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初一女生教材可行性的初步实验

我校初一女生教材可行性的初步实验

一、初一女生教材在我校可行性的初步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百艳[1](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蒋宏宇[2](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程洁[3](2018)在《利用团体辅导促进城郊结合部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 ——以石屏县陶村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新课标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以云南省石屏县陶村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城郊结合部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展开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尝试设计并实施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和结论,结合研究者自身的一线教育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研究具体采用了《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调查问卷》中的英语学习动机问卷和《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情况问卷》两套量表组成的英语学习动机问卷。在陶村中学初一年级中选择两个班,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对照班,利用自行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对实验班进行7次辅导,每周一次,每次40分钟,对照班不做处理。辅导结束后,再次利用英语学习动机问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后测,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陶村中学学生最强的英语学习动机是外部动机,最弱的动机是内部动机。2.英语学习动机减退因素与父母影响、教师责任心、经济支持和教师教学基本功相关。3.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语言态度和外部动机有一定作用。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研究者提出了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和激发策略,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英语成绩。在此次的团体心理辅导中所实用的方案对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有一定的作用,在不断修改完善后,可作为探究一线教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缑美华[4](1993)在《初一女生教材在我校可行性的初步实验》文中研究说明一、前言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刚细致地安排了初中各年级男、女生的教材内容。教材在安排上体现了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结合;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与运动项目间交叉综合分类;统一与灵活结合以及间隔排列等特点。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地理、气候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大纲教材的安排是符合全国各地实际,还需要各地进行实验去签别验证。我

马岩[5](2019)在《龙井市第四中学经典诵读的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而其中的精华部分就是流传至今的经典文学着作。诵读经典古诗文有助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我们民族精神。同时,诵读经典古诗文也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自己的爱国意识。诵读经典古诗文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时候,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品位,近年来,从国家到教育部也都很重视传承中华文化的传承,让我们中国的广大青少年可以更好地熟悉传统文化,亲近我们传统的经典古诗文。而诵读经典古诗文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龙井市第四中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发了“品华润德”系列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并进行了经典诵读的教学,经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论文一共有四章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由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范围与方法,主要概念的界定五个部分组成。第二部分解读了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与内容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与实施建议,还有《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对经典诵读的要求。第三部分针对学校的16名语文教师和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具体的数据情况做出了分析。其中先介绍了龙井市第四中学以及学校老师、学生的一般情况,然后介绍了“品华润德”系列校本教材在开发中的指导原则、目标设置与内容安排,接着论述了龙井四中经典诵读在教学上取得的成绩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对龙井市第四中学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提出了四点建议,主要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最后部分为结语。

朱远来[6](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王洪玉[7](2010)在《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化与一体化作为一种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已迅速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将面临着一个超越国界的全球性时代。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在国内既要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又担心会导致国家分裂的两难选择。国家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矛盾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挑战,语言教育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必须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双语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多民族、多语种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的国情之一,我国同样面临着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促使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问题。在教育上就是使少数民族一方面通过学习国家族际共同语以达到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同时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从而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双语教育既是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各民族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客观需要。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之缘,东连汉地,西接藏区,具有“汉藏走廊”之称,费孝通先生称之为“藏族现代化的跳板”,此处历史上就是一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藏汉双语现象早已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藏汉双语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地处边陲的甘南藏区社会文化发生着急剧的变迁,广大藏区农牧民处于在力图融入主流社会,分享现代化社会文明成果的同时又担心失去本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的两难境地,因而藏汉双语教育发展将面临的许多新问题也亟待探索研究。本研究遵循历史学和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并辅之以文化唯物论的主客位研究方法,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特点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在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文化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政策学的有关理论,将文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着重探讨了甘南藏汉双语教育个案的社会意义,并从人类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的视域对藏汉双语教育发展在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文化变迁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其发展趋势,前瞻性地提出了藏汉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探讨和策略思考。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共一章,着重论述了本研究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阐述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采用的理论范式和具体方法以及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为历史演变,包括第二、第三两章,以历史文献分析方法梳理、再现了甘南藏区民族教育和藏汉双语教育的嬗变发展历程。第二章:简要交代了甘南少数民族教育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阐述了甘南藏区自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论述了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第三章:上溯至先秦,从历史上先秦至明清甘南藏族先民羌、氐、吐谷浑、吐蕃等古代部族先后与汉族或历代中原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廓描出甘南藏汉双语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概貌,并分阶段阐述了明清以来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是主位观点,共一章,即第四章。第四章:采用文化人类学的主位文化研究方法,利用甘南州六所中小学田野工作的访谈资料,呈现与展示了当地文化负荷者对藏汉双语教育的态度与观点。第四部分是问题与探讨,共分四章,第五至八章。以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与文化人类学的客位文化研究方法,阐述了研究者对藏汉双语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未来发展的探讨,包括对当地文化负荷者不同观点的阐释、藏汉双语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藏汉双语教育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未来发展的策略思考。第五章:归纳了社会各界文化负荷者在甘南藏区社会要不要接受我国主流社会的语言文化、有无必要在当地中小学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观点与争论,用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其进行了阐释,并从民族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的角度对甘南地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的客观必要性进行了理论论证。第六章:从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和实施策略方面对现有学校两类模式藏汉双语教育方案进行了评价。第七章:从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地理与经济生态环境、现有教育资源水平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与制约甘南两类模式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因素和条件。第八章:在前述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剖析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甘南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与藏汉双语教育将面临的困境和机遇,站在“国家一体”与“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立场上,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甘南藏汉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与策略思考。甘南藏区学校实施藏汉双语教育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必要性,在甘南藏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有着广泛的社会民意基础,甘南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既是一种客观需要,又是一种实现国家统一和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政治考量。

陈栋[8](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李清[9](2009)在《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之外,设置的全新的内容领域。该课程领域是否有必要设置?实施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都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普遍关心的焦点话题,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我国当前初中“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实施的实际,运用问卷调查、测试、深度访谈、座谈、内容分析法与统计分析法,深入课堂教学中,在教科书不同版本的比较分析中,在不同地区的对比调查测试中,比较全面深入地调查初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课程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在初中阶段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必要性、意义和价值;进而,提出改善初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系列对策。研究表明:1.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很有必要调查结果表明,92.9%的初中教师认为开设这一领域课程有必要。被访教师普遍反映,该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是有效的,因而有必要设置该课程领域。对课改与非课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学习该课程,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的较高层次的数学归纳、类比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重视该领域的学校而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该领域的课程目标,能够基本实现。2.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实施课程与理想课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来自评价、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组织教师与学生对该领域的课程实施并不重视。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泛泛,不准确。绝大多数教师仅部分实施教材中的“课题学习”,从初一到初三,教材中“课题学习”的实施数量由多到少。一些优秀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改造教材中的“课题学习”,并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随意化,教师对教学关注点认识不清,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过小。总结与评价教学内容粗略、质量不高。较多教师的教学效果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非常规问题能力等方面不明显。人教版、华师版、北师大版三个版本教材中“数学活动”、“课题学习”栏目的有些课题较好,内容注意了贴近学生生活和认识水平,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用数学的思考方式细致地观察周围生活。但是,为数不少的课题,其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看似贴近,实际较远;为数众多的课题不仅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其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非核心内容,其数学内涵上的价值不大或不清晰;教材中的课题,在知识综合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方式、数学思想的选择和编排上,缺乏层次性(七年级、九年级的课题学习差异不大)、连贯性;从图文编排来看,图表还需精选,文字还需精炼,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题的易读性,突出课题的价值。从理想课程的角度看实施课程,二者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形式、效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四个方面:首先,中考评价制度不合理,对于该领域的内容,现行的中考无法考察其目标的达成效果;其次,学校的组织管理措施不完善,受访学校普遍缺少有效实施该领域的制度、措施;再次,教师的教学缺少有参考价值的优秀教学案例集,教材的编制缺少好的课程资源,同时,教师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水平不高;最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该领域的课程目标,刻画描述得不具体、可操作性差,而现行教材中的课题的数学内涵价值不大或不清晰,内容编排缺乏层次性。3.研究的启示:基于课程实施现状及主要原因,我们从评价、资源开发、课程目标、课程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相应的对策,具体为:(1)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初中数学评价制度,增加对于该领域考察的中考要求。(2)科学开发课程资源,建立有参考价值的优秀教学案例集。即收集、提炼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习、数学活动方面的优秀案例,把省时高效的教学案例作为该领域课程融入其它领域课程常规教学中的重要课程资源;同时,进一步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编写有参考价值的优秀教学案例集。(3)显化课程目标,建立课程选材标准、组织要素、组织方案,增强该领域课程的可操作性。即确定经教学实践检验的可行的课程基本目标和核心目标,并通过课标和教材的编写显化课程基本目标和核心目标。依据课程基本目标,确定课程选材标准、组织要素,建立课程组织方案,以此为依据改编教材,加强学校的组织管理,从而增强该领域课程的可操作性。与其同时,应完善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在调查、访谈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的核心在于“积累学生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式”,而课题所涉及知识的综合类型、数学思考方式、数学思想、直接数学活动经验,课题背景、开放类型及程度,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课程组织的关键要素。(4)亟需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相应的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修改完善。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完善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设计和实施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任小龙[10](2019)在《新疆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春期性教育是针对青少年阶段进行的特定生理和心理教育,也是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重点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青春期性教育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尤其是通过调查发现新疆内初班(以下简称内初班)的青春期性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伴随着新学段的开启和身体第二性征的出现,进入青春期的内初班学生产生的困惑和矛盾日益增多。因此开展与之适应的青春期性教育,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懂得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树立健康乐观的心态,从而顺利地度过青春期。笔者以新疆克拉玛依市内初班三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的整理和筛选,汇编得到与青春期性教育有关的专题,即如何利用生物课对内初一学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开发出了适合内初班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校本课程,即如何利用周六校本课对内初二学生进行相关教育;通过研究与实践设计出了适合内初三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主题班会,即如何利用每周五的班会课对内初三学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本研究通过整理分析调查问卷以及通过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现状,对比内初班学生在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前后关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三个方面认知所发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一、大部分内初班学生已进入了青春期。72.1%男生出现遗精,85.1%女生出现月经。但是,进入初中学段的82.7%的内初班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与青春期性教育,因此亟需对内初班学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二、关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三个方面的认知,不同年级的内初班学生存在着明显差异。内初一年级学生对基本性生理知识“怀孕”和“胎儿出生位置”的错误认识比例达到57.7%和61.3%。内初二和内初三学生对于“对待自慰的态度”的错误认知比例达到了 38.7%和41.5%,表明内初一学生对基本性生理知识的掌握较差,内初二和内初三学生对性心理方面的错误认知比例较高,因此需要开展与之相适应的青春期性教育。三、针对内初班学生开展的青春期性教育是极其有效的。通过相关实验,接受过青春期性教育的实验组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以及性道德的整体认知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而未接受过青春期性教育的对照组学生相应认知水平变化不明显。

二、初一女生教材在我校可行性的初步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一女生教材在我校可行性的初步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四、文献评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伦理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背景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第二节 发展阶段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第三节 研究空间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结语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4.1.1 社会背景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1.1 社会背景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1.5 总体评价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2.1 社会背景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2.5 总体评价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1 社会背景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2.5 总体评价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3.1 社会背景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3.5 总体评价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3)利用团体辅导促进城郊结合部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 ——以石屏县陶村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动机、学习动机与外语学习动机的概念
        1.2.2 英语学习动机的理论基础
        1.2.3 学习动机的类型
        1.2.4 外语学习动机的国外研究现状
        1.2.5 外语学习动机的国内研究现状
        1.2.6 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在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中的运用
    1.3 对当前教育实践中相关现象的思考及及本研究论题的提出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第2章 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调查研究
    2.1 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对象
        2.1.3 研究工具
        2.1.4 数据收集整理
    2.2 调查结果数据的描述统计
        2.2.1 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统计分析
        2.2.2 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
        2.2.3 英语学习动机减退因素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
    2.3 不同初中生群体在英语学习动机及动机减退因素各维度上的比较
        2.3.1 性别差异检验
        2.3.2 年级差异检验
        2.3.3 民族差异检验
        2.3.4 家庭居住地差异检验
    2.4 相关分析
    2.5 对调查结果的小结和分析
        2.5.1 陶村中学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及特点
        2.5.2 陶村中学初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原因分析
        2.5.3 小结
第3章 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3.1 团体辅导设计
    3.2 团体辅导效果检验的实验设计
        3.2.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成绩前后测数据分析
        3.2.2 两个班在英语学习动机及动机减退因素各维度上的前后测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2 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
        4.2.1 教师因素
        4.2.2 家庭环境因素
        4.2.3 社会因素
        4.2.4 学习内容
    4.3 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分析
        4.3.1 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4.3.2 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
        4.3.3 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4.4 结论
第5章 思考和教学建议
    5.1 从教师角度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5.1.1 更新观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5.1.2 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合适的目标
        5.1.3 调整期望,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5.1.4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5.1.5 对学生英语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特别是记单词的方法
        5.1.6 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5.1.7 开展多种学习竞争,强化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5.1.8 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教材
        5.1.9 加强与家长沟通,争取对英语学习的物质支持和对学生的精神鼓励
    5.2 从学校角度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5.2.1 创造条件,增加教师学习观摩机会
        5.2.2 用英语布置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英语活动
        5.2.3 分层教学与评价,激发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兴趣
        5.2.4 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5.2.5 创造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合理交流学习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龙井市第四中学经典诵读的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新课程标准对经典诵读的要求
    2.1 总目标与内容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与实施建议
    2.2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对教学的要求
第三章 龙井四中经典诵读的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龙井市第四中学的基本情况
        3.1.1 学校的一般情况
        3.1.2 教师的一般情况
        3.1.3 学生的一般情况
    3.2 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特点
        3.2.1 校本教材的开发指导原则
        3.2.2 校本教材的目标设置与内容编排
    3.3 龙井四中经典诵读教学取得成绩
        3.3.1 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3.3.2 教师教学方法多样化
        3.3.3 学生识记大量古诗文与文学常识
        3.3.4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3.3.5 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4 龙井四中经典诵读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3.4.1 学生欣赏诗歌的水平低
        3.4.2 评价形式单一
        3.4.3 组织活动较少
第四章 龙井四中经典诵读的教学的建议
    4.1 教师方面
        4.1.1 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4.1.2 建立立体的评价方式
    4.2 学生方面
        4.2.1 提高欣赏水平
        4.2.2 拓展课外阅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6)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研究构想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文献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一、相关文献
        二、核心文献
        第四节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
        一、解释人类学的基本理论
        二、解释人类学与文化相对论的关系
        三、文化唯物论的主位与客位研究方法
        四、研究采用的具体方法与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双语和双语现象
        二、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
        三、藏汉双语教育
第二部分 环境与历史
    第二章 甘南藏区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甘南藏区的教育生态环境
        第二节 甘南藏区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历史演变
        第三节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甘南藏区教育的发展
        一、清代甘南藏区的儒学、义学、书院教育
        二、清末甘南藏区的学堂教育
        三、民国时期甘南藏区的新式学校教育
        四、国民政府时期甘南藏区的学校教育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甘南藏区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建国初期甘南藏区教育的发展
        二、"大跃进"时期甘南藏区教育的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甘南藏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藏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第五节 甘南藏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
        一、甘南藏区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二、甘南藏区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
    第三章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先秦至明清甘南藏族先民与汉族的接触交往和双语的发展
        第二节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后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
        三、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发展的现状
第三部分 问题与争议:主位研究——当地文化负荷者的观点
    第四章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现状调查
        第一节 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三、调查的构想与实施
        四、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第二节 甘南地区教育管理者对甘南地区藏汉双语教育的观点
        一、对甘南州教育管理者的访谈
        二、甘南州教育管理者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模式对小学教育的影响: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访谈
        一、甘南州合作市那吾藏族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访谈
        二、甘南州夏河麻当乡中心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访谈
        三、甘南两所藏族小学教育管理者、双语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主要观点
        第四节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两类模式对中学教育的影响: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
        一、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与座谈
        二、甘南州卓尼县藏族中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访谈
        三、藏族中学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主要观点辑要
        第五节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两类模式对当地大学教育的影响: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访谈
        一、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相关专家教授和管理者的访谈
        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会
        三、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主要观点辑要
        四、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双语类大学生入学成绩简要分析
第四部分 问题与探讨:客位研究-他人的眼光
    第五章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相关问题及其争议的解读与阐释
        第一节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相关问题及其争议的解读与阐释
        一、社会不同群体对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问题的不同观点与争议
        二、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相关问题及其争议的阐释
        第二节 甘南藏区学校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是促进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发展,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是落实"多元一体"思想,强化国民意识的必由之路
        三、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当地社会演变的需要
        四、实施藏汉双语教育体现了藏族群众的社会语言文字态度和现实意愿
        五、实施藏汉双语教育是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
        六、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实施是国家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政策的具体体现
    第六章 甘南两类模式藏汉双语教育方案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两类模式教育方案设计的理论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和影响双语教育模式的主要因素
        二、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两种模式的确立
        第二节 甘南两类模式藏汉双语教育方案设计的依据、原则、目标和操作策略
        一、甘南藏汉双语教育方案设计的主要依据
        二、甘南两类模式双语教育方案设计规划的原则、目标与操作策略
        第三节 甘南两类模式双语教育方案的理论分析
        一、甘南两类模式双语教育教育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二、甘南两类模式双语教育方案存在的理论与操作问题
    第七章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因素与条件分析
        第一节 国家和地方民族政策和语言政策对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一、民族政策和语言政策
        二、甘南藏汉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回顾
        第二节 甘南藏区人口构成对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一、甘南地区人口迁移对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二、甘南地区人口素质对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甘南地理与经济生态环境对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一、甘南地区的地理生态环境对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二、甘南地区的经济生态环境对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语言态度对甘南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一、对藏汉双语教育意义的看法
        二、对藏汉双语教育中两类模式的评价
        三、藏汉双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关于藏汉两种语言在教学中的使用比例
        第五节 教育资源对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影响
        一、甘南藏区双语师资因素的影响
        二、甘南藏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
        三、甘南藏区的课程内容和双语教材因素的影响
    第八章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前景与策略思考
        第一节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语言观念不断更新,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二、汉藏兼通的双语人数量不断增多,双语教育质量提高
        第二节 制约甘南藏区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藏汉双语教育中对汉语学习的认识与态度不统一
        二、选用的教材不适合农牧区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双语教师数量与质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四、藏汉双语教育经费投入缺口加大
        五、藏汉双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严重滞后
        第三节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双语教育方案、教学计划的修订方面
        二、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三、双语教育的经费
        四、双语教材的建设
        五、双语教育文化环境的改善与教育资源的整合
        六、藏汉双语教育实验与研究
        第四节 甘南民族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理论探讨
        一、甘南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研究的理论立足点
        二、藏汉双语教育两类教学模式的发展脉络及演进
        三、甘南藏区"藏汉双语+英语"模式理论建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甘南藏族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调研提纲(学校)
    附件二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件三 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调查问卷(学生)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后记

(8)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框架
        (一) 分析依据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的课程理论
        (一) 课程研究的范式
        (二) 课程组织
    二、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的研究现状
        (一) 课程实施必要性的研究
        (二) 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三) 课程目标和课程组织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过程与设计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的设计
        (一) 样本的选取
        (二) 问卷调查与测试的设计
        (三)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第四章 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一、课程的认同度
        (一)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 访谈结果分析
    二、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 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二) 提出数学问题能力
        (三) 数学推理能力
        (四) 数学应用能力
    三、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第五章 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的实施现状
    一、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实施现状
        (一) 教师与学生对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的认识情况
        (二) 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的教学情况
        (三) 教材中的课程设计情况
    二、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及原因
        (一)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 访谈结果分析
        (三) 座谈结果分析
    三、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实施现状总结及原因分析
第六章 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实施对策
    一、评价对策
        (一) 完善中考评价制度,增加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中考要求
        (二) 改革学制,改革中考,健全高考
    二、资源开发对策
        (一) 收集、提炼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的优秀案例
        (二) “从下而上”、“从上而下”,科学开发课程资源
        (三) 编写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集
    三、课程目标对策
        (一) 确定经教学实践检验的可行的课程基本目标、核心目标
        (二) 在课程标准中显化课程基本目标、核心目标
        (三) 通过教材中课程的设计与编写显化课程基本目标、核心目标
    四、课程组织对策
        (一) 依据课程基本目标,确定课程组织要素,建立课程组织方案
        (二) 依据课程组织方案改编教材,增强教材中课题的层次性、连贯性
        (三) 加强学校对课程的组织与管理
    五、其它对策
第七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 有关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设置必要性的结论
        (二) 有关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实施现状的结论
        (三) 有关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实施对策的结论
    二、改进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若干建议
        (一) 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改的建议
        (二)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三、对本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 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的方式
        (二) 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与其它领域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 本研究的优点、局限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1 初三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调查问卷
附录 2 提出数学问题能力测试题
附录 3 数学推理能力测试题
附录 4 数学应用能力测试题
附录 5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调查问卷(教师用)
附录 6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录 7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访谈问卷(教师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新疆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1.1.2 多元文化冲击与性文化泛滥
        1.1.3 学生早熟与青春期性教育滞后的矛盾
        1.1.4 国家政策高度重视与家校落实不力之间的矛盾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性生理
        1.3.2 性心理
        1.3.3 性道德、法制与社会
    1.4 研究的可行性
        1.4.1 研究对象的可行性
        1.4.2 利用生物课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可行性
        1.4.3 利用校本课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可行性
        1.4.4 利用班会课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可行性
2. 相关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内初班
        2.1.2 青春期
        2.1.3 性教育
    2.2 国外研究概况
    2.3 国内研究概况
        2.3.1 青春期性教育的争论阶段(1949年10月~1977年)
        2.3.2 青春期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78-1987年)
        2.3.3 青春期性教育的深化阶段(1988年至今)
    2.4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3. 研究设计
    3.1 被试的选取
    3.2 研究过程
        3.2.1 准备阶段
        3.2.2 实施阶段
        3.2.3 完成阶段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3.4.1 研究方法
        3.4.2 数据处理
4. 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的实施
    4.2 调查结果
    4.3 归因分析
        4.3.1 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
        4.3.2 学生对青春期性教育认知的构建缺乏引导
        4.3.3 当前青春期性教育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
5. 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实践探索
    5.1 青春期性教育实验教育的确定
        5.1.1 生物课程实验教学的确定
        5.1.2 校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确定
        5.1.3 主题班会实验教学的确定
        5.1.4 其他青春期性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确定
    5.2 内初一的生物课程实验教学
        5.2.1 青春期性教育生物课程的实施
        5.2.2 后测分析
    5.3 内初二的校本课程实验教学
        5.3.1 青春期性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5.3.2 后测分析
    5.4 内初三的主题班会实验教学
        5.4.1 青春期性教育主题班会实施
        5.4.2 后测分析
    5.5 青春期性教育实验教学的评价
    5.6 其他青春期性教育形式的探索
        5.6.1 个别教育和辅导
        5.6.2 多学科合作
        5.6.3 社团活动的开展
        5.6.4 传媒的补充
6. 研究结论及反思
    6.1 基本研究结论
        6.1.1 青春期性教育应是内初班学生的“必修课”
        6.1.2 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的开展应“以人为本”
        6.1.3 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的开展应“因材施教”
    6.2 研究反思
        6.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6.2.2 研究的不足
        6.2.3 研究的经验
        6.2.4 研究的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内初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前测调查问卷
    附录2 内初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后测调查问卷
    附录3 内初班教师青春期性教育调查问卷
    附录4 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5 青春期性教育的教学设计
    附录6 青春期性教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附录7 青春期性教育主题班会设计
    附录8 青春期性教育实验教学实施前评价表
    附录9 青春期性教育实验教学教师教学评价表
    附录10 青春期性教育实验教学课堂评价表
    附录11 青春期性教育实验教学学生问卷评价表
致谢

四、初一女生教材在我校可行性的初步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2]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3]利用团体辅导促进城郊结合部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 ——以石屏县陶村中学为例[D]. 程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4]初一女生教材在我校可行性的初步实验[J]. 缑美华. 教育论丛, 1993(S1)
  • [5]龙井市第四中学经典诵读的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D]. 马岩. 延边大学, 2019(01)
  • [6]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7]甘南藏汉双语教育历史与发展研究[D]. 王洪玉.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8]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9]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D]. 李清.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10]新疆内初班青春期性教育实践研究[D]. 任小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我校初一女生教材可行性的初步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