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好农业的后勤兵(论文文献综述)
郭姗姗[1](2020)在《基层妇联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山东省多村庄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在目前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人口严重流失的情况下,农村妇女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主要依靠力量。加之,目前妇女自身意识的苏醒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妇女已然变成了促进建设发展的有生力量。基层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妇联组织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其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故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帮助妇女在提高自己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将妇女独特的优势以及妇联独特的地位发挥出来,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添砖加瓦。本文以基层妇联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为探究方向,以社会性别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妇女主体地位的改变以及妇联组织应如何更好的使妇女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对山东省内多个村庄进行实地调研,同时辅以大范围的问卷调查,了解到了基层妇联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当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基层妇联在五大振兴方面的作用发挥明显不平衡,开展乡村振兴活动资金匮乏,人员结构难以满足需要,宣传动员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为了更好的发挥基层妇联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唤醒并巩固农村妇女的主人公意识,二是优化基层妇联的人员结构,三是为基层妇联提供更加充裕的经费支持,四是基层妇联要寻求更加广泛的支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罗奥[2](2017)在《《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青团自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它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冲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前列,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充分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它团结青年,教育青年,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人才。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处于不断调整、改进中。新世纪以来,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共青团面临组织弱化的困境。于此,共青团亟须学习新的宣传理念,改进政治宣传工作,推动团的全面改革,提高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研究对共青团政治宣传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实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海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等几方面内容。第一章研究了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的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回顾了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共青团政治宣传与中国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从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创办过程与发展过程中梳理出其政治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青年报》所发表的社论总述:笔者梳理、统计并简要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总体情况。其主要包括对《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中国青年报》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和《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等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笔者梳理、分析、比较了建国头十七年时期、极“左”时期、1978—2000年、2000—2013年四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分布特点、社论的内容特点和社论的语言风格特点等。第四章讨论了《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梳理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直接转载中央党报和地方党报的情况。具体包括转载社论的数量、话题和发表的时间等。其次,笔者对比研究了针对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和党报社论的异同,具体包括事件的话题、社论语言风格等。第五章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展望:总结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宣传理论滞后、宣传主题单调、服务意识淡薄、宣传载体单一等。根据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推进共青团政治宣传大众化;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去推进共青团组织改革;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广泛开辟宣传渠道。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结论作出概括。
胡昭衡[3](1965)在《胡昭衡同志在街道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摘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同志们,这次街道工作会议开得很好,大家都感到很有收获,干劲起来了。今天已经是九月二十一号,国庆节就要到了。散会以后,要结合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做好国庆节的工作。今年国庆节,要教育全市人民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为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而奋斗。在当前形势之下,我们的方针是一边备战,一边建设,既要搞好备战,也要搞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
周晓瑾[4](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提出《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吕海清,王贤泸,辛晓东,宋建华[5](2008)在《服务“三农”三人谈》文中研究表明油品销售企业如何从更广的角度,以更多的方式全面服务"三农"?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传达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上,蒋洁敏总经理指出,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着力构建新型工农
玄烨[6](1991)在《为促进科教兴农事业 当好农业科技后勤兵 第五次全国农仪公司经理会议在京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1991)农(质)字第17号文件精神,加速发展我国农业科教仪器事业,为实现农业第二步战略目标做出贡献,中国农垦总公司于今年5月11日至15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第五次全国农业科教仪器公司(下称农仪公司)经理会议、农业部洪绂曾副部长到会讲话,中国农垦总公司经理陈东作
桂孝树,黄训春[7](2021)在《退伍军人致力乡村致富梦——记九江市柴桑区新塘乡青山村支部书记冯俊彪》文中研究指明刚过知天命之年的冯俊彪,是九江市柴桑区新塘乡青山村村支部书记。他是个地地道道的青山村人,从小就有着军人梦,1989年高中毕业后,他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32276部队,成为一名后勤兵。他勤劳朴实,做事积极,锻炼刻苦,深受领导和战友们喜爱,从1990年3月入伍到1993年11月退伍,短短的四年军旅生涯,让他受益匪浅,服役期间表现优异,多次获连队嘉奖表彰,并在南京军区第六届运动会上,荣获冲锋枪单项比赛第三名。退役之后他被分配到九江县印刷厂工作,随后又到九江县市容局工作,直到2003年下岗后,开始自己下海经商创业,凭借着敢担责任,勇于付出的军人形象,他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化学试剂商店[8](1977)在《走出店门 面向科研 当好科学研究事业的后勤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哈市医药公司化学试剂商店,担负全市各科研所、各厂矿尖端产品和大庆等三十二个市县的化学试剂供应任务。这个商店认识到化学试剂是"工农业生产的眼睛,科学的法码",始终把做好供应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打破了单纯商业观点,走出店门,深入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农村社队大搞调查研究,主动把供应工作做上门去,通过重点单位专项供应、紧缺
刘洁[9](2012)在《“走向解放”:集体化时期太行山区妇女的农业劳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发动妇女参加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中共妇女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共的发动下,乡村妇女开始大规模地走出家庭,走上社会,参与社会生产,为国家、为集体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价值,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和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是不是就代表“妇女解放”了?到底什么是“妇女解放”?集体化时期的妇女是否真正获得了解放?这是妇女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着力论述所在。本文集中研究了集体化时期太行山区妇女在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以及给自身带来的重大变化,并试图说明乡村妇女在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探讨集体化时期乡村妇女是否真的获得了解放。全文包括引言和六章正文。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意义、学术史、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资料来源等。第一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太行山区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情况。在传统社会中,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劳作分工模式下,妇女大部分时间从事家务劳动,主要的活动是煮饭洗衣、编织缝纫、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等劳动。就太行山区来说,由于地少人多,除少数贫农妇女到田间搞些辅助劳动外,一般没有参加田间劳动的习惯,否则会遭人耻笑。由于家务劳动难以被量化且不具有交换性,其价值在传统观念中被大打折扣,所以妇女在家庭中一直被视为“吃闲饭的人”或“无用的人”。直到抗战前夕,太行山区广大妇女仍处在封建宗法制度束缚之下,仍然被禁锢在封建文化浸染的传统女性空间中。抗战开始后,中共出于解放妇女的历史使命和根据地面临的巨大财政经济困难等原因,开始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在中共的发动下,太行山区妇女开始冲破几千年的封建束缚,摆脱了单一的家务劳动,参与农业生产人数和范围逐步扩大,并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参与农业生产也使妇女改变了原先“以劳为耻”的劳动观念,形成了新的家庭关系,也使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提高。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对妇女的生产动员。在马恩列斯妇女解放理论的指导下,更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中面临的巨大劳动力缺口和对苏联经验的借鉴,新中国成立后,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仍然是中共妇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通过思想教育、在家庭内解放妇女的后顾之忧、利用示范效应、帮助妇女学习农业技术以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等方法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第三章,主要介绍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撑起了半边天”。在中共的发动下,太行山区妇女的劳动参与率逐渐提高,在生产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撑起了半边天”。第四章,主要介绍妇女参加农业劳动对自身的影响。集体化时期,妇女大规模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不仅为家庭、集体乃至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与价值,而且对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妇女的劳动技术、精神风貌以及社会地位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变。第五章,介绍集体化时期的男女“同工同酬”。在集体化时期,工分是计量农民参加集体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并获取相应报酬的一种形式。由于“男尊女卑”的历史原因和妇女的劳动技术水平低等现实原因,在妇女参加集体劳动初期,往往是男子的工分普遍高于妇女的工分。随着妇女劳动技术的提高和劳动强度的增大,妇女对这种男高女低的记分方法逐渐产生了异议,开始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中共出于解放妇女和提高妇女劳动积极性的考虑,逐渐把男女“同工同酬”制度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男女生理的客观差异和传统的男女劳作分工模式不同,男女“同工同酬”却只能成为一句追求男女平等的口号,在集体化时期并未能真正实现。第六章,介绍乡村妇女在参加集体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挣扎。集体化时期,对于广大农村妇女而言,参与农业生产、走出家庭所带来的解放感是不容置疑的。但同时,参与农业生产也给妇女带来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后,但男子却没有相应的分担家务劳动,家务劳动仍然主要由妇女来承担,这就加重了妇女的负担,给妇女造成了双重束缚;第二个问题是在妇女解放的过程中,中共只注重发扬“冲天干劲”,“片面地宣传‘苦干’、‘猛干’,表扬有病坚持工作”,忽视性别差异的问题,结果导致妇女身体受到很大的损害。由此,集体化时期乡村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给妇女带来的不仅仅是解放,在解放的背后妇女承受了许多不能诉说的苦痛和挣扎。首先,集体化时期把“男女平等”视为妇女解放的目标,并把“男女平等”简单理解成“男女都一样”,以男人的标准来要求女性,把体力的平等作为妇女解放的标志。其次,在妇女开始走入社会参加农业劳动的同时,男子却并没有在家庭中相应的承担一部分家务劳动,家务劳动仍被看成是妇女的职责所在,因此,在集体化时期乃至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乡村妇女都要承受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在这双重重担之下,妇女们疲累不堪,苦不堪言,“男女平等”并没有真正实现。集体化时期妇女解放运动貌似激烈,却出现了妇女解放而不平等的悖论。这缘于国家权力的越位和妇女权利的缺失,男女平等旨在鼓励妇女与男人看齐多做贡献,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性别差异和妇女的权利。
许欣欣,李敏昌[10](2003)在《三峡库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兴建,给三峡库区农业经济发展既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将对库区和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增加了库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压力。如何主动把握历史契机,调整优化库区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库区农业综合效益,对增加库区农民收入,加快库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好农业的后勤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好农业的后勤兵(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妇联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山东省多村庄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1.3.1 核心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妇联组织的改革进程 |
2.1 妇联组织的改革历程 |
2.2 妇联组织改革必要性 |
3 山东省基层妇联参与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
3.1 荣成市基层妇联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产业振兴 |
3.2 大户陈家村妇联开展人才培训,推动人才振兴 |
3.3 莳一村妇联拓展“最美家庭”内涵,推动文化振兴 |
3.4 许村、树沂庄村妇联开展美丽家园建设,推动生态振兴 |
3.5 三涧溪、东穆庄子村妇联党建带妇建,推动组织振兴 |
4 基层妇联在山东省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
4.1 基层妇联促进农村妇女增收,助力产业振兴 |
4.2 基层妇联培训妇女就业技能,助力人才振兴 |
4.3 基层妇联塑造乡村风尚,助力文化振兴 |
4.4 基层妇联美化村居环境,助力生态振兴 |
4.5 基层妇联提升组织服务职能,助力组织振兴 |
5 基层妇联在山东省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5.1 基层妇联在山东省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困境 |
5.1.1 基层妇联在五大振兴方面的作用明显不平衡 |
5.1.2 基层妇联开展乡村振兴活动资金匮乏 |
5.1.3 基层妇联的人员结构不合理 |
5.1.4 基层妇联的宣传、动员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
5.2 基层妇联在山东省乡村振兴中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5.2.1 基层妇联在乡村振兴中面临困境的现实制约 |
5.2.2 基层妇联在乡村振兴中面临困境的理论制约 |
6 更好发挥基层妇联在山东省乡村振兴中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
6.1 多措并举,唤醒并巩固农村妇女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人公意识 |
6.2 优化基层妇联的人员结构,提高基层妇联的服务能力 |
6.3 为基层妇联提供更加充裕的资金支持 |
6.4 争取多方支持,带领妇女群众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2)《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 |
第一节 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 |
一、政治宣传与革命运动 |
二、共青团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
三、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宣传 |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 |
一、出版先进刊物与共青团机关刊物的创办 |
二、共青团机关刊的演进与发展 |
三、《中国青年报》的创刊与发展 |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简述 |
一、中国青年报社的成立与发展 |
二、中国青年报社的领导体制简述 |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总述 |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 |
一、社论总量统计 |
二、社论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中国青年报》转载社论数量与分布 |
一、社论总转载量及其分布 |
二、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数量与分布 |
三、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 |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与分布 |
一、话题分类依据概述 |
二、社论话题与分布 |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 |
第一节 社论话题分布特点 |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
二、极“左”时期 |
三、1978 年至2000年 |
四、2000 年至2013年 |
第二节 社论内容特点 |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
二、极“左”时期 |
三、1978 年至2000年 |
四、2000 年至2013年 |
第三节 社论语言风格特点 |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
二、极“左”时期 |
三、1978 年至2000年 |
四、2000 年至2013年 |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 |
第一节 直接转载党报 |
一、转载中央党报 |
二、转载地方党报 |
第二节 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的比较研究 |
一、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话题比较 |
二、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语言风格比较 |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及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 |
第一节 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政治宣传理论滞后 |
二、多元价值观时代,宣传主题单调 |
三、服务青年意识淡薄 |
四、宣传载体单一,与青年互动缺失 |
第二节 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建议 |
一、积极开拓思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 |
二、贴近青年,推进《中国青年报》社论政治宣传的大众化 |
三、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引导共青团自身改革 |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开政治宣传渠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2年—1966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
附录二:1979年—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服务“三农”三人谈(论文提纲范文)
服务“三农”要勇担重任, 当好后勤兵 |
服务“三农”要合理布局, 全方位服务 |
服务“三农”要全心全意, 做实做细 |
(7)退伍军人致力乡村致富梦——记九江市柴桑区新塘乡青山村支部书记冯俊彪(论文提纲范文)
敢挑重担,拓展产业致富路 |
疫情防控,挺身而出勇担当。 |
改变村貌,建设美丽青山村 |
(9)“走向解放”:集体化时期太行山区妇女的农业劳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一、 学术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妇女史的宏观研究 |
二、 专题研究 |
第三节 基本概念说明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资料来源、创新点与难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资料来源 |
四、 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建国前乡村妇女的农业生产状况 |
第一节 传统社会乡村妇女的农业生产状况 |
一、 妇女被压迫地位的形成 |
二、 传统社会乡村妇女的农业生产与生活状况 |
第二节 中共革命时期乡村妇女的农业劳动状况 |
一、 抗战时期乡村妇女的农业劳动状况 |
二、 解放战争时期乡村妇女的农业劳动状况 |
三、 参加农业生产对妇女的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解放妇女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对乡村妇女的生产动员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发动妇女参加生产的原因 |
一、 中共领导人对妇女劳动与妇女解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二、 填补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劳动力缺口 |
三、 苏联经验的借鉴 |
第二节 中共动员妇女参加生产的方式 |
一、 思想发动 |
二、 解决妇女的后顾之忧 |
三、 培养妇女骨干 |
四、 开展劳动竞赛,评选劳模 |
五、 发动妇女学习农业技术 |
小结 |
第三章 撑起半边天:妇女全面参与农业生产 |
第一节 劳动参与率 |
一、 互助组时期 |
二、 合作社时期 |
三、 人民公社时期 |
第二节 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一、 互助组时期 |
二、 合作社时期 |
三、 人民公社时期 |
小结 |
第四章 走向解放:参加社会劳动对妇女自身的影响 |
第一节 农业技术的提高 |
一、 互助组时期 |
二、 合作社时期 |
三、 人民公社时期 |
第二节 对妇女精神风貌的影响 |
一、 劳动观念 |
二、 择偶观念 |
三、 “心灵的集体化” |
第三节 社会地位 |
一、 经济地位 |
二、 政治地位 |
三、 家庭地位 |
小结 |
第五章 性别差异下的男女“同工同酬” |
第一节 男女“同工同酬”的提出 |
第二节 男女“同工同酬”政策的动员和实施 |
一、 合作社时期 |
二、 人民公社时期 |
第三节 男女“同工同酬”政策的成效 |
一、 合作社时期 |
二、 人民公社时期 |
第四节 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始终存在 |
一、 合作社时期 |
二、 人民公社时期 |
第五节 男女“同工不同酬”的原因 |
一、 男女体质的差异 |
二、 家务劳动尚未社会化 |
小结 |
第六章 解放背后:妇女参加农业生产中的困境与无奈 |
第一节 双重束缚:农业劳动与家务劳动的矛盾 |
一、 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家务劳动与妇女解放的理论 |
二、 中共在传统与现实面前的妥协 |
三、 双重束缚下乡村妇女的生活 |
第二节 不能承受之重:“男女都一样” |
一、 农业劳动中的“男女都一样” |
二、 “男女都一样”的代价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三峡库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库区农业环境状况及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
(一)库区农业环境状况 |
(二)库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
二、库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困难 |
三、库区农业结构深层次调整主要对策 |
四、当好农业的后勤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妇联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山东省多村庄的实证调查[D]. 郭姗姗.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2]《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D]. 罗奥.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3]胡昭衡同志在街道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摘要)[J]. 胡昭衡. 天津政报, 1965(Z1)
- [4]《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5]服务“三农”三人谈[J]. 吕海清,王贤泸,辛晓东,宋建华. 中国石油企业, 2008(12)
- [6]为促进科教兴农事业 当好农业科技后勤兵 第五次全国农仪公司经理会议在京召开[J]. 玄烨. 中国农垦, 1991(08)
- [7]退伍军人致力乡村致富梦——记九江市柴桑区新塘乡青山村支部书记冯俊彪[J]. 桂孝树,黄训春. 老区建设, 2021(09)
- [8]走出店门 面向科研 当好科学研究事业的后勤兵[J]. 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化学试剂商店. 商场现代化, 1977(19)
- [9]“走向解放”:集体化时期太行山区妇女的农业劳动[D]. 刘洁. 南开大学, 2012(06)
- [10]三峡库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J]. 许欣欣,李敏昌. 山区开发,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