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月英灵集》版本考证

《和月英灵集》版本考证

一、《河岳英灵集》版本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悦[1](2020)在《唐人选唐诗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诗作为“一代之文学”,是唐代文学繁盛的最突出代表。唐朝建国至五代,不过三百年间,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作品。山水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各成气候,五言、七言齐头并进,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诗风逐渐摆脱浮靡而追求风骨与雅正,唐诗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了其盛世帝国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底蕴。唐人对于自身所处时代是满足而骄傲的,对于当时的文学发展也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尤其在诗歌方面,唐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编选同时代人的诗歌集子。这种现象到了元代被称作“唐人选唐诗”。唐人选唐诗在当时的数量应该是很多的,迄今我们可以考察到的就有一百几十种。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所涉猎唐五代的唐诗选本就有三十九种之多,但很多都已经散佚了,难以得见全貌。据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整理辑校,现存唐人选唐诗共十七种。长久以来,在唐诗研究的领域中,唐人选唐诗作为一个整体或是出现在唐代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诗选现象,并没有成为研究者们青睐的对象,他们更喜欢从唐以后的诗话和笔记中去寻找线索。自唐以降,历代都不乏唐诗选本,宋、元、明、清都在不同程度上宗唐和崇唐,与之相适应的,各个时期都出现了数目可观的唐诗选本,体现了各自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与倾向。而唐代人自己编选的唐诗集子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唐人选唐诗不仅展现了盛世大唐的文学自觉和文化自信,更体现了唐代诗歌审美趣味与诗歌特点,更可以观测出唐人诗歌风尚的动态流变。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唐人选唐诗的溯源和述评,从最早的有关唐人选唐诗的资料入手,追溯唐代唐诗选本的源流与各个选本在唐代的发展和研究。从宏观上梳理选本自唐代出现以来,经过宋、元、明、清、民国以及近现代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和贡献,以及存在的研究不足之处。通过对清代以来唐人选唐诗研究现状的分析、整理和评述,更加精准地掌握唐人选唐诗的研究现状以及薄弱部分,从而更好地指导接下来的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几种重要的唐代唐诗选本梳理唐代诗歌风尚的动态流变,探讨唐诗内部发展演变过程。第三部分研究受关注相对较少的新增的三种唐人选唐诗,201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是傅璇琮、陈尚君和徐俊先生等在既往编纂的基础上,加以增补、覆校增订而出版的。其中新增三种唐诗选本即《元和三舍人集》、《窦氏联珠集》和《瑶池新咏集》研究相对较少,并且有值得深入探究的空间。第四部分通过对几种收录女诗人诗歌的唐诗选本的分析,探究唐人选唐诗收录女诗人诗歌的原因及意义。第五部分通过对诗僧这一特殊群体的诗歌收录情况以及唐代文人与诗僧的交往酬和情况进行阐释和分析,探讨唐人选唐诗中收录僧诗的积极意义。第六部分是诗人个案分析。通过对几位唐代着名诗人在唐人选唐诗诸本中的收录情况进行统计,并以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和仕宦经历相结合进行考察分析,还原诗人的诗歌作品在唐代被接受的真实情况,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张九龄和孟浩然等。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首先,第一次对二十一世纪以来唐人选唐诗的研究进行全面的评述,总结已有取得的成就,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其次,对于前人较少涉猎的女诗人群体及诗僧群体的观照和研究。分别列两章内容进行论述和分析,探寻女诗人和诗僧这两类特殊群体在唐代唐诗选本出现的原因和价值意义,既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也体现了唐人多元的、包容的、开放的、雅正的思想文化审美趣味。

封树芬[2](2015)在《汲古阁刻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晋是明末清初常熟藏书家与刻书家,声名远播,贡献卓着。论文以毛晋汲古阁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其刻书活动,包括汲古阁之藏书、刻书目录、校勘情况、底本选择、印本先後等方面。全文共六章并一附录,首冠以绪论,以明研究现状。主体部分依次为:第一章介绍毛晋家世生平及着述。利用常熟图书馆藏抄本《汲古阁毛氏家谱》,补充其生平家世。对学界很少关注的毛晋着述进行文献学的考察,着录其作品内容、版本、流传及收藏地等信息,以供参考。第二章论述毛晋藏书,考察其来源及流散,重点研究最具有价值的毛抄本。初步汇编《存世汲古阁抄本目录》,并由此归纳分析毛抄本的特点、价值及影响。另详述毛扆所编鬻书书目《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版本情况,以补前人阙漏。第三章研究其刻书目录,详细介绍并辑补“知而未见书目”及“代刊书目”;利用陶、顾二目分析毛晋刻书类别,结合明末社会背景及学术背景分析其选刊缘由。第四章研究其校勘,运用毛晋手校本诸多案例,分析归纳其校勘方法、内容,并将手校本与刻本相对校,还原校书至刻书的整个过程,研究其校勘改字处理方式,指出清代以来学人所谓的毛刻“好臆改”的观点,实有偏颇,不足为信。并汇编整理《毛氏手校本经眼录》;充分利用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及浦镗《十三经注疏正字》,考察毛本与诸本异文,具体分析其致误之由,进一步考实毛晋刻书并未如前人所言“舛讹甚多”。第五章考查汲古阁刻本采用底本情况,以《津逮秘书》及毛刻唐人集为代表,考察出毛晋在底本选择上,遵循择善而从的原则,以宋元旧本、抄本及家藏本为主,多为罕见之本。毛氏既不迷信宋本,亦不排斥坊本,而是从实际版本价值出发来选定底本,从而厘清了清人所谓毛晋刻书不据家藏善本而妄改的说法。第六章研究汲古阁本初印本及後印本的情况,略补前人研究之漏,了解毛晋刻书过程及其认真态度,批评了叶德辉称毛晋“亦妄庸者流”的不实之论。当时书坊据汲古阁原版重印及重刻本情况亦作了些汇编及论述。此外,研究清代以来汲古阁本的流传及影响,重点是《四库全书》采用汲古阁本的情况及馆臣对汲古阁本的评价问题。毛晋藏书刻书成就突出,为一时之冠,其刻书方法及思想极大影响後来者,为古籍保存及流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石树芳[3](2013)在《唐人选唐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唐人选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唐代诗歌繁荣与选本兴盛的社会动力与学术渊源,并以汉书学、文选学、类书为切入点勾勒隋唐之际社会思潮的演变轨迹。全面考察《翰林学士集》、《才调集》、《珠英学士集》、《丹阳集》、《荆扬挺秀集》、《河岳英灵集》、《箧中集》的时代特色与批评价值,试图在总体关照与专题拓展的基础上将唐人选唐诗研究向纵深推进。第一部分探讨唐人选唐诗生成的历史地域因缘。唐人选唐诗的兴起既是文学现象也是社会现象,与选学兴盛、类书涌现、科举改革、创作繁荣的时代氛围密切相关。初唐时期民间研习之风由“汉书学”转向“文选学”,宫廷喜好由修撰史书转向游宴唱和,科举考试诗赋渐占主导,三股力量互相作用共同推动诗歌创作走向兴盛。“文选学”在“汉书学”的基础上萌芽成长,李善的着述教授活动使得“文选学”由学术一途转向文学一途,至此“文选学”与唐诗发展呈现渐趋清晰的联系。初唐《文选》续作的大量涌现为唐人选唐诗的出现奠定基础,《文选》在选录宗旨、文学追求等方面为唐人选唐诗提供范本,优秀的“唐人选唐诗”多以《文选》为逻辑起点。二者的地域因缘表现在“文选学”由扬润到京师,“诗选学”由京师到扬润,传播路线相同,方向相反,都与扬润地区有着不解之缘。类书兼具史学与文学的双重性质,是史学向文学过渡的重要桥梁。抄撮之风的盛行,赋体文学的发展,藏书事业的兴盛是唐代类书高度繁荣的基础,类书促使诗歌创作走上普泛化、技术化的普及之路,并为唐人选唐诗提供构建模式。唐人选唐诗中选择大于抄撮者多受《文选》影响,如《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抄撮大于选择者多受类书影响,如《翰林学士集》、《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才调集》。第二部分衡定唐人选唐诗在文学史、批评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一、唐人选唐诗揭示唐诗的发展历程,由古体——近体,由五言——七言,为文学体裁的内部演变提供佐证。二、唐人选唐诗再现诗歌复古与革新理论的互动与碰撞。唐诗创作在复古与革新的屡次论争中走向高潮,唐人选唐诗亦循此径徘徊前进。三、唐人选唐诗凸显诗歌教化功能与审美功能交替进行的演变历程。四、唐人选唐诗体现诗歌与音乐的密切关系,表明诗、词之间的渗透交融。第三部分为专题研究。以崔融、殷璠、元结编选的六部选本为考察重点。崔融《珠英学士集》在701—706间的任何时段成书皆有可能,斯2717抄写较为规范,基本符合“官班为次”的编排规则,但伯3771重出复见,对《珠英学士集》的体例研究帮助极其有限。《珠英学士集》非唱和集,具有相对明确的编选宗旨,折射崔融数年宦海沉浮与两度从军边塞的个人际遇。悲慨之风是《《珠英学士集》的主要风格,过渡性质是《珠英学士集》的时代特色。《珠英学士集》的选本意义在于:一、表明宫廷文人由元老重臣向中举士子转变,新兴阶层迅速崛起并逐渐占据文坛主流,二、是宫廷官员与底层文士交流碰撞的结晶,两者的汇集改变诗歌创作内容与形式长期分离的局面,边塞、闺怨题材已现盛唐风采。三、逐步展现近体律诗由探索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对于殷璠,生平仕宦需要重新认识。殷璠并非一生困守润州,开元中赴京应举,天宝四载彻底离开,曾在京师担任“文学”一职,因而对盛唐诗坛有全面的认识与精准的把握。以殷瑶生平为出发点,以诗歌审视社会,盛中之变天宝三载已经显现。是年盛唐着名诗人王翰、王湾、孟浩然、王维、高适、王昌龄、王之涣、岑参、杜甫悉数登场,又渐趋消失,部分诗人创作已达高峰,而身居高位的贺知章与平步青云的李白同年离京摧毁众多士人理想,天宝三载文坛已经显露中唐风貌,盛唐诗歌先于“安史之乱”十年走向终结。《丹阳集》并未特意凸显“仕宦不达”,是殷璠于长安在宫廷诗风的影响下编撰的地域选本。《河岳英灵集》初选始于长安,主要确定诗人,复选始于丹阳,主要增补作品,杜甫不被选入是时机问题。《荆扬挺秀集》是介于《《丹阳集》与《河岳英灵集》之间的诗歌选本,以荆、扬二州士人为选录重点,兼及润州,似以追溯《文选》的发展历程为出发点,并为《河岳英灵集》的出现奠定基础。元结《箧中集》是第一部既面对“开元盛世”又面对“安史之乱”的选本,主要表现“复古思想”与“写实精神”。元结对上古文学的过度迷恋导致其诗歌理论脱离时代走向偏执,在极端复古之中未能找到正确出路。

郭睿康[4](2020)在《20世纪《河岳英灵集》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梳理了20世纪对于《河岳英灵集》的研究成果,将其分为80年代以前、80年代、90年代三个阶段。总体而言,20世纪对于《河岳英灵集》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多数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批评史一类的着作中;第二,文献学反面的研究臻于完善;第三,对《河岳英灵集》的历史地位及理论贡献的体认日趋充分;第四,对殷璠诗学思想的研究逐步深入。

胡建次[5](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唐诗选本研究述论》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唐诗选本研究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唐人选唐诗研究、宋元人选唐诗研究、明人选唐诗研究及清人选唐诗研究等领域,它们从不同地块有力地呈示出唐诗选本研究的整体推进与学术贡献,有力地夯实了唐诗学学科建构。

吴光兴[6](2012)在《《河岳英灵集》的地域性、派别性问题——兼及“开元十五年”新解》文中指出本文简要地讨论殷璠选编《河岳英灵集》的地域性、派别性问题,并揭示了"开元十五年"在唐诗史上的含义。

胡可先[7](2000)在《唐人选唐诗与李白诗》文中提出唐人选唐诗是研究唐代诗歌传承与唐代文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据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一《集录》所载,共有五十余种, 流传于今者尚有十余种。考察唐人选唐诗中的李白诗,有助于了解李白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与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因为各个时期文化氛围的不同,唐人的选诗标准也不一样,所选李白诗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流传于今的唐人选唐诗,选录李白诗的有殷璠的《河

熊近宏[8](2020)在《崔国辅体及其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崔国辅是唐代诗坛一位不容忽视的诗人,唐代几个重要诗歌选本皆选其诗,且数量不少,可以说明崔国辅在当时诗坛地位不低。而后代以“崔国辅体”为题的诗歌存三十余首,从唐至清绵延不绝;明代极具影响力的批评家高棅也将其称为“五绝正宗”,可见崔国辅诗歌在后世的影响也十分长远。但由于崔国辅无别集传世,《全唐诗》录其诗仅41首,数量不多,故一直未能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现有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本文分四章,从崔国辅本人作品入手,以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对崔国辅的评价“婉娈”为中心,推及与其相关的创作与批评,循序渐进地对崔国辅诗歌及其接受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崔国辅的生平、交游进行梳理与分析,分析其在唐代文人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同时整理了崔国辅诗歌文本流传的情况,以便于后续分析的开展。第二章开始详细分析“婉娈”二字的具体含义,就诗歌的整体风貌着手,从题材、风格、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分别对崔国辅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在题材上,崔国辅存诗中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且重点抒发这些女性的“怨”情;就风格而言,许多诗作都表现出清新流畅的六朝乐府韵味;从表达方式来看,崔诗常“从对面说”、“从旁面说”,曲折委婉,具有含蓄不尽的意味。第三章针对后世出现的“崔国辅体”诗歌的创作现象,梳理了“崔国辅体”从产生到流行的具体脉络,发现“崔国辅体”因受韩偓“香奁体”、高棅《唐诗品汇》的共同影响而得以流传,并总结出清代基本定型的“崔国辅体”通常具有闺怨题材、五绝形式、表达含蓄、乐府韵味四个特点。最后一章纵观由唐至清的崔国辅接受历史,分析其在唐、明清接受较为兴盛而宋代低沉的原因,探寻历代接受中崔国辅诗歌受到重视的特质。

檀辉[9](2011)在《《河岳英灵集》与《国秀集》选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唐至清,唐诗选本众多,不同的选本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选家的审美旨趣和价值取向。盛唐人的选本今存殷璠《河岳英灵集》(独选盛唐)和芮挺章《国秀集》(合选初盛唐)两种,通过二者的文本解读和对比,揭示盛唐时期的诗学观念及其在唐诗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在历代的唐诗接受中,《河岳英灵集》一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至明代,自高棅拈出殷璠的“神来,气来,情来”这一理论,《河岳英灵集》成为了唐诗选家的代表性符号。《国秀集》一直厕身于其他唐诗选本之间,没有被单独探讨。在选诗倾向上,《河岳英灵集》的题材倾向于山水诗和咏怀诗,体制上古体诗占绝对优势,就风格而言,则又具备以生新出奇为高、文采与古朴并重、不同题材适用不同风格的包容性特征。《国秀集》的选诗,题材上多送别见赠、宴游集会等社交作品,也有较多与科举相关的诗作,体制上近体诗占绝大多数,选诗的风格倾向于辞采华艳、对仗工丽、声律和谐之作。盛唐诗歌的审美特质自严羽的“兴趣”、李梦阳的“格调”、胡应麟、王士祯的“神韵”而逐渐被揭示和明确。这些特质都在都是围绕着神情、气韵、和特殊的意趣来讨论。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实践出发,提出“兴象”这一范畴,既可以指有情思的意象,情景浑融、超出常情的诗歌境界,又可以指蕴含盛唐内在精神、强调诗人“主体性”的审美意象,实际与人们普遍认同的盛唐诗歌审美特质相契合。芮挺章《国秀集》在选择诗作时只看到了流于表面的声律辞藻,并没有能把握盛唐诗歌的内在浓郁情思和壮大的气势,缺乏对时代特点的敏感体验,因而后世理论归纳少,接受也有限。

李鹏飞[10](2017)在《殷璠诗歌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探讨殷璠的诗歌理论观点、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关于殷璠的诗歌理论观点前人研究颇多,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充分研究基础上,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殷璠的诗歌理论是整个初唐到盛唐的文化系统的生产物,也是殷璠个人作为平民士子的理想产物,体现了一种对儒家思想“明道救世”观的追求。细致分析《丹阳集》、《河岳英灵集》及相关文献,本文认为殷璠早期诗歌理论主要继承了传统观念(文学随时代和风俗变化而变化,文学具有化成天下的功能),毫无创新,但却可视为其诗论生成的基点——唐代经学诗论观点。殷璠后期的诗歌理论有一些新的变化,主要理论观点包括“风骨说”、“兴象说”和“声律说”。具体而言,“风骨说”以军旅和边塞诗歌为主,宣扬一种男性气质的诗歌文化,与陈子昂的“风骨论”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与初唐诗中昂扬向上、积极乐观、建功立业的诗风一致,而与余息尚存的宫体诗形成鲜明对照。“兴象说”以寻仙风格为主,从对超我的追求来对应当时贵族文化中的弊病,“声律说”提倡一种“尚古”、“词与调合”的声律模式,从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和对文字的探索两个角度来对贵族诗歌提出一定改良方案。

二、《河岳英灵集》版本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岳英灵集》版本考(论文提纲范文)

(1)唐人选唐诗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人选唐诗研究述评
    第一节 唐代唐诗选本的陆续出现
    第二节 宋代笔记与诗话中的唐代唐诗选本
    第三节 元代文人与唐代唐诗选本
    第四节 明代“唐人选唐诗”研究
    第五节 清代至1949年间的“唐人选唐诗”研究评述
    第六节 1949年至2000年的“唐人选唐诗”研究评述
    第七节 新世纪以来“唐人选唐诗”研究评述
第二章 唐人选唐诗诸本与唐诗的发展
    第一节 唐人选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特殊阅读对象:初唐《翰林学士集》与中唐《御览诗》
        二、“声律风骨始备”之盛唐气象——殷璠《河岳英灵集》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类相感——元结《箧中集》
        四、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诗特色
        五、沧海遗珠——唐写本《唐人选唐诗》的重要价值
        六、慧眼识老杜,广选唐英才——韦庄《又玄集》
    第二节 “雅正”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题材广泛,众体皆备
第三章 新增三种唐人选唐诗
    第一节 《元和三舍人集》
        一、同题而作,超群异彩——令狐楚出色的边塞诗
        二、文人团体酬唱合集的现象叙述与意义评定
    第二节 褚藏言《窦氏联珠集》
    第三节 蔡省风《瑶池新咏集》
第四章 唐人选唐诗中的女诗人诗歌
    第一节 收录女诗人诗歌的唐代唐诗选本
    第二节 不同阶层的女诗人
        一、帝王和女官
        二、女道士
        三、文士之妻妾
        四、倡伎
        五、女郎
        六、其他女性
    第三节 女诗人的诗歌题材
        一、交友酬赠诗
        二、闺情诗
        三、应制宴和诗
        四、写景咏物诗
        五、寓言诗
        六、边塞诗
        七、感兴诗
    第四节 女性诗人入选唐人选唐诗的意义与价值
        一、女性地位的提升与女性文化圈的形成
        二、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对女性参与文学活动的接受和肯定
第五章 唐人选唐诗中的僧诗
    第一节 僧诗的出现与繁荣
        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僧诗的产生
        二、僧诗繁荣的原因
    第二节 僧诗的题材与风格特色
        一、僧诗的题材
        二、僧诗的风格特色
    第三节 唐代文人与诗僧的交往及士僧酬赠诗
        一、唐代文人与佛教
        二、唐代文人与僧侣的交往
        三、唐人选唐诗中的士僧酬赠诗
    第四节 僧诗的繁盛在唐人选唐诗中的重要意义
        一、僧诗在中晚唐唐人选唐诗中繁盛的原因
        二、僧诗在诗歌发展中的贡献及意义
第六章 唐人选唐诗与诗人个案研究
    第一节 唐人选唐诗对李、杜、白诗歌的品评
        一、壮美飘逸,“嚷出来”的诗歌代表——李白
        二、仕途偃蹇,沉郁顿挫的“未来的开始”——杜甫
        三、《又玄集》与《才调集》对白居易的诗歌品评
    第二节 唐人选唐诗对张九龄的诗歌接受研究
        一、“九龄文雅”
        二、张九龄未入辛文房《唐才子传》
        三、唐人选唐诗对张九龄的诗歌收录及品评
    第三节 唐人选唐诗对孟浩然的诗歌接受
        一、“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二、纵情山水
        三、唐人选唐诗对孟浩然的诗歌收录及品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汲古阁刻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毛晋生平与着述
    第一节 毛晋家世生平及相关问题
    第二节 毛晋着述考
第二章 毛晋藏书
    第一节 汲古阁藏书来源及流散
    第二节 汲古阁抄本
第三章 汲古阁刻书书目
    第一节 《明毛氏汲古阁刻书目录》版本述略
    第二节 陶湘“知而未见书目”考
    第三节 毛氏代刊书目
    第四节 毛晋刻书之类别与特点
第四章 汲古阁校勘研究
    第一节 校勘者
    第二节 校勘示例
    第三节 毛氏手校本经眼录
    第四节 毛晋校勘方法及内容
    第五节 校刻改字问题
第五章 汲古阁刻书采用底本情况
    第一节 《津逮秘书》底本考
    第二节 《津逮秘书》本与《秘册汇函》本
    第三节 汲古阁本唐集底本情况
第六章 汲古阁本之刻印与流传
    第一节 汲古阁本之刻印
    第二节 汲古阁本与《四库全书》
结语
附录 毛氏题跋拾遗
主要参考文献

(3)唐人选唐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唐人选唐诗的界定
    二、唐人选唐诗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总体目标与主要论题
第一章 “选学”兴盛与唐人选唐诗的历史、地域因缘
    第一节 从“汉书学”到“文选学”:史与文的嬗变
        一、“汉书学”的繁荣
        二、“文选学”的兴起
    第二节 从宫廷史学到宫廷文学:科举的意义
        一、宫廷修史与游宴唱和
        二、科举变革与诗赋取士
    第三节 “文选学”与唐人选唐诗的意义
        一、李善与“文选学”转向
        二、《文选》与唐人选唐诗的历史因缘与示范意义
        三、《文选》与唐人选唐诗的地域因缘与学术中心
第二章 类书兴盛与唐人选唐诗的模式
    第一节 类书的兴起
    第二节 类书与唐诗
    第三节 唐人选唐诗的模式:《翰林学士集》、《唐写本唐人选唐诗》
        一、《翰林学士集》
        二、《唐写本唐人选唐诗》
        三、《才调集》的抄撮来源与诗歌归属补正
第三章 价值衡定:唐人选唐诗的文献与文学意义
    第一节 文献价值
    第二节 唐人选唐诗与诗歌创作的互动
    第三节 文学价值与批评价值
第四章 崔融与《珠英学士集》
    第一节 研究回顾
    第二节 编撰过程:《三教珠英》、《珠英学士集》与珠英学士关系探微
    第三节 编排方式:“官班为次”再考
    第四节 选本特色:悲慨之风与过渡性质
    第五节 选本意义
    第六节 余论:李峤《杂咏》与崔融《唐朝新定诗格》
第五章 :殷璠与《丹阳集》、《荆扬挺秀集》、《河岳英灵集》
    第一节 殷璠生平及相关问题
        一、殷璠生平辨析
        二、天宝三载——盛、中之变新解
    第二节 《丹阳集》所录诗人“仕宦不达”考辨
    第三节 《河岳英灵集》再考
        一 储光羲与《河岳英灵集》
        二 殷璠与《河岳英灵集》
        三 杜甫与《河岳英灵集》
    第四节 《荆扬挺秀集》新证
第六章 元结与《箧中集》
    第一节 研究价值
    第二节 编纂过程
    第三节 《箧中集作者事辑》补正举例:王季友生平补正
    第四节 《箧中集》版本流传考
        一 版本源流
        二 《箧中集》补校
    第五节 《箧中集》的文学思想
        一、复古思想
        二、写实精神
    第六节 《箧中集》的选本意义与主体追求
        一、选本意义
        二、主体追求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崔国辅体及其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生平交游及创作情况
    第一节 生平
    第二节 交游
    第三节 崔国辅诗歌创作及流传
第二章 崔国辅诗歌特色
    第一节 婉娈:怨女题材
        1、女性题材
        2、深情的怨诗
    第二节 清新流畅的六朝乐府韵味
        1、浓烈的江南情调
        2、五言四句形式
    第三节 “对面起笔”的表达方式
        1、结构:克制的结尾
        2、意象:焦点转移
第三章 崔国辅体
    第一节 “效崔国辅体”作品解析
        1、“效崔国辅体”诗范围界定
        2、晚唐:“效崔国辅体”的产生
        3、明清:“效崔国辅体”的发展与定型
        4、朝鲜:“效崔国辅体”的辐射
    第二节 “崔国辅体”的具体含义
        1.“崔国辅体”的含义
        2.“崔国辅体”的独特意义
第四章 崔国辅在历代的接受
    第一节 唐人选唐诗对崔诗的认可与选择
        1.《国秀集》与《河岳英灵集》
        2.《又玄集》与《才调集》
    第二节 宋元时期崔国辅接受的低落
    第三节 明清诗评家对崔国辅的再次重视
        1、高棅《唐诗品汇》
        2、逐渐兴盛的崔国辅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河岳英灵集》与《国秀集》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盛唐时期的唐诗选本概况及研究现状综述
    一、盛唐时期的唐诗选本概况
    二、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章 历代唐诗接受中的《河岳英灵集》和《国秀集》
    一、《河岳英灵集》与《国秀集》的历代刊刻情况
    二、历代评价中的《河岳英灵集》和《国秀集》
        (一) 《河岳英灵集》
        (二) 《国秀集》
第三章 《河岳英灵集》选诗分析
    一、多山水诗、咏怀诗的题材倾向
    二、多古体诗的体制倾向
    三、注重新奇、追求古朴的风格倾向
第四章 《国秀集》选诗分析
    一、多社交作品的题材倾向
    二、多近体诗的体制倾向
    三、注重辞采声律的风格倾向
第五章 盛唐时期唐诗选本与盛唐诗歌审美特质关系探究
    一、盛唐诗歌审美特质
        (一)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二) “盛唐格调”
        (三) “盛唐神韵”
    二、《河岳英灵集》与盛唐诗歌审美特质之间的关系
    三、《国秀集》与盛唐诗歌审美特质之间的关系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0)殷璠诗歌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殷璠前期诗歌理论
    第一节 《丹阳集》中的诗论观点
    第二节 殷璠诗歌理论生成基点
第二章 殷璠的“风骨说”
    第一节 “风骨说”溯源及其生成语境
    第二节 “风骨说”的含义
    第三节 “风骨说”的文化意蕴
第三章 殷璠的“兴象说”
    第一节 “兴象”溯源及其生成语境
    第二节 “兴象说”的含义
    第三节 “兴象说”的文化意蕴
第四章 殷璠的“声律说”
    第一节 初盛唐时期声律的发展语境
    第二节 “声律说”的含义
    第三节 “声律说”的文化意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河岳英灵集》版本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人选唐诗相关问题研究[D]. 张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2]汲古阁刻书研究[D]. 封树芬. 南京大学, 2015(01)
  • [3]唐人选唐诗研究[D]. 石树芳. 浙江大学, 2013(04)
  • [4]20世纪《河岳英灵集》研究综述[J]. 郭睿康.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2)
  • [5]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唐诗选本研究述论[J]. 胡建次. 兰州学刊, 2020(09)
  • [6]《河岳英灵集》的地域性、派别性问题——兼及“开元十五年”新解[J]. 吴光兴. 文学评论, 2012(02)
  • [7]唐人选唐诗与李白诗[A]. 胡可先. 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 2000
  • [8]崔国辅体及其接受研究[D]. 熊近宏. 西南大学, 2020(01)
  • [9]《河岳英灵集》与《国秀集》选诗研究[D]. 檀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殷璠诗歌理论研究[D]. 李鹏飞. 北方民族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和月英灵集》版本考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