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促进我国冶金工业发展

技术引进促进我国冶金工业发展

一、技术引进促进了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庭寿,王泽田[1](2021)在《我国耐火材料工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进步和低碳转型新发展——纪念钟香崇院士诞辰10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了我国耐火材料工业的主要奠基人和主要开拓者钟香崇院士(1921.11.21—2015.02.11)一生"三次创业"的历程,以及在他领导、组织或参与指导下,我国耐火材料工业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情况。1949年他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旋即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49—1969年在北京国家冶金部(重工业部)工作,组织规划发展全国耐火材料行业,期间于1963年开始负责组建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并兼任所长;1973—2000年在洛阳,发展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院);2000年到郑州直至2015年仙逝,创建发展郑州大学高温材料研究所。他站在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高度,始终倡导"立足我国耐火资源特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耐火材料"的技术方针,为我国耐火材料工业的生产技术、人才培养、学术交流、高等教育等的全面发展,实现从弱到大到逐渐变强奋斗了终生,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耐火材料之父"。20世纪最后的两个五年计划,在我国耐火材料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期间耐火材料行业承担了六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和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耐火材料工业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为进入21世纪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介绍了不同时期钢铁工业工艺技术装备发展概况和对耐火材料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21世纪后耐火材料工业取得的新进步和低碳转型新发展。今后,耐火材料行业要接续奋斗,加快构建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智能的高质量产业体系和生态产业链,力争在2060年前早日实现碳中和,不断适应和满足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要求。

徐家忠,冯宝艳,薛汝彤[2](2021)在《冶金工业冶金安全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工业是我国经济市场中的重要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冶金工业是工业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对金属产品需求的增加,推动了冶金工业的迅速发展。但在现阶段冶金工业发展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这对其稳定和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下面,文章就主要针对冶金工业冶金安全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希望对冶金工业的生产活动开展和管理提供参考。

张悦[3](2020)在《接管、改造和建设:太原钢铁厂研究(1949-1952)》文中指出接管、改造和建设是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国营企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太原钢铁厂是当时华北地区重要的钢铁企业,这一企业不但是山西省工业发展的主要引擎,而且是中国较早生产特殊钢产品的钢铁厂,在当代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该企业后,在上级部门统一领导下,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发动企业干部、职工,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太原钢铁厂前身西北炼钢厂的创建和早期发展。第二章探讨太原钢铁厂的接管。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接管准备工作,如成立地下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组建接管机构和解放厂区等。接收工厂后逐渐“变接为管”,开展职工工作、清点企业资产设备和恢复生产,为改造和建设工作奠定基础。第三、四章为改造和建设,包括以下内容。其一,企业管理机构及方式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变革管理组织机构和建立党群组织;其二,对企业人员的改造,通过思想教育和群众运动对干部、职员、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等群体进行改造,使企业人员实现“现代化”与“政治化”的转变;其三,转变经营方式,建立定额管理制和经济核算制等新型经营制度,并通过生产竞赛实现企业增产;其四,扩大生产规模、创新生产技术,并引进特殊钢生产设备;其五,在企业中开展职工文化扫盲、职业技术和政治教育,建立职工学习制度。第五章探讨太原钢铁厂接管、改造和建设的意义与经验。太钢的成功接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企业接管政策的成熟。企业改造与建设工作促进生产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平。党政干部领导与群众动员相结合的方式贯穿于太原钢铁厂的接管、改造与建设过程中,为企业发展积累了经验。通过探究太原钢铁厂接管、改造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可以以小见大地厘清1949年前后中国国营企业的发展线索。

吴程[4](2020)在《冶金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内自动化机械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机械自动化步入成熟阶段。冶金工业中,机械自动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贡献。冶金机械自动化主要是在冶金的过程里应用机械自动化,使其操作更快捷方便。文章探究了冶金工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弊端,以期推动我国冶金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闫丽[5](2020)在《“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国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中央作出了尽快开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大战略决策。苏联大力支持和援助了我国的工业化,“一五”计划就是在苏联帮助下,以工业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一五”计划中,东北地区是建设的重中之重。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东北得天独厚的发展工业的优势和条件。一方面东北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工业所需的原料、燃料等充足,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另一方面,东北原有的工业基础较好,抗战时期形成了一定的工业规模和体系。在此基础上,“一五”计划期间,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和重点建设了东北地区的钢铁、煤炭、化工和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重化工业体系,不仅改变了东北地区重工业畸形落后的面貌,更为支援全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体制机制转型等因素,东北工业进入缓慢发展时期,经济发展遭遇瓶颈。面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及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决策,为东北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促进东北工业更好更快发展,使东北经济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回首过去,汲取东北重工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因此,选取“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投资东北重工业建设的原因和有利条件,梳理东北重工业建设的一系列准备、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概括总结东北重工业建设的主要特点等问题,并系统深刻地总结出东北重工业顺利完成的重要历史意义和主要经验。旨在回顾、再现“一五”计划时期的东北重工业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新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张欣[6](2020)在《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前身是重庆电力炼钢厂,该厂于1919年成立。由于军阀混战,该厂的筹备工作时断时续,并未有所出品。1937年1月,该厂因经费不足被兵工署接收,并继续之前的筹备工作。1939年1月1日,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正式成立。全面抗战时期,该厂机器设备、部门厂房及职工人数不断扩充,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钢铁的产量和品种也在不断增加。抗战胜利后,该厂奉兵工署令紧缩编制、遣散部分员工,到1949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后而暂停生产,一共经历了13年的发展。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成立以来,凭借着兵工厂在资金来源、原料订购、产品销场等方面拥有的优势,成为了战时重庆生产兵工用钢最主要的国营钢铁厂之一,在重庆钢铁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为研究对象,基于所搜集的史料,采用史料分析、计量统计、归纳演绎、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对该厂的发展历程、管理体制、产品生产及工艺创新等进行论述,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增益。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兵工厂借鉴了近代西方国家的工厂制度,所以在组织架构上,该厂由厂长集中统一领导,并且有标准的编制系统,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人事管理上,该厂的各部门主管一般选派具有冶金专门知识的人担任,并颁布了一些有关职工出勤和生产奖惩的条例,以作为他们升降去留的依据。另外,该厂非常重视对职员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开办了各类技工训练班和职业学校,为工厂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在财务管理上,工厂有严格的普通会计与成本会计制度,每一笔账目都能做到有迹可循;当工厂年度结算后有盈余时,除弥补往年积亏外,剩余的20%解缴兵工署,80%则用于改良及充实机器设备、增加福利设施、发放奖金等。在职工生活上,工厂制定并实施了保障他们生活的福利制度,涉及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文教娱乐等方面,调动了职工们的生产积极性。总之,以上这些科学的近代化工厂管理制度是维系该厂高效有序运转的纽带。全面抗战时期,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主要任务是为各兵工厂武器生产提供所需的钢铁,包括第二十一兵工厂的枪管钢、枪件钢、刺刀钢,第三十兵工厂的掷弹筒钢,以及各兵工厂需要的冲模钢、工具钢等,还辅助生产一些兵工器材。因此,该厂生产的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时期兵工原材料的匮乏,相当于间接地参与到了国家军事抗战的队伍中。但是由于重庆近代钢铁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技术和设备方面还比较依赖外国,加之在极端的战争环境下,交通受阻,各种原材料缺乏。所以,总体而言该厂的钢铁年产量不高,质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过也正因如此,全厂职工攻坚克难,利用当地资源自制冶炼设备、进行冶炼技术创新、努力研制进口材料的替代品,保障了工厂持续不断的生产。总之,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作为重庆最主要的国营钢铁厂之一,它的成立在重庆近代钢铁工业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它的发展是重庆近代新式钢铁工业成长的一个缩影。并且它在培养后方冶金工业人才、支援重庆各兵工厂的军工生产、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馥羽[7](2020)在《我国冶金工业运行分析及发展态势》文中研究指明冶金工业是我国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贯穿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从建国初期的大炼钢铁到改革开放后的冶金工业园区的建立,都能看出我国经济发展对于钢铁冶金的依赖和重视。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加强对新时期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运行现状的分析,明确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对于促进我国冶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应结合社会发展其实分析我国冶金工业在未来的发展态势,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业生产,更有利于我国冶金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黄梁[8](2020)在《冶金工业轧制工艺的自动化技术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冶金行业自动化领域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我国在自动化控制方面已经走进了发展前列,其中冶金行业轧制工艺的自动化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冶金工业是与化学有关的高温危险工作,自动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危险性,对冶金工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冶金行业自动化技术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才能日益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促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李文[9](2019)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演化视角下中国钢铁产业升级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钢铁产业已由传统的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发展模式转变。依据演化经济学理论与熊彼特创新理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拉动产业升级的两个重要力量。然而,当前中国钢铁产业升级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处于较低的水平,且二者的协同效应也较低。现阶段的迫切任务就是要探索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机制,实现钢铁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效拉动钢铁产业升级。因此,掌握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运行机制及二者的协同演化机理,探索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其协同演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程度,是实现中国钢铁产业升级亟待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中国钢铁产业为研究对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及二者协同演化进行评价,进而探讨其对钢铁产业升级的影响。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我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震荡式增长。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呈现先增长后下降态势;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则表现出一种加速上升的趋势。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下降可能有以下原因:金融危机造成钢铁产业亏损、企业经营困难;受钢铁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重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的影响;可能与钢铁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及投入产出的时滞性有关。钢铁产业制度创新能力逐年提高。钢铁产业制度创新以企业层面制度创新为微观基础,以政府层面制度创新为支撑,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钢铁产业制度创新体系。2009年开始,政府层面制度创新得分开始高于企业层面制度创新得分。在经济危机以后,我国加大了钢铁产业政策力度,尤其在钢铁产业去产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同时在钢铁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采取了更多的措施,使得钢铁产业制度创新能力呈现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钢铁产业升级趋势较为平稳,但产业升级核心指标产业附加值评价得分基本实现增长态势。同时也注意到,产业升级指标体系其他指标表现不稳定。生产效率指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产品出口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呈现断崖式下跌。在钢铁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的动力来源不同:在产能扩张阶段,协同演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创新;在结构调整阶段,协同演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制度创新;在智能制造阶段,协同演化的主要动力仍然来源于制度创新。通过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测算,发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度不稳定,震荡明显。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仿真训练,本文观察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其协同演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程度最高,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度对劳动生产率增长与环境污染指标的降低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钢铁产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度的提高不仅可以更有效的加快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各自的发展进程,也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加速推进效应,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地进行拓展创新:(1)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2)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动态数据进行钢铁产业升级评价与测度;(3)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发现协同演化对产业升级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对钢铁产业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黄晋强[10](2019)在《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显现出缺陷,为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和为社会提供科技依托的部分科研机构发展有所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加强和改进宏观管理、搞活微观主体的基础上,重新开始重视科技的社会效益,注重科学研究的溢出效应,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力争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属于公共治理的范畴。公共治理的方式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甚至从中间向上或向下延伸和铺展,公共治理的这一特点提供了我们多维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类似的问题。本文正是有别于大多数站在战略高度自上而下的视角去论述的方法,而是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公共治理思路,以点带面,对作为托管型科研事业单位的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体制改革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文中介绍了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历史沿革与现状、与托管单位的历史渊源和隶属关系、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借助公共治理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激励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等工具,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借鉴国内外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提出对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包括:研究院所都应由专业科研机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实施财政核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制度;参考住房制度改革,对社会保障和员工福利进行合理安排;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事业退休职工进行社会化管理;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稳定优厚的科研环境;真正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快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建设等。并延伸指出这些建议对其他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及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下一步改革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二、技术引进促进了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术引进促进了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耐火材料工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进步和低碳转型新发展——纪念钟香崇院士诞辰10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追忆钟香崇先生[1-10]
    1.1 艰辛求学,报效祖国
    1.2 组织指导新中国耐火材料工业的建设和发展
    1.3 组建和发展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院)
    1.4 开展学术交流,培养人才,壮大耐火材料专业高等教育,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1.5 耄耋之年创建郑州大学高温材料研究所
    1.6 指导研究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
    1.7 初心始终不变,为耐火材料事业奋斗终生
    1.8 钟香崇先生获得的部分荣誉
2 “八五” “九五”期间耐火材料的发展[11-18]
    2.1 钢铁工业的新发展给耐火材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2 “八五”“九五”计划期间共计六个国家级耐火材料重大科技项目[11-18]
3 进入21世纪,耐火材料工业的新进步和低碳转型新发展新要求[19-25]
    3.1 钢铁工业向低碳转型发展
    3.2 耐火材料工业取得的新进步
        3.2.1 耐火材料行业技术水平,科创能力持续提高
        3.2.2 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许多领头企业
        3.2.3 耐火材料行业的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现代化、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3.2.4 耐火材料吨钢消耗大幅度下降[23-24]
    3.3 双碳目标下耐火材料行业的低碳转型新发展新要求
4 结语

(2)冶金工业冶金安全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冶金工业特点
2 冶金工业冶金常见安全问题
3 冶金工业冶金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
    3.1 冶金生产过程不规范
    3.2 生产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
    3.3 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4 冶金工业冶金安全对策
    4.1 做好对冶金生产过程的规范和优化
    4.2 加强冶金先进生产设备引进和维护
    4.3 加强冶金先进生产技术的使用和管理
    4.4 构建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5 结语

(3)接管、改造和建设:太原钢铁厂研究(1949-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一)宏观研究
        (二)区域研究
        (三)关于太原工业接管、改造与建设的研究
    三、研究概念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概念界定
第一章 太原钢铁厂的前身:西北炼钢厂
    第一节 西北炼钢厂的创建与早期发展(1932-1937)
        一、西北炼钢厂创建的条件
        二、西北炼钢厂的筹备与建设过程
    第二节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太原铁厂(1937-1945)
        一、“军管理”时期(1937-1942)
        二、“日华合办”时期(1942-1945)
    第三节 阎锡山集团接收后的西北炼钢厂(1945-1949)
        一、接收与复名
        二、复工与炼钢生产的军事化
第二章 接管工作的开展
    第一节 接管工作的准备
        一、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建立与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接管机构的成立和接管工作的准备
        三、太原城北工厂区的解放
    第二节 接管工作内容
        一、入厂接管与宣布政策
        二、维护工厂稳定与秩序
        三、实行“原职”政策与稳定职工情绪
        四、清点企业的资产和设备
        五、调动职工参与,恢复企业生产
    第三节 接管西北炼钢厂的意义
第三章 改造与建设(上)
    第一节 变革组织机构与建立党群组织
        一、变革组织机构
        二、建立党群组织,密切联系群众
        三、变革组织机构与建立党群组织的影响
    第二节 改造企业人员
        一、企业人员改造工作的主要内容
        二、抗美援朝运动下的企业人员改造
        三、人员改造的结果:生产生活的“政治化”与“现代化”
第四章 改造与建设(下)
    第一节 改革经营制度与发动生产竞赛
        一、改革经营管理制度
        二、开展生产竞赛运动
    第二节 生产规模的扩大与技术的创新
        一、引进人才、设备与兴办基建工程
        二、技术改进与创新
        三、研发、试制特殊钢产品
    第三节 职工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扫盲运动与文化教育
        二、职业技术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章 对太原钢铁厂接管、改造和建设的评价
    第一节 接管西北炼钢厂与中国共产党城市政策的成熟
    第二节 太原钢铁厂改造与建设的成效
        一、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推动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三、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平
    第三节 太原钢铁厂改造与建设工作的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冶金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冶金机械自动化现状
2 冶金机械自动化的弊端
    2.1 耗能高
    2.2 能源利用率较低
3 冶金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
4 结束语

(5)“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的原因及有利条件
    一、“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建设东北重工业的原因
        (一)构建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要求
        (二)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三)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二、“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国家财政状况基本好转是基本前提
        (二)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发展是坚实基础
        (三)苏联对华援助是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
        (四)东北的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是重要前提
第三章 “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的概况与特点
    一、“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的准备工作
        (一)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二)抽调优秀人才到东北支援
        (三)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二、“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的主要布局
        (一)重点建设机械制造工业
        (二)集中力量建造冶金工业
        (三)积极推进化学工业建设
        (四)积极建设能源动力工业
    三、“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的特点
        (一)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进行建设
        (二)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三)依托资源特点形成科学分工
第四章 “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的意义和经验
    一、“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建立了较完备的东北重化工业体系,改变了我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二)扩大了东北城市规模,推进了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三)支援了全国工业建设,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夯实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的宝贵经验
        (一)党的坚强领导重工业建设的政治保证
        (二)自力更生兼用外援是重工业建设的重要条件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是重工业建设的力量源泉
        (四)集中力量重点推进是重工业建设的基本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研究成果
致谢

(6)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抗战大后方兵器工业研究
        (二)抗战大后方钢铁工业研究
    三、资料来源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前身:重庆电力炼钢厂
    第一节 军阀混战,筹备钢厂
        一、全面抗战前重庆的政局与钢铁工业
        二、重庆电力炼钢厂的筹备
    第二节 政局初定,续办钢厂
        一、刘湘的兵工厂
        二、厂长杨吉辉其人
        三、重庆电力炼钢厂的续办
    第三节 参谋团入川,接收钢厂
        一、参谋团入川
        二、兵工署的接收
第二章 全面抗战时期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
    第一节 战时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成立与曲折发展
        一、战时重庆钢铁工业政策及概况
        二、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成立与扩充
        三、日机轰炸下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
    第二节 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管理体制
        一、制定人事管理制度,保证职工素质及纪律
        二、改进财务管理制度,保证工厂账目清楚
        三、完善福利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
        四、实行警卫稽查制度,维护工厂秩序
    第三节 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生产与工艺创新
        一、炼钢原燃料的来源与供应
        二、产品的生产及其为抗战时期兵工生产所做的贡献
        三、产品的质量及其交流反馈
        四、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技术队伍与工艺创新
第三章 全面抗战后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
    第一节 战后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接收与调整
        一、接收军用特种车辆零件试造研究所和兵工署第二十八工厂
        二、第二十四工厂部门的扩建及职工的资遣
    第二节 抗战胜利前后的重庆钢铁工业与战后第二十四兵工厂的生产
        一、抗战胜利前后重庆钢铁工业逐步衰落
        二、战后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生产困境及其原因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冶金工业运行分析及发展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冶金工业运行现状分析
    1.1 生产结构有所调整,但依然存在不合理
    1.2 冶金余热利用方面
    1.3 冶金工业生产对自动化、信息化的运用更加广泛
2 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态势展望
    2.1 冶金工业生产将加大对先进科技与技术的利用
    2.2 冶金工业生产将更加突出环保理念
    2.3 将进一步拓展冶金自动化发展渠道
3 结语

(8)冶金工业轧制工艺的自动化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
二、现有系统简介
    (一)设备执行系统
    (二)过程自动化系统
    (三)综合分析检测系统
三、自动化网络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设备不够完善
    (二)冶金过程的复杂性。
四、轧制工艺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一)基于物联网的冶金信息化平台建设
    (二)高端装备技术的研发
    (三)企业信息化系统方面
五、结束语

(9)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演化视角下中国钢铁产业升级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产业升级影响因素与度量方法
        1.4.2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实现路径
        1.4.3 制度创新相关综述
        1.4.4 协同演化与产业升级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升级
        2.1.2 技术创新
        2.1.3 制度创新
        2.1.4 协同演化
    2.2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协同演化与产业升级互动机理
        2.2.1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2.2.2 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
        2.2.3 协同演化与产业升级
第3章 中国钢铁产业升级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3.1 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
    3.2 一级指标描述性统计
        3.2.1 附加值水平
        3.2.2 生产效率水平
        3.2.3 出口水平
        3.2.4 能源利用及环保水平
    3.3 评价方法选择及实证分析
        3.3.1 评价方法选择
        3.3.2 实证分析
第4章 中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4.1 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目标与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一级指标描述性统计
        4.2.1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
        4.2.2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4.3.1 指标权重及评价结果
        4.3.2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中国钢铁产业制度创新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5.1 制度创新体系的构成及演进分析
        5.1.1 钢铁产业制度创新体系构成
        5.1.2 制度创新的演进分析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5.2.2 评级指标体系的具体说明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制度创新能力评价
        5.3.1 指标权重及评价结果
        5.3.2 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钢铁产业协同演化研究
    6.1 协同演化的实践
        6.1.1 产能扩张阶段(2001 年-2007 年)
        6.1.2 结构调整阶段(2008 年-2015 年)
        6.1.3 智能制造阶段(2016 年-至今)
        6.1.4 中国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演化的总体特征
    6.2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模型的构建
    6.3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的实证分析
        6.3.1 子系统协同度的确定
        6.3.2 实证结果分析
第7章 中国钢铁产业升级仿真实验
    7.1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7.2 BP神经网络工作原理及过程
    7.3 模型训练与确认
        7.3.1 训练样本的归一化处理
        7.3.2 网络训练及实验结果
    7.4 模型调整确定
        7.4.1 模型调整
        7.4.2 实验结果分析
第8章 本文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本文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技术创新层面
        8.2.2 制度创新层面
        8.2.3 协同创新层面
    8.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调研法
        1.4.3 个案分析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理论概述
    2.1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内涵
        2.1.1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定义
        2.1.2 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特点
        2.1.3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2.4 市场失灵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3.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基本情况
        3.1.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3.1.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与托管单位的历史渊源和隶属关系
        3.1.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现状
    3.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
        3.2.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的历程
        3.2.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科研体制改革实施情况
        3.2.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前后科研项目开展情况
        3.2.4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前后经营活动情况
        3.2.5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以来的财政状况
    3.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3.3.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科研体制改革实践问题
        3.3.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后科研项目开展问题
        3.3.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后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3.3.4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分配制度问题
        3.3.5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激励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问题
        3.3.6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前后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问题
        3.3.7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3.3.8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后职工思想观念转变问题
        3.3.9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机构改革与发展问题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经验借鉴
    4.1 国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经验
        4.1.1 韩国的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1.2 美国的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2 国内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经验
        4.2.1 台湾的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2.2 江苏省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3 对广东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深化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5.1 由专业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统一管理,解决管理体制问题
    5.2 实施财政核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制度,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5.3 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稳定优厚的科研环境
    5.4 真正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5.5 加快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建设
    5.6 参考住房制度改革,对社会保障和员工福利进行合理安排
    5.7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事业退休职工进行社会化管理
    5.8 对可能存在的疑问作进一步解释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技术引进促进了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耐火材料工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进步和低碳转型新发展——纪念钟香崇院士诞辰100周年[J]. 李庭寿,王泽田. 耐火材料, 2021(05)
  • [2]冶金工业冶金安全问题与对策[J]. 徐家忠,冯宝艳,薛汝彤. 中国金属通报, 2021(03)
  • [3]接管、改造和建设:太原钢铁厂研究(1949-1952)[D]. 张悦.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冶金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吴程. 南方农机, 2020(10)
  • [5]“一五”计划时期东北重工业建设研究[D]. 闫丽.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研究[D]. 张欣. 西南大学, 2020(02)
  • [7]我国冶金工业运行分析及发展态势[J]. 杨馥羽. 世界有色金属, 2020(03)
  • [8]冶金工业轧制工艺的自动化技术发展研究[J]. 黄梁. 冶金管理, 2020(01)
  • [9]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演化视角下中国钢铁产业升级实证研究[D]. 李文. 辽宁大学, 2019(11)
  • [10]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为例[D]. 黄晋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技术引进促进我国冶金工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