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化工市场将发生七大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朱海涛[1](2020)在《A公司离心机产品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国内一些传统的化工原材料生产企业,由于产量和环保的限制,对涉及离心机的设备的采购需求随之减少;而一些国产同类产品的竞争在不断增强,从而使得这些领域已经变成了竞争激烈的红海,A公司离心机的市场份额被逐渐地蚕食。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离心机制造商A公司如何通过改进营销策略来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已经成为A公司的当务之急。论文针对A公司离心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随着中国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被蚕食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定制工业产品主流营销策略的研究,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产品促销策略四个方面介绍了A公司离心机营销现状并确定了在这四个方面现存着产品应用覆盖面窄、价格缺乏竞争力、销售渠道单一、促销方式简单的问题,并根据PEST、五力模型和公司以及产品优劣势对问题进行了内外部环境分析,并通过STP理论对A公司离心机的中国市场做了细分和定位从而得出研究结论,指出A公司在中国市场继续攫取垄断利润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必须通过对现行的营销策略做出一系列调整来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最后,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和竞争环境两个影响营销策略调整的因素,从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产品促销四个方面对A公司离心机营销策略提出了改进建议,并给出了实施保障建议。论文从A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思在华经营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尝试提出更为完善的营销策略方案,为中小型制造企业产品营销策略的完善提供了参考。
杨竞[2](2021)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重构》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资源总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约束日益明显,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与绿色、低碳、高效发展的新常态已不相适应。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背景下,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增加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是当前能源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是天然气的高效利用方式,在环保、灵活、安全等方面优势明显,我国政府明确给予鼓励,业界对该产业发展普遍看好并寄予厚望。但自2011年正式起步发展至今,该产业并未形成蓬勃发展之势,其前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担忧和质疑,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投资的经济回报预期不理想,在经济评价上缺乏能够客观体现该类项目投资运营特点的科学评价方式。针对这一现况,本文试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理清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项目经济性的各类因素,探索构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为政策制定和市场投资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重构。全文共八章,分为基础研究、主体研究、结论建议三大部分:(一)第一、二章是全文的基础研究部分。该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基础概念,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研究阐述,明确全文研究的核心思路。(二)第三章至第七章是全文的主体研究部分,该部分依循基础研究形成的研究思路,在产业现状分析基础上,针对传统评价方式的适应性缺陷提出对项目经济评价体系进行重构的框架设想,继而从“传统经济性”“环境补偿经济性”“不确定性经济性”入手构建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最后进行实证分析。(三)第八章为全文的结论建议部分。该部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运用的主要经济学理论有: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影子价格理论、实物期权理论等。应用的主要经济学工具有:AHP-SWOT量化分析模型、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现金流折现法(DCF)、二叉树(Binomial Tree)期权定价模型等。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阐述,明确了构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核心研究思路。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对项目投资的资本运行机理和价值增殖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资本主义投资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项目“经济性”考察的是项目投资的经济回报能力,其具体内涵是“资产价格与投入成本的差额”,其中“产品价格”是形成“资产价格”的基础要素,而“项目经济评价”就是对项目“经济性”的评估和预测。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出发对生态环境的经济属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生态环境既对经济发展形成约束,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自然物质条件,优质的生态环境意味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会”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机会”。人为创造的“绿水青山”(或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具有“生态产品”的属性,可以在市场交换中获取经济收益,也应被纳入到经济评价的范畴之中。再次,结合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对能源项目投资过程进行了剖析,发现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中,能源项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普遍分离,“能源项目的所有权凭证”成为资本交易市场中概念化的标的物,资产证券化形成的“虚拟资本”特征导致能源项目资产价格在市场波动中大幅变化,并对项目经济性造成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理论基础研究结论,本文明确了以项目经济性的“资产价格与投入成本的差额”内涵为逻辑起点,对传统经济评价方式的不足进行解析,并从“扩大产品概念外延”和“校准价格差额数量”的角度对传统经济评价方式进行改造、进而构建适合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自身特性的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思路。二、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量化研究发现项目经济性预期普遍较低是阻碍产业发展的首要负面因素。本文从对全国和具有典型意义的上海、北京、四川等地的产业发展情况、项目投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尽管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较传统供能方式在高效、环保、灵活、安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目前产业发展总体上表现出外热内冷的“虚火”特征,其实质状况与社会预期相去甚远:一是该产业的电力装机规模在全社会电力总装机容量中的占比极小,远未达到规划目标;二是项目核准之后的实质性落地和投资建设进度普遍滞后,这与投资者踊跃申报项目形成了强烈反差;三是产业布局明显不均衡,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及区域中心城市;四是市场参与者主要为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投资意愿较弱。通过应用AHP-SWOT模型对影响产业发展的自身优势、自身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等方面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发现,“项目经济性预期普遍较低(W1)”在全部13项细分因素中所占权重达到了0.2932,接近三分之一,是阻碍产业发展的首要负面因素。三、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传统经济评价方式及对应的“传统经济性”进行了研究,针对其存在的适应性缺陷研究形成了“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传统经济评价方式是对项目寿命周期内全部净现金流的折现值总和进行计算(也即是现金流折现法DCF框架下的净现值NPV指标),本文将这种传统方式下得出的评价结果定义为“传统经济性”。由于“传统经济性”仅考虑了项目生产的能源产品为项目带来的收益、以及项目投资的初始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其内涵可解释为“能源产品价格总和与投入成本的差额”。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传统经济性”对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存在明显的适应性缺陷:第一,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显着的外部效益,在现行的政策和市场条件下,这些外部效益并未在项目自身运营的价格要素中得到体现,且传统评价方式也未对可以通过市场化补偿机制获得的额外收益加以考虑,忽略了该类项目的经济外部性因素;第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投资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传统经济评价方式忽视了投资者的柔性决策行为等因素,未充分考虑不确定性与项目经济回报能力之间的有机关联。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将经济评价从对传统“运营收益”的单一测量,拓展为对“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市场因素”多重维度的综合考量,并进而构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新体系的框架设想:一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观点,按照“扩大产品概念外延”的思路,把该类项目的污染物减排效果视为与电、热、冷等能源产品同时产生的“生态产品”,将其纳入项目经济评价的范围;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观点,按照“校准价格差额数量”的思路,运用期权定价的相关工具,测量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三是通过上述两方面的补充,在“传统经济性”的基础上构建“传统经济性+环境补偿经济性+不确定性经济性”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四、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环境补偿经济性”进行了研究,并推导了对应的量化测算模型。本文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碳排放特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碳排放行为具有明显的经济负外部性,而该类项目与传统供能方式相比在碳减排方面的优势明显。这部分碳减排效果实质上是一种节约型“生态产品”,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额外经济收益。本文将这部分额外经济收益定义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环境补偿经济性”。由于碳减排效果是在电、热、冷等能源产品生产过程中伴生的附加产品,并未额外消耗成本,因此“环境补偿经济性”的内涵可解释为“碳减排生态产品价格总和”。同时,本文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尽管参与碳排放交易是实现碳减排外部效益内部化的可行途径,但由于目前我国交易市场不成熟、机制不健全、活跃度不够,目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有效的补偿,市场交易价格也不能充分体现碳减排行为的边际成本。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碳减排机制并结合影子价格理论,推导了典型场景下该类项目碳减排量以及绿色现值GPV的计算公式,以此形成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的量化测算模型。五、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不确定性经济性”进行了研究,并推导了对应的量化测算模型。本文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投资运营特点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由于价格要素多、边界条件多,该类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大,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尤其明显。在此情况下,该类项目的资产价格波动性被进一步放大,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回报能力的影响作用也更加突出。对此,本文将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性的影响定义为“不确定性经济性”,它测量的是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性造成的“变化量”,其内涵可解释为“对价格差额的修正”。在对“不确定性经济性”进行量化研究时本文应用了实物期权理论。该理论认为项目投资过程和金融期权有类似特点,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选择行权来扩大收益和限制损失,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实物期权特征明显,其主要体现在投资者对项目进行处置(放弃)的“放弃期权”上。基于此,本文应用二叉树期权定价方法对该类项目的多期二叉树资产价格变化路径、期权价格变化路径、资产红利、各节点期权价格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推导构建了实物期权现值OPV的计算模型,以此形成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的量化测算模型。六、构建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及对应的量化测算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了验证。基于前述研究,本文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经济评价方式进行了拓展,构建形成了“传统经济性+环境补偿经济性+不确定性经济性”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并搭建了对应的“净现值NPV+绿色现值GPV+实物期权现值OPV”的“综合评价值EPV”量化测算模型。这种“综合经济评价体系”与传统经济评价方式的区别在于,其考虑了生态产品对经济性的补充、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性的影响,是对传统经济评价方式的扩展和完善。通过对典型项目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可见:在目前的政策、市场条件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传统经济性(净现值NPV)较低,但该类项目具有显着的碳减排效果,其对应的潜在经济收益(绿色现值GPV)并未在项目自身运营收益中得到体现;同时,该类项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性(实物期权现值OPV),印证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具有显着的不确定性特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经济性+环境补偿经济性+不确定性经济性”的“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及“综合评价值EPV”量化测算模型反映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自身特点,弥补了传统经济评价方式的适应性缺陷,有助于市场主体正确评估项目投资回报能力,增强投资意愿,促进产业发展。七、最后,本文根据前述研究成果,从综合评估项目投资经济性、提升项目自身运营经济效益、严格遵循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快制定产业规划、给予实际政策扶持、积极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投资者和政府提供借鉴参考。
檀昕[3](2019)在《可研阶段规划设计视角的S智慧园区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智慧园区作为我国产业功能区发展和升级的主要方向,不仅是现代工业区寻求突破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也是将信息产业与传统工业进行有机结合的有效载体,更是实现现代工业振兴跨越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园区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各类风险因素的影响,而现有的风险管理研究更多的集中在智慧园区项目的建设实施阶段,而忽略了可研阶段规划设计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本文以智慧园区为研究方向、以可研阶段规划设计工作为研究目标,运用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与措施,以我国南部的S石油化学工业园区为示例,从智慧园区的发展背景、现状和内容、特点入手,选择可研阶段的规划设计工作为视角,采用专家评分法、贝叶斯定理及Borda序值法对其项目风险因素展开分析研究,从而判定了S石化园区智慧园区项目风险因素的等级并形成了科学的分析成果,构建了可研阶段规划设计的智慧园区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了可研阶段规划设计的智慧园区项目风险管理步骤,并最终形成了可研阶段规划设计的智慧园区项目风险管理对策。经过对可研阶段规划设计的智慧园区项目风险管理目的的评价,论证了在可研阶段规划设计工作中开展智慧园区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给出了在可研阶段规划设计工作中智慧园区项目可能面临的项目风险因素、风险危害以及相对应的管理手段及预防措施,也为智慧园区项目下一步的建设施工和运行维护等各项工作有效避免了各类风险,有助于同类型园区在开展智慧园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更好的开展风险管理。
徐国庆[4](2018)在《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也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有机合成农药是现代农药的主要组成部分,农药化工则是精细化工的一个重要分支。基于自身的特殊性,农药化工行业对生产过程的安全性要求更高。在农药化工R&D活动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新工艺新设备尤其是危险化工工艺的应用,不确定性大为增加。相应地,对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已成为当前行业的紧迫任务。本文分别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结合项目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对T公司毒死蜱原药一体化合成技改项目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风险管理及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文献报道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选取合理的研究方法,制定研究的技术路线。其次,在对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概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以及专家组智慧,使用分步走的组合方式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采用归纳——评议方式确定了项目七种风险类型,再运用故障树分析法初步识别出55种风险因素,最后通过德尔菲法即专家调查法确认了由四大类35种风险因素构成的项目风险清单。再次,采用专家主观评分法,集中专家认识与经验对各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进行估计。以风险识别和估计结果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进行权重分析和层次总排序。计算项目风险因素综合评价值,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排序、划分风险等级,判定技改项目整体风险水平为中等。研究发现,项目主要风险在于工艺可行性欠缺、设备可行性欠缺、工艺可靠性不够、设备可靠性不够、技改后原药质量不达标、技术体系配套性差、技术关键人才流失等方面。对这些高等级风险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为风险应对提供基础。根据项目风险分析评价结果,结合T公司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技改项目风险管理方案。提出了实施T公司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以及风险管理的体系框架,进行风险应对策略选择并给出技改项目主要风险具体应对措施。建立了基于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全员组网+集中决策”监控风险模式,制定了实施项目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以便把项目风险管理落到实处,有效防范化解项目风险,促使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并稳定运行。本文的研究提出了运用组合方式识别项目风险的方法,以及基于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全员组网+集中决策”监控风险模式,为农药行业中小企业进行相关技术改造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些尝试。
宋盈盈[5](2018)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及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多项环保政策的出台,中国环保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目前,针对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和格局的识别、各子行业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判断、以及对环保企业发展水平判断的相关系统性研究较少,尚无法为政府进行环保产业规划和政策法规制定提供有效的支撑,制约了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环保产业整体阶段的判断、产业格局分布的研究、子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和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分析和评价。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层层递进,以产业整体、重点子领域、从业企业三个维度对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展开分析,并立足现状,推测未来趋势。为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各个层面的战略决策和引导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与理论方法支撑。首先,在宏观层面,结合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创新性地提出环保产业周期扩展型发展模型并构建判断指标体系。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环保产业相对成熟的国家产业数据对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并利用此模型对中国的产业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中国环保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且由于环境问题同时出现、共同治理,环保产业将维持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发展阶段下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格局。分析中国环保企业的分布特点,并总结得出环保产业金字塔分层格局,对产业整体发展阶段形成有力支撑。其次,在中观层面,基于“波特5+1力”模型构建子行业发展潜力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从行业供需情况、竞争格局、议价能力、市场空间、行业壁垒、主要政策推动力、行业热点和发展阶段等8个维度,对“十三五”期间14个重点子行业相关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梳理,并利用专家打分法对环保重点子领域的产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在所有子行业中,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监测和危废处理将是“十三五”期间最具发展潜力的子行业,且大部分子行业均处于成长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阶段。最后,在微观层面,在传统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内创新性的加入环保特色指标项,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国54家环保上市企业为例开展实证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各子板块企业中,监测类企业整体竞争力优势突出,水处理企业平台化布局表现突出,固废处理企业外延并购拓展业务趋势明显。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与企业竞争力评估中的行业分析互为补充,共同印证了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阶段和格局判断。
本刊编辑[6](2018)在《原油市场震荡上涨 石化产业后程发力——石油蓝皮书暨《中国石油产业发展报告2018》北京发布会综述》文中提出2017年中国经济稳重向好,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换。国内能源消耗在变革中得到提升,新能源将引领未来国内能源的发展;2018年国际油价仍处于再平衡过程中,油价重心将有所上升;油价上涨将带动上游勘探领域的投资,2018年全球勘探投资将摆脱近年来的下降态势;全球炼化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炼油产能增长将主要亚洲和中东,而化工产业则迎来新的发展时机,原料轻质化仍将是未来石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美国及中国仍将是全球石化产业投资的热土。
杨震宇[7](2016)在《新熊彼特理论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研究》文中指出自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对于我国快速走出危机阴影、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战略举措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绩效,现阶段面临的瓶颈问题,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路径选择等问题就显得极为迫切。本文总体上分为六个部分:首先从全球视野和历史视角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背景,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绩效,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运用扩展了的新熊彼特理论分析框架,探讨新兴产业发展中相关问题的形成机理,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路径,最后进一步展望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历次产业革命中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并梳理了金融危机后欧美、日韩和新兴经济体等主要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通过实证研究来探讨各主要国家近年来研发投入和高端产业的发展特征,并侧重分析各主要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展规划以及所采取的发展方略,为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第二部分通过测算相关数据指标,从总体规模到各分类产业规模、从行业层次到上市公司层次、从时间维度到空间维度等角度研究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首先这部分利用2009—2013年的行业数据测算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Moore值、就业弹性、就业偏度、区位熵,通过量化研究深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演变进程、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和区位发展动向。然后这部分采用索洛残差法重点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并实证研究影响产业发展绩效的因素,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最后这部分还深入探讨了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金融创新政策。第三部分深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在市场培育、技术创新、政府规制以及金融市场支持等领域出现的典型问题,并分别总结为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失、表现为政府干预失当以及金融支持不足的制度障碍等相关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的成因和发展现状进行经验分析,最后利用2009—2013年行业或微观企业数据,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分别测算产能过剩程度、产业技术效率以及制度障碍造成的资源错配程度和生产效率的损失。第四部分首先从供给与需求动因角度探讨创新对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绩效的影响,并从静态和动态分析两个层面阐述新熊彼特理论关于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解释。最后借鉴新熊彼特理论所提出的公共部门、产业部门和金融市场合力决定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中观轨道视角,并在这一视角中融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和规律的分析框架。第五部分将根据前述的分析框架从政府干预、市场需求拉动以及金融支持三个角度探讨其相应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从政府补贴角度分析了政府作用对战略新兴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通过补贴影响到企业的进入或退出、研发投入强度等相关的市场结构变化,作用效果会随着补贴率的变化而变化,存在着补贴率的两个临界点。当政府补贴率处于这两个临界点之间时,产业中的企业会倾向于加大研发力度,产业的市场结构优化发展。而补贴过度或不足会导致企业退出研发或者是削减对研发的支出。随后本文利用2009—2013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产业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发展中,政府补贴有过度的可能,损害了企业对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并造成产业市场结构的“畸形发展”。其次,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前景不确定的特点,本文研究了在考虑不确定性情况下市场需求对产业技术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以斯塔克伯格竞争格局下,当市场需求波动率超过一定临界值之后,市场需求对产业研发作用的负效应会超过正效应,形成对企业研发决策的抑制作用。而结合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着产业市场需求不确定性过高,投机资本过多的情况,在这种市场需求的作用下会出现企业研发动力不足,资本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最后,本文从金融抑制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市场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选择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存在一定的金融抑制时,企业的技术选择会受市场资本利率水平的影响。而利率的过度管制会使得企业主动选择较低的技术水平以及较低的研发资本占比,从而造成技术选择的“利率陷阱”。本文还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状况下,金融发展并没有对企业的技术选择形成积极的影响,长期金融抑制环境下的金融发展并没有激励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发展。因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重视规模扩张而忽视核心竞争力获取以及产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结果,但是造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又是由政府作用、市场需求拉动以及金融环境共同造成的。这就印证了新熊彼特理论框架下的多维作用机制的有效性,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形成也是一个综合作用的产物。第六部分在总结了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熊彼特通道由一维的定性描述扩展到了兼具定性和定量的三维分析空间,并涵盖有政府补贴率、市场需求波动率以及金融市场利率等。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有效快速发展必须处于有效的三维通道中,否则将出现新熊彼特理论所预言的产业过热或者产业萧条,而这两种情况都将导致产业走向衰败。最后本文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新数据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预期,并着重结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征以及国家最新的产业发展规划,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压力中寻求突破,在挑战中迎来发展。
朱和,金云[8](2015)在《绿色转型绘发展蓝图——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下篇)》文中认为我国炼油工业既面临新型城镇化及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机遇,又面临着油价波动、产能过剩、替代能源较快发展及市场主体多元化致竞争加剧对油品市场的冲击,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此外,亚太油品市场过剩,国外有竞争力的油品借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多挤入中国市场,我国过剩油品出口阻力越来越大。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国内炼油工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一是石油需求增速放缓使炼油能力过剩问题凸显;二是环保要求趋严,使炼油企业油品质量升级、安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
朱槿[9](2015)在《绿色转型绘发展蓝图》文中认为我国炼油工业既面临新型城镇化及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机遇,又面临着油价波动、产能过剩、替代能源较快发展及市场主体多元化致竞争加剧对油品市场的冲击,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此外,亚太油品市场过剩,国外有竞争力的油品借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多挤入中国市场,我国过剩油品出口阻力越来越大。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国内炼油工业面临的
金云,朱和[10](2015)在《调整转型升级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中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我国炼油能力首破7亿吨/年,炼油能力进入快速增长末期,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已开展;装置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继续发展;炼厂加工不同原油的适应性继续加强;炼厂开工率连年下降,油价暴跌影响巨大;雾霾推动油品质量加快升级,国V汽柴油标准升级时间提前;车用替代燃料增长较快,区域化发展特征明显。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炼油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十三五"期间,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需特别关注六个方面:一是炼能增速放缓,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加剧,化解产能过剩任务较重;二是将形成"七大基地",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三是实现油品质量升级、低碳绿色发展将成为首要任务;四是配合"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加快炼油工业"走出去"步伐;五是创新驱动是未来炼油业由大走强的关键;六是充分利用能源多元化、替代多元化的机遇,推进炼油、化工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国内化工市场将发生七大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化工市场将发生七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A公司离心机产品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分析方法 |
2.1 4P营销策略理论以及定制化工业品4P营销的特征 |
2.1.1 4P营销理论 |
2.1.2 定制化工业品4P营销理论 |
2.2 营销策略环境分析以及市场定位方法 |
2.2.1 PEST分析方法 |
2.2.2 五力模型分析法以及定制化工业品的五力模型分析特征 |
2.2.3 STP分析法及定制化工业品的STP的分析特点 |
2.3 营销策略调整的影响因素 |
2.3.1 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
2.3.2 产品所处竞争环境 |
2.3.3 厂家的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公司中国市场离心机营销策略现状 |
3.1 .A公司中国市场离心机产品策略现状 |
3.2 A公司中国市场离心机价格策略现状 |
3.3 A公司中国市场离心机渠道策略现状 |
3.4 A公司中国市场离心机促销策略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A公司离心机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A公司离心机产品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 |
4.2 A公司离心机价格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 |
4.3 A公司离心机渠道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 |
4.4 A公司离心机促销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A公司离心机中国市场营销环境与定位分析 |
5.1 A公司离心机中国市场PEST分析 |
5.1.1 政治环境分析 |
5.1.2 经济环境 |
5.1.3 社会环境 |
5.1.4 技术环境 |
5.2 A公司离心机营销的五力模型分析 |
5.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5.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5.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5.2.4 替代品的威胁 |
5.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5.3 A公司及其产品的优劣势分析 |
5.3.1 A公司的优势 |
5.3.2 A公司的劣势 |
5.3.3 A公司产品的优势 |
5.3.4 A公司产品的劣势 |
5.4 A公司离心机营销的STP分析 |
5.4.1 市场细分 |
5.4.2 目标市场 |
5.4.3 市场定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A公司离心机中国市场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
6.1 A公司离心机营销策略调整的依据 |
6.2 A公司离心机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
6.2.1 产品策略改进建议 |
6.2.2 价格策略改进建议 |
6.2.3 渠道策略改进建议 |
6.2.4 促销策略改进建议 |
6.3 A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措施建议 |
6.4 A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基础概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必要性的相关研究 |
1.3.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3.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的相关研究 |
1.3.4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效益的相关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研究 |
2.1 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基础研究 |
2.1.1 投资的本质 |
2.1.2 能源项目投资的资本运行机理 |
2.1.3 能源项目“经济性”的内涵:资产价格与投入成本的差额 |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基础研究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思想 |
2.2.2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对能源发展的指导意义 |
2.2.3 人造“绿水青山”的“生态产品”属性 |
2.3 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基础研究 |
2.3.1 虚拟资本的定义及特点 |
2.3.2 能源项目资产证券化带来的虚拟资本特征 |
2.3.3 虚拟资本特征对能源项目经济评价的影响 |
2.4 研究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核心思路 |
2.4.1 解析传统方式不足——基于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 |
2.4.2 扩大产品概念外延——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 |
2.4.3 校准价格差额数量——基于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研究 |
3.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
3.1.1 装机容量在能源产业总量中占比极小 |
3.1.2 实质性投资建设普遍滞后 |
3.1.3 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域 |
3.1.4 民营企业参与投资较少 |
3.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3.2.1 AHP-SWOT模型应用基础 |
3.2.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3.2.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
3.2.4 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项目经济性预期普遍较低 |
3.3 本章小结 |
4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传统经济评价方式与“传统经济性”研究及构建“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 |
4.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传统经济性”的内涵 |
4.1.1 基于现金流折现法(DCF)的传统经济评价方式 |
4.1.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投资运营特点 |
4.1.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性能特点 |
4.1.4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净现值(NPV)计算模型 |
4.1.5 “传统经济性”内涵解析:能源产品价格总和与投入成本的差额 |
4.2 “传统经济性”的适应性缺陷 |
4.2.1 适应性缺陷I:未体现项目的经济外部性因素 |
4.2.2 适应性缺陷II:未考虑不确定性对经济回报能力的影响 |
4.3 重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 |
4.3.1 扩大产品概念外延:生态产品对经济性的补充 |
4.3.2 校准价格差额数量:不确定性对经济性的影响 |
4.3.3 “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5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研究 |
5.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的内涵 |
5.1.1 碳排放的经济负外部性 |
5.1.2 碳排放交易的理论背景 |
5.1.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生态产品:碳减排效果 |
5.1.4 “环境补偿经济性”内涵解析:碳减排生态产品价格总和 |
5.2 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2.1 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
5.2.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参与碳排放交易存在的问题 |
5.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量化测算模型 |
5.3.1 碳减排基准线的定义和减排量计算方法 |
5.3.2 基准线碳排放量分析 |
5.3.3 项目碳减排量分析 |
5.3.4 碳减排量影子价格分析 |
5.3.5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绿色现值(GPV)计算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6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研究 |
6.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的内涵 |
6.1.1 虚拟资本特征与实物期权理论的链接 |
6.1.2 实物期权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
6.1.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实物期权特性和类型 |
6.1.4 “不确定性经济性”内涵解析:对价格差额的修正 |
6.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量化测算模型 |
6.2.1 实物期权现值的主要计算方式 |
6.2.2 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应用基础 |
6.2.3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实物期权现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
6.2.4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多期二叉树模型 |
6.2.5 项目资产价格及变化路径 |
6.2.6 项目运营阶段、投资初始时刻、结束时刻期权价格 |
6.2.7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实物期权现值(OPV)计算模型 |
6.3 本章小结 |
7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
7.1 “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内涵构成和量化测算模型 |
7.1.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经济评价体系”的内涵构成 |
7.1.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评价值(EPV)计算模型 |
7.2 实证分析 |
7.2.1 实证案例概况 |
7.2.2 项目系统技术性能评价 |
7.2.3 项目“传统经济性”评价——净现值NPV计算 |
7.2.4 项目“环境补偿经济性”评价——绿色现值GPV计算 |
7.2.5 项目“不确定性经济性”评价——实物期权现值OPV计算 |
7.2.6 项目“综合经济评价体系”分析——综合评价值EPV计算 |
7.2.7 实证分析结论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相关建议 |
8.2.1 关于参与市场投资的建议 |
8.2.2 关于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科研成果 |
致谢 |
(3)可研阶段规划设计视角的S智慧园区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概述 |
1.2.1 智慧园区的基本概念 |
1.2.2 智慧园区的发展趋势 |
1.2.3 规划设计的理论概述 |
1.2.4 项目风险的理论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S石化园区智慧园区项目概述 |
2.1 S石化园区智慧园区项目概况 |
2.1.1 S石化园区项目背景 |
2.1.2 S石化园区智慧园区项目现状 |
2.2 S石化园区智慧园区项目规划设计 |
2.2.1 规划设计内容 |
2.2.2 规划设计特点 |
2.2.3 规划设计难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研阶段规划设计的项目风险分析 |
3.1 规划设计的项目风险识别 |
3.1.1 S石化园区智慧园区项目风险类别 |
3.1.2 S石化园区智慧园区项目风险因素 |
3.2 规划设计的项目风险分析 |
3.2.1 S石化园区智慧园区项目风险评判 |
3.2.2 S石化园区智慧园区项目风险概率 |
3.2.3 S石化园区智慧园区项目风险影响 |
3.3 规划设计的项目风险判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研阶段规划设计的项目风险管理 |
4.1 规划设计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
4.2 规划设计的项目风险管理措施 |
4.2.1 项目风险的管理步骤 |
4.2.2 项目风险的管理对策 |
4.2.3 项目风险的管理目的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概况 |
2.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简介 |
2.1.1 农药化工行业基本特征 |
2.1.2 T公司基本情况 |
2.1.3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主要内容 |
2.1.4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主要目标 |
2.1.5 改造前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对比预期 |
2.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
2.2.1 公司现有项目风险管理基础薄弱 |
2.2.2 项目风险识别估计评价过程复杂风险应对困难 |
2.2.3 常用风险监控模式不能满足技改需要 |
2.2.4 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识别 |
3.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特征 |
3.1.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成因 |
3.1.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特点 |
3.1.3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划分 |
3.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
3.3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识别过程 |
3.3.1 技改项目主要风险类型确定 |
3.3.2 技改项目风险环境的特殊性分析 |
3.3.3 技改项目风险因素初步识别 |
3.3.4 技改项目风险识别清单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估计与风险评价 |
4.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估计 |
4.1.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估计的基本依据 |
4.1.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估计方法与过程 |
4.1.3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估计结果分析 |
4.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评价 |
4.2.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
4.2.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3 指标权重分析 |
4.2.4 风险评价值的计算 |
4.2.5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总体方案 |
5.1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原则的确定 |
5.2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
5.3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 |
5.3.1 应对措施制定的基本依据 |
5.3.2 项目主要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 |
5.4 全员组网+集中决策监控风险模式的建立 |
5.5 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
5.5.1 领导重视与强化技改项目风险管理组织保障 |
5.5.2 健全技改项目风险管理机制保障 |
5.5.3 做好技改项目专项经费使用和技改期间公司安全工作 |
5.5.4 积极建设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及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环保产业日益成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 |
1.1.2 目前对环保产业发展阶段的分析尚不清晰 |
1.1.3 现阶段环保企业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仍有待研究 |
1.2 文献调研 |
1.2.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
1.2.2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1.2.3 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
1.2.4 文献综述结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环保产业发展阶段研究 |
2.1 环保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及其特征分析 |
2.1.1 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2 环保产业发展特点 |
2.1.3 环保产业的发展周期特征 |
2.1.4 环保产业发展周期特征与指标体系构建 |
2.2 美日两国环保产业发展周期研究及指标体系验证 |
2.2.1 美国环保产业发展周期分析 |
2.2.2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周期分析 |
2.3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周期分析与经验借鉴 |
2.3.1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2.3.2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研究与预测 |
3.1 中国环保产业分布格局研究 |
3.1.1 数据来源及筛选标准 |
3.1.2 环保企业地理分布研究 |
3.2 环保产业金字塔型发展格局分析 |
3.2.1.金字塔顶层结构 |
3.2.2.金字塔中层结构 |
3.2.3.金字塔底层结构 |
3.2.4.金字塔结构和未来的发展预测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环保子行业发展潜力研究 |
4.1 环保产业子行业分类 |
4.2 重点子行业筛选 |
4.3 子行业分析框架建立 |
4.4 环保行业重点子行业分析 |
4.4.1 水处理行业 |
4.4.2 大气污染治理行业 |
4.4.3 固体废物治理行业 |
4.4.4 土壤修复 |
4.4.5 环境监测 |
4.5 小结 |
第五章 环保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 |
5.1 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方法 |
5.1.2 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指标体系 |
5.1.3 指标体系确定 |
5.2 发展潜力评估指标体系赋权 |
5.2.1 指标赋权方法的选择 |
5.2.2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5.2.3 构建递阶层次模型 |
5.2.4 专家咨询 |
5.2.5 权重计算 |
5.3 重点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
5.3.1 不同子行业内部评分对比 |
5.3.2 子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对比 |
5.3.3 子行业盈利能力对比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环保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 |
6.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方法 |
6.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6.1.2 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
6.2.指标设定 |
6.2.1 一般性竞争力评价指标 |
6.2.2 环保特色竞争力评价指标 |
6.3.指标确定 |
6.3.1 确定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的设计 |
6.3.2 数据分析结果 |
6.4.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6.4.1 构建递阶层次模型 |
6.4.2 专家咨询 |
6.4.3 权重计算 |
6.5.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
6.5.1 环保行业整体格局分布 |
6.5.2 数据筛选及标准化 |
6.5.3 上市公司竞争力水平总体分析 |
6.5.4 各子行业竞争力水平分析 |
6.5.5 典型案例分析 |
6.6.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原油市场震荡上涨 石化产业后程发力——石油蓝皮书暨《中国石油产业发展报告2018》北京发布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经济转变为高质量增长, 将引领国内能源结构改革 |
1.1 中国经济将在新旧动能中得到转换 |
1.2 国内能源结构在变革中得到提升, 清洁能源比例逐步提高 |
1.3 新能源将引领未来国内能源发展 |
2 2018年国际油价将迎来再平衡, 油价重心将持续上移 |
2.1 经济向好和去库存是2017年下半年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因素 |
2.2 2018年国际原油供应仍处于再平衡中, 油价重心将上移 |
3 油气勘探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
3.1 削减投资成为石油行业应对低迷油价的最主要手段 |
3.2 国内勘探投资也出现较大程度下降, 石油年新增探明储量首次低于10亿吨 |
3.3 2018年油气勘探行业出现了转机 |
1) 油价回升有助于全球上游油气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
2) 风险勘探力度加大, 勘探投资占勘探开发总投资比例将有所上升 |
3) 美国页岩油气产量保持增长, 二叠盆地成为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长引领者 |
4) 中国油气将按照既定发展战略和规划稳步推进 |
4 全球炼油格局将发生重要调整, 石化产业将步入快车道 |
4.1 全球炼油能力稳定增长, 格局将发生重要调整 |
4.2 行业政策开放, 将推动中国国内炼油产业大发展 |
4.3 全球石化工业步入发展快速道 |
(7)新熊彼特理论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3.1 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和数据选用 |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内涵研究 |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 |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
2.2 国外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2.1 新兴产业发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述评 |
2.2.2 新兴技术的研发绩效研究 |
2.2.3 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研究 |
2.3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
2.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研究 |
2.3.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干预研究 |
2.3.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拉动作用研究 |
2.3.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撑作用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研究 |
3.1 历史视角:五次经济长波与新兴产业的更替发展 |
3.1.1 世界五次经济长波的发展脉络 |
3.1.2 世界经济长波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
3.1.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兴产业发展 |
3.2 全球化视野:危机后世界各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
3.2.1 世界各国新兴产业发展概述 |
3.2.2 西方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 |
3.2.3 世界各国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新动向 |
3.3 各国发展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绩效测度 |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研究 |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演变测度研究 |
4.2.1 产业结构演变的测度方法 |
4.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构变化 |
4.3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就业带动作用测度研究 |
4.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就业带动作用的经验分析 |
4.3.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体量增长作用的测度 |
4.3.3 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就业结构升级作用的测度 |
4.4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的测度研究 |
4.4.1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概述 |
4.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地区特征 |
4.5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测度研究 |
4.5.1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水平的变化 |
4.5.2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测度 |
4.6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金融创新 |
4.7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策支持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及实证研究 |
5.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产能过剩 |
5.1.1 产能过剩的经验分析 |
5.1.2 产能过剩程度的测度 |
5.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缺失 |
5.2.1 核心技术缺失的经验分析 |
5.2.2 技术效率的测度 |
5.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制度障碍 |
5.3.1 政府干预失当的经验分析 |
5.3.2 金融体系支持不足的经验分析 |
5.3.3 资源错配导致生产效率损失的测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决定因素:新熊彼特理论的解释 |
6.1 新熊彼特理论的发展历程 |
6.2 新熊彼特理论的基本内容 |
6.2.1 熊彼特理论中的创新:动因与作用分析 |
6.2.2 新熊彼特理论的概述 |
6.2.3 新熊彼特理论的拓展:对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融合 |
6.3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中各部门的作用机制 |
6.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公共部门作用机制 |
6.3.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产业部门作用机制 |
6.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金融市场作用机制 |
6.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熊彼特通道 |
6.4.1 新熊彼特通道的概述 |
6.4.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新熊彼特通道案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公共部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 |
7.1 政府补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7.2 研发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 |
7.2.1 财政补贴作用的经验分析 |
7.2.2 财政补贴作用的模型构建 |
7.3 实证研究 |
7.3.1 数据选取与变量设定 |
7.3.2 实证检验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产业部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 |
8.1 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8.2 需求规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 |
8.2.1 需求规模作用的经验分析 |
8.2.2 不确定性条件下需求规模作用的模型构建 |
8.3 实证研究 |
8.3.1 数据选取与变量设定 |
8.3.2 实证检验结果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金融抑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 |
9.1 金融抑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9.2 金融抑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的作用机制 |
9.2.1 金融价格扭曲的经验分析 |
9.2.2 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的经验分析 |
9.2.3 金融抑制作用的模型构建 |
9.3 实证研究 |
9.3.1 数据选取和变量设定 |
9.3.2 实证检验结果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
10.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熊彼特通道” |
10.2 政府的角色定位与作用机制 |
10.3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 |
10.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未来展望 |
10.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预期 |
10.4.2 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0.4.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中国制造2025” |
10.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绿色转型绘发展蓝图——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下篇)(论文提纲范文)
炼能增速将放缓化解过剩需更努力 |
七大基地将形成布局将进一步优化 |
搞好油品质量升级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
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 |
结构调整需深化创新驱动是关键 |
关注替代能源与其融合发展 |
(9)绿色转型绘发展蓝图(论文提纲范文)
炼能增速将放缓化解过剩需更努力 |
七大基地将形成布局将进一步优化 |
搞好油品质量升级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
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 |
结构调整需深化创新驱动是关键 |
关注替代能源与其融合发展 |
(10)调整转型升级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中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型中的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 |
1. 炼油能力总量首破7亿吨/年,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已开展 |
2. 装置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继续发展 |
3. 炼厂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加工不同原油的适应性继续加强 |
4. 原油加工量稳步增加,炼厂开工率连年下降,油价暴跌影响巨大 |
5. 雾霾推动油品质量加快升级,国V汽柴油标准升级时间提前 |
6. 车用替代燃料增长较快,区域化发展特征明显 |
二、我国炼油工业发展趋势 |
1. 炼能增速将放缓,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将加剧,化解产能过剩仍需更加努力 |
2. 我国炼油将形成“七大基地”,布局将进一步优化 |
3. 搞好油品质量升级、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将是我国炼油业今后的首要任务 |
4. 配合“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加快炼油工业“走出去”步伐 |
5. 结构调整仍需深入进行,创新驱动是未来炼油业由大走强的关键 |
6. 替代能源发展是大势所趋,拓宽了炼油行业经营发展之路 |
四、国内化工市场将发生七大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离心机产品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朱海涛.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2]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经济评价体系重构[D]. 杨竞. 四川大学, 2021(12)
- [3]可研阶段规划设计视角的S智慧园区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檀昕.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4]毒死蜱原药技改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徐国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5]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及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 宋盈盈. 清华大学, 2018(04)
- [6]原油市场震荡上涨 石化产业后程发力——石油蓝皮书暨《中国石油产业发展报告2018》北京发布会综述[J]. 本刊编辑. 当代石油石化, 2018(02)
- [7]新熊彼特理论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研究[D]. 杨震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8]绿色转型绘发展蓝图——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下篇)[J]. 朱和,金云.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5(06)
- [9]绿色转型绘发展蓝图[J]. 朱槿. 化工管理, 2015(16)
- [10]调整转型升级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中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趋势[J]. 金云,朱和. 国际石油经济,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