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届全国黄金矿床矿物学与成因矿物学学术会议简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鹏[1](2021)在《延边地区闹枝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闹枝铜金矿床是一座有望勘探为中型金矿的浅成热液中硫化型矿床,它发育在延边斑岩-浅成热液矿集区内。该矿床的成矿作用研究对于解释延边地区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其开展了系统的矿床地质、流体地质、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工作。矿床地质研究揭示:闹枝铜金矿床10条含金性较好的矿体主要呈脉状赋存于北西向压扭性断裂构造中;赋矿围岩主要为早侏罗世花岗闪长岩与刺猬沟组安山质火山岩;矿化类型包括自然金、自然银、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辉铜矿、贫铁闪锌矿、方铅矿等,围岩蚀变类型包括钾硅化、绢英岩化、高岭土化、青磐岩化,在绢英岩化蚀变带中可见少量冰长石;成矿过程分为石英-钾长石±辉钼矿阶段(Ⅰ),黄铁绢英岩化阶段(Ⅱ),黄铜矿-黄铁矿-金-石英阶段(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石英-碳酸盐阶段(Ⅴ)等五个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阶段Ⅰ的包裹体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流体特征,阶段Ⅱ-Ⅴ的包裹体具有浅成热液矿床的流体特征。阶段Ⅲ-Ⅴ对应的均一温度区间依次为200~400℃、200~360℃、160~340℃,整体集中于280~320℃,反映古深度为1230~1350m;阶段Ⅲ-Ⅴ的盐度区间依次为3.05~16.63wt.%Na Cl、3.85~17.00wt.%Na Cl、1.39~13.55wt.%Na Cl,整体集中于4~10wt.%Na Cl。主阶段(Ⅲ、Ⅳ)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水混合的还原、近中性流体;阶段Ⅲ中由于深度变小、压力减弱而引起的沸腾作用使流体中的Au(HS)2-、(Cu Cl)0和Cu Cl—发生分解,形成Au沉淀、黄铜矿以及H2S、CO2等气体,阶段Ⅳ大气水的大量混入以及反应中的去气作用加快了矿质沉淀的进程。年代学研究表明,该矿床金属硫化物Rb-Sr定年结果为124.6±2.7Ma,与早白垩世刺猬沟期(125.8±2.5Ma)的火山活动关系密切,成矿作用发生在125~123Ma,略晚于花岗闪长斑岩(126.82±0.86Ma)及花岗斑岩(126.01±0.81Ma)的侵位时间。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早白垩世侵入杂岩(130~126Ma)具有与大洋俯冲作用有关的岛弧和埃达克质岩浆属性,起源于新元古代岩石圈地幔或下地壳,且岩浆演化过程中有较多地壳物质混入。幔源岩浆可能为该矿床提供更多的Au、Cu元素,而壳源岩浆则主要贡献了Pb、Zn元素。综上所述,从成矿作用的源-运-储角度出发,早白垩世早期在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作用下,板片及其上覆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母岩浆;同时,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生镁铁质岩浆,形成辉长闪长岩;在持续底侵作用下,下地壳熔融产生岛弧钙碱性岩浆,在地表就位形成花岗闪长岩岩株;三个端元的岩浆(埃达克质岩浆、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发生不均一混合,在矿区内形成富矿的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斑岩。在125Ma左右,深部残余岩浆释放成矿流体,沿北西向次级断裂上升并在浅部富集、沉淀成矿。
范谢均[2](2021)在《内蒙古乌奴耳锌铅银钼多金属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文中提出乌奴耳锌铅银钼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东部牙克石市乌奴耳镇辖区内,为近年来在大兴安岭造山带新发现的与中生代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矿床。查明乌奴耳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成矿机制,建立其成矿模式,对乌奴耳勘查区的进一步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乌奴耳矿床具有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复合型矿化特征,其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斑岩成矿期和浅成低温热液成矿期共两个成矿期,并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1)斑岩型Mo矿化阶段,产于I矿段深部的花岗斑岩体内,主要矿石矿物为辉钼矿,钾化、硅化、黄铁矿化和黄铁绢英岩化围岩蚀变与成矿关系密切;(2)隐爆角砾岩型Zn矿化阶段,产于I矿段中部的隐爆角砾岩筒中,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围岩蚀变与成矿关系密切;(3)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Ag矿化阶段,产于矿区浅部的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中,矿体产状受火山岩中的张性断裂构造控制,主要矿石矿物有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铜矿,高级黏土化蚀变(高岭石、伊利石、叶腊石等)与成矿关系密切。乌奴耳矿床的赋矿围岩满克头鄂博组陆相火山岩(流纹岩:144.9±0.57 Ma;凝灰岩:145.6±2.2 Ma)与成矿岩体中细粒正长花岗斑岩(144.5±0.6 Ma)具有相近的成岩年龄,且其成岩年龄与成矿年龄(143.8±0.6 Ma)相近,说明乌奴耳矿床为典型的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满克头鄂博组陆相火山岩与中细粒正长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主量元素上具有较高的SiO2、Al2O3含量和较低的CaO、MgO、TiO2、TFe2O3含量特征,微量元素上具有富集Rb、Th、U、Zr、Hf元素,亏损Ba、Sr、P、Ti、Ta、Nb等元素特征,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的右倾式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全岩数据、Hf同位素特征及Pb同位素特征显示乌奴耳矿区的赋矿围岩与成矿岩体均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高分异的A型花岗岩类岩石,为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下新生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而用形成的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混染了少量地壳物质,又经历了较为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后形成。乌奴耳矿床在斑岩成矿期及浅成低温热液成矿期均有闪锌矿形成,这两个世代闪锌矿具有明显不同的结构特征及矿物化学特征。第一世代闪锌矿(Sp1)形成于隐爆角砾岩型Zn矿化阶段,呈自形粒状,具有菱形十二面体的晶形结构,显微镜下呈黄色透明状,基本不含黄铜矿、方铅矿等矿物包裹体,Fe、Cu、In等微量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的方式进入闪锌矿晶格。第二世代闪锌矿(Sp2)形成于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Ag矿化阶段,呈他形粒状,在显微镜下不透明,可见大量方铅矿、黄铜矿等矿物包裹体,Fe、Cu、Pb、Ag等微量元素主要以显微矿物包裹体的方式存包裹于闪锌矿中。乌奴耳矿床中的绿泥石化蚀变与隐爆角砾岩型Zn矿化关系密切,根据绿泥石成分温度计计算其成矿温度约330℃,与该阶段的透明闪锌矿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相吻合。乌奴耳矿区的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中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44.9±0.57 Ma,凝灰岩中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45.6±2.2 Ma,成矿岩体中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44.5±0.6 Ma,因此限定乌奴耳矿床成矿年龄上限为144.5 Ma。测定斑岩成矿期与矿化、蚀变关系密切的热液锆石U-Pb年龄为143.8±0.6 Ma,因此可以限定乌奴耳矿床斑岩期成矿年龄约为143.8~144.5 Ma。乌奴耳矿区周边还发现有一138.9±0.9Ma的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体,可能对后期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提供了新的流体和热源,使其成矿作用持续较长的时间。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特征(δ34SV-CDT:0~6‰)显示乌奴耳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岩,铅同位素特征(206Pb/204Pb:18.288~18.326,207Pb/204Pb:15.528~15.568,208Pb/204Pb:38.08~38.204)与成矿岩体铅同位素特征相似,为造山带混合铅来源,指示乌奴耳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由岩浆岩从新生的下地壳源区携带而来。综合流体包裹体测温、闪锌矿矿物化学特征、绿泥石温度计、矿物组合特征等数据,认为乌奴耳矿床斑岩型Mo矿化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高硫逸度、高pH值特征;隐爆角砾岩型Zn矿化阶段成矿流体为岩浆流体混入少量大气降水,具有中温、中盐度、中氧逸度、中硫逸度、低pH值特征;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Ag矿化阶段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低氧逸度、低硫逸度、低pH值特征,且在该阶段成矿过程中可能有另一期富Cu流体混入。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覆盖区、隐伏岩体、断裂构造交汇部位和围岩蚀变分带、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区、局部低磁异常区、局部高极化低阻异常区是乌奴耳勘查区的重要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据此我们在乌奴耳勘查区圈定一个斑岩型Mo-Zn矿化找矿远景区,及一个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Ag矿化找矿远景区。根据勘探线剖面的地质信息、蚀变矿物分带及岩石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本文预测乌奴耳矿床II矿段207勘探线剖面深部具有斑岩型Mo矿化找矿前景。
刘军[3](2021)在《安徽铜陵桂花冲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文中认为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最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之一,区内产出典型的矽卡岩型-斑岩型复合型矿床。铜陵矿集区北部的繁昌火山岩盆地内发育白垩系火山岩,火山岩覆盖区找矿一直是成矿带找矿的重要方向。铜陵矿集区和繁昌火山岩盆地已经取得丰富的矿床学研究成果,在铜陵-繁昌过渡区中已经发现的姚家岭大型铅锌多金属,相关研究较为深入;但区内桂花冲矿床研究集中于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等方面,对成矿条件方面研究相对不足,影响了该区下一步的找矿勘查。因此,开展桂花冲矿床详细研究,对于阐明铜陵-繁昌过渡区域的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研究尤为重要。铜陵-繁昌过渡区经历了特殊的地质演化过程,成矿后的火山岩和逆冲推覆体使得过渡区的矿床地质特征更为复杂,找矿难度大大增加。因此,本文选取桂花冲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的钻孔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结合地球化学分析以及矿物能谱分析,查明了矿床的成矿期次和蚀变特征,对该矿床的成矿条件与姚家岭矿床进行详细对比研究,为铜陵-繁昌过渡区下一步找矿方向提供理论参考。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研究区内桂山岩体形成时代为138.2±1.4 Ma,青山岩体的形成时代为140.4±1.4Ma,二者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两者均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体,具有富集Rb、Sr、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具有较弱的负铕异常,具有壳幔混合岩浆来源。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年代学结果指示桂山岩体的桂花冲矿床成矿岩体,青山岩体为成矿前岩体。桂山岩体与姚家岭矿床成矿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致,它们在深部可能相连,为同一个隐伏岩体。桂花冲矿床主要成矿部位为桂山岩体与三叠系南陵湖组碳酸盐地层接触带,成矿期可以分为无水矽卡岩-硅酸盐阶段、含水矽卡岩-氧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碳酸盐等三个阶段。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是主要成矿阶段,形成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等硫化物和硫砷钴矿、碲银矿等关键金属矿物。靠近岩体位置的接触带主要发育铜、锌、金矿化,而远离接触带主要发育铅、锌矿化。远离接触带的矿石中闪锌矿相对于接触带矿石闪锌矿更富集镉、镓,贫铟等微量金属元素,表明温度决定了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布。闪锌矿Ga/In元素比值分布图与黄铁矿Co-Ni元素分布图判别表明两类矿石均属于岩浆热液成因。通过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控矿条件分析及其与姚家岭矿床的对比,认为桂花冲矿床的构造位置和围岩条件是造成该矿床与姚家岭矿床矿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桂山岩体与碳酸盐地层接触带、褶皱层间滑脱带、地层层间裂隙等位置有利于成矿。综合分析桂花冲与姚家岭矿床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成矿条件,进一步提出了铜陵-繁昌过渡区具有“多层位”铜金铅锌的找矿潜力。在铜陵-南陵深断裂附近,形成时代为138 Ma左右、岩性为石英二长斑岩的岩体与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孤峰组、大隆组以及南陵湖组的碳酸盐地层接触带,层间裂隙位置,地层岩性显着变化位置以及褶皱滑脱位置等区域具有较好的的找矿潜力。
臧忠江[4](2020)在《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西昆仑和西南天山两个构造带的结合部,两个研究区带分列于其南北两侧,南侧的玛尔坎苏矿带呈近东西向沿着帕米尔北东缘展布,隶属于西昆仑构造带;北侧的吉根成矿区呈北北东向展布,隶属于西南天山构造带。近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不断发现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点),玛尔坎苏一带有奥尔托喀讷什、玛尔坎土和穆呼等锰矿床,已成为新疆最重要的锰矿带。吉根地区的博索果嫩套、铁克列克等锰矿点呈多点带状分布,找矿潜力较大。但是,由于这些矿带发现时间不长,基础地质和矿床地质的研究程度较低,吉根地区研究程度基本属于空白。因此,开展研究区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研究,开展研究区容矿地层的对比以及构造格架的研究,探讨锰矿的富集机制、成矿演化及成矿规律,对于新疆克州及其周边国家锰矿资源评价与富锰矿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锰矿体常常以层状产出,严格受一定时代的含锰地层(下泥盆统和上石炭统)控制,含锰岩系多样,有以硅质岩为主的,还有碳酸盐岩型居多的。锰矿床形成后受后期构造改造的影响,锰矿体形态、产状发生明显变化。玛尔坎苏锰矿带内火山—沉积型锰矿床(锰质内源外成)伴有块状硫化物矿化(铜锌)。玛尔坎苏锰矿带锰矿床主要产于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按其岩性分为三个岩性段:(1)生物碎屑灰岩,(2)灰绿色岩屑砂岩,(3)泥质灰岩夹薄层状灰岩,是区内最主要的沉积型锰矿赋矿层位。吉根一带锰矿床(点)产于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D1s),该组为一套浅变质复理石建造,分为四个岩性段:(1)底部粗碎屑岩段,(2)下部浅变质泥岩—硅质岩—细碎屑岩段,(3)中部碳酸盐岩段,(4)上部浅变质硅质岩—泥岩—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段。在下部硅质岩和中部碳酸盐岩中均发现锰矿体。玛尔坎苏锰矿带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Fe/Ti比值平均为29.79;锰矿石Al/(Al+Fe+Mn)比值为0.14~0.19(平均为0.165),围岩的在0.29~0.74之间,具有热水沉积特征。矿石的Y/Ho比值平均为25.69,与深海热水流体的基本一致。含锰岩系下伏的早石炭世玄武岩锰含量在1000×10-6~1500×10-6之间,锰的背景值较高,说明锰源与深部来源有关。矿石REE总量平均为99.03×10-6,明显偏低,表明成矿过程中有热液活动。碳酸锰矿石及其顶、底板灰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3.25。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5;围岩δCe值平均为0.83。这可能是早石炭世地质活动频繁,海底出现基性火山岩喷发等海底火山作用引起的。矿石δEu值平均为0.95,围岩δEu值平均为0.89。均呈微弱的Eu负异常。锰矿床矿体顶、底板围岩δ13C在0.26‰~-2.73‰之间,与海相碳酸盐δ13C值相近。碳酸锰矿石δ13C在-9.47‰~-21.67‰之间,变化范围较大,说明锰成矿中存在有机物降解过程,造成碳同位素分馏。δ13CPDB值偏负,推断锰矿石的形成是有机质参与造成的。锰矿石δ18O值在-5.2‰~-11.45之间。计算的围岩温度集中在68.1~78.2℃之间;锰矿石温度范围在42.7~84.1℃之间,也说明锰矿床的形成具有热水沉积特征。吉根一带锰矿床Fe/Ti值平均为24.60;Al/(Al+Fe+Mn)值平均为0.24,REE总量平均为57.99ppm。锰矿石及其顶、底板围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9.04。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7,围岩δCe值平均为1.02,说明锰在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受到海底火山作用影响。矿石δEu值平均为1.09,围岩δEu值平均为0.96。显示为弱的Eu正异常,反映出岩/矿石沉淀时有海底热水作用参与。玛尔坎苏锰矿带自早石炭世起,在持续拉张的伸展环境下形成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巨厚的基性—中性火山岩。至晚石炭世火山活动基本结束,构造沉积盆地内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组合,古地理环境属于浅海沉积盆地。锰的成矿作用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成矿模式为:由火山口(火山喷溢VMS)、近源(火山口)以火山—沉积为主导,到远源(火山口两侧)以化学沉积为主的锰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演变过程。西南天山吉根周边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下部和底部对应于河口三角洲沉积环境;中部代表较深水的浅海沉积环境;而上部则是浅海沉积环境。锰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期、变质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三个阶段,含矿岩系具有热水沉积特点,锰质来源与其关系密切,锰矿床属于热水沉积—变质成因。对研究区及其外围开展以构造要素及其对锰矿体制约(改造)为目的的野外调查研究,构建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玛尔坎苏锰矿带穆呼—玛尔坎土一带的构造轮廓整体为一个近东西向的玛尔坎苏河复背斜,它自北向南包含玛尔坎苏河背斜—玛尔坎土倒转向斜—坦迭尔倒转背斜—玛尔坎阿塔乔库倒转背斜等次级褶皱,倒转褶皱轴面均向南倾斜,反映自南向北的推覆动力。玛尔坎土向斜是研究区主要赋矿构造。在穆呼—玛尔坎土以西,厘定了12线的石炭系构造形态,确立了坦迭尔背斜核部,其南翼向东延伸,划分出南部新的含锰岩带,拓宽了找锰矿范围。在吉根锰矿远景区确定了泥盆系构成一系列NNE向—SN向的褶皱构造,中部的艾提克复式背斜向东、西两翼均有托格买提组下段碳酸盐岩的重复出现,西侧更有托格买提组上段碎屑岩的分布,反映出一个中间老两侧新的背斜构造格局。东部与上—顶志留系塔尔特库里组接触的是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偏上层位。东部一系列以托格买提组下段为核部的向斜构造,识别出两个倒转的向斜构造,对于找锰矿是最为有利的。西昆仑和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具有以下特点:(1)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锰成矿作用表现出“内源外成”特点。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海底火山喷发所引起的深源富锰含烃热液(水)喷流沉积。(2)都有热水溶液参与成矿的迹象,玛尔坎苏锰矿带属于近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中伴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吉根一带则属于远离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以陆源碎屑岩类为主,偶见少量火山物质,但是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热水沉积特层。(3)容矿岩石均有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富含炭质,硅质岩中出现复杂的微量元素组合。吉根锰矿远景区北部博索果嫩套是硅质岩砂页岩容矿,南部克尔克昆果依山则是碳酸盐岩容矿。玛尔坎苏锰矿带坦迭尔锰矿点产于火山岩建造顶部的凝灰岩中。(4)锰矿石类型均为富锰矿石,但是两个成矿带矿石的矿物组合有明显差别。玛尔坎苏锰矿带以原生碳酸锰矿石为主,少量次生氧化锰矿石。矿石中菱锰矿和钙菱锰矿居多,少量肾硅锰矿和硫锰矿。而吉根锰矿远景区矿石中锰的硅酸盐相占较大比例。(5)锰矿具有成群(带)分布特点,吉根锰矿远景区可能是被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沉积岩带火山弧间洼地—弧后盆地,玛尔坎苏锰矿带为主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火山—沉积岩带,属于浅海较深水洼地。两者均属于复杂的拉张构造环境中生成的海底热水沉积型锰矿床。(6)锰矿体形成后明显受后期构造运动所改造,构造改造是矿体的结构和矿物组成由简单、完整到复杂、破损的变化过程。现存的锰矿体多定位于向斜构造的核部和两翼。(7)锰矿成矿时间均属于晚古生代,玛尔坎苏锰矿带以石炭纪为主,二叠纪次之;吉根地区锰矿的成锰时代为早泥盆世。锰的聚集具有区域同时性。对比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含锰建造类型、成锰期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以及探明的富锰矿石资源和构造改造程度等成矿要素表明,前者具备形成大中型富锰矿床的良好条件,其中,长期大量的中基性岩浆喷发以及火山熔岩和凝灰岩与海水的水岩交换提供充足的Mn源,而火山岩建造之上的相对沉积凹陷区域起到很好的聚矿作用,以及充足的生物有机质对矿质的沉淀和固着等尤为重要,因此区域找矿潜力较大;而后者成矿条件较为复杂,在锰源、含锰建造和古地理环境、成矿后构造改造等方面对成锰矿及矿体定位的贡献较小,增大了找矿难度。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在玛尔坎苏锰矿带划分出3个Ⅰ级找矿靶区和1个Ⅱ级找矿靶区。在吉根锰矿远景区提出3个值得进一步找矿区段:即Ⅰ-1靶区、Ⅰ-2靶区和Ⅱ-1靶区。
彭宁俊[5](2020)在《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成矿流体与成因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湖塘W-Cu矿床是赣北钨成矿带的典型矿床,也是江西北部最早发现的超大型钨矿床,已探明WO3 200余万吨,并伴生Cu 50万吨和Mo 2万吨。大湖塘内包含南区、北区和大雾塘矿区三个大区,含有石门寺、大岭上、狮尾洞等矿段,各矿段地质特征、成矿阶段和矿物组合较为相似,成矿作用均与燕山期130-150Ma多期次的花岗岩体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而矿化以细脉浸染型白钨矿、黑钨矿为主,亦含石英大脉型矿体。本论文通过对大湖塘开展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矿物微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等综合研究,深入探讨该地区成矿作用,为解释成矿机理、阐明超大型矿床成因提供依据,同时也将为丰富成矿理论和指导类似矿床找矿勘查提供借鉴意义。大湖塘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流体均为中高温(190-440℃)、中低盐度(0.5-12 wt%Na Cleq)、低密度Na Cl-H2O(CH4±N2±CO2)热液体系。包裹体中CH4+N2超过CO2占到主导地位,反映成矿系统整体处于低氧逸度的还原环境,CO2只出现在大量钨已经晶出之后的硫化物阶段。硅酸盐-氧化物阶段黑钨矿均一温度(300-440°C),白钨矿均一温度(峰值280-350°C),磷灰石均一温度(峰值260-330°C)均普遍比共生的石英(大部分200-300°C)高,而晚期硫化物阶段的石英集中于190-240°C。北区石门寺和大岭上矿段在晚期硫化物阶段盐度明显降低,但南区狮尾洞矿段和大雾塘矿区一矿带矿段并无明显变化。大湖塘热液体系中金属元素的逐步沉淀伴随有不同的流体作用:即早期黑钨矿、白钨矿和磷灰石的形成并无明显大气水的加入,W的沉淀形成主要经历自然冷却过程;而在石门寺矿段和大岭上矿段,由于构造裂隙较为发育,可能有较多的大气降水加入,流体混合是引起Cu、Mo等贱金属硫化物沉淀的重要原因。大湖塘矿床花岗岩中的熔融包裹体和热液脉中的流体包裹体普遍含有黄铜矿固体矿物,说明残余熔体和热液流体中均含有大量的Cu,也证明了成矿物质的岩浆来源。硫化物S-Pb同位素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硫化物阶段部分样品含有亏损的δ34S值(-14.4~-0.9‰),可能反应成矿流体氧逸度的升高导致流体环境的改变,原因为晚期氧化性大气降水的加入。这与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的研究结果一致。白钨矿和磷灰石微量元素、Sr同位素以及电气石主量元素、B同位素等多种研究成果表明,水岩反应是大湖塘钨矿物尤其是白钨矿沉淀的重要机制。水-岩反应过程中斜长石分解为富W流体提供了大量的Ca、Eu和Sr以形成白钨矿、磷灰石等矿物。白钨矿和磷灰石晶体在沉淀过程中稀土配分曲线均由“倾斜型”、负Eu异常转变为“平坦型”、正Eu异常,由于白钨矿和磷灰石优先富集中稀土MREE,早期这些矿物的的沉淀可逐渐形成贫MREE的流体,使得白钨矿等矿物稀土模式发生改变。电气石可分为VT、DT和ST等不同类型,其中石英脉中VT型(VT-1和VT-2)电气石记录了封闭环境下含矿流体与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围岩反应情形下流体环境的改变,新元古代双桥山群浅变质岩中ST型电气石相比细脉中DT型电气石B同位素明显偏低,反映不同的源区属性,而在广泛的围岩交代中,黑钨矿、白钨矿和硫化物沉淀过程中或同样受到围岩物质的贡献。通过总结大湖塘以及其他大型-超大型钨矿床的基础地质和矿物学特征、流体包裹体和H-C-S等同位素特征发现,水岩反应在许多钨矿床广泛发育,是改变流体性质和引起钨矿物沉淀的重要机制。超大型矿床研究是矿床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超大型钨矿床往往具有如下特征:1)大地构造位置往往位于板块活动带或大陆热点地区,成矿作用往往与高分异的多期次花岗岩体有关;2)区域基底含钨背景往往较高;3)超大型钨矿床矿体常常赋存于岩体的外接触带,含矿围岩的物理化学性质往往决定了矿床的类型和矿物赋存状态。此外,笔者从成矿岩体、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和氧逸度等方面讨论了赣北钨矿与赣南钨矿的区别,并提出根据不同围岩性质和蚀变类型在赣北地区寻找不同类型钨矿床的建议。
沈崇辉[6](2020)在《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宁芜盆地中段。本次工作对该绿松石矿带中大黄山和笔架山典型矿床进行了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探讨了绿松石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旨在丰富和完善绿松石成矿理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盆地内玢岩型磁铁矿床的伴生矿床,含磷灰石磁铁矿体(岩)为绿松石矿床的成矿母岩,矿体赋存于高岭石化岩段铁矿体和邻近的围岩辉石闪长玢岩节理裂隙内。绿松石矿床成矿阶段包括假象阶段(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和热液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绿松石矿石矿物以假象状、结核状和脉状形态产出。绿松石具致密微晶-鳞片状、不规则球粒状、放射纤维球粒状等变胶结构,其结构和结晶程度受成矿方式、杂质矿物和重结晶作用控制。绿松石成矿和胶体重结晶过程中,晶体结构中Fe3+和A13+可形成完全类质同象替代。随绿松石中w(TFeO)增加,颜色由蓝色调向绿色调、黄绿色调变化;当绿松石中w(TFeO)大于w(CuO)时,可划归为绿松石矿物族中的磷铜铁矿(铁绿松石)。与绿松石共生黄铁矿的晶形特征、Co和Ni含量、Co/Ni比值(32-51)和硫同位素值(δ34S=8.3-11.9‰),指示绿松石成矿热液来源于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浆热液,热液中的水来源于岩浆水,并混合大气降水。根据绿松石共生矿物组合判断成矿温度约为270℃左右,成矿热液为酸性中低温热液。绿松石和磷灰石主要化学成分均为P205,二者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近似,表明绿松石成矿物质P来源于成矿母岩(磁铁矿岩)中的磷灰石。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成因指示成矿物质Cu源于火山岩浆热液。绿松石共生和蚀变矿物指示成矿物质Fe和Al来源于成矿母岩中磁铁矿和钠长石。综合研究认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充填)成因。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成矿母岩(磁铁矿岩)发生绿松石矿化,并在成矿母岩和围岩(辉石)闪长玢岩的构造裂隙部位富集成矿。大面积高岭石化和黄铁矿化,地表零星分布的蓝铁矿、银星石等磷酸盐矿物,孔雀石、蓝铜矿等次生含铜矿物是绿松石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陆相火山岩建造中玢岩型磁铁矿床发育区域是绿松石矿床的重要的找矿方向。
陈永康[7](2020)在《陕西省山阳县庙梁金矿床的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指出庙梁金矿位于陕西省山阳县西北方向35km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东段的柞水—山阳多金属矿集区的中心地带,矿集区金属矿床众多,但规模均不大。相比而言,庙梁金矿成矿特征比较特殊,但研究程度很低。本次以庙梁金矿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详细的地质调研及室内综合研究,重点对区内岩体形成的条件及成因、成矿流体的特征、成矿物质的来源以及矿床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和认识:(1)庙梁金矿赋存于中泥盆统青石垭组中,金矿体受矿区NWW向断裂的控制,多呈透镜状、脉状产于角砾岩及地层中;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其次为磁黄铁矿、方铅矿、毒砂,还有微量的闪锌矿、斑铜矿、褐铁矿等,贵金属矿物可见自然金、银金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碳酸盐矿物等,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硅化,其次为钾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褐铁矿化。(2)对矿区内与成矿相关的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玢岩中主要的造岩矿物开展了较为系统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区内花岗岩体属于钙碱性岩系列、I型花岗岩;形成于富水、高氧逸度的造山带环境,成岩物质来源具有下地壳为主的壳—幔混合特征;形成温度在710~760℃之间,压力在105Mpa~162Mpa之间,侵位深度约为3.96~6.11Km。(3)总结了矿体产出的地质特征、矿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研究,划分了成矿期次及阶段;对矿体中主要的矿石矿物的研究显示,矿区金的产出状态有包裹金、粒间金和晶格金,金的成色介于783.51~841.24,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等;不同类型矿石及花岗岩体中的黄铁矿电子探针表明:黄铁矿的S/Fe比值、δFe和δS值、Co/Ni比值、Au/Ag值、Co-Ni图解及Co-Ni-As图解均表明庙梁金矿中的黄铁矿为岩浆热液成因;矿床形成于中温、中浅成环境,成矿流体p H值大约为7.3,Eh值略低于-0.37。(4)庙梁金矿中流体包裹体为H2O-NaCl气液两相型和部分H2O-NaCl-CO2气液三相型以及少量的纯CO2型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172.1~345.2℃,主要集中在200~300℃之间,盐度介于0.6%~13.4%之间,密度为0.75~0.95g/cm3,成矿的压力为14.60~37.15Mpa,平均为25.82Mpa,深度为1.46~3.72Km,平均为2.58Km;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流体性质由中高温、中等盐度、低密度、富CO2的流体向中低温、中低盐度、中等密度、贫CO2的流体演化,流体的沸腾与压力降低是金矿沉淀富集的主要原因。(5)不同类型矿石中的黄铁矿的S、P同位素表明:黄铁矿中的硫为深部地幔硫混染了部分地壳中的硫;铅来自于地壳与地幔活动形成的造山带中,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与前人研究的南秦岭燕山期花岗岩体的铅同位素来源基本一致。(6)综合矿床所处的构造背景、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岩时代、矿物学、流体包裹体、同位素等特征,认为庙梁金矿为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中浅成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刘晓震[8](2019)在《烂泥沟金矿区中三叠统浊积岩系物源及构造背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烂泥沟金矿区坐落于南盘江盆北部,而南盘江盆地巨厚的浊积岩成为许多地质者的研究对象,对填充物的来源问题及沉积背景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取烂泥沟金矿区及其西南缘的尾若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野外调研,对浊积岩的沉积构造及岩石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结合前人对盆地古水流的研究成果,利用布格重力异常对物源方向进行大致判定;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及同位素测年测试,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内中三叠统许满组二段、三段浊积岩的物源和沉积构造背景,并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内中三叠统许满组二、三段沉积构造类型丰富、组合相对多样,主要表现为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其沉积构造类型主要归纳为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和包卷构造。(2)综合区域地质并结合南盘江盆地重力资料结果显示南盘江盆地地势为南高北低或东南高西北低,异常区域以册亨县-烂泥沟金矿区为界划分东西两个部分,其重力异常梯度变化存在差异:东或东南部变化幅度较小,北或西北部重力异常变化幅度较大;南盘江盆地中三叠世盆地基底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结合古水流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得出研究区内巨厚的中三叠统浊积岩系填充物来自盆地西南或南部。(3)物源分析时,主量元素判别源区风化程度指标指示物源区活跃程度相对较低,均指示源区为中等风化程度;微量、稀土元素测试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浊积岩的母岩主要是上地壳长英质源或酸性火山岩;测点大部分属于岩浆结晶锆石,而年龄谱系指示:研究区中三叠统许满组二段、三段浊积岩填充物主要来自南盘江盆地西南缘沿Song Ma缝合带、包括越北地块在内的哀牢山-八布洋构造带及盆地东南包括钦防褶皱带在内的云开地块。(4)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研究区的浊积岩沉积有岛弧参与,浊积岩沉积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环境。
张馨月[9](2019)在《贵州烂泥沟金矿区尾若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尾若金矿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南盘江盆地西北部,是烂泥沟金矿区外围的一个小型金矿床。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尽管前人对烂泥沟金矿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尾若金矿床矿床成因类型,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流体演化特征等研究程度整体较低。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野外详细的地质调查和采集典型代表性样品,对尾若金矿床中各类脉体的先后穿插关系、矿石组构特征、成矿流体来源以及硫化物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采用H-O同位素、电子探针(EPMA)和原位硫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尾若金矿床中Au的赋存状态以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有效厘定,并探讨了矿床成矿-成岩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金属硫化物之间的交代作用和先后穿插关系,将黄铁矿划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浸染状黄铁矿阶段(S1)和细脉状石英-黄铁矿阶段(S2)。(2)硫化物金的赋存状态和原位硫同位素研究表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是尾若金矿主要的载金矿物;Au主要以纳米级自然金(Au0)形式存在,少部分以固溶体(Au+)形式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原位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两个阶段形成的硫化物具有较为相似的硫同位素值,表明两个阶段具有相同的硫源,均来自于海相硫酸盐,TSR(热化学还原作用)是尾若金矿床硫酸盐的还原机制。(3)晚阶段细脉状石英-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尾若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类型较为简单,主要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10℃390℃之间,平均为216℃,指示尾若金矿床具有典型中-高温热液矿床的特性;流体包裹体中的气相成分大多为H2O和CO2,还有少量的CH4、N2、H2及CO气体;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有Na+、K+、Ca2+、Cl-和SO42-;流体包裹体测得的盐度较低,介于1%18%NaCl eqv之间,据此认为尾若金矿床属于中-低盐度矿床,且成矿压力偏高,成矿条件为弱酸性、低氧逸度的环境。(4)成矿流体δ18OH2O的变化范围在11.7‰17.1‰之间,δD值的范围在-73.8‰-65.4‰之间,推测成矿流体可能来自地层水。通过H-O同位素的测试结果,得出石英脉中δ18OSMOW值的变化范围在+22.7‰+26.1‰之间。说明热液中的氧极有可能是同一来源。综合成矿地质背景以及矿物氢氧同位素,推测尾若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为变质流体和地层水的混合流体。
王颖维[10](2019)在《新疆额尔齐斯成矿带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额尔齐斯金成矿带位于新疆北部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碰撞结合处。本文对额尔齐斯构造带金矿的成矿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方法包括对岩石化学、同位素定年、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在对成矿带内的金坝金矿和科克萨依金矿进行解剖研究基础上,对比研究了成矿带东(中)西段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及成矿机制,剖析了构造-岩浆-变质热事件与成矿作用关系,并建立了额尔齐斯构造带金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为进一步的找矿勘探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支持。对额尔齐斯成矿带内与金成矿相关的一些岩浆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西段的哈巴河斜长花岗岩具有Si02过饱和,中等铝、贫钠质的特点。斜长花岗岩轻稀土相对富集,Eu亏损。微量元素Rb、Ba、Th、La、Ce等相对富集,Ta、Nb、Sr、Zr、Yb等相对亏损。年代学研究显示,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31±3.4Ma。认为斜长花岗岩是俯冲带环境的产物,其岩浆岩的构造环境可能为火山岛弧环境。成矿带中段的萨尔布拉克金矿区石英斑岩亦具Si02过饱和,中等铝、贫钠质的特点。轻稀土相对富集,为V字型右倾配分曲线,微量元素富集 Rb、Ba、Th、U、Nb、Sr、Zr、Ce,亏损 Ta、La、Hf、Nd 等;石英斑岩显示轻Eu亏损,δEu值(0.27~0.31)<0.95为明显的负异常。石英斑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其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97.8±1.4Ma,可能是大陆板内构造环境的产物。中段阿克塔斯金矿的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火山岩主要为基性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其次有苦橄岩等。火山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部分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火山岩微量元素含量整体较高,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流体包裹体重点研究了额尔齐斯构造带西段的金坝金矿和东段的科克萨依金矿。金坝金矿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水溶液包裹体和C02-H20包裹体,少量碳质流体包裹体。成矿早阶段的均一温度较高,范围在262~401℃,主成矿阶段的在200~280℃。成矿流体属低盐度的H20-NaCl-C02体系。金坝金矿成矿流体的演化表现为:从早期和中期的中高温热液向中晚期的中低温、中低盐度的盐水溶液演化。科克萨依金矿的包裹体类型也是水溶液包裹体和C02-H20包裹体,早期的剪切片理化阶段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反映中高温热液特征,较晚成矿阶段石英脉的包裹体具有中低温特征。与额尔齐斯构造带其它金矿对比,如赛都、萨尔布拉克等,金矿成矿流体都表现为早期以中高温、富C02为特征,晚期演化成中低温盐水溶液体系的特征。金坝金矿内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体为金矿化提供重要成矿物质来源,玛尔卡库里韧性剪切带为成矿热液活动提供了空间,在构造-蚀变作用形成的蚀变带和石英脉中富集了金。金坝矿区成矿硫源(δ34S范围为3.42‰~8.71‰,平均值为6.30‰)为地壳深部即深源硫特征。东段科克萨依金矿受卡拉先格尔-接勒卡拉它乌断裂、克孜勒它乌断裂控制,剪切带构造为主要控矿因素,热液蚀变对成矿也起重要作用。硫同位素特点反映区内金矿床具有复杂的成矿作用,其成矿物质具多来源特点。从硫同位素区域分布特点看,西部的赛都金矿、金坝金矿硫同位素相对富集重硫,逐渐向中部萨尔布拉克金矿,至东部科克萨依金矿,硫同位素趋向于变轻。推测西部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活动更密切,而东部金矿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对成矿影响更大。成矿带上各金矿的H-O同位素组成均反映成矿流体早期具有变质水(和岩浆水)的特征,晚期混合了大气降水。额尔齐斯构造带的金矿化成带分布、分段集中于额尔齐斯构造带两侧的次级断裂带内。成矿构造具有向西发散、向东收敛的特点。带内金矿化持续时间长,成矿集中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泥盆纪、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及海西中晚期中酸性岩体是矿体的主要容矿岩石。额尔齐斯金矿带内韧性剪切与岩浆活动复合控矿特征明显,多期次多阶段耦合成矿作用显着。频繁的火山岩浆活动提供了成矿的热源和部分物源,促进地层中金的活化迁移。带内金矿成矿流体具有相似的演化特征。长期的变质变形作用形成了多期次、多形式的叠加,造成地层中的金及其他成矿元素再活化。额尔齐斯构造岩浆成矿带内特定的金矿有利成矿部位,只要有充足的金源供给,就可以形成金矿床。额尔齐斯金矿带的金元素主要是在中低温、中浅-中深成环境下,随岩浆热液、变质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活化、迁移、富集成矿,成矿热液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的特点。完善了额尔齐斯金矿带内西、中、东部的构造-变质-流体演化体系,建立了额尔齐斯构造带金矿成矿模式。
二、第一届全国黄金矿床矿物学与成因矿物学学术会议简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届全国黄金矿床矿物学与成因矿物学学术会议简况(论文提纲范文)
(1)延边地区闹枝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拟解决问题与研究思路 |
1.4 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古生代地层 |
2.1.2 中生代地层 |
2.1.3 新生代地层 |
2.2 区域侵入岩 |
2.2.1 古生代侵入岩 |
2.2.2 中生代侵入岩 |
2.2.3 新生代侵入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盆山构造 |
2.3.2 断裂构造 |
2.4 区域金属矿产资源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3.2 矿体特征 |
3.3 围岩蚀变特征 |
3.4 矿石类型、特征与成矿过程 |
3.5 小结 |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
4.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4.1.1 流体包裹体 |
4.1.2 稳定同位素 |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1 显微岩相学特征 |
4.2.2 显微测温结果与成矿深度估算 |
4.2.3 流体密度与成矿压力 |
4.2.4 流体包裹体成分 |
4.3 H-O同位素特征 |
4.4 S-Pb同位素特征 |
4.4.1 S同位素 |
4.4.2 Pb同位素 |
4.5 小结 |
第5章 同位素年代学与成岩成矿时代 |
5.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5.1.1 锆石U-Pb定年 |
5.1.2 金属硫化物Rb-Sr定年 |
5.2 U-Pb定年结果 |
5.2.1 早侏罗世花岗闪长岩 |
5.2.2 早白垩世侵入杂岩 |
5.2.3 早白垩世火山岩 |
5.3 Rb-Sr定年结果 |
5.4 小结 |
第6章 成矿斑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
6.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6.1.1 主微量、同位素分析 |
6.1.2 成矿元素分析 |
6.2 显微岩相学特征 |
6.3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3.1 闪长岩类(辉长闪长岩-闪长玢岩) |
6.3.2 花岗质岩石(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 |
6.4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
6.5 早白垩世侵入杂岩的成因 |
6.5.1 辉长闪长岩成因 |
6.5.2 闪长玢岩成因 |
6.5.3 花岗质岩石成因 |
6.6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7 小结 |
第7章 成矿作用、成矿机理与成矿地质模式 |
7.1 成矿作用源-运-储框架 |
7.1.1 矿质起源与岩浆作用的制约 |
7.1.2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
7.1.3 矿质沉淀机制 |
7.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7.3 成矿地质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内蒙古乌奴耳锌铅银钼多金属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矿区交通位置及地理概况 |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1 选题来源 |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乌奴耳矿床研究现状 |
1.3.2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现状 |
1.3.3 闪锌矿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
1.3.4 矿床成矿年龄研究方法 |
1.3.5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构造单元划分 |
2.2.2 主要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2.4 区域构造演化 |
2.4.1 古亚洲洋构造旋回 |
2.4.2 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旋回 |
2.4.3 太平洋构造旋回 |
2.5 区域矿产 |
2.5.1 时间分布规律 |
2.5.2 空间分布规律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化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石组分 |
3.3.3 矿石结构构造 |
3.3.4 围岩蚀变 |
3.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含矿岩浆岩成因及成岩动力学背景 |
4.1 岩相学特征 |
4.2 年代学特征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 岩浆岩放射性同位素特征 |
4.4.1 Pb同位素 |
4.4.2 Hf同位素 |
4.5 岩浆岩成因类型 |
4.5.1 成岩温度 |
4.5.2 岩石成因类型 |
4.6 成岩动力学背景 |
4.7 岩浆演化及岩浆与成矿的关系 |
第五章 矿床成因 |
5.1 闪锌矿研究 |
5.1.1 闪锌矿矿物学特征 |
5.1.2 闪锌矿主微量元素特征 |
5.1.3 闪锌矿中的“黄铜矿病毒”成因 |
5.1.4 闪锌矿对成矿环境的指示 |
5.2 成矿年龄 |
5.2.1 围岩、岩体对成矿年龄的限定 |
5.2.2 热液锆石对成矿年龄的限定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5.3.1 硫同位素 |
5.3.2 铅同位素 |
5.4 成矿流体演化 |
5.4.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2 绿泥石温度计 |
5.4.3 H-O同位素特征 |
5.4.4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
5.5 成矿模式 |
5.5.1 乌奴耳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 |
5.5.2 乌奴耳矿床成矿模式 |
第六章 乌奴耳勘查区成矿远景预测 |
6.1 外围成矿预测 |
6.1.1 地质依据 |
6.1.2 地球化学依据 |
6.1.3 地球物理依据 |
6.1.4 找矿靶区预测 |
6.2 深部成矿预测 |
6.2.1 构造依据 |
6.2.2 岩石蚀变矿物组合依据 |
6.2.3 岩石地球化学原生晕依据 |
6.2.4 深部成矿潜力预测 |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Ⅰ |
图版Ⅱ |
图版Ⅲ |
图版Ⅳ |
附图1 乌奴耳勘查区地质-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图 |
附图2 乌奴耳勘查区高精度磁测量解释推断图 |
附图3 乌奴耳勘查区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 |
附图4 乌奴耳勘查区视电阻率等值线平面图 |
附图5 乌奴耳勘查区地物化综合信息及找矿靶区预测 |
附图6 207 勘探线剖面岩石破碎等值线图 |
附图7 207 勘探线剖面岩石蚀变矿物含量等值线图 |
附图8 207 勘探线剖面岩石原生晕地球化学异常图 |
附表1 乌奴耳矿床岩浆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数据 |
附表2 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主量(wt.%)、微量和稀土(ppm)元素含量 |
附表3 中细粒正长花岗斑岩主量(wt.%)、微量和稀土(ppm)元素含量 |
附表4 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主量(wt.%)、微量和稀土(ppm)元素含量 |
附表5 乌奴耳矿床岩浆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附表6 蚀变矿化样品全岩主量元素(wt.%)和微量元素(ppm)含量 |
附表7 乌奴耳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含量 |
附表8 乌奴耳矿床热液锆石及碎屑锆石U-Pb定年数据 |
附表9 乌奴耳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统计数据 |
附表10 乌奴耳矿床绿泥石电子探针数据及温度计算结果 |
(3)安徽铜陵桂花冲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现状 |
1.1.1 研究区概况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1.3 研究内容、拟解决问题及论文完成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问题 |
1.3.3 论文完成工作量 |
1.4 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 |
1.5 论文进度安排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2.1 戴公山背斜 |
3.2.2 青山推覆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特征 |
3.5 矿石矿物特征 |
3.5.1 矿石矿物 |
3.5.2 脉石矿物 |
3.5.3 其他矿物 |
3.6 围岩蚀变 |
3.7 成矿期次 |
3.8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8.1 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 |
3.8.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第四章 岩浆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岩相学特征 |
4.1.1 青山岩体 |
4.1.2 桂山岩体 |
4.2 成岩年代学 |
4.2.1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
4.2.2 成岩年龄 |
4.3 地球化学特征 |
4.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方法 |
4.3.2 主量元素 |
4.3.3 微量与稀土元素 |
4.3.4 岩石成因 |
第五章 矿床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研究 |
5.1 矿床成矿条件 |
5.1.1 控矿地层 |
5.1.2 控矿构造 |
5.1.3 控矿岩浆岩 |
5.2 成岩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5.3 与姚家岭矿床对比 |
5.4 找矿方向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锰矿研究现状 |
1.2.1 全球锰矿资源概况 |
1.2.2 锰矿床成因类型 |
1.2.3 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现状 |
1.2.4 我国锰矿研究与勘查历史 |
1.2.5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3.1 区域重力特征 |
2.3.2 区域航磁特征 |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典型锰矿床地质特征 |
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
3.1.1 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 |
3.1.2 穆呼—玛尔坎土锰矿床 |
3.2 西南天山吉根锰矿远景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玛尔坎苏锰矿带 |
4.1.1 主量元素特征 |
4.1.2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 |
4.1.3 碳和氧同位素特征 |
4.2 吉根锰矿远景区 |
4.2.1 主量元素 |
4.2.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锰期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5.1 石炭系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5.1.1 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 |
5.1.2 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C1w) |
5.2 下泥盆统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5.2.1 沉积相 |
5.2.2 沉积环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 |
6.1 锰的物质来源 |
6.2 锰沉积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
6.3 锰的成矿作用 |
6.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
6.3.2 西南天山吉根地区锰的成矿作用 |
6.4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床富锰矿石形成机制 |
6.4.1 锰质供给具有多来源特点 |
6.4.2 Mn与Fe分离与富集 |
6.4.3 含炭质含锰岩系具热水沉积特征 |
6.4.4 沉积成岩—成矿过程有利的物理化学条件 |
6.4.5 小结 |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7.1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
7.2 锰矿床保存的构造因素——构造改造 |
7.3 锰矿床成矿规律 |
7.4 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对比 |
7.5 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 |
7.5.1 玛尔坎苏锰矿带喀拉苏勘查区 |
7.5.2 吉根远景区 |
7.6 成矿预测 |
7.6.1 预测准则 |
7.6.2 主要找矿标志 |
7.6.3 锰矿床找矿靶区预测 |
7.7 沉积型锰矿床有效的找矿方法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8.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成矿流体与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钨矿资源分布与用途 |
1.2.2 成矿流体与成矿机制研究现状 |
1.2.3 大湖塘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特征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3.4 大岭上矿段 |
3.4.1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4.2 围岩蚀变 |
3.4.3 成矿阶段 |
3.5 石门寺矿段 |
3.5.1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5.2 围岩蚀变 |
3.5.3 成矿阶段 |
3.6 狮尾洞矿段 |
3.6.1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6.2 围岩蚀变 |
3.6.3 成矿阶段 |
3.7 一矿带矿段 |
3.7.1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7.2 围岩蚀变 |
3.7.3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成矿流体研究 |
4.1 样品准备与测试方法 |
4.1.1 流体包裹体测温 |
4.1.2 氢氧同位素分析 |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显微测温 |
4.2.1 大岭上矿段流体特征 |
4.2.2 石门寺矿段流体特征 |
4.2.3 狮尾洞矿段流体特征 |
4.2.4 一矿带矿段流体特征 |
4.3 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4.4 H-O同位素 |
4.5 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流体差异 |
第五章 成矿物质来源 |
5.1 样品制备与测试方法 |
5.2 Pb同位素示踪 |
5.3 原位S同位素示踪 |
第六章 热液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 |
6.1 样品准备与测试方法 |
6.1.1 白钨矿和磷灰石的OM-CL成像 |
6.1.2 电子探针主量元素 |
6.1.3 微量元素的原位LA-ICP-MS分析 |
6.1.4 Sr同位素 |
6.1.5 B同位素 |
6.2 白钨矿微量元素特征 |
6.3 磷灰石微量元素特征 |
6.4 白钨矿和磷灰石Sr同位素 |
6.5 电气石主量元素、B同位素 |
第七章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机制 |
7.1 成矿流体来源 |
7.2 成矿流体演化 |
7.3 水岩反应:一种重要的钨成矿机制 |
7.4 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成矿模式 |
第八章 区域找矿勘查启示 |
8.1 大湖塘与其他超大型钨矿成矿规律总结 |
8.2 赣北钨矿带与赣南钨矿带的对比 |
8.3 赣北区域找矿的启示 |
第九章 结论与问题 |
9.1 主要结论 |
9.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绿松石概述 |
1.2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
1.3 绿松石研究现状 |
1.3.1 基本特征和应用 |
1.3.2 矿床成因 |
1.3.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成果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 |
2.2 宁芜盆地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矿产资源 |
2.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 |
2.3.1 绿松石矿床分布 |
2.3.2 岩石类型 |
2.3.3 岩石蚀变 |
3 典型绿松石矿床特征 |
3.1 大黄山绿松石矿床 |
3.1.1 矿床地质 |
3.1.2 矿化特征 |
3.2 笔架山绿松石矿床 |
3.2.1 矿床地质 |
3.2.2 矿化特征 |
3.3 绿松石矿床与磁铁矿矿床空间关系 |
3.4 绿松石伴生(共生)矿物 |
4 矿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
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
4.1.1 样品特征 |
4.1.2 测试方法 |
4.2 矿相学特征 |
4.2.1 绿松石产出特征 |
4.2.2 背散射(BSE)图像 |
4.3 矿物学特征 |
4.3.1 结构特征 |
4.3.2 显微形貌(SEM)特征 |
4.3.3 化学成分 |
4.4 非晶质绿松石 |
4.4.1 矿物学特征 |
4.4.2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4.4.3 现象和讨论 |
5 宝石学和谱学特征 |
5.1 宝石学特征 |
5.1.1 常规特征 |
5.1.2 绿松石分类 |
5.1.3 原料品质评价和分级 |
5.1.4 成品品质评价和分级 |
5.2 谱学特征 |
5.2.1 红外光谱特征 |
5.2.2 拉曼光谱特征 |
5.3 差热分析 |
5.3.1 热重曲线 |
5.3.2 差热曲线 |
5.4 绿松石颜色 |
5.4.1 颜色类型 |
5.4.2 化学成分与颜色 |
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
6.1.1 样品特征 |
6.1.2 测试方法 |
6.2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
6.2.1 黄铁矿化学成分 |
6.2.2 蚀变矿物化学成分 |
6.3 绿松石和磷灰石主量元素特征 |
6.4 微量元素特征 |
6.4.1 黄铁矿微量元素 |
6.4.2 绿松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 |
6.5 稀土元素特征 |
6.5.1 黄铁矿和绿松石稀土元素 |
6.5.2 绿松石和磷灰石稀土元素 |
6.6 硫同位素特征 |
7 矿床成因 |
7.1 成矿条件 |
7.2 成矿流体(热液)特征 |
7.2.1 成矿流体(热液)来源 |
7.2.2 成矿流体(热液)性质 |
7.3 成矿物质来源 |
7.3.1 P组分来源 |
7.3.2 Cu组分来源 |
7.3.3 Al组分来源 |
7.3.4 Fe组分来源 |
7.4 成因类型和成矿阶段 |
7.4.1 成因类型判定依据 |
7.4.2 成矿阶段 |
7.5 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 |
7.5.1 假象成矿阶段(假象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
7.5.2 热液成矿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
7.5.3 成矿后改造阶段 |
7.5.4 矿化范围 |
8 成矿预测 |
8.1 找矿方向 |
8.2 找矿标志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陕西省山阳县庙梁金矿床的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金矿床类型 |
1.3.2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3 庙梁矿区以往的地质工作 |
1.3.4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4 研究的目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任务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内容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位置及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1.4 矿区角砾岩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合 |
3.3.2 矿石结构 |
3.3.3 矿石构造 |
3.4 金矿物特征及赋存状态 |
3.4.1 金的赋存状态 |
3.4.2 金的成分特征 |
3.5 围岩蚀变 |
3.6 成矿阶段划分 |
第四章 成矿岩体中造岩矿物学特征研究 |
4.1 岩相学研究 |
4.1.1 花岗斑岩 |
4.1.2 花岗闪长玢岩 |
4.2 造岩矿物研究 |
4.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4.2.2 斜长石 |
4.2.3 钾长石 |
4.2.4 黑云母 |
4.2.5 角闪石 |
4.3 成岩的物理化学条件 |
4.4 岩石成因 |
4.5 构造环境 |
第五章 矿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
5.1 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5.1.2 黄铁矿的主量元素特征 |
5.1.3 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 |
5.1.4 黄铁矿的元素相关性分析 |
5.2 其它载金矿物矿物学特征 |
5.2.1 磁黄铁矿 |
5.2.2 黄铜矿 |
5.2.3 毒砂 |
5.2.4 方铅矿 |
第六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
6.1 样品及分析方法 |
6.2 岩相学特征 |
6.3 包裹体测温及热力学参数 |
6.3.1 均一温度 |
6.3.2 盐度 |
6.3.3 密度 |
6.4 捕获压力与侵位深度 |
6.5 包裹体成分分析 |
第七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探讨 |
7.1 岩浆岩的成矿潜力研究 |
7.2 成矿物质来源 |
7.2.1 矿物的标型特征 |
7.2.2 硫同位素特征 |
7.2.3 铅同位素特征 |
7.3 成矿流体的性质 |
7.3.1 流体的演化特征 |
7.3.2 流体的不混溶性与成矿 |
7.4 与柞—山矿集区内金矿床特征对比 |
7.5 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
第八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8.1 结论 |
8.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烂泥沟金矿区中三叠统浊积岩系物源及构造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1 选题依据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1.6 研究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南盘江盆地地质背景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层 |
第三章 沉积学特征 |
3.1 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 |
3.2 岩石学特征 |
3.3 沉积构造特征 |
3.4 实测地层剖面 |
第四章 许满组浊积岩系地球化学 |
4.1 样品处理分析方法 |
4.2 主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4.3 微量元素特征 |
4.4 稀土元素特征 |
4.5 锆石U-PB年代学 |
4.5.1 样品处理方法 |
4.5.2 锆石形态及内部结构 |
4.5.3 U、Th含量及Th/U |
4.5.4 U-Pb同位素年龄谱系 |
第五章 物源区及构造背景讨论 |
5.1 物源区研究 |
5.1.1 物源区的风化特征 |
5.1.2 源岩的成分特征 |
5.1.3 锆石年代学特征 |
5.1.4 物源区讨论 |
5.2 构造背景 |
5.2.1 主量元素对沉积构造背景指示 |
5.2.2 微元素对沉积构造背景指示 |
5.2.3 稀土元素对构造背景指示 |
5.3 盆地属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附录D 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
(9)贵州烂泥沟金矿区尾若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美国内华达洲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典型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3 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4 烂泥沟金矿区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 |
1.2.5 尾若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论文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床地质 |
3.2.1 矿体形态、规模、产状 |
3.2.2 矿石特征 |
3.2.3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 |
4.1 测试方法 |
4.1.1 电子探针(EPMA) |
4.1.2 原位硫同位素 |
4.2 测试结果 |
4.2.1 电子探针(EPMA)测试结果 |
4.2.2 原位硫同位素测试结果 |
4.3 金的赋存状态 |
4.4 硫的来源 |
4.5 H_2S形成的主要机制 |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5.1 样品特征与测试方法 |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3 流体包裹体温度、盐度 |
5.4 流体包裹体化学成分特征 |
5.5 流体包裹体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估算 |
5.6 成矿流体来源 |
第六章 讨论 |
6.1 同位素特征 |
6.2 成矿流体性质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
7.2.1 存在的问题 |
7.2.2 进一步工作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附录 D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
(10)新疆额尔齐斯成矿带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完成工作量 |
1.7 主要研究成果 |
2 文献综述 |
2.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岩浆岩 |
2.2 额尔齐斯构造成矿带金成矿特征 |
2.2.1 额尔齐斯构造成矿带金矿资源类型 |
2.2.2 额尔齐斯构造成矿带主要金矿研究进展 |
3 成矿构造-岩浆环境研究 |
3.1 主要岩浆岩的岩石学特征 |
3.1.1 金坝地区 |
3.1.2 萨尔布拉克-阿克塔斯一带 |
3.1.3 萨尔布拉克石英斑岩 |
3.2 研究方法 |
3.3 岩石化学 |
3.3.1 金坝金矿 |
3.3.2 萨尔布拉克金矿 |
3.3.3 阿克塔斯金矿 |
3.4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 |
3.4.1 金坝金矿 |
3.4.2 萨尔布拉克金矿 |
3.4.3 阿克塔斯金矿 |
3.5 锆石LA-ICPMS定年 |
3.5.1 金坝金矿哈巴河岩体 |
3.5.2 萨尔布拉克金矿石英斑岩体 |
3.6 本章小结 |
4 矿床地质研究 |
4.1 金坝金矿 |
4.1.1 矿区地质 |
4.1.2 矿体特征 |
4.1.3 矿石特征 |
4.1.4 围岩蚀变与成矿阶段 |
4.2 科克萨依金矿 |
4.2.1 矿区地质 |
4.2.2 构造与矿脉分布特征 |
4.2.3 围岩蚀变与成矿阶段 |
4.2.4 构造-蚀变与金矿化关系 |
4.3 本章小结 |
5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
5.1 流体成矿作用研究 |
5.1.1 样品特征与研究方法 |
5.1.2 包裹体岩相学 |
5.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5.1.4 包裹体成分测试 |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5.2.1 氢氧同位素研究 |
5.2.2 硫同位素研究 |
5.3 流体来源及成矿机制 |
5.3.1 金坝金矿 |
5.3.2 萨尔布拉克金矿 |
5.3.3 科克萨依金矿 |
5.3.4 额尔齐斯金矿带矿床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额尔齐斯金成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模式 |
6.1 成矿地质条件 |
6.1.1 构造条件 |
6.1.2 赋矿地层条件 |
6.1.3 岩浆岩条件 |
6.1.4 区域变质条件 |
6.2 额尔齐斯金矿带成矿特征及分布规律 |
6.2.1 金矿床分布规律 |
6.2.2 金矿床成矿特征 |
6.3 成矿模式 |
6.3.1 成矿概念模式 |
6.3.2 成矿模式图 |
6.3.3 找矿模型 |
6.3.4 找矿前景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成果 |
7.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第一届全国黄金矿床矿物学与成因矿物学学术会议简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延边地区闹枝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晓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2]内蒙古乌奴耳锌铅银钼多金属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D]. 范谢均.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3]安徽铜陵桂花冲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D]. 刘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4]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臧忠江.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5]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成矿流体与成因机制研究[D]. 彭宁俊.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6]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D]. 沈崇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7]陕西省山阳县庙梁金矿床的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研究[D]. 陈永康. 长安大学, 2020(06)
- [8]烂泥沟金矿区中三叠统浊积岩系物源及构造背景研究[D]. 刘晓震.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8)
- [9]贵州烂泥沟金矿区尾若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D]. 张馨月.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新疆额尔齐斯成矿带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研究[D]. 王颖维.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