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图书出口统计(论文文献综述)
田常清[1](2014)在《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产业无疑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随着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出版产业发展迅速,国际化步伐日渐迈进,如今已俨然成为世界出版大国。然而与美国、英国等强国相比,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水平仍然非常有限,走出去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面临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国际出版竞争,如何正确分析、评价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及其在世界市场所处地位,认识自身与他国存在的差距,进而有的放矢地找到竞争力提升路径是值得深思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出版产业因自身竞争力薄弱而面临巨大国际竞争压力为背景,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灰色统计、灰色关联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其构成要素、生成路径与理论框架;围绕中外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竞争力评价的现实背景与意义;在以上基础理论研究、现实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的技术路径即方法论基础,构建了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数据收集与导入,实现了对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横向国际对比与纵向历时性测评。实证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体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提升机会:然而较之于美国、英国等出版强国,我国总体仍处于“较弱”梯度,竞争劣势明显,提高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任重道远。在此过程中,作为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者,政府的工作重点在于优化对产业发展的调控、监管、扶持以及驱动职能;作为沟通政府与企业的中介,行业协会应扮演好监督者、协调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作为产业的微观主体,企业可通过培育要素资源、强化品牌意识、完善管理机制、助推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手段全面夯实自身实力。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部分。本章主要阐述研究背景、意义,利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梳理中外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并介绍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是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基础理论研究。一是对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概念及内涵探讨,提出了其文化共享性、文化例外性、可持续性、广泛渗透性四大独有特征。二是探讨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前提,阐述了它与其他竞争力、产业、政府以及国家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的关联性。三是确定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即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宏观环境三大系统展开构成要素的细分,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及竞争力生成路径,从内部、外部两大角度确定了竞争力分析框架。第三章是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现实背景与意义。基于基础理论研究确定的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生成路径与分析框架等,对国际出版产业总体发展概况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出版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分析我国出版产业状况以及自身国际竞争力构成要素现状、走出去现状,为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及对策研究提供依据。此外,结合现实背景对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必要性及意义展开探讨。第四章是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首先确定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技术路径,包括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思路与流程以及评价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展开评价指标的理论初选与专家筛选,构建尽可能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评价技术路径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具有灵活性、普适性的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第五章是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测度与评估。一是从国际角度静态考察和比较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荷兰共12个国家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总结我国参与国际出版竞争的优势与劣势;二是从国内视角衡量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2007—2012年的动态演变情况,对竞争力提升的动力与障碍因素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三是结合测评结果系统总结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内外部制约因素。第六章是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根据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分别围绕宏观层面的政府、中观层面的行业协会、微观层面的企业三大不同产业角色,有的放矢地提出提升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重点、方向以及策略。第七章是总结与展望。简要总结研究结论、观点,指出研究中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的努力方向进行展望。
路小静[2](2010)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的出版业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我国的出版单位也经历了事业单位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司制改造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由于出版业具有显着的意识形态特征,出版业长期以来受党和政府机关的重视,被过分地强调了其政治和教化功能,而出版物的商品性这一重要属性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并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由此以后,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文化产业成长期的主导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出版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出版业的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虑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出版业必须“走出去”。而今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正面临着五大问题:我国出版业作为国家垄断产业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产生的阵痛一直没有消失;外国出版巨头开始涉足中国,我国出版企业的实力无法与之匹敌;缺乏出版业“走出去”人才、版权贸易人才、翻译人才,成为我国“走出去”的瓶颈;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改变着全球人们的阅读习惯;我国的出版行业组织、版权中介机构还远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01年我国加入WTO,这对我国出版业而言既是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我国出版业如何抓住机遇、大力改革、加快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出版企业的实力以实现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是摆在所有从事出版从业人员面前的艰巨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出版业发展状况,通过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系列问题,以下简要介绍全文内容。首先,本文对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制约因数进行了概述。具体表现在:中国出版业正在按中央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具备条件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这一改革正在全面推开;国内出版市场尚未完全放开,作为国家特许经营的出版企业,经营风险较小,获利空间较大,“走出去”开拓国际业务动力不足,或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走出去”的行动相对迟缓;分析了我国出版产业管理体制、市场结构以及出版集团、中介组织的弊端。其次,本文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出版物出口。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出版物实物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西方出版物市场所占份额极小,影响十分微弱,需在增加外文图书的基础上,扩大营销网点和营销渠道。二是版权输出,这是当前我国走出去的主要形式,我国的版权输出从改进内容入手,力求突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让承载中华文化精华的出版内容通过版权贸易方式进入到西方主流社会。三是资本输出,即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让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可利用直接设立新设、并购海外出版企业等方式在海外成立出版公司,以此让我国的出版企业在跨国出版传媒的传统领地上争得立足之地。再次,本文借鉴了国外出版业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日本出版业“走出去”的模式与经验,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美国出版物的输出重在强化资本的输出,英国的图书出口具有强大优势,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与输出特色十分鲜明。但是它们也存在共性的特点:一是将实物出口、版权贸易与资本输出完整联合起来,齐头并进地促进本国的出版业“走出去”;二是克服三种瓶颈,包括本土语言的教育和推广、国际市场的选择以及本土化运作;三是利用三种动力,即以政府相关部门为驱动,以行业自身发展需求为起点,借高新科技相关领域之力量。最后,论文阐释了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对策:政府支持,从融资、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走出去的扶持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培养“外向型”的人才;打造走出去的主体,即采取上市、并购等方式将我国出版企业做强做大;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促使出版企业“走出去”等。全文在文化产业、文化多样性、文化软实力及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国情、依据我国图书出版业现状条分缕析,试图找到一条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发展之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及建议以供参考。
王婷[3](2012)在《十年来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受外国人的关注。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介,图书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国际市场的需求刺激着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增长,同时,图书版权输出也日渐成为中国出版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无论是消费市场需求,还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图书版权输出都是必然的选择。本文结合大量的数据,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借用出版学、新闻学、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对版权输出的相关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求对版权输出的作用、问题及推动版权输出的策略有一个全面、立体的把握。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章简明扼要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做了述评;对现有的文献资料加以归纳总结;介绍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所采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第二章辨析图书与版权输出的相关概念,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和国家形象建设的高度,具体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而分析版权输出的作用。第三章讨论图书版权输出策划。图书版权输出需要进行严密的策划,包括进行周密的市场细分和深入的市场调查,选取合适的选题资源以及经过多种渠道实现版权输出。第四章回顾了十年来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基本状况。我国版权贸易逆差虽然呈缩小趋势,但版权输出存在的问题依然严重,这制约着版权输出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主要探讨欧洲的英国、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日本版权输出发展策略,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政府的重视和扶持;版权输出战略的制定;出版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及相关制度;版贸人才的培养等等。第六章指出了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发展战略,分析了目前图书版权输出所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对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提出了全方位的对策建议。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当前版权贸易逆差依然存在属于正常,只有政府、出版人、出版单位通力合作,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霍步刚[4](2009)在《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文化产业的出现和兴起,体现了部分国家特别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由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演进的基本方向。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的增长极,并业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全球已形成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总体态势。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业已进入到一个由传统的资源消耗、投资拉动和粗放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创新推动和内生增长模式的历史转折时期。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效益,具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功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利用后发优势,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提高文化软实力,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了解和认识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借鉴,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本文选取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这一论题,探讨在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浪潮中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业态、功能、市场运行机制、产业政策和竞争力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分析,凝炼出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本文确立了“总论——分论——总论”的研究思路,以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为逻辑起点,在国外文化产业的具体特点和内容上展开分析和比较,在国外文化产业的经验上进行归结和阐发,最终落脚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层面上。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对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着重讨论了文化、文化产业、版权产业、创意产业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文化产业涉及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由此建立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章则从总体上展示了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图景。这个图景包括了国外文化产业的出现与兴起历程,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进行了模式与类型分析,并预测了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和第7章。本部分着重对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加以比较研究,从文化产业的业态、功能、市场运行机制、产业政策和产业竞争力共5个方面展开分析和比较。第3章探讨了国外文化产业的业态。本文广泛搜集了部分国家发布的文化行业数据,以大量的数据为支撑,描述了国外文化产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动态,尤其是对文化产业中的电影、出版、报业、动漫等核心行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一方面较为深入地总结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行业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也从整体上展示了国外文化产业体系中不同行业发展的基本态势。第4章探讨了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从产值贡献、就业提升等指标来研究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从文化霸权、意识形态模式来研究文化产业的政治功能;从文化传播、受众影响程度等范畴来研究文化产业的社会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对国外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影响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第5章探讨了国外文化产业的市场运行机制。对国外文化市场运营主体进行了归类整理,并通过分行业的研究来说明市场运营的组织方式、生产销售方式。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的一些知名文化企业在市场运行机制上大都采用了集团化战略、品牌战略、蓝海战略和长尾战略等,从而在发展战略层面上保证了其竞争优势。第6章着重分析了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对文化产业政策的搜集整理,对国外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管理机构、立法、财税支持政策、人才培养政策、贸易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第7章着重评价了国外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在借鉴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着重讨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初步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这一指标体系对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第三部分包括第8章。第8章重点对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政策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世界文化产业大国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通畅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较高的文化科技含量、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和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等。这些文化产业政策及其管理模式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结构中自然生长的制度体系,与中国的制度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经验的普适性分析,在综合评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从战略层面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定位,并对如何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张宏[5](2014)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和传播力构建》文中认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既体现在作为国家硬实力的经济等的交流互动,同时也体现在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交流中。全球视野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已经体现在以经济金融贸易军事等为载体的硬实力和以制度价值观文化等为载体的软实力的博弈上。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出版作为一种兼具经济和文化双重特性的文化产业也成为了全球范围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出版的国际传播也因此反映了国家出版硬实力和出版软实力的交替作用及传播。一国的出版硬实力是其整体出版经济实力的综合,是出版软实力的基础,是出版所承载的跨文化传播功能的前提。而一国出版软实力则是其在国际出版的话语权及其所承担的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或传播力的体现。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加速和明显。在此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尤其是本世纪开始实施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出版走出去承担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本文采用理论—实践的框架以及文献阅读、跨学科研究、数据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将中国出版走出去放在全球范围内考察。通过对国际出版现状及出版国际传播格局及中国出版实际及中国出版走出去现状的比较分析,客观分析中国出版的国际地位和走出去状况,找出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国际话语权构建和国际传播力构建两个维度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发展以及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能力提出可资参考的途径和策略。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出版走出去无论从出版的产业经济实力还是出版的国际传播成效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业已成为国际出版大国,中国出版在推进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数据显示,无论从其出版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来看中国都还不是出版强国。就目前而言,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主要路径有三个:出版物对外出口贸易;版权贸易中的版权输出(含国际合作出版);中国出版资本走出去等。然而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着诸如出口总额小、版权贸易逆差、对外投资和海外经营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和传播力弱。中国出版要实现真正意义的走出去并产生其应有的经济影响和文化影响,积极有效地进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强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力构建是解决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构建是要解决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国际地位和资源问题,国际传播力的构建则是要解决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国际竞争力和传播效果问题。随着中国国家硬实力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家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而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话语权和传播力构建必将有效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进而提高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和文化地位,为建设和谐世界为世界和平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欣[6](2015)在《中日韩自贸区筹建背景下三国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强国、中华复兴等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方略,已成为官、产、学、研各界的共识,并已逐步深入民心。2015年召开的“两会”出现的十大热词中,跟文化创意产业有关的有“创客”、“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互联网+”等。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高端制造业和文化产业支撑经济的时代”。与此同时,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也正稳步推进,第六轮首席谈判代表会议2015年1月在日本东京举行,三方继续就货物贸易降税模式、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方式及协定范围与领域等议题进行磋商。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谈判最终取得成功,仍然困难重重,而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有望成为各方谈判的突破口。因此,政府和学术界亟须中日韩自贸区筹建背景下三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问题的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日韩自贸区筹建背景下三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以及建设未来自贸区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规则的制定问题。因此,在了解中日韩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目前在世界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版图中所处位置的基础上,主要研究问题包括:(1)中日韩文化贸易的结构特点及其国际竞争力如何?(2)中日韩文化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影响程度如何?(3)中日韩三国之间以及中日韩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间出口潜力如何?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发现,将为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文化贸易规则制定提供主要的理论和数据支持。围绕这些研究问题,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钻石模型”,定性研究文化产业、文化贸易的相关理论、中日韩三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现状、世界组织和文化贸易大国的文化产业和贸易政策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中日韩的文化产业和贸易竞争力和互补性进行指数测算,并对文化贸易影响因素及出口潜力等进行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力求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为完成上述研究设计,将本文分为9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为“引言”。首先概述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第2章为“相关文献回顾”。主要围绕国内外关于文化产业、文化贸易、中日韩自贸区以及中日韩之间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对比研究等进行了文献回顾,了解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最新动态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现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从而为本研究寻找可能的突破点和创新点。第3章为“本研究适用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本文试图从文化经济学、国际贸易、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以及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中抽取适于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内容,并采用了目前学界非常主流的两个分析工具—钻石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试图构架一个综合全面的理论框架,为本研究的假设问题和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模型,为研究发现提供理论解释,并得到实证分析结果的验证。第4章为“中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依据波特“钻石模型”,对中日韩三国文化产业五个要素进行了定性的对比分析研究,从而了解三国文化产业模式和竞争力状况。第5章为“中日韩文化贸易竞争力实证对比研究”。本章对中日韩文化商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的各项竞争力指数以及三国文化贸易结合度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对比分析,并与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照,从而深入了解中日韩三国不同文化业态的贸易结构特点、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第6章为“中日韩文化贸易流量影响因素及出口潜力预估”。本章根据目前贸易引力模型的最新成果和应用,选取中日韩和世界主要的25个文化贸易伙伴的1996-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中日韩文化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预估三国之间以及三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文化商品出口潜力。第7章为“国际组织、现有自贸区以及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政策研究”。本章研究目的是对现行国际规则进行归纳总结,并在第4-6章定性和定量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知己知彼”,为中国未来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政策以及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文化贸易规则制定提供更多借鉴。第8章为“中日韩自贸区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政策规制建议”。本章分别从政府、企业和人才培养3个层面对未来中国文化产业以及贸易政策提出建议,以及从9个方面为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文化贸易规则制定献言建策。“结论”部分概述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以及今后努力方向。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1)中国文化产业模式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和生产制造主导型,日本属于技术资本主导型,而韩国则是政府政策主导型。(2)在文化贸易竞争力方面,中国和日本对韩国的影像用品和乐器类文化商品存在贸易竞争优势,而中国对日本和韩国在图书、报纸等出版物方面都存在贸易竞争劣势。就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来看,韩国最强,中国次之,日本最弱,因此,日本是三个国家中文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大国。(3)就产业内贸易指数而言,偏生产型的手工艺制品和乐器类,中日、日韩之间均属于产业间贸易,这与三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偏文化创意型的文化产业,比如影像制品业、图书出版业、游戏业,三国之间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与三国文化相似度高,需求重叠有关。(4)根据引力模型回归结果,中日韩文化贸易流量不论三国作为整体还是分别回归,都会受到GDP、人口规模、人均GDP、地理距离、文化距离、语言相近性、是否同为APEC成员因素的影响。但是,人均DGP的影响远远大于GDP总量,文化距离影响明显超过地理距离。语言相近性对三国影响都非常显着,是否同为APEC对中、韩的影响大于日本。这都反映了文化商品的特殊性。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视外语类、跨文化交际类人才的培养。(5)就出口贸易潜力而言,中日之间的文化出口贸易都比较充分,中国对韩国的出口贸易潜力大于韩国对中国的,日韩之间的出口贸易潜力都比较大。中日韩三国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出口都非常充分,与越南、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西班牙、巴西、墨西哥、南非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出口潜力都还比较大。根据这些研究发现,本文对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从国家、企业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对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文化贸易规则从加强手工艺品、图书出版、游戏、动漫、旅游、创意城市建设等领域合作、内容设计外包、三方文化产业开放和投资领域以及开放路线图以及对外保持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包括:(1)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中日韩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指数测算和对比,并且分别将中日韩作为整体和个体进行考量,收集面板数据,进行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再利用回归结果,测算三国与25个贸易伙伴的文化商品出口潜力。为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文化贸易规则制定提供理论和数据的支撑。(2)在构筑理论框架方面,不仅从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角度出发,还结合管理学、社会学等维度,开拓该领域研究的新视角,丰富研究内容。(3)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基础上,对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有关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规则提供一定政策建议,这是本研究的实践和现实意义所在。
潘文年[7](2011)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正猛烈地拍打着每一个国家。这种浪潮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随之而来的是政治全球化和以文化理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为基本内涵的精神力量的跨越国界的扩张、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这就是被众多国家及理论研究机构关注的“软实力”。它是一种“间接运用力量的方式”,是“同化式力量”,是制胜的最高境界,也是国家战略之精髓。但是,与中国政治大国地位日益巩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现实状况极不相称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极其有限,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图书的海外扩散力和海外影响力极其有限。这制约了我国国家形象的海外塑造和文化“软实力”的全球提升,阻滞了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总体提高,在西方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量涌入中国的形势下,更是直接威胁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因而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最终导致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诸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一系列鼓励、扶持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重大举措的陆续出台,致使近年来图书商品贸易、图书版权贸易和海外直接投资成效卓着,“走出去”的理论研究迫在眉睫。鉴于此,论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工具,采用文献阅读法、专家咨询法、考察调研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内涵、实质、动因、主要模式、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以及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出版企业各自的角色和可资实施的、有助于出版业“走出去”的宏观、中观、微观策略。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是国内出版企业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把图书商品(或版权)通过不同途径直接或间接推向国际图书市场的一种过程,实质是中国出版业的一种国际化经营行为和中国文化的一种海外传播活动,也是国家有关部门的一种制度安排,目的是扩大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塑造国家文化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外文化之间、出版产业之间的共融与共生。由于此次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种制度安排,制度动因是“走出去”的直接的外在动因,而政治动因、经济动因和文化动因则构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间接的内在动因。目前,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主要有贸易式、契约式和投资式三种基本模式。贸易式“走出去”是国内出版企业把在国内编辑、出版的成品图书以商品贸易方式推向世界的一种最直观、最简单、风险最小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一般情况下是国内出版企业初涉海外图书市场时的首选。契约式“走出去”模式是国内出版企业通过签订许可合同或转让合同的方式把自已拥有的图书版权授予海外目标国(或地区)的出版机构,允许其在支付相应报酬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使用自己的版权从事相应图书的出版经营活动。这种模式下国内出版企业的业务参与程度与资源投入程度都相对较低。投资式模式指国内出版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海外形成生产性出版分支机构(子公司)的海外图书市场进入模式,包括企业新建和跨国并购两种基本方式,是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一种高级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拟“走出去”的国内出版企业可据此及国际国内形势、国际图书市场状况和自身实际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研判后作出理性选择。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之后经营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之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文化风险三种基本类型。政治风险指对象国政府从本国的利益需要出发所采取的不受任何外来法律约束的国家主权行为以及其他政治因素的变化而使“走出去”的国内出版企业遭受到的相应的经济损失的一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国有化风险、政策性风险、转移性风险和战争性风险。经济风险指内、外部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经营环境、经营战略、经营决策等的变化给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国内出版企业带来新的获利机会或损失的可能性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具有客观性、无序性、相对性、共生性四个基本特点和资产型、信誉型、价格型、经营型和财务型五种基本类型。文化风险指国内出版企业通过新建、并购方式设立的海外出版分支机构在跨地域、跨民族、跨国体、跨政体以及跨文化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组织、不同个人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使跨国经营的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这三种风险各有其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它们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或业已显现,或尚处蛰伏),又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防范。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出版行业组织和图书出版企业的积极参与、相互协调及切实可行的策略运用,西方出版业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在这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供给职能使之能通过规划制定、产业培植、资源整合、导向鼓励、平台建构等策略措施发挥应有的角色主导作用。国内出版行业组织在出版业“走出去”中应当发挥的角色作用与实际发挥的作用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采用机构专设、行业代表、行业宣传、行业服务等策略措施,从定位市场化、成员多元化、管理科学化和交流国际化上等诸多方面作出切实努力。国内出版企业是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实际执行者和“走出去”目标的具体实现者,在“走出去”过程中发挥着角色主体作用,合适制度的制定以及经营性策略与内容性策略两大类型基本策略的实施必将有助于“走出去”。
雷霏[8](2015)在《文化媒介与国家使命 ——现代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谈到法国对外文化传播时曾经说过:“文化媒介负有国家的使命”。可见,法国的文化媒介及对外文化传播在承担国家使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法国对外文化传播行动的媒介发展,经历了从组织传播(教会)到大众传播(大众传媒)的发展阶段。视听媒体及数字媒体是现代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两者的协同发展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发展的新形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地域边界的弱化,是法国文化传播行动的机遇;美国文化霸权的竞争及第三世界国家重构世界文化传播体系的渴求,则成为新形势下对法国文化传播行动的挑战。“一部三网”是法国在世界的文化传播的新架构。“一部”指外交部及其下属的文化行动合作处;“三网”分别指法国文化中心、法国对外视听传播控股公司及法语联盟的传播网络。外交部是法国对外文化传播行动的主导者,法国文化中心是“法国文化外交的新行动者”,媒体整合是法国对外视听传播系统的改革特征,法语联盟在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后,已经成为世界第—大文化网络。协作化、合作化及整体化,是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现代模式特征。“协作化”指法国对外传播系统内部的协调、合作与整合;“合作化”指法国善于借助传播目的地的文化机构、法语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力量,与之开展文化的互动与合作;“整体化”指法国对外文化传播行动开展的整体性、一致性及实效性。法国对外文化传播行动的首要任务,是对国家政治利益的维护。具体表现为对国家主权、外交及声望的维护。在对国家主权的保障过程中,政府的控制和主导成为实施前提,主权危机是行动改革的驱动,对文化主权的保护是以传播价值观进行实现的。在对外交策略的促进过程中,法国把文化外交作为主要方式,把文化先行作为核心理念,并把对“多元文化”的维护作为行动的重心。在提升国际声望的过程中,法国把协调法国文化与法语文化的关系作为重要内容,通过传播法语文化,以提升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并实施“去民族化”的传播策略和打造“友好伙伴”形象,以增加文化亲和力,从而巩固法国的国际地位。作为行动的重要媒介,法语在维护国家的文化利益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国注重强化法语在文化传播中的基石地位,以文化例外为法律手段,以“双边”及“多边”为传播理念,以稳守“法语世界”为地域基础,以多元媒介传播及活动推广为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法语推广行动。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促进本国经济在海外的发展,是法国对外文化传播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法国文化传播对本国海外文化经济的保护和促进,主要以图书推广、教育推广、文化品牌形象建构及制定区域性策略为行动方式,以促进文化产品出口的提升、服务贸易的发展、国家品牌形象的创新及在不同地域的经济利益的获得。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核心理念是:重视文化对国家利益的促进作用,坚持文化民主下的对话与互动,不断为文化传播赋予新的推力。法国对外文化传播对中国的借鉴是:注重战略设计的系统性及层次性,注重形象构建的创新性及现代性,注重传播媒介的协作性及一致性。
张莹[9](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与文化产业以其巨大的传播辐射能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更加频繁,文化输出与引进在促进本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权重也随之增加,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中国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当今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认同感逐渐加深,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不断增强,作为文化产业核心的出版产业居功至伟。特别是传统出版,多年来以书香凝心聚力,以图书版权贸易促进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在不断提高图书出版业信心的同时,为各国优秀文化在世界的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五年图书版权贸易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我国当前图书版权贸易面临的挑战,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五通”对沿线各国在文化发展方面带来的机遇为切入口,从版贸要素、“五通”内容、营销方式以及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等视角探讨在新的背景下,如何优选图书版权输出策略,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输出。
邹婷[10](2019)在《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国家实施出版“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有了飞速发展,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最大的亮点,而国家政策的推动是这一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以国家支持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政策及政策项目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研究解读2002年以来国家出台的关于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一系列政策,分析为落实政策所推出的各个政策项目的实施状况,并与发达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比较,总结出我国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引导作用以及今后需要完善的举措。全文包括绪论和结语在内,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论述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国内外关于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研究结构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本文按时间顺序梳理了"十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国家出台的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相关政策,以及国家为支持图书对外翻译出版而设立的政策项目,并对政策项目的总体实施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而后选取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三个政策项目,从政策项目的基本情况、资助图书类别、语种、出版机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上述分析之后,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狼图腾》《三体》三部作品为研究样本,探讨了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运作模式,以期为未来的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提供有益的借鉴。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本文从推动当代中国形象的展示、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引导中外出版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等三方面对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引导作用进行了论述。最后,本文分析借鉴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支持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完善我国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五项举措。图书是种子,政府的推动是风,图书的对外翻译出版,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推动。而未来中国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国家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更精准地发挥引导作用。从以上对国家政策的演变、引导作用以及政策项目的实施状况分析中,从与发达国家相关政策的比较借鉴中,本文认为,我国的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可以从完善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法律环境、重视对国外图书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追踪系统、强化图书对外翻译出版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重视外译图书的数字化传播这五个方面进一步予以完善。
二、世界图书出口统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图书出口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1)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研究 |
1.2.2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
1.2.3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基础理论研究 |
2.1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及特征 |
2.1.1 出版产业内涵及属性 |
2.1.2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及内涵 |
2.1.3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特征 |
2.2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 |
2.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探源 |
2.2.2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前提 |
2.2.3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外部关联分析 |
2.3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 |
2.3.1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构成要素 |
2.3.2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生成路径 |
2.3.3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3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现实背景与意义 |
3.1 国际出版产业发展现状 |
3.1.1 国际出版产业总体发展概况 |
3.1.2 世界主要国家出版产业发展状况 |
3.2 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现状 |
3.2.1 出版产业基本发展概况 |
3.2.2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要素状况 |
3.2.3 出版产业走出去状况 |
3.3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意义 |
3.3.1 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
3.3.2 助推产业发展 |
3.3.3 指导企业发展 |
4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4.1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技术路径 |
4.1.1 评价目标与原则 |
4.1.2 评价思路与流程 |
4.1.3 评价方法与技术 |
4.2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构建逻辑 |
4.2.2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3 指标初选与修正 |
4.2.4 指标解释与说明 |
4.3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设计 |
4.3.1 设计方法与基本思路 |
4.3.2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构建步骤 |
4.3.3 样本选择与数据采集 |
5 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测度与评估 |
5.1 基于国际比较的横向综合测评 |
5.1.1 各国数据导入与测度 |
5.1.2 横向综合测评结果的总体评价 |
5.1.3 竞争力要素与指标的中外比较 |
5.2 基于历时性演变的纵向综合测评 |
5.2.1 我国历年数据导入与测度 |
5.2.2 纵向综合测评结果的总体评价 |
5.2.3 竞争力要素与指标的历时性比较 |
5.3 基于实证研究的竞争力制约因素分析 |
5.3.1 实证研究基本结论 |
5.3.2 竞争力制约因素分析 |
6 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 |
6.1 政府层面的宏观策略 |
6.1.1 调控:宏观引导策略 |
6.1.2 监管:法制规范策略 |
6.1.3 扶持:政策培育策略 |
6.1.4 驱动:文化提升策略 |
6.2 行业协会层面的中观策略 |
6.2.1 监督:管理自律策略 |
6.2.2 协调:多元沟通策略 |
6.2.3 服务:资源整合策略 |
6.3 企业层面的微观策略 |
6.3.1 基础:要素优化策略 |
6.3.2 关键:内容创新策略 |
6.3.3 保障:管理转型策略 |
6.3.4 动力:科技融合策略 |
6.3.5 途径:国际合作策略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观点 |
7.1.1 研究总结 |
7.1.2 主要观点 |
7.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7.2.1 创新之处 |
7.2.2 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初始评价指标集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定性指标专家打分表 |
附录3 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编号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中国实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回顾 |
1.2.1 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内涵 |
1.2.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内涵 |
1.2.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历史回顾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研究现状述评 |
1.4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的创新点 |
2 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分析 |
2.1 文化多样性、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理论 |
2.1.1 文化多样性 |
2.1.2 文化软实力 |
2.1.3 文化产业 |
2.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2.1 垄断优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1 竞争优势理论概述 |
2.3.2 竞争优势理论的特点 |
2.3.3 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 |
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3.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现状 |
3.1.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背景——出版业发展现状 |
3.1.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现状 |
3.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制约因素分析 |
3.2.1 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着出版业"走出去" |
3.2.2 市场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出版业"走出去" |
3.2.3 出版企业竞争力不足制约了其"走出去" |
3.2.4 中介机构功能缺失制约了出版业"走出去" |
4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模式及分析选择 |
4.1 出版物实物出口 |
4.1.1 我国图书出口现状 |
4.1.2 图书出口现存问题分析 |
4.1.3 我国实物出口模式的利弊总述 |
4.2 版权输出 |
4.2.1 我国版权输出现状 |
4.2.2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分析 |
4.2.3 版权输出现存问题分析 |
4.2.4 我国版权输出模式的利弊总述 |
4.3 资本输出 |
4.3.1 我国对外资本输出的现状 |
4.3.2 中国出版业资本输出的形式 |
4.3.3 基于我国对外资本输出现状的分析 |
4.3.4 我国对外资本输出模式利弊的总述 |
5 国外出版业"走出去"战略模式与经验分析 |
5.1 美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
5.1.1 美国的图书出口 |
5.1.2 美国的版权输出 |
5.1.3 美国的出版资本输出 |
5.2 英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
5.2.1 英国的图书出口 |
5.2.2 英国的版权输出 |
5.2.3 英国的出版资本输出 |
5.3 日本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
5.3.1 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 |
5.3.2 日本动漫"走出去"的特点 |
5.4 国外出版业"走出去"模式取得成功的经验 |
5.4.1 有效克服语言、市场和当地风俗三种阻力 |
5.4.2 合理利用政府、行业协会和新科技三种力量 |
6 促进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
6.1 完善政府对出版业的宏观管理 |
6.1.1 完善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 |
6.1.2 强化出版业"走出去"人才的培养力度 |
6.1.3 完善出版企业的融资渠道 |
6.2 培育出版业"走出去"的市场主体 |
6.2.1 建立与完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 |
6.2.2 通过并购实现出版企业的规模扩张 |
6.2.3 打造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6.2.4 实施本土化战略,"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
6.2.5 创立出版业"走出去"的国际品牌 |
6.3 加强数字出版对出版业"走出去"的支持 |
6.3.1 数字出版发展概述 |
6.3.2 数字化出版的具体形态 |
6.3.3 利用数字出版加快出版"走出去"的建议 |
6.4 完善行业管理和中介机构的功能 |
6.4.1 发挥出版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
6.4.2 完善版权代理机构对出版业"走出去"的促进作用 |
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3)十年来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格目录 |
图示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十年来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研究综述 |
一、图书版权输出的文献检索结果 |
二、图书版权输出的利好因素研究现状 |
三、图书版权输出存在问题及原因研究现状 |
四、图书版权输出对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图书版权输出概说 |
第一节 图书版权输出的概念和功能 |
一、图书的概念 |
二、图书版权输出的概念和功能 |
第二节 图书版权输出的战略意义 |
一、版权输出增强国家软实力 |
二、版权输出促进国家形象建设 |
三、版权输出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书版权输出要素分析 |
第一节 版权输出市场细分 |
一、版权输出市场细分的涵义 |
二、影响版权输出市场细分的因素 |
三、读者群体的划分 |
第二节 版权输出选题资源 |
一、出版选题资源 |
二、版权输出组稿方式 |
第三节 版权输出渠道 |
一、直接输出渠道 |
二、间接输出渠道 |
第四节 出版经济人与版权代理机构 |
一、出版经纪人与版权代理机构的涵义 |
二、西方出版经纪人的主要工作 |
三、我国出版经纪人的发展 |
四、国外版权代理现状 |
五、国内版权代理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十年来中国图书版权输出量和质的分析 |
第一节 十年来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状况 |
一、2001年~2010年图书版权输出量的分析 |
二、2001年~2010年图书版权输出质的分析 |
三、图书版权输出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版权输出意识差 |
二、版权输出内容单一 |
三、版权输出渠道有限 |
四、版权输出翻译人才匮乏 |
五、版权代理业不成熟 |
第三节 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成功经验——以四大出版单位为例 |
一、人民出版社——综合类图书版权输出的代表 |
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传统文化类图书版权输出的代表 |
三、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汉语学习类图书版权输出的代表 |
四、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儿图书版权输出的代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图书版权输出的国际借鉴 |
第一节 英国的图书出口与版权输出 |
一、英国出版业概况 |
二、英国图书出口及版权输出的成功经验 |
第二节 美国的图书出口与版权输出 |
一、美国出版业概况 |
二、美国图书出口及版权输出的成功经验 |
第三节 日本的图书出口与版权输出 |
一、日本出版业概况 |
二、日本图书出口及版权输出的成功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发展战略 |
第一节 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战略目标 |
一、新时期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背景环境分析 |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图书版权输出 |
三、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优势 |
第二节 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层面 |
二、出版单位层面 |
三、版贸人才培养层面 |
四、版权代理机构层面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4)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2.1 文化 |
1.2.2 文化产业 |
1.2.3 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 |
1.2.4 本文对文化产业的界定 |
1.3 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基本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基本思路与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国外文化产业的现状、模式与趋势 |
2.1 国外文化产业兴起 |
2.1.1 文化产业兴起的技术因素 |
2.1.2 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的兴起 |
2.2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2.3 国外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
2.3.1 市场发展模式:美国与英国 |
2.3.2 国家战略推动模式:日本与韩国 |
2.3.3 混合发展模式:德国与法国 |
2.4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
2.4.1 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趋向 |
2.4.2 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
2.4.3 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化 |
2.4.4 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化 |
2.4.5 文化产业发展的网络化 |
2.4.6 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化 |
3 国外文化产业业态比较 |
3.1 国外文化产业业态 |
3.1.1 英美文化产业业态 |
3.1.2 德法文化产业业态 |
3.1.3 日韩文化产业业态 |
3.2 国外文化产业业态比较 |
3.2.1 图书出版市场寡头化、网络化、电子化加剧 |
3.2.2 网络广告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 |
3.2.3 一极独大的电影市场格局没有明显改变 |
3.2.4 动漫游戏产业多头并进,市场梯度格局明显 |
4 国外文化产业功能比较 |
4.1 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功能 |
4.1.1 英美文化产业功能 |
4.1.2 德法文化产业功能 |
4.1.3 日韩文化产业功能 |
4.2 国外文化产业功能比较——以美国文化产业为重点 |
4.2.1 经济功能比较 |
4.2.2 政治功能比较 |
4.2.3 社会影响力比较 |
5 国外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比较 |
5.1 国外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1.1 美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1.2 英国创意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1.3 德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1.4 法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1.5 日本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1.6 韩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
5.2 国外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机制比较 |
5.2.1 集团化战略 |
5.2.2 国际化战略 |
5.2.3 产业集聚战略 |
5.2.4 品牌战略 |
5.2.5 竞争策略:蓝海战略兴起 |
5.2.6 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长尾战略 |
6 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比较 |
6.1 文化产业政策产生的社会背景 |
6.2 国外文化产业政策 |
6.2.1 英国文化产业政策 |
6.2.2 美国文化产业政策 |
6.2.3 德国文化产业政策 |
6.2.4 法国文化产业政策 |
6.2.5 日本文化产业政策 |
6.2.6 韩国文化产业政策 |
6.3 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比较 |
6.3.1 文化产业战略意识比较 |
6.3.2 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比较 |
6.3.3 文化产业立法比较 |
6.3.4 文化产业财税支持政策比较 |
6.3.5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政策比较 |
6.3.6 文化产业对外贸易政策比较 |
7 国外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 |
7.1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和评价方法 |
7.1.1 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发展 |
7.1.2 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 |
7.2 部分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 |
7.2.1 部分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7.2.2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国外文化产业比较的结论与启示 |
8.1.1 政策法律体系完备,政府与市场关系边界清晰 |
8.1.2 明确文化管理体制,保证文化发展空间 |
8.1.3 利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资本渠道多元化 |
8.1.4 文化科技含量高,科技带动作用强 |
8.1.5 利用国家力量,拓展国际市场 |
8.1.6 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用人机制灵活 |
8.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
8.2.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路径选择 |
8.2.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8.3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8.3.1 完善文化立法,提供制度保障 |
8.3.2 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
8.3.3 促进文化贸易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 |
8.3.4 优化文化产业组织内部结构,创新运行机制 |
8.3.5 完善财政税收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
8.3.6 提升行业中介组织地位和作用,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 |
8.3.7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搭建文化产业创新的科技平台 |
8.3.8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和传播力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本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研究若干概念的界定 |
一 出版 |
二 中国文化走出去 |
三 中国出版走出去 |
第四节 整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整体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意义和价值 |
一 本研究的创新点 |
二 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 |
第一节 全球化理论 |
第二节 软实力理论 |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理论 |
第四节 话语权理论 |
第五节 传播力理论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球视野下的国际出版与出版的国际传播 |
第一节 国际出版业现状 |
一 国际出版业整体状况 |
二 欧美及亚洲若干国家出版现状 |
第二节 出版的国际传播模式和格局 |
一 出版的国际传播的主要模式 |
二 出版的国际传播现状和格局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作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基础的中国出版现状及其国际地位 |
第一节 中国出版业现状 |
一 中国目前所拥有的出版机构数量和出版业从业人员数量情况 |
二 中国图书期刊等出版物的出版总量情况 |
三 中国出版业行业整体经济规模状况 |
四 中国出版国际贸易状况 |
第二节 中国出版的国际地位:从出版大国到出版强国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球视野下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历史、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历史 |
一 中国古代出版的引进和输出 |
二 中国近代以来出版的国际传播 |
第二节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现状 |
一 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 |
二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基本模式和路径 |
三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实践操作 |
四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
五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成果 |
第三节 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话语权及其构建 |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际话语权问题 |
一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走出去 |
二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际话语权问题 |
第二节 出版的国际话语权及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状况 |
一 出版的国际话语权的内涵 |
二 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状况 |
第三节 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构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传播力及其构建 |
第一节 出版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视角下的出版国际传播力 |
一 出版国际传播力的内涵 |
二 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与出版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
第二节 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与中国出版的传播力 |
一 中国出版国际竞争力状况 |
二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传播力问题 |
第三节 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传播力构建 |
一 中国出版走出去传播能力的构建 |
二 中国出版走出去传播效力的构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一 本研究的结论 |
二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6)中日韩自贸区筹建背景下三国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
1.4.1 本研究难点 |
1.4.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文献回顾 |
2.1 国外文化产业研究文献回顾 |
2.1.1 对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和外延演变过程的研究 |
2.1.2 文化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和文化产业研究文献回顾 |
2.1.3 对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 |
2.1.4 对文化治理政策的研究 |
2.1.5 对创意阶层的研究 |
2.1.6 对创意城市中文化产业集群与空间选择的研究 |
2.2 国内文化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对文化产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研究 |
2.2.2 国内对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研究 |
2.2.3 国内对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
2.2.4 国内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 |
2.3 国外文化贸易研究文献回顾 |
2.3.1 国外对文化以及文化贸易作用的研究 |
2.3.2 国外对“文化折扣”和“文化例外”的研究 |
2.3.3 国外对双边文化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 国内文化贸易研究文献回顾 |
2.4.1 对文化贸易概念和分类的研究 |
2.4.2 对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研究 |
2.4.3 对中国文化贸易发展战略的研究 |
2.4.4 对中国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2.4.5 对“文化例外”的研究 |
2.4.6 WTO框架内的中国文化贸易问题研究 |
2.5 中日韩自贸区及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研究文献回顾 |
2.5.1 国内对欧美FTA战略比较研究 |
2.5.2 中日韩自贸区可行性研究 |
2.5.3 中日韩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
2.5.4 中日韩文化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 |
2.6 目前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本研究适用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 |
3.1 本研究适用的理论框架 |
3.1.1 文化经济学理论 |
3.1.2 相关国际贸易理论对文化贸易研究的适用性 |
3.1.3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
3.1.4 社会学理论对文化贸易研究的适用性 |
3.2 本研究适用的分析模型 |
3.2.1 波特的钻石模型 |
3.2.2 贸易引力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日韩三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引言 |
4.2 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工具-钻石模型 |
4.3 世界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状况(1994-2013) |
4.3.1 起步阶段(1994-2002) |
4.3.2 金融危机前发展阶段(2002-2008) |
4.3.3 后危机发展阶段(2008-2013) |
4.4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日韩文化产业各要素对比研究 |
4.4.1 生产要素对比研究 |
4.4.2 需求要素对比研究 |
4.4.3 相关和支持产业对比研究 |
4.4.4 企业战略对比研究 |
4.4.5 政府作用对比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日韩文化贸易竞争力实证对比研究 |
5.1 引言 |
5.2 世界文化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 |
5.3 中日韩三国文化贸易规模和特点 |
5.3.1 中国 |
5.3.2 日本 |
5.3.3 韩国 |
5.4 中日韩文化贸易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实证对比研究 |
5.4.1 中日韩文化贸易比较优势对比研究 |
5.4.2 中日韩文化贸易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的互补性对比研究 |
5.4.3 中日韩文化贸易结合度对比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日韩文化贸易流量影响因素及出.潜力预算--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
6.1 引言 |
6.2 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
6.2.1 计量模型的选定 |
6.2.2 本研究计量模型的构建 |
6.2.3 变量说明和符号预期 |
6.3 数据来源及其计算方法 |
6.4 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6.5 中日韩文化商品出.潜力的预算及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国际组织、现有自贸区和各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政策研究 |
7.1 国际组织相关政策研究 |
7.1.1 GATS和WTO中的相关规则 |
7.1.2 UNESCO的相关政策导向 |
7.2 现有自贸区相关政策研究 |
7.2.1 欧盟相关规则 |
7.2.2 NAFTA相关规则 |
7.2.3 上海自贸区相关规则 |
7.3 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关政策研究 |
7.3.1 美国—市场驱动型 |
7.3.2 英国—创意驱动型 |
7.3.3 法国—政府扶持型 |
7.3.4 加拿大—政府市场混合型 |
7.3.5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驱动型 |
7.3.6 印度—娱乐媒介驱动型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未来中日韩自贸区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政策规制建议 |
8.1 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四大变化”和“六大问题” |
8.2 对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建议 |
8.2.1 国家政府层面 |
8.2.2 企业层面 |
8.2.3 人才培养层面 |
8.3 对未来中日韩自贸区的文化贸易规则制定的建议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统计样本中26个主要贸易伙伴Hofstede文化差异五维度打分表 |
附录B 中、日、韩分别对贸易伙伴j的综合文化距离指数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5 概念界定 |
1.6 理论基础 |
1.7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制度安排 |
2.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主要动因 |
2.1.1 政治动因 |
2.1.2 经济动因 |
2.1.3 文化动因 |
2.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制度安排 |
2.2.1 制度现状 |
2.2.2 制度激励 |
第三章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现状分析 |
3.1 图书商品输出的现状 |
3.1.1 数量分析 |
3.1.2 问题分析 |
3.2 图书版权输出的现状 |
3.2.1 量化分析 |
3.2.2 问题分析 |
3.2.3 信息分析 |
3.3 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
第四章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基本模式 |
4.1 图书商品输出:贸易式"走出去"模式 |
4.1.1 贸易式"走出去"模式的类别 |
4.1.2 贸易式"走出去"模式的利弊 |
4.2 图书版权输出:契约式"走出去"模式 |
4.2.1 契约式"走出去"模式的影响因素 |
4.2.2 契约式"走出去"模式的利弊分析 |
4.3 海外直接投资:投资式"走出去"模式 |
4.3.1 直接投资模式及其优劣 |
4.3.2 直接投资模式的基本类型 |
4.3.3 直接投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主要风险 |
5.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 |
5.1.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政治风险的内涵 |
5.1.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政治风险的根源 |
5.1.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政治风险的防范 |
5.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经济风险 |
5.2.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经济风险的内涵分析 |
5.2.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经济风险的主要类型和基本功能 |
5.2.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经济风险的防范 |
5.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文化风险 |
5.3.1 中国出版业跨国经营文化风险的基本内涵 |
5.3.2 中国出版业跨国经营文化风险的产生根源 |
5.3.3 中国出版业跨国经营文化风险的主要形式 |
5.3.4 中国出版业跨国经营文化风险的影响过程 |
5.3.5 中国出版业跨国经营文化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六章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策略分析 |
6.1 基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策略 |
6.1.1 政府规制: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制度保障 |
6.1.2 角色主导: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政府策略 |
6.1.3 扶持鼓励: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海外借鉴 |
6.2 基于出版行业组织的中观策略 |
6.2.1 行业组织作用的理论基础 |
6.2.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出版行业组织的作用分析 |
6.2.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出版行业组织的策略分析 |
6.3 基于图书出版企业的微观策略 |
6.3.1 "走出去"出版企业的经营性策略 |
6.3.2 "走出去"出版企业的内容性策略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1、着作 |
2、期刊论文 |
3、网络文献 |
读博期间的科研活动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8)文化媒介与国家使命 ——现代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对国际文化传播的研究 |
1.2.2 从国家利益层面对对外文化传播的研究 |
1.2.3 对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研究 |
1.3 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1 国际文化传播 |
1.3.2 国家利益视角下的对外文化传播 |
1.3.3 法国对外文化传播行动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发展特征 |
2.1 法国对外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 |
2.1.1 从教会到大众传媒 |
2.1.2 对外视听媒体的发展 |
2.1.3 数字传播媒介的发展 |
2.2 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
2.2.1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地域边界的弱化 |
2.2.2 新形势下文化竞争的加剧 |
2.3 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架构 |
2.3.1 作为行动主导者的外交部 |
2.3.2 作为有机整体的对外视听传播系统 |
2.3.3 作为“新行动者”的法国文化中心 |
2.3.4 作为世界第一大文化网络的法语联盟 |
2.4 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现代模式 |
2.4.1 系统内部协作化的提升 |
2.4.2 系统外部合作化的推进 |
2.4.3 海外拓展整体化的增强 |
3 文化行动与政治利益 |
3.1 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
3.1.1 政府控制:文化行动的实施前提 |
3.1.2 改革的驱动力:失败后的一种效应 |
3.1.3 传播法国价值观:对文化主权的保护 |
3.1.4 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根本任务 |
3.2 对外交策略的促进 |
3.2.1 行动的本质:文化外交的核心 |
3.2.2 文化先行:对外交往的核心理念 |
3.2.3 多元文化:世界多极化格局下的选择 |
3.3 对国际声望的提升 |
3.3.1 法国文化与法语文化:一个有机的整体 |
3.3.2 传播法语文化: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度的提升 |
3.3.3 增强文化亲和力:对国际地位的巩固 |
4 法语传播与文化利益 |
4.1 行动理念及传播模式 |
4.1.1 作为行动基石的法语 |
4.1.2 文化例外的提出 |
4.1.3 “双边”及“多边”策略 |
4.2 稳守“法语世界”基础上的扩张 |
4.2.1 主体战略:五个优先发展的领域(区域) |
4.2.2 非洲:ELAN-Afrique计划 |
4.2.3 美洲:对法语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
4.2.4 亚洲:成为“有诱惑力的语言” |
4.2.5 拉美及加勒比:三个策略的实施 |
4.2.6 欧洲:多元语言背景下的长期推广 |
4.3 法语传播的媒介策略 |
4.3.1 法语媒介形象的优化 |
4.3.2 海外法语书店网络的构建 |
4.3.3 法语教学节目制播能力的提升 |
4.3.4 “唯一的世界性教育网络”的打造 |
4.3.5 促进法语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 |
4.4 法语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展 |
4.4.1 组织形式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
4.4.2 节目内容的新颖性及融合性 |
4.4.3 目标受众的广泛性及群众性 |
5 行动发展与经济利益 |
5.1 图书推广:对文化出口的促进 |
5.1.1 全方位的支助 |
5.1.2 多样化的推广形式 |
5.1.3 积极开拓教育图书及少儿图书市场 |
5.2 教育推广:对服务贸易的提升 |
5.2.1 设立专业的教育服务网络 |
5.2.2 对法语教育质量的保障 |
5.2.3 培养“文化及经济的大使” |
5.3 现代形象的建构:对文化品牌的创新 |
5.3.1 对“浪漫法国”形象的弘扬 |
5.3.2 对“现代人文”形象的发掘 |
5.3.3 对“科技法国”形象的展示 |
5.3.4 对“国际化”品牌属性的打造 |
5.4 不同地域的战略部署:从三个维度的推进 |
5.4.1 在非洲的文化控制与经济控制 |
5.4.2 在欧美的文化竞争与经济竞争 |
5.4.3 在全球的文化拓展及经济拓展 |
6 结语:法国文化传播的经验及借鉴 |
6.1 法国文化传播的核心理念 |
6.1.1 重视文化对国家利益的促进作用 |
6.1.2 坚持文化民主下的对话与互动 |
6.1.3 不断为文化传播赋予新的推力 |
6.2 法国对外文化传播对中国的借鉴 |
6.2.1 注重战略设计的系统性及层次性 |
6.2.2 注重形象构建的创新性及现代性 |
6.2.3 注重传播媒介的协作性及一致性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输出 |
二、“一带一路”倡议与出版 |
第三节 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框架以及创新点 |
一、论文框架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五年图书版权输出数据分析 |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五年图书版权输出情况分析 |
一、图书版权贸易数量分析 |
二、图书版权主要输出国家分析 |
三、图书版权输出主要类别分析 |
四、全国图书版权输出地分析 |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五年图书版权输出情况分析 |
一、图书版权贸易数量分析 |
二、图书版权主要输出国家分析 |
三、图书版权输出主要类别分析 |
四、图书版权输出方式分析 |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五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情况变化分析 |
一、图书版权输出数量变化 |
二、图书版权输出国家变化 |
三、图书版权输出类别变化 |
第二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文化差异明显挑战文本选择 |
一、图书输出种类有限 |
二、图书文本内容单一 |
三、作者人选机制缺失 |
第二节 人才储备薄弱挑战工作效率 |
一、翻译人才团队缺失 |
二、版贸人才尚不成熟 |
第三节 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挑战版权规则 |
一、国民版权保护意识欠缺 |
二、版权保护立法力度不强 |
第四节 输出渠道狭窄挑战输出效益 |
一、行业动态信息沟通渠道过于局限 |
二、图书版权对外输出渠道可选性少 |
三、图书版权代理机构专业化水平低 |
四、海外出版基地搭建存在多种阻碍 |
第三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面临的新机遇 |
第一节 “政策沟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
一、“政策沟通”的主要内容 |
二、丰富文化多层面交流,增强政府扶持力度 |
第二节 “设施联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
一、“设施联通”的主要内容 |
二、开拓专业性图书市场,构建网络联通平台 |
第三节 “贸易畅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
一、“贸易畅通”的主要内容 |
二、增加对外输出的窗口,及时更新贸易动态 |
第四节 “资金融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
一、“资金融通”的主要内容 |
二、保障合作开展与进行,提高双边合作效率 |
第五节 “民心相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
一、“民心相通”的主要内容 |
二、定民心营造优良环境,挖掘版权输出动力 |
第四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分析 |
第一节 从版贸要素看策略变化 |
一、代理专业提高版权输出几率 |
二、作品合理确保版权输出顺畅 |
三、合同签订保障版权输出运作 |
四、程序透明贯彻版权输出原则 |
第二节 从“五通”内容看策略布局 |
一、牢牢跟紧行业政策为版权输出夯基 |
二、深入把握贸易便利为版权输出增效 |
三、合理利用专项资金为版权输出添翼 |
四、顺势布局“民间外交”为版权输出搭桥 |
第三节 从营销角度看策略推进 |
一、市场细分明确读者选择 |
二、精准营销玩转图书市场 |
三、与时俱进输出数字版权 |
四、立足长远塑造营销环境 |
第四节 从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看策略应对 |
一、发挥海上丝路文化效应 |
二、利用文创产品涵养品牌 |
三、借助作者名气拉近距离 |
四、依靠社交媒介扩大影响 |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的个案分析 |
第一节 面向国际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版权输出策略分析 |
一、内容研发的精品化与数字化 |
二、渠道建设的实体化和网络化 |
三、品牌形象的专业化和国际化 |
第二节 面向东南亚——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版权输出策略分析.. |
一、打造精品内容,以质量推进版权输出 |
二、搭建交流平台,以渠道拓宽版权输出 |
三、强化数字版权,以技术保障版权输出 |
四、开拓海外基地,以资本深化版权输出 |
第三节 面向儿童图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版权输出策略分析 |
一、增强儿童图书的原创性 |
二、吸引优秀作家加盟合作 |
三、加强国际间的紧密合作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探讨相关政策、项目的文献 |
二、介绍其他国家相关政策的文献 |
三、对现存问题探讨解决方案的文献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构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演变 |
第一节 出版“走出去”萌芽阶段 |
第二节 出版“走出去”探索阶段 |
第三节 出版“走出去”发展阶段 |
第四节 出版“走出去”成熟阶段 |
第二章 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项目实施状况及部分项目相关分析 |
第一节 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项目的总体实施状况 |
一、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
二、中外图书互译计划 |
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
四、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
五、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出版工程 |
六、丝路书香出版工程 |
七、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 |
第二节 三个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项目的类别、语种及出版机构分析 |
一、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
二、丝路书香出版工程 |
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
第三节 从三个政策项目看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发展趋势 |
一、图书类别不断丰富 |
二、出版语种不断增多 |
三、出版机构数量不断增长 |
四、传播区域不断扩大 |
五、影响力不断提升 |
第三章 国家政策引导下图书对外翻译出版的运作模式 |
第一节 政府主导模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国外传播情况 |
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特点及运作模式 |
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出版的重大意义 |
第二节 国外出版机构运作模式:《狼图腾》 |
一、《狼图腾》的国外传播情况 |
二、《狼图腾》的特点及运作模式 |
三、《狼图腾》翻译出版的启示 |
第三节 中外出版机构合作模式:《三体》 |
一、《三体》的国外传播情况 |
二、《三体》的特点及运作模式 |
三、《三体》翻译出版的启示 |
第四章 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引导作用 |
第一节 推动当代中国形象的展示 |
第二节 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
第三节 引导中外出版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借鉴 |
第一节 提出鼓励图书出口的政府文宣 |
第二节 确定推动图书出口的部门或机构 |
第三节 制定鼓励图书出口的税收政策 |
第四节 设立支持图书出口的相应资金 |
结语:完善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的五项举措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世界图书出口统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 田常清. 武汉大学, 2014(06)
- [2]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 路小静. 武汉大学, 2010(05)
- [3]十年来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研究[D]. 王婷. 山东大学, 2012(02)
- [4]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 霍步刚.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5]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和传播力构建[D]. 张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8)
- [6]中日韩自贸区筹建背景下三国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研究[D]. 李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7]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D]. 潘文年. 南京大学, 2011(12)
- [8]文化媒介与国家使命 ——现代法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D]. 雷霏. 武汉大学, 2015(07)
- [9]“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研究[D]. 张莹.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图书对外翻译出版政策研究[D]. 邹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