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筹集浦东建设资金的探讨

关于筹集浦东建设资金的探讨

一、关于筹集浦东建设资金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郭御龙,张梦时[1](2021)在《中国国家级新区的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文中指出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改革战略任务的综合性功能区。目前国内对国家级新区的研究呈现出滞后于实务界发展的特征,主要集中于功能定位、发展困境及相应的改革措施等领域。在"十四五"规划出台之际,国新区作为区域战略的主要平台,如何使学术研究更好地契合于实践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学理性研究的范畴下,理清国新区的概念并进行综合性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宋晓娟[2](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表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王赟[3](2021)在《资管新规、城投债务与融资成本 ——基于一个准自然实验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4月27日正式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强调了中央要求控制债务风险和规范资产管理业务的决心。该规定顺应金融发展规律,规范金融业发展尤其是资产管理类业务的发展,标志着资产管理业务面临巨大的转折。《资管新规》的颁布,使得刚性兑付问题得以解决,实现投资者对投资自我负责,发行人对资产尽责,该规定还规定在资管产品管理过程中应实现净值化的管理,使产品的投资者能够清楚识别风险;同时,在资管业务的运营中,明令禁止资金池这一方式,在应对期限错配的问题上也强调应在防范的基础上缓解这一问题;另外,其还要求规范“非标”业务,使资管业务规范化。低评级地方融资平台在《资管新规》出台后出现融资困难等问题,这也正是《资管新规》颁布的目的,即限制债务的不断扩张,规范非标业务的运行。政策的颁布往往对应政策效果的研究,本文将《资管新规》的颁布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研究《资管新规》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发行的影响,以研究其政策效果。一是丰富了地方融资平台城投债务发行相关的研究;二是基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评级,研究政策颁布对不同评级的融资平台产生的影响及其效果,为《资管新规》的实施和其他抑制债务扩张和风险的政策制定给出一定的研究建议,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一定贡献。本文选取2014-2019年我国地方融资平台数据,首先,将政策的颁布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冲击设置一个虚拟变量,同时设置一个虚拟变量以区分高评级融资平台和低评级融资平台,采用两个虚拟变量交乘检验即双重差分法研究政策的冲击对低评级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发行利率、信用利差以及融资规模的影响,研究政策的执行是否在增大低评级融资平台融资成本的同时缩小其融资规模;其次,基于东西部省份的差异,研究政策效果是否在东西部省份出现变异,是否同时对东西部省份都有效果;最后,研究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发行是否依旧存在隐性担保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资管新规》的颁布,打击了地方融资平台通过非标融资方式进行融资,低评级地方融资平台受到的影响显着大于高评级地方融资平台,显着增加了低评级融资平台的债务发行利率;但是,在融资规模上并未对不同评级融资平台产生变异影响,分析原因为:《资管新规》使低评级融资平台的非标融资受限,转向以更高的融资成本发行短融和中票。但由于《资管新规》尚处在过渡期内,未完全切断非标融资渠道。因此,出于借新债还旧债、筹集建设资金等资金财务压力,迫使融资平台在付出更高融资成本的同时很难削减融资规模。另外,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资管新规》都发挥了其有效作用,显着增加了低评级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成本。最后,政府宏观经济依旧显着影响融资平台的发行信用利差。本文实证检验了《资管新规》的颁布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影响及其效果,发现《资管新规》的颁布确实能够发挥其作用,规范非标融资方式的同时,显着增加了低评级融资平台的标准债权类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增加低评级融资平台的融资难度,抑制了评级不高的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但是,也对我国政策制定提出挑战,既不能一刀切似的彻底切断低评级平台的融资方式,这样容易引发债务违约,同时也不能放任债务的不断扩张,特别是城投债务这类有政府隐性担保预期的债务的无序扩张。《资管新规》的出台以及其政策效果可以指引这一问题的合理解决。

何翔飞[4](2021)在《L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L平台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C市为加快L开发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区域开发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而设立的国有大型投资集团,负责L开发区内土地一级开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建设等工作,并统筹开发区的投融资、战略规划、土地管理、招商引资等全局性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相关职能被调整,加强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厘清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边界,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是发展趋势。随着政府给予L平台公司的现行财税扶持政策即将到期,同时,开发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L平台公司承担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也将逐渐减少,现行业务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加快向市场化企业转型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本文旨在对L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路径进行研究。论文基于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并结合L平台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了L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的必要性,并通过与对标的七家平台公司进行分析对比,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方向。论文首先对L平台公司的现状和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其转型的必要性,包括政策指引、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优惠政策即将到期等。接着,通过对七家对标的国家级新区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调研,并从平台公司与政府的关系、业务结构、主要财务指标、投融资情况、集团授权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转型发展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对L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路径提出了建议,即以“基建开发”为立足之根本,通过“产业投资”打造产业集群、获取回报资金,最终支持和保障公共服务、城市功能配套打造,助推“城市发展”。同时在立足园区基建开发业务、侧重城市发展业务和探索市场化产业投资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转型方向。本文的研究不仅对L平台公司未来的市场化转型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类似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郭高甜[5](2021)在《支持型社会组织筹资现状研究》文中认为资金和资源是支持型社会组织正常运作的前提,筹资能够为支持型社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充分发挥支持型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首先,通过实地调研以及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H市J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资金来源、筹资特点等信息,并从信任、网络和规范三个层面剖析其筹资现状,发现信任是联结资源的基础,组织内部信任和外部信任共同影响着组织筹资行为;网络是筹集资源的前提,主动频繁的互动交流和对共同价值目标的认同起着重要作用;规范是长期合作的保障,主要有制度规范的引导和非正式规范的推动。其次,支持型社会组织面临的筹资效率低、筹资人员不足、社会捐赠少等筹资困境的主要是公信力建设不到位、组织发展能力不足、政府依赖性过强、组织筹资理念落后、公益文化尚未形成等原因造成。最后从拓展筹资网络、提高社会信任、完善规范保障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我国支持型社会组织筹资完善路径,以帮助支持型社会组织提高筹资能力,突破筹资困境。

孙兰[6](2021)在《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实施,我国路桥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路桥行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的威胁。其中,财务活动存在于公司的整个发展全过程,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分析和评价路桥行业财务风险是势在必行的。路桥工程上市公司作为路桥行业中的一员,是路桥行业发展强有力的力量支持,有必要对其进行财务状况评价研究。但目前我国的路桥建设整体存在发展不均衡和行业集中程度较低的特点,随之再加上受全球经济状况、国家的投资政策、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影响,路桥工程上市公司的发展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本研究基于行业发展现状和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自身经营的特殊性,以及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势必会导致企业的负债危机的认识,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阐述,从路桥工程上市公司的定义、特征和财务风险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为进一步分析路桥工程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路桥工程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路桥工程行业自身特有的特点,简单阐述了影响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内外部环境因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0家路桥工程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指标中筛选出36个财务指标,选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这些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得到30家路桥工程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综合排名。根据研究结果分析,路桥工程上市公司存在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较高、应收账款监管力度不够、公司人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等问题。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善财务状况:首先,公司需要通过资金的预算管理和扩展多渠道融资来改善资本结构;然后,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减少资金的沉淀,规避资金周转风险,提高资产运行效率,实施资产整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最后,提高企业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促进路桥工程上市公司健康有序的发展。

李强[7](2021)在《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成为一座世界着名的城市,并以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象。雕塑作为一种设置在城市中的艺术表达已有悠久的历史记载,早在建国之前便存在着诸多久负盛名的雕塑作品。然而,“城市雕塑”被定义为一种概念,依法纳入城市建设之中是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雕塑起初以美化城市、纪念革命、精神导向为理念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上海作为我国城市雕塑的重要试点城市,自建国至今的七十余年中呈现出了跨越式的发展,总体呈现出有如从教化走向美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外化走向客观、从官方走向商业、从精英走向大众等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开放性、包容性、合作性、引领性、国际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这座城市的显着特点,其展现城市精神的城市雕塑也越来越需要经得起各种文化思想的检视。本论文研究基于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在性质上可称之为文化雕塑,通过文化批判理论的视角对上海城市雕塑进行全面考察。随着文化工业在我国的风起云涌、突飞猛进,上海城市雕塑显现出了其文化现状堪忧,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理性的效用、拜金主义的观念、功利主义的张扬结合到城市雕塑的建设之中,使得城市雕塑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空洞无物,在造型语言上千篇一律,在人文精神上支离破碎,甚至与这座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抗,从而影响着城市精神的追求。为此,需要从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环境与文化构成方面重新探索这种文化雕塑存在的真实本性,通过对城市雕塑现状的批判和城市雕塑实践的分析,在制度性、艺术性、公共性之间阐发城市雕塑未来的向度,以促使城市的管理者、艺术的创作者和文化的享有者形成一种共识,建构起美好城市的意象。在文化批判中产生出创新的进步力量,在公众交流中寻求鲜活的创作题材,在跨界互动中生成共赢的合作方式,让上海的城市建设展现出求真务实的精神态度,城市文化体现出遏恶扬善的人性品格,城市雕塑表现出美丽动人的理想境界。

陈慧[8](2021)在《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对于推动学校个性化发展,进而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将起到关键作用。校长是学校管理和运行的核心,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是否充分,校长能否用好办学自主权,是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健全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关于校长办学自主权研究的文献看,强调下放教育管理权限、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是总体趋势,但就执行现状来看,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水平尚有待提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进行的与校长办学自主权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国家都在转向赋予学校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治理模式。本研究聚焦于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从国际比较和本土实践两个视角展开实证比较研究,力图解决如下问题:(1)通过国际教育调查的数据分析,解析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结构;(2)重要国际教育调查中,不同国家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现状;(3)在国际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更为细致的问卷、访谈,在解析本土实践中校长办学自主权现状的同时,进一步揭示本土中小学校长对办学自主权的期望;(4)提出需要重点关注的校长办学自主权,以及提升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围绕上述问题,研究并置分析了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调查评估项目TALIS、PISA和SABER中近年来关于办学自主权的调查,对其概念框架、主题指标、实施方法等进行阐述,通过对TALIS2018和PISA2015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所呈现的校长自主权有近乎一致的差异趋势,校长在课程、教材、人事、教师工资方面的自主权较低,在学生纪律政策、预算分配、招生、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权相对较高。SABER2014评估发现上海校长在学校预算、人事管理、学校与学生评估方面的自主权相对较高,在发挥学校理事会作用和学校问责方面自主权相对较低。鉴于大型国际教育调查虽涉及范围比较广,但是就办学自主权问题而言深入程度不够,且仅显示了各国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现状,本研究对上海市16个行政区的公办学校中小学校长进行更为细致的办学自主权现状与期望的问卷调查。根据不同区分变量制作出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在问卷项目和问卷维度上的数据概览,为后续其他研究者进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证比较研究提供多指标分析参考。研究发现,上海校长在不同维度上办学自主权呈现高中低3个水平,在学校形象、发展规划、教学实施、教育科研方面自主权程度较高;在组织领导、学生德育、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方面自主权程度中等;在人事管理和财物管理方面自主权程度较低。上海校长对人事管理和财物管理自主权现实与期望的差值最大,落差处于高位水平;组织领导、教师发展、学生德育、课程建设、教育科研方面的自主权差值处于中位水平;学校形象、发展规划和教学实施方面的自主权差值处于低位水平。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对落实校长办学自主权的策略以及政策建议:扩大校长人事和财物自主权,平衡好规范与活力;加强校长课程教学和育人能力,寻找办学内生动力;增强校长规划学校发展自主权、营造独特育人文化;优化校长内部管理领导自主权,强调绩效责任分;落实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注重教育科研引领。对政府而言,应该关注校长角色和校长队伍建设;聚焦重点领域的校长办学自主权;加强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的能力建设。

张龙飞[9](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日资银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上海是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浦东开放后,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上海将发展金融业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日资银行是最早一批进入上海的外资银行。到如今日资银行在上海发展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各大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日资银行已成为上海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上海的日资银行为出发点,通过研究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进程,探究日资银行在上海金融市场所处的位置及影响,进而为上海构建稳定、完善的金融体系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从多角度出发,通过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详实的资料为依托,对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导论主要是叙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原因、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和资料来源、研究框架和日资银行相关概念。研究背景和选题原因梳理出目前日资银行在上海发展的上海的发展现状和选题缘由。文献综述是对目前学术界对日资银行的研究做出梳理评述,研究框架用图的形式展现文章的行文逻辑,相关概念说明是界定本文日资银行的概念范围,为接下来的研究主体做出限定。第一章是通过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日资银行在上海发展的背景,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将上海日资银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阐述每个时期日资银行的发展进程,业务情况和在上海的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每一个时期日资银行的特点。第五章是日资银行发展给上海带来的影响,积极方面有以下四点,一是为上海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多,二是助力了上海人力资源的发展,三是为上海提供了建设资金,四是日资银行积极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但同时因部分日资银行经营不善退出上海,也给上海金融带来不稳定因素。最后第五章是结论与启示,即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进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给日资银行监管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

盛昭瀚,刘慧敏,燕雪,金帅,邱聿旻,董梁[10](2020)在《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现代化道路——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7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既是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创造奇迹、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70年,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70年。本文以三门峡工程、三峡工程、改革开放以来的长大桥梁工程群以及港珠澳大桥等我国重大工程典型案例链为基础,把我国70年来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即中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现代化与中国化一体化的实践及创新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40年改革开放、民族振兴以及大国治理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全景式的分析和解读,并在我国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70年现代化道路发展历程的文化记忆中,总结其基本经验、揭示其内在逻辑、再通过体现历史逻辑与辩证思维原则的反思,提炼对新时代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的现实启示。

二、关于筹集浦东建设资金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筹集浦东建设资金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国家级新区的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家级新区的功能定位
    1.1 国新区的总体发展定位
    1.2 国新区的特色发展定位
2 关于国家级新区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的讨论
    2.1 国新区面临的发展问题研究
    2.2 国新区的发展对策研究
3 结论与展望
    3.1 国新区的学理性剖析
    3.2 国新区的综合性研究
    3.3 国新区的概念界定研究

(2)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资管新规、城投债务与融资成本 ——基于一个准自然实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城投债务
        1.3.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章框架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地方政府债务
    2.2 城投债务
    2.3 城投债务信用利差
    2.4 城投债务地方政府隐性担保
    2.5 《资管新规》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2.6 中国城投债务的发展历程
        2.6.1 城投债务的产生机理
        2.6.2 城投债务的发展历程
    2.7 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分析
    3.1 信用利差理论
    3.2 信用利差决定理论
    3.3 财政分权理论
    3.4 隐性担保机制
    3.5 融资担保理论
第4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 变量选择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模型构建
    4.5 双重差分法研究设计适用性的讨论
第5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实证结果
        5.2.1 城投债务发行利率
        5.2.2 城投债务发行信用利差
        5.2.3 城投债务发行规模
        5.2.4 东西部省份地方融资平台
        5.2.5 地方政府隐性担保
    5.3 稳健性检验
        5.3.1 PSM-DID
        5.3.2 扩充数据集
        5.3.5 平稳趋势检验
        5.3.6 安慰剂检验
        5.3.7 改变高低评级标准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L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1.3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责任政府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土地资源理论
第3章 国家级新区L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现状
    3.1 国家级新区投融资平台公司概况
        3.1.1 国家级新区发展阶段
        3.1.2 国家级新区投融资平台公司发展阶段
        3.1.3 国家级新区投融资平台公司运作模式
    3.2 L平台公司的现状分析
        3.2.1 L平台公司的概述
        3.2.2 L平台公司基本情况
    3.3 L平台公司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3.3.5 SWOT总结分析
    3.4 L平台公司PEST分析
        3.4.1 政治方面分析
        3.4.2 经济方面分析
        3.4.3 社会方面分析
        3.4.4 技术方面分析
        3.4.5 PEST分析总结
第4章 L平台公司目前存在问题及转型经验借鉴
    4.1 L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存在问题
        4.1.1 基建开发问题
        4.1.2 城市发展问题
        4.1.3 产业相关问题
        4.1.4 公司内部问题
    4.2 L平台公司与七家对标公司的对比分析
        4.2.1 平台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分析
        4.2.2 业务结构分析
        4.2.3 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4.2.4 投融资情况分析
        4.2.5 集团授权管理模式分析
        4.2.6 市场化转型发展情况分析
        4.2.7 对比分析总结
    4.3 L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目标
        4.3.1 基建开发目标
        4.3.2 城市发展目标
        4.3.3 产业投资目标
        4.3.4 内部改革目标
第5章 L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措施
    5.1 L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原则与步骤
        5.1.1 市场化转型的基本原则
        5.1.2 转型发展的步骤
    5.2 L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主要内容
        5.2.1 基建开发相关策略
        5.2.2 城市发展相关策略
        5.2.3 产业投资相关策略
        5.2.4 内部升级相关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支持型社会组织筹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要评述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选择
    六、创新点
第一章 支持型社会组织基本概况
    第一节 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概况
        一、支持型社会组织概念
        二、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背景
        三、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支持型社会组织存在的意义
        一、形成社会自主管理模式
        二、完善公益事业产业链条
        三、推进社会组织行业自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支持型社会组织筹资现状分析
    第一节 J组织简介
        一、筹资方式
        二、筹资队伍
        三、筹资优势
    第二节 J组织筹资现状分析
        一、社会资本与支持型社会组织筹资
        二、信任是联结资源的基础
        三、网络是筹集资源的前提
        四、规范是长期合作的保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持型社会组织筹资困境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支持型社会组织的筹资困境
        一、筹资效率较低
        二、筹资人员不足
        三、社会捐赠较少
    第二节 支持型社会组织筹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公信力建设不到位
        二、组织发展能力不足
        三、政府依赖性过强
        四、组织筹资理念落后
        五、公益文化尚未形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持型社会组织筹资完善路径
    第一节 拓展筹资网络,打造多元造血模式
        一、拓宽关系网络
        二、发挥组织影响力
        三、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第二节 提高社会信任,增强自身建设
        一、增强自治意识
        二、提升组织能力建设
        三、强化成员自律水平
    第三节 完善规范保障,优化发展环境
        一、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二、建立内部激励制度
        三、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财务风险的相关概念
        2.1.1 财务风险的定义
        2.1.2 财务风险的分类
        2.1.3 财务风险的成因
        2.1.4 财务风险的特征
    2.2 财务风险评价相关概述
        2.2.1 财务风险识别
        2.2.2 财务风险评价
        2.2.3 财务风险控制
    2.3 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概述
        2.3.1 路桥工程上市公司定义及特点
        2.3.2 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3.1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与选取
    3.2 熵值和TOPSIS法基本原理及应用步骤
        3.2.1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3.2.2 TOPSIS法对待评价上市公司进行排序
    3.3 熵值和TOPSIS法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3.3.1 熵值-TOPSIS模型
        3.3.2 熵值-TOPSIS模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4 本章小结
4 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4.1 样本的选取
    4.2 建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矩阵
    4.3 运用熵值法对风险指标赋权
    4.4 TOPSIS法的风险排序
    4.5 熵值-TOPSIS模型评价结果的分析
    4.6 熵值-TOPSIS模型的检验
    4.7 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存在的隐患
        4.7.1 偿债能力风险分析
        4.7.2 营运能力风险分析
        4.7.3 盈利能力风险分析
        4.7.4 成长能力风险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及措施
    5.1 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具体措施
        5.1.1 偿债能力风险防范措施
        5.1.2 营运能力风险防范措施
        5.1.3 盈利能力风险防范措施
        5.1.4 成长能力风险防范措施
    5.2 不断优化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内部环境
        5.2.1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5.2.2 合理的现金流量规划
        5.2.3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和风险意识
        5.2.4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5.3 不断适应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面临的外部环境
        5.3.1 从当前经济社会环境角度控制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5.3.2 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角度控制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2015-2020 年财务指标原始数据
作者简历
致谢

(7)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城市雕塑
        1.1.2 上海城市雕塑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其主要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其主要观点
第二章 从雕塑到城市雕塑的兴起
    2.1 雕塑的起源及历史形态
    2.2 雕塑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2.3 城市雕塑在当代中国的兴起
        2.3.1 从实践活动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外延
        2.3.2 从城市管理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内涵
        2.3.3 从雕塑创作中建立城市雕塑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类型
    3.1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前期
        3.1.1 上海的古代雕塑遗存
        3.1.2 晚清时期的上海雕塑
        3.1.3 民国时期的上海雕塑
    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时期
        3.2.1 上海美术教育院校的建设
        3.2.2 上海美术社团与研究机构
        3.2.3 上海雕塑创作与雕塑建设
    3.3 上海城市雕塑的发展时期
        3.3.1 上海城市雕塑的管理建制
        3.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建设概况
        3.3.3 上海城市雕塑的类型特征
第四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结构
    4.1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4.2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要素
        4.2.1 上海城市雕塑的制度性文化
        4.2.2 上海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
        4.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物态性文化
第五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批判
    5.1 城市雕塑与文化批判
    5.2 对创作方式标准化与伪个性的文化批判
        5.2.1 上海城市雕塑“标准化”的表现及其批判
        5.2.2 上海城市雕塑“伪个性”的表现及其批判
    5.3 对创作题材仿造性与照搬化的文化批判
        5.3.1 上海城市雕塑“国内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5.3.2 上海城市雕塑“国外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第六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实践分析
    6.1 编制城市雕塑规划推动城市雕塑建设
    6.2 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城市雕塑建设
        6.2.1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6.2.2 上海“雕塑公园”建设
    6.3 借助国际活动进行城市雕塑建设
        6.3.1 2007 世界夏季特奥会主题雕塑园建设
        6.3.2 中国2010 上海世界博览会园雕塑建设
第七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未来向度
    7.1 文化批判意识的内化与审美霸权的解构
    7.2 地缘性经验的建构与跨学科平台的认知
    7.3 参与角色的互动合作与社会评价的制衡
        7.3.1 城市雕塑的管理与委托
        7.3.2 城市雕塑的创作与合作
        7.3.3 城市雕塑的评审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社会项目
致谢

(8)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对象说明
        二、“Autonomy”的语义与译语
        三、学校自主权、学校自治和办学自主权
        四、校长办学自主权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具体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四、论文结构安排
    第四节 研究价值与创新
        一、研究价值
        二、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关注教育分权改革的探讨
        二、关注校本管理改革的探讨
        三、关注学校效能提升的探讨
        四、关注办学自主权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关系的探讨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一、关注校长负责制的探讨
        二、关注现代学校制度的探讨
        三、关注政府职能转变的探讨
        四、关注办学自主权与学生学业表现之间关系的探讨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
第三章 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调查和评估
    第一节 TALIS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一、TALIS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二、TALIS办学自主权调查结果分析
        三、TALIS2018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与分析
    第二节 PISA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一、PISA测评的内容与方法
        二、PISA2015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与分析
    第三节 SABER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比较研究
        一、SABER评估的工具与方法
        二、SABER-SAA在各国的评估实践案例
        三、SABER对上海校长办学自主权的评估发现
    第四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国际调查的启示
第四章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实证调查
    第一节 实证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一、问卷设计
    第二节 样本分布与工具有效性分析
        一、样本数据准备
        二、样本属性分布
        三、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分析
    第三节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数据概览
        一、校长办学自主权在性别上的数据概览
        二、校长办学自主权在年龄段上的数据概览
        三、校长办学自主权在职位上的数据概览
        四、校长办学自主权副校长分管上的数据概览
        五、校长办学自主权在学历上的数据概览
        六、校长办学自主权在任职总年限段上的数据概览
        七、校长自主权在学段类型上的数据概览
        八、校长办学自主权在行政区属性上的数据概览
第五章 上海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校长办学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差异比较
        一、“学校形象”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二、“发展规划”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三、“组织领导”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四、“人事管理”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五、“财物管理”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六、“学生德育”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七、“课程建设”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八、“教学实施”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九、“教师发展”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十、“教育科研”维度上现实自主权和期望自主权的差异比较
    第二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性别差异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性别差异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性别差异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性别差异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性别差异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性别差异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性别差异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性别差异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性别差异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性别差异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年龄段差异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年龄段差异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年龄段差异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年龄段差异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年龄段差异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年龄段差异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年龄段差异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年龄段差异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年龄段差异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年龄段差异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年龄段差异
    第四节 副校长自主权分管职能差异
        一、在“学生德育”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二、在“课程建设”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三、在“教学实施”上的分管职能差异
    第五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学历差异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学历差异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学历差异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学历差异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学历差异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学历差异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学历差异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学历差异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学历差异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学历差异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学历差异
    第六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五、在“财物管理”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任职总年限段差异
    第七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学段类型差异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学段类型差异
    第八节 校长办学自主权行政区属性差异
        一、在“学校形象”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二、在“发展规划”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三、在“组织领导”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四、在“人事管理”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五、在“财物管理”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六、在“学生德育”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七、在“课程建设”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八、在“教学实施”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九、在“教师发展”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十、在“教育科研”上的行政区属性差异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扩大校长的人事和财务自主权,平衡好规范与活力
        二、加强校长课程教学和育人能力,寻找办学内生动力
        三、增强校长规划学校发展自主权、营造独特育人文化
        四、优化校长内部管理领导自主权,强调绩效责任分布
        五、落实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注重教育科研引领
第二节 思考和建议
    一、关注校长角色和校长队伍建设
    二、聚焦重点领域的校长办学自主权
    三、加强校长用好办学自主权的能力建设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实证调查样本代表性存在不足
    二、实证调查数据与国际数据的对接存在不足
    三、访谈数据运用和学校案例分析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英文类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日资银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原因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六、相关概念
第一章 日资银行进入上海的历史背景
    一、世界金融自由化趋势
    二、上海施行浦东开放政策
    三、日资与日资企业进入上海
    四、利用外资的需要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1979-1989)
    一、改革开放初期日资银行在上海的起步
    二、日资银行在上海的业务初探
    三、日资银行代表处在上海的布局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1990-2000)
    一、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稳健发展
    二、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经营
    三、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布局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入世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2001-2020)
    一、入世后日资银行在沪的繁荣发展
    二、入世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经营
    三、入世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布局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资银行发展对上海的影响
    一、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多
    二、助力上海人力资源的发展
    三、提供上海建设资金
    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五、给上海金融带来不稳定因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现代化道路——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70年道路
    (一)总体性研究路线
    (二)三门峡工程
        1. 曲折的宏观决策过程
        2. 可贵的科学抗争精神
        3. 三门峡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总结
    (三)三峡工程
        1. 三峡工程决策的早期提出
        2. 三峡工程决策的初期推进
        3. 三峡工程决策的中期徘徊
        4. 三峡工程决策的后期冲刺
        5. 三峡工程决策治理总结与反思
    (四)改革开放40年我国长大公路桥梁工程
        1. 长大桥梁布局决策治理:为国家发展大战略服务
        2. 长大桥梁投融资决策治理: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
        3. 长大桥梁决策治理:替国家治理体系“添砖”
        4. 长大桥梁桥决策“中国之治”的总结
    (五)港珠澳大桥工程
        1. 港珠澳大桥决策治理的“一国两制”背景
        2. 软法治理概述
        3. 港珠澳大桥决策软法治理体系
        4. 港珠澳大桥决策软法治理中的政府公权力体系
        5. 港珠澳大桥决策软法治理模式的总结
三、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70年的总结与反思

四、关于筹集浦东建设资金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国家级新区的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J]. 郭御龙,张梦时. 未来与发展, 2021(07)
  • [2]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3]资管新规、城投债务与融资成本 ——基于一个准自然实验的研究[D]. 王赟.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L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研究[D]. 何翔飞.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5]支持型社会组织筹资现状研究[D]. 郭高甜.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6]路桥工程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D]. 孙兰.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9)
  • [7]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D]. 李强. 上海大学, 2021
  • [8]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比较研究[D]. 陈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9]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日资银行发展研究[D]. 张龙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重大工程决策“中国之治”的现代化道路——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70年[J]. 盛昭瀚,刘慧敏,燕雪,金帅,邱聿旻,董梁. 管理世界, 2020(10)

标签:;  ;  ;  ;  ;  

关于筹集浦东建设资金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