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毛细现象的演示实验

几种毛细现象的演示实验

一、几种毛细现象的演示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骆礼林[1](2017)在《初中生物实验优化与创新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实验是初中生物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验既能验证已有的理论知识,也能探索未知的新奇事物,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学离不开实验。经调查发现,长沙市部分初中生物实验开设率不高,开设效果不够理想,除了客观条件限制以外,这与部分教材实验存在取材不易、装置繁杂、可控性差、难以操作等因素有关,对此,本文将结合课标要求和生活实际,对生物教材实验进行优化与创新,力图让实验开展更简易、更环保、更高效,努力提高初中生物实验开设率,改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努力让实验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有效平台。本文通过抽取长沙市部分初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观念和学生态度等方面调查本地初中生物实验的开设及改进现状,同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生物实验的看法、兴趣及对实验改进的认识。结合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长沙市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实验优化和创新提供可靠依据。此外,通过解读《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论述初中生物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分析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实验,针对教材实验方案、材料、试剂、装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准优化与创新点。查阅相关文献,根据科学性、简易性、趣味性等原则,从替换实验材料、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方案、重置实验步骤、拓展与补充教材实验等方法着手,对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27个实验进行优化,创新设计7个教材中原本没有的实验,制作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优化与创新一览表,补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资源,也使其更具系统性,为走在一线教学的初中生物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初中生物实验的积极作用,指导初中生物实验有效开展,提高实验开设率。

张清爽[2](2019)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巴州第三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实验课堂的顺利开展与否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生物学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多种能力的养成。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多数高中的生物学实验课不能正常开设,从而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微时代”的到来影响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微课程的发展为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了契机。若将微课程应用于高中生物学实验课堂,则会弥补生物学实验课程开设率不足的问题,但是目前关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微课程研究颇少。所以,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部分实验为开发对象,设计并开发了一系列可应用于实验教学的微课程,再将开发出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二教材中的实验教学类的微课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并检验应用效果。旨在完善学生的发展,同时为一线教师设计与开发实验教学的微课程提供依据。本研究应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及访谈调查法,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实习学校的全体生物学教师和高一年级全体理科生进行调查,了解微课程应用于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师生的建议。随后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研究对象为实习学校高一年级两个无显着性差异的平行班,分别将其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微课程应用于实验教学后,通过完成相关测试卷及量表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验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应用于实验教学的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提出设计不同实验类型的微课程的原则→确定应用于实验教学的微课程的内容→微视频录制的准备→设计微教案、脚本及微课件→录制并加工微视频。应用于不同类型实验的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突出生物学实验特点、微视频应小而精、注重系列实验教学类的微课程资源的内在逻辑性、应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开发出应用于验证性、探究性以及演示实验的三种微课程类型的资源。在选取开发应用于实验教学的微课程的内容时,应依据“五性”原则进行选择,即完整性、衔接性、必需性、逻辑性和侧重性。在应用微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时,应遵循专一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能力培养原则和学生主体原则,应用方式可分为预习式应用、指导式应用、巩固式应用以及查漏补缺式应用。不同类型实验运用微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时,可根据实验课堂上的课程内容容量、学生的认知水平、自身的教学需求以及实际教学环境将微课程灵活地运用到课前、课中或者课后。在进行PPT式微视频的录制时,应先将无关图标关闭,调置好电脑声音和麦克风,注意在保证PPT内容趣味性的同时,不要将PPT设计得过为花哨。在录制实拍型微视频之前,应先将准备工作做好,并熟悉脚本。目前应用于实验教学的微课程资源还相对匮乏,所以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一线教师制作微课程提供帮助,同时丰富学生的实验课堂。

田佳[3](2020)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前概念转变的实践研究 ——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文中指出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美国在2013年发布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围绕大概念组织科学教育内容,增加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到其基本理念是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研究发现,学生进入生物学课堂之前,已经对一些生物学概念有了自己的认知,这些认知有些是正确的,有些与科学概念相悖。我们把学生原有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与科学概念有差异的概念称为前概念。基于上述文件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帮助学生转变已有的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对学生和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了徽县XX中学七年级学生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章中存在的前概念。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运用演示实验、多媒体设备展示、巧用课文插图、利用直观教具、科学史讲述、特例强调、广告效应、联系实际、小组合作、课堂小游戏和情景剧表演”等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概念转变,并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展现出来,每一次授课后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所授课程内容。教学实践结束后用测试卷进行效果检验,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通过对成绩进行分析,结合课后访谈的结果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判断提出的这些教学策略对学生转变前概念是否有效。研究结论:1.根据教学经验和已有研究可知,转变学生前概念是十分必要的。2.学生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章中存在一定的前概念,其中“血液”部分和“血液循环途径”部分存在的前概念较多。3.转变不同的前概念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运用更加细致具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转变前概念。4.本研究所提出的“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产生认知冲突;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讲述科学故事,感悟科学精神”等教学策略对学生转变前概念是有效的,且这些策略对男女生无显着性差异。

景行行止[4](2019)在《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纵观课程改革,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国际比较为基础的。换言之,国际间的课程比较和借鉴指引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通过课程的国际比较、借鉴不断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由此,对教材的分析评估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热点,并涌现出大量中学教材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较多的学者仅是对中学教材进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少且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撑。在中学物理教材研究方面,有的学者选取国内几套教材进行研究;有的学者在对中外教材进行对比研究时,仅涉及到中美、中日等国家的教材,鲜见将中国和欧洲国家的教材进行对比研究。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科学思维、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十分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但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革新并没有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尤其是中学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改进并不明显,与国外主流中学物理教材的实验部分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外一些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特别是德国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在国际基础教育界负有盛名,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选择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德国卡尔斯鲁厄高中物理教材(简称KPK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就这两套教材的实验部分进行较深入的比较研究,为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本论文包含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综述中外物理教材对比和中外物理实验对比研究现状;简述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简介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界定了教材和教科书、物理实验和实验类型的相关概念,接着对物理实验研究进行了阐述,最后扼要介绍了对本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比较教育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理论等。第三部分实验内容难易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在史宁中教授提出的高中数学课程难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的特殊性经探索提出从实验广度和实验深度这两个维度,设置了教材中实验内容难度的各项指标,从而建构了实验内容难度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研究。主要从实验类型、实验数量、实验分布、实验难度(物理原理、实验类型、实验目的、实验操作量、实验仪器、数据运算量、误差分析和实验改进分析)等方面对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进行量化比较与分析。第五部分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的实验编写体例比较研究。主要从实验栏目、实验主题呈现方式、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插图等方面分析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编写上各自的特色,还选取了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中“动量守恒”部分进行实验案例对比分析。第六部分研究总结。笔者对本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在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的难度和形式结构得出了五点结论,提出了本研究对我国物理教材实验内容的编写、教师利用教材创设实验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三点启示。最后还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相关领域今后的进一步探索作出了展望。

周丽娟[5](2017)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演示实验的整合优化探讨 ——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为例》文中认为自新课改以来,实验教学一直是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高中生物课程作为科学课程,其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实验教学。但是,由于受到高考升学压力、课时安排紧张、实验基础条件不良以及多媒体技术普及应用等影响,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实验室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具有实验条件要求简单、可操作性强、易于实施等特点,可作为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体系、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教学方式。如何合理分配好学生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实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为例,以如何选择高中生物演示实验从而整合优化演示实验为主要研究目的,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本文在分析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了解了演示实验的相关知识,并梳理了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展开调查研究,包括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高中生物演示实验应用的可行性分析、高中生物演示实验的整合优化。本文对开封市市区、安徽省枞阳县的高中生物教师以及本人实习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分别展开了问卷调查,研究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现状以及高中生对生物实验的态度,以此分析以演示实验整合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再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结合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探讨以演示实验整合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体系的可行性。进而,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演示实验的特点,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为例,将生物实验分为显微镜观察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模拟实验,再从各类型实验中选择出了相对合适的生物演示实验,并对高中生物演示实验的设计原则、演示实验的材料用具选择、演示实验的演示方法选择、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颜佳兴[6](2019)在《高中生物学演示实验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生物必修1》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中生物学演示实验是生物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学演示实验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有利于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对演示实验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高中生物演示实验的设计及开出情况,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依据调查结果及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进行演示实验的设计及改进。选取改进后的演示实验设计开展实践教学,并编制课堂观察表进行观察、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一)一线教师普遍认可演示实验的重要性,认同演示实验开设的必要性,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演示实验开设率较低,开设效果不好。(二)高中生物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自身实验技能问题、演示实验选材及方法不当问题、演示实验教学优化等问题。(三)对设计及改进后的演示实验进行验证,证明改进(设计)后,实验效果显着。(四)演示实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基于演示实验本身及演示实验教学的优化,学生参与状态良好,教学目标有效达成,证明演示实验设计与改进的有效性。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向教师和学生普及演示实验的功能及意义;设计和改进更多的演示实验,为一线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进一步进行演示实验的实行,加强演示实验的开设率;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探究能力和科学性思维的培养。

陈庆朋[7](2009)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2004年开始试点已经进行了4年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新课程教材在设计方面也突出了实验探究的地位,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探究实验,这对高中物理实验仪器的配置、教师的实验技能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了解我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条件的现状,找出物理实验教学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的差距,弄清影响物理实验教学开展的因素也就成为亟需解决问题。作者通过对5个省份的22所学校的实验员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对8所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3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访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进行了充分细致的分析,研究不局限于整体情况的描述,还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实验教学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并调查了物理课程标准和三套新课程教材中的实验个数和实验特点,以及这些实验对实验教学仪器的需求,发现学生分组实验变化不大,原有仪器能够满足绝大部分新课程教材中实验的需要,但使用新课程教材也需要一些新的仪器。2.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校都有专用的实验室和仪器室,从教育部制定的实验室配置标准看,有超过1/3的学校没有达到实验室配备标准的要求。但由于各省有不同的标准,既没达到教育部标准也没达到本省标准的学校占22.7%。从实验室需求反馈情况看,认为“很不够用”的学校只占9.1%。3.实验仪器配置情况:(1)从所调查的学校整体情况看,实验仪器平均配备率达75.4%,但分组实验仪器配置情况明显好于演示实验仪器配置情况,如果考虑到分组实验仪器中至少有5种选配仪器,可知城市高中分组实验仪器种类达到教育部仪器配置目录的标准;(2)比较可知,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城市中学平均看来仪器配置基本相似,差别不明显。但是同一省份不同类型学校间物理实验教学仪器配置情况差别却很大,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之间;(3)从调查结果比较可知,实验区和非实验区同类学校仪器配备差别不大。但对于新课程教材需要增补的仪器,课改实验区的配备情况明显好于非课改实验区;(4)不同配置方案中的仪器配置情况不同,教育部仪器配备目录中的必配仪器配置情况最好,省级增补目录中的仪器配置情况最差。4.从实验开设情况看:(1)实验平均开设率较高,在所调查的49个实验中,平均开设率是78.2%,20个分组实验平均开设率是83.5%;(2)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间实验开设情况差别较大,主要表现在分组实验方面,城市中学平均开设率达91.5%,实验个数超过省级考试大纲的要求,与全国考试大纲的要求接近,但农村中学平均开设率只有39%;(3)课改实验区和非课改实验区开设分组实验的情况存在差别,非课改实验区的城市中学平均每个学校开设19.3个分组实验,超过全国考试大纲的要求,课改实验区的12所城市中学平均开设17.8个分组实验,非实验区实验开设个数反而比实验区的开设个数多。分析可知,这主要是实验区有2个模块可以不修,每个选修模块至少有一个分组实验,没选修的模块其实验也就不做了;(4)在调查的49个实验中,课改实验区的12所城市中学平均开设率是80%,非课改实验区平均开设率是78.8%,课改实验区稍高于非课改实验区;(5)东部城市中学、中部城市中学和西部城市中学三者间实验开设情况没有明显差别;(6)实验没开设的2个主要原因是缺少仪器和教材没要求。5.从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看:(1)实验室的开放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绝大多数学校只有上实验课时才开放实验室,因此这些学校的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的机会很少;(2)绝大多数学校实验教学仪器的利用情况较好,闲置仪器较少,其闲置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内容与教材无关或仪器陈旧损坏;(3)实验过程基本上是按教材提供的步骤进行,教师对实验过程和教学仪器的研究和改进较少;(4)很多教师不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学生很少写实验报告;(5)教师对探究性实验的意义已有认识,但还没形成自觉行动。通过比较发现,教师对探究实验性教学的认识以及探究性实验开展情况,课改实验区整体情况好于非课改实验区,这说明课改实验区的的学校教师更好地认识到了探究性实验的意义。6.从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反馈看:(1)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还是物理学内容本身,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不是最重要因素。学生最不喜欢的实验是实验现象难以观察的实验;(2)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空间较小;(3)在规定的时间内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实验,多数学生能与同学交流实验结果;(4)探究性实验的开设数量较少,即使是探究性实验,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也较少;(5)课改实验区与非课改实验区比较,在做过的实验数量、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探究性实验开设比例、学生的实验态度四个方面课改实验区稍好于非课改实验区,其他方面没有规律性的差别。

王太军[8](2016)在《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国际上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但现实中存在大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低效或无效的事实,成为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病垢与瓶颈。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构成特点”、“怎样发展”、“培养低效原因”等问题的研究还相对欠缺。在学科教育领域,现行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尚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与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相距甚远。关于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结构特征的研究,以及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课程培养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其理论与实践之问题,均亟待解决。在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论建构方面,本研究认为,实践能力是人在完成实践任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顺利解决现实问题的稳定心理特征。基于普通高中学生心理能力结构特点,结合已有研究基础,以及当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高中学段适龄学生的相关能力培养要求,本研究尝试构建出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结构的理论模型。认为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结构要素主要包含两大能力因素群:一般能力因素群和特殊能力因素群,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作用域,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具有实践性、动态性、稳定性、习得性、具体性、外显性等特征,主要包含基础性实践能力、专项性实践能力和情境性实践能力三个层次,并由各层次能力拓展的子能力因素,共同构成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论分析架构和条件支持系统,为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考察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研究认为,物理实验课程实施中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兴趣动机与态度、实践活动与任务、评价激励与引导、实践条件与环境等共同构成了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发展的支持系统的基本要素。物理实验课程无论从其特有的学科特征还是其内在价值,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与提升,既有现实意义上的可能性,亦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可行性,物理实验课程与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逻辑关联和促进作用,通过物理实验课程实施,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论分析架构和条件支持系统,本研究设计开发了问卷量表与访谈、观察工具,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视角考察当前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实施的现状。通过对甘肃省的省级示范性中学、市级示范性中学、普通中学的1249名学生的问卷测试,问卷量表的总体信度值克隆巴赫系数为0.879,数据检验的KMO值为0.886,Bartlett球形检验的x2值为14952.752(自由度为561),P<0.05,表明测试的信度与效度均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在问卷量表实测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各潜在变量因子涵盖了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条件支持因素,实测结构模型的各项参数:RMR、RMSEA、GFI、AGFI、NFI、RFI、IFI、TLI、CFI、x2/df等值与理论模型参照值吻合良好,表明实测结构模型拟合良好,从而验证了本研究对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结构模型建构的合理性,有效地表征了物理实验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现状水平的考查要素。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实施仍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这种“薄弱”主要表现物理实验课程实施落实不到位。在“升学”利益的驱驶下,教师实验教学观念更为单薄,物理实验“可有可无”的程度,甚至“黑板上讲实验”,极大地阻碍了物理实验课程实施中对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使是物理实验课程实施较好的学校,学生在物理实验中通常照搬实验步骤,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很难落到实处,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距甚远。从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现状来看,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水平趋于中等偏低的水平,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还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学校类别的差异。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物理实验及其课程活动真正带给学生的远远不止“会做题”的乐趣,对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责任与价值观等的形成,甚至对学生将来专业选择或从事职业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形式的物理实验如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低成本物理实验、课外物理科技实践活动等分别对学生探究能力、应用能力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任务活动类的物理实验对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建构是本研究的重点。研究认为,物理实验课程建构首先要处理好发展性与系统性、兴趣性与主动性、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时代性与基础性、学术性与政策性几对关系;在课程目标上,需要对物理实验课程的育人价值和功能重新定位,旨在全面促进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提升,着力发展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精神;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一方面对现有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与变革,另一方面注重“低成本”、“创新型”、“趣味化”、“活动化”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物理实验课程开发;在课程实施与组织方面,构建协调的支持系统以完善物理实验课程实施的条件性保障,整合实施途径以强化知识的应用与能力的培养,注重项目式体验教学以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加强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课程评价方面,立足于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消减其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既要注重课程目的的导向性评价,又需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动态性与生成性,坚持以人为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兴趣与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王娅楠[9](2016)在《中日两国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自进入21世纪以来,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掌握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掌握,一方面与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与实验物理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又需要众多的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的培养又依赖于基础物理教育的发展。因此,面对激烈的世界竞争,我们更需要放眼世界,探讨不同国家物理教材中的实验设置,分析其异同点,借鉴其长处,努力搞好基础物理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新技术人才。中日两国虽同处亚洲,互为邻邦,亦都属于东亚文化圈,但在教育理念上仍有所不同,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两点可在两国的教材编写方面得到印证。本文主要是针对中日两国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进行较为详细的对比研究,希望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直接地了解两国在物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给我国的高中物理教材编写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物理主流教材中的实验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着重在其实验类型、实验结构及实验呈现设置等几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用文字和图表等方式加以展现和归纳,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全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针对本次研究所提出的问题,随后是介绍其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步入正题,全面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设置部分。第四部分给出了本研究的结论与建议,主要是在论文第三部分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五部分是总结与思考,主要工作为就本次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相关方面工作的未来开展和进程进行了展望。对比研究发现:两国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类型和实验结构基本相同,但侧重点不同;日本教材中的实验设置更为分散,实验呈现的栏目较少:两国在实验数量和分布方面相差较大,实验内容上亦不统一;其插图及语言方面差异也较为明显,日本教材更加生动形象;实验器材方面,两者虽均着眼于基础仪器的使用,但日本教材更注重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两国实验方式的特点不同,同种实验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

吴国勇[10](2010)在《浅谈职校专业的物理实验教学》文中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场所.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这就需要大量的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

二、几种毛细现象的演示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毛细现象的演示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物实验优化与创新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半结构访谈法
        1.5.4 案例分析法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2.1.2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
        2.1.3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初中生物实验
        2.2.2 实验优化
        2.2.3 实验创新
        2.2.4 实验优化与实验创新的联系与区别
3 初中生物实验的开设及改进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内容
    3.3 调查问卷
        3.3.1 问卷的编制与结构
        3.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4.1 实验开设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3.4.2 实验改进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3.4.3 结论
4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浅析初中生物教材实验
    4.1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实验的分布
    4.2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实验的分类
    4.3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
        4.3.1 实验教学中的认知目标
        4.3.2 实验教学中的动作技能目标
        4.3.3 实验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4.4 初中生物教材实验的特点
        4.4.1 实验形式变换多样
        4.4.2 实验内容丰富有趣
        4.4.3 实验设计灵活可变
        4.4.4 实验素材源于生活实际
    4.5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实验的不足之处
5.初中生物教材实验优化与创新探讨
    5.1 初中生物实验优化与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5.2 初中生物教材实验优化与创新的原则
        5.2.1 实验材料改进的原则
        5.2.2 实验药品改进的原则
        5.2.3 实验装置、器具的改进原则
        5.2.4 实验方案、步骤的改进原则
    5.3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实验优化、创新的途径及典型案例
        5.3.1 替换实验材料
        5.3.2 优化实验方案
        5.3.3 改进实验装置
        5.3.4 重置实验步骤
        5.3.5 拓展教材实验
        5.3.6 整合关联实验
        5.3.7 补充教材实验
    5.4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实验优化与创新一览表
6 加强初中生物实验优化与创新的建议
    6.1 学校方面
        6.1.1 增加实验资金投入,完善生物实验设备
        6.1.2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完善生物实验管理制度
        6.1.3 组织教师培训,培养创新型教师
    6.2 教师方面
        6.2.1 提高实验教学认识,转变实验教学理念
        6.2.2 加强自身学习,提升实验创新能力
        6.2.3 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7 总结及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巴州第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1.1 实验课程开设率不高,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1.1.2 “微”时代的来临影响着教学方式的变革
        1.1.3 微课程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够深入
        1.1.4 微课程的发展为实验教学带来契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课标需求
        1.3.2 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1.3.3 教师专业能力完善的需要
        1.3.4 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微视频、微课、微课程以及慕课概念的界定
    2.2 微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终身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视听教育理论
        2.2.4 建构主义理论
        2.2.5 微型学习理论
    2.3 微课程起源及发展
    2.4 微课程的特点
        2.4.1 时间短
        2.4.2 容量小
        2.4.3 内容精
        2.4.4 应用广
        2.4.5 使用方便
    2.5 微课程的类型
        2.5.1 依据录制方式来分
        2.5.2 依据微课程的使用方式的不同
    2.6 微课程的制作
        2.6.1 微视频的录制工具
        2.6.2 微视频的录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访谈调查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观察法
        3.2.5 案例分析法
    3.3 研究思路
第4章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微课程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4.1 应用于实验教学的微课程资源开发前教师访谈及凸显的问题
        4.1.1 访谈调查对象
        4.1.2 访谈调查时间
        4.1.3 访谈调查内容及结果
    4.2 应用于实验教学的微课程资源开发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4.2.1 问卷调查对象
        4.2.2 问卷调查时间
        4.2.3 问卷调查回收情况
        4.2.4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4.2.5 开发前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反映的现状
    4.3 教师访谈及学生问卷调查呈现的问题根源及应对策略
        4.3.1 教师访谈与学生调查问卷呈现出的问题根源
        4.3.2 教师访谈与学生调查问卷呈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5章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5.1 不同类型实验的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5.1.1 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
        5.1.2 突出生物学实验特点
        5.1.3 微视频应小而精
        5.1.4 整合多种教学资源
        5.1.5 注重系列应用于实验教学的微课程的内在逻辑性
    5.2 用于开发微课程的实验内容的选取
        5.2.1 选取原则
        5.2.2 选取内容
    5.3 微视频录制的准备
        5.3.1 准备录制设备
        5.3.2 调试录制工具
        5.3.3 准备实验材料
    5.4 开发微课程
        5.4.1 设计微教案
        5.4.2 编写脚本
        5.4.3 录制实拍式微视频
        5.4.4 制作微课件
        5.4.5 录制PPT录屏式微视频
        5.4.6 微视频的加工
第6章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微课程的应用
    6.1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原则
        6.1.1 专一性原则
        6.1.2 启发性原则
        6.1.3 学生主体原则
        6.1.4 能力培养原则
    6.2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方式
        6.2.1 预习式应用
        6.2.2 指导式应用
        6.2.3 巩固式应用
        6.2.4 查漏补缺式应用
    6.3 不同类型实验运用微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应用环节
        6.3.1 演示实验运用微课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应用环节
        6.3.2 验证性实验运用微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应用环节
        6.3.3 探究性实验用微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应用环节
    6.4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评价
        6.4.1 评价方式
        6.4.2 评价结果分析及总结
第7章 创新之处与结论
    7.1 创新之处
    7.2 研究结论
第8章 反思与建议
    8.1 反思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前概念转变的实践研究 ——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1.概念界定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理论依据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研究实施
三、“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前概念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概念陈述表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血液”主题前概念
        2.“血管”主题前概念
        3.“心脏”主题前概念
        4.“血液循环途径”主题前概念
        5.“输血与血型”主题前概念
    (三)调查结果汇总
    (四)前概念形成的因素分析
    (五)调查结果小结
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前概念转变的实践研究
    (一)前概念转变的策略
        1.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教学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产生认知冲突
        3.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4.讲述科学故事,感悟科学精神
    (二)前概念转变的实践
        1.“血液”主题概念转变实践
        2.“血管”主题概念转变实践
        3.“心脏”主题概念转变实践
        4.“血液循环途径”主题概念转变实践
        5.“输血与血型”主题概念转变实践
    (三)实践结果分析
        1.课后访谈分析
        2.试卷检测分析
五、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前概念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学生课后访谈提纲
    附录五 七年级月考生物试卷
    附录六 部分课堂实录

(4)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提出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中外物理教材对比研究综述
        1.2.2 中外物理实验对比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
        2.1.1 教科书与教材
        2.1.2 物理实验
    2.2 本研究对中学物理实验的分类
    2.3 研究的理论依据
        2.3.1 物理实验研究
        2.3.2 比较教育理论
        2.3.3 发展心理学理论
3 实验内容难易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3.1 实验广度的研究方法
        3.1.1 筛选中德两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
        3.1.2 对筛选出的实验内容进行分类整理
        3.1.3 按一级主题整理出实验的广度范围
        3.1.4 实验广度的计算方法
        3.1.5 实验广度的呈现方式
        3.1.6 实验广度的比较
    3.2 实验深度的研究方法
        3.2.1 实验深度模型的建立
        3.2.2 实验深度分析的具体操作步骤
        3.2.3 实验深度的比较
    3.3 实验难度的研究方法
4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研究
    4.1 中国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分析
        4.1.1 实验广度分析
        4.1.2 实验深度分析
    4.2 德国KPK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分析
        4.2.1 实验广度分析
        4.2.2 实验深度分析
    4.3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比较研究
        4.3.1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广度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4.3.2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深度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4.3.3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难度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5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的实验编写体例比较研究
    5.1 实验设计特色
        5.1.1 实验栏目
        5.1.2 实验主题
        5.1.3 实验仪器
        5.1.4 实验过程
    5.2 中德两套教材实验设计的案例比较
        5.2.1 中国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实验设计案例
        5.2.2 德国KPK高中物理教材实验设计案例
        5.2.3 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设计案例的比较
6 实验教学案例
7 研究总结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启示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结构
附录二 德国KPK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结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演示实验的整合优化探讨 ——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2 演示实验的相关知识
    2.1 演示实验的定义、特点和组成
        2.1.1 演示实验的定义
        2.1.2 演示实验的特点
        2.1.3 演示实验的组成
    2.2 演示实验的分类
    2.3 演示实验的作用
3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发现学习理论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 有效教学理论
4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方法
    4.3 调查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完成率与教学意义调查
        4.3.2 影响实验完成的原因调查
        4.3.3 生物实验的教学方式调查
        4.3.4 对高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4.4 调查结论
5 高中生物演示实验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5.1 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
    5.2 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5.3 新课标对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要求
    5.4 新课标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
    5.5 结论
6 高中生物演示实验的整合优化
    6.1 高中生物演示实验的选择
        6.1.1 从显微镜观察实验中优选演示实验
        6.1.2 从验证性实验中优选演示实验
        6.1.3 从探究性实验中优选演示实验
        6.1.4 从模拟实验中优选演示实验
    6.2 高中生物演示实验的设计原则
    6.3 演示实验的材料用具选择
    6.4 演示实验的演示方法选择
    6.5 高中生物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
    6.6 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实验调查问卷
附录B 关于高中生对生物演示实验的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C 高中生物具体内容标准
致谢

(6)高中生物学演示实验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生物必修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调查法
        (三)观察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演示实验
        (二)生物演示实验
    二、演示实验的类型及功能
        (一)演示实验的类型
        (二)演示实验的功能
    三、演示实验基本要求
        (一)演示实验前精心准备
        (二)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要规范
        (三)教学过程语言与操作结合
        (四)演示实验过程注意安全
        (五)演示实验要面向全体学生
    四、演示实验的设计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简捷性原则
        (四)直观性原则
        (五)趣味性原则
    五、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发现学习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演示实验的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标
        (一)了解目前教师和学生对于演示实验的认识及态度
        (二)了解高中生物学科演示实验教学的实行现状
        (三)分析导致生物学演示实验开设现状的原因
    二、调查内容
        (一)教师调查
        (二)学生调查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步骤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
        (三)回收问卷
    五、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一)教师问卷
        (二)学生问卷
    六、小结
        (一)教师角度分析
        (二)演示实验自身条件角度
        (三)学生调查问卷小结
    七、演示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第四章 高中生物演示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一、人教版《生物1·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演示实验内容的梳理
    二、演示实验的设计与改进类型
        (一)模型类演示实验的设计
        (二)观察类演示实验的改进
        (三)探究类演示实验的改进
        (四)指导类演示实验的改进
    三、演示实验教学的实施
        (一)实践目的
        (二)实践对象
        (三)实践过程
        (四)“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教学设计
    四、演示实验实施评价
        (一)课堂观察
        (二)数据收集及分析
        (三)评价与反思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致谢
个人简介

(7)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高中物理实验条件
        1.2.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
        1.2.3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理论探索
        1.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特点
    2.1 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2.1.1 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2.1.2 强调探究过程与方法
        2.1.3 倡导交流与合作
        2.1.4 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中
        2.1.5 要求实验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2.2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2.2.1 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
        2.2.2 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习惯
        2.2.3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第3章 物理实验教学条件的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仪器的配置要求
    3.4 调查问卷的编制
    3.5 调查的实施
    3.6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和总结
        3.6.1 实验室配置情况
        3.6.2 实验教学仪器配置情况
    3.7 实验室实地考察和实验员访谈
        3.7.1 实验室实地考察
        3.7.2 实验员访谈
第4章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的调查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高中物理实验的开设要求
    4.4 调查问卷的编制
    4.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和总结
        4.5.1 实验开设个数
        4.5.2 实验教学实施过程
    4.6 教师访谈
    4.7 听课记录
第5章 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问卷编制
    5.4 调查结果分析和总结
    5.5 学生访谈
第6章 调查总结和建议
    6.1 实验教学条件情况总结
    6.2 实验教学条件改进建议
    6.3 实验教学实施过程情况总结
    6.4 实验教学建议
    6.5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论
    (一)问题提出
        1.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深化改革的实践需要
        3.研究者的前期研究积累
        4.研究的问题
    (二)基本概念界定
        1.实践能力
        2.课程
        3.物理实验课程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实践能力的相关研究现状
        1.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
        2.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和模式的研究
        3.实践能力评价问题的研究
    (二)中学物理实验课程相关研究现状
        1.国外中学物理实验课程相关研究现状
        2.国内中学物理实验课程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实践哲学
        1.不同时期的主要观点
        2.实践哲学对本研究的启示
    (二)能力相关理论
        1.能力因素说
        2.能力结构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4.成功智力理论
        5.思维品质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2.建构主义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四、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特征与支持系统
    (一)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模型建构
        1.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结构模型建构的依据
        2.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模型建构的方法论基础思考
        3.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模型
    (二)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特征
        1.实践性特征
        2.动态性特征
        3.稳定性特征
        4.习得性特征
        5.具体性特征
        6.外显性特征
    (三)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支持系统
        1.兴趣与动机是高中学生实践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2.专业知识与经验是高中学生实践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3.实践活动与任务是高中学生实践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4.评价激励与引导是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
        5.实践条件与环境是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物理实验课程对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
    (一)物理实验的本质与价值
        1.物理实验的本质
        2.物理实验的价值
    (二)物理实验课程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内在联系
        1.物理实验课程促进实践能力提升的可能性
        2.物理实验课程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关系
        3.物理实验课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论原则
六、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实施现状
    (一)调研工具制作
        1.问卷题目设计
        2.问卷结构与计分
        3.问卷的试测与修订
    (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1.项目分析
        2.信度分析
        3.效度分析
    (三)实施过程
        1.访谈教师的分布
        2.问卷调查对象的情况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1.普通高中学生物理实验兴趣现状
        2.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实施的条件水平
        3.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实施程度与现状
        4.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实施中学生实践能力表现水平
        5. 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五)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实施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
        2.普通高中物理实验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差异性
        3.高中物理实验中学生实践能力未得到显着提升
七、促进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物理实验课程案例研究
    案例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案例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案例三:制作“微动力发电机”的物理实验创新实践
八、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物理实验课程建构
    (一)物理实验课程建构的依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实施中的现实问题
        3.基于高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物理实验课程的内在要求
    (二)物理实验课程目标的设计
        1.整体目标:重心要由科学素养向核心素养转移
        2.具体目标:要强化物理实验课程目标的实践取向
    (三)物理实验课程结构的优化
    (四)物理实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力学专题实验
        2.电磁学专题实验
        3.热学专题实验
        4.光学专题实验
        5.原子物理学专题实验
    (五)物理实验课程实施的策略
        1.条件性保障:构建高度协调统一的支持系统
        2.实施途径融合:强化知识的应用与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式变革:注重项目式体验教学
        4.课程资源开发: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六)物理实验课程评价的建议
九、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1、从制度上规避物理实验课程实施不到位的问题
        2、高中物理实验的“课程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3、“时代性”的新选择: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内容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附录 1: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实施中学生实践能力表现水平测量问卷
附录 2: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3:普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开展情况教师调查表
附录 4: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涉及的物理实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中日两国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c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教材设计与编写基础
    2.2 教材评价理论
    2.3 物理实验
    2.4 物理实验对比模型的建构理论
        2.4.1 建构原理
        2.4.2 建构对比模型框架
第3章 中日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对比研究
    3.1 教材比较对象研究
        3.1.1 中国教材
        3.1.2 日本教材
    3.2 实验类型对比研究
    3.3 实验结构对比研究
    3.4 实验呈现对比研究
    3.5 实验数量与分布对比研究
        3.5.1 教材数量分布
        3.5.2 结构数量分布
        3.5.3 实验栏目分布
    3.6 实验内容对比研究
        3.6.1 实验插图
        3.6.2 实验语言
        3.6.3 实验器材
    3.7 实验方式方法对比研究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实验类型的对比结论
        4.1.2 实验结构的对比结论
        4.1.3 实验呈现的对比结论
        4.1.4 实验数量与分布的对比结论
        4.1.5 实验内容的对比结论
        4.1.6 实验方式方法的对比结论
    4.2 对物理教材实验部分编写的建议
第5章 总结与思考
    5.1 研究工作的总结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的不足
        5.2.2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我国教材实验内容汇总目录
    附录B 日本教材实验内容汇总目录
致谢

(10)浅谈职校专业的物理实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 贴近职校专业创新物理实验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2 围绕建筑专业应用创新物理演示实验
3 利用建筑材料创新物理演示实验
    3.1 用砖头做物理演示实验
    3.2 用砂子做物理演示实验
4 利用生活资源创新物理演示实验
    4.1 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创新物理演示实验
    4.2 借助日常生活用品创新物理演示实验
    4.3 用玩具创新物理演示实验
    4.4 利用废旧物品创新物理演示实验

四、几种毛细现象的演示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物实验优化与创新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D]. 骆礼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2]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巴州第三中学为例[D]. 张清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前概念转变的实践研究 ——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D]. 田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德两套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对比研究[D]. 景行行止. 扬州大学, 2019(02)
  • [5]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演示实验的整合优化探讨 ——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为例[D]. 周丽娟. 河南大学, 2017(06)
  • [6]高中生物学演示实验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生物必修1》为例[D]. 颜佳兴.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8)
  • [7]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D]. 陈庆朋. 西南大学, 2009(01)
  • [8]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建构研究[D]. 王太军.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9]中日两国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部分的对比研究[D]. 王娅楠.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浅谈职校专业的物理实验教学[J]. 吴国勇. 中学物理, 2010(21)

标签:;  ;  ;  

几种毛细现象的演示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