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第一山——兴隆山

龙游第一山——兴隆山

一、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论文文献综述)

贾晓龙[1](2011)在《明清时期兴隆山道教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兴隆山被称为“陇右第一名山”,是陇右全真派道教的文化圣地。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传入陇右地区,道教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宋元之后,全真派道教兴起传入陇右地区,明清时期,兴隆山地区全真道教兴起,特别是在清代乾嘉年间,全真龙门派道士刘一明立足兴隆山,建宫设观,研修经典,传经布道,促成龙门派道教在陇右地区的中兴局面,在道教史的发展中产生深远影响。关于兴隆山道教的记载略见于方志史籍,但记载支离破碎,往往语焉不详,故学界对陇右地区及兴隆山地区道教史的认识不够,研究相对薄弱。该文立足于榆中兴隆山地区道教史,依据大量的道教资料和地方志文献,分别从兴隆山地区道教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明清时期道教史发展和人物关系、兴隆山道教宫观和道教流派、道教庙会文化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道教史学的研究。

杨东兴[2](2019)在《王烜及其诗文研究》文中指出王烜是晚清民国时期甘肃文坛翘楚,一生博览群书,笔耕不辍,着述丰赡,今存诗千余首、文六十多篇及《存庐诗话》一部。他还编撰了大量甘肃地方文献,均具有极高文献史料价值。与王烜丰厚的创作成就相比,学界对他的研究极为有限,现有研究均为生平和着作简介。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王烜生平着述、交游、诗歌、散文、诗话五个方面作全面探讨,以期纵深推进王烜及其创作研究。本文绪论部分概述前人研究成果,从生平着述及交游、诗歌及《存庐诗话》等方面做了梳理,并深刻阐释了选题意义与价值。论文主体共五部分:第一章介绍王烜生平和着述,分青年求学、中年宦游、晚年居乡三个阶段,介绍王烜一生行迹,并对《击柝集》《击柝续集》等着述简要概述。第二章择要从授业恩师、同年挚友、千龄社友三个方面考述王烜交游,追寻王烜成长过程中恩师益友的深远影响。第三章探讨王烜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晚清民国时期甘肃乃至全国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深受其害,王烜抱忧民之心、运如椽之笔作了详实记录,堪称“诗史”,其诗歌体裁丰富,感情深沉,具有较高艺术成就。本章从纪实忧民、咏史怀古、纪游写景、思亲悼亡、题咏言志等方面分别论述王烜诗歌的思想内容,并从诗风多样、沉郁为主,手法多变、白描为主,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诸体皆备、尤擅近体四个方面揭示其艺术特色。第四章介绍王烜散文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散文多为在甘肃及京师从政救灾时,针对当时吏治财政弊端,倡言改革与救济生民之文,情感丰富,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本章从书启之文、序跋之文、杂记之文、传略之文等方面探讨其散文的题材内容,并从感情浓郁真挚、议论谨严有序、语言简洁平实等方面揭示其艺术特色。第五章论述王烜《存庐诗话》的内容和价值,从诗话的论诗主张、记载交游资料、叙述西北风物等方面绍述了内容,并深刻阐释《存庐诗话》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结语部分从王烜于晚清时代剧变中开风气之先,与水梓、慕寿祺等文坛名士交游唱和及其丰富的文学创作等方面充分肯定了他对晚清民国时期甘肃文坛的重要贡献。

吉芸[3](2019)在《明清时期兰州宗教碑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兰州地处西北边陲,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从明肃王镇守兰州以来,各类宗教在此发展流传。碑刻作为了解兰州宗教概况、相关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载体之一,为研究兰州的宗教发展提供了最原始可靠的资料。以明清为时间轴,通过实地考察、搜集文献资料,对兰州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碑刻进行搜集和整理,统计可知兰州明清时期宗教碑刻现存和有碑文可查的共176通,其中现存碑刻有99通,仅在文献中提及但碑文与实物已佚的有77通。清代碑刻保存数量相对较多。现存宗教碑刻多集中在兰州城关区的白塔山、五泉山、金天观、白云观、城隍庙等寺庙道观中。从整理的资料看出,宗教在规格上多为竖碑;形制多为圭首和环首;书体多为颜柳体小楷,整体风格较为统一。另据碑文资料,发现兰州宗教碑刻除了有补充地方史和宗教史资料不足的功用外,还体现出独具地域性的功用价值,在现存民间信仰碑刻中,有关泉神和灵湫碑刻就有9通,体现出其慰藉心灵的功用价值。总之,研究兰州宗教碑刻,除了对解兰州宗教乃至西北地区宗教活动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是了解兰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必不可少的载体。

林江[4](2019)在《天水玉泉观道教文化研究(1276-1911)》文中研究指明天水玉泉观作为陇东南第一大道观,是全真教在天水乃至西北地区发展、演变的缩影。在区域道教史研究方兴未艾的局面下,对天水玉泉观道教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玉泉观碑刻材料为重点,结合地方志、文人笔记等资料,利用历史学、宗教学、文献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勾勒出天水玉泉观创建的背景和发展情况,揭示了玉泉观道教的文化特征和深远影响。地理环境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又为人类各种活动提供温润的土壤。天水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道教文化形成的必要条件,汉代以来道教的持续发展是全真教扎根天水的有利因素,而梁志通不远千里、不畏艰险的传教和建观活动是玉泉观得以兴建的重要原因。在天水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玉泉观的发展呈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从元到清,玉泉观宫观规模不断扩大,其宫观建筑主要分布于主、副两条轴线上,其中,与全真神仙信仰相关的建筑坐落在主轴线上,与天水民间信仰相关的建筑则坐落在副轴线上。道士是宫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玉泉观道士人数众多,道派传承也有其独特的规律。三教合一是全真教一以贯之的思想,作为以全真教文化为主流的道观,玉泉观呈现儒、释、道三教圆融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道教世俗化的大趋势下,玉泉观道教也表现出一定的世俗化倾向,这是玉泉观道教文化的另一特征。玉泉观道教和天水地方社会的互动是广泛而深刻的。对于官方人员来说,他们为了强化对天水地方的控制,其权力通过各种方式渗透进玉泉观;对普通民众来说,玉泉观道教吸收了大量民间信仰,道教文化将天水民俗混融在一起,朝观庙会至今兴盛不衰;对于商贾行商来说,他们通过参与和玉泉观有关的慈善捐修活动,以获得神灵保护和提高其知名度;对于文人雅士来说,在玉泉观内饮酒赋诗、坐而论道则是人生一大乐趣。总之,玉泉观不仅是天水重要的宗教场所,而且具有地方公共空间的性质,其道教文化渗透到天水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十分深远。

刘思琪[5](2021)在《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文化旅游部成立之后,正式将文化旅游纳入国家的战略决策部署及发展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成为人们出行的第一选择,因此,建设文化旅游型城镇成为了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环。建设文化旅游型城镇,不仅可以大力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活力,还有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弘扬当地特色历史文化。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还不够充裕等问题,导致我国文化旅游型城镇的发展受到较大阻力,长期处于被动阶段。因此,本文在结合国内外文化旅游型城镇发展的基础上,首先对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榆中生态创新城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文旅资源利用程度较低、交通条件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然后通过对榆中生态创新城进行SWOT分析,得出目前的优势和劣势,发现榆中生态创新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机遇和威胁,进而根据这些分析总结出其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以及发展定位,并对其总体规划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最后,为顺应我国即将到来的文化旅游热潮,本文结合现行规划,提供了一套适合榆中县的文化旅游规划方案,为其他区域的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以及城镇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研究对象,对榆中生态创新城文化旅游的规划建设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为以下五点:(1)对榆中生态创新城进行SWOT分析,得出其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丰富等优点,并发现其现状交通条件较为薄弱、缺少水资源等劣势,结合其机遇及挑战确定规划思路,以发挥优势、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合理规划,最终选择将榆中生态创新城打造成文化旅游型城镇。城镇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要发掘目前城镇存在的问题以及劣势,通过城镇规划弥补这些不足,将劣势转化为优势。(2)文化旅游型城镇建设是加快经济增长、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并保护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方案,使榆中生态创新城在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融合发展,共同进步。在未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将成为首选重点方案之一。(3)根据规划方案榆中生态创新城将加强生态保护,利用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众多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带动本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使生态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从而确保城市长期稳定的发展。(4)根据未来的社会需要,榆中生态创新城将增建医院、学校、文化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从而增加常驻人口,吸引更多的游客,使社会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城镇规划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提升质量,将教育以及医疗设施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带动城镇发展,激发城镇对公众的吸引力,增加定居人群数量,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5)榆中生态创新城内拥有多条铁路线,未来将建设夏官营机场,丰富的交通线路将会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完善便捷的交通体系可以增加城市的开放程度,为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为榆中生态创新城的发展提供支持。

程丽华[6](2013)在《陇古散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元明清时期,陇右地区呈现出多元性的文化结构,并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与人文环境催生出一批个性鲜明、博学深邃的文学家,虽然作品数量不多,但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且创作风格迥异。作为中国散曲组成部分的陇右散曲,零星而分散,目前还没有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拾遗补缺,全面整理和解读元明清时期的陇右散曲,从考稽重要作家、研习作品的角度力求展现其整体风貌、发展轨迹,并从陇右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和揭示陇右散曲具有的特质。所以,本文的撰写具有文献整理、文本价值挖掘和地域文学特质的文化观照三重意义。本文在解读陇右散曲作家作品时,主要是考证作家的生平创作,分析其部分或全部作品。针对陇右散曲创作的复杂性,一方面分析其表现陇右文化生活的散曲作品,在用陇右文化观照陇右散曲时,则主要从陇右文化对陇右散曲作家、作品的具体影响入手,揭示其陇右意蕴特质。再写三代陇右散曲作品对陇右文化的反射,二者相互映照,从而揭示陇右散曲在中国散曲史上的文学史意义。另一方面对未涉及陇右文化生活的散曲作品,则放在散曲发展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其特质。总之,陇右散曲作品题材广泛、独具特色,为中国散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戴佳,王献富[7](2014)在《甘肃省兰州市“泛兴隆山”旅游资源现状刍议》文中研究表明兴隆山景区作为国家4A景区,但该景区尚未对榆中县以及兰州市的旅游业发展产生比较深刻的领军性作用。泛兴隆山是一个区域扩展概念,主体位于榆中县城北和城中南,主要集中在城关镇、夏官营镇、青城镇和和平镇。它以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包括马家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平牡丹园、马衔山、高氏祠堂、明肃王墓、青城古镇等区域。泛兴隆山是兰州自然环境、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应积极探索联合旅游区域,以便于其在范围、容量、辐射力、产品丰富度等方面有大规模的突破。

赵爱民[8](2013)在《历史时期陇东地区道教文化地理研究》文中提出道教是源自中国本土文化,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宗教。道教对中华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民间的习俗、中国民众的心理习惯等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道教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杂糅了儒、佛和阴阳五行等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陇东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道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本文以历史时期陇东地区的道教为研究对象,梳理了道教在陇东地区迅速发展既有自然与人文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比较全面地对陇东地区道教信仰的世俗化倾向、分布范围、及道教宫观迅速传播并不断发展的过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陇东地区乃至全国较有名气的道教圣地崆峒山和王母宫独特的道教文化、宫观选址发展过程和道教碑碣等问题作了细致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传播发展一千多年以来,已深深扎根于陇东地区民间的道教在祖国大陆、台湾地区和地区民间信仰、民俗活动以及海外的影响。通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用文献考证、实地考察、综合分析与分区比较等研究方法,来对本课题的研究,突出了陇东地区所特有的地理环境和道教文化地理之间的交互作用,在道教文化发展过程中,与佛、儒两者兼容,佛家寺院、塔林与道家宫观并立,明清时儒释道三者兼容并蓄,道教民间化、世俗化成为陇东地区宗教一个显着特征。

康发功[9](2006)在《陇右名山 兴隆山》文中研究指明

孙孝宏[10](2008)在《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研究 ——以甘肃榆中兴隆山景区为例》文中提出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其经营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对于大多数旅游资源并不突出的景区来说更是如此。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景区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参与市场蛋糕的瓜分,就必须在游客体验管理上做文章。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管理研究,是旅游体验研究的崭新领域。研究从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管理角度出发,在理论综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旅游体验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构建起了游客体验管理模式。本文总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思路和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体验的相关研究。第二章,对旅游体验、游客体验价值和游客满意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对旅游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最后论述了进行旅游体验管理的必要性。第三章,对旅游体验要素进行分析,主要从旅游体验的模型、内容和特征方面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性分析。第四章,从旅游服务质量、游客安全管理、游客忠诚管理三个方面对旅游体验管理要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旅游体验的定位、设计、实施、反馈和创新五个方面进行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管理的构建。第五章到第六章为实证研究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以甘肃榆中兴隆山景区为例,对景区的基本现状、游客体验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游客的心理容量和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前面的理论研究,构建了兴隆山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管理模式。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做了说明。

二、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时期兴隆山道教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道教在兴隆山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1.1 兴隆山早期道教与初步发展
    1.2 隋唐宋元时期兴隆山道教的发展
第二章 明清时期兴隆山地区道教的进一步发展
    2.1 明朝时期的兴隆山地区道教
        2.1.1 兴隆山道教的发展
        2.1.2 明代肃王与兰州道教
    2.2 清朝时期的兴隆山地区道教
        2.2.1 兴隆山道教的发展
        2.2.2 刘一明与兴隆山道教
第三章 明清时期兴隆山的道教宫观、流派
    3.1 明清时期兴隆山道教宫观
        3.1.1 兴隆山道教宫观的建筑艺术特征
        3.1.2 兴隆山主要宫观概述
        3.1.3 兴隆山道观经济
    3.2 兴隆山地区道教流派
        3.2.1 兴隆山全真道教
        3.2.2 兴隆山的民间信仰
        3.2.3 兴隆山的其他流派与活动
第四章 兴隆山道教庙会文化与“六月六”庙会
结语
附图
    1.兴隆山道观分布示意图
    2. 兴隆山刘一明祠堂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王烜及其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烜的生平与着述
    第一节 王烜的生平
        一、青年求学时期
        二、中年宦游时期
        三、晚年居乡时期
    第二节 王烜的着述
第二章 王烜交游考述
    第一节 授业恩师
        一、刘尔炘
        二、王兆辰
    第二节 同年挚友
        一、邓隆
        二、杨巨川
        三、慕寿祺
        四、程天锡
    第三节 千龄社友
        一、徐韵潮
        二、徐渊如
        三、水梓
        四、张质生
第三章 王烜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王烜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纪实忧民
        二、咏史怀古
        三、纪游写景
        四、思亲悼亡
        五、题咏言志
    第二节 王烜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诗风多样,沉郁为主
        二、手法多变,白描为主
        三、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四、诸体皆备,尤擅近体
第四章 王烜散文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王烜散文的题材内容
        一、书启之文
        二、序跋之文
        三、杂记之文
        四、传略之文
    第二节 王烜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感情浓郁真挚
        二、议论谨严有序
        三、语言简洁平实
第五章 《存庐诗话》的内容与价值
    第一节 《存庐诗话》的内容
        一、论诗主张
        二、其他内容
    第二节 《存庐诗话》的价值
        一、文献史料价值
        三、思想文化价值
结语
附录一:王烜诗文辑佚
附录二:王烜年谱简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明清时期兰州宗教碑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时期兰州宗教碑刻分布情况
    第一节 明清时期兰州现存宗教碑刻概况
    第二节 明清时期兰州已佚宗教碑刻及其佚失原因
第二章 明清时期兰州宗教碑刻形制分类
    第一节 明清时期兰州宗教碑刻的材质规格
    第二节 明清时期兰州宗教碑刻的形制纹饰
    第三节 明清时期兰州宗教碑刻的书体格式
第三章 明清时期兰州宗教碑刻内容分析
    第一节 道德教化、暗助王纲
    第二节 心理慰藉、精神寄托
    第三节 慈善公益、感恩颂德
    第四节 旁补史册、艺文传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天水玉泉观道教文化研究(1276-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1. 选题缘起
        2.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关于西北道教史的研究
        2. 关于玉泉观道教史的研究
        3. 关于天水史地的研究
    (三) 研究目标与方法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1. 难点
        2. 创新之处
    (五) 研究范围界定
一、树基立本: 天水玉泉观的兴建
    (一) 玉泉观及其周边地理环境
        1. 自然地理环境
        2. 人文地理环境
    (二) 梁志通与玉泉观的兴建
        1. 玉泉观兴建的道教基础
        2. 梁志通与玉泉观的创建
二、枝繁叶茂: 天水玉泉观的发展
    (一) 玉泉观宫观规模的扩大
        1. 从苦修悟道到立观度人
        2. 历代修建情况
    (二) 玉泉观道派的传承
    (三) 官方权力在玉泉观的渗透
        1. 道正司的设立
        2. 官僚士绅在玉泉观的活动
三、汇通交融: 天水玉泉观道教文化的特征
    (一) 三教圆融
        1. 佛道融合
        2. 儒道融合
    (二) 世俗化倾向
        1. 神仙信仰的世俗化
        2. 宫观功能的社会化
四、积厚流广: 天水玉泉观道教文化的影响
    (一) 普通民众与朝观进香
        1. 朝观活动概述
        2. 香会与朝观活动
    (二) 商贾货行与慈善捐修
    (三) 文人雅士与诗词唱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天水玉泉观部分碑文
附录二 天水玉泉观部分照片
致谢

(5)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2 产业融合理论
        1.4.3 生态经济学理论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文化旅游产业
        1.5.2 文旅融合
        1.5.3 区域旅游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1.5.4 文化旅游与城镇规划的关系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3.1 文旅融合发展概况
        3.1.1 发展历程
        3.1.2 政府政策
        3.1.3 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概况
    3.2 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3.2.1 全球化趋势明显,对外开放将持续扩大
        3.2.2 国家产业政策利好,文旅融合迎来新机遇
        3.2.3 休闲需求持续升级,旅游消费快速增长
        3.2.4 对产品类型和产品品质的需求层次更丰富多元
        3.2.5 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
        3.2.6 生态环境与文化旅游发展并行发展
    3.3 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
    4.1 自然概况
    4.2 生态环境
    4.3 榆中县社会及经济状况
    4.4 现状建设情况
        4.4.1 榆中县城现状
        4.4.2 原三角城乡现状
        4.4.3 夏官营镇现状
        4.4.4 现状土地利用
        4.4.5 现状综合交通
        4.4.6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
        4.4.7 现状产业布局
    4.5 现状文化旅游设施
        4.5.1 旅游资源分类
        4.5.2 历史文化遗产和美丽乡村
        4.5.3 公园广场等开敞空间
    4.6 榆中生态创新城总体规划
    4.7 榆中生态创新城SWOT分析
        4.7.1 优势分析
        4.7.2 劣势分析
        4.7.3 机遇分析
        4.7.4 威胁分析
    4.8 榆中生态创新城文旅资源存在的问题
        4.8.1 .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但等级普遍不高
        4.8.2 思想认识不足、发展思路滞后
        4.8.3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低
        4.8.4 文旅企业品牌创新不足,市场开发规模小
        4.8.5 经济实力薄弱,文旅投入偏低
        4.8.6 土地利用不合理
        4.8.7 生态脆弱,水资源紧张
        4.8.8 既是国家通道节点,也是主城飞地,与主城联系待强化
第五章 效益预测
    5.1 规划范围
    5.2 游客量分析及预测
    5.3 交通流量分析
    5.5 人口预测分析
        5.5.1 常驻人口及预测
    5.6 旅游市场分析
        5.6.1 市场结构分析
        5.6.2 游客现状特征分析
    5.7 生态分析
        5.7.1 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5.7.2 河流廊道边界分析
        5.7.3 水土流失强度分析
        5.7.4 土地生态敏感分析
        5.7.5 土地发展潜力分析
        5.7.6 生态功能区分析
    5.8 客源市场分析
    5.9 经济效益分析
第六章 规划思路与总体方案
    6.1 规划思路
        6.1.1 发展定位
        6.1.2 发展目标及策略
        6.1.3 具体措施
    6.2 总体方案
        6.2.1 规划结构与土地使用规划
        6.2.2 文旅产业规划
        6.2.3 生态规划
        6.2.4 特色风貌营造
        6.2.5 服务设施体系
        6.2.6 增加文化旅游特色景点
    6.3 文化旅游开发时序
        6.3.1 投资估算
        6.3.2 综合指标体系
    6.4 榆中生态创新城可持续发展环境评价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结果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陇古散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陇右散曲创作概述
    第一节 陇右散曲的界定
    第二节 陇右散曲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陇右散曲历经三代的变化与创新
第二章 元明陇右散曲作家创作
    第一节 沧海遗珠,一曲千载——邾经
        一、 邾经生平
        二、 【北双调蟾宫曲】《题录鬼簿》的思想内容
        三、 【北双调·蟾宫曲】《题录鬼簿》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 泉石之兴,歌退隐乐——彭泽
        一、 彭泽生平
        二、 彭泽的散曲创作
    第三节 嘲戏之曲,诙谐之趣——金銮
        一、 金銮生平
        二、 金銮散曲的思想内容
        三、 金銮散曲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清代陇右散曲作家创作
    第一节 黄冠之歌,警醒顽俗——刘一明
        一、 兴隆山道士刘一明
        二、 全真教对刘一明散曲的影响
        三、 刘一明的散曲创作
    第二节 旧曲新翻,亦备一体——秦子忱
        一、 秦子忱及其小说《续红楼梦》
        二、 秦子忱的《续红楼梦》曲
第四章 陇右散曲与陇右文化
    第一节 独特的陇右文化对陇右散曲的影响
        一、 陇右历史文化的影响
        二、 陇右地理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陇右散曲对陇右文化的反映
        一、 陇右散曲的描写中呈现的自然地理文化
        二、 陇右散曲的描写中反映的宗教、风俗文化
        三、 陇右散曲显现的陇右文化性格
结语 陇右散曲的文学史地位
参考文献
后记

(7)甘肃省兰州市“泛兴隆山”旅游资源现状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兴隆山景区旅游资源调查
    (一) 区位条件
    (二) 自然资源
    (三) 人文资源
        1、神话传说
        2、历史文化
        3、重大节日
        (1) “兴隆之夏”音乐会
        (2) 兴隆山“六月六”庙会
        (3) 红叶节
        4、宗教
        5、休闲娱乐
二、旅游资源评价
    (一) 自然资源分析评价
    (二) 人文资源分析评价
    (三) 基础设施分析评价
    (四) 游客分析评价
三、泛兴隆山景区
    (一) 泛兴隆山景区概念提出
    (二) 泛兴隆山景区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
        2、生态环境良好
        3、科研教育事业发达
    (三) 泛兴隆山景区劣势
        1、资源保护困难
        2、资源利用率低
        3、基础服务跟不上
        4、地质构造复杂
四、旅游资源改善建议
五、结语

(8)历史时期陇东地区道教文化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范围界定
第一章 道教在陇东地区的流传与分布
    第一节 陇东地区道教宫观发展的背景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历代政府的扶持
        三、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
        四、全国道教繁荣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 陇东地区道教流传分布的特点
        一、以城镇为中心辐射状分布
        二、道教与儒教、佛教之间相互包容
        三、分布的不均衡
第二章 陇东地区历史上的道教宫观建筑
    第一节 道教与道教宫观建筑
        一、道教与道教建筑
        二、道教宫观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陇东地区道教宫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一、初步发展时期
        二、繁荣发展时期
        三、继续发展和衰落时期
    第三节 陇东地区道教宫观择址
        一、道教宫观选址与由来
        二、陇东地区道教宫观择址的总体特征
第三章 道教圣地崆峒山与王母宫
    第一节 道教圣地崆峒山
        一、崆峒山道教概述
        二、崆峒山道教宫观建筑发展概述
        三、崆峒山道教宫观选址、布局的演变过程
        四、崆峒山道教碑碣
        五、崆峒山道教的特色
    第二节 道教圣地泾川王母宫
        一、王母宫道教及王母宫宫观建筑发展历程
        二、王母宫道教碑刻
        三、王母宫道教的特色
第四章 陇东地区道教的影响
    第一节 陇东地区道教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
        一、在大陆的地位
        二、台湾民众的信仰
    第二节 陇东道教在海外的影响
    第三节 道教对本地民俗的影响
        一、道教与民俗节日的融合
        二、道教与陇东民间信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研究 ——以甘肃榆中兴隆山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旅游体验时代到来
        1.1.2 从旅游的本质出发
        1.1.3 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管理现状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对游客旅游体验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对游客旅游体验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管理的概念体系
    2.1 基本概念
        2.1.1 体验经济、旅游体验、游客体验价值、游客满意度
        2.1.2 旅游的本质
    2.2 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管理的内涵
    2.3 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管理的必然性
        2.3.1 游客日益成熟的消费需求促进体验管理方式的全面导入
        2.3.2 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为开展游客体验管理提供了必要保障
        2.3.3 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促使旅游景区实施体验管理
3 旅游体验要素分析
    3.1 旅游体验模型
        3.1.1 研究旅游体验的五种模型
        3.1.2 旅游体验的“挑战—技能”模型
    3.2 旅游体验的内容
        3.2.1 旅游审美愉悦与旅游世俗愉悦
        3.2.2 高峰旅游体验与支持性消费者体验
    3.3 旅游体验的特征
4 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管理要素与构建
    4.1 游客体验管理要素
        4.1.1 旅游服务质量
        4.1.2 游客安全管理
        4.1.3 游客忠诚管理
    4.2 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管理构建
        4.2.1 体验定位管理
        4.2.2 体验设计管理
        4.2.3 体验实施管理
        4.2.4 体验反馈管理
        4.2.5 体验创新管理
5 兴隆山景区游客管理现状分析
    5.1 兴隆山景区基本概况
    5.2 兴隆山景区游客特征与管理现状
        5.2.1 游客接待现状
        5.2.2 兴隆山景区游客的主要特征
        5.2.3 现行游客体验管理现状
6 兴隆山景区游客体验效果评价与管理模式研究
    6.1 游客心理容量分析
        6.1.1 旅游心理容量的概念
        6.1.2 游客心理容量的调查分析
    6.2 兴隆山景区游客满意度分析
        6.2.1 游客满意度评估
        6.2.2 问卷调研结论
    6.3 兴隆山景区游客体验管理模式与措施
        6.3.1 兴隆山景区游客体验管理模式
        6.3.2 兴隆山景区游客体验管理措施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附1:兴隆山景区游客旅游体验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时期兴隆山道教史研究[D]. 贾晓龙. 西北民族大学, 2011(06)
  • [2]王烜及其诗文研究[D]. 杨东兴.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明清时期兰州宗教碑刻研究[D]. 吉芸.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天水玉泉观道教文化研究(1276-1911)[D]. 林江.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建设研究 ——以榆中生态创新城为例[D]. 刘思琪. 兰州大学, 2021(11)
  • [6]陇古散曲研究[D]. 程丽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7]甘肃省兰州市“泛兴隆山”旅游资源现状刍议[J]. 戴佳,王献富.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16)
  • [8]历史时期陇东地区道教文化地理研究[D]. 赵爱民.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9]陇右名山 兴隆山[J]. 康发功. 甘肃林业, 2006(01)
  • [10]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研究 ——以甘肃榆中兴隆山景区为例[D]. 孙孝宏. 西北师范大学, 2008(S2)

标签:;  ;  ;  ;  ;  

龙游第一山——兴隆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