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专有名词的复数(论文文献综述)
吴越[1](2019)在《现代汉语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类型学理论指导下讨论汉语及方言(主要以吴语瑞安话为例)代词(与相关形式)的指称问题。第二、三章讨论指示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第二章以普通话为对象,明确区分指示词短语整体的语用功能和指示成分所指对象的语义解读,根据指示词短语中量词的不同种类,依次讨论不同的指示词短语,认为它们都允许所指对象语义上无指。此时,指示词短语仍允许为“定指”且指示词短语内部容纳具“个体化”功能的量词,体现汉语是语用优先型语言,也显示汉语个体指—类指、有指—无指是密切相关、彼此交叉的平行概念。量词能对实体和特征进行个体化。第三章描写瑞安话的定指“量名”(并与粤语比较)、定指“两量名”及“一量名”结构(并与普通话比较)的功能,分析方言间句法自由度和语用因素制约情况差异。第四、五章讨论疑问词的指称问题。第四章以普通话指人疑问代词为例,以“是”字疑问句为环境,考察“什么人、谁、哪一个人”的指称特征:“什么人”用于类指,有属性和指称用法;“哪(一)个人”用于个体,只有指称用法;“谁”用于类指和个体,有属性和指称用法。“是”字句中,句法位置并不“决定”而仅“影响”疑问代词的指称。起决定作用的是疑问代词本身的指称解读。第五章主要考察任指疑问代词的指称。普通话任指疑问代词的指称很大程度上受强制同现的量化成分“都”影响,“都”的核心功能是根据语域内的信息明确客观对象的“数目准确性”,这更多地是语用性的。吴语任指疑问代词的指称解读更严格地受句法条件的整体制约。第六、七章讨论人称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第六章讨论普通话“人称代词+们”的指称,提出普通话“人称代词+们”表达受语用因素制约的集体(关联)范畴,瑞安话“俫”可能是更严格的集体标记。这虽然在“人称代词+俫”中不明显,但“普通指人名词+俫”“专名+俫”等都是更严格地受整体句法条件制约的实指集体。第七章以人称代词作领有者的领属结构为例,指出一些方言的领属范畴可能“寄生”了指称范畴,由不同的领属标记区别被领有者的实指性。第八章为结论。本文的基本结论是:①汉语的类指—个体指、有指—无指是彼此密切相关、相互交叉的两对平行概念而非上下位概念;②汉语中唯一成熟的范畴是个体指,标记是量词;③方言中可能已形成较不成熟的实指范畴,以“寄生”方式存在;④通过指称系统整体考察,发现:普通话是更典型的语用优先型语言,吴语更受整体句法条件制约,句法自由度低、语用制约影响较小。
杨炎华[2](2015)在《复数标记“们”和集合标记“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提出现代汉语的"们"应该分为两个:一个是表示复数意义(仅表不确数的复数)的复数标记,一个是表示集合意义的集合标记。复数标记"们"用在普通名词(包括代词和专有名词用作普通名词)或普通名词短语之后;集合标记"们"用在专有名词(包括代词和普通名词用作专有名词)或专有名词短语之后。所谓的[代词+们]复数形式表示单数意义,其实根本不是复数形式表单数意义,而是集合形式表单数意义,其中的"们"是集合标记。无论是复数标记"们"还是集合标记"们",它们目前都还是语缀。
白鸽[3](2015)在《定指标记与类指义的表达——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文中提出本文考察{定冠词-NP}在表达类指方面的跨语言表现。考察发现,不同语言的{定冠词-NP}一方面在有无类指功能及类指能力的高低两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又在句法语义上表现出一定的跨语言共性。在此之上,本文在语言库藏类型学显赫范畴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探讨了{定冠词-NP}在类指方面存在跨语言差异的成因,发现其与定指范畴在不同的语言中显赫程度不同有关:一般来说,一种语言的定指范畴越显赫,其相应的{定冠词-NP}越有可能具有类指功能或者类指能力越高,甚至会成为该语言表达类指的根本手段。
孙晓雪[4](2019)在《量词与复数表达的类型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讨论中国境内语言的量词与复数表达,以量词型语言的复数表达为切入点,对数量结构、复数表达及相关语序进行类型学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对已有研究作文献综述,并介绍研究对象、语言样本、讨论参项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按语言谱系概述了中国境内140种语言的量词与复数表达情况。第三章对比《世界语言结构地图集》(WALS)的400种语言(Gil 2013),对中国语言的复数表达特点做了归纳与分析,讨论了复数表达与名词生命度、名词的复数表达手段、代词的复数表达手段、名词与复数标志的相对语序以及复数标志使用的限制条件等五个方面。第四章从三种特殊量词类别对复数表达手段、(指)数量语序对复数标志位置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得出中国语言量词与复数表达的关联情况。第五章对同一语句中复数标志与量词同现的现象进行了描写与讨论。第六章总结全文。本文的基本结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区分量词发达型、量词较发达型和量词不发达型三种类型语言的基础上,对中国语言复数表达规律的总结:1.中国语言复数表达的名词范围与世界语言一致,遵循“亲属称谓>其他称人名词>动物名词(>植物名词)>无生名词(>抽象名词)”生命度由高至低的序列。2.量词的发达程度与名词数范畴手段的语法化程度呈负相关。量词发达型语言的复数表达手段以语缀、量词等手段为主,量词不发达型语言以后缀、重叠等手段为主。3.量词的发达程度仅对名词、指示代词的复数表达产生影响,对人称代词影响不大。人称代词多用词缀、语音屈折等形态手段来表达复数。量词发达型语言中指示代词往往与集合量词组合表达复数,量词不发达型语言则以后缀、语缀来表达复数。量词不发达型语言多通过重叠来表达问人或问物的疑问代词复数,而量词发达型语言中代人、代物的疑问代词往往没有数范畴,由不定量词来修饰个别疑问代词表达复数。4.除侗台语外,中国语言代词的复数标志多后置于词根。量词不发达型语言的名词复数标志均后置于名词(词根),而量词发达型语言复数标志的前置语序要多于后置语序,结合其复数表达手段来看,量词作复数标志的往往前置,以泛指代词等其他词汇手段来标记复数的往往后置。5.中国语言复数标志的使用存在“数词(?)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量化限定词”这一蕴含关系,即复数标志最不易与数词同现,而最易与量化限定词同现。另一方面,是对量词类别、数量语序与复数表达手段、位置之间的关联的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反响型量词、通用量词不能绝对地反映一种语言量词的发达程度和语言复数标记的情况。不定量词往往出现于量词发达型语言中,且常成为量词型语言中“语法化程度不高”的复数标志,不定量词比典型集合量词更有可能成为指示代词的复数标志。2.如果一种语言的复数标志前置于名词,那么该语言也有“数-名”语序;但若复数标志后置于名词,该语言不一定有“名-数”语序。在数词前置于名词且集合量词作复数标志的语言中,复数标志前置是无标记形式,而后置是有标记的。
杨烈祥[5](2019)在《量词短语的生成类型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据数量结构是否使用量词,语言可分为量词型语言和非量词型语言两类(Greenberg 1963)。本项研究在生成语法框架内,以合并和最简合并、分布形态学和句法语图等为基本理论背景,以汉语等量词型语言中的量词及数量短语(或称量词短语)等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量词的句法属性,解构数量短语的内部结构,刻画数量结构语图,探讨相关结构的句法生成和语义解读等问题。自马建忠(1898/1998)提出“记数之别称”以来,汉语量词及量词短语一直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之一。早期相关研究集中在量词分类,历时演变,语法化,以及量词配搭和语义解读等,取得了诸多成果,加深了量词和数量结构的本质认识,但依然有诸多争议的问题。本项研究在分析现有研究的优势和缺陷的基础上,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解释部分有争议的问题。量词与名词的可数性或不可数性密不可分。本研究提出量词是数词的句法要求,但数量短语中量词的选择受名词语义影响。名词的可数或不可数性等语法属性不能脱离具体的句法构建过程,先前各种解释模式实际对应于句法构建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依据“一路句法”或“单引擎假设”,本文提出,进入句法运算前,名词等传统意义的实词语类是没有携带任何语法特征的词根。名词在句法构建过程中逐步获得各种语法特征,相应获得数量和定指等不同解读。量词分类一直是各研究争议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接受量词分为个体量度和度量词两类的假设(Cheng&Sybesma 1998,1999),并作为本研究的零假设。个体量词已经失去了基本语义而成为独立的功能词,度量词虽然承担了量词的基本功能,但依然保留了部分语义。本研究提出,个体量词才是量词型语言的形态特征,而度量词具有跨语言特征。个体量词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为名词所指称的实体输入新的信息内容,也不为整个短语结构输入新的语义内容,属于分析判断。度量词反映了事物的偶然属性,其作用是在句法构建过程中创立度量单位,属于综合判断,本质上是假量词或半词项功能词。个体量词和度量词有部分相同的句法形式,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由度量词构成的结构是部分结构或假部分结构。量词型语言中的名词短语是否投射为DP一直是生成语法研究中的重点。本研究认为,量词语言中的数量短语同样投射为DP,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在D和N之间有话题和焦点等结构。除焦点外,话题结构以及高位和低位修饰语都是等都是通过外合并在原位生成,不同句法位置形容词或关系从句对应于不同的句法插槽,具有不同的语义解读,高位和低位修饰语之间也不存在转换关系,从而可以刻画出详细的语图。在分析复杂数量短语结构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附加语不附加”,附加语是在原位生成,有其特定的句法插槽,从而可以更精细地刻画句子的内部结构和细微的语义差异。自Greenberg(1963)以来,研究普遍认为量词和复数标记不兼容,有复数标记的语言就没有量词,有量词的语言则没有复数标记。本研究(第六章)提出,–们不是复数标记,而是集合标记。–们的定指解读源于DP结构的DFin,基于–们的呼语特征,本文提出–们结构包含了saP投射,–们结构的包含和非包含集合解读实际源于saP中不同人称与–们之间的一致关系。这一方案不仅解释了–们的不同解读的来源,而且为研究其它句法结构提供了方法论借鉴。量词重叠一直被认为是汉语中的复数表达机制。量词重叠不太可能是单纯的音系重叠,也不可能是单数或复数表达机制。本项研究提出,量词重叠在句法构建过程中有两种生成机制,分别指向NumP和QuantP的中心语,从而导致多量和量化两种解读,这也可以进一步解释“一”和“都”的分布限制。
孙成娇[6](2019)在《汉语话题结构的动态句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区分了句层面的句法话题(话题1或Hockett-话题)和语用话题(话题2或Prague-话题)以及语篇层面的实体话题(话题3或Geluykens-话题)。在句层面,话题1/述题结构是静态的形式二分,话题2/焦点结构是动态的意义二分。例如,英语句首NP是话题1,却未必是话题2,也可能是焦点。在篇层面,句所含实体都是话题3。本文进一步确立辨认汉语主语和话题的标准,并定义出左置句法话题句ST1、右置句法话题句ST2和中置句法话题句ST3。主要形式ST1包括话题化、左偏置、汉语式以及论元分裂式话题句。本文继续证明,汉语话题化结构不存在孤岛限制,并非通过wh移位生成;不论其述题是否含孤岛结构,其中的空位都更宜处理为由语境赋义的真空位。此论证过程还揭示出:ST1的允准和解读是句法、语义、语用互动的过程;ST1可分为边缘话题1和述题;述题本身必须合语法,而边缘话题1必须能够自然融入述题语义(亦即建立起显性或隐性的先行词-代词关联);ST1既要对边缘话题1与述题的陈述关系释义,又要对述题小句进行满足语境的完整释义。因此,本文根据动态句法理论(DS)从边缘话题1如何贡献于话题句理解的视角来探究它与整个句法过程的关系。本文基于DS构建起汉语动态解析模型,又运用模型对ST1和ST2做出了统一的链接解析,将ST3处理为单一Ty(t)树。ST1述题独立的合语法性体现为逆向链接于Ty(e)话题树的Ty(t)命题树;左置话题1向述题的自然融入体现为链接转换中复制需求的满足。各次类的区别是述题中承接复制性语义值的成分不同。ST2的解析相似,不过只有在确定边缘成分能满足复制需求的前提下才可建立链接关系。若ST1或ST2的述题内还嵌有ST1,则内ST1的解析树需先置于待定位置,等命题式生成后再合并进外层树的相应位置。若ST1的左置话题1不止一个,则话题Topl-Topn解析为依次逆向链接的Ty(e)树,而Topn投射的Ty(e)树又链接于最右述题投射的Ty(t)树。此外,由无指成分担任边缘话题1的ST1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话题结构,需解析为待定节点合并的过程。这证实了 Cannetal.(2005)关于所有语言的左边缘结构都有链接与待定节点合并两种解析方案的论断。从左至右的线性解析也能捕捉到各类话题句的完整释义过程。本文的形式刻画不仅证实了汉语话题结构的多样性,而且反映出左、右边缘话题结构的语法机制是一致的(都是句法、语义、语用互动的过程),而中置话题句确属特殊话题结构。全文论证表明,汉语的话题优先性更宜理解为话题1/述题结构整体的优先性。
陈俊和[7](2009)在《现代汉语“X+们”的语义功能研究》文中提出“X+们”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结构。本文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研究现代汉语“X+们”的语义功能。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探讨了现代汉语的“数”,现代汉语“X+们”的语义功能及其解释,现代汉语“X+们”和现代韩语“X+(?)(deul)”的个性和共性特点等问题。本文提出用限定性(definition&non-definition)的概念来探讨汉语“数”的特点。限定是指有边界的事物中可确定(明确地确认)的数,非限定是指无边界或有边界的事物中不能确定(不能明确地确认)的数。现代汉语“数”不是属于形式范畴,而是属于语义范畴特别是认知语义范畴。现代汉语“X+们”中的“们”具有“个体限定义”的语义功能。“个体限定义”是指不可确定的具有有生性的多数个体因素(非限定数)通过“个体化”(们)来表示其个体限定义。与汉语“一们”很相似的韩语“—(?)(deul)”具有“个体限定义+个体性”的语义功能。“个体性”是指把多数的个体因素看作为个体之间有明确地边界的各个个体。从语法分布来看,韩语比汉语更复杂。如,韩语“—(?)(deul)”可以附着在有(无)界事物名词、副词、动词等后面。全文共分六章,约15万字。第一章是引言,第二章是“X+们”的主要研究回顾,第三章探讨现代汉语“数”(Number)问题,第四章探讨现代汉语“X+们”的语义分析及其解释,第五章探讨现代汉语“X+们”和现代韩语“X+(?)(deul)”的个性和共性特点,第六章是结语。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讨论“X+们”的研究回顾。从四个方面入手:(一)“们”的语法性质问题;(二)“X”与“们”的搭配及其限制问题;(三)“X+们”的语法意义问题;(四)关于以往“X+们”研究的局限性。第三章主要讨论现代汉语“数”问题。本文采取限定性(definition&non-definition)的概念,探讨了现代汉语“数”特点。限定是指有边界的事物中可确定的数,非限定是指无边界或有边界的事物中不能确定的数。现代汉语“数”不是属于形式范畴,而是属于语义范畴特别是认知语义范畴。第四章主要讨论现代汉语“X+们”的语义分析及其解释。现代汉语“X+们”中的“们”具有“个体限定义”的语义功能。“个体限定义”是指不可确定的具有有生性的多数个体因素(非限定数)通过“个体化”(们)来表示其个体限定义。第五章主要讨论现代汉语“X+们”和现代韩语“X+(?)(deul)”的个性和共性特点。主要讨论了“X”与汉语“们”和韩语“+(?)(deul)”的适用面貌的“个性”和“共性”特点、汉语“—们”和韩语“—+(?)(deul)”在语义功能上共性特点。与汉语“—们”很相似的韩语“—+(?)(deul)”具有“个体限定义+个体性”的语义功能。“个体性”是指把多数的个体因素看作为个体之间有明确地边界的各个个体。从语法分布来看,韩语比汉语更复杂。如,韩语“—+(?)(deul)”可以附着在有(无)界事物名词、副词、动词等后面。第六章是结语。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论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指出了本文研究中上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李旭平[8](2021)在《汉语“们”的语义:最大化算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汉语普通话"们"的语义性质进行了重新界定。普通话只有"表人名词+们"和"人称代词+们"这两种基本形式,没有"专有名词+们"这种说法(不排除二十世纪初部分文学作品和一些北方方言有此用法)。与"复数标记说"和"集体标记说"两大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普通话中的"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数标记,它不参与构造(make)复数个体的过程,只起到标示(mark)复数个体的作用,其本质为"最大化"算子(maximality/iota operator)(Sharvy 1986)。具体而言,(1)由于汉语名词本身有单复数的解读,"们"缀并没有像英语的复数标记-s一样对名词进行"复数化"操作;(2)"们"的语义,与法语中的复数定冠词les类似,起到从名词表示的集合中挑选出最大复数个体的作用,是一个最大化算子。对于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来说,"们"作用于一个隐性论元,即"会话参与者"(participants)(Harley and Ritter 2002),并从中选取出与语境相关的复数个体,而三身代词的区别在于这些会话参与者是否包括说话者或者听话者作为相应的复数个体的一部分。
廖子慧[9](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英语语法智能题库系统研建》文中认为英语作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学科,如何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吸收英语知识,一直是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们倾向于在线上练习英语题目。由于语法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在琳琅满目的英语练习题中,语法题目通常会被列为英语练习的重中之重。然而,层出不穷的语法题目并没有在目前的在线学习平台中得到智能化处理,大多数仍然依赖于专业教师的人工解析。本文将知识图谱相关技术应用于英语语法学习领域,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知识图谱的英语语法智能题库系统。本文的主要内容为:(1)构建了英语语法知识图谱。首先分析英语语法知识,提取了相关的名称、概念、举例、结构;然后设计了语法知识图谱概念模型,并利用Neo4j对图谱进行存储和可视化。构建的英语语法知识图谱共包含了18类语义关系、1103个语法知识点实体。(2)对英语语法智能题库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根据用户的学习需求,设计了题目分类、知识图谱查看、题目推荐、智能问答等功能,并实现了系统架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等。(3)基于前面构建的英语语法知识图谱对系统的题目分类、题目推荐、智能问答等核心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实现。题目分类采取SVM算法,以知识图谱特征、正确答案词性特征、TF-IDF特征作为题目特征向量;题目推荐采取深度搜索知识图谱的策略,返回与用户错题知识点相关的易混淆知识点从而推荐题目;智能问答采取基于模板匹配的方式,构建SVM分类器对用户输入的自然语言问句分类,最后利用Cypher语句在知识图谱中查询答案。本文研究并构建的智能题库系统作为知识图谱在英语语法学习领域的初步尝试和应用,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对全面精准的英语语法知识网络,同时迎合了教育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陈晓宇[10](2019)在《汉英同位短语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文中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同位短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学生们常常会使用到同位短语,也会产生一些使用偏误。因此本论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汉语同位短语展开进一步研究,提出同位短语的判定方法,进一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文献综述旨在明确同位短语的判定标准,并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探究汉语同位短语内部成分的语序,并对汉语同位短语和其它易混淆短语进行区分。第三部分考察汉语同位短语及其英文对应形式,并对其进行总结。第四部分通过发布调查问卷,考察动态作文语料库,发现学生们的同位短语使用偏误;通过穷尽式查阅对外汉语教材,了解同位短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最后结合各种教学方法,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第五部分对文章的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并找出不足之处。
二、英语专有名词的复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专有名词的复数(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由来与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和术语定义 |
1.2.1 代词:对象范围与术语定义 |
1.2.2 指称:术语的选择与定义 |
1.3 采用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与具体讨论相关的重要理论内容 |
1.3.2 理论支持:语言类型学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指示(代)词相关的研究 |
1.4.2 疑问(代)词相关的研究 |
1.4.3 人称代词相关的研究 |
2 指示词短语的属性(无指)解读 |
2.1 汉语指示词短语的指称特点 |
2.2 “指量名”结构中量词种类对指称解读的影响 |
2.2.1 “指示词+一般量词+名词”的属性(无指)用法 |
2.2.2 “指示词+种类量词+名词”的属性(无指)用法 |
2.2.3 “指示词+集体(集合)/不定量词+名词”的属性(无指)用法 |
2.3 “这、那”在指示词短语无指解读中的不对称表现 |
2.4 本章小结 |
3 指示词短语和相关形式的指称功能及类型特征 |
3.1 吴语定指“量名”结构的指称用法——以瑞安话为例 |
3.1.1 两种定指“量名”结构的句法表现差异 |
3.1.2 两种定指“量名”结构的语用分工 |
3.1.3 量名A式和量名B式的实质 |
3.1.4 从瑞安话定指“量名”结构看“量名”结构两种类型的关联 |
3.1.5 小结 |
3.2 “两量名”结构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用法与无指用法 |
3.2.1 定指用法:准指示词型和准冠词型的分工 |
3.2.2 无定用法 |
3.2.3 数量(无指)用法 |
3.3 定指“量名”“两量名”结构与吴语的类型特点 |
3.4 “一量名”结构指称用法(有指用法)和无指用法 |
3.4.1 汉语的数量结构 |
3.4.2 普通话的“一量名”结构 |
3.4.3 瑞安话“一量名”结构:更受制于句法整体制约的指称解读 |
3.4.4 小结 |
3.5 吴语和普通话指称化标记:句法限制vs.语用制约 |
3.6 本章小结 |
4 疑问代词的指称解读——以指人疑问代词为例 |
4.1 “是”字句:讨论疑问代词指称问题的典型环境 |
4.2 与指人疑问代词同现的名词性成分的指称解读 |
4.2.1 语言中的刚性指称语和“直指指称语” |
4.2.2 与疑问代词共现的名词性成分的指称解读 |
4.2.3 小结 |
4.3 指人疑问代词的指称解读 |
4.3.1 “谁”的指称解读 |
4.3.2 “什么人”的指称解读 |
4.3.3 “哪(一)个人”的指称特征 |
4.3.4 小结 |
4.4 指称特征对指人疑问代词与名词性成分同现规则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非疑问用法疑问代词的指称解读 |
5.1 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指称问题的已有研究 |
5.1.1 “虚指”解读:需被激活的无定解读 |
5.1.2 “任指”解读 |
5.2 “都”:影响“无界”任指解读的重要量化成分 |
5.2.1 量化和量化成分的类型 |
5.2.2 对“都”的已有研究 |
5.2.3 对“都”核心功能的再归纳:语用性的功能 |
5.2.4 小结 |
5.3 瑞安话任指疑问词的指称解读 |
5.3.1 瑞安话的两类任指疑问词 |
5.3.2 任指疑问词功能的分化手段:瑞安话的两个“都”类量化成分 |
5.3.3 瑞安话任指疑问词的指称解读 |
5.4 本章小结 |
6 实现于人称代词的指称范畴及其标记 |
6.1 普通话“们、(一)些”及与名词性成分(如人称代词)的同现 |
6.1.1 普通话的“们” |
6.1.2 普通话的“一些”及其与人称代词的同现 |
6.2 “人称代词+们”的搭配及其对“们”的影响:汉语史的证据 |
6.2.1 人称代词之后:“们”最早出现的句法位置 |
6.2.2 人称代词对“们”指称功能的影响 |
6.3 方言中的“们”及其相类成分 |
6.3.1 加在人称代词后的标记 |
6.3.2 瑞安话的“俫” |
6.4 本章小结 |
7 人称代词作领有者的领属结构及其寄生指称功能 |
7.1 领属关系的不同类型 |
7.1.1 瑞安话的五种领属语义 |
7.1.2 领属语义与核心名词私有化等级的对应关系 |
7.2 瑞安话的四种主要领属结构 |
7.2.1 以“个”为领属标记的结构 |
7.2.2 以“拉”为领属标记的结构 |
7.2.3 “Pr(人称代词)+Pd”直接并置的结构 |
7.2.4 小结 |
7.2.5 指量结构作领属标记 |
7.3 非无标领属标记对指称解读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8.1.1 “个体—类”及“指称—属性”的交叉关系与汉语事实 |
8.1.2 “定指—不定指”“实指—非实指”范畴化程度的跨方言差异 |
8.1.3 汉语指称概念范畴化差异反映的方言类型差异 |
8.2 本文的创新点、不足及尚待研究的问题 |
8.2.1 创新点 |
8.2.2 不足及尚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瑞安话指示词表 |
B 瑞安话疑问代词调查表(原表设计:盛益民) |
B.a 疑问用法 |
B.b 非疑问用法 |
C 瑞安话人称代词表 |
D 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定指标记与类指义的表达——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 定冠词-NP} 类指功能的跨语言差异 |
2. 1 { 定冠词-NP} 在有无类指功能上的差异 |
2. 2 { 定冠词-NP} 在类指能力高低上的差异 |
2. 2. 1表类指时定冠词所适用NP的“数”特征 |
2. 2. 2表类指时定冠词的使用强制性 |
2. 2. 3 { 定冠词-光杆可数NP} 所能指称的“类” |
3. { 定冠词-NP} 类指功能的跨语言共性 |
3. 1 { 定冠词-复数NP / 光杆不可数NP} { 定冠词-光杆可数NP} |
3. 2 { 定冠词-光杆可数NP} 与“已确定下来的类” |
3. 3 { 定冠词-光杆可数NP} 与“发明”类谓词 |
4. 定指范畴的显赫程度与{ 定冠词 -NP } 的类指能力 |
4. 1定指范畴显赫程度的评定参数 |
4. 1. 1定冠词使用上的能产性 |
4. 1. 2表定指时定冠词的使用强制性 |
4. 1. 3定冠词适用的定指类型 |
4. 1. 4定冠词标示定指之外的附带或扩展功能 |
4. 2定指范畴的显赫程度与{ 定冠词-NP} 的类指能力间的平行关系 |
5. 结语 |
后注: 文中缩略标记的语法意义 |
(4)量词与复数表达的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综述 |
1.2.1 量词研究 |
1.2.1.1 量词的词类属性 |
1.2.1.2 量词的分类 |
1.2.1.3 量词的性质与功能 |
1.2.1.4 量词的类型学研究 |
1.2.2 复数研究 |
1.2.2.1 复数与复数义 |
1.2.2.2 汉语的复数研究 |
1.2.2.3 复数的类型学研究 |
1.2.3 复数表达与量词 |
1.2.4 小结 |
1.3 样本、参项和语料 |
2 中国境内140种语言量词与复数表达 |
2.1 汉藏语系 |
2.1.1 量词 |
2.1.1.1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 |
2.1.1.2 藏缅语族 |
2.1.1.3 苗瑶语族 |
2.1.1.4 侗台语族 |
2.1.2 复数表达 |
2.1.2.1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 |
2.1.2.2 藏缅语族 |
2.1.2.3 苗瑶语族 |
2.1.2.4 侗台语族 |
2.2 南岛语系 |
2.2.1 量词 |
2.2.2 复数表达 |
2.3 南亚语系 |
2.3.1 量词 |
2.3.2 复数表达 |
2.4 阿尔泰语系 |
2.4.1 量词 |
2.4.2 复数表达 |
2.5 混合语 |
2.5.1 量词 |
2.5.2 复数表达 |
2.6 小结 |
3 中国境内语言的复数表达特点 |
3.1 复数表达与名词生命度 |
3.2 名词的复数表达手段 |
3.3 代词的复数表达手段 |
3.3.1 人称代词 |
3.3.2 指示代词 |
3.3.3 疑问代词 |
3.4 名词与复数标志的相对语序 |
3.5 复数标志使用的限制条件 |
3.6 小结 |
4 量词与复数表达的关联 |
4.1 量词类型与复数表达 |
4.1.1 特殊的个体量词与复数表达 |
4.1.2 不定量集合量词与复数表达 |
4.2 (指)数量语序与复数表达语序 |
4.2.1 数量语序与复数标志位置 |
4.2.2 “指-名”语序与复数标志位置 |
4.3 小结 |
5 量词与复数标志的同现 |
5.1 量词发达型语言 |
5.2 量词不发达型语言 |
5.3 小结 |
6 绪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境内语言的量词、名词复数表达及语序 |
个人简介 |
(5)量词短语的生成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列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理论背景和基本假设 |
1.3 主要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全文结构 |
第二章 量词和数量短语的研究综述 |
2.1 引言 |
2.2 量词研究 |
2.3 数量短语的生成语法研究 |
2.3.1 量词统一假设 |
2.3.2 量词双分假设 |
2.4 小结 |
第三章 名词的可数性和不可数性 |
3.1 引言 |
3.2 名词可数和不可数解释模式 |
3.2.1 语义语法化模式 |
3.2.2 词汇特征双分模式 |
3.2.3 普遍句法模式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 |
4.1 引言 |
4.2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的哲学思考 |
4.2.1 本质属性和偶然属性 |
4.2.2 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
4.3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的句法差异 |
4.3.1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的异质 |
4.3.2 个体量词和度量词的句法同质 |
4.4 量词的句法和语义要求 |
4.4.1 语义要求 |
4.4.2 句法要求 |
4.5 度量短语 |
4.5.1 部分结构和假部分结构 |
4.5.2 部分和假部分结构共享句法结构 |
4.5.3 部分和假部分结构分享句法结构 |
4.5.4 汉语度量结构 |
4.6 小结 |
第五章 数量短语的内部语图结构 |
5.1 引言 |
5.2 数量短语的语法属性 |
5.2.1 普遍DP假说 |
5.2.2 量词型语言中的DP |
5.3 数量短语内部句法成分和语图结构 |
5.3.1 句法语图 |
5.3.2 数量短语内部焦点和话题 |
5.4 数量短语内部结构的生成方式 |
5.4.1 话题结构的生成研究 |
5.4.2 DP内部话题移位生成 |
5.4.3 DP内部话题原位生成 |
5.5 复杂数量短语 |
5.5.1 高位和低位修饰语的差异 |
5.5.2 修饰语的附加语生成 |
5.5.3 de的轻名词性质和修饰语的生成 |
5.5.4 修饰语的原位生成 |
5.6 小结 |
第六章 量词与复数标记 |
6.1 引言 |
6.2 复数标记和复数解读 |
6.3 –们的句法属性 |
6.3.1 –们是复数标记或集合标记 |
6.3.2 –们是复数标记 |
6.3.3 –们是集合标记 |
6.4 –们的复杂体和解读 |
6.4.1 –们的定指解读 |
6.4.2 超越φ特征 |
6.5 小结 |
第七章 量词重叠 |
7.1 引言 |
7.2 重叠的句法形态发生过程 |
7.3 量词重叠的句法分布 |
7.3.1 量词重叠的形式 |
7.3.2 量词重叠的句法限制 |
7.4 量词重叠的形态发生 |
7.4.1 量词重叠和音系重叠 |
7.4.2 量词重叠和单数 |
7.4.3 量词重叠和复数标记 |
7.5 量词重叠和句法构建 |
7.5.1 量词重叠与话题结构 |
7.5.2 量词重叠的多量解读和量化解读 |
7.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汉语话题结构的动态句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与目标 |
1.2 研究理论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2 话题结构研究述评 |
2.1 话题概念 |
2.1.1 Prague-话题与Halliday-主位 |
2.1.2 Hockett-话题 |
2.1.3 句法话题及句法话题结构 |
2.2 句法话题结构的形式特征 |
2.3 句法话题结构的功能特征 |
2.3.1 边缘成分的话题身份 |
2.3.2 边缘成分的信息状态和语篇功能 |
2.3.3 句法话题结构的信息包装 |
2.4 汉语话题与主语 |
2.4.1 赵元任等的观点 |
2.4.2 李讷(Li)等的观点 |
2.4.3 曹逢甫等的观点 |
2.5 汉语主语、话题及话题结构的辨认 |
2.5.1 汉语主语的辨认 |
2.5.2 汉语话题、话题结构的辨认 |
2.6 汉语话题结构的语法机制 |
2.6.1 传统解释 |
2.6.2 形式句法解释 |
2.6.3 语义/语用解释 |
2.6.4 动态句法解释 |
2.6.5 评述 |
2.6.6 总结 |
2.7 本章小结 |
3 理论框架:动态句法(DS) |
3.1 理论概述 |
3.1.1 自然语言的组合性与语境依赖性 |
3.1.2 自然语言处理之标示不足 |
3.2 核心概念 |
3.2.1 语言知识 |
3.2.2 句法与语义 |
3.2.3 语言解析与语言生成 |
3.2.4 语境 |
3.2.5 线性与递增性 |
3.2.6 合式性/合语法性 |
3.3 模型工具 |
3.3.1 树逻辑及节点修饰 |
3.3.2 树结构“生长” |
3.4 理论优势 |
3.5 DS对边缘结构的处理方案 |
3.5.1 左边缘结构 |
3.5.2 右边缘结构 |
3.5.3 DS模式下的话题和焦点效应 |
3.6 本章小结 |
4 汉语动态解析模型 |
4.1 DS的语言共性/个性观 |
4.2 汉语的整体句法特征 |
4.3 汉语动态解析模型的基本内容 |
4.4 汉语的计算规则——命题模版的构建 |
4.5 汉语的词项行为(一)——名词短语(NP)的解析 |
4.5.1 汉语无定限定词短语的解析 |
4.5.2 汉语专有名词(短语)的解析 |
4.5.3 汉语非无定限定词短语的解析 |
4.5.4 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的解析 |
4.5.5 总结 |
4.6 汉语的语用行为 |
4.6.1 汉语代词的解析 |
4.6.2 汉语空成分的解析 |
4.6.3 汉语领属结构的解析 |
4.7 汉语的词项行为(二)——动词短语的解析 |
4.7.1 DS对动词短语的刻画 |
4.7.2 动词的标示不足 |
4.7.3 汉语动词短语的解析 |
4.8 本章小结 |
5 汉语话题化和左偏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5.1 汉语话题化和左偏置结构简介 |
5.2 汉语左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
5.2.1 DS对话题化、悬置话题左偏置及附着性左偏置结构的处理方案 |
5.2.2 汉语左置句法话题句的DS处理方案 |
5.3 话题化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5.3.1 不含孤岛结构的话题化话题句 |
5.3.2 含有非特指、非特谓性孤岛结构的话题化话题句 |
5.3.3 含有特指、特谓性孤岛结构的话题化话题句 |
5.3.4 总结 |
5.4 左偏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5.4.1 汉语左偏置话题句与话题化话题句的不同 |
5.4.2 论元共指性左偏置话题句的解析 |
5.4.3 非论元共指性左偏置话题句的解析 |
5.5 话题化和左偏置结构解析的英汉对比 |
5.5.1 汉英话题化结构的解析 |
5.5.2 谓词之左NP的解析 |
5.5.3 Ty(e~*→t)边缘话题的解析 |
5.5.4 无定、无指性边缘话题的解析 |
5.5.5 总结 |
5.6 本章小结 |
6 汉语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6.1 汉语式话题结构简介 |
6.2 汉语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
6.3 时地语域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6.4 领格语域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6.5 上位语域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6.6 背景语域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6.7 本章小结 |
7 论元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7.1 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简介 |
7.2 论元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
7.3 数量短语作宾语的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7.4 指量短语作宾语的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7.5 “的”字短语作宾语的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7.6 论元分裂式主谓句的动态解析 |
7.7 本章小结 |
8 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8.1 右置句法话题句简介 |
8.1.1 人类语言里的右边缘句法话题结构 |
8.1.2 汉语里的右置句法话题句 |
8.2 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
8.2.1 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合格条件 |
8.2.2 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
8.3 汉语右偏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8.4 与话题化结构对应的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8.4.1 形容词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中主语的易位 |
8.4.2 主谓谓语句中主语的易位 |
8.4.3 名词谓语句中主语的易位 |
8.4.4 跟“的”字结构有关的主谓易位 |
8.5 与汉语式话题句对应的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8.5.1 右置话题能够补回可选性论元位置的情形 |
8.5.2 右置话题能够补回汉语式话题位置的情形 |
8.6 与论元分裂式话题句对应的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8.6.1 右置话题跟数量短语相关的情形 |
8.6.2 右置话题跟指量短语相关的情形 |
8.6.3 右置话题跟“的”字短语相关的情形 |
8.7 其它易位句的动态解析 |
8.7.1 副词的易位 |
8.7.2 述语和宾语之间的易位 |
8.7.3 连动结构所涉及的易位 |
8.7.4 兼语式所涉及的易位 |
8.8 本章小结 |
9 中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9.1 中置句法话题句简介 |
9.2 中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
9.3 受事类中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9.4 拷贝式中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9.5 分裂式中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9.6 状语中置话题化的动态解析 |
9.7 “把”字句的动态解析 |
9.8 本章小结 |
10 多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10.1 多话题句简介 |
10.2 述题主谓结构之内嵌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
10.2.1 话题化结构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
10.2.2 左偏置结构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
10.2.3 汉语式话题句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
10.2.4 论元分裂式话题句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
10.2.5 右置话题句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
10.3 左边缘话题多于一个的情形 |
10.3.1 左边缘含话题化话题的多话题句 |
10.3.2 左边缘含左偏置话题的多话题句 |
10.3.3 左边缘含汉语式话题的多话题句 |
10.3.4 左边缘含论元分裂式话题的多话题句 |
10.4 本章小结 |
11 结话 |
11.1 本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
11.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1.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现代汉语“X+们”的语义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示目录 |
表格目录 |
1.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1.4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
1.5 语料来源 |
2."X+们"的主要研究回顾 |
2.1 "们"的语法性质问题 |
2.1.1 词缀说 |
2.1.2 助词说 |
2.1.3 两分说 |
2.1.4 标记说 |
2.2 "X"与"们"的搭配及其限制问题 |
2.3 "们"的语法意义问题 |
2.3.1 复数说 |
2.3.2 群体说 |
2.3.3 有定说 |
2.3.4 其他说法 |
2.4 关于以往"X+们"研究的局限性 |
2.6 小结 |
3.现代汉语"数"(Number)问题 |
3.1 "数"(Number)和"量"(Quantity) |
3.1.1 以往研究的看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3.1.2 本文的看法 |
3.1.2.1 "数"和"量"的区分 |
3.1.3 "数"和"量"与"范畴"(Category)的问题 |
3.1.3.1 语法学(Grammar)中的"范畴"(Category)之分 |
3.1.3.2 "数"范畴和"量"范畴属于哪个范畴之内? |
3.2 限定性与现代汉语"数"(Number) |
3.2.1 限定性(Definition & non-definition)的概念 |
3.2.1.1 限定性的定义 |
3.2.1.2 限定性与有定性(Definiteness)的区别 |
3.2.2 现代汉语有哪些表示"数"的方式? |
3.2.3 "数"的表现体系 |
3.2.4 限定性与"数" |
3.2.4.1 限定NP |
3.2.4.1.1 {限定数}{客观数}{单数} |
3.2.4.1.2 {限定数}{客观数}{复数} |
3.2.4.2 非限定NP |
3.2.4.2.1 {非限定数}{主观数}{单数} |
3.2.4.2.2 {非限定数}{客观数}{复数} |
3.2.5 "限定NP"和"非限定NP"的限定性强弱等级 |
3.3 小结 |
4.现代汉语"X+们"的语义分析及其解释 |
4.1 "X"与"们"的搭配情况 |
4.1.1 现代汉语"数"范畴与"们"的搭配情况 |
4.1.2 "X"的有生性(animacy)与"们"的搭配情况 |
4.2 现代汉语"X+们"的"们"具有个体限定义的语义功能 |
4.2.1 问题的提出 |
4.2.2 作为"个体限定标记"的"们" |
4.3 "X+们"的语义功能及其解释 |
4.3.1 限定NP+"们1" |
4.3.1.1 "人称代词"±"们" |
4.3.1.2 "‘各位’之类+NP"±"们" |
4.3.1.3 "专有名词"±"们" |
4.3.2 非限定NP+"们2" |
4.3.2.1 "普通名词"±"们" |
4.3.2.2 "集合名词"±"们" |
4.3.2.3 "普通名词的多项列举"±"们" |
4.3.2.4 "(这/那)+非限定数词+量+NP"±"们" |
4.3.2.5 "一/这/那+集体量词+NP"±"们" |
4.3.2.6 "数量形容词+NP"±"们" |
4.4 "X"与"们"不能共现的语义限制 |
4.4.1 "(这/那)+限定数词+量+NP"与"们"不能共现的原因 |
4.5 基于"X"的限定性等级"们"的附加能力 |
4.5.1 "X+们"的使用频率 |
4.5.1.1 "‘限定NP+们’"的使用频率 |
4.5.1.2 "‘非限定NP+们’"的使用频率 |
4.5.2 "X+们"的使用频率、"X"的限定性等级和"们"的附加能力 |
4.6 小结 |
5.汉语"X+们"和韩语"X+(?)(deul)"的个性和共性特点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汉语和韩语的"数"特点 |
5.3 "X"与"们"和"(?)(deul)"的适用面貌 |
5.3.1 "人称代词"+"们"和"(?)(deul)" |
5.3.2 "专有名词"+"们"和"(?)(deul)" |
5.3.3 "普通名词"+"们"和"(?)(deul)" |
5.3.4 "集合名词"±"们"和"(?)(deul)" |
5.3.5 "限定数/非限定数+NP"±"们"和"(?)(deul)" |
5.3.6 "们"和"(?)(deul)"的句法分布特点 |
5.3.7 "X"的有生性(animacy)与"们"和"(?)(deul)" |
5.3.8 小结 |
5.4 "X+们"和"X+(?)(deul)"的语义功能及其特点 |
5.4.1 在语义功能上"们"和"(?)(deul)"的共性特点 |
5.4.2 "人称代词+们"和"人称代词+(?)(deul)" |
5.4.3 "专有名词+们"和"专有名词+(?)(deul)" |
5.4.4 "普通名词+们"和"普通名词+(?)(deul)" |
5.4.5 "集合名词±们"和"集合名词±(?)(deul)" |
5.4.6 "非限定数+NP+们"和"限定数/非限定数+NP+(?)(deul)" |
5.4.7 与汉语"们"相比韩语"(?)(deul)"的特殊用法的语义功能 |
5.4.7.1 有界、无界事物名词+"(?)(deul)" |
5.4.7.2 "(?)(deul)"的复制性(copying) |
5.4.8 小结 |
5.5 小结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汉语“们”的语义:最大化算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汉语“们”缀: 数和指称的双重关系 |
2.1 汉语名词的“数”: 通数和复数 |
(1) a. I saw bears/two bears. |
(2) a. 他去见了学生。 [单/复数均可] |
(3) a. 他去见了一位老师/三位老师。 [单复数同形] |
(4) Smith-Stark复数标记层级: |
(5) a. 我们等你们一起去博物馆。 (人称代词+们) |
(6) a. 同学们/孩子们今天都玩得很高兴。 (表人名词+们) |
(7) a. 小强们什么时候来?(Li 1999:78) |
(8) a. 刘翔他们/#刘翔们来了没有? (#专有名词+们) |
2.2 汉语名词的“数”和指称 |
2.3 “们”的性质: “集体标记说”和“复数标记说” |
3. “们”的语义分析 |
3.1 复数化以及英语复数标记-s的语义 |
3.2 “们”作为复数标记的语义内涵 |
3.3 复数人称代词中“们”的语义 |
4. 结语 |
(9)基于知识图谱的英语语法智能题库系统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知识图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智能学习平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英语语法题库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知识图谱概述 |
2.2 文本特征提取算法 |
2.3 文本分类算法 |
2.4 NLTK和 Jieba分词工具 |
2.5 Neo4j图数据库 |
2.6 Flask框架 |
2.7 Vue.js前端框架 |
2.8 本章小结 |
3 构建英语语法知识图谱 |
3.1 构建整体流程 |
3.2 必要性分析 |
3.3 英语语法数据获取 |
3.3.1 语法书籍数据 |
3.3.2 百度百科数据 |
3.4 知识图谱设计 |
3.4.1 实体设计 |
3.4.2 关系设计 |
3.5 知识存储 |
3.5.1 统一数据格式 |
3.5.2 数据导入Neo4j |
3.6 知识可视化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3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基于知识图谱的题目分类功能模块设计 |
4.3.2 基于知识图谱的题目推荐功能模块设计 |
4.3.3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问答功能模块设计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MySQL数据库设计 |
4.4.2 Neo4j图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实现 |
5.1 基于知识图谱的题目分类功能模块实现 |
5.1.1 获取题目训练数据 |
5.1.2 文本预处理 |
5.1.3 特征向量设计 |
5.1.4 构建SVM分类器 |
5.2 基于知识图谱的题目推荐功能模块实现 |
5.2.1 获取错题知识点 |
5.2.2 查询易混淆知识点 |
5.2.3 推荐题目 |
5.3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问答功能模块实现 |
5.3.1 问句分类 |
5.3.2 模板匹配 |
5.3.3 答案生成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与结果 |
6.1 系统测试 |
6.2 测试环境 |
6.3 系统测试工具 |
6.3.1 Postman |
6.3.2 JMeter |
6.4 测试与结果 |
6.4.1 功能测试 |
6.4.2 非功能测试 |
6.4.3 系统运行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汉英同位短语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汉语同位短语的研究现状 |
1.1.1 同位短语的定义 |
1.1.2 同位短语与其它短语的区别 |
1.1.3 同位短语的语法结构 |
1.1.4 同位短语的分类 |
1.2 汉英同位短语对比研究现状 |
1.3 创新之处 |
1.4 研究范围 |
第2章 汉语同位短语的界定 |
2.1 同位短语的定义 |
2.2 汉语同位短语的内部语序 |
2.2.1 同位语+本位语 |
2.2.2 本位语+同位语 |
2.3 同位短语和其它短语的区别 |
2.3.1 同位短语和主谓短语 |
2.3.1.1 混淆原因 |
2.3.1.2 区分方法 |
2.3.2 同位短语和联合短语 |
2.3.2.1 混淆原因 |
2.3.2.2 区分方法 |
2.3.3 同位短语和偏正短语 |
2.3.3.1 混淆原因 |
2.3.3.2 区分方法 |
第3章 汉语同位短语及其英文对应考察 |
3.1 名-名式同位短语汉英对比 |
3.1.1 普通名词+专有名词 |
3.1.2 专有名词+普通名词 |
3.1.3 普通名词+称谓名词 |
3.1.4 名词+数/指量名短语 |
3.2 名-代式同位短语汉英对比 |
3.2.1 名词+代词 |
3.2.2 代词+数/指量名短语 |
3.2.3 代词+集合名词 |
3.2.4 代词+双数关系名词 |
3.3 代-代式同位短语汉英对比 |
3.4 汉语同位短语英文对应情况小结 |
第4章 汉语同位短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
4.1 同位短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
4.2 同位短语的使用偏误及其原因 |
4.2.1 错词 |
4.2.2 错序 |
4.2.3 与其它短语的混淆 |
4.3 教学建议 |
4.3.1 对比教学的使用背景 |
4.3.2 对比教学的实际含义 |
4.3.3 对比教学的实施过程 |
4.3.4 在教材编写中加入同位短语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英语专有名词的复数(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研究[D]. 吴越. 浙江大学, 2019(01)
- [2]复数标记“们”和集合标记“们”[J]. 杨炎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5(06)
- [3]定指标记与类指义的表达——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J]. 白鸽.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04)
- [4]量词与复数表达的类型学研究[D]. 孙晓雪. 浙江大学, 2019(01)
- [5]量词短语的生成类型学研究[D]. 杨烈祥. 湖南大学, 2019(01)
- [6]汉语话题结构的动态句法[D]. 孙成娇. 浙江大学, 2019(01)
- [7]现代汉语“X+们”的语义功能研究[D]. 陈俊和. 复旦大学, 2009(11)
- [8]汉语“们”的语义:最大化算子[J]. 李旭平. 当代语言学, 2021(01)
- [9]基于知识图谱的英语语法智能题库系统研建[D]. 廖子慧.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汉英同位短语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D]. 陈晓宇. 南昌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