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论文文献综述)
温士贤[1](2021)在《由生存危机到小康社会:费孝通对中国农民出路的探索》文中提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民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学者围绕中国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做出诸多探索,其中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尤其具有代表性和延续性。费孝通致力于为农民寻找出路,引导中国农民由生存危机走向小康社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费孝通主张发展乡土工业,在乡村既有的生产条件下拓宽农民收入渠道。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发展战略,鼓励农民以"离土不离乡"的模式进入小城镇。进入小康社会后,费孝通更多地关注城市建设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心态秩序问题。重温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对我们思考当前的乡村振兴、城乡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群体的心态秩序等问题仍有裨益。
王小章[2](2021)在《“乡土中国”的现代出路:费孝通与吴景超的分殊与汇合》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中国最基础性的国情,费孝通和吴景超的诊断是基本一致的,但由于对社会历史发展之机理走向的认识和把握方式不同,他们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径选择上呈现出彼此的分殊;而当"乡土中国"或"第四种国家"的现代出路问题涉及政治、文化层面时,他们的观点又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汇合。费孝通与吴景超这两位代表性的社会学前辈观点的分殊与汇合,引申出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路径选择和特定国情之关系的问题。"乡土中国"的现代出路,归根结底就是在肯定人类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价值追求,立足于"乡土中国"的基本国情,充分地调动和利用本土一切积极的资源,充分地借鉴、采择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等适用手段,推动"乡土中国"以自己的方式进入现代化历史进程。
王一鸣,李稻葵,王昌林,郭克莎,冯根福[3](2021)在《庆祝建党百年笔谈》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也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口,回顾总结走过的道路、产生的思想与理论,对于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策划了"庆祝建党百年笔谈",邀请5位知名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政府与市场、中国工业化思想、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发展等不同视角撰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徐坤,王智[4](2020)在《新时代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背景、内涵与价值》文中研究指明深入把握当前国际和国内工业发展的趋势,辩证分析我国现阶段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精准定位我国当前工业发展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新时代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当前随着世界范围内新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中国工业化拐点与传统工业危机的双重叠加效应,新时代的工业化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四化同步"作为行动纲领。新时代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独立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业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宋磊[5](2020)在《后发优势论的隐形结构及其中国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后发优势论影响了后进国家的实践,引领了相关研究的发展。但是,后发优势论之中存在双重结构:一重结构是显性的,已经广为人知;另一重结构是隐形的,尚未受到关注。本文借助工业化研究领域三位代表性学者的论述,将后发优势论首倡者格申克龙被忽视的洞见抽象为三个层层递进的命题,揭示后发优势论的隐形结构。后发优势论的隐形结构表明:成功发挥本土因素的正面影响的后进国家可能在与生产活动有关的企业组织形态领域实现重要创新。后发优势论的隐形结构指明了改进中国故事讲述方式的方向,提示了中国实践之中初步具有范式变迁性质的企业组织形态创新可能存在的领域。
史焱文,李小建,孟德友[6](2020)在《典型农区县域工业化进程评价及时空演进——以河南省为例》文中指出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在经典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工业化进程综合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990、1995、2004、2015年县域工业化进程展开评价,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揭示县域工业化进程时空演进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自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整体经历了由工业化前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经历了由工业化前期与初期的东西区域"二元"分割,到多阶段"空间裂变",再到工业化中期与后期的"中心—外围"空间分异过程;②处于各工业化阶段的县域数量由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向"纺锤型"结构优化演进;③1990—2015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演进速度普遍呈现"低速—停滞—高速"发展过程;④由地理探测器探测揭示出人均GDP、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比的变化对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影响显着,其空间分异的形成是各因素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交互作用的耦合反映。
武利珍[7](2020)在《中国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研究 ——以工业化发展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自从人类踏入近代的历史进程,各民族都被卷入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洪流之中,这个历史发展总趋势在昭示着人们,一个民族的独立与繁荣决不能脱离世界发展的轨道、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同样,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中国要谋生存、求发展,势必要融入世界经济秩序之中,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外贸发展制度。有效的发展制度需要有进步的理论指导,因此近代中国大量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希望能够为中国如何在世界经济中更好发展提供方案。近代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将西方的对外贸易理论引入中国,并且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较为成熟并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外贸思想体系,为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转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进入近代,实现民族经济发展其根本出路是实现工业化,因此追求中国工业化发展成为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的核心和总体战略目标。近代留学生紧紧围绕工业化问题,展开对外贸易理论的设计,本文对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的研究也创新性的以工业化发展为视角进行。文章将近代分三个时期来探索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运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和比较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贸易思想,并结合当时中国国情对其进行评价,总结出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对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促进了工业化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第二,促进了近代工业化发展的技术进步;第三,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所需的良好外贸环境和便利条件的落实。中国留学生们的对外贸易思想致力于工业化的发展,学以致用,不断坚持对适用于中国发展的外贸理论探索,不仅推动了近代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为今日对外贸易与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它启示我们现代的对外贸易的进行应当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制定适合中国发展的外贸政策,为外贸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和环境,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工业化,如此,中国才能成为工业强国,在世界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宋刚[8](2020)在《1958年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文中指出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虽然在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上助推了“大跃进”运动的发动,但会上所集中讨论的经济问题和通过的文件以及毛泽东的多次讲话和插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成都会议提出了改革农具运动、发展军垦农场、发展地方工业等方针政策。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上,成都会议初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了扩大专署部分权限的方针政策。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上,成都会议提出了在地方建立科研机构的方针政策和中国诗的出路是民歌和古典的观点,为创办党的理论刊物提出具体指导方针。这些方针政策观点有完全正确的、有不完全正确的、有的是理论上正确但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偏差。总的来看,这些方针政策观点都是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比较积极的探索,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或多或少的积极作用。有些方针政策观点直到现在仍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成都会议树立的经济发展高速度思想和制定了经济发展的高指标在客观上助推了“大跃进”运动的发动。成都会议盲目地提出把小社合并成大社的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生。此外,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还提出了两种个人崇拜论,并支持“正确的个人崇拜”,影响了民主集中制的正确贯彻。而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两个剥削阶级论,则助长了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错误。上述这些都是成都会议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犯的一些错误,并造成了不良的后果,给后世的教训是深刻的,必须永远记取。历史地看,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是较为丰富较为积极的,但错误也不少,有些甚至还很严重。“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无论1958年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成功的多还是失败的多,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扬经验,吸取教训,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历史智慧。
刘大强[9](2020)在《新中国初期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开启了中国工业化和城乡发展道路的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思想,回答了如何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的时代之问,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揭示和反映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的独创性内容和生动实践,充分认识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是个重要课题。新中国初期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一定的历史背景。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是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关系会经历一个由分离、对立、差别到最终融合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乡逐渐分离,工业革命在促进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使城乡走向对立,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城乡融合。由于新中国初期中苏两国的特殊关系,苏联的重工业推动城市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与实践对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城乡关系的基本目标、实现路径、基本问题三个方面构成了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提出以城市领导乡村、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途径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和城乡发展进程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工业与农业要协调发展、工业布局要合理、避免劳动力无序向城市流动等问题。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发展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战略构想,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为当代中国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
龚峤雪[10](2020)在《政治文化与1930年代左翼文学中工人形象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左翼文学中的工人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工人形象的首次登场,究其本质是在以左翼文化思潮为主流的政治文化语境的作用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本土工人形象相结合之后的产物,而本文恰恰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入手去研究左翼文学中工人形象的建构。结合1930年代的社会历史语境、政治文化语境揭示1930年代左翼工人形象存在的合理性、建构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以及建构的价值。同时本文试图从左翼文学的创作实践入手,来探究工人形象在这一时期的建构问题,对于左翼文学工人形象建构的相关研究,在整个学界还属于一种空白地带,本文的研究从形象建构的政治文化语境;工人形象建构与历史意识形态的应和;形象建构的政治诉求与新的话语方式的生成等方面超越了以往单纯的人物形象研究。本文认为,左翼文学的工人建构不光是一种形象的塑造,更是一种观念的演进,工人形象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观念性的所指。论文第一章回顾1930年代整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方面着眼于我国近现代时期工业现代化的起步,工人群体广泛的进入作家的创作视野。另一方面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苏俄文学等因素对中国作家产生的影响。第二章作为主体部分,直接论述政治文化导引下左翼工人形象的生产,并从形象建构与历史意识的应和,形象建构的政治诉求与新的话语方式的生成等方面进行论述,总结出这一时期工人形象建构的典型范例,主要方式以及内涵所在。第三章主要分析左翼文学中工人形象建构的政治文化功效,从政治文化意蕴与精神价值反思的角度分析左翼文学工人形象建构对文学史产生的影响,发掘出左翼文学工人形象建构的文学史价值所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治文化是左翼工人形象构建的主导因素,选取政治文化视角能够更加直接的分析左翼工人形象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文学史价值。虽然一直被诟病的左翼小说中工人形象塑造在艺术上确实存在不足之处,但是这并无法磨灭左翼工人形象在文学史以及更广阔的范畴内的影响,而认识到左翼工人形象“生产”的建构性,真正理解工人形象建构的在文学史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才是重新认识1930年代左翼工人形象的关键所在。
二、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2)“乡土中国”的现代出路:费孝通与吴景超的分殊与汇合(论文提纲范文)
国情诊断与路径选择 |
现代化转型:分殊中的汇合 |
乡土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路径与国情 |
(3)庆祝建党百年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 |
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极大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进程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 |
政府与市场经济学: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业化伟大实践提炼经济学新知 |
一、中国工业化的伟大实践 |
二、政府与市场经济学:从中国工业化实践提炼经济学新知 |
建党百年中国工业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启示 |
一、建党百年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战火中的中国工业 |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中国工业发展奠基期 |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中国工业化腾飞期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年至今):开启工业现代化新征程 |
二、百年工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
1.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推动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 |
2.现代工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
3.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经济活力大幅提升 |
4.新的竞争优势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
三、宝贵经验与启示 |
1.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工业发展的领导 |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发展道路 |
3.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 |
4.必须坚持创新驱动 |
建党百年谈中国百年工业化进程 |
一、改革开放前工业化进程的地位和作用 |
1.中国的真正工业化是新中国建立后才开始起步的 |
2.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前工业化进程的客观评价 |
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
1.市场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促进 |
2.区域工业化的兴起和竞争 |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融合与分离 |
三、新发展阶段的工业化进程和战略取向 |
1.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和完成工业化的时间判断 |
2.新发展阶段中工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3.工业化进程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问题 |
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百年演进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业化思想 |
二、站起来时代党的工业化思想 |
三、富起来时代党的工业化思想 |
四、强起来时代党的工业化思想 |
(4)新时代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背景、内涵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生成背景 |
(一)世界范围内新工业革命的方兴未艾 |
(二)中国工业化拐点与传统工业危机的到来 |
二、新时代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内涵 |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指引 |
第一,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工业化发展的动力问题。 |
第二,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工业化发展不平衡问题。 |
第三,绿色发展注重解决工业化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
第四,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工业化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
第五,共享发展注重解决工业发展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工业发展的主线 |
(三)“四化同步”是新时代工业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
第一,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第二,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齐头并进。 |
第三,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实现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
三、新时代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时代价值 |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 |
(二)对我国当前工业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三)为世界工业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
(5)后发优势论的隐形结构及其中国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被忽视的洞见:隐形结构的起源 |
三、三个递进式命题:隐形结构的发展 |
(一)格申克龙-阿里吉命题:工业化进程之中的模仿与超越 |
(二)格申克龙-道尔命题:工业化进程之中的组织创新 |
(三)格申克龙-艾姆斯丹命题:工业化进程之中的生产过程 |
四、后发优势论的隐形结构与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 |
五、经济民主与跨所有制竞合:后发优势论的隐形结构与中国实践 |
(一)经济民主:中国企业在企业内组织形态领域的创新 |
(二)跨所有制竞合:中国企业在企业间组织形态领域的创新 |
六、余论 |
(6)典型农区县域工业化进程评价及时空演进——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1 工业化阶段划分的理论基础 |
1.2 指标设计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2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格局与演进特征 |
2.1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格局特征 |
2.2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时空演进特征 |
3 河南省县域工业化进程空间分异形成机理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7)中国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研究 ——以工业化发展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研究 |
1.2.2 以近代留学生为视角对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问题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中国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形成的背景 |
2.1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
2.1.1 晚清时期中国留学教育的兴起 |
2.1.2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留学稳定发展 |
2.1.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留学教育由盛转衰 |
2.2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对留学生的影响 |
2.2.1 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
2.2.2 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影响 |
2.2.3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思想的影响 |
第3章 晚清时期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的产生(1840-1911) |
3.1 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 |
3.1.1 世界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
3.1.2 西方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侵略 |
3.2 具有重商主义色彩的发展工商业思想 |
3.2.1 何启:建铁路、造轮船以兴外贸的思想 |
3.2.2 马建忠:发展生产以促外贸的思想 |
3.3 严复提倡自由贸易以发展民族工业的思想 |
3.4 晚清时期留学生外贸思想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
第4章 北洋政府时期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的发展(1912-1927) |
4.1 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 |
4.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4.1.2 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与侵略 |
4.2 争取关税主权以推动工业发展 |
4.2.1 孙中山:为民族工业发展发出关税主权的第一声呐喊 |
4.2.2 马寅初:特权不消,中国实业永不能发达 |
4.2.3 漆树芬:消除中国关税“自杀政策”对工业的阻碍 |
4.3 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关税政策以发展工业 |
4.3.1 朱进:根据中国国情提出自由贸易来发展工业 |
4.3.2 漆树芬:根据中国国情提出关税保护以发展工业 |
4.4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学生外贸思想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
第5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外贸易思想的成熟(1927-1949) |
5.1 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 |
5.1.1 世界经济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5.1.2 中国经济在世界政治经济动荡中艰难发展 |
5.2 有利于工业化的补救入超策略 |
5.2.1 顾翊群:入超未必于中国工业有害 |
5.2.2 唐有壬:发展工业、扩大出口以求贸易平衡 |
5.2.3 何炳贤:有利于工业化的减少入超策略 |
5.3 立足于工业化的对外发展战略 |
5.3.1 褚葆一:扩大贸易顺差以促进工业化的思想 |
5.3.2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的外贸发展战略 |
5.3.3 朱伯康:有利于工业化的出口外贸战略 |
5.4 有利于工业化的汇率主张 |
5.4.1 宋则行:制定适当的汇率推动工业化进程 |
5.4.2 彭信威:有利于工业化的稳定汇率的主张 |
5.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2.1 坚持对外开放 |
6.2.2 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外贸政策 |
6.2.3 为外贸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和环境 |
6.2.4 坚定不移地发展工业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8)1958年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 一 ) 选题缘由 |
( 二 )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 一 ) 国内研究现状 |
( 二 )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
( 一 ) 研究思路 |
( 二 ) 研究方法 |
( 三 )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章 成都会议的召开 |
1.1 成都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
1.1.1 国内背景 |
1.1.2 国际背景 |
1.2 会议的基本情况 |
1.2.1 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 |
1.2.2 会议的性质和主题 |
1.2.3 对成都会议有关问题的考证 |
第2章 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 |
2.1 成都会议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
2.1.1 以农具改革运动推动农业机械化 |
2.1.2 以转业复员军人为主发展军垦(农垦)事业 |
2.1.3 以发展地方工业具体落实“两条腿走路”方针 |
2.2 成都会议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探索 |
2.2.1 初步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2.2.2 以扩大专署权限的形式适当扩大地方权力 |
2.3 成都会议对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的探索 |
2.3.1 在地方建立科研机构 |
2.3.2 提出中国诗的出路是民歌和古典 |
2.3.3 为创办党的理论刊物提出具体指导方针 |
第3章 成都会议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贡献及局限性 |
3.1 成都会议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积极贡献 |
3.1.1 成都会议取得的一些比较积极的探索成果 |
3.1.2 成都会议深化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方法论基础 |
3.2 成都会议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历史局限性 |
3.2.1 成都会议助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生 |
3.2.2 成都会议助长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蔓延 |
3.3 历史的评说 |
3.3.1 如何评价成都会议 |
3.3.2 如何看待成都会议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 |
3.3.3 当代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9)新中国初期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历史背景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 |
二、苏联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实践 |
三、旧中国的城乡关系 |
第二章 毛泽东构建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的基本目标 |
一、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
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
第三章 毛泽东设定的城乡一体化实现路径 |
一、城市领导乡村,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
二、做好农业工作,实现农业现代化 |
第四章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的几个问题 |
一、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
二、科学合理规划工业布局 |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的历史意义 |
一、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
二、为当代中国工业化布局奠定了基础 |
三、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战略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政治文化与1930年代左翼文学中工人形象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193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与工人形象的产生 |
第一节 “左联”前夕的历史政治语境 |
一、工业现代化起步与“工人”群体出现 |
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传入与“苏联因素”影响 |
第二节 以左翼文化思潮为主流的政治文化语境 |
一、中国左翼文学发生与全球范围内的左翼文学思潮 |
二、文艺大众化运动与工人文学创作实验 |
第二章 政治文化导引下左翼工人形象生产 |
第一节 形象建构与历史意识形态的应和 |
一、模糊的“工人”身份:左翼文学之前 |
二、带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工人身份的确立 |
三、作为“革命的身体”的工人形象创造 |
第二节 形象建构的政治诉求与新的话语方式生成 |
一、苦难与觉醒:工人形象建构的典型范例 |
二、革命的现实主义:工人形象建构的主要方式 |
三、作为政治理想的载体:工人形象建构的内涵 |
第三章 左翼文学工人形象建构的政治文化功效 |
第一节 左翼工人形象建构的政治文化意蕴 |
一、激发民众及其对1930年代革命历史景况的直击 |
二、审美政治与左翼工人小说的写作困境 |
第二节 左翼工人形象建构的精神价值反思 |
一、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精神范式价值 |
二、“工人形象家族”浓烈悲怆的永恒纪念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由生存危机到小康社会:费孝通对中国农民出路的探索[J]. 温士贤. 思想战线, 2021(06)
- [2]“乡土中国”的现代出路:费孝通与吴景超的分殊与汇合[J]. 王小章. 探索与争鸣, 2021(09)
- [3]庆祝建党百年笔谈[J]. 王一鸣,李稻葵,王昌林,郭克莎,冯根福. 中国工业经济, 2021(07)
- [4]新时代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背景、内涵与价值[J]. 徐坤,王智.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6)
- [5]后发优势论的隐形结构及其中国意义[J]. 宋磊. 开放时代, 2020(06)
- [6]典型农区县域工业化进程评价及时空演进——以河南省为例[J]. 史焱文,李小建,孟德友. 经济地理, 2020(10)
- [7]中国近代留学生对外贸易思想研究 ——以工业化发展为视角[D]. 武利珍.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7)
- [8]1958年成都会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 宋刚. 湘潭大学, 2020(02)
- [9]新中国初期毛泽东城乡关系思想研究[D]. 刘大强. 湘潭大学, 2020(02)
- [10]政治文化与1930年代左翼文学中工人形象的建构[D]. 龚峤雪.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