审计一线工作者而非专业审计理论研究者,本文在审计理论的分析方面也缺乏一些理论研究的深度,这些不足之处还需要今后专项审计调查的研究者予以弥补。
吴俊[9](2019)在《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现阶段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要实现人人脱贫、人人小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务院制定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其目的是更快更好的帮助残疾人实现小康,而残疾人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参与社会、劳动就业方面会受到自身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政府要大力扶持残疾人就业,帮助残疾人创收增收,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帮助实现每个残疾人小我的“小康”目标,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虽已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以保障一定数量的残疾人能够就业,且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执行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些许问题,J市审计局根据党的要求和政府文件的规定统一组织领导辖区所有区县开展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梳理发现残疾人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审计调查建议,以改善残疾人就业方面的政策执行、落实情况,从而促进更多的残疾人能顺利就业,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生活。鉴于此,本文以J市W区开展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在该实际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此类专项审计调查提出些许建议。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首先总结国内外在残疾人就业立法、残疾人就业方式、专项审计调查这三个方面的文献,为分析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奠定基础;其次,介绍专项审计调查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分别从定义、内容、方法、程序四个方面对其概念进行具体阐述,为开展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最后,介绍W区开展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实际案例情况。结合该实际案例,分析发现审计机关在开展此类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审计调查内容不全面、审计调查方法应用单一及形式化、审计调查质量控制不严、审计调查结果运用程度低等问题,深入剖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创新审计调查工作理念、落实审计调查各项工作、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对审计调查后续工作的重视这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特点为:第一,运用W区在2018年开展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第二,从专项审计调查的准备、实施、结束、调查整改四个阶段对审计调查工作进行梳理分析。本文对W区开展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进行研究旨在为对审计调查工作提出实践性的建议,并希望能为以后开展类似工作奠定基础,更好的发挥专项审计调查的作用。
徐薇[10](2018)在《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困境之中,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逐步觉醒。政府在全体社会成员的授权下承担合理使用生态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完善环境治理、追究环境责任和报告环境管理情况等公共受托环境责任。政府公共受托环境责任的存在催生了政府环境审计,这既是责任政府内生的逻辑结果,也是治理“政府失灵”的外部制度要求。中国的政府环境审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顶层设计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政府环境审计被赋予全新的定位和职能。为保障公民环境权益,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促进环境保护和治理,国家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法对承担公共受托环境责任的对象履行受托责任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检查、评价和鉴证,从而监督政府环境职能的履行,制约政府环境管理的权力,推动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升国家环境治理的能力。中国的政府环境审计基础相对薄弱,在快速增长的现实需求之下,改革的推进亟需理论框架的新构和实务操作的创新。本研究以公共行政管理的视角,采用规范研究、比较研究和经验研究的方法,在审视政府环境审计的历史发展规律,分析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实践和现实的矛盾问题,借鉴国外政府环境审计经验的基础上,新构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务创新路径。理论方面,政府审计本质的最新理论一“免疫系统论”为政府环境审计研究提供了引导。本研究依循这一理论,在政府审计理论总框架之下,探讨政府环境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框架构建、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实务方面,从理论框架的各基本要素出发,针对制约政府环境审计实务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改革和创新的目标、思路和途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通过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历史演变、现状和特点,审视政府环境审计各关键要素和风险环节,可以发现,当前的政府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不足,实务操作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双重影响,存在依据不足、职责不清、信息不畅、方式单一、技术乏力、专业能力欠缺等突出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政府环境审计职能的发挥。面临应对痼疾并顺应发展的双重压力,加之审计本质和审计动因的双重驱动,政府环境审计必须也必将走上革新之路。其次,政府环境审计的改革研究分为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首先从构建理论框架出发,这一框架需要体现政府审计理论的普遍性要求,并同时兼顾环境审计制度的特殊性。研究中创新地提出了研究逻辑起点“二元论”的观点,即以政府环境审计的本质和动因作为逻辑起点,立足于政府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本质,以公共受托环境责任为基础,结合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和需求,构建由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的政府环境审计理论框架。基础理论以审计本质为基点,研究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依据、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应用理论围绕审计动因,探究审计需求、审计内容和审计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实现良性互动,在理论中寻求指引、明确导向,从实务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理论与实务相互印证、相互检验、共同发展。最后,在新构的理论框架之下,政府环境审计实务层面的改革在国家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政府审计制度完善的背景下进行,新公共行政的理念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顶层设计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和基调。本研究认为,政府环境审计制度改革应以政府审计体系本身为起点,运用新公共行政学理论,从政府环境审计理论框架中的审计规范、审计目标和审计控制入手逐步展开。研究提出了完善环境审计法律依据、拓展政府环境审计对象和内容、创新政府环境审计组织形式、改善政府环境审计管理流程和构建专业环境审计人才队伍等五个方面的实务改革目标和思路,并结合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重点研究提出了以上五个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改革实施路径,旨在切实发挥政府环境审计职能,监督并推进政府受托公共环境责任的履行,有效提升国家环境治理能力。
二、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2)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金融安全 |
(二) 国家审计 |
(三) 金融审计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关于金融安全的文献综述 |
(二) 关于国家审计的文献综述 |
(三) 金融安全与国家审计关系的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金融安全与国家审计的理论基础 |
一、金融安全理论 |
(一) “金融危机”理论 |
(二) “金融安全网”理论 |
二、国家审计理论 |
(一)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国家审计与金融安全关系理论 |
(一) “免疫系统”理论 |
(二) “国家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功能与路径 |
一、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主要功能 |
(一) 国家审计的综合性功能,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 |
(二) 国家审计的预防性功能,有利于预警潜在风险 |
(三) 国家审计的揭示性功能,有利于暴露重大风险 |
(四) 国家审计的抵御性功能,有利于根除风险隐患 |
二、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实现路径 |
(一) 预警与防范机制 |
(二) 跟踪与反馈机制 |
(三) 监督与评价机制 |
(四) 纠偏与落实机制 |
(五) 整合与创新机制 |
第四章 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现实考察 |
一、对我国金融安全状况的评价和分析 |
(一) 我国金融安全状况的基本评价 |
(二) 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风险因素 |
二、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发展阶段 |
(一) 第一阶段:财务收支审计阶段(1983至1998年) |
(二) 第二阶段: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阶段(1999至2001年) |
(三) 第三阶段:效益审计阶段(2002年至今) |
三、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存在的问题 |
(一) 制度缺陷 |
(二) 现实问题 |
第五章 我国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案例解析 |
一、金融领域查处腐败审计案例 |
(一) 金融腐败的原因及危害 |
(二) 国家审计为什么关注金融腐败 |
(三) 国家审计查处金融腐败的方法及结论 |
二、影子银行隐含风险审计案例 |
(一) “影子银行”的由来及特征 |
(二) 国家审计的内容及关注重点 |
(三) 国家审计对“影子银行”的结论 |
三、新增贷款投向跟踪审计案例 |
(一) 宏观调控的政策背景 |
(二) 开展新增贷款投向跟踪审计的目的 |
(三) 国家审计关注的内容及方法 |
四、外汇资金跨境流动审计案例 |
(一) 外汇资金异常流动的风险 |
(二) 国家审计的方法与结论 |
五、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审计案例 |
(一) 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性债务 |
(二) 国家审计的方法及结论 |
(三)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效果 |
六、案例总结 |
(一) 审计监督手段的批判性 |
(二) 审计发挥作用的建设性 |
(三) 审计监控关口的前置性 |
(四) 审计监控策略的全程性 |
第六章 维护金融安全审计目标下我国国家审计的改进设想 |
一、国家审计定位的转变 |
(一) 审计地位:占据金融监管制高点 |
(二) 审计作用:更加突出建设性作用 |
二、国家审计内容的深化与拓展 |
(一) 提高审计的综合性,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 |
(二) 提高审计的宏观性,加强金融监管绩效审计 |
(三) 提高审计的针对性,以防范风险为审计导向 |
三、国家审计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
(一) 加强专项调查 |
(二) 提供咨询服务 |
(三) 审计关口前移 |
(四) 开展后续评价 |
(五) 发挥属地优势 |
四、国家审计的技术提升和人才培养 |
(一) 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金融计算机审计力度 |
(二) 加强安全预警,推动完善中国金融安全网 |
(三) 适应安全审计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 感受风险 |
(二) 揭露问题 |
(三) 建设作用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审计案例分析 ——以J省YS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相关研究 |
1.2.2 公共工程项目审计的相关研究 |
1.2.3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内容与基本框架 |
1.4.1 本文内容 |
1.4.2 本文基本框架 |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概述 |
2.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内涵与目标 |
2.1.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概念 |
2.1.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目标 |
2.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特点 |
2.2.1 以工程造价审计为重点 |
2.2.2 以跟踪审计为主要形式 |
2.2.3 以计算机和设备辅助审计为手段 |
2.2.4 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为根本目的 |
2.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方法 |
2.3.1 资料分析 |
2.3.2 实地观察 |
2.3.3 问卷调查访谈 |
2.3.4 大数据分析 |
2.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程序 |
2.4.1 工程前期工作情况 |
2.4.2 工程资金筹集、管理及使用情况 |
2.4.3 工程实施情况 |
2.4.4 工程建成及运行效益情况 |
2.5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理论基础 |
2.5.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5.2 公共资金管理与控制论 |
2.5.3 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
3.J省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案例介绍 |
3.1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 |
3.1.1 农村供水基本情况 |
3.1.2 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
3.2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问题 |
3.2.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 |
3.2.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
3.3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主客体简介 |
3.3.1 J省审计厅 |
3.3.2 YS区审计组 |
3.3.3 YS区水利局 |
3.4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实施过程 |
3.4.1 确立审计目标 |
3.4.2 把握审计范围和对象 |
3.4.3 突出审计内容和重点 |
4.J省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结果及报告 |
4.1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
4.1.1 少数工程建设管理不到位 |
4.1.2 个别工程资金管理不规范 |
4.1.3 工程后期管理存在弱化现象 |
4.2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审计评价及问题整改 |
4.2.1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审计评价 |
4.2.2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
5.J省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建议 |
5.1 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缺乏绩效评价标准 |
5.1.2 跟踪审计不及时 |
5.1.3 审计力量不足 |
5.2 完善J省 YS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建议 |
5.2.1 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5.2.2 从体制上解决审计主客体不匹配问题 |
5.2.3 充实审计力量 |
6.案例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案例研究结论 |
6.1.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推动健全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机制 |
6.1.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提高了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
6.1.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为惠农政策的执行提供了较好的审计监督 |
6.2 案例研究启示 |
6.2.1 深入开展审前调查是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基础保障 |
6.2.2 规范审计工作程序为降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风险提供技术保障 |
6.2.3 合理配置和整合审计资源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提供智力保障 |
6.2.4 完善审计结果公开和问责机制是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的制度保障 |
6.3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环境审计理论和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2.1 国外研究综述 |
0.2.2 国内研究综述 |
0.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研究创新和研究局限 |
0.4.1 研究创新 |
0.4.2 研究局限 |
1 环境审计理论分析 |
1.1 环境审计的产生和演进 |
1.1.1 国外环境审计 |
1.1.2 我国环境审计 |
1.2 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 |
1.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1.2.2 “免疫系统功能”理论 |
1.2.3 “国家治理”理论 |
1.2.4 “审计规制”理论 |
1.2.5 “社会契约”理论 |
1.2.6 其它相关理论 |
1.3 环境审计的职能和目标 |
1.3.1 环境审计的职能 |
1.3.2 环境审计的目标 |
1.4 环境审计法规 |
1.4.1 审计法规 |
1.4.2 环境保护法规 |
1.5 环境审计的内容和实现方式 |
1.5.1 环境审计的内容 |
1.5.2 环境审计的实现方式 |
2 环境审计发展和能力分析 |
2.1 环境审计研究数据分析 |
2.2 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分析 |
2.3 环境审计案例分析 |
2.3.1 案例背景 |
2.3.2 案例进展 |
2.3.3 案例总结 |
2.4 能力、审计能力和环境审计能力分析 |
3 环境审计能力的提升策略分析 |
3.1 彰显环境财务收支审计能力 |
3.2 推进环境绩效审计能力 |
3.3 探索绿色经济责任审计能力 |
3.4 拓展环境专项审计调查能力 |
3.5 培育环境政策评估能力 |
3.6 强化环境审计技术运用能力 |
3.7 优化环境审计管理能力 |
3.8 加强环境审计法规建设能力 |
3.9 增强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力 |
3.10 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知识更新和实战能力 |
4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相关学术成果 |
(5)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审计的辉煌成就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审计的飞速发展 |
(一) 组建高校审计机构, 配备高校审计人员 |
(二) 健全了高校审计制度, 开创了依法审计新局面 |
(三) 由财务审计逐步拓展到“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相结合”的高校审计基本模式 |
(四) 十八大以后对内部审计特别是对管理审计更加重视 |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审计领域的辉煌成就 |
(一) 探索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审计的基本框架 |
1.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中国特色之一 |
2. 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是中国特色之二 |
3.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审计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之三 |
4. 审计、纪律检查与监察等部门协调配合是中国特色之四 |
5. 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特色之五 |
(二) 新时代将高校审计定位于大学治理的层面上 |
1. 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
2. 十八大以后强调“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健全权力约束机制的重要措施” |
(三) 构建了“以财务审计为主、管理审计为辅”逐步过渡到“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的高校审计基本模式 |
(四) 高校审计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高校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校、推进廉政建设、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三、改革开放对高校审计的启示 |
(一) 建议修改或补充《宪法》《审计法》中的有关条款, 更好依法审计 |
1. 建议修改《宪法》第九十一条中的审计对象 |
2. 建议补充《宪法》第九十一条中的审计管理体制 |
3.《审计法》“总则”应补充 |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审计的基本框架 |
(三) 尽快从“以财务审计为主、管理审计为辅”向“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逐步过渡 |
(四) 加强高校审计的基础建设 |
1. 制定高校《内部审计章程》 |
2. 成立高校审计委员会, 设置高校总审计师 |
3. 评审高校正高级审计师 |
(6)专项审计调查的历史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项审计调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实践的产物 |
二、专项审计调查与审计类型 |
(一) 专项审计调查的雏形 |
(二) 专项审计调查的审计类型特征 |
1. 专项审计调查的宏观效果显着。 |
2. 专项审计调查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
3. 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逐步增大。 |
三、专项审计调查与审计方式 |
四、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 |
五、专项审计调查的法制化进程与发展 |
(一) 专项审计调查成为审计机关法定职责 |
(二) 专项审计调查开始进入规范化程序 |
(三) 专项审计调查法制化的发展 |
1. 专项审计调查目标与报告的法制化。 |
2. 专项审计调查作为绩效审计的法制化。 |
(7)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研究 ——以A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目标研究 |
2.2 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内容与重点研究 |
2.3 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取证方法研究 |
2.4 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报告与公告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 |
3.1 委托代理理论 |
3.2 控制论 |
3.3 审计质量管理理论 |
4 2010 年以来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概况 |
4.1 审计署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概况 |
4.1.1 项目开展紧跟养老保险改革变化 |
4.1.2 审计目标及时关注到国家政策及改革试点新情况 |
4.1.3 审计内容涵盖基金、政策和制度多方面 |
4.1.4 审计工作组织安排集中统一、保证质效 |
4.1.5 审计公告内容从揭露基金管理使用违规问题,到揭示风险、披露政策执行情况 |
4.2 地方审计机关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工作概况 |
4.2.1 按照审计署统一部署开展审计工作 |
4.2.2 采用独立型或混合型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 |
4.2.3 从违纪违规、制度执行和资金与业务管理等方面揭示了问题 |
4.3 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取得的成效 |
4.3.1 查处了基金管理运营违法违规问题 |
4.3.2 促进了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健全 |
4.3.3 主动满足了党和国家保障改善民生的需要 |
4.4 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
4.4.1 审计客体和内容点多面广导致审计难度较大 |
4.4.2 审计人力资源的现实状况使审计工作难以深入 |
4.4.3 地方审计机关数据分析难度较高影响了审计效率 |
5 A省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述 |
5.2 审计准备阶段 |
5.2.1 成立A省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组 |
5.2.2 开展养老保险审前学习培训活动 |
5.2.3 调查A省养老保险基本情况 |
5.2.4 编制A省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实施方案 |
5.3 审计实施阶段 |
5.3.1 结合深入调查情况,明确审计总体思路和重点事项 |
5.3.2 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审计内容进行全覆盖分析 |
5.3.3 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
5.3.4 加强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管理 |
5.4 审计报告阶段 |
5.4.1 依据重要性原则分析提炼问题 |
5.4.2 撰写审计报告,提出审计建议 |
5.5 A省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成功经验 |
5.5.1 充分整合利用了审计组人力资源 |
5.5.2 运用数据分析,精准高效实现内容全覆盖 |
5.5.3 与多部门协同联动,增强了审计力量 |
5.5.4 审计调查取证途径多样,提升证据的充分适当性 |
5.5.5 审计过程中立足全局,深入分析问题原因 |
5.6 A省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尚存的不足 |
5.6.1 审前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
5.6.2 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充分性有待提升 |
5.6.3 审计延伸取证效果不理想 |
5.6.4 审计建议缺乏建设性作用,导致报告质量不高 |
6 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的优化建议 |
6.1 提升审前培训质量和效果 |
6.2 统筹审计人力资源,科学编制审计方案 |
6.2.1 充分统筹整合现有审计人力资源 |
6.2.2 围绕基金安全性目标,科学编制实施方案 |
6.3 强化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提高养老保险基金审计质效 |
6.4 重视审计调查工作,把握养老保险总体情况 |
6.5 撰写高质量的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报告 |
6.6 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济南市基层专项审计调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专项审计调查的理论概述 |
2.1 专项审计调查的概念和含义 |
2.2 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容和特征 |
2.3 专项审计调查的基本原则 |
第3章 济南市基层专项审计调查的措施及成效 |
3.1 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的进程 |
3.1.1 专项审计调查的初始阶段(1989-1994) |
3.1.2 专项审计调查的规范阶段(1995-2005) |
3.1.3 专项审计调查的转型阶段(2006-至今) |
3.2 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的主要措施 |
3.2.1 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以拓宽选题渠道 |
3.2.2 以“三结合”的方式统筹配备审计人员 |
3.2.3 制定完善规范专项审计调查程序的各项制度 |
3.2.4 出台审计限时制以提高审计效率 |
3.2.5 开展审前公示和公开审计结果以接受社会监督 |
3.3 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的主要成效 |
3.3.1 提高了审计服务改革发展的精准度 |
3.3.2 拓宽了审计监督的领域 |
3.3.3 促进了公共资源使用绩效的提高 |
3.3.4 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
第4章 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计划的编制不够科学 |
4.1.2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资源分配不太合理 |
4.1.3 专项审计调查项目采用的审计方法较为单一 |
4.1.4 审计成果的运用还不能适应政府和公众的需求 |
4.1.5 专项审计调查发现违法乱纪和高风险问题的能力较弱 |
4.2 济南市专项审计调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4.2.1 在制定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计划时缺乏科学权威的指引 |
4.2.2 缺乏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 |
4.2.3 创新审计方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
4.2.4 识别审计风险存在障碍 |
4.2.5 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渠道不足 |
4.2.6 专项审计调查的理论研究存在局限 |
第5章 优化专项审计调查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专项审计调查高风险领域评估制度 |
5.2 建立专项审计调查绩效评价体系 |
5.3 创新专项审计调查方法 |
5.4 推进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 |
5.5 提高专项审计调查成果运用能力 |
5.6 赋予专项审计调查新的准确定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9)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五)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专项审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三、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的情况介绍 |
(一)案例背景 |
(二)专项审计调查的目标及内容 |
(三)专项审计调查的过程及结果 |
四、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问题分析 |
(二)原因分析 |
五、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的对策建议 |
(一)创新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理念 |
(二)落实专项审计调查各项工作 |
(三)完善相关制度、机制 |
(四)加强对审计调查后续工作的重视 |
六、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启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 |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公共受托环境责任 |
(二) 政府审计 |
(三) 政府环境审计 |
三、研究综述 |
(一) 政府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 |
(二) 政府环境审计的实务问题研究 |
(三) 国内外政府环境审计的比较研究 |
(四) 政府环境审计研究评述 |
第一章 政府环境审计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国外政府环境审计的历史演变 |
一、国外政府环境审计的起源 |
二、国外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 |
三、国外政府环境审计发展的规律 |
第二节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历史演变 |
一、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 |
二、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发展的规律 |
第二章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实践与现实的矛盾问题 |
第一节 当前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成效 |
一、审计主体 |
二、审计内容 |
三、审计程序 |
四、审计方式 |
第二节 政府环境审计实践与外部环境的矛盾问题 |
一、政府环境责任方面的问题 |
二、环境法律规范方面的问题 |
三、环境政策方面的问题 |
四、环境信息数据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政府环境审计实践与内部机制的矛盾问题 |
一、政府环境审计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 |
二、政府环境审计对象和内容方面的问题 |
三、政府环境审计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 |
四、政府环境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 |
五、政府环境审计结果运用方面的问题 |
六、政府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的问题 |
第三章 国外政府环境审计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经验 |
一、环境审计对象和内容兼顾常规和新兴领域 |
二、环境审计成果利用形式多样、利用率高 |
三、环境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科学高效 |
四、环境政策审计方式不断推陈出新 |
五、环境审计法律规范体系较为完善 |
六、重视环境审计的横向协作 |
第二节 荷兰政府环境审计的经验 |
一、环境审计机构独立性强 |
二、环境审计法律体系完善合理 |
三、率先探索了对环境政策本身有效性的审计 |
四、环境审计队伍管理开放 |
第三节 加拿大政府环境审计的经验 |
一、环境审计监督主体多元化 |
二、环境审计队伍专业化 |
三、注重环境审计内容的创新 |
第四节 欧盟环境审计的经验 |
一、以互补审计和统一审计报告的组织方式在环境问题中开展联合审计 |
二、环境政策绩效审计中注重宏观分析 |
第五节 国外政府环境审计对中国的启示 |
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开展政府环境审计的必备前提 |
二、拓展审计范围和内容是政府环境审计的客观需求 |
三、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是政府环境审计的必然趋势 |
四、专业化和多元化的人才队伍是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关键 |
第四章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 |
第一节 政府环境审计理论框架的新构 |
一、确定政府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 |
二、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政府环境审计理论框架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 |
一、政府环境审计本质 |
二、政府环境审计动因 |
三、政府环境审计目标 |
四、政府环境审计规范 |
五、政府环境审计控制 |
第五章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实务的改革 |
第一节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实务改革的背景 |
一、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中逐步引入并吸纳新公共行政学理论的观点 |
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调整 |
第二节 政府环境审计法规体系的改革 |
一、政府环境审计法规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
二、政府环境审计法规体系改革的实施路径 |
第三节 政府环境审计对象和内容的改革 |
一、政府环境审计内容和对象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
二、政府环境审计内容对象改革创新的实施路径 |
第四节 政府环境审计组织方式的改革 |
一、政府环境审计组织方式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
二、政府环境审计组织方式改革的实施路径 |
第五节 政府环境审计流程管理的改革 |
一、政府环境审计流程管理改革创新的目标和思路 |
二、政府环境审计流程管理改革创新的实施路径 |
第六节 政府环境审计专业队伍建设的改革 |
一、政府环境审计专业队伍建设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
二、政府环境审计专业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2]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D]. 黄国桥. 武汉大学, 2013(05)
- [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审计案例分析 ——以J省YS区为例[D]. 阮宁.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4]环境审计理论和能力建设研究[D]. 尹律. 贵州财经大学, 2014(03)
- [5]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审计的辉煌成就与启示[J]. 乔春华. 会计之友, 2018(18)
- [6]专项审计调查的历史观察[J]. 宫军. 中国内部审计, 2013(01)
- [7]养老保险基金审计研究 ——以A省为例[D]. 范文涛.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8]济南市基层专项审计调查问题研究[D]. 张甜. 山东大学, 2016(02)
- [9]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研究[D]. 吴俊.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10]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D]. 徐薇. 云南大学, 2018(10)
标签:环境审计; 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 专项审计;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政府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