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多媒体人”出现在中国——高科技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真实影响

跨世纪,“多媒体人”出现在中国——高科技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真实影响

一、跨世纪,中国出现“多媒体人”——高科技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现实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谭刚强[1](1997)在《跨世纪,中国出现“多媒体人”——高科技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现实影响》文中指出 当代少年儿童作业完全不同于父辈的“新人类”,实实在在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这种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的到来,给正在成长中的新一代人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情感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使得社会更愿意把正在成长中的年轻的一代称为世纪末的“电视人”或跨世纪的“多媒体人”。

陈卓然[2](2004)在《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影响效果的理论及对青少年社会化方面影响的探讨和研究,其次分别从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同一性状态研究、理论模型、功能以及影响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外在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就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本论文以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青少年同一性危机量表和自编的青少年媒介使用状况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探讨分析了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1)中学生的媒介接触影响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2)中学生对印刷媒介的接触频度越高,其自我同一性得分越低;中学生对电子媒介的接触频度越高,其自我同一性得分越高。即不同的媒介种类对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印刷媒介有利于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而过多接触电子媒介则不利于他们自我同一性的发展。(3)中学生对电视、报纸、课外书和网上信息中知识类内容的偏好与其自我同一性得分呈显着负相关,即对这些内容的接触越多越有利于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崔景贵[3](2003)在《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反思、批判、吸收、建构”为主线,借鉴“现象学追问”和“解释学逻辑”,从分析目前心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别选取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视野,对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对心理教育的理论成果进行理性批判,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观照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提出并论述了整合论心理教育观点,倡导开放互动、多元共生的心理教育发展路向,主张从多学科整合的视野研究心理教育,建构适合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理念和模式。 第一部分:走近心理教育。对心理教育的概念、学科、存在问题及研究等本体问题作了探讨。心理教育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概念。心理教育是多学科“融合”产生的新学科,是超科学的科学。要正视心理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教育研究要倡导多学科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第二部分:多学科视野中的心理教育。从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视野来探讨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心理教育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有着各自的范畴和可能走向。每一个学科视野关注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同属性,建构人的不同模型与形象。每一个学科视野对心理教育有其独特的认识,但只是提供对心理教育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第三部分:心理教育走向多元整合。分化与整合是心理教育的发展道路。多元整合是心理教育的新视野。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新范式。心理教育学科将走向学科分化与科际整合。走向实践的心理教育整合模式需要不断超越与创新。 本文主张,要建构心理教育的元研究意识,要关注和研究心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心理教育的本质、心理教育的必要与可能、心理教育场域的建构、心理教育的判断标准、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等。本文对心理教育的一些新课题,如网络心理教育、全脑型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本土化、全球本位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文化性格,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思考。 本文认为,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来解读心理教育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心理教育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视域,要对心理教育形成更理性的认识,需要实现学科间的“视域融合”;开放互动姿态、多元共生意识与学科整合视野是心理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创新与超越,心理教育的未来充满希望!

陈晓慧[4](2005)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为视角,兼容了多种文化学说与传播学理论、媒介理论,对信息化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实践系统工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系统揭示教育信息化文化实践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及影响,对教育信息化研究首次实现了文化学定义上的探讨。教育信息化即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又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成果,作为一个崭新的教育文化实践,它包含的意义是什么,影响是什么,表现在哪里,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本论文从文化学意义上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论文共分为八章。导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定义,说出了关于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与文化之间关系等几个必要的解释。第一章:通过对教育信息化与当代教育变革的关系出发,系统介绍了信息与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界定以及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给出了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概述。第二章:通过对20世纪文化思潮进行回顾,提供了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文化碰撞问题,进而进一步指出了教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这些文化的某些方面在信息化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表现。第三章:网络及网络社会,作为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一,对当前教育起着重要影响。它所提供的文化范式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应用到教育中之间产生了网络教育这一新的教育形式,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实践,它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特别是教师角色问题应为本章讨论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活动,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效果是必须要面对的。本章从文化传播的意义、历史、媒介与文化学、信息时代的媒介文化及其网络传播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揭示教育信息化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信息化课程文化是信息环境下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内容及文化实践过程。在信息化教育文化实践中课程的意义及基本精神,信息化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及课程表现形式是本章的基本论述内容。第六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化课程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开展的关键领域。本章从教育整合理论出发,揭示了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意义。提供了若干课程整合模式,揭示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第七章:人际交往,是人们文化实践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因此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特征及影响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章从交往过程与文化传播、交往方式与教育文化、信息化教育中的交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八章:由于本论文中对文化进行了广义的界定,因此教育文化中既包含了物质要

张淑芹[5](2009)在《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的兴起、全球化的扩张以及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中华民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兴网络时代,正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思想和行为。然而,由于网络具有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网民价值观健康与发展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同时并存交错影响的矛盾状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当前社会各界都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网络时代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论述了构建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意义和内涵。本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并简单地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其意义。第二部分,分析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青少年思维方式从宏观、抽象转向微观、具体;具体人生目标从崇高、理想转向现实、世俗;价值取向从单一、社会本位转向整合、兼顾个人与社会;价值评价从严格、绝对转向宽容、相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从盲目、服从转向理性、参与;学习观念从积极、求知转向复杂、实用职业选择从单一社会要求转向多元、个性网络使用从好奇、敬畏转向接纳、平常。进入新世纪以来,青少年思想观念呈现出整合折衷、理性务实、开放宽容、多元流变的特点,呈现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盲从走向理性、从浮躁走向平和、从片面走向整合、从怀疑走向理解、从独立走向合作、从独善走向参与、从回避走向担当的发展趋势。同时,网络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资本主宰一切,金钱高于一切的意识,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的各方面,即人生理想错位、个人主义抬头、思想道德滑坡、拜金主义蔓延。第三部分,论述重构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笔者认为围绕青少年理想、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生活、成才及消费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须从理想信念观、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价值观、诚信观、义利观、婚姻观、就业观、消费观等七方面构建。(一)理想信念观网络时代,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实现共产主义仍是青少年的远大理想;在为实现共同理想的奋斗中,实现个人理想。(二)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价值观在网络时代,民族认同感的消解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弱化是一个值得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确立国家意识是青少年民族与国家价值观建构的前提。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弘扬民族与爱国主义精神是青少年民族与国家价值观建构的主旋律。(三)诚信观诚信观是普遍、平等、理性、义利统一的社会诚信观,是道德诚信与制度诚信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反对功利主义诚信观,也反对道德理想主义诚信观,主张既要重视诚信道德教化,又要强化契约诚信观念。作为青少年应积极向上、明礼诚信、团结合作、憧憬未来把科学认识上的求真精神和做人方面的求真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和人民,人生也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四)义利观“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应树立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义利观是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在继承古代义利观重视社会公利、道德理想和主张见利思义、义利并重等积极合理因素的基础上,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要求,是对义利关系的科学认识和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观点。(五)婚姻观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业在先恋爱在后,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如因恋爱而影响学业那是不可取的。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拥有一个美好未来。(六)就业观就业,乃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的和谐和发展。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这是最为务实的做法,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青少年要正视现实,逐步适应社会,加强自身的修养,自觉将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体现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七)消费观科学的消费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将消费视作主动的、创造性的主体活动,而不是浪费财富、玩物丧志、享乐主义的消极行为,是以人的生活方式健康化、文明化为特征的消费观。它要求人们在消费中实现人的体力、智力、情感力、意志力以及社会素质、精神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享受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文明。消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第四部分,论述重建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第五部分,结语。网络时代下青少年的价值观是传统价值观的扬弃,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说的网络时代已危及到马克思主义传统价值观概念存在的合理性、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价值观概念的根本否定和背离,相反,网络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概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料。

侯玥[6](2019)在《多媒体环境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发展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强大信息传播功能的多媒体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融合,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影响着初中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平衡,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获取信息、沟通与交流、网络娱乐和商务交易等行为特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者如何搭乘信息化技术列车,切实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在多媒体环境下,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呈现出教育环境复杂性、教育手段多样化和教育资源丰富性等特征,为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内外教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评价体系不全面、家校协同育人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并从学生、家庭、教师和学校四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的具体原因。《道德与法治》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在多媒体环境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学校发挥好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学校环境——注重文化育人;教育内容——坚持与时俱进;教育方式——丰富课内外活动;协同育人——家校合作。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发展;教学过程信息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构建思想品德教育评价标准。再者,思想品德教育还需要父母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同时主动学习,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最后,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媒介素养;政府则要加强价值引领,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方明生[7](2000)在《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教育与生活分离的问题是近、现代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为了克服这种分离带来的弊端,在日本近代教育中产生了生活作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这一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扎根于日本社会的土壤中,与日本民众的生活紧密结合的民间教育运动。同时,它所包涵的教育与生活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对解决近代以来,源于科学主义、能力主义的种种教育难题有着普遍的意义。生活作文是运用作文表达的方法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它本身就是一种作文教学法。本研究首先以中日比较研究的视角,提出现代儿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剖析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形式训练的作文教学,以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生活作文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回顾,以及战后生活作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整理,明确生活作文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的内容,以及生活作文在现代日本教育中面临的课题。最后,在分析、评价现代日本中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的基础上,明确生活作文在现代日本作文教育中的位置和形态。 序章“近、现代教育中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是要明确本研究的问题意识。序章以思考近代教育中教育与生活分离的基本问题为起点,从两方面:现代儿童的生活现状和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育中作文教学的现状,阐明这一基本问题在现代条件下的表现。近代教育中教育与生活分离的问题,在现代表现为儿童生活中,人的生存、发展的现实生活所具有的教育力量开始全面丧失。从60年代经济高度成长期以来的日本儿童生活和当前中国城市地区儿童生活的变化可以发现这一危机的存在。比较中日两国儿童生活的变化,可以发现现代化运动中存在的共同倾向。另一方面,近代学校教育中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和教学在现代学科教学中过度发展并扭曲。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形式训练的作文教学以功利的应试作文表达能力为追求目标,形成由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构成的教学结构。这样的教学结构导致作文教学中背离生活的倾向严重,使作文教学丧失了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形成的教育作用。现代中国教育应当进一步认识近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应当意识到现代儿童生活发生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吸取世界各国的教育经验,探究具体学科教学(例如作文教学)的改造问题。 第一部分“近代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的历史和思想”中论述了生活作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和重要实践,意图阐明生活作文教育发展的脉络。 在生活作文教育的历史中,芦田惠之助的思想和实践以及艺术自由教育运动中的作文指导仅是这一历史的前史。二者对作文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但二者并未提出生活作文的概念。从生活作文教育发展来看,二者所涉及的课题始终是生活作文中必然要接触的基本问题。芦田、铃木三重吉和北原白秋等人的思想始终影响着生活作文的思想和实践,因此在论述生活作文教育的历史时,必须对二者给与适当地位和论述。 芦田的方法是通过回归传统来追求教育的主体性的。这可以说是日本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课题。传统的思想方法在恢复价值的追求中是有意义的,但显然它同近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日本教育的发展中并没有寻找到解决这种矛盾的较好方法,教育的主体性,包括教育价值的主体性和儿童学习的主体性问题始终存在。 作为大正时期自由主义教育的一翼,铃木和北原提倡“童心主义”的儿童观,并以此来指导文章表达活动。这种儿童本位的作文指导方法同样是追求教育价值主体性的表现,迄今仍有意义。但文学性的作文指导的力量仅限于社会的某一阶层,它无法解决公共教育规模上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当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时,占社会大多数的儿童所处的生活问题就会抬头,文章表达无法仅仅安于富于诗意的童心吐露。 作为面对现实生活的教学方法,野村芳兵卫在课程上对生活教育的作用的探讨和小砂丘忠义对人性及儿童的思考都为确立生活作文教育的思想基础作出了贡献。生活于本世纪3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时期的野村和小砂丘离开传统精神和自由主义,走向生活,走向现实主义,因为他们需要回答那个时代的生活给教育提出的课题。当然,野村的基于客观功利主义的生活教育说是一种承认现实的生活、教育姿态,小砂丘的在现存生活中追求人的形成的思想是一种批判现实的生活、教育姿态,两者是有所不同的。进而,实证的调查作文和立足于地区的北方性 2 教育都是生活作文在教育实际中的展开。调查作文是促使儿童准确把握 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方法,是运用科学方法和把握生活现实的结合。处于 特殊地区的北方性教育是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对生活的探究,它反映了 地区生活是生活作文运动的基础。 以野村和小砂丘为同人的杂志《作文生活》p92O年代-193O年代) 提出和明确了生活作文的教育方法。生活作文的基本概念是?

卢凌燕[8](2004)在《青少年网络道德及其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一种生活现实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网络在青少年信息交流、人际交往、视野拓展等方面显现出重要作用。但同时,它带来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突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在2004年3月北京召开的两会上,全国人大有32位代表向大会提交了议案,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网络道德问题。因此,探讨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将青少年网络道德及其教育作为探讨的主题。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在引用大量事实与数据的基础上,揭示了当前青少年网络道德的现状,并分析其现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本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网络道德的概述,介绍时代背景和网络道德的基本特征。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影响,同时也对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第三部分,在描述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进行根源分析。最后一部分,提出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对策。

邹嘉忠,杨海娟,徐大良[9](2002)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战》文中认为网络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①网络缩小了人与人之间 的空间距离,却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②以电子媒体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使得青少年变成了 “多媒体人”;③信息泛滥给青少年带来精神上的信息焦虑;④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使得青少年易患上 “网络迷恋症”。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 能力,加强对网络的使用监督,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提高青少年课外活动的质量。

葛琳[10](2013)在《英孚教育在中国市场的转型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孚教育是一家专注于英语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家族式外资企业,作为中国第一家进驻国内英语教育培训领域的外资品牌,从1993年起就开始通过自主研发的先进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来帮助中国早日实现国际化发展之路的远大理想,从此也拉开了英孚教育全球发展战略的序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国际化人才产生了迫切的需求,社会劳动者对于掌握英语技能的兴趣也与日俱增。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落后以及行业监督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中国英语教育培训行业乱象丛生,行业发展环境逐渐恶化。本文首先通过介绍全球及中国英语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让读者能够对中国英语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状况有清晰地了解,并结合了对全球科技与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向读者展望了中国英语教育培训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本文作者凭借自己在英语教育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与理解,对英孚教育进行了全面而又透彻的分析,内容涵盖了英孚教育的品牌概况、产生背景、价值诉求、企业目标、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和市场策略,并且使用SWOT矩阵模型对它在中国市场环境下的内部能力(优势、劣势)与外部因素(机会、威胁)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在此基础上,本文围绕中国英语教育培训领域的行业竞争状况与全球科技发展预测,为英孚未来能够中国市场中继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制定了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市场转型策略。英孚教育市场转型策略的实施,将会对其经营理念和组织架构方面进行重大的调整,帮助英孚优化产业布局,稳固科研实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能让英孚教育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销售收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并且可以通过向中国市场递送卓越的产品与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英孚教育的“蓝海”战略目标。

二、跨世纪,中国出现“多媒体人”——高科技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现实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世纪,中国出现“多媒体人”——高科技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现实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跨世纪,中国出现“多媒体人”——高科技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现实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T族”在电视机旁成长
二、“映像一代”的选择与自豪感

(2)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媒介影响理论及研究概述
        2.1.1 媒介影响效果理论
        2.1.2 媒介对青少年影响的探讨及已有相关研究
    2.2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概述
        2.2.1 自我同一性的含义
        2.2.2 同一性状态的研究
        2.2.3 同一性理论模型
        2.2.4 同一性功能
        2.2.5 影响同一性发展的外在环境因素的探讨与已有相关研究
    2.3 媒介与同一性
3 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概念的界定
    3.4 研究方法
        3.4.1 被试
        3.4.2 研究工具
        3.4.3 研究程序
    3.5 数据结果分析与讨论
        3.5.1 中学生媒介接触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3.5.2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3.5.3 中学生媒介接触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 研究总结
    4.1 研究结论
    4.2 本研究的启发和意义
    4.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5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青少年媒介使用状况调查问卷(项目列举)
附录2 青少年同一性危机量表
致谢

(3)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回到心理教育本身
    一. “本质直观':心理教育的解读
    二. “悬置':多学科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三. 本文的思路与基本观点
第一章 走近心理教育
    一. 心理教育的概念解读
        (一) 多元界定:心理教育是什么
        (二) 概念分解:心理教育究竟是什么
        (三) 概念辨析:什么不是心理教育
        (四) 概念分化:什么是心理教育
        (五) 名与实之争:心理教育意味着什么
    二. 心理教育的学科解读
        (一) “定位':作为一门学科的心理教育
        (二) “定性':心理教育是“超科学'的科学
        (三) “定格':心理教育的学科体系
    三. 心理教育的问题解读
        (一) 曲解混乱:心理教育的理论问题
        (二) 步入误区:心理教育的实践问题
        (三) 陷入困境:心理教育的研究问题
        (四) 面临危机:心理教育的发展问题
    四. 心理教育的研究解读
        (一) 多元视野:心理教育研究的学科分化
        (二) 走向多学科整合的心理教育研究
        (三) 心理教育研究的多学科整合策略
第二章 历史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一. 作为历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一) 心理教育:一个历史的概念
        (二) 心理教育的历史追溯
    二. 让历史建构未来--心理教育的历史思维
    三. 走向历史整合的心理教育
        学案1 我国心理教育的历史学解读
        学案2 国外心理教育的历史学解读
第三章 哲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一. 作为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一) 心理教育的哲学智慧
        (二) “回到原点':心理教育应该是什么
    二. 切问与沉思:心理教育的哲学问题
        (一) “切问':本真的心理教育
        (二) 追问:心理教育的必要与可能
        (三) 沉思:心理教育的“元问题'
        (四) 预见:心理教育的哲学走向
    三. 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建构
        (一) 心理教育理念的内涵
        (二) 心理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三) 心理教育理念的建构
        学案1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教育
        学案2 复杂性哲学与心理教育
第四章 心理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一. 作为心理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一) 心理教育的心理学解释
        (二) 主要心理学流派的心理教育观
    二. 心理科学理论与心理教育
    三. 人格现代化:心理教育的历史使命
        (一) 人格现代化的心理学意蕴
        (二) 关注人格现代化:全球教育改革的趋向
        (三) 促进人格现代化:心理教育的根本任务
    四. 以人为本:心理教育的心理学走向
        学案1 脑科学研究与心理教育
        学案2 现代人性观与心理教育
第五章 教育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一. 作为教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一) 心理教育的教育学解释
        (二) 心理教育--教育的心理目的
        (三) 心理教育的教育学“妒羡'
    二. 心理教育的教育学反思
        (一) 心理教育的价值“回归'
        (二) 心理教育的困惑与争论
        (三) 心理教育的“万能'与“无能'
        (四) 心理教育的误区与匡正
    三. 素质教育场域中的心理教育
        (一) 见仁见智:“在场'的心理教育
        (二) 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场域
        (三) 心理教育场域的建构
    四. 育人为本:心理教育的教育学走向
        学案1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
        学案2 建构主义与心理教育
第六章 社会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一. 作为社会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一) 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二) 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属性
        (三) 心理教育:促进人的心理社会化
    二. 多元社会中心理教育的凸现
        (一) 社会的转型变迁:期盼心理教育的兴起
        (二) 人类的心理危机:心理教育发展的契机
    三. “社会学的想象力':可能的心理教育问题
        学案1 全球化浪潮与心理教育
        学案2 社会转型与心理教育
        学案3 新科技革命与心理教育
第七章 文化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
    一. 作为文化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一) 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属性
        (二) 心理教育:人的心理与文化的双向建构
    二. 多元文化运动与心理教育的发展
    三. 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文化学解读
        (一) 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文化观照
        (二) 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文化意蕴
        (三) 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文化反思
        (四) 心理教育本土化发展的文化策略
        学案1 网络文化与心理教育
        学案2 传统文化与心理教育
        学案3 校园文化与心理教育
第八章 走向多元整合的心理教育
    一. 心理教育整合论
        (一) 分化与整合:心理教育的发展道路
        (二) 新视野:心理教育的多元整合
        (三) 现实与可能:心理教育走向多元整合
        (四) 整合论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转型与重构
    二. 心理教育的学科整合
        (一) 与多学科对话的心理教育
        (二) 走向学科分化与科际整合的心理教育
        (三) 心理教育学科建设的整合策略
    三. 心理教育的模式整合
        (一) 心理教育模式的学理建构
        (二) 心理教育模式整合的学理探析
        (三) 走向实践的心理教育整合模式
        (四) 创新与超越:心理教育整合模式的发展
结语 重建心理教育
    一. 敢问路在何方--心理教育的开放互动
    二. 多歧路今安在--心理教育的多元共生
    三. 路在脚下延伸--心理教育的视域融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
    第一节、信息化社会概述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变革
    第三节、信息文化概说
    第四节、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界定
    第五节、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概览
第二章 教育信息化的文化背景分析
    第一节、关于文化
    第二节、20 世纪文化思潮回顾
    第三节、教育文化概说
第三章 信息化教育的主要工具—网络对教育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网络社会的概览
    第二节、网络文化概览
    第三节、网络与教育
    第四节、因特网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重塑
    第六节、网络文化在认知与观念上的特点
    第七节、网络文化的结构形态
    第八节、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教育的学校特征
第四章 文化传播与信息化教育
    第一节、文化与文化传播
    第二节、传播与教育文化
    第三节、媒介文化概述
    第四节、信息时代的媒介文化
    第五节、媒介即信息
    第六节、几种传播学理论回顾
第五章 信息化课程——一种崭新的教育文化
    第一节、课程文化概述
    第二节、学校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
    第三节、信息化课程文化透视
    第四节、信息化课程的价值取向
    第五节、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课程文化表现形态——电子课程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崭新的信息化课程文化实践
    第一节、现代教育整合观的初步研究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第三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第四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第五节、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
    第六节、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文化内化与文化整合
第七章 信息化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交往
    第一节、交往过程与文化传播
    第二节、一般教育交往活动概述
    第三节、信息化教育中的交往活动
第八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技术文化构成
    第一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第二节、技术和文化之关系辨析
    第三节、信息化教育技术文化形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
    1.1 网络及其特点
        1.1.1 交互性
        1.1.2 平等性
        1.1.3 开放性
        1.1.4 虚拟性
        1.1.5 全球性
    1.2 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
        1.2.1 网络的时尚性改变了青少年的生存方式
        1.2.2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了青少年信仰的多元化
    1.3 网络时代价值观的特点
        1.3.1 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1.3.2 价值本位观的为我性
        1.3.3 价值观选择的务实性
    1.4 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4.1 人生理想错位
        1.4.2 个人主义抬头
        1.4.3 思想道德滑坡
        1.4.4 拜金主义蔓延
第2章 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重构
    2.1 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重构的原则
        2.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2.1.2 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3 借鉴中国历史传统的优秀价值观资源
        2.1.4 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价值因子
    2.2 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重构的内涵
        2.2.1 理性信念观
        2.2.2 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价值观
        2.2.3 诚信观
        2.2.4 义利观
        2.2.5 婚姻观
        2.2.6 就业观
        2.2.7 消费观
第3章 重构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1 理论意义
        3.1.1 尝试从新的视角研究青少年价值观
        3.1.2 对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内涵做了一点新的探讨
    3.2 实践价值
        3.2.1 为青少年适应信息全球化、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3.2.2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寻求较好地道德防线
        3.2.3 对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产生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多媒体环境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多媒体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概述
    2.1 多媒体
        2.1.1 多媒体的概念
        2.1.2 多媒体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体现
    2.2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2.2.1 初中生身心发展特征和行为特点
        2.2.2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2.3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征
    2.3 相关理论
3 多媒体环境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3.1 数据收集方法及统计手段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1.3 问卷设计
        3.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初中生使用多媒体情况
        3.2.2 多媒体对初中生的影响情况
        3.2.3 学校教育及教学情况
        3.2.4 家庭教育情况
    3.3 多媒体环境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3.3.1 思想品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
        3.3.2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单一
        3.3.3 思想品德教育评价体系有待改善
        3.3.4 家庭教育功能重视程度不够
    3.4 多媒体环境下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学生因素
        3.4.2 家庭因素
        3.4.3 教师因素
        3.4.4 学校因素
4 多媒体环境下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4.1 学校层面
        4.1.1 学校环境——注重文化育人
        4.1.2 教育内容——坚持与时俱进
        4.1.3 教育方式——丰富课内外活动
        4.1.4 协同育人——家校合作
    4.2 教师层面
        4.2.1 正确、科学看待《道德与法治》课的地位
        4.2.2 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发展
        4.2.3 教学过程信息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4.2.4 构建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4.3 家庭教育
        4.3.1 重视道德教育,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4.3.2 家长主动学习,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4.4 其他层面
        4.4.1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媒介素养
        4.4.2 政府加强价值引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近、现代教育中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的出发点
    其一 现代中国城市地区儿童生活诸问题——与日本高度成长期以来儿童生活的变化相比较
        第一节 中日比较研究中对近代教育的特性的思考
        第二节 日本高度成长期以来儿童生活的变化
        一、 高度成长期以来日本家庭结构及家庭生活的变化
        二、 高度成长期以来日本儿童学习生活的变化
        三、 高度成长期以来日本儿童文化、游戏生活的变化
        第三节 现代中国城市地区儿童生活诸问题
        一、 现代中国城市地区家庭生活的现状与问题
        二、 现代中国城市地区儿童学习生活的现状与问题
        三、 现代中国城市地区儿童文化生活的现状与问题
    其二 形式训练作文教学批判——以上海地区小学作文教学为分析对象
        第一节 当前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其根源
        第二节 作文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现状
        一、 作文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现状
        二、 应当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第三节 形式训练作文教材剖析
        一、 语言主义的教材编制指导思想
        二、 形式训练作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文体的规定
        三、 形式训练作文教材的系列
        四、 形式训练作文教材中的作文指导
        第四节 形式训练作文教学方法剖析
        一、 命题作文系列中的表达的分类训练
        二、 写作程序训练中的虚假作文问题
        三、 为作文而模拟生活的方法
第一部分 近代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的历史和思想
    第一章 芦田惠之助与“随意选题”说
        第一节 芦田对日本近代教育的批判
        第二节 芦田自身思想转变中的东洋性
        第三节 “随意选题”说的教育、教学思想
        一、 芦田的儿童观
        二、 芦田以“随意选题”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三、 “随意”说和“课题”说论争的内容和意义
        四、 “随意选题”作文指导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节 “随意选题”思想的局限性
        一、 芦田及近代教育东洋化运动的局限性
        二、 “随意选题”教学实践的末路及其转机
    第二章 艺术自由教育运动及其作文指导——铃木三重吉和北原白秋的思想和方法
        第一节 铃木三童吉创导的儿童文学运动中的作文指导
        一、 铃木创导的儿童文学运动的意义
        二、 铃木的文体论及文章表述指导方法
        第二节 北原白秋的儿童自由诗论及其指导方法
        一、 北原对学校教育的批判
        二、 北原的儿童诗论
        三、 北原儿童自由诗写作指导中的类型和评语
        第三节 对艺术自由教育运动思想的批判
        一、 《赤鸟》运动在日本学校教育中的实际情况
        二、 对唯艺术儿童诗论的批判
    第三章 野村芳兵卫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
        第一节 野村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 野村的生活教育论中的神学
        二、 野村由神学到人学的转变
        第二节 野村生活教育思想中的课程论
        一、 野村的“人生科”的课程思想
        二、 野村的生活训练说及其课程论
        三、 野村课程论中的读书·生活两分说
        第三节 野村的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
        一、 包含“文集制作”的作文指导方法
        二、 写作教学的五种样式
        三、 “真实地写”的具体指导要求
    第四章 小砂丘忠义的生活作文教育思想
        第一节 小砂丘的生活作文思想的原型
        一、 小砂丘的生活背景及其性格
        二、 小砂丘生活作文思想的原型
        第二节 小砂丘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一、 现状批判中的小砂丘的教育观
        二、 小砂丘对人的本质特性的把握
        三、 小砂丘的儿童观
        第三节 小砂丘强调的文章表达技术指导
    第五章 生活作文的教育实践形态:调查作文与北方性教育运动
        第一节 生活调查作文的思想和方法
        一、 从解放儿童生活到重视社会性
        二、 生活调查作文的方法
        第二节 “北方性教育运动”的思想和方法
        一、 立足于地区生活的“北方性教育运动”
        二、 从生活作文走向“生产性现实主义作文”
        三、 北方生活作文的实践形态:“生活学习”和“共同研究”
    第六章 战后生活作文教育的复兴
        第一节 从对新教育的反省走向生活作文教育的复兴
        一、 战后新教育的兴起及其弱点
        二、 实用主义哲学对认识客观真实的丢弃
        三、 工具主义对于真伪问题的丢弃
        第二节 战后生活作文教育的典型——《山音回响学校》的意义
        一、 农村少年儿童的生活意识与生活作文——江口江一的《母亲的死及其此后》
        二、 无着成恭的社会科教学中的生活作文教育实践的意义
        第三节 战后生活作文运动中的一系列实践
        一、 生活调查作文方法的发展——相川日出雄的“新地理历史教育”
        二、 与生活作文相结合的班级集体建设实践
        三、 地区教育中的生活作文实践
第二部分 战后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理论研究
    第七章 儿童认识发展与生活作文——以小川太郎的生活作文的认识论研究为中心
        第一节 小川太郎生活作文的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
        一、 日本教育上的“异化”问题
        二、 教育上“异化”的根源
        第二节 认识自由论与生活作文
        一、 小川太郎的认识自由论的含义
        二、 认识自由论中的打破固定观念的观察与思考
        三、 认识自由论与写作
        四、 认识自由论的现时定位:作为与“异化”抗争的武器
        第三节 认识过程与生活作文
        一、 以《实践论》为基础的小川太郎的认识论
        二、 生活作文中的感性认识
        三、 生活作文中由现象认识至本质认识的过程
    第八章 集体的教育作用与生活作文
        第一节 战后日本教育中的“学习集体”理论
        第二节 生活作文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之关系
        一、 生活作文的集体化是个体成长与集体发展相辅相成的过程
        二、 生活作文的集体化提高认识的水平
        三、 生活作文集体化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班级集体建设理论与集体作文动
        一、 班级集体建设的方法:培养自治的班级集体
        二、 班级集体建设是“创造班级历史”的过程
        三、 班级集体建设与学科学习
        四、 班级集体作文的方法和形态
        第四节 集体思维理论与集体作文活动
        一、 认识水平在集体思维中的交融
        二、 集体思维的组织方法
    第九章 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发展与生活作文
        第一节 人格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 关于人格概念的探究及其教育性价值
        二、 人格结构的把握及其方法
        三、 人格的行为特征
        第二节 劳动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一、 活动是人同外界交互作用的媒介
        二、 劳动是体现人的本质的活动
        三、 劳动与人的能力形成、人格形成
        四、 历史上学习活动的形态
        五、 直接体验性学习与间接经验学习
        六、 人类学习的历史性过程及其性质
        七、 教学活动的重构:具有劳动本质特性的学习活动
        第三节 生活作文是促进人格形成的活动
        一、 主体性活动的丧失是人格形成上的严重障碍
        二、 有意识地重构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三、 儿童生活作文活动的特性
        第四节 从生活作文中把握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发展阶段
        一、 通过作文把握儿童人格的方法
        二、 通过作文把握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特性
        (一)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特性
        (二) 小学中年级的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特性
        (三) 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的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特性
    结语: 战后生活作文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 现代日本作文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教育——以日本中小学国语教科书为分析对象
    第十章 日本国语教科书的现状及从生活作文教育角度对作文教材的分析
        第一节 战后日本国语教科书的发展与现状
        一、 学习指导要领的法规性
        二、 国语教科书编写、出版的历史与现状
        三、 教科书检定制度概要
        四、 教科书的选择、采用方法
        第二节 从生活作文教育的角度对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的分析
        一、 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
        二、 初中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
        三、 从生活作文教育角度对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的分析
    第十一章 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之分析
        第一节 儿童诗写作的教材安排及内容
        一、 儿童诗创作、教学运动的历史概貌
        二、 小学国语教科书中儿童诗教材的安排
        三、 儿童诗作文教材选例
        四、 生活诗“山芋”及其相关儿童作品在教科书中的位置
        第二节 调查作文的教材安排及内容
        一、 调查作文与学科教育之关系
        二、 调查作文的教材安排
        三、 调查作文教材选例
        第三节 集体作文的教材安排及内容
        一、 集体作文的形态与类别
        二、 集体作文的教材安排
        三、 集体作文教材选例
        第四节 生活记录·自我成长史(作文文集)的教材安排及内容
        一、 自我成长史作文的若干阶段
        二、 生活记录·作文文集的教材安排
        三、 生活记录·作文文集的教材选例
    第十二章 日本初中国语教科书中的作文教材之分析
        第一节 初中国语教科书中调查作文的展开
        一、 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调查作文
        二、 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调查作文
        三、 有关语言现象的调查作文
        第二节 初中国语教科书中集体作文的展开
        一、 学生自编书籍、刊物中的集体作文
        二、 内含矛盾的课题的讨论及其作文
        三、 创造性活动中的集体作文
        第三节 初中国语教科书中认识自我作文的展开
        一、 在关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 “父亲与工作”——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作文课题
        三、 在阅读同龄人的经历中反观自我
终章 现代教育中“生活”的发现与生活作文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8)青少年网络道德及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网络道德概述
    第一节 网络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第二节 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相比较的特点
        一、 道德主体的低龄化
        二、 道德选择方式的自律性
        三、 道德规范的多元化
    第三节 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相比较的特点
        一、 道德主体的隐匿性
        二、 道德关系的不确定性
        三、 道德实现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节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 网络道德的形成促进了个体道德意识的丰富和深化
        二、 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
第二章 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影响及网络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网络有利于青少年一些道德意识的树立
        二、 消极影响--网络同时带来的是对青少年道德的腐蚀
    第二节 网络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 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机遇使道德教育介入网络具有可行性
        二、 网络的社会本质使道德教育介入网络具有可行性
第三章 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及根源分析
    第一节 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
        一、 上网成风
        二、 聊天成瘾
        三、 痴迷游戏
        四、 访问黄站
        五、 聊语污秽
        六、 充当黑客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分析
        一、 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是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二、 网络客观上为青少年道德失范提供了物理空间与契机
        三、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不力是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外在原因
第四章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对策
    第一节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
        一、 网络是知识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技术本身并不能让人和谐地发展,不能解决伦理道德问题
        二、 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状态,青少年不仅要有足够的科技素质,而且要有人文素质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 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开设相关课程
        二、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技术监控
        三、 建设精品德育网站,开发德育软件
        四、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创建育德环境
        五、 培养自律慎独精神,建自主型网络道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英孚教育在中国市场的转型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2 中国英语教育行业的现状概述
    2.1 中国英语教育行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2.1.1 英语教育行业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性
    2.2 英语教育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2.1 英语教育行业的市场环境
        2.2.2 英语教育行业的主要商业模式
        2.2.3 主要产品体系
        2.2.4 竞争对手
        2.2.5 消费需求特征
        2.2.6 市场机遇与挑战
3 英孚教育品牌的现状分析
    3.1 品牌概况
    3.2 产生背景
    3.3 价值诉求
    3.4 企业目标
    3.5 组织架构
    3.6 运营模式
    3.7 市场策略
    3.8 英孚教育的SWOT分析
4 英孚教育的市场转型策略
    4.1 转型发展策略的背景
        4.1.1 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4.1.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
        4.1.3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社会生活形态的影响
        4.1.4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4.2 英孚教育转型发展策略的基础
        4.2.1 市场机会与客户需求
        4.2.2 核心竞争力
    4.3 英孚教育的转型发展策略
        4.3.1 英孚教育的产品与运营模式设计
5 英孚教育转型发展策略的实现路径
    5.1 产品体系与服务差异化
    5.2 促销与定价策略
    5.3 顾客获取与顾客价值管理策略
    5.4 人员发展与管理
    5.5 运营系统支持策略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跨世纪,中国出现“多媒体人”——高科技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现实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跨世纪,中国出现“多媒体人”——高科技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现实影响[J]. 谭刚强. 青年研究, 1997(01)
  • [2]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研究[D]. 陈卓然.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
  • [3]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 崔景贵. 南京师范大学, 2003(02)
  • [4]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 陈晓慧.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9)
  • [5]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重构[D]. 张淑芹. 河南科技大学, 2009(03)
  • [6]多媒体环境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侯玥. 洛阳师范学院, 2019(07)
  • [7]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 方明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00(01)
  • [8]青少年网络道德及其教育研究[D]. 卢凌燕. 武汉大学, 2004(04)
  • [9]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战[J]. 邹嘉忠,杨海娟,徐大良. 教育探索, 2002(03)
  • [10]英孚教育在中国市场的转型发展策略研究[D]. 葛琳. 复旦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跨世纪,“多媒体人”出现在中国——高科技发展对青少年成长的真实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