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英》轮在港停泊期间机舱噪声的测试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在义,赵士卿,王立真[1](1983)在《《育英》轮在港停泊期间机舱噪声的测试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育英》轮在港停泊期间机舱噪声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噪声源,提出降低噪声的措施.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治理《育英》的噪声危害,提供必要的依据.并且绘制了3#发电机的振动噪声图,形象地显示出各部位噪声的相对强度.
陈頔[2](2020)在《邮轮港口辐射噪声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邮轮产业在国内兴起,港口进出的邮轮数量不断增加。系泊邮轮的供电和通风系统仍在工作,所产生的辐射噪声会对港口和港口周围的居民造成噪声污染。因此,打造生态绿色港口需要对邮轮噪声源的预报方法和港口辐射特性、港口噪声控制技术等进行研究。目前尽管船舶辐射噪声的数值预测模型数量众多,但依托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对特大型船舶的噪声源及其空气辐射噪声特性的有效测定,国内还没有形成港口环境下邮轮空气辐射噪声场的数值预报方法。本论文采用LMS Virtual.Lab中的声线分析法数值模拟港口船舶的空气辐射噪声,采用数值计算和试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船舶在港口区的空气辐射噪声特性进行研究。本论文建立了邮轮整船和港口区域的简化声学模型,明确邮轮靠港时的噪声源和激励输入,对计及水面、码头地面效应、建筑物屏蔽效应等边界条件的邮轮港口区域空气噪声进行预报。首先对边界元法和声线法进行比较,并对邮轮港口声源特性、声源等效依据和等效方式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表明:声线法更适用于研究邮轮港口噪声预报;确定了主要考虑邮轮港口声源为烟囱排气噪声和通风机辐射噪声,分别等效为球面波声源和半球面波声源。其次在半消声室环境下对点声源进行测试与分析,分别对半自由声场和有障碍物存在时声源周围声压测点进行了测量,并利用测量值来反演声源的声功率级校核计算模型。模型校核后的每个测点A声压级误差在2.0d B(A)以内,验证了反演声源强度和声线法计算辐射噪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再次,在港口码头现场测量工况,借助测点的测量声压值来反演船舶声源的声功率级。将反演得到的声源频谱曲线与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的频谱曲线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运用声线法计算船舶港口辐射噪声,每个测点A声压级满足噪声预报与实测结果误差5d B(A)以内。经验公式只能计算得到发动机未衰减排气噪声和声源频谱曲线变化趋势。声源强度设置按照设备型号和经验公式进行计算,需要基于大量试验测量得到修正值,对对应频率下的辐射噪声进行修正。最后以我国首艘大型VISTA级邮轮为研究目标,开展邮轮港口辐射噪声预报和分析。研究表明:声源离边界面高度超过15m以上可以忽略反射声对声场的影响。声线经过船体外壳会产生声阴影效应。相比于通风机而言,烟囱与周围地理环境相比有显着的高度,因此噪声可以在不被周围环境反射或吸收的情况下传播很远的距离。本文运用声线法对邮轮港口辐射噪声问题进行预报,建立了大型船舶辐射噪声数值计算流程。掌握了邮轮辐射噪声规律和影响参数,可为后续邮轮港口辐射噪声的评估、控制与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陈伟波[3](2018)在《豪华邮轮能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满足目前日益严格的船舶排放法规,以及减少豪华邮轮运营成本,豪华邮轮公司对于豪华邮轮的运营能效的要求日益提高。由于豪华邮轮由于设备种类繁多,自动化集成程度高,单一的节能措施难以起到明显的节能效果。而目前豪华邮轮能效管理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处于空白阶段。本文针对豪华邮轮特点,对豪华邮轮能效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将能效优化方法与能效管理系统进行融合。对能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研究,包括数据库的建立、通讯系统选型、故障诊断与预警方法的研究等。设计了一套综合性的能效管理系统方案,包括推进效率监测、能源监测管理、燃油周期完整监测等。研究了基于高斯过程回归预测模型的航速优化方法。利用船模阻力试验方法研究了船舶纵倾角优化方法。最后分析了部分优化模块系统应用结果并给出系统管理部分功能的HMI人机界面。结果表明,本文研究可有效提高豪华邮轮的运营能效、提高燃油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满足挂旗国、国际海事组织、船级社等相关要求。
伊杰[4](2010)在《新型多功能拖轮的建造方案》文中指出天津港目前拥有各类港作船舶40多艘。除供油船外,港作船舶基本由天津港轮驳有限公司负责管理。轮驳公司现有各类船舶32艘(全回转拖轮19艘)。天津港现有港作拖轮目前数量不足、功能尚不完善,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天津港对外服务水平。因此,建造既适合港作需要,又能满足沿海拖带功能并兼有对外消防能力、破冰能力的新型多功能拖轮势在必行。本文针对轮驳公司拖轮特点和不足提出了新型多功能拖轮的建造方案,共分为九章,重点突出新型拖轮的港作能力、破冰能力、沿海拖带能力、对外消防能力等等。
徐恒[5](2009)在《船舶违法排污人为因素分析评价及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使航行更安全、让海洋更清洁”是中国海事局海事监管的总目标,也是海运界所渴望并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生态平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船公司和船员普遍存在重安全、轻环保的思想,导致各种船舶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使海洋环境遭受到极大的危害。在船舶污染事故中,虽然人为性排污产生的危害不及事故性排污,但其发生的频率却远远高于事故性排污,且是船员有意无意的违章排放,与人为因素联系甚为紧密,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对船舶违法排污的人为因素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现阶段我国海域内船舶违法排污的现状以及相关的人为因素,叙述了船舶防污染方面的国际公约及法规,构建了评价船舶违法排污人为因素评价的指标体系,详细分析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及各评价指标对评语集的隶属度,借助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船舶违法排污人为因素综合评价模型。针对我国目前污染控制体系,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海事部门污染防控现状和存在问题,多角度、多层次提出了降低船舶违法排污人为因素的应对措施。
吕红光[6](2007)在《长兴岛公共港区通用泊位及航道通航安全研究》文中认为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的开发,是我国港口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迫切需要。长兴岛公共港区通用泊位及航道一期工程建设是临港工业园区建设的首批任务,该项目具有投资巨大,任务艰巨,意义深远等特点。因此,该项目的安全建设以及建成后的通航安全是一项重要课题,不仅可以减少事故发生,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港口效益。 正是基于此目的,本文结合《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和国内外关于港口和航道的相关研究成果,跨越港口规划、港口航道工程、航海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运用数值分析、运筹学、船舶动力学、船舶操纵模型、浅水效应、理论力学等科学理论方法来研究实际问题。利用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Excel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标绘以及数据分析和处理。重点利用船舶模拟器,选取较精确的船舶模型,预设合理的外界风、流条件,在规划港口水域和航道内进行操船试验,确定了一种通过计算最概率航迹带宽来确定航道宽度的新思路,同时利用其研究论证了拟建工程水域的船舶通航安全情况,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通过对长兴岛公共港区1~3#泊位及航道一期工程通航安全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我国的《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的局限性和保守性,说明我国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确定航道宽度、航道深度的一些新思路,应用于新港口建设,老港口改造能提高一定的经济效益;明确了拟建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对斑海豹自然保护区的冲击,望人和自然能够进一步和谐地发展。
刘斌[7](2011)在《拖轮选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津港,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港口,近年来发展迅速,作者通过对天津港目前港口生产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发现天津港现有港作拖轮数量不足、功能尚不完善的问题。于是对建造新型符合港口发展需要、实用性强的拖轮进行优化选型研究,以期得出最佳方案。本文从最基本的拖轮外形尺寸选型入手,通过对以往数据的分析和理论研究确定外形尺寸,针对港口冬季结冰特点,研究船艏选型,并探求船体节能方案;然后以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为基础进行拖轮主机功率选型,展望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在拖轮上的应用;随即通过对推进装置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找到适合港作拖轮生产的最佳推进装置组合方式,最后介绍轴带技术的应用,得出经过优化研究后的适合天津港港作生产拖轮的基本形式。研究过程中,兼顾全回转拖轮操纵灵活、要求推力较大与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探索新途径,以期在实践中检验。
赵钢[8](2010)在《神华天津煤炭码头二期工程环保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显得越来越突出和迫切。港口煤炭、矿石等散货的运输、中转、装卸,除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适值天津滨海新区大发展的时期,国务院给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这里把环保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天津港的煤炭运输、中转、装卸,必须适应天津滨海新区的环保要求,否则,有可能遭受到淘汰的命运。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煤炭生产、销售;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煤制油及煤化工;相关铁路、港口等运输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国有大型能源企业。2009年全集团煤炭产量达2.6亿吨左右,下水量达1.6亿吨以上。预测神华集团2010-2020年间将有5000-10000万吨煤炭经天津港下海。神华天津煤炭码头一期工程设计能力4500万吨,二期工程设计能力为3500万吨。神华天津煤炭码头二期工程在环保上不遗余力,充分吸取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采用了先进的技术,为国内煤码头环保建设探索了有益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工程没有采取常规的“五大机”作业系统,而是引进了在大型电厂和煤矿采用的煤筒仓作为煤炭堆存方式以及底开门列车的卸车方式,煤炭由火车抵港到装船输出的整个工艺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作业,全封闭作业,这在我国大型散货码头尚数首次。这种堆存和装卸工艺更便于采取较先进的防尘措施,完全将露天堆场的无组织排放转变为为每个筒仓专设的静电除尘器排气筒的有组织排放,极大减少了煤粉尘的产生量。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码头环保管理的现状以及一期工程建设规模、环保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接着对二期工程的建设规模、总体工艺、环境影响因素及环保对策措施进行了阐述,并对整个工程的清洁生产水平进行了评价,对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神华天津煤炭码头二期工程的工艺流程处于目前国内领先水平,是国内煤炭码头环保建设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于国内煤码头的环保建设是一个良好的示范和参考。
王俊峰[9](2010)在《烟大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跨海铁路轮渡是一项现代的综合运输工程,涉及铁路、港口、船舶、航运等多行业,具有规模巨大、技术复杂、工程实施难度高等特点,是专业性极强的系统工程。铁路轮渡在世界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安全、效率、环保和成本等方面要求很高,实施这种复杂巨系统仍然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跨海铁路轮渡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交通运输技术,虽然有国内外工程实施经验可借鉴,但技术条件和工程环境差异很大。对于这样一个复杂巨系统,总体设计理念是系统顺利实现的基础,总体构架、接口技术、功能需求、技术措施是系统设计成败的关键。可以说,整个铁路轮渡系统的技术开发和建设就是系统集成的过程。鉴于烟大铁路轮渡工程规模大、条件复杂、技术要求高以及在自然条件上与粤海轮渡差异大等特点,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小的成本高质量的实施烟大铁路轮渡系统,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铁路轮渡工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系统集成思想,展开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模式的研究,再应用所提出的集成理论与方法进行烟大铁路轮渡系统工程实施研究。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系统分析了铁路轮渡系统的基本功能、集成目标与集成原则。构建了铁路轮渡系统的集成框架,包括核心子系统的划分、物理网络架构和逻辑网络架构,并分析了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与接口问题,从而提出了铁路轮渡系统集成的一种模式,即从技术集成方法与运营管理集成方法两方面详细描述了实施铁路轮渡系统这样复杂巨系统的思路。2.在对铁路轮渡系统合理性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模式合理性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估模型与层次分析模型的模糊性层次分析模型,便于在项目立项初期进行科学性的定量分析,辅助决策。3.应用提出的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模式,分析烟大铁路轮渡系统各核心子系统的特点以及集成目标,搭建系统集成框架。然后,根据烟大铁路轮渡系统的集成目标及特点,完成烟大铁路轮渡系统的技术集成和运营管理集成。4.结合烟大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技术,提出了铁路轮渡集成效果分析方法,分析评估了烟大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效果。首先,对整个系统集成进行了合理性评估。其次,对烟大铁路轮渡系统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加强系统能力的措施。再次,建立烟大铁路轮渡船桥港动力分析模型,对列车通过船桥港时的行车动力性能以及下部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评价。最后,实施了烟大铁路轮渡系统的系统联调。烟大铁路轮渡系统的成功实施,说明了本研究提出的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模式是比较科学的,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烟大铁路轮渡系统集成中所采用的多项新技术及方法也可为今后铁路轮渡系统设计或铁道工程相关领域设计提供参考。
万江龙[10](2016)在《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运河船舶95%以上采用柴油机作为船舶主动力,排放了大量的污染气体,同时具有噪声污染和溢油污染,影响了运河周边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岸基电力系统电能来源较为广泛(火力发电、水利发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且岸基电力系统(热效率40%)相对于火力发电(热效率30%)热效率高。为了解决传统柴油机作为动力源的运河船舶存在的问题,将岸基能源应用于运河船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针对京杭运河等水文特征相对稳定的内河航道,设计了一种采用岸基电力为运河船舶提供动力的系统;通过分析运河船舶航行特点,借鉴轨道交通电力系统的技术,提出了船舶受电、航线偏移、超船换轨等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设计并搭建了模型实验平台进行了部分关键技术的实验研究,验证采用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的可行性。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设计需求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了京杭运河各段航道通航等级及桥梁限高等资料,用于开展航道特征分析。选择通航条件好、通航船舶多的苏北航段为对象,采集了其一年内的水位波动,用于开展水文特征分析。通过采集运河上800条船舶的主尺度,分析了运河船舶的主力船型。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设计需求。(2)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社会效益分析。从经济效益和减排效益等方面,分析了采用岸基能源的运河船舶的社会效益。(3)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关键技术分析及设计。采用CATIA设计了刚性受电连接装置和柔性受电连接装置,用于受电连接模块。采用AIS结合DGPS并在内河航道中设置虚拟航道,建立航线偏移控制模块,当船舶大幅度偏移接触网时发出预警。由于船舶航行速度不同具有需要超船换轨的需求,设计了一种超船换轨方式。为保证接触网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船舶仍能可靠运行,设计了船舶应急供电模块。(4)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实验平台设计及实验研究。为验证采用岸基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技术的可行性,设计和搭建了实验平台。通过Altium Design进行了控制电路的设计,运用Keil进行了控制程序的编写。
二、《育英》轮在港停泊期间机舱噪声的测试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育英》轮在港停泊期间机舱噪声的测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邮轮港口辐射噪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船舶港口辐射噪声研究 |
1.3.2 噪声预报方法研究 |
1.3.3 研究总结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邮轮港口辐射噪声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声线法应用 |
2.2.1 声线法优势 |
2.2.2 几何声学计算原理 |
2.2.3 声线法设置 |
2.2.4 声线法与边界元法对比 |
2.3 外场辐射噪声衰减计算方法 |
2.3.1 声压测点A声级 |
2.3.2 声源几何发散衰减 |
2.3.3 空气吸收衰减 |
2.3.4 地面衰减效应 |
2.3.5 建筑物、声屏障引起的衰减 |
2.4 邮轮噪声源归纳 |
2.4.1 港口噪声源 |
2.4.2 邮轮分类 |
2.4.3 邮轮靠港运行模式 |
2.4.4 邮轮港口噪声源统计分析 |
2.4.5 邮轮港口声源简化等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噪声源的声辐射测量试验 |
3.1 引言 |
3.2 噪声源测量试验原理 |
3.2.1 声学测试原理 |
3.2.2 声环境客观评价指标 |
3.2.3 声源声功率级校核原理 |
3.3 点声源辐射噪声测量 |
3.3.1 测量仪器及测试环境 |
3.3.2 测量步骤及测点布置 |
3.4 试验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3.4.1 测量结果 |
3.4.2 仿真计算设置 |
3.4.3 声源声功率级校核 |
3.4.4 声压级对比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舶港口环境噪声测量试验 |
4.1 引言 |
4.2 港口船舶辐射噪声评估方法 |
4.2.1 港口测量评价指标 |
4.2.2 测量要求 |
4.2.3 港口声环境噪声预报图 |
4.3 船舶港口辐射噪声测量 |
4.3.1 测量仪器及测试环境 |
4.3.2 测量步骤及测点布置 |
4.4 试验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4.4.1 测量结果 |
4.4.2 仿真计算设置 |
4.4.3 船舶声源声功率级校核 |
4.4.4 声压级对比结果 |
4.5 船舶柴油机空气辐射噪声频谱特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邮轮港口辐射噪声预报分析 |
5.1 引言 |
5.2 邮轮靠港声学模型建立 |
5.2.1 邮轮简化模型 |
5.2.2 港口简化模型 |
5.3 边界条件 |
5.3.1 水面、地面效应 |
5.3.2 建筑物屏蔽效应 |
5.3.3 阴影效应 |
5.4 噪声源设置 |
5.4.1 发动机的排气噪声 |
5.4.2 通风机的辐射噪声 |
5.5 邮轮港口辐射噪声预报 |
5.5.1 仿真计算设置 |
5.5.2 计算结果 |
5.6 邮轮港口噪声控制建议和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和科研成果 |
(3)豪华邮轮能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豪华邮轮及能效管理概述 |
1.2.1 豪华邮轮的定义 |
1.2.2 豪华邮轮的技术特点 |
1.2.3 豪华邮轮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2.4 豪华邮轮能效管理的公约要求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思路 |
2 豪华邮轮能效管理基本理论及方法 |
2.1 能效设计指数 |
2.2 能效管理计划 |
2.3 能效营运指数 |
2.4 豪华邮轮快速性试验 |
2.4.1 快速性试验的意义 |
2.4.2 快速性试验的目的 |
2.4.3 阻力试验原理 |
2.4.4 敞水试验原理 |
2.4.5 自航试验原理 |
2.5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 |
2.5.1 大数据来源 |
2.5.2 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豪华邮轮能效管理决策系统研究 |
3.1 决策系统方案设计 |
3.2 决策系统设计 |
3.2.1 数据库及服务器的选型 |
3.2.2 船舶局域网及相关通讯协议的选型 |
3.2.3 船岸通信系统模式的设计 |
3.2.4 诊断与预警结构的设计 |
3.2.5 自动化系统需求及相关船级社规范 |
3.3 本章小结 |
4 豪华邮轮能效管理系统设计 |
4.1 实船功耗 |
4.2 设计原则 |
4.3 数据采集 |
4.4 推进效率监控 |
4.5 航速优化 |
4.5.1 航速优化的意义 |
4.5.2 基于快速性试验的推进功耗预测 |
4.5.3 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辅助功耗预测 |
4.5.4 最优航速选择 |
4.6 压载管理及纵倾优化 |
4.6.1 压载管理及纵倾优化意义 |
4.6.2 船舶静水航行阻力随纵倾变化趋势 |
4.6.3 纵倾优化节能模块设计 |
4.7 能耗管理 |
4.8 岸基决策支持 |
4.9 电子日志 |
4.10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新型多功能拖轮的建造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天津港与港口拖轮的现状 |
1.2 建造新型多功能拖轮的意义 |
第2章 新型拖轮的建造原则 |
2.1 概述 |
2.2 新型拖轮的主要改进 |
2.3 船舶主尺度与耐波性分析 |
2.3.1 船长 |
2.3.2 船宽 |
2.3.3 吃水 |
2.3.4 型深 |
2.4 其他主要技术指标 |
2.5 规范、规则及注册 |
第3章 船体结构 |
3.1 船体结构概述 |
3.2 船舶总体布置的优化研究 |
3.3 破冰勺结构研究 |
3.4 甲板参数及局部加强 |
3.5 船底结构研究 |
3.6 底座加强 |
3.7 其它结构 |
3.7.1 分水踵、舭龙骨 |
3.7.2 排烟管布置形式 |
3.7.3 护舷材 |
3.8 特别要求 |
第4章 舾装设备 |
4.1 锚设备 |
4.2 电动绞盘 |
4.3 拖钩 |
4.4 缆桩和导缆孔 |
4.5 门和窗 |
4.6 舱室和设备 |
4.7 桅杆、栏杆、扶梯和平台 |
4.8 救生设备 |
4.9 防污染装置 |
第5章 动力装置 |
5.1 概述 |
5.2 主机选型 |
5.2.1 主机选型原则 |
5.2.2 国产船用中速柴油机现状和发展动态 |
5.2.3 国外船用中速柴油机现状和发展动态 |
5.2.4 结论 |
5.3 推进系统选型 |
5.3.1 定螺距推进器(Fixed Pitch Propeller) |
5.3.2 可变螺距推进器(Contrallable Pitch Propeller) |
5.3.3 平旋推进器(Voith-Schneider Propeller) |
5.3.4 Z型推进器(Rudder Propeller) |
5.3.5 肖特尔(Schottel)SSP推进器 |
5.3.6 各类推进器比较 |
5.3.7 Z型推进系统机桨匹配优化研究 |
5.3.8 调距桨推进系统机桨匹配优化研究 |
5.3.9 结论 |
5.4 润滑系统 |
5.5 冷却系统及节能措施 |
5.6 空气启动系统 |
5.7 进、排气系统 |
5.8 燃油系统 |
5.9 操纵和启动 |
第6章 船舶系统 |
6.1 空调系统 |
6.2 通风系统 |
6.3 管系系统 |
6.3.1 概述 |
6.3.2 管系布置 |
6.3.3 管系材料 |
6.3.4 管系工艺 |
第7章 船舶电气 |
7.1 电制 |
7.2 电源 |
7.2.1 主电源 |
7.2.2 二次电源 |
7.2.3 蓄电池 |
7.3 配电系统 |
7.3.1 交流主配电板 |
7.3.2 电力输送装置 |
7.3.3 驾控台 |
7.3.4 快速水密插座 |
7.4 拖动控制设备 |
7.4.1 潜水泵控制设备及水密插座箱 |
7.4.2 起动器 |
7.5 探火灭火控制设备 |
7.6 照明 |
7.6.1 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及可移照明 |
7.6.2 露天照明 |
7.6.3 各种开关及电源插座 |
7.7 助航设备 |
7.7.1 刮雨器 |
7.7.2 警灯 |
7.7.3 夜视系统 |
7.7.4 其他配置 |
7.8 航行信号灯 |
7.9 进水报警装置 |
7.10 电缆 |
7.10.1 舱室内电缆 |
7.10.2 舱室外电缆 |
7.10.3 通信、控制电缆 |
7.10.4 消防、应急照明电缆 |
第8章 对外消防能力 |
8.1 概述 |
8.2 主要设备及配置 |
8.2.1 主动力 |
8.2.2 消防泵 |
8.2.3 泡沫泵 |
8.2.4 泡沫比例混合器 |
8.2.5 不锈钢泡沫柜 |
8.2.6 Fi-Fi 1.5级消防水炮 |
8.2.7 辅消防水炮 |
8.2.8 炮衣 |
8.2.9 水幕系统 |
8.2.10 消防水带、消防栓/接头 |
8.3 消防管系 |
8.3.1 概述 |
8.3.2 管系配置 |
8.4 消防系统控制 |
8.4.1 驾驶室设置消防系统综合控制台 |
8.4.2 消防系统显示屏 |
8.4.3 遥控功能 |
8.4.4 消防系统监视器 |
8.4.5 手动控制 |
第9章 噪音、防腐系统 |
9.1 船舶噪音和防污染系统 |
9.2 油漆及防腐 |
9.2.1 船体除锈及油漆 |
9.2.2 防腐蚀装置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本文结论 |
10.2 本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船舶违法排污人为因素分析评价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船舶违法排污中的人为因素 |
1.1.2 国内外有关的船舶违法排污人为因素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船舶违法排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2.1 船舶违法排污的现状 |
2.1.1 我国海域船舶溢油与违法排污的基本情况 |
2.1.2 船舶违法排污的典型案例分析 |
2.2 船舶海上排污种类及相关法律要求 |
2.2.1 船舶污染源 |
2.2.2 船舶海上污染排放的相关法律规定及监督要求 |
2.3 船舶违法排污的人因分析 |
2.3.1 对人为因素的认识 |
2.3.2 人为失误、人为故意与违法排污 |
第3章 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具体评价方法的选择 |
3.1 综合评价概述 |
3.2 综合评价分类 |
3.3 综合评价方法 |
3.4 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3.4.1 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
3.4.2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
3.5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章 船舶违法排污的人因分析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建立人为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2 建立人为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步骤 |
4.1.3 评价指标的分析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2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权重的确定 |
4.2.3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4.3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3.1 模糊算子的确定 |
4.3.2 反模糊化 |
4.4 船舶违法排污的人因综合评价 |
4.4.1 评价模型 |
4.4.2 数据的收集整理 |
4.4.3 综合评价 |
4.4.4 某船舶公司违法排污的人因综合评价 |
第5章 船舶违法排污的人因控制 |
5.1 从航海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误和故意 |
5.2 从改善设备和工作环境的角度分析降低人为因素影响 |
5.3 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分析降低人为因素的应对措施 |
5.3.1 从船公司管理角度降低人为因素的应对措施 |
5.3.2 从船员管理角度降低人为因素的应对措施 |
5.3.3 从加强驾驶台资源管理的角度降低人为因素应对措施 |
5.4 从强化海事监管的角度降低人为因素的应对措施 |
5.4.1 现行关于违法排污的海事监管措施 |
5.4.2 针对违法排放舱底水的应对措施 |
5.4.3 针对违法排放垃圾、生活污水的应对措施 |
5.4.4 加强海洋溢油污染监控,降低违法排污事故发生几率 |
5.4.5 加强现场海事监管,降低违法排污现象的发生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船舶违法排污的人因分析评价指标权重专家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6)长兴岛公共港区通用泊位及航道通航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拟建工程概要及周边环境分析 |
2.1 拟建工程概要 |
2.1.1 拟建泊位工程设计方案概要 |
2.1.2 拟建航道一期工程设计方案概要 |
2.2 自然条件 |
2.2.1 气象 |
2.2.2 水文 |
2.2.3 地质 |
2.3 工程所处水域通航条件 |
2.4 周边港口现状与规划概况 |
2.4.1 周边港口现状 |
2.4.2 规划概况 |
2.5 船舶流量 |
2.5.1 吞吐量发展预测 |
2.5.2 泊位投产后增加的船舶流量 |
2.5.3 航道船舶通过量预测 |
第3章 拟建工程通航安全研究 |
3.1 拟建码头及前沿水域通航安全研究 |
3.1.1 船舶制动水域 |
3.1.2 船舶回旋水域 |
3.1.3 码头前沿设计水深 |
3.1.4 码头泊位长度 |
3.1.5 码头前沿高程 |
3.1.6 码头前沿停泊水域 |
3.2 拟建航道工程通航安全研究 |
3.2.1 通航船型 |
3.2.2 航道轴线选择 |
3.2.3 航道有效宽度 |
3.2.4 航道设计水深 |
3.3 拟建工程与周围环境间的影响 |
3.3.1 工程对周围交通影响 |
3.3.2 工程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影响 |
第4章 模拟试验方案及实施 |
4.1 模拟试验方案概述 |
4.1.1 模拟试验方案的指导思想 |
4.1.2 模拟试验设备 |
4.1.3 模拟试验船型 |
4.2 模拟试验方案的实施 |
4.2.1 模拟试验方案条件选择 |
4.2.2 操纵模拟试验方案的实施 |
4.3 模拟试验主要结论 |
4.3.1 主要结论 |
4.3.2 建议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7)拖轮选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天津港的现状 |
1.2 港口配套拖轮及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船体选型研究 |
2.1 概述 |
2.2 船舶干扰力(风、流)对拖轮选型的影响 |
2.2.1 风的干扰力影响 |
2.2.2 流的干扰力计算模型 |
2.3 船舶外形尺寸选型 |
2.3.1 船长 |
2.3.2 船宽 |
2.3.3 吃水 |
2.3.4 型深 |
2.4 破冰勺结构研究 |
2.5 船体节能结构研究 |
2.5.1 船舶水阻力分析 |
2.5.2 减小船舶水阻力的途径 |
第3章 主机选型研究 |
3.1 现有拖轮主机概述 |
3.2 主机选型 |
3.2.1 主机选型原则 |
3.2.2 国内外船用中速柴油机现状和发展 |
3.3 主机功率优选 |
3.3.1 主机功率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 |
3.3.2 影响度因子及对目标相对优属度的改进 |
3.3.3 拖轮马力类型模糊优选研究 |
3.4 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应用展望 |
3.4.1 传统柴油机和电控型柴油机的区别 |
3.4.2 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的优点 |
3.4.3 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在港作拖轮中的应用展望 |
3.5 结论 |
第4章 推进系统选型研究 |
4.1 拖轮推进方式选择 |
4.1.1 船舶电力推进方式 |
4.1.2 机械推进方式选择 |
4.2 Z型导管推进系统及机桨匹配优化研究 |
4.2.1 导管螺旋桨的工作原理及推力计算 |
4.2.2 Z型导管螺旋桨选配的优化研究 |
4.3 调距桨推进系统机桨匹配优化研究 |
4.3.1 调距桨推进系统工作原理 |
4.3.2 调距桨推进系统 |
4.3.3 调距桨推进系统机桨匹配优化研究 |
4.4 结论 |
第5章 主机轴带技术研究 |
5.1 轴带发电机的使用 |
5.2 轴带消防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神华天津煤炭码头二期工程环保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码头环保管理的发展现状 |
2.1 国外码头环保管理发展现状 |
2.2 国内码头环保管理发展现状 |
2.3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一期工程环保管理现状 |
2.3.1 一期工程建设规模 |
2.3.2 污水处理设施情况 |
2.3.3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设施情况 |
2.4 问题分析 |
第3章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二期工程建设规模和环境影响分析 |
3.1 二期工程建设规模及总体工艺 |
3.1.1 二期工程建设规模 |
3.1.2 二期工程装卸工艺 |
3.2 环境影响分析 |
3.2.1 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2.2 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 |
第4章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二期工程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
4.1 煤粉尘治理措施 |
4.1.1 项目拟采取的粉尘治理措施 |
4.1.2 拟采取防尘措施的环境可行性 |
4.1.3 其他措施 |
4.2 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
4.2.1 压舱水 |
4.2.2 含尘污水、油污水和生活污水 |
4.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及对策 |
4.3.1 主要污染源 |
4.3.2 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和建议 |
4.4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
4.5 溢油风险事故对策 |
4.5.1 溢油风险事故的防范 |
4.5.2 溢油风险事故的应急措施 |
4.6 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 |
4.6.1 水环境监测计划 |
4.6.2 空气环境监测计划 |
4.6.3 噪声监测计划 |
4.7 节能对策与措施 |
4.7.1 能源品种选用和项目能耗 |
4.7.2 拟采取的主要节能措施 |
4.7.3 拟采取的能源管理措施 |
第5章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二期工程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
5.1 清洁生产水平评级指标体系 |
5.2 二期工程工艺流程体现的清洁生产水平 |
5.2.1 主要煤炭装卸工艺比较 |
5.2.2 筒仓工艺的优势分析 |
5.3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二期工程所体现的清洁生产水平 |
第6章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二期工程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
6.1 二期工程环保投资估算 |
6.2 二期工程营运后年环保运行费用估算 |
6.3 二期工程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9)烟大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烟大铁路轮渡建设背景 |
1.1.2 烟大铁路轮渡建设意义 |
1.1.3 本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铁路轮渡发展综述 |
1.2.1 国外铁路轮渡发展概况 |
1.2.2 我国铁路轮渡发展概况 |
1.3 超大型工程系统集成理论应用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主要创新点 |
2 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模式分析 |
2.1 铁路轮渡系统集成的总体思想 |
2.1.1 铁路轮渡系统集成的必要性 |
2.1.2 系统集成的核心思想 |
2.2 铁路轮渡系统基本功能及要求分析 |
2.2.1 系统的基本功能 |
2.2.2 系统的基本要求 |
2.3 铁路轮渡系统集成目标与原则 |
2.3.1 系统集成的目标 |
2.3.2 系统集成的原则 |
2.4 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模式选择 |
2.5 小结 |
3 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框架分析 |
3.1 铁路轮渡系统接口问题与关键技术分析 |
3.1.1 核心子系统划分 |
3.1.2 接口问题 |
3.1.3 关键技术 |
3.2 铁路轮渡系统物理网络架构 |
3.3 铁路轮渡系统逻辑流程架构 |
3.4 小结 |
4 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方法 |
4.1 铁路轮渡系统技术集成方法 |
4.1.1 技术集成的必要性 |
4.1.2 技术开发方法 |
4.1.3 工程实施方法 |
4.2 铁路轮渡系统运营管理集成方法 |
4.2.1 运营管理集成的必要性 |
4.2.2 运营管理集成的模式 |
4.2.3 运营管理集成的内容 |
4.3 小结 |
5 铁路轮渡系统优化评估模型 |
5.1 系统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
5.1.1 系统优化评估的必要性 |
5.1.2 系统优化的决定要素分析 |
5.2 系统优化评估指标体系 |
5.2.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5.2.2 指标体系的设计 |
5.2.3 指标的取值说明 |
5.3 系统优化评估模型的建立 |
5.3.1 系统优化评估模型的基本原则 |
5.3.2 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 |
5.3.3 系统评估的模糊性层次分析模型 |
5.4 小结 |
6 烟大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技术及实施 |
6.1 烟大铁路轮渡系统特点与集成目标 |
6.1.1 铁路子系统特点与集成目标 |
6.1.2 栈桥子系统特点与集成目标 |
6.1.3 港口子系统特点与集成目标 |
6.1.4 渡船子系统特点与集成目标 |
6.2 烟大铁路轮渡系统接口及关键技术分析 |
6.2.1 影响船桥港子系统的关键问题 |
6.2.2 子系统间接口关键技术分析 |
6.3 烟大铁路轮渡子系统技术集成 |
6.3.1 铁路子系统技术集成 |
6.3.2 栈桥子系统技术集成 |
6.3.3 港口子系统技术集成 |
6.3.4 渡船子系统技术集成 |
6.4 烟大铁路轮渡系统运营管理集成 |
6.4.1 制度环境管理体系 |
6.4.2 安全监控体系 |
6.4.3 信息化管理系统 |
6.4.4 作业流程 |
6.5 小结 |
7 烟大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效果分析 |
7.1 概述 |
7.2 烟大铁路轮渡系统集成评估 |
7.2.1 评估指标权重的计算 |
7.2.2 综合评估分析 |
7.3 系统综合能力分析 |
7.3.1 铁路轮渡系统能力参数的选取 |
7.3.2 各子系统设计能力计算 |
7.3.3 系统综合设计能力 |
7.3.4 系统能力加强措施 |
7.4 系统动力仿真分析 |
7.4.1 仿真分析思路 |
7.4.2 仿真分析模型 |
7.4.3 仿真分析与结论 |
7.5 系统联合调试 |
7.5.1 联合调试实施过程 |
7.5.2 联合调试主要内容 |
7.5.3 联合调试情况 |
7.5.4 联合调试结果 |
7.6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运河船舶动力形式发展过程 |
1.2.2 岸基供电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电子江图和AIS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目前存在的不足 |
1.3 课题来源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关键问题 |
第2章 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构建 |
2.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2.1.1 运河航道特征分析 |
2.1.2 运河水文特征分析 |
2.1.3 运河船舶主尺度分析 |
2.1.4 系统设计需求 |
2.2 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构建 |
2.2.1 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概念 |
2.2.2 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关键技术 |
2.3 经济效益及减排效益分析 |
2.3.1 经济性效益分析 |
2.3.2 减排效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关键技术 |
3.1 船舶受电连接模块 |
3.1.1 受电连接装置设计 |
3.1.2 监控子模块设计 |
3.2 船舶航线偏移控制模块 |
3.2.1 船舶航线偏移控制模块的组成 |
3.2.2 船舶航线偏移控制模块的设计 |
3.3 船舶超船换轨模块 |
3.3.1 航道的分配设计 |
3.3.2 超船换轨设计 |
3.4 应急供电模块 |
3.4.1 应急电源的对比 |
3.4.2 备用电源的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接触网供电运河船舶推进模型实验研究 |
4.1 系统模型设计需求 |
4.2 模型系统硬件设计 |
4.2.1 硬件选型设计 |
4.2.2 电路设计 |
4.3 系统模型软件设计 |
4.3.1 船模控制程序设计 |
4.3.2 上位机监控模块设计 |
4.4 模型系统实验研究 |
4.4.1 系统模型实验条件及内容 |
4.4.2 系统模型实验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育英》轮在港停泊期间机舱噪声的测试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育英》轮在港停泊期间机舱噪声的测试与分析[J]. 孙在义,赵士卿,王立真. 大连海运学院学报, 1983(S1)
- [2]邮轮港口辐射噪声特性研究[D]. 陈頔.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3]豪华邮轮能效管理研究[D]. 陈伟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4]新型多功能拖轮的建造方案[D]. 伊杰.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3)
- [5]船舶违法排污人为因素分析评价及控制研究[D]. 徐恒. 大连海事大学, 2009(09)
- [6]长兴岛公共港区通用泊位及航道通航安全研究[D]. 吕红光. 大连海事大学, 2007(01)
- [7]拖轮选型优化研究[D]. 刘斌.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9)
- [8]神华天津煤炭码头二期工程环保问题研究[D]. 赵钢.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2)
- [9]烟大铁路轮渡系统集成技术研究[D]. 王俊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3)
- [10]接触网供电的运河船舶推进系统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D]. 万江龙.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