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在中药注射剂制备中的应用

透析在中药注射剂制备中的应用

一、透析法在制备中草药注射剂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跃[1](2014)在《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文中认为脑中风学名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在严重影响患者本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葛根为治疗脑中风的常用中药。目前,其主要成份葛根素已有4种相关静脉注射制剂上市,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疗效确切。葛根素作用机制与扩张脑血管、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有关。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除葛根素外,葛根总黄酮中其余成分同样具有脑保护作用,能够明显缩小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降低脑水肿程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水平,目前已有葛酮通络胶囊及愈风宁心系列口服制剂上市。然而,上述制剂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葛根素注射剂自1993年上市以来,临床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而口服制剂存在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并且对于中风病人而言,吞服困难,给药顺应性较差。这些问题均限制了上述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均证明鼻腔给药是治疗脑病的有效途径。因此,本课题基于“鼻通脑络”中医理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鼻腔作为给药途径,采用微透析取样技术,对葛根素及自制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差异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葛根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以葛根素和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最优工艺为12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h,所得工艺便捷可行,目标成分提取率达到90%以上。对葛根水提液进行了醇沉处理,最佳醇沉工艺为提取液浓缩至0.5g药材/ml,加95%乙醇,调节醇浓度为60%,醇沉24h,进一步提高了浸膏中目标成分的纯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单因素考察法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树脂为HPD200A,上样液浓度为0.25g药材/ml,大孔树脂柱径高比为1:5,上样量为0.5g药材/ml树脂,上样流速为1ml/min,水洗2BV,水洗流速为0.5ml/min,30%乙醇洗脱4BV,醇洗流速为0.5ml/min。最终产物的出膏率约为10%,葛根素的纯度在30%以上,总黄酮的纯度在70%以上。对葛根总黄酮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放大实验研究,所得提取物纯度基本稳定,工艺可行。对提取物中各成分进行质谱分析,初步推断其中5种主要成分分别为: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以Bcl-2 mRNA为指标对葛根素及提取物的抗凋亡作用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提取物组效果更好,提示提取物中有成份能够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mRNA的高表达,更有助于抑制细胞在缺氧环境下的凋亡。2葛根素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的建立体外透析实验及反渗透实验显示,葛根素的探针传递率及回收率分别为:63.37%和71.52%,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浓度药液对探针回收率(或传递率)并无影响,通过探针清除率实验,证实了葛根素与探针膜材料之间不存在吸附;同时研究表明,药物回收率、传递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值会随着探针外药液搅拌速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灌流液中添加适当的添加剂能够有效的提高回收率,降低传递率,同时亦使两者之间的差异增大;随着探针膜长的增加,药物的传递率及回收率均有显着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差值亦随之而增大。上述结果提示,如果需要求得体内的真实药物浓度,以探针的在体传递率替代在体回收率是不可行的,故采用零净通量法对探针的在体回收率进行了计算。脑探针的定位按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结合脑组织切片,确定嗅球的位置为以前囟为基点,AP:+8mm,ML:±1mm处定位,血液探针沿向心室方向植入颈静脉,以生理盐水为灌流液,采用零净通量法测定探针在血液及嗅球部位的在体回收率,分别为:17.52%,29.13%。建立了透析液中葛根素及内标柚皮苷的HPLC-MS/MS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 column(3.5μm,4.6 × 1Omm,USA));HPLC条件:甲醇-水,0-8min,24:76,8-15min,60:40;MS/MS条件: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监测离子:415/295(葛根素),579/271(柚皮苷)。葛根素在0.002-0.111 μg/mL和0.111-8.9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分别为y=0.23816x-0.0001(r=0.998)和y=0.25562x-0.01582(r=0.999)。精密度、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定量限以标准曲线最低点计。3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将血液探针埋植于颈静脉,脑探针埋植于嗅球部位,葛根素按照7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推注、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20min收集样品一次,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30.89±10.69μg/ml(i.v.)、9.31±3.99μg/ml(i.v.gtt)、3.82±1.03 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524.63±584.05μg/ml.min(i.v.)、1037.18±501.70 μg/ml·min(i.v.gtt)、623.12±170.86 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00min(i.v.gtt)、68±10.95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44.20±8.97min(i.v.)、87.24±7.84min(i.v.gtt)、140.27±7.86min(i.n.)。与静脉给药相比,鼻腔给药组各参数均有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分别为0.29±0.07μg/ml(i.v.)、0.0523μg/ml(i.v.gtt)、0.50±0.16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 AUC0-5h 分别为 28.44 ±6.89μg/ml·min(i.v.)、8.30±4.85μg/ml·min(i.v.gtt)、86.84±23.50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32±36min(i.v.gtt)、212±30.33 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81.76±11.46min(i.v.)、162.63±19.00min(i.v.gtt)、186.43±6.25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分别为1.87%、0.80%、13.94%。鼻腔给药虽然血药浓度较低,但嗅球部位药物浓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脑靶向性显着提高。4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为了进一步模拟葛根素的临床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对病理状态下,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3.84±2.45μg/ml(i.v.gtt)、4.36±1.06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分别为 1416.68±249.74μg/ml·min(i.v.gtt)、533.48±136.75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100 min(i.v.gtt)、80±3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88.85±6.34 min(i.v.gtt)、115.61±13.82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7.66%,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时MCAO模型大鼠具有较高的血药AUC,鼻腔给药时MCAO模型大鼠血药AUC与正常大鼠组无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19±0.12μg/ml(i.v.gtt)、1.54±0.43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的 AUC0-5h 分别为 24.50±16.74μg/ml·min(i.v.gtt)、255.96±87.74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38 min(i.v.gtt)、92±1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141.72±12.68 min(i.v.gtt)、136.57±17.12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为1.73%和47.98%。鼻腔给药组的Cmax、AUC均显着高于静脉滴注组,脑靶向系数更是高达静脉滴注组的27倍,充分体现了鼻腔给药的优越性。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和鼻腔给药时,MCAO大鼠嗅球部位药物峰浓度和AUC显着增加,并且曲线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或脑缺血对嗅黏膜和嗅神经的影响所导致的。5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MCAO模型大鼠,自制葛根提取物按照20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4.96±3.97μg/ml(i.v.gtt)、0.75±0.30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707.02±457.88μg/ml·min(i.v.gtt)、134.72±37.61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9 min(i.v.gtt)、68±18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90.28±15.18 min(i.v.gtt)、139.41±12.11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89%,但药物在血浆中的MRT显着长于静脉滴注组。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两者血药AUC并无显着差异,提示在该药物浓度下提取物中其余黄酮类成分并未对葛根素的代谢产生影响;但鼻腔给药时提取物组的血药AUC显着降低,仅为葛根素组的25%,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提取物中多种成分在透过鼻黏膜时发生竞争所致。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060±0.03μg/ml(i.v.gtt)、0.37±0.11μg/ml(i.n.),嗅球部位的 AUC0-5h分别为 7.38±4.65μg/ml-min(i.v.gtt)、58.60±14.48μg/ml·min(i.n.),鼻腔给药组嗅球部位药物浓度持续升高,并且下降趋势不明显,各组的DTI分别为:0.43%和43.50%。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提取物组嗅球部位AUC仅为葛根素组的30%,这可能是由于透过血脑屏障时黄酮类成分发生竞争所致,鼻腔给药也发生相似的现象。尽管葛根素组和提取物组鼻腔给药后血液和嗅球部位AUC存在显着差异,但二者的DTI分别为47.98%和43.50%,较为接近,进一步证明了黄酮类成分在经鼻转运入脑过程中存在竞争。

胡长鸿[2](1980)在《中草药注射剂工艺和质量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中草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品种已达1400多种。但由于目前多数中草药有效成分不明确或不很明确,所以在制成注射剂时,质量较难控制。为提高中草药注射剂质量,作者根据目前情况,就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一、关于中草药注射剂制备工艺问题;二、关于中草药注射剂质量标准问题。

王极德,赵秋萍,张秀芹,崔今有[3](1982)在《用透析法制备中草药注射剂》文中认为 透析法在生物制品、生化制剂的分离、精制上应用很早,临床使用的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等即是采用透析法生产的。但透析法在制备中草药注射剂方面的应用少有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验。

孙志良[4](2003)在《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份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有效防治目前养殖条件下动物细菌性、病毒性疾病的发病和流行,克服西药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对动物机体的不良反应及药物残留的危害等缺点,特研制了一种既能抗菌抗病毒,又能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兽用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根据中兽医理论,中药药理学原理和单味中草药的中药学特性,按水醇法提取和制剂学要求制备了以白毛藤为君药,以板兰根、蒲公英、黄连为辅药,以白术为佐药的复方白毛藤注射剂。该注射剂为棕红色的澄清透明液体,pH值在4.5~5.5之间,每1ml注射剂相当于生药1g。 采用中草药有效成份预试法和圆形滤纸层析预试法对复方白毛藤注射剂进行有效成份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制剂中含有生物碱及生物碱盐、多糖及其甙类、有机酸等物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该制剂中的盐酸小檗碱、总多糖、总绿原酸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盐酸小檗碱含量为1.44mg/ml,总多糖含量为37.7mg/ml,总绿原酸的含量为33.7mg/ml,用该方法测定样品上述有效成分含量结果准确,回收率高,变异系数符合要求,数据稳定。 以小白鼠为试验动物,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该制剂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9.5g/kg·bw,95%可信限为18.2~21.1g/kg·bw,按毒性标准判断为基本无毒制剂。以实验兔为对象,采用热原性试验法和刺激性实验法对复方白毛藤注射剂进行热原检查和刺激性检查,结果表明,该制剂无热原性和刺激性,以肌肉注射方法给药安全,可靠。 采用二倍稀释法进行了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该制剂对链球菌、金葡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和大肠 湖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份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一56 mg/ml,1 .56 mg/ml,12.5 mg/ml,12.5 mg/ml和25.0 mg/ml。对链球菌、金葡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3.12mg/ml,3.12mg/ml,25mg/ml,25mg/ml及50mg/ml。采用杯蝶法进行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及对照药物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该注射剂对链球菌和金葡菌的抑菌效果与烟酸氟呱酸和林可霉素相当(P>0.05),高于痢菌净的抑菌效果(P<0.05),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作用弱于烟酸氟呱酸的抑菌效果。体外抗病毒试验的结果表明,100 mg/ml的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具有显着的抗鸡新城疫病毒和犬瘟热病毒作用,10 mg/ml剂量具有较明显的抗鸡新城疫病毒和犬瘟热病毒作用。1 mg/ml则不具有抗鸡新城疫病毒和犬瘟热病毒作用。 为探讨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药理作用,以小白鼠为试验动物,研究了不同剂量的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小白鼠白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百分率,血液总蛋白(TP)、血液球蛋白(GLO)含量及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0.5 ml众g.bw和1 mFkg.bw的剂量组均能提高小白鼠体内的白细胞总数,增加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加血液中TP、GLO含量及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但两剂量组间无显着差异(P>.05)。为了观察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小白鼠的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用不同剂量的该注射剂给小白鼠腹腔注射15d后,采用常规方法测试小白鼠的各种免疫指标。结果表明,0.5 ml人g.bw和1 ml/kg.bw均能明显增加ConA诱导的小白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白鼠迟发性变态反应,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功能能力和碳粒廓清能力,两处理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两剂量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5)。 为研究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新城疫病毒(NDV)灭活疫苗免疫功能的影响,以三黄雏鸡为试验动物,采用红细胞花环法测定了该制剂对鸡T淋巴细胞E花环形成率,采用间接血凝法(HI)测定了该制剂对鸡NDV的抗体滴度,同时测定了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采用RT.PCR法测定了该制剂对白细胞介素一2 (IL一2)基因转录的影响。结果表明,0.5 ml/k g.bw和1 ml/kg·bw剂量组均能提高T淋巴细胞E花环形成率,与对照组相比,28日龄差异显着(P<0.05),35一42日龄,差异极显着(p<0.01),49日龄差异显着(p<0.05);0.5 ml/kg·bw和1 ml/kg·bw剂量组均能提高鸡NDV抗体滴度,与对照组相比,21日龄差异显着(P<0.05), 湖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份及其药理作用研究28一35日龄差异极显着(p<0.01),42一49日龄差异显着(p<0.05);0.5 ml/kg·bw和1 mFkg·bw剂量组对鸡的胸腺、脾脏和法氏囊均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各脏器系数在28一35日龄差异显着(P<0.05);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可促使鸡IL一2基因转录增强,21日龄1 ml/k g.bw剂量组效果明显,28一35日龄,02ml瓜g’bw,0.5ml/kg’bw和1ml/kg’bw三个剂量组均能显着增强鸡IL一2基因转录,49日龄时,各剂量组促进鸡IL一2基因转录的作用呈现减弱趋势。 采用田间试验法进行了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猪链球菌病、猪大肠杆菌病及鸡新城疫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1 ml/kg·bw剂量组对仔猪链球菌病的治愈率为93.7%,与青霉素治疗仔猪链球菌病的效?

周冠月[5](2011)在《清开灵注射液中多肽含量的快速测定及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文中研究指明清开灵注射液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现代中药制剂,,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的典范。其主要成分为胆酸、猪去氧胆酸、水牛角、珍珠母、黄芩苷、栀子、板兰根、金银花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偏瘫、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脑血管等病症,在治疗急重热症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不良反应报道数量也明显增多,特别是严重不良反应,使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复杂,产品本身存在蛋白质等杂质或有效成分氧化降解等是重要原因之一本论文围绕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展开研究,针对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多肽类有效成分建立了快速的含量测定方法,针对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建立了系统的分离方法,并对大分子物质中的杂质蛋白部分建立了限量检查的方法,完善了清开灵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对提高清开灵注射液的生产质量控制水平起到了重要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Bradford法结合超滤离心法测定中药注射液中蛋白及总肽的含量以清开灵注射液为样品,首先采用超滤离心法将注射剂中蛋白及多肽类物质与小分子物质分离并浓缩,紧接着采用考马斯亮蓝显色法对浓缩所得样品中的蛋白及多肽类物质进行定量测定,并对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实验中根据分子量的不同选取不同分子截留量的超滤离心管对注射液中蛋白及多肽分子量的分布范围-并进行了研究。将建立的蛋白含量测定方法用于参麦、刺五加、茵栀黄、红花、丹参等十五种注射液中蛋白成分的限量检查,探索该方法在中药注射液中的适用性。2、超滤所得大分子样品反相指纹图谱的探索性研究在第一章实验中制得的清开灵注射液中蛋白及多肽类样品的基础上,采用AsahipakODP 504E色谱柱对样品进一步分析,考察清开灵注射液中多肽类有效成分在反相液相色谱柱上的指纹图谱。3、交联葡聚糖凝胶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物质分离方法的建立在第二章实验内容证实超滤离心法所得的大分子样品中残留有其他小分子物质的基础上,采用葡聚糖凝胶过滤色谱除去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小分子物质,以得到清开灵注射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样品。实验中分别对色谱柱、洗脱液、流速以及葡聚糖凝胶型号进行考察,建立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样品的最佳分离条件。4、TSK色谱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蛋白类杂质的限量检查在第三章实验建立了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方法的基础上,采用TSK凝胶色谱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样品进行再一次的分析,实验对各标准蛋白的分子量与保留时间进行线性考察,得到五种标准蛋白在TSK凝胶柱上的分子量标准曲线;并考察标准蛋白含量的线性关系,得到标准蛋白的质量标准曲线。在此基础上对清开灵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分子量以及含量建立限量检查标准。以上实验内容的研究结果表明:(1) Bradford法结合超滤离心法用于中药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检查具有其实用性,但在具体运用中还存在很多限制条件,需要对其适用范围展开进一步的研究。(2)葡聚糖凝胶色谱法结合TSK凝胶色谱法建立了清开灵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方法。限量标准要求注射液中分子量大于10KD的杂质蛋白含量不得超过10ppm。将该方法运用于十批清开灵注射液的样品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性好,重复性高,不受人员以及仪器变动的影响,结果可靠,限量标准的确定亦非常合理,可以作为药典中有关中药注射液相关物质检查的参考。

廖卫国[6](2016)在《UPLC-MS/LSCI法补阳还五汤大鼠药动学研究及药效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脑微透析/激光散斑成像技术与PK/PD结合进行补阳还五汤“益气行血生新”机制的研究(No.81373973)”的部分内容。以黄芪、当归、地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为组方,进行实验用补阳还五注射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以在体微透析采样考察补阳还五汤注射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并进行不同剂量黄芪配伍组的药动学对比分析。考察不同缺血期再灌注过程对MCAO大鼠脑部血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给药后不同剂量益气组配伍的补阳还五汤注射后对不同损伤程度的MCAO大鼠的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为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缺血中风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1实验用补阳还五注射剂的制备1.1补阳还五汤益气方注射剂的制备建立黄芪中黄芪总皂苷的紫外分光光度法(UV-Vis)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静态及动态吸附实验筛选性能最佳的大孔吸附树脂;结合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对纯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纯化方法;洗脱液经系列处理后制备成注射剂。1.2补阳还五汤活血方注射剂的制备建立活血方中川芎嗪(TMP)、阿魏酸(FA)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含量测定方法。选用FA、TMP作为综合判断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溶剂用量对提取工艺的影响。提取液经732阳离子树脂纯化除杂后,得到稳定的补阳还五汤活血方注射剂。2FA、TMP脑及血液探针体内外回收率的研究利用增量法及减量法分别考察影响FA、TMP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的因素(流速、浓度、温度),并考察了探针回收率的日内重现性及探针植入动物体内后8h内的探针回收率稳定性。3UPLC-MS法补阳还五汤注射后大鼠脑局部及全身的药动学研究建立微透析液中FA、TMP的UPLC-MS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微透析技术进行静脉注射给药后补阳还五汤脑局部和全身的药动学研究,并进行不同剂量益气组配伍后的组间比较分析。采用PK Solver 2.0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4结合LSCI法补阳还五汤注射后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4.1 LSCI观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方法的建立采用激光散斑成像方法(LSCI)探讨不同缺血期再灌注过程对MCAO大鼠脑部血流的影响,对低灌注状态、无复流现象、脑血流及管径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及研究。4.2补阳还五汤的药效学研究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研究不同黄芪配伍的补阳还五汤静脉给药后对不同损伤程度的MCAO模型大鼠的脑保护作用。采用LSCI对MCAO大鼠的脑局部血管管径、血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观察神经功能评分、脑梗塞体积(%)、脑含水量(%)变化的影响。结果:1实验用补阳还五注射剂的制备1.1补阳还五汤益气方注射剂的制备实验结果可知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芪总皂苷的吸附能力及解吸附能力最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浓度为含生药0.06 g/mL黄芪提取液,最大上样量为1 BV,流速为3 BV/h,解吸附时用10 BV的70%乙醇解吸附,收集70%乙醇洗脱液,得纯化后的黄芪总皂苷提取物。按此方案进行了3批次药材的验证实验,黄芪总皂苷平均含量为279.16 mg, RSD=1.9%,说明此纯化工艺可行。将纯化的洗脱液经浓缩、萃取后合并,蒸干,残渣用适量注射用水溶解,定容,过滤,灭菌,冷藏备用。1.2补阳还五汤活血方注射剂的制备补阳还五汤活血方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12倍量40%的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每次提取时间为1.5 h,共提取2次。提取液经732阳离子树脂纯化除杂后,合并洗脱液,浓缩,调节pH值,过滤,灭菌,冷藏备用。2FA、TMP脑及血液探针体内外回收率的研究两种浓度差法在影响因素相同的前提下测得的脑及血液微透析探针的体外回收率近似相等。当灌流液流速为1~2.5 μL/min, FA、TMP脑及血液探针体外回收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降低;当溶媒温度为25~42℃,脑及血液探针的回收率均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加;提示可用反透析法校正脑及血液探针的体内回收率。脑及血液探针回收率分别在4个浓度梯度的循环中具体的变化趋势相似,提示探针回收率的日内重现性良好。此外,脑及血液探针在大鼠体内8h的体内回收率稳定性良好。3 UPLC-MS法补阳还五汤大鼠脑局部及全身的药动学研究建立UPLC-MS同时测定微透析液中FA、TMP的含量,结果显示,TMP浓度在7.71~771 n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LLOQ为7.71 ng/mL; FA的线性范围为13.8-1380ng/mL, LLOQ为13.8ng/mL。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基质效应考察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静脉给药后,FA、TMP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TMP在脑及血液中均呈二室开放模型:FA在脑及血液中均呈一室开放模型。与活血组对比,黄芪的增加能降低血液内TMP的t1/2,增加脑局部TMP的Cmax、AUC。黄芪剂量的增加还能延长FA在脑局部中的tl/2及MRT,增加脑内FA的Cmax、AUC,提示黄芪剂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脑局部FA较高的药物浓度及更为持久的作用时间。此外,黄芪剂量的增加还能够提高复方中FA的脑靶向效率。从药动学的角度看,说明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辅以活血方的组方原理是科学、合理的。4结合LSCI法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4.1 LSCI观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方法的建立在2h的栓塞缺血后,大鼠脑部血流量约为栓塞前血流基值的46.68±3.16%,趋向于低灌注状态;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无复流现象加剧;再灌注期间,栓塞2h组的血流要比30 min组的低灌注水平低10%。4.2补阳还五汤的药效学研究与模型组对比,高剂量益气组配伍的补阳还五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脑缺血30 min组MCAO大鼠脑组织的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提高低灌注期间的脑血流量,作用效果与尼莫地平对照组相似;对脑缺血2h组MCAO大鼠的治疗效果则不明显。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实验用补阳还五注射剂,制备工艺可行,含量测定方法可靠,重现性好,能够满足本研究实验要求;在体微透析方法联合UPLC-MS法可应用于补阳还五汤注射给药后的脑局部及全身药动学研究,益气组配伍剂量的增加能延长FA在脑局部中的t1/2、MRT;增加TMP、FA脑局部Cmax、AUC,有利于提高复方中FA的脑靶向效率,体现了原方重用黄芪的组方合理性。引入LSCI法定量评价脑栓塞缺血再灌注过程脑损伤程度,实验表明:补阳还五汤具有脑缺血再灌注保护的药理作用,高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组对由短期脑缺血再灌注过程导致的脑损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印证了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佐以活血组,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的“益气行血”中医组方理论的合理性。

祝倩倩[7](2013)在《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注射用芪红脉通为冻干粉针剂,由黄芪、红花两位药材提取精制所得,临床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目前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该品种临床前注册制备工艺相对成熟,但其制剂安全性方面指标检测结果存在不稳定问题(被动过敏试验偶尔呈弱阳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新药临床前申报制备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制剂成型工艺,通过建立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优化配液的预处理工艺,并重点对膜分离技术(超滤技术)在本制剂中的适用性进行系统研究,进而提高该品种的安全性和质量,同时为膜分离技术在中药注射剂中的产业化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一、膜分离工艺评价方法的建立为确保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的稳定性及成品质量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其评价体系:(1)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建立羟基红花黄色素A、黄芪甲苷两个指标成分以及黄芪总皂苷的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建立方法准确度高,稳定可行;(2)蛋白质含量测定:在中药注射剂中有关物质定性检查的基础上,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对蛋白质进行定量测定。方法学考察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干扰较小。该方法的建立为后期配液工艺的预处理和超滤工艺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有效保证;(3)指纹图谱检测:建立注射用芪红脉通的指纹图谱检测方法,用于评价超滤前后药液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及成品质量的稳定性。以上检测方法的建立为后期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为制剂质量和安全性的提高提供有力依据。二、注射用芪红脉通配液预处理工艺研究黄芪和红花中间体溶解条件优化:对黄芪中间体和红花中间体的加热溶解条件进行单因素考察,确定中间体最佳溶解时间为5min,加热温度为80℃。实验结果表明,高温(≧80℃)或长时间加热对指标成分影响较为明显。采用冷藏、离心与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药液进行预处理。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考察,对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冷藏24h,离心时间15min、转速10000r/min,活性炭用量0.3%、温度40℃、吸附时间30min、原药液pH值。该工艺过程操作简单,指标成分损失较小,可不同程度去除中药制剂中的固体杂质、蛋白质以及树脂。三、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中的适用性研究1不同材质中空纤维超滤膜的适用性研究选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砜、聚醚砜、聚丙烯、混纺复合4种不同材质的中空纤维超滤膜进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质的超滤膜对同一药液体系的适用性存在差异。聚砜与混纺复合超滤膜的指标成分透过率较低,有效成分损失较大,其中聚砜材质超滤过程中的膜通量较小,超滤时间长,其膜纯水通量恢复率较差,易导致膜污染。因此,聚砜与混纺复合膜材质对本药液体系的适用性较差。聚丙烯与聚醚砜材质的平均膜通量、膜纯水通量恢复率及指标成分透过率均较高,但聚醚砜材质对固含物、蛋白质及细菌内毒素的去除率较聚丙烯材质低。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的膜纯水通量恢复率为97.8%,指标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黄芪总皂苷、黄芪甲苷的透过率分别为91.47%、91.44%、99.29%,细菌内毒素去除率可达100%。因此,综合考虑,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本品种的适用性较好。2超滤膜孔径与膜组件的适用性研究对不同膜孔径和型式的超滤膜组件进行考察:选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与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进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孔径和型式的超滤膜的分离效果存在显着差异:(1)相同孔径的中空纤维超滤膜与极式超滤膜的分离效果进行比较,中空纤维超滤膜的指标成分透过率较板式膜高,但固含物与蛋白质的去除率较板式膜低。(2)就单一膜的分离效果进行比较,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3种指标成透过率均较低(≦70%),不适用于本药液体系的纯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聚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指标成分的透过率较高(>80%),固含物与蛋白质的去除效果差距不大,且均能有效去除热原,但关物质检查结果表明,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树脂的去除效果较差,树脂检查为不合格,而板式膜可有效去除树脂,树脂检查合格。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指标成分透过率分别为:羟基红花黄色素A85.72%、黄芪总皂苷、81.52%、黄芪甲苷82.33%,固含物去除率为17.99%、蛋白质去除率为21.22%,树脂检查与热原检查均符合中药注射液的检查指标要求。因此,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指标成分的透过率较高,且能有效去除固体杂质、树脂和热原,适用于本药液体系的纯化工艺。3二级超滤工艺适用性研究选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中空纤维超滤膜与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00000、50000的板式超滤膜进行二级超滤工艺的适用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一级50000超滤工艺对比,2种膜组件经二级超滤后,固含物与蛋白质的去除率均高于一级超滤,但指标成分透过率偏低,指标成分损失严重。因此,二级超滤工艺不适用于本药液体系的纯化工艺。四、注射用芪红脉通膜分离工艺优化结合超滤膜适用性的研究结果,对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的聚醚砜板式超滤膜的操作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对超滤药液温度和操作压力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药液温度为30℃,操作压力0.1Mpa。结果显示,该操作条件下的指标成分损失小,超滤效率较高。五、注射用芪红脉通安全性检查及主要药效学对比研究1注射用芪红脉通安全性检查对注射用芪红脉通优化(超滤)工艺成品进行安全性检查,结果表明,溶血试验、肌肉和血管刺激性试验、主动过敏试验均为阴性。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显示,原制备工艺成品的被动过敏检查呈弱阳性,优化工艺成品的被动过敏为阴性。因此,应用超滤技术可有效消除制剂被动过敏反应,提高注射用芪红脉通的安全性。2注射用芪红脉通主要药效学研究将原工艺制备成品与优化工艺成品进行主要药效学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其优化(超滤)工艺成品具有明显改善大鼠心肌缺血的功效,且药效与原工艺相同。

高翔[8](2019)在《奶牛乳房炎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文中研究指明奶牛乳房炎是养殖业中一种常见疾病,病情较复杂,其多由细菌感染乳腺引发,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病牛被淘汰、生产成本增加等,严重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对于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抗生素类药物起效快,治愈率高,但存在的问题是,养殖场主往往不按规定时间及剂量使用,最终导致耐药性及药物残留的现象产生,既不利于治病治疗,又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中草药治疗具有耐药性低、安全有效、代谢快、残留少、花费低等优点。散剂、膏剂、煎剂等传统中药剂型,由于用量大、不易运输及保存、使用不方便等,临床中使用局限性较大,而中药注射剂由于其起效快、易携带、易储存、操作方便等优点,弥补了传统中药治疗的不足。本试验依据中医理论知识,针对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以消肿散瘀、清热解毒、提高机体免疫力为组方原则,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以金银花、蒲公英等中药为主的处方,采用煎煮法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初步提取;分析比较不同吸附澄清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ZTC1+1Ⅱ型澄清剂对鞣质、蛋白质等杂质去除效果较好、药液澄清,也能达到理想的抑菌效果,故最终选用ZTC1+1Ⅱ型澄清剂对提取液进行纯化。本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用来测定中药注射剂中3种主要成分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黄芩苷(Baicalin)含量。在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及重复性试验中,RSD均小于3%,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方法重复性较好,且供试中药注射液48 h内较稳定;在加样回收率试验中,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4%,101%,100.33%,RSD均小于3%,表明系统误差较小。在该方法下,对照品及供试品均能得到有效分离。结果表明,该中药注射剂中三种主要有效成分绿原酸、咖啡酸、黄芩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64 mg/mL、0.165 mg/mL、1.359 mg/mL,又进行了质量检查及安全性试验,制备得到的中药注射剂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药典规定,表明该注射剂质量符合要求,且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刘海隆[9](2006)在《丁香酚注射液的研制》文中指出本研究参照注射液配制的相关标准,以在动物体外有显着杀螨活性的中药成分丁香酚为主要原料,制成丁香酚注射液,并对其进行了安全性试验,稳定性试验,临床药效学试验。1.设计处方,选用植物大豆油作为药物溶剂,配制成1%的丁香酚注射液(丁香酚10mL、三氯叔丁醇3g、二丁基苯酚0.1g、加注射用油至1000mL)。并分别测定了大豆油的酸值、皂化值和碘值,并对其颜色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用大豆油的酸值为0.5240,皂化值为188.533,碘值为126,颜色检查浅于6号标注比色液,符合药典注射用油的要求,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精制。2.对丁香酚注射液一般质量考察: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丁香酚注射液的含量,丁香酚在波长286.0nm,20~98μg·mL-1范围内浓度与吸收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收率为96.8%, RSD是1.3%。所配制的3批次注射液pH在5~6之间;澄明度检查均为浅黄色澄明液体,未发现易见的异物;无菌检查符合规定。3.安全性试验:丁香酚注射液安全系数为家兔用量的70倍,丁香酚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0.7889g/kg,毒性小。此外豚鼠过敏性试验、家兔刺激性试验、溶血试验和热原检查证明丁香酚注射液无刺激性、无溶血现象、无过敏反应、无致热原。4.稳定性试验:光加速试验结果显示丁香酚射液对光较敏感,经日光灯加速照射10d后颜色加深。采用经典恒温热加速试验,研究温度对丁香酚注射液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Arrhenius指数定律,由试验数据所得方程线形良好,lgK=9.3284-4339.16/T, R2=0.9994。避光条件下室温25℃时的预测有效期为2年。常规试验放置3个月和长期试验放置12个月后有效成分含量仍在96%以上。5.药效学试验:以家兔为试验动物,观察丁香酚注射液治疗动物螨病的效果。点滴法离体杀螨试验表明,丁香酚注射液110min可以杀死全部供试螨虫,效果与伊力佳(0.1%的伊维菌素)104min相当。药物血清法表明,丁香酚注射液0.5mL/kg给药与伊力佳0.3mL/kg给药制备的家兔血清,体外杀螨效果相当。兔体杀螨试验显示丁香酚注射液0.5mL/kg间隔7d肌肉注射给药两次可以杀死螨虫,达到治疗的效果。

晏雨露,徐驿,赵继会,冯年平[10](2017)在《微针辅助条件下葛根素微乳的经皮吸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微针辅助促进难溶药物葛根素微乳经皮吸收。方法以葛根素微乳作为对照,通过体内、外实验方法评价微针辅助促进葛根素微乳经皮吸收的作用。结果大鼠体外透皮实验中,微针辅助条件下葛根素微乳组和葛根素微乳组的24h累积体外透过量分别为137.36、10.25μg/cm2。与微乳相比,微针辅助条件下微乳组可将葛根素在24h内透过离体大鼠皮肤的累积体外透过量提高12.4倍。大鼠在体微透析实验中,微针辅助条件下葛根素微乳组和葛根素微乳组的葛根素峰浓度(Cmax)分别为(713.51±72.23)ng/mL和(108.56±5.72)ng/mL;大鼠在体微透析接收液中葛根素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5021.45±547.09)ng·h/L和(622.36±41.21)ng·h/L。与微乳相比,微针辅助条件下微乳组可将葛根素在大鼠在体微透析实验中Cmax和AUC分别提高5.57倍和7.07倍。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中,微针辅助条件下葛根素微乳组在大鼠血浆中的Cmax为(234.35±25.02)ng/mL,AUC为(3047.13±486.51)ng·h/L;葛根素微乳组在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未检出。结论微针辅助条件下微乳可明显促进葛根素经皮吸收。本研究为葛根素新型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二、透析法在制备中草药注射剂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析法在制备中草药注射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葛根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及其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第一节 葛根提取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葛根纯化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葛根纯化放大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葛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节 葛根素及葛根提取物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建立
    第一节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微透析探针在体回收率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HPLC-MS/MS方法学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葛根总黄酮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葛根素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葛根素鼻腔给药入脑机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份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前言
    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组方化学成份及研究现状
        1.1 白毛藤(Solanum Lyratum Thunb.)
        1.2 板兰根(Indigowoad Root)
        1.3 黄连(Rhizoma Coptidis)
        1.4 蒲公英(Herbal Taraxaci)
        1.5 白术(Rhizoma Atractylodis)
    2 复方中草药注射剂主要活性成份及功能研究现状
        2.1 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2.2 多糖的研究进展
        2.3 有机酸研究进展
    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3.1 立题依据
        3.2 研究目标
        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制备及其有效成分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及试剂
        1.2.1 主要仪器
        1.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1.3 实验方法
        1.3.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制备
        1.3.2 有效成分的预试
        1.3.3 圆形滤纸层析预试法
        1.3.4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多糖提取及含量测定
        1.3.5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
        1.3.6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性状
        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分定性鉴定
        2.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多糖含量分析
        2.4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盐酸小檗碱含量分析
        2.5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绿原酸含量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制备
        3.2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分的定性分析
        3.3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安全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性状研究
        1.3.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急性毒性研究
        1.3.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热原性检查
        1.3.4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刺激性检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的性状检测
        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安全性
        2.2.1 复方白毛藤的急性毒性
        2.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热原性
        2.2.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刺激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体外抑菌和抗病毒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及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体外抑菌试验
        1.3.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抗病毒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体外抑菌效果
        2.1.1 MIC和MBC
        2.1.2 体外抑菌作用
        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抗病毒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免疫药理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及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小白鼠免疫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1.3.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1.3.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NDV灭活疫苗免疫功能的影响
        1.3.4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IL-2基因转录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免疫调节作用
        2.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NDV灭活疫苗免疫功能的影响
        2.3.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T淋巴细胞E花环的影响
        2.3.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NDV抗体水平的影响
        2.3.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2.4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IL-2基因转录的影响
    3 讨论
        3.1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分析
        3.2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免疫调节作用
        3.3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NDV灭活疫苗免疫功能的影响
        3.4 关于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IL-2转录的影响
    4 小结
第六章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的临床疗效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仔猪链球菌病的疗效研究
        1.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疗效研究
        1.2.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新城疫的临床疗效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仔猪链球菌病的疗效
        2.2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疗效
        2.3 复方白毛藤注射剂对鸡新城疫病的疗效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或着作(教材)及成果、专利等情况

(5)清开灵注射液中多肽含量的快速测定及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清开灵注射液综述
        1 清开灵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2 清开灵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1 清开灵注射液的药理作用
        2.2 清开灵注射液的临床应用
        3 清开灵注射的不良反应
        3.1 药物成分因素
        3.2 制剂工艺及辅料因素
        3.3 配伍用药因素
        3.4 给药方案因素
        3.5 患者体质因素
        4 清开灵注射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二章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以及检测方法的综述
        1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1.1 蛋白质的提取
        1.2 蛋白质的浓缩
        1.3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2 蛋白质的分析及检测方法
        2.1 蛋白质的定量分析方法
        2.2 蛋白质的分子量测定方法
        3 蛋白质分离与检测的联用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章 Bradford法结合超滤离心法测定中药注射液中蛋白及总肽的含量
        1 实验设计
        1.1 研究内容
        1.2 技术路线
        1.3 仪器与试剂
        1.3.1 仪器
        1.3.2 样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清开灵注射液中蛋白及多肽类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 溶液的配制
        2.1.2 方法学考察
        2.1.3 小结与讨论
        2.2 其他中药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限量测定
        2.2.1 磺基水杨酸沉淀比浊法检测限的测定
        2.2.2 样品含量测定
        2.2.3 小结与讨论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超滤所得大分子样品反相指纹图谱的探索性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色谱条件
        3 样品处理方法
        4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交联葡聚糖凝胶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物质分离方法的建立
        1 实验设计
        1.1 实验内容
        1.2 技术路线
        1.3 仪器与试剂
        1.3.1 仪器
        1.3.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凝胶柱操作
        2.2 大分子物质分离预实验
        2.2.1 方法
        2.2.2 结果与讨论
        2.3 分离条件的优化
        2.3.1 Bradford法选择葡聚糖凝胶型号
        2.3.2 洗脱液的选择
        2.3.3 标准溶液对照法选择葡聚糖凝胶型号
        2.3.4 流速的选择
        2.4 样品分离方法的建立
        2.4.1 样品分离方法
        2.4.2 结果与讨论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TSK色谱柱对清开灵注射液中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3 方法学考察试验
        3.1 标准蛋白分子量线性关系的考察
        3.2 专属性试验
        3.3 质量标准曲线
        3.4 重复性试验
        3.5 葡聚糖凝胶c层析柱的回收率试验
        3.5.1 对照品与样品溶液的制备
        3.5.2 方法与结果
        3.6 检测限和定量限
        3.7 样品分析
        3.7.1 对照品溶液与样品溶液的制备
        3.7.2 方法与结果
        3.7.3 小结与讨论
        3.8 高分子蛋白的限量检查方法
        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UPLC-MS/LSCI法补阳还五汤大鼠药动学研究及药效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补阳还五汤的研究概述
        1.1 补阳还五汤组方药物的研究
        1.2 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概述
        1.3 补阳还五汤的药动学研究
        1.4 补阳还五汤的制剂学研究
    2 微透析采样技术的研究概述
        2.1 微透析的工作原理与主要特点
        2.2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校正方法
        2.3 微透析应用于脑局部研究的主要概述
        2.4 微透析技术应用于血液药动学中的研究概述
    3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应用于血流监测的研究概述
        3.1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主要特点
        3.2 激光散斑衬比度值的算法
        3.3 LSCI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4 课题特色与创新性
    5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用补阳还五注射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 黄芪总皂苷纯化工艺的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补阳还五汤活血方提取工艺条件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实验用补阳还五注射剂的制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在体微透析采样方法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药物和试剂
        1.3 试液的配制
        1.4 实验动物
        1.5 探针的预处理
    2 方法与结果
        2.1 微透析液中FA、TMP 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流速对FA/TMP在脑及血液微透析探针中体外回收率的影响
        2.3 浓度对FA/TMP在脑及血液微透析探针中体外回收率的影响
        2.4 温度对FA/TMP在脑及血液微透析探针中体外回收率的影响
        2.5 FA/TMP脑及血液探针体内回收率稳定性的研究
        2.6 脑及血液探针回收率的日内重现性
    3 讨论
        3.1 微透析灌流液的前处理及体外模拟环境
        3.2 探针导管内死体积的补偿
        3.3 反透析法应用于微透析探针FA/TMP体内回收率的测定
    4 小结
第四章 UPLC-MS法补阳还五汤大鼠脑局部及全身的药动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溶液的制备
    2 方法与结果
        2.1 建立UPLC-MS同时测定微透析液中FA、TMP的含量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脑及血液微透析探针的植入
        2.4 微透析液样品的采集及体内回收率的测定
        2.5 探针的后处理
        2.6 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微透析联合UPLC-MS进行FA/TMP体内药动学研究的优势
        3.2 液相条件及内标物的选择
        3.3 复方中FA/TMP的药动学特性
    4 小结
第五章 结合LSCI法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第一节 LSCI观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补阳还五汤对不同损伤程度MCAO大鼠梗塞体积、神经功能、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三、膜分离技术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第二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备工艺研究思路
    第一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处方介绍
    第二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优化
        一、注射用芪红脉通原制备工艺
        二、注射用芪红脉通优化工艺设计
第三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的建立
        一、仪器和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蛋白质测定方法的建立
        一、仪器与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指纹图谱的建立
        一、仪器与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配液工艺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中间体溶解条件优化
    三、冷藏工艺优化
    四、离心工艺优化
    五、活性炭吸附工艺优化
    六、预处理工艺过程中有关物质检查
    七、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中的适用性研究
    第一节 不同材质中空纤维超滤膜的适用性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中空纤维超滤膜材质的筛选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超滤膜孔径与膜组件的适用性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超滤膜孔径与膜组件的筛选
        三、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二级超滤工艺的适用性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二级超滤工艺的适用性研究
        三、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膜分离工艺优化
    一、仪器与材料
    二、超滤药液温度考察
    三、操作压力考察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注射用芪红脉通安全性检查及主要药效学对比研究
    第一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安全性检查
        一、仪器与材料
        二、溶血试验
        三、肌肉刺激性试验
        四、血管刺激性试验
        五、全身过敏试验
        六、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七、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注射用芪红脉通的主要药效学对比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注射用芪红脉通优化工艺成品对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三、注射用芪红脉通优化工艺成品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SOD、MDA、GSH值的影响
        四、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奶牛乳房炎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文献综述
    1 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
        1.1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及发病原因
        1.1.1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1.1.2 奶牛乳房炎发病原因
        1.2 奶牛乳房炎的类型
        1.2.1 临床型乳房炎
        1.2.2 隐型乳房炎
        1.3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及治疗
        1.3.1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1.3.2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2 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2.1 中药注射剂的背景及现状
        2.2 中药注射剂的提取工艺
        2.2.1 传统提取工艺
        2.2.2 现代提取工艺
        2.3 中药注射剂的提纯精制工艺
        2.3.1 水提醇沉法
        2.3.2 大孔树脂吸附法
        2.3.3 吸附澄清法
    3 中药注射剂中主要药材的特性和药理作用
        3.1 金银花
        3.2 黄芩
        3.3 蒲公英
    4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验一 复方中药提取液的制备及纯化
    1 材料
        1.1 中药材及菌液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复方提取液的制备
        2.2 试验主要试剂
        2.3 质量检查方法
        2.4 抑菌试验
        2.4.1 病原菌培养
        2.4.2 菌液制备
        2.4.3 抑菌试验
        2.5 提取液纯化方法的筛选
        2.5.1 水提醇沉法
        2.5.2 壳聚糖沉淀法
        2.5.3 明胶沉淀法
        2.5.4 ZTC1+1Ⅱ型澄清剂沉淀吸附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提醇沉法纯化结果
        3.2 壳聚糖沉淀法纯化结果
        3.3 明胶沉淀法纯化结果
        3.4 ZTC1+1Ⅱ型澄清剂沉淀吸附法纯化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质量检查
    1 材料
        1.1 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验试剂
    2 质量检查
        2.1 澄清度检查
        2.2 pH测定
        2.3 鞣质检查
        2.4 树脂检查
        2.5 蛋白质检查
        2.6 草酸盐检查
        2.7 重金属离子限度检查
        2.7.1 炽灼残渣
        2.7.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7.3 标准品溶液制备
    3 结果与分析
        3.1 澄清度检查结果
        3.2 pH检查结果
        3.3 鞣质检查结果
        3.4 树脂检查结果
        3.5 蛋白质检查结果
        3.6 草酸盐检查结果
        3.7 重金属离子检查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1 材料
        1.1 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1 色谱条件
        2.2 含量方法学验证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2.1 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
        2.2.2 线性关系考察
        2.2.3 精密度试验
        2.2.4 稳定性试验
        2.2.5 重复性试验
        2.2.6 加样回收率试验
        2.2.7 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照品与供试品液相色谱图
        3.2 线性关系考察
        3.2.1 绿原酸线性关系
        3.2.2 咖啡酸线性关系
        3.2.3 黄芩苷线性关系
        3.3 精密度试验结果
        3.3.1 绿原酸精密度试验结果
        3.3.2 咖啡酸精密度试验结果
        3.3.3 黄芩苷精密度试验结果
        3.4 稳定性试验结果
        3.4.1 绿原酸稳定性试验结果
        3.4.2 咖啡酸稳定性试验结果
        3.4.3 黄芩苷稳定性试验结果
        3.5 重复性试验结果
        3.5.1 绿原酸重复性试验结果
        3.5.2 咖啡酸重复性试验结果
        3.5.3 黄芩苷重复性试验结果
        3.6 加样回收试验结果
        3.6.1 绿原酸加样回收试验结果
        3.6.2 咖啡酸加样回收试验结果
        3.6.3 黄芩苷加样回收试验结果
        3.7 有效成分含量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四 注射剂的安全性检查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
    2 安全性检查
        2.1 异常毒性试验
        2.2 刺激性试验
        2.3 过敏性试验
        2.4 溶血试验
        2.4.1 红细胞悬液配制
        2.4.2 溶血试验
        2.5 热源检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异常毒性试验结果
        3.2 刺激性试验
        3.3 过敏性试验结果
        3.4 溶血试验结果
        3.5 热源检查结果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9)丁香酚注射液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药注射剂及丁香药理成分研究进展
        1.1 中药注射剂的研究
        1.2 丁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3 结语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二章 丁香酚注射液的配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丁香酚注射液安全性试验
        3.1 试验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丁香酚注射液稳定性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丁香酚注射液杀螨药效学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2 试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透析法在制备中草药注射剂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D]. 李鹏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2]中草药注射剂工艺和质量的研究进展[J]. 胡长鸿. 中草药, 1980(03)
  • [3]用透析法制备中草药注射剂[J]. 王极德,赵秋萍,张秀芹,崔今有. 中国药学杂志, 1982(07)
  • [4]复方白毛藤注射剂有效成份及其药理作用研究[D]. 孙志良. 湖南农业大学, 2003(04)
  • [5]清开灵注射液中多肽含量的快速测定及杂质蛋白的限量检查[D]. 周冠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6]UPLC-MS/LSCI法补阳还五汤大鼠药动学研究及药效探索[D]. 廖卫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膜分离技术在注射用芪红脉通制剂工艺中的研究与应用[D]. 祝倩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8]奶牛乳房炎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D]. 高翔.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丁香酚注射液的研制[D]. 刘海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10]微针辅助条件下葛根素微乳的经皮吸收研究[J]. 晏雨露,徐驿,赵继会,冯年平. 中草药, 2017(01)

标签:;  ;  ;  ;  ;  

透析在中药注射剂制备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