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阴谋文艺——批判“四人帮”鼓吹“写作品打击走资派”的反动谬论

真正的阴谋文艺——批判“四人帮”鼓吹“写作品打击走资派”的反动谬论

一、货真价实的阴谋文艺——批判“四人帮”鼓吹“写与走资派斗争的作品”的反动谬论(论文文献综述)

齐伟[1](2013)在《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及其反思 ——19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研究》文中认为在漫长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1980年代是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它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年代。伴随着这一转折的是一场电影观念的大辩论。它大致经历了以电影的“戏剧性”、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等涉及电影艺术本体的激烈辩论;以广泛译介西方现代电影理论成果、邀请西方电影理论家来华集中授课等“援西入中”形式加速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以80年代中后期影戏美学理论的提出、娱乐片讨论、以及“谢晋模式”辩论等几个重要阶段。伴随着这一场电影观念的大辩论,中国电影出现了举世瞩目的“新浪潮”,并改变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电影创作观念,以及以革命历史题材和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流创作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了90年代由主旋律电影、艺术片和商业片三分天下的中国电影的新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电影这一转折过程中,80年代电影观念的辩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的变革走在了电影创作的前面,直接引导和加速促成了这一转变的完成。与当时中国整个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相一致,中国电影界展开了电影观念的全面辩论。从旨在冲破“文革”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崇尚和回归电影艺术本体的、关于电影的“戏剧性”、“文学性”等的辩论,到全面译介、学习西方现代电影理论资源,完成中国电影学术话语的现代转型,再到面向现代市场与商业的娱乐片讨论和以激进现代性的名义打破传统的“谢晋模式”争鸣,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于传统电影观念的否定和对于现代电影观念的选择。这些与电影观念转折密切相关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让80年代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中确立了它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今天,我们回顾80年代这一场电影观念大辩论,不但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重温历史,厘清思路,汲取历史的有益资源,反思其偏颇与不足,正可以为我们重新出发找准方向。因此,本文重回80年代中国大陆电影学者关于电影观念辩论的历史现场,重新解读那一特定历史时期涉及中国电影观念的重要文献,在兼顾80年代“现代化”的历史语境和中国电影研究的自身发展逻辑的前提下,在梳理、辨析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文本的基础上,试图厘清80年代电影观念大辩论中的主要焦点、各方立场、历史贡献和不足,以及这些重大电影学术辩论背后所集中呈现的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转型特征。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本文认为:80年代,以现代性为主导的电影观念转型冲破了政治教条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的刚性束缚,注重电影的艺术本体,客观上推动了以中国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电影艺术探索,形成了80年代中国电影的新浪潮;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电影观念辩论又因过分偏重西方现代电影理论资源,忽视中国传统电影观念中的合理成分,以及中国传统电影观念现代转换的某种可能性,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偏激和狭隘之处。这是今天我们重读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时必须重新审视和反思的。

李明彦[2](2012)在《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文中提出本论文尝试从话语和谱系学的角度,将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之间进行关联性的研究,以此切入考察中国新时期文学叙事的历史变化轨迹,论文认为,新时期文学的产生、建构及其意义生成,都与“真实性”这一理论话语有直接的关系。不同时代不同文学对真实性话语的建构,都包含着文学成规的转换,政治规范的理解,文化场域的变迁和叙事技巧的取舍,弄清楚了真实性话语的建构历史,就可以揭示新时期文学历史变动过程的精神轮廓。第一章主要讨论了政治文化与真实性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伤痕文学中真实性话语建构具有的治愈功能。论文认为,新时期文学的起源及其合法性的获得,与真实性话语的重构有很大的关系。“文革”结束后,为了清算“文革”文学中的充满着“瞒和骗”的“阴谋文艺”,理论界重新发掘一度被压制和禁止的“写真实”等观点。通过指认旧有的文革文学为虚假不真实,新时期文学重新确认了现实和文学、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大量地生产了被权力话语认定的“真实性”话语,迅速建立了新的文学合法性。政治文化对真实性话语的影响,使得在新时期文学初期政治性标准被巧妙地转换成了真实性标准,这种真实性话语隐形地发挥出巨大的政治能量,对伤痕文学起到了规约和控制作用。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人道主义思潮兴起后,人性话语试图在对真实性话语的不断解释、融合、试探、移界、攻击之后建立自身的话语合法性。它从四个方面即“人作为工具向人作为目的的转换”、“‘人的生活’向‘人’的位移”、“生活的本质向人的本质的倾斜”、“客观再现向主观表达的跨越”来改变蕴涵着权力的真实性话语一元独大的局面,从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恢复人性话语的权力。第三章主要阐述的寻根文学中真实场域由现实批判向文化自省的转换过程及其存在的路径依赖。论文认为寻根文学把文学的“真实”从庸俗的社会反映论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对真实的认知方式和寄寓方式的探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掘。寻根文学把对真实的书写转移到文化层面,无疑使作家获得了一种新的洞察方式和判断角度,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第四章主要论述先锋文学的真实观念对现实主义真实性话语的解构过程以及这种真实观念对先锋派激进的艺术革命的促进作用。论文认为,先锋文学以“虚构的真实”“精神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实”对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话语体系提出挑战,这使得先锋文学呈现出三种叙事倾向:元虚构叙事、神秘化叙事和非人化叙事。先锋文学的真实观念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反抗现实主义真实性话语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解构。第五章主要讨论新写实文学重新回归到现实主义文学的怀抱,它以对生活真实的重视和对艺术真实的反抗实现了对现实主义的重新解释。新写实小说认为艺术真实本身构成了对生活真实的遮蔽,它试图消解强加在生活真实之上的所谓“本质”,尤其是经过意识形态话语选择加工过的“本质”。因此,它以“零度情感”的方式追求一种“刻骨真实”,在审美层面呈现出反典型化的特点。同时,新写实小说的“微观真实”呈现出一种反政治的“政治性”,即整体上呈现出反对宏大政治对文学话语的束缚的倾向和实际上在文本中对微观权力规训下世俗化日常生活景象的认同。

李桂花[3](2010)在《胡耀邦平息“歌德”与“缺德”争论风波》文中研究指明1979年河北省文联主办的《河北文艺》第6期,在比较显着的位置刊登了一篇短评《"歌德"与"缺德"》,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广泛而激烈的讨论,不同观点争执不下,甚至上升到政治高度,打起"棍子"、戴起"帽子"。在此情况下,时任中宣部部长的胡耀邦出面平息了这场争论,将之引导到健康的文艺批评的道路上。

李桂花[4](2009)在《1979:胡耀邦平息“歌德”与“缺德”争论风波》文中认为1979年河北省文联主办的《河北文艺》第6期,在比较显着的位置刊登了一篇短评《"歌德"与"缺德"》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广泛而激烈的

启之[5](2002)在《“阴谋电影”五题》文中研究指明

周森甲[6](1986)在《“创作自由”的前提、核心和关键》文中指出 一、“创作自由”从来就是相对的好象是卢梭说过吧:“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同样,文艺创作也是生而自由的,但它也无往而不在束缚或制约之中。这就是说,如同没有绝对的自由与不自由一样,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创作自由与创作不自由,创作自由从来就是相对的,是跟创作的不自由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这有点类似游泳,游泳不能没有水,而有水的地方即使是海洋,它也是有边际的,然而游泳家正

刘汉民[7](1980)在《驳《为文艺正名》》文中提出 《上海文学》评论员《为文艺正名》(以下简称《正名》)一文,专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以下简称“工具说”)的,可没有一个论点或论据对准了这一说法本身,根本没有将它驳倒;文风也不大好,不实事求是,连形式逻辑也不大讲。这里,我谈一些看法,错了,请同志们和《正名》作者批评、指正。诚如《正名》所说:“工具说”“在文化大革命前的文艺界就开始形成和流传”,而把“文艺”与“工具”联系起来,说文艺可以作为斗争工具的,在我国,最早的大概是鲁

林草思[8](1979)在《文艺在革命中的地位是摆好了的——兼驳“四人帮”歪曲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谬论》文中指出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对于一个革命文艺工作者来说,可以说是“启蒙教育”的第一课。无产阶级的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然而文艺怎样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怎样才能服务得好,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十年来,“四人帮”独霸文坛,推行一整套极“左”的文艺思想,为他们篡党夺权的政治阴谋服务。他们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散布种种谬

张运贵[9](1978)在《试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文中认为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提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迄今二十年来,广大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对它进行了认真学习、热烈研讨、努力运用,创造出了一批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光辉灿烂的文艺作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如何正确理解"两革结合"创作方法的精神实质;如何评价古代文艺遗产中"相结合"(注)的现象;如何看待"两革结合"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如何掌握和运用

张运贵[10](1978)在《试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文中指出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提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迄今二十年来,广大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对它进行了认真学习、热烈研讨、努力运用,创造出了一批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光辉灿烂的文艺作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如何正确理解“两革结合”创作方法的精神实质;如何评价古代文艺遗产中“相结合”(注)的现象;如何看待“两革结合”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如何掌握和运用“两革结合”创作方法等等,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近年来,“四人帮”毒化文化

二、货真价实的阴谋文艺——批判“四人帮”鼓吹“写与走资派斗争的作品”的反动谬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货真价实的阴谋文艺——批判“四人帮”鼓吹“写与走资派斗争的作品”的反动谬论(论文提纲范文)

(1)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及其反思 ——19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重读“80 年代”的必要性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断裂与选择:“去政治化”与“电影必须是电影”
    第一节 思想让渡、历史规约与本体转向
    第二节 “拿常识说事儿”和讨伐“戏剧性”的三篇檄文
        一、 “拿常识说事儿”与电影“戏剧性”论争的历史回溯
        二、 讨伐电影“戏剧性”的三篇檄文
    第三节 构罪“戏剧性”:戏剧性美学原则与极左政治教条
        一、 崭新的旧问题:时代诉求与创作现实
        二、 以“三突出”为核心的戏剧性电影美学原则
        三、 “戏剧性”:从美学原则到政治教条
        四、 偏执的深刻——回应历史和时代的需要
    结语
第二章 电影观念讨论的延伸:从“文学性”到“电影性”
    第一节 电影的“文学性”论争:过去完成时与现在进行时
        一、 电影的文学价值辩论
        二、 二十年后历史亲历者疑惑:“误读”还是“正解”?
    第二节 “文学剧本”的审查管控与“思想内容”的政治说教
        一、 批判的指向:思想内容规训与电影文学剧本中心制
        二、 张骏祥的电影观念变迁:从电影形式到电影文学
    第三节 “本体”回应与“思想”回声
        一、 从戏剧到影象的“本体”回应
        二、 从政治到学术的“思想”回声
第三章 西方电影理论的引进与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
    第一节 建国初期中国电影学界对西方电影理论的翻译
    第二节 “长镜头”理论:纪实美学理论的中国化
        一“巴赞”的初次造访与失之交臂的纪实美学
        二、 “长镜头”理论:误读还是中国化?
    第三节 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启蒙与系统补课
        一、 80 年代初西方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
        二、 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与电影理论的现代同步
        三、 盲打误撞:“现代”魅惑与现代电影理论的精神洗礼
    结语
第四章 在中国发现电影理论——中国电影美学的两次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钟惦棐及其电影美学思想的再思考
        一、 独属于 80 年代的中国电影知识群落
        二、 多重“身份”与钟惦棐电影美学思想的核心
    第二节 “影戏”美学传统的破与立——论 80 年代语境下的影戏美学
        一、 “影戏”美学的历史地位——问题的提出和电影理论的探险
        二、 影戏美学与 80 年代语境化、影象美学的“理论宣言”
        三、 方法论贡献: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主体性
    结语
第五章 对话:娱乐片——电影本体的“娱乐”位移
    第一节 娱乐片问题的凸显:从“灯下黑”到浮出地表
    第二节 娱乐片:世俗化进程和个人的精神诉求
    第三节 从娱乐的本体诉求到“娱乐主体论”的“皈依与禁忌”
    结语
第六章 激进现代性与“谢晋模式”辩论的再读解
    第一节 “谢晋模式”辩论的历史回溯
    第二节 激进现代性的文化立场与反思“谢晋模式”批判
        一、 谢晋电影的历史地位与反传统的激进现代性
        二、 “谢晋模式”辩论的历史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科研项目
致谢

(2)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缘起、意义与方法:作为文学问题的“真实性”
    二、 理论探讨与概念界定:西方和中国视域下的“真实性”问题
第一章 政治文化与“伤痕文学”真实性话语的建构
    一、 “伤痕文学”的界定
    二、 政治文化与真实性话语的建构
    三、 重提“真实性”背后的群体共识与认知意愿
    四、 被规训的激情:真实性与政治性的话语缠绕
    五、 《班主任》《伤痕》中的真实性话语生产与疗伤机制
第二章 从真实性到人性:人道主义思潮中的话语转换
    一、 必要的背景:“五四”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潮
    二、 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论争
    三、 从真实性到人性:新时期人道主义理论的话语转换
    四、 话语突围与政治限禁:人性与真实性的话语交锋
第三章 从现实批判到文化自省:寻根文学真实性话语的位移
    一、 “影响的焦虑”与寻根文学文化意识的觉醒
    二、 真实场域的位移:从现实批判到文化自省
    三、 寻根文学真实观念的路径依赖
    四、 “美”与“真”:寓言叙事的诗性图式与隐喻真实
第四章 先锋文学的精神真实与形式实验
    一、 先锋文学兴起的基本语境与文学生态
    二、 反抗与重建:先锋文学的真实观
    三、 先锋文学的精神真实与小说叙事
第五章 新写实小说:微观真实与世俗日常生活政治
    一、 艺术真实向生活真实的回流
    二、 “刻骨真实”与“零度写作”
    三、 微观真实与世俗化日常生活的政治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1979:胡耀邦平息“歌德”与“缺德”争论风波(论文提纲范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争论逐步升级
争论引起了胡耀邦的注意

(6)“创作自由”的前提、核心和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作自由”从来就是相对的
二、“创作自由”的核心是写真实权
三、“创作自由”的内在关键在无私无畏

四、货真价实的阴谋文艺——批判“四人帮”鼓吹“写与走资派斗争的作品”的反动谬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及其反思 ——19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研究[D]. 齐伟. 上海大学, 2013(01)
  • [2]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D]. 李明彦.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3]胡耀邦平息“歌德”与“缺德”争论风波[J]. 李桂花. 读书文摘, 2010(02)
  • [4]1979:胡耀邦平息“歌德”与“缺德”争论风波[J]. 李桂花. 党史博采(纪实), 2009(08)
  • [5]“阴谋电影”五题[J]. 启之. 电影艺术, 2002(04)
  • [6]“创作自由”的前提、核心和关键[J]. 周森甲. 湘潭大学学报(语言文学论集), 1986(S2)
  • [7]驳《为文艺正名》[J]. 刘汉民. 荆州师专学报, 1980(01)
  • [8]文艺在革命中的地位是摆好了的——兼驳“四人帮”歪曲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谬论[J]. 林草思. 山东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02)
  • [9]试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J]. 张运贵. 昆明师院学报, 1978(04)
  • [10]试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J]. 张运贵. 昆明师范学院学报, 1978(04)

标签:;  ;  ;  ;  ;  

真正的阴谋文艺——批判“四人帮”鼓吹“写作品打击走资派”的反动谬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