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和湘中白云堡铅锌矿床铅、硫(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

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和湘中白云堡铅锌矿床铅、硫(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

一、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湘中白云铺铅锌矿床铅、硫(及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变化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银财[1](2013)在《湘南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斑岩成因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南广泛分布着不同时期的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尤其是中生代花岗岩与金属成矿作用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华南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受到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关注,一直是国内地质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南岭地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矿集区,拥有许多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其中代表性的热液型矿床之一。前人已对该矿床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在矿床的形成机制、花岗闪长斑岩成因及其成岩成矿构造背景等方面还存有分歧,在矿床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薄弱。针对宝山多金属矿床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斑岩及其中最新发现的暗色包体、邻区英安质凝灰角砾岩中的花岗闪长斑岩角砾进行了系统的锆石微区微量元素和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用以制约宝山岩体成因。与此同时,本文还开展了矿石硫化物S-Pb同位素、赋矿围岩和热液方解石C-O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及演化过程。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宝山花岗闪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56-158Ma,暗色包体的形成年龄为155.2±1.4Ma,邻区花岗闪长斑岩角砾的年龄为156.44±1.4Ma,三者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宝山矿区花岗闪长斑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I型花岗岩特征,富集K、Rb、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P等元素,Nb/Ta平均比值为11.3,(87Sr/86Sr)i值为0.7095~0.7115,εNd(t)值为-7.3~-5.0,t2DM(Nd)值为1.35~1.54Ga,锆石εHf(t)值为-14.0~-9.0。暗色包体呈细粒结构,具浑圆的外形,与寄主花岗闪长斑岩接触界线清晰,具暗色的冷凝边,常见针状磷灰石。暗色包体具较低的SiO2含量(55.46wt.%~57.30wt.%),较高的K2O含量(5.86wt.%~6.90wt.%),属于准铝质的钾玄质岩石,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元素,Nb/Ta平均比值为15.3,(87Sr/86Sr)i值为0.7062~0.7063,εNd(t)值为-2.1~-1.9,锆石εHf(t)值为-12.1~-4.7。与寄主花岗闪长斑岩相比,包体含有较高的Fe、Mg、V、Cr等相容元素。邻区花岗闪长斑岩角砾属于准铝质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集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元素,Nb/Ta平均比值为14.4,(87Sr/86Sr)i值为0.7107~0.7109,εNd(t)值为-5.4,t2DM(Nd)值为1.39Ga,锆石εHf(t)值为-11.4~-6.5。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宝山花岗闪长斑岩是由来自经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过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富水富钾的底侵基性岩浆与由其引起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发生混合形成;暗色包体则是来自该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底侵基性岩浆与少量寄主岩浆发生混合形成;邻区花岗闪长斑岩角砾与矿区花岗闪长斑岩为同期同源岩浆作用产物。Sr-Nd同位素模拟表明,形成宝山花岗闪长质岩浆,大约需要20wt.%~30wt.%的富集地幔物质和70wt.%~80wt.%的地壳物质。花岗闪长斑岩中还首次发现891.5土15.0Ma继承锆石和892.1±20.1Ma继承锆石核,其中892.1±20.1Ma继承锆石核的εHf(t)值为+6.0,tDM(Hf)年龄为1.21Ga,与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岛弧岩浆的Hf同位素特征致,推断在形成花岗闪长斑岩的源岩部分熔融过程中有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岩物质的加入,新元古代岛弧岩浆带及扬子与华夏陆块弧陆碰撞带从萍乡向南延伸部分可能与郴州-临武断裂相接。燕山早期(190~150Ma),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南岭地区处于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地幔玄武质岩浆底侵至古老地壳源区,诱发地壳发生深融作用,伴随着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该区众多花岗质岩石。宝山矿区金属硫化物硫和铅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矿物质硫和铅主要来自岩浆,赋矿地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热液方解石碳氧同位素数据表明,成矿流体中碳氧主要源自岩浆,碳同位素值较低与岩浆形成过程中沉积有机碳的加入有关。

陕亮[2](2019)在《湘东北地区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文中研究说明湘东北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多次裂解、碰撞和贴合部位,历经多期次、多类型造山作用,形成了NNE和NE大型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的雁列盆岭山链构造格局。多期次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背景良好,是我国铜-铅-锌-钴等多种金属矿产资源的成矿有利区和找矿目标区。但目前铜-铅-锌-钴多金属区域成矿作用研究薄弱,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是否为一个统一的成矿系统等科学问题仍不明确,需要研究解决。论文以区域成矿学为指导,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湘东北—鄂东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为主要依托,以湘东北地区铜-铅-锌-钴多金属矿成矿作用为重点,以七宝山斑岩-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井冲热液脉型铜-钴-铅-锌多金属矿、桃林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栗山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等4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解剖矿床地质特征,厘定成岩成矿时代,分析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流体性质等,研究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作用,探讨区域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划分成矿系统,总结区域成矿模式,提出下一步找矿方向建议,服务矿产勘查部署。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及认识:(1)提出湘东北地区铜-铅-锌-钴多金属矿床是在古太平洋板块自南东向北西俯冲背景下的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相关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可进一步划分为斑岩型-矽卡岩-热液脉型铜多金属、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型铜-钴-铅-锌多金属、岩浆-热液充填型铅-锌-铜多金属等3个成矿子系统。将铜-铅-锌-钴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划分为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热液脉型铜-钴-铅-锌多金属矿、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等3大类,并总结提出了湘东北地区燕山期铜-铅-锌-钴多金属区域成矿模式。(2)确定与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过程有关的岩浆岩主要在153-148 Ma和138-132 Ma两个时期形成,成矿系统存在晚侏罗世(153 Ma±)铜多金属成矿、早白垩世(135-128 Ma±)铜-钴-铅-锌多金属成矿、晚白垩世(88 Ma±)铅-锌-铜多金属成矿等3次与湘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活动耦合的成矿事件。(3)发现成矿系统自南东向北西呈现渐变规律,主要表现为含矿岩浆活动的成岩时代由老变新,成矿时代总体由老变新,成矿元素由以铜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铅锌为主,成矿作用关键控制因素由以中酸性岩浆岩与活泼碳酸岩的接触带构造,逐步转变为中酸性岩浆岩与大规模断层活动的耦合关系,并进一步转变为以岩浆期后断裂的后期叠加活化控制为主。(4)提出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的物质来源主要为深部岩浆岩,但不同矿床成矿岩浆岩源区不同程度地加入了上地壳物质。七宝山铜多金属矿成矿物质来源为较典型的岩浆源,井冲铜-钴-铅-锌多金属矿有少量地壳物质加入,桃林铅-锌-铜多金属矿、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加入的地壳物质相对更多。(5)认为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的成矿流体主要为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NaCl-KCl-H2O岩浆热液体系,中温、中低盐度、低密度NaCl-Na2SO4-H2O岩浆热液体系和中低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的NaCl-Na2SO4-CaCl2-H2O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混合体系等3个类型。

王瑞湖[3](2012)在《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床的界面成矿与找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质界面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地质体(含地质流体)之间的接触交界部分,是两者之间的陡变过渡带。界面两侧的地质体(含地质流体)具有不同的岩性类型、不同的矿物组成、不同的化学成分、不同的结构构造,以及不同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地质界面的成矿作用实际是构造-成矿作用的主要类型和重要方式,界面成矿不仅仅涉及到单纯的成矿空间,它还涉及到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化学的地质作用,其核心问题是构造界面和成矿流体的形成、演变、运动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桂中凹陷北邻桂北隆起,南至凭祥-大黎深大断裂;东北以龙胜-永福-东乡深大断裂为界与桂东北凹陷相连,东南与大瑶山隆起接界;西以南丹-河池-昆仑关深大断裂为界与右江海槽毗邻。桂中凹陷在区域上属于扬子及华夏两大古陆之间的活动带——南华裂谷带的一部分,为裂谷海槽型沉积盆地,是一个晚古生代大型沉积凹陷区,其周缘发育多种类型、多个级次的地质界面。加里东运动后,南华裂谷带闭合、消亡,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拼合成古华南大陆壳。处在扬子和华夏两大陆块之间拼接、缝合部位的桂中-桂东北地区和桂西地区,是扬子和华夏两大古陆多次发生开合作用的主要地区,为大地构造的薄弱地带,区域性的大地构造运动仍具有相当强烈的活动性,在D-T2大陆形成发展时期,桂中-桂东北地区仍旧长期下沉,形成具陆缘盆地性质的大型桂中凹陷盆地和桂东北凹陷盆地。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超大型、大中型矿床10余处,小型矿床或矿点数百处,如南丹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北山、盘龙大型铅锌矿床,大明山大型钨矿床,龙头山、福六岭、六九顶中型金矿床,两江中型铜矿床,泗顶中型铅锌矿床等,它们在空间上主要产于:①沉积盆地与隆起区接壤地带;②地层角度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地层中;③中酸性侵入岩体周围;④多组断裂构造的交汇地带,其形成与分布明显受到凹陷周缘地质界面的控制,体现了地质界面控岩、控矿和成矿的特点。桂中凹陷周缘主要地质界面类型按规模大致可分为三个级次:扬子古陆边缘构造、深大断裂与泥盆纪-寒武纪地层不整合面及大型岩体接触带、中-小型构造系统分别为桂中凹陷周缘第一、二、三级成矿-控矿地质界面;按形成的地质作用又可归类为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质界面(包括地层不整合面、层序边界面及高孔度生物灰岩、白云岩等)、岩浆作用形成的地质界面(包括岩体接触带、火山机构等)和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质界面(包括古陆边缘、深大断裂带、次级断裂(节理)裂隙系统、褶皱虚脱部位、层间滑脱(破碎)带等),并分别论述了各级次地质界面的成矿-控矿意义。从地质界面成矿-控矿作用出发,将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床大致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床、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床,并详细论述了其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是指产于桂中盆地边缘沉积不整合界面附近沉积岩中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其成因多与盆地热卤水有关,是由各种非岩浆成因的盆地流体发生改造所形成的矿床,属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床是指产于桂中盆地边缘与隆起区过渡带中靠隆起区一侧的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金铜或铜钨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主要与酸性和中酸性中-小型岩浆岩体有关,是由岩浆来源的气水热液交代与充填作用导致成矿物质富集所形成的矿床,属岩浆热液型或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矿床;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床是指产于桂中盆地边缘深大断裂带上隐伏或半隐伏的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锡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作用主要与泥盆纪同生沉积作用和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改造富集作用有关,属岩浆热液-盆地热卤水复合型锡多金属矿床。基于地质界面成矿-控矿理论,分别建立了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和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在近年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基础上,运用相似类比法初步圈定了武宣盘龙-司律铅锌矿、宾阳六章钨铜铝矿、河池北香锡多金属矿、南丹罗富铅锌多金属矿和贵港镇龙山银铅锌多金属矿等5个具有大型-超大型资源潜力的找矿远景区。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4](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王磊[5](2010)在《粤北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前景研究》文中认为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为我国着名矿床之一。尽管其研究程度较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尚未解决,如成岩与成矿时代的精确厘定、矿区次英安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关联及其成矿意义、以及层状-似层状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因,这些问题甚至还直接影响到确立合理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论文以该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充分野外地质调查和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锆石U-Pb年代学、辉铝矿Re-Os年代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H-O、S、Pb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探讨成岩成矿时代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含矿斑岩的成因、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演化,并结合前人地、物、化、遥资料,确立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并对该区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锆石U-Pb定年结果及岩体侵入接触关系表明,矿区次英安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均形成于约175 Ma,次英安斑岩形成时代略早于花岗闪长斑岩。辉钼矿Re-Os定年结果表明,斑岩型和矽卡岩型钼矿床成矿时代约165 Ma,与层状铜铅锌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约164.7±3 Ma)一致,表明矿区各类矿床为同一成矿时代的产物。岩石Rb-Y+Nb和Rb/30-Hf-Ta×3图解显示,矿区两类成矿岩体形成构造背景同为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结合微量元素对岩体形成构造背景的制约以及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在区域上的时空一致性,推测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为后造山伸展环境。2.岩石地球化学组成表明,次英安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高SiO2、富K2O和Na2O,Al2O3过饱和特征,其K2O/Na2O普遍偏高,分异演化程度中等。两类岩石主量元素组成和特征地球化学参数基本一致,且SiO2含量和其他的氧化物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应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U、La、Ce、Pb等)和轻稀土元素((La/Yb)N=6.01-0.82),相对亏损Sr、Ba和重稀土结合全岩Sr、O同位素资料,揭示次英安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为介于Ⅰ型和S型之间的过渡型花岗岩(壳幔混合源型),即含地幔成份的深部物质在地壳深部发生部分熔融并受到陆壳混染而成,二者应该为同源不同相的产物。3.矿石氢氧同位素资料表明(δ18OH2O为-4.42‰-8.05‰,δDH2O为-56.1‰--50.7‰),成矿流体为混合了部分大气水的岩浆水。矿石中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634S值主要在-2.00‰-+3.00‰之间)显示,硫主要来自于斑岩岩浆体系。铅同位素大部分数据点落在俯冲带铅区中岩浆作用铅的范围内,说明矿石铅来源与矿区燕山期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综合研究结果认为:矿区斑岩型和矽卡岩型钼矿床以及层状铜铅锌矿床均为同一体系的岩浆热液矿床,其成因与矿区次英安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有关。4.流体包裹体资料显示,矿床成矿温度在410℃-174℃之间,成矿主要发生在中低温阶段,钼矿化分为两个阶段:即320℃-240℃和220℃-170℃。成矿流体为富卤素、富碱质的含矿溶液,属于CaCl2(MgCl2)-NaCl-KCl-H2O体系。流体盐度为2wt%-17wt%,密度为0.67-0.98 g/cm3,瞬间均一压力变化范围为8.4×106-169.4×106Pa,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压力为50×106-70x106Pa,钼钨矿床成矿压力为40×106-50×106Pa。成岩成矿深度约为1.5-4km。5.构造-岩浆体系:在南岭地区始于早侏罗世(190-180 Ma)的岩石圈后造山伸展背景下,区域上北东向和东西向构造从根本上控制了粤北地区岩浆侵入及多金属矿床的产出。矿区北东向官坪断裂的次级构造及其分支交汇处为成岩成矿的主要通道,主要断裂两旁伴生的次级断裂、褶皱和层间破碎带为矿体的导矿构造并提供赋矿空间。矿区与花岗闪长斑岩和次英安斑岩有关的Mo-W矿化和Cu-Pb-Zn多金属矿化,在与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等不同岩性地层的接触带附近,构成了大宝山矿床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与南岭地区及邻区形成于燕山早中期、且与岩浆作用(与壳幔混合作用有关的深源岩浆)有关的钼多金属矿床,具有相同的成矿背景(伸展背景),构成了区域(岩浆热液矿床)成矿系统。6.成矿模式:在燕山早期(约175 Ma)次英安岩斑岩沿北北西向断裂侵入,紧随其后花岗闪长斑岩侵入。岩浆期后的含矿热液,沿着东岗岭组碳酸盐岩地层层间破碎带顺层侵入,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层状-似层状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在与桂头群碎屑岩接触的部分可能形成斑岩型铜铅锌矿床,更晚些时候的含矿石英流体在距离岩体稍远的地层中形成脉状铜矿体。同时,花岗闪长斑岩期后热液在船肚地区与碳酸盐岩发生接触交代,以接触带为中心形成矽卡岩型钼钨矿;在与碎屑岩地层、以及在与次英安斑岩的接触部位形成斑岩型钼钨矿。本文将大宝山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矽卡岩化阶段,钼矿化阶段,铜铅锌矿化阶段,绿泥石-碳酸盐化阶段、表生氧化阶段。钼矿化阶段与铜铅锌矿化阶段时间较为一致,在时间先后上可能存在重叠。7.找矿模型及找矿前景:具备以下条件的地区利于探寻Mo-W矿床:即出露燕山早期次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体及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围岩地层,并发生了云英岩化、绢云母化、矽卡岩化、透闪石-阳起石化,具备多组断裂交汇及主断裂伴生次级断裂、褶皱、层间破碎带,存在黄铁矿、辉钼矿、白钨矿、黑钨矿等;出现CSAMT中低阻异常、低缓正负磁异常;化探异常出现Mo-W等多元素强异常等。本文提出了三个有利的钼矿找矿部位:大宝山斑岩钼矿北部接触带北东地区,大宝山和船肚花岗闪长斑岩被北北东向断裂错断的部位以及已知钼矿体的深部。

余何[6](2018)在《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南古陆西南缘毗邻古亚洲成矿域、古特提斯成矿域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处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碰撞拼合部位,是我国重要的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集中区——南岭成矿带西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育与层滑作用有关的数量多、储量大、矿石富、碳酸盐岩容矿的铅锌矿床。本论文以层滑作用为主线,系统研究了区内典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形貌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构造控矿与成矿的机理、铅锌成矿机制以及成矿时代,综合建立了区域层滑成矿模式。研究区自泥盆纪以来发育一套厚愈万米的碳酸盐岩、砂岩与泥质岩、页岩夹层或互层的沉积建造,不同层位岩性软硬相间。区域上层滑作用广泛发育,形成的层滑构造及其组合样式大相径庭,主要有4种层滑构造组合样式,分别是:(1)层滑-剪切带型(以五圩矿田箭猪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代表);(2)层滑-拉张型(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代表);(3)层滑-溶洞型(以江永铅锌矿床为代表);(4)层滑-角砾岩型(以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代表)。研究区与层滑作用有关的典型矿床的微量、硫铅、碳氧、氢氧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流体的特征表明区内不同矿床的成矿机制总体相似,但也各具特色,主要有3种主要机制,分别是:(1)与多源流体混合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以长坡-铜坑、江永、黄沙坪及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代表);(2)与有机质还原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以北山铅锌矿床为代表);(3)与古油气藏破坏有关的铅锌矿床(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代表)。基于构造解析定年结果,本文认为大厂长坡-铜坑矿床是集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于一体的多因复成矿床,并发现了印支期层滑作用对铅锌成矿的重要贡献。这对于建立华南研究相对滞后的印支期成矿系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对泗顶矿床进行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测试,结果揭示了区内海西期(360 Ma±5 Ma)层滑成矿作用的存在。根据成矿时代分析,本文认为区内存在360 Ma、240200 Ma、16595 Ma三期层滑成矿事件,并分别对应区域拉张、古特提斯洋闭合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引起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的动力学过程。岩石圈不均一的圈层结构、岩性差异组成是层滑发生的物质基础,层滑作用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区内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形成的差异性受控于层滑构造的差异性。基于“构造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三位一体的研究,首次建立了区域海西-印支-燕山期层滑成矿模式——三期层滑成矿模式。

张长青[7](2008)在《中国川滇黔交界地区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床成矿模型》文中提出川滇黔交界地区铅锌多金属成矿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是我国重要的铅锌银锗生产基地之一。尽管前人对与该地区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但是有关铅锌矿与峨眉山玄武岩关系、矿床成因模型等一些重大问题仍未解决。本文在深入解剖典型矿床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有机质与成矿、成矿流体和成矿时代三个关键科学问题,运用氯仿沥青“A”的提取、有机质族组分、色谱-质谱、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扫描电镜、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和手段,主要研究了矿床有机质与成矿关系、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成矿物质来源、成矿年代、成矿模型等内容,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川滇黔地区铅锌矿床以厚层碳酸盐岩为容矿岩石,具有明显后生特征,受岩性(岩相)和断层双重控制。矿体形态主要有地层控制型、断裂控制型和古喀斯特控制型三种。2.岩矿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表明,铅锌元素的主要富集层位为前震旦系基底、震旦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矿石和这些地层岩石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特征,表明这些地层为区域铅锌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矿石和围岩铅、硫、碳、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壳源特征,硫来自碳酸盐岩中硫酸盐的还原,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3.详细研究赤普铅锌矿床内的有机质成因,认为有机质成熟度较高,矿石和围岩沥青经历了相似的高盐度、强还原过程,有机质主要来自海相页岩和碳酸盐岩,没有陆源有机质的加入;有机质在成矿过程中主要起到还原剂的作用,它可将碳酸盐岩中的硫还原为HS-或H2S,为硫化物沉淀提供条件。4.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川滇黔地区的铅锌矿床主要成矿均一温度为170~270℃,主要盐度为8.0~16.99wt%(NaCl)eq,属于低温中等盐度矿床。成矿流体组分为NaCl-CaCl2(MgCl2) -H2O体系,金属沉淀机制为含矿热卤水与还原流体(如有机流体)的混合。5.通过高精度超低本底单颗粒闪锌矿Rb-Sr测年技术,精确测定大梁子铅锌矿床的成矿年龄为(366.3±7.7 Ma)。扫描电镜分析表明,高岭石的赋存状态是测年结果成功与否的关键。6.在成矿时代约束下,基于大地构造背景、控矿因素和成矿流体耦合关系的成矿模型为:1)晋宁运动后大规模的海侵,导致初始矿源层沉积:2)加里东期的构造运动导致区域内局部地势抬升,断裂活动广泛发育,沉积盆地中地层水和大气降水在重力驱动下发生运移,萃取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逐步演变为含矿热卤水;3)早印支或早燕山期造山构造运动使得川滇黔地区进入陆内发展阶段,并导致了楚雄-西昌边缘前陆盆地的形成。古特提斯俯冲碰撞作用下地壳发生区域性上隆,在造山带内形成测在重力和温度、压力差的驱动下成矿流体再次活化富集、运移;印支期或燕山期运动造山阶段造成逆冲断层的广泛发育;4)印支或燕山运动晚期的造山后的侧向挤压,局部正断层发育,形成局部减压扩容空间,为流体的运移和硫化物沉淀创造条件,流体沿不整合面和断层面快速运移,在减压扩容空间沉淀形成铅锌矿床。7.通过研究区与全球经典MVT矿床的对比,认为川滇黔地区的铅锌矿床是与盆地流体活动有关的MVT矿床。

蹇龙[8](2016)在《云南蒙自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叠加成矿系统及成矿模式》文中研究表明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个旧—薄竹山—老君山锡多金属成矿带中部,是滇东南除个旧和都龙之外的又一典型的大型—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其区域成矿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成岩年代学等内容,综合研究白牛厂矿床叠加成矿系统发育特征及成矿模式,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矿区处于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越北古陆三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是一个地质构造复杂,地壳稳定性较差,活动性较强的地区。区内发育有早元古代哀牢山群和瑶山群褶皱基底岩系,以震旦-三叠纪(Z-T)及第三纪等地层组成了沉积盖层。区内红河、弥勒—师宗、南盘江、文山—麻栗坡等深大断裂控制了本区的岩浆活动及矿产分布。该区域经历了加里东旋回、海西期、印支期地壳抬升,燕山期花岗岩强烈侵入及喜马拉雅期挤压碰撞的构造演化过程。发生于加里东裂陷海槽内的热水沉积作用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的侵入作用为滇东南地区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成矿动力学条件。2.矿区内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化蚀变均较为复杂,叠加成矿系统分为热水沉积系统和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热水沉积成因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中寒武统田篷组地层,受控于F3层间滑动断裂,含矿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系。受燕山期花岗岩体侵入作用的影响,矿体遭受岩浆—热液叠加改造作用。而岩浆-热液成因矿体呈陡倾状、脉状、透镜状产于断裂、裂隙内。围岩蚀变有云英岩化、矽卡岩化、角岩化、大理岩化、硅化等。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包括矽卡岩成矿期、中温热液成矿期及低温热液成矿期。3.厘定了叠加成矿的继承性、新生性以及叠加性特征。空间上,从深部到地表,矿体类型依次为:岩浆-热液型中高温热液矿体(Ⅲ类)→叠加改造型层状矿体(Ⅳ类)→热水沉积型与叠加改造复合型矿体(Ⅰ类)→热水沉积型层状、似层状矿体(Ⅰ、Ⅱ类),不同类型的矿体叠置产出。构成特有的多因复合叠加成矿系统。4.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①矿区内、外含矿层位沉积岩的ΣFe/Ti、(Fe+Mn)/Ti及Al/(AL+Fe+Mn)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04-1607.55,0.04~1730,0.06-0.98,变化范围较宽,暗示了热水沉积作用的存在。②矿区内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样品Si02含量变化范围为68.58~76.28%,平均73.11%,总碱(K2O+Na2O)为4.93-8.47%,平均7.57%,属于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矿区深部岩体较薄竹山花岗岩体具有相似的岩石成分和准—过铝质特征,但略富硅,推测矿区深部岩体具有较高的演化程度或属于岩浆系统演化相对晚期的产物。③矿区内、外中寒武统田蓬组地层沉积物中富集Ag、As、Hg、Pb、Sb、Sn等元素;矿区花岗岩及花岗斑岩具有较高的W、Bi、As、Co、Ag、Sb、Pb、Zn等元素,均高于地壳丰度值多个数量级,它们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成矿物质。④矿石及单矿物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显示,矿石和单矿物的多元素组合特征既与热水沉积岩相似又与基性—酸性岩浆岩相似,但相关系数较高的元素组合更趋向于岩浆岩,暗示成矿元素既有来自地层,也有来自岩浆岩,但岩浆岩提供的成矿物质可能更多。⑤近矿围岩、矿石、单矿物(黄铁矿、磁黄铁矿),具有两组不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第一组呈现出与热水沉积物类似的右倾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和左倾或平缓型特征(北美页岩标准化),具有Eu的正异常和Ce负异常的特点;第二组呈现出与花岗岩类似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趋势,且Eu负异常,而Ce无异常。此外,第一组具有向第二组渐变过渡的演化趋势,揭示矿石、单矿物(黄铁矿、磁黄铁矿)既有热水沉积作用,又有岩浆-热液作用,而近矿围岩受到了后期岩浆热液的改造。5.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①硫同位素组成分为两组,第一组范围较宽,硫化物硫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9.4~+23.4‰,峰值范围-6-+6‰,部分样品δ34S值变化范围+12-+24‰,显示出硫的来源为混合硫,主要来自岩浆或深部地壳重熔物质,其次为海相硫,并可能有生物硫的参与。第二组范围较窄,硫化物硫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3.9~+5.4‰,峰值范围0~+6‰,为高度浓集型分布,显示出单一岩浆硫来源的特征。②矿床中各类矿石矿物中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介于17.284-18.842,14.843-15.888,28.91-39.424。含矿地层内碳酸盐—碎屑岩206Pb/204Pb、 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介于21.26-18.26,16.308-15.487,39.96-37.927。矿床内花岗岩中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介于17.952-19.52,15.366-15.799,37.724-39.956。薄竹山花岗岩中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介于18.387-18.301,15.655-15.611,38.904-38.677。Pb同位素特征和图解显示矿区具有多来源Pb特点。矿石、矿物中的Pb同位素与部分地层Pb重叠,与矿区内的花岗岩基本一致,与薄竹山花岗岩中的Pb几乎一致,说明矿石矿物内的铅主要来自花岗岩,且具有上地壳-造山带铅来源的特点。③矿床中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δ13CPDB=-8.87~+1.1‰,δ 18OSMOW=11.1~22.2‰)。在图解中显示出明显的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的C02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第二个区域的C02来源于深部岩浆;第三个区域源于海相碳酸盐岩与岩浆岩之间的过渡带,C02可能来自含盐热卤水与泥质岩相互作用,或者来自岩浆岩与海相碳酸盐岩的蚀变作用。④氢氧同位素特征值也显示出成矿介质水具有多来源混合水的特征(δDsMOW==-50~-122‰和δ18OH2O=12~-2.1‰),既有热卤水来源,也有岩浆水来源,并混有大气降水。6.热水沉积作用下发育的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富含CH4、H2O气体,中-低温(109.9-372℃,平均216.9℃)、低密度(0.54~1.01g/cm3,平均0.866g/cm3)、低盐度(0.18-16.4%,平均3.79%),中低捕获压力(78-308Mpa,平均156Mpa)的流体性质。而岩浆-热液作用下与矿石矿物共生的脉石矿物内的包裹体,富含CH4、H2O气体,含有少量C02和N2气体组分为主要类型包裹体,以中—高温(125~491℃,平均295℃)、低密度(0.46-0.98g/cm3,平均0.77g/cm3)、低盐度(0.53-21.3%,平均5.19%)、中高捕获压力(78-458Mpa,平均225Mpa)为特征。两类流体包体相比较,岩浆—热液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具有更高的温度和捕获压力。7.成矿年代分为两个时期:①由铅的同位素年龄获得矿石形成于中加里东期(488.8Ma~432.8Ma);②由闪锌矿的Rb-Sr和Sm-Nd法获得模式年龄分别为126.00±0.41Ma和79±31Ma,铅锌矿石全岩的Sm-Nd模式年龄为83±16Ma,基本代表了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年龄,为晚燕山期。其中,第二期次成矿年龄与花岗岩(85.34±0.65Ma)及花岗斑岩(84.7±1.7Ma)成岩年龄相近。8.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应为“两套成矿系统异时同位叠加”,分别是被动大陆边缘裂陷槽环境的热水沉积成矿系统和同碰撞向板内挤压环境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叠加矿床。

宋世明[9](2011)在《广东大降坪和大宝山硫化物矿床多元同位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东地区在我国东南部古扬子与古华夏陆块接触部位发育有(超)大型的成矿带,本文选择其中的两个成矿典型实例,包括粤西大降坪黄铁矿矿床和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硫化物矿床,针对目前矿床成因研究中存在的种种争议与不确定性,在全面掌握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系统的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并尝试应用一些新的矿床地球化学方法,结合地质背景讨论了矿床成因,为区域找矿提供了参考信息,并且在理论与方法上对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具有参考意义。在粤西大降坪黄铁矿矿床的研究中,首先尝试探索开展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Mo在中低温热液成矿中的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对象为与矿体同生热水沉积的硅质岩,结果发现,本区Ⅲ号矿体与Ⅳ号矿体具有明显不同的Mo同位素特征(Ⅲ号矿体的δ97/95Mo为-0.02‰~0.29‰,变化范围小;Ⅳ号矿体的δ97/95Mo为-0.70‰~0.62‰,变化范围较大,尤其是主矿层处的5个样品均以富集轻同位素为特征),前者的Mo同位素指示其成矿流体来自于海底热液,属热水沉积成因(或海底喷流);后者则反映矿床形成过程中还受到后期热液改造作用;Ⅲ号矿体可能形成于一种开放的生物作用较强烈的缺氧环境;Ⅳ号矿体形成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弱氧化—氧化的局限环境。Mo同位素在这种局限环境条件下可能存在一定的动力学分馏效应。Mo同位素可以作为一种示踪成矿流体以及成矿环境演化的有效手段。其他同位素(He-Ar-Pb-S)以及REE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也表明:大降坪的Ⅲ号矿体与Ⅳ矿体的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不同。Ⅲ号矿体的硫化物与围岩具有相似的Pb、S同位素特征(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8.266、15.641、38.558 VS 18.244,15.712,38.647;δ34S为-19.4‰VS-18.5‰),3He/4He平均为1.48×10-6,R/Ra为1.04,反映Ⅲ号矿体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碎屑围岩地层,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当时的大气降水(海水);相比而言,Ⅳ号矿体的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157,15.687和38.509)显示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伏基底地层,硫(δ34S≈17.9‰)主要来自于海水硫酸盐,R/Ra平均为为2.42,显示有部分深部地幔流体的参与,其硫化物中具有非常明显的Eu正异常,暗示矿体经历了中高温热液叠加成矿作用。在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研究中,通过对不同产状、不同形态的硫化物进行He-Ar-Pb-S同位素示踪和稀土元素组成研究,发现块状和脉状矿体的的He-Ar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前者的R/Ra平均为3.01,反映成矿流体为大气饱和水(海水)与地幔流体混合作用的结果,而脉状矿体的R/Ra仅为0.60,表明有地壳物质组分的加入;块状矿体与脉状矿体的铅硫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大多数硫化物的δ34S为零值附近,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946,15.735,38.990)主要落在上地壳与造山带之间,从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地球深部。然而,二者硫化物的REE组成明显不同,块状硫化物具有典型的Eu正异常,轻稀土富集,具有海底热液喷流沉积特征,而脉状矿体的呈Eu负异常,具有跟矿区花岗闪长斑岩相似的稀土特征,暗示脉状矿体可能主要与花岗质岩浆流体有关,部分脉状矿体也可能来自对后期岩浆热液对块状矿体的活化转移。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即泥盆纪与火山作用相关的热液成矿期和燕山期与岩浆热液相关的叠加成矿期。在以上两个典型矿床分别精细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大降坪黄铁矿矿床与大宝山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均为与热水沉积作用相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都具有热水沉积+叠加改造成矿的特点。前者为与热水沉积相关的SEDEX型,后者为与火山作用相关的VMS型。构造背景、含矿地层以及同生断裂中的岩浆活动是区域找矿的重点。

段其发[10](2014)在《湘西—鄂西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层控铅锌矿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湘西-鄂西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中部,北部以襄(樊)-广(济)断裂带为界与秦岭造山带相邻,东南以安化-溆浦断裂带为界与湘桂陆块相邻,往南止于湖南与贵州交界,西部与四川盆地以齐岳山断裂带为界,东与江汉-洞庭坳陷相邻。该区是扬子陆块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国重要的铅锌多金属成带之一。区内铅锌矿床(点)多、面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在系统分析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解剖,探讨了盆地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初步总结了区域成矿作用特点,应用流体包裹体和多种同位素示踪技术对铅锌矿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成矿流体和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采用Rb-Sr法开展了成矿时代研究,建立了湘西-鄂西地区铅锌矿区域成矿演化模式。湘西-鄂西地区具有以中太古代-早元古结晶基底和中元古代变质沉积-火山岩系组成的过渡性基底(褶皱基底),新元古界-中三叠统的海相沉积盖层和上三叠统-新生界陆相沉积盖层构成的“双基双盖”结构。自新元石代以来,该区经历了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构造变形,形成了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的构造。通过对震旦系陡山沱组中的冰洞山铅锌矿床、灯影组中的凹子岗锌矿床和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中的狮子山铅锌矿床研究,发现赋矿围岩差异明显,冰洞矿床产于黑色岩系所夹的白云岩中,凹子岗矿床则产于发育古岩溶孔隙的白云岩中,狮子山矿床严格受藻灰岩控制,但是它们都具有明显的后生充填、交代特点,而且均含有沥青、发育热液矿床的典型矿石组构和低温热液成因的矿物组合。冰洞山矿床底板黑色岩系形成时有热水参与,赋矿白云岩为埋藏白云岩化的产物;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闪锌矿以气相流体包裹体为主,次为单相盐水溶液包裹体和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显示富气相和富液相的包裹体共生组合特点,均一温度(Th)为80~235℃,盐度为(6.44~20.43)%NaCleq;围岩白云石Th为146~193℃,盐度为(17.74~17.92)%NaCleq,主成矿期脉石矿物白云石和石英以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为主,Th为109~193℃,盐度为(13.99-21.95)%NaCleq。流体密度为(0.880~1.103)g/cm3,属中等密度流体,成矿压力为22~44MPa,成矿深度0.82~1.63km。成矿流体为含少量CH4、N2的NaCl-CaCl2-H2O体系。铅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为上地壳与造山带铅的混合铅,与赋矿地层的铅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硫化物的δ34S值在13.03‰~34.57‰之间,平均为26.07‰,具有明显富重硫的特点和双峰式特征,硫主要来源于地层中的硫酸盐,是海水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的产物。流体包裹体水的δ18OH2O(SMOW)值为9.14%o~17.19‰,显示有大气水的参与。闪锌矿Rb-Sr等时线年龄为(506±14)Ma(MSWD=2.00),相应的Sr初始值(87Sr/86S)i为0.70926,地质时代为中寒武世。Sr初始值大于陡山沱组白云岩的87Sr/86Sr值,暗示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源自下伏地层或基底岩石。该矿床为后生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MVT矿床相似。凹子岗锌矿床闪锌矿中发育单相盐水溶液包裹体、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和单气相包裹体,以单相类型为主,两相包裹体含量低。主成矿期脉石矿物白云石的包裹体与闪锌矿相似,以单相类型为,同时还出现了含石盐子矿物包裹体,偶见气相烃包裹体;围岩白云石以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主。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以水蒸汽为主,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有CH4。白云石流体包裹体Th主要集中于110~190℃,盐度多为12%~32.31%NaCleq,流体密度为0.939-1.107g/cm3,矿床形成压力为26-56MPa,矿床形成深度为0.95-2.08km,平均深度为1.60km。成矿流体属含CH4的NaCl-CaCl2-H2O体系。在207Pb/204Pb-206Pb/204Pb图解和△p—△γ图解样品点比较分散,显示出混合铅特征,反映源区可能为黄陵基底。硫化物的δ34S值在4.97%‰-14.52%‰之间,以低正值为特点,同时,闪锌矿的δ34S还存在26.43%-27.42%0高值。白云石的δ13c值为1.76%o~3.77‰,平均为2.16‰,δ18O值为-6.04%‰~-12.63%‰,平均为-11.29‰;白云石化流体的δ18OH2O(SMOW)为3.42‰±12.42%‰,显示有大气水的加入。白色脉状白云石的87Sr/86Sr为0.71064±0.71165,平均为.071091,反映白云石化流体可能来自下伏地层和基底。绿色闪锌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434±15)Ma(MS WD=0.19),地质时代为早志留世早期;红色闪锌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409.6±9.7)Ma(MSWD=0.95),地质时代为早泥盆世晚期。为后生浅成低热液矿床。狮子山铅锌矿床产于藻灰岩中,闪锌矿与方解石均发育为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单相盐水溶液包裹体和单气相包裹体,其中以前者为主。闪锌矿Th主要为120~170℃,盐度为14%~21%NaCleq,方解石的Th为100~170℃,盐度为12%-26%NaCleq,属低温中高盐度流体。流体密度为0.771~1.125g/cm3,成矿压力为25-45MPa,平均压力为35MPa,成矿深度为0.94±1.68km,平均深度为1.28km。成矿流体中阳离子以Ca2+为主,其次为Mg+、Na+同时含少量的K+、Li+等,Na+/K+比值为11~18,平均为15,Na+/(Ca2++Mg2+)比值为0.07±0.50,属典型的热卤水成因。Na/Br值和C1/Br值分别为5-18和11~41。在矿田内铅位素组成比较一致,207Pb/204Pb-206Pb/204Pb图上,样品点分布于造山带与上地壳演化线之间,在△p-△γ图上,样品点靠近上地壳铅区域,μ值介于9.43~9.75之间,平均为9.60,显示铅主要来源于基底浅变质地层。黄铁矿的δ34s值为26.87‰~34.66‰,平均为30.81‰,闪锌矿的634s值介于20.32‰~33.88‰,平均为31.02%‰,方铅矿的δ34S值为22.40‰~27.35‰,平均为25.23‰,重晶石的634s值为31.13%-31.55%‰,平均为31.36%‰。矿石硫主要来源于盆地热卤水萃取下伏地层中的硫化物/硫酸盐,通过TSR形成H2S和CO2,提供给矿床形成硫化物的硫源和部分方解石的碳源。δ13C值和δ18O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32‰~1.35%‰和-12.45‰~-5.63%‰,平均值为-0.24%‰和-9.43!,δ13C值和δ18O值均低于赋矿围岩藻灰岩的813C值(0.46‰)和δ18O值(-9.09‰),成矿流体的δ18OH2O(SMOW)介于0.38%‰~11.70‰;主成矿期闪锌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412±12)Ma(MSWD=2.2),地质时代为早盆世中期,(87Sr/86Sr)i为0.70916。为后生浅成低热液矿床。研究认为,区域上碳酸台地边缘是最重要的赋矿部位;在矿田内,岩性和地层对铅锌矿有明显控制作用,褶皱与断层的交汇部位最有利于形成富矿。湘西-鄂西地区铅锌矿床的形成与低温高盐度热卤水活动有关,成矿时代晚于赋矿围岩,属后生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MVT矿床相似,区域成矿作用发生于加里东期,且具有多期性,成矿与伸展断陷构造环境有关。成矿过程中普遍发生过TSR反应和流体沸腾现象。在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湘西-鄂西地区铅锌矿的两阶段成矿模式,即成矿流体形成阶段和成矿热液运移富集阶段。成矿流体形成阶段发生于盆地埋藏和构造挤压时期,大气降水、地层水与深部流体混合,并发生广泛的水/岩反应,形成富含成矿物质的热卤水;成矿流体运移富集阶段发生于伸展构造环境,成矿流体发生大规模迁移,并在台地边缘等有利部位沉淀富集成矿。

二、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湘中白云铺铅锌矿床铅、硫(及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变化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湘中白云铺铅锌矿床铅、硫(及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变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湘南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斑岩成因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华南与铜铅锌矿化有关的燕山期花岗岩研究现状
    第二节 华南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第三节 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区研究现状
        3.1 宝山花岗闪长斑岩成因
        3.2 宝山矿床的成矿机制
    第四节 选题依据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统计
        5.1 研究方法
        5.2 工作量统计
    第六节 本次研究的新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位置
        1.2 区域地层
        1.3 区域岩浆岩
    第二节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2.2 矿区构造
        2.3 矿区岩浆岩
        2.4 成矿特征
第三章 宝山花岗闪长斑岩成因
    第一节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区微量元素
        1.1 测试方法
        1.2 测试结果
    第二节 锆石Hf同位素
        2.1 测试方法
        2.2 分析结果
    第三节 全岩地球化学
        3.1 分析方法
        3.2 分析结果
    第四节 岩体成因
        4.1 成岩年龄
        4.2 宝山岩体成因
        4.3 构造环境
第四章 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
    第一节 矿床地球化学
        1.1 样品选取和测试方法
        1.2 硫、铅、碳氧同位素与成矿物质来源
    第二节 结论
第五章 宝山矿床成岩成矿模式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完成论文情况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2)湘东北地区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2.1 成矿系统理论及其发展
        2.2 我国多金属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2.3 湘东北多金属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2.4 湘东北代表性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2.5 存在主要问题
    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5 主要实物工作量
    6 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一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
        1.1.1 新元古界
        1.1.2 古生界
        1.1.3 中生界
        1.1.4 新生界
    1.2 区域构造
        1.2.1 构造单元划分
        1.2.2 构造运动
        1.2.3 断裂
        1.2.4 褶皱
    1.3 区域岩浆岩
        1.3.1 火山岩
        1.3.2 侵入岩
    1.4 区域变质岩
    1.5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第二章 铜-铅-锌-钴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2.1 铜-铅-锌-钴多金属矿床概况
    2.2 七宝山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
        2.2.1 矿区地质
        2.2.2 矿体地质
        2.2.3 矿化特征
    2.3 井冲热液脉型铜-钴-铅-锌多金属矿床
        2.3.1 矿区地质
        2.3.2 矿体地质
        2.3.3 矿化特征
    2.4 桃林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床
        2.4.1 矿区地质
        2.4.2 矿体地质
        2.4.3 矿化特征
    2.5 栗山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床
        2.5.1 矿区地质
        2.5.2 矿体地质
        2.5.3 矿化特征
第三章 测试分析方法
    3.1 岩浆岩锆石分选与制靶
    3.2 锆石U-PB年代学
    3.3 锆石LU-HF同位素
    3.4 硫、铅同位素
    3.5 硫化物单矿物RB-SR同位素等时线
    3.6 萤石单矿物SM-ND同位素等时线
    3.7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冰点温度、群体成分、H-O同位素测试
第四章 七宝山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1 成岩成矿时代
        4.1.1 成岩时代
        4.1.2 成矿时代
    4.2 成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石学
        4.2.2 岩石地球化学
    4.3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4.3.1 岩相学
        4.3.2 物理化学条件
        4.3.3 流体成分
        4.3.4 H-O同位素
    4.4 成矿物质来源
        4.4.1 硫同位素
        4.4.2 铅同位素
    4.5 矿床成因分析
第五章 井冲热液脉型铜-钴-铅-锌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1 成岩成矿时代
        5.1.1 成岩时代
        5.1.2 成矿时代
    5.2 成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
        5.2.1 岩石学
        5.2.2 岩石地球化学
    5.3 成矿流体性质
        5.3.1 岩相学
        5.3.2 物理化学条件
        5.3.3 流体成分
        5.3.4 H-O同位素
    5.4 成矿物质来源
        5.4.1 硫同位素
        5.4.2 铅同位素
    5.5 矿床成因分析
第六章 桃林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6.1 成岩成矿时代
        6.1.1 成岩时代
        6.1.2 成矿时代
    6.2 成矿岩体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6.3 成矿流体性质
        6.3.1 岩相学
        6.3.2 物理化学条件
        6.3.3 流体成分
        6.3.4 H-O同位素
    6.4 成矿物质来源
        6.4.1 硫同位素
        6.4.2 铅同位素
    6.5 矿床成因分析
第七章 栗山热液脉型铅-锌-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7.1 成岩成矿时代
        7.1.1 成岩时代
        7.1.2 成矿时代
    7.2 岩浆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7.2.1 岩石学
        7.2.2 岩石地球化学
    7.3 成矿流体性质
        7.3.1 岩相学
        7.3.2 物理化学条件
        7.3.3 流体成分
        7.3.4 H-O同位素
    7.4 成矿物质来源
        7.4.1 硫同位素
        7.4.2 铅同位素
    7.5 矿床成因分析
第八章 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
    8.1 成矿系统划分
        8.1.1 成矿系统划分依据
        8.1.2 湘东北地区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划分
    8.2 成矿要素
        8.2.1 物质来源
        8.2.2 流体性质
        8.2.3 能量与动力
        8.2.4 时间与空间
        8.2.5 成矿控制因素
    8.3 成矿作用过程
    8.4 成矿产物
    8.5 成矿后的变化
    8.6 成矿模式
    8.7 找矿方向
        8.7.1 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铜-铅-锌-钴多金属矿
        8.7.2 燕山期斑岩型铜钨等多金属矿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床的界面成矿与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边缘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流体地球化学界面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选题创新点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
    §2.1 桂中凹陷的大地构造特点
        2.1.1 广西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1.2 桂中凹陷的大地构造位置
    §2.2 桂中凹陷的沉积建造特征
    §2.3 桂中凹陷及其周缘岩浆岩
        2.3.1 龙头山-龙山地区的岩浆岩
        2.3.2 南丹-河池地区的岩浆岩
        2.3.3 大明山-昆仑关地区的岩浆岩
    §2.4 桂中凹陷大地构造演化
        2.4.1 广西大地构造演化特点
        2.4.2 桂中凹陷大地构造演化过程
        2.4.3 桂中凹陷大地构造演化特点
第三章 桂中凹陷的地质界面及其成矿意义
    §3.1 地质界面类型
        3.1.1 界面的含义
        3.1.2 地质界面类型划分
    §3.2 地质界面的成矿机理
        3.2.1 地质界面的控矿原理
        3.2.2 地质界面的成矿意义
    §3.3 桂中凹陷周缘主要地质界面类型
        3.3.1 桂中凹陷的形成与演化
        3.3.2 桂中凹陷及其周缘主要地质界面类型
第四章 与沉积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
    §4.1 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4.2 矿床地质特征
        4.2.1 矿区地层
        4.2.2 矿区构造
        4.2.3 矿区岩浆岩
        4.2.4 矿体特征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1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4.3.2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4.3.3 氢、氧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4.3.4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4.4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分析
        4.4.1 成矿温度
        4.4.2 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
        4.4.3 成矿物质的来源及其性质
        4.4.4 成矿机理
第五章 与岩浆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金铜多金属矿床
    §5.1 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5.2 矿床地质特征
        5.2.1 矿区地层
        5.2.2 矿区构造
        5.2.3 矿区岩浆岩
        5.2.4 矿体特征
    §5.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3.1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5.3.2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5.3.3 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5.3.4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5.4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分析
        5.4.1 成矿温度
        5.4.2 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
        5.4.3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性质
        5.4.4 成矿机理
第六章 与复合型地质界面有关的锡多金属矿床
    §6.1 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6.2 矿床地质特征
        6.2.1 矿区地层
        6.2.2 矿区构造
        6.2.3 矿区岩浆岩
        6.2.4 矿体特征
    §6.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3.1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6.3.2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6.3.3 氢、氧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6.3.4 稀土元素组成特征
    §6.4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分析
        6.4.1 成矿温度
        6.4.2 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
        6.4.3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性质
        6.4.4 成矿机理
第七章 桂中凹陷周缘地质界面的成矿与控矿作用
    §7.1 扬子古陆边缘的成矿与控矿意义
        7.1.1 桂中凹陷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
        7.1.2 扬子古陆边缘的重要矿床
        7.1.3 古陆边缘的构造力学性质
        7.1.4 古陆边缘成矿-控矿作用
    §7.2 深大断裂和不整合面的成矿与控矿意义
        7.2.1 桂中凹陷周缘的深大断裂与矿床的空间分布
        7.2.2 深大断裂的成矿-控矿作用
        7.2.3 桂中凹陷周缘不整合面的成矿-控矿作用
    §7.3 中-小型构造的成矿与控矿意义
        7.3.1 对盆地卤水成矿作用的控制
        7.3.2 对岩浆气水热液型成矿作用的控制
        7.3.3 对混合热液型成矿作用的控制
        7.3.4 中-小型构造的成矿-控矿作用
第八章 基于地质界面控矿的成矿预测
    §8.1 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成矿规律
        8.1.1 成矿的时间分布规律
        8.1.2 成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8.1.3 矿床共生组合特征
    §8.2 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成矿模式
        8.2.1 成矿的必要条件和控矿因素
        8.2.2 成矿模式
    §8.3 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成矿预测
        8.3.1 找矿模型建立
        8.3.2 找矿远景区圈定与评述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5)粤北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其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钼矿床研究现状
        1.2.2 LA-ICP-MS U-Pb研究现状
        1.2.3 Re-Os同位素研究现状
    §1.3 大宝山矿床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震旦系~志留系
        2.2.2 泥盆系
        2.2.3 石炭系
        2.2.4 二叠系~第三系
    §2.3 区域构造
        2.3.1 深部构造
        2.3.2 主要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加里东期花岗岩
        2.4.2 海西-印支期花岗岩
        2.4.3 燕山期花岗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寒武系
        3.1.2 泥盆系
        3.1.3 侏罗系
        3.1.4 第四系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3 矿区岩浆岩
        3.3.1 次英安斑岩
        3.3.2 花岗闪长斑岩
        3.3.3 辉绿岩
        3.3.4 粗玄岩
    §3.4 矿体特征
        3.4.1 斑岩型钼钨矿体
        3.4.2 矽卡岩型多金属矿体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
    §4.2 微量元素
        4.2.1 岩体微量元素特征
        4.2.2 地层微量元素特征
        4.2.3 矿石微量元素特征
    §4.3 稀土元素特征
        4.3.1 岩体稀土元素
        4.3.2 地层岩石稀土元素
        4.3.3 矽卡岩和矿石稀土元素
    §4.4 矿物包裹体特征
        4.4.1 样品及流体包裹体显微岩相学研究
        4.4.2 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
        4.4.3 盐度
        4.4.4 密度
        4.4.5 流体包裹体化学成份
        4.4.6 成矿压力与深度
    §4.5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4.6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4.7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4.7.1 铅构造模式图解示踪
        4.7.2 Δα-Δβ-Δγ示踪
第五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其动力学背景
    §5.1 锆石U-Pb年龄
        5.1.1 锆石样品及测试
        5.1.2 锆石形貌及CL结构
        5.1.3 锆石微量元素
        5.1.4 锆石U-Pb年龄
    §5.2 辉钼矿Re-Os年龄
        5.2.1 辉钼矿样品及测试
        5.2.2 辉钼矿Re-Os年龄
    §5.3 成岩成矿时代
    §5.4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5.4.1 微量元素对岩体形成构造背景的制约
        5.4.2 区域构造成矿事件
第六章 成矿模式和找矿前景
    §6.1 矿化持续时间
    §6.2 成矿系统
        6.2.1 构造-岩浆系统
        6.2.2 成矿系统
        6.2.3 区域成矿系统
    §6.3 矿床成矿模式
    §6.4 找矿标志
        6.4.1 地质找矿标志
        6.4.2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6.4.3 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6.5 找矿模型
    §6.6 找矿前景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2.1 成矿流体
        1.2.2 矿质来源
        1.2.3 成矿机制
        1.2.4 成矿时代
        1.2.5 层滑与成矿
    1.3 江南古陆周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3.1 江南古陆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3.2 江南古陆东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3.3 江南古陆西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1 研究思路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工作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与研究区矿床总体特征
    2.1 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2.3.1 地层元素背景
        2.3.2 岩浆岩元素背景
    2.4 研究区矿床的总体特征
        2.4.1 容矿地层特征
        2.4.2 控矿构造特征
        2.4.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特征
        2.4.4 矿石特征
第3章 层滑控矿与成矿机理
    3.1 层滑-剪切带型——以五圩矿田箭猪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例
        3.1.1 成矿地质条件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1.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1.4 层滑-剪切带的形成机理
        3.1.5 层滑-剪切带型成矿模式
    3.2 层滑-拉张型——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例
        3.2.1 成矿地质条件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2.4 层滑-拉张型成矿模式
    3.3 层滑-溶洞型——以江永铅锌矿床为例
        3.3.1 成矿地质条件
        3.3.2 矿床地质特征
        3.3.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3.4 层滑-溶洞型成矿模式
    3.4 层滑-角砾岩型——以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例
        3.4.1 成矿地质条件
        3.4.2 矿床地质特征
        3.4.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4.4 层滑-角砾岩型成矿模式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4.1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流体的基本特征
        4.1.1 区域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4.1.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与矿质来源
        4.1.3 成矿流体基本特征
        4.1.4 小结
    4.2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大厂长坡-铜坑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例
        4.2.1 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4 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5 成矿流体特征
        4.2.6 矿床成矿机制
        4.2.7 小结
    4.3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北山、泗顶和江永铅锌矿床为例
        4.3.1 北山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4.3.2 泗顶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4.3.3 江永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4.4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黄沙坪和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例
        4.4.1 黄沙坪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4.4.2 康家湾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4.5 成矿机制讨论与总结
        4.5.1 硫的来源及分馏机制
        4.5.2 铅的来源
        4.5.3 碳氧的来源
        4.5.4 成矿流体的起源与演化
        4.5.5 主要成矿机制
第5章 成矿时代与区域成矿模式
    5.1 成矿时代
        5.1.1 构造解析定年
        5.1.2 Rb-Sr同位素定年
    5.2 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
    5.3 区域成矿模式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
    6.2 创新性成果
    6.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中国川滇黔交界地区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床成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铅锌资源现状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二章 全球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2.1 密西西比型(MVT)矿床特征
    2.2 MVT矿床分布
    2.3 区域成矿背景
    2.4 矿区规模和多样性
    2.5 矿床地质特征
        2.5.1 围岩
        2.5.2 控矿因素
        2.5.3 矿体形态
        2.5.4 矿物组合特征
        2.5.5 矿石组构
        2.5.6 围岩蚀变
    2.6 地球化学特征
        2.6.1 成矿流体
        2.6.2 成矿物质
        2.6.3 有机质与成矿
        2.6.4 蒸发岩与成矿
        2.6.5 成矿时代
    2.7 成矿模型
        2.7.1 流体运移模式
        2.7.2 金属沉淀机制
    2.8 找矿标志
        2.8.1 构造标志
        2.8.2 角砾岩标志
        2.8.3 地层标志
        2.8.4 有机质标志
        2.8.5 物探标志
        2.8.6 化探标志
    2.9 小结
第三章 区域构造背景及矿床分布
    3.1 大地构造位置
    3.2 地层
        3.2.1 基底地层
        3.2.2 沉积盖层
    3.3 构造
        3.3.1 康定-奕良-水城断裂
        3.3.2 安宁河-绿汁江断裂
        3.3.3 弥勒-师宗-水城断裂
        3.3.4 小江断裂带
    3.4 岩浆岩
    3.5 区域地质演化
        3.5.1 基底形成(~800Ma)
        3.5.2 新元古代夭陆裂解(800~543Ma)
        3.5.3 寒武纪至石炭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发展(543~295Ma)
        3.5.4 二叠纪至早三叠世攀西陆内裂谷演化(295~241Ma)
        3.5.5 三叠纪故特提斯洋闭合(241~205Ma)
        3.5.6 晚三叠世—白垩纪陆相盆地发育期(227~65Ma)
        3.5.7 古近纪—第四纪现代地质构造地貌形成(65~2.6Ma)
        3.5.8 第四纪(2.6~0Ma)阶地形成
    3.6 小结
第四章 川滇黔地区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4.1 中国MVT矿床分布
    4.2 川滇黔地区MVT矿床地质特征
        4.2.1 地层特征
        4.2.2 构造特征
        4.2.3 矿床品位吨位特征
        4.2.4 矿体特征
        4.2.5 矿石矿物
        4.2.6 矿石构造
        4.2.7 矿石结构
        4.2.8 围岩蚀变
        4.2.9 矿物共生组合及世代关系
    4.3 小结
第五章 区域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微量元素特征
    5.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1 铅同位素
        5.3.2 硫同位素
        5.3.3 氢氧同位素
        5.3.4 碳氧同位素
    5.4 小结
第六章 有机质与成矿作用
    6.1 有机质与成矿的研究现状
    6.2 有机质组成、结构
        6.2.1 沥青的广泛发育
        6.2.2 有机包裹体的发育
        6.2.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6.2.4 有机包裹体气相组分
    6.3 讨论
        6.3.1 沥青特征对比
        6.3.2 有机包裹体分析
    6.4 生物标志化合物与成矿
        6.4.1 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
        6.4.2 样品来源
        6.4.3 分析流程和仪器条件
        6.4.4 氯仿沥青"A"及其族组分
        6.4.5 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
        6.4.6 有机质成熟度
        6.4.7 有机质来源
        6.4.8 有机质演化条件
    6.5 有机质与成矿的关系
    6.6小结
第七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7.1 区域流体包裹体特征
        7.1.1 流体包裹体特征
        7.1.2 温度盐度
        7.1.3 流体包裹体组分特征
    7.2 典型矿床研究——以赤普铅锌矿床为例
        7.2.1 矿物共生组合及成矿阶段划分
        7.2.2 取样位置和研究方法
        7.2.3 流体包裹体特征
        7.2.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7.2.5 流体包裹体组分
    7.3 讨论
        7.3.1 矿化和硅化的关系
        7.3.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7.3.3 成矿物质来源
        7.3.4 成矿流体变化
        7.3.5 成矿机制
    7.4 小结
第八章 成矿时代
    8.1 研究现状
    8.2 闪锌矿Rb-Sr法定年
    8.3 测试方法及结果
        8.3.1 采样位置
        8.3.2 方法流程
        8.3.3 测试结果
    8.4 讨论
        8.4.1 年龄可靠性
        8.4.2 成矿物质来源
        8.4.3 闪锌矿形态研究
        8.4.4 地质意义
    8.5 小结
第九章 成矿模型
    9.1 川滇黔地区铅锌矿床与MVT矿床对比
        9.1.1 共同特征
        9.1.2 不同特征
    9.2 铅锌矿床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关系
    9.3 成矿模型
        9.3.1 以往矿床成因认识
        9.3.2 成矿要素
        9.3.3 矿床模型
    9.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云南蒙自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叠加成矿系统及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成矿系统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成矿系统
        1.2.2 叠加成矿系统
        1.2.3 喷流沉积成矿系统
        1.2.4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1.3 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论文创新性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活动
    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区域地球物理
        2.3.1 区域磁场特征
        2.3.2 区域重力场特征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遥感信息
        2.5.1 区域遥感影像概况
        2.5.2 白牛厂—薄竹山地区影像线—环结构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与成矿地质体特征
    3.1 地层及含矿性
        3.1.1 地层及岩性特征
        3.1.2 地层含矿性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2.3 节理(裂隙)
    3.3 岩浆岩
    3.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3.4.1 变质作用
        3.4.2 围岩蚀变
    3.5 主要成矿地质体特征
        3.5.1 沉积作用地质体
        3.5.2 岩浆-热液作用地质体
第4章 叠加成矿系统的划分及时空构架
    4.1 矿体空间形态及地质特征
    4.2 矿石结构构造
        4.2.1 与热水沉积有关的矿石组构特征
        4.2.2 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矿石组构特征
    4.3 成矿时代及矿化阶段划分
        4.3.1 热水沉积成矿系统的时代
        4.3.2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时代
        4.3.3 成矿期及矿化阶段
    4.4 成矿系统的划分
        4.4.1 矿体空间组合形式
        4.4.2 成矿系统划分
    4.5 两套成矿系统之间的联系
        4.5.1 继承性
        4.5.2 新生性
        4.5.3 叠加性
第5章 成矿系统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5.1.1 热水沉积成矿系统硫同位素特征
        5.1.2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硫同位素特征
        5.1.3 矿床硫同位素小结
    5.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5.2.1 热水沉积成矿系统铅同位素特征
        5.2.2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铅同位素特征
        5.2.3 矿床铅同位素小结
    5.3 碳—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5.3.1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5.3.2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5.4 流体包裹体特征
        5.4.1 热水沉积成矿系统流体包裹体特征
        5.4.2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流体包裹体特征
    5.5 不同成矿系统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第6章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式
    6.1 成矿构造环境分析
        6.1.1 热水沉积岩沉积构造环境
        6.1.2 岩浆岩构造环境
    6.2 成矿作用过程
        6.2.1 成矿物质的搬运形式
        6.2.2 金属矿物的沉淀
    6.3 控矿因素及成矿条件
    6.4 成矿模式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9)广东大降坪和大宝山硫化物矿床多元同位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基础工作量
    1.5 主要新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与岩浆活动
        2.1.1 粤西地区构造
        2.1.2 粤北地区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地层
        2.2.1 粤西地层概述
        2.2.2 粤北地层概述
    2.3 矿产资源
第三章 矿区地质
    第一节 粤西大降坪黄铁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体特征
        3.1.4 矿物组合
    第二节 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区地质特征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区岩浆岩
        3.2.4 围岩蚀变
        3.2.5 矿体特征
第四章 粤西大降坪黄铁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第一节 Mo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样品制备和测试
        二、结果与讨论
        2.1 Mo同位素与成矿流体来源
        2.2 Mo同位素与成矿环境
        2.3 分馏机理与成因
        三、小结
    第二节 He-A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三节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铅的来源
        三、小结
    第四节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五节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稀土组成特征及讨论
        四、小结
第五章 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第一节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第二节 He-A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样品分析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节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样品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四节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五节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六章 矿床成因研究
    第一节 粤西大降坪黄铁矿矿床成因
        6.1.1 地质构造和容矿沉积建造的制约
        6.1.2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6.1.3 成矿物质来源
        6.1.4 成矿流体来源
        6.1.5 其他成因信息
        6.1.6 矿床成因
    第二节 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矿床成因
        6.2.1 定年问题
        6.2.2 矿体产状
        6.2.3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
        6.2.4 其他成因信息
    第三节 成矿作用差异对比与找矿前景
        6.3.1 成矿作用差异对比
        6.3.2 找矿前景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7.1 主要结论与认识
    7.2 存在问题与下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
图版及图版说明

(10)湘西—鄂西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层控铅锌矿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区概况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历史及现状
        1.3.1 成矿流体研究
        1.3.2 MVT矿床定年方法
        1.3.3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基底
        2.1.2 盖层
        2.1.3 主要赋矿地层特征
    §2.2 岩浆岩和变质岩
        2.2.1 岩浆岩
        2.2.2 变质岩
    §2.3 地质构造
        2.3.1 大地构造位置
        2.3.2 构造特征
        2.3.3 区域构造演化
    §2.4 区域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2.4.1 地球物理特征
        2.4.2 地球化学特征
    §2.5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陡山沱组中的铅锌矿床
    §3.1 陡山沱组铅锌矿区域分布特征
    §3.2 冰洞铅锌矿床
        3.2.1 矿区地质概况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围岩蚀变
    §3.3 含矿岩系地球化学特征
        3.3.1 顶、底板地层
        3.3.2 含矿白云岩
    §3.4 黄铁矿(白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3.4.1 常量元素特征
        3.4.2 微量元素特征
        3.4.3 锶同位素组成
    §3.5 成矿流体特征
        3.5.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5.2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3.5.3 流体密度、压力和成矿深度
    §3.6 成矿物质来源
        3.6.1 铅同位素组成
        3.6.2 硫同位素组成
        3.6.3 碳氧同位素组成
    §3.7 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
        3.7.1 MVT铅锌矿床同位素定年概况
        3.7.2 成矿期次划分
        3.7.3 Rb-Sr法定年
        3.7.4 矿床成因类型
        3.7.5 矿床模式
第四章 灯影组中的铅锌矿床
    §4.1 灯影组铅锌矿区域分布特征
    §4.2 凹子岗锌矿床
        4.2.1 矿区地质概况
        4.2.2 矿床地质特征
        4.2.3 围岩蚀变
    §4.3 成矿流体特征
        4.3.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3.2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4.3.3 流体密度、压力和成矿深度
        4.3.4 包裹体气相成分
    §4.4 闪锌矿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4.5 成矿物质来源
        4.5.1 铅同位素组成
        4.5.3 碳氧同位素组成
        4.5.4 锶同位素组成
    §4.6 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
        4.6.1 成矿期次
        4.6.3 矿床成因
        4.6.4 成矿模式
第五章 清虚洞组中的铅锌矿床
    §5.1 清虚洞组铅锌矿区域分布特征
    §5.3 狮子山铅锌矿床
        5.3.1 矿区地质概况
        5.3.2 矿床地质特征
        5.3.3 围岩蚀变
    §5.4 方解石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5.4.1 稀土元素特征
        5.4.2 微量元素特征
    §5.5 成矿流体特征
        5.5.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5.2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5.5.3 流体密度、压力和成矿深度
        5.5.4 流体体成分
    §5.6 成矿物质来源
        5.6.1 铅同位素组成
        5.6.2 硫同位素组成
        5.6.3 碳氧同位素组成
    §5.7 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
        5.7.1 成矿期次
        5.7.2 Rb-Sr法定年
        5.7.3 矿床成因类型
        5.7.4 成矿模式
第六章 区域成矿规律
    §6.1 区域成矿时代和成矿作用
        6.1.1 成矿时代
        6.1.2 成矿温度和深度
        6.1.3 成矿流体来源
        6.1.4 成矿作用
    §6.2 地层、岩相古地理与成矿
        6.2.1 矿源层
        6.2.2 赋矿地层特征
        6.2.3 含矿围岩特征
        6.2.4 台地边缘控矿特征
    §6.3 构造与成矿
        6.3.1 褶皱控矿特征
        6.3.2 断裂控矿特征
    §6.4 区域成矿模式
        6.4.1 成矿流体形成阶段
        6.4.2 成矿热液运移-沉淀富集成矿阶段
结论
    一、主要认识和进展
    二、论文创新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湘中白云铺铅锌矿床铅、硫(及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变化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湘南宝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斑岩成因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D]. 谢银财. 南京大学, 2013(08)
  • [2]湘东北地区铜-铅-锌-钴多金属成矿系统[D]. 陕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桂中凹陷周缘铅锌锡多金属矿床的界面成矿与找矿预测研究[D]. 王瑞湖. 中国地质大学, 2012(05)
  •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5]粤北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前景研究[D]. 王磊. 中国地质大学, 2010(03)
  • [6]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D]. 余何.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7]中国川滇黔交界地区密西西比型(MVT)铅锌矿床成矿模型[D]. 张长青.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04)
  • [8]云南蒙自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叠加成矿系统及成矿模式[D]. 蹇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1)
  • [9]广东大降坪和大宝山硫化物矿床多元同位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D]. 宋世明. 南京大学, 2011(10)
  • [10]湘西—鄂西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层控铅锌矿成矿规律研究[D]. 段其发.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和湘中白云堡铅锌矿床铅、硫(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