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用LPG气瓶的安全性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吕弘鹏[1](2021)在《火烧条件下碳纤维缠绕铝内胆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氢能源具有能量密度大、燃烧热值高、来源广泛、零污染、零排放等优点,是公认的清洁能源。氢气具有较低的爆炸下限、较大的爆炸极限范围和较小的点火能。在氢气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泄漏爆炸风险,安全性是影响氢能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火灾环境大尺度试验、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模拟和理论研究等手段,研究碳纤维缠绕铝内胆车用高压储氢瓶在火烧条件下的温压响应特性及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对其爆炸危险性进行快速评估。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试验研究。通过35MPa和70MPa高压储氢瓶火灾环境大尺度火烧型式试验,重点研究了火烧条件下高压储氢瓶外壁面温度响应规律、内部压力响应规律,通过改变试验对象的容积研究其对高压储氢瓶的爆炸危险性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在点火、局部火烧、整体火烧和泄压/爆炸不同阶段,壁面温度和瓶内压力的变化规律不同,在不同容积的三种35MPa高压储氢瓶的对比中,升压5%和升压10%所需的时间呈现出随着容积的增加而延长。(2)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数值模拟。建立了流-固共轭传热模型和爆炸冲击波模型,分别针对安全泄放装置(Thermally activated pressure relief device,TPRD)激活前高压储氢瓶壁面温度变化规律、内部温度及压力变化规律和TPRD失效时高压储氢瓶爆炸冲击波传播和爆炸冲击波超压进行具体分析。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火烧过程中,高压储氢瓶外壳、内胆和氢气的温度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180s为53L-35MPa高压储氢瓶局部火烧相对安全的黄金时间。在爆炸过程中忽略气瓶壁面作用的情况下,xy平面的流场整体呈现出均匀规则的对称结构,爆炸冲击波的前端呈球面状向四周传播,爆炸中心附近的空气被急速压缩产生负压区,靠近地面部分的冲击波强度略有增强。距离爆炸中心距离较近时,爆炸冲击波的传播速度较快。随着距离的增加,其传播速度不断衰减。(3)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快速评估。对研究对象在状态方程、爆炸指标、评估标准等方面建立了理论分析体系,以比例距离为指标,建立了高压储氢瓶爆炸超压的预测模型。基于Webstorm开发工具开发了气瓶爆炸危险性评估软件,实现了气瓶基本物性参数、爆炸冲击波超压、危险区域等的快速评估。
路熙昌[2](2020)在《城镇液化石油气供应站泄漏防护技术及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化石油气(以下简称LPG)具有易燃易爆炸的特性,在日常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一旦引发大量泄漏,极易与周围空气混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1],一遇明火,极易导致爆燃事故的发生,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伤亡。LPG供应站作为LPG的运输、储存的中介,自然成为事故的多发地点,城镇重大危险源之一。因此,为了防止LPG泄漏导致的重大事故灾害的发生,本文着重对LPG供应站各功能区泄漏原因和泄漏部位进行分类研究,分析泄漏造成的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针对LPG不同泄漏类型的泄漏特性,分别确定最合理、最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方案,尽可能将事故危险程度降到最低,对LPG供应站日常的泄漏防范以及泄漏发生后的处理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德州禹城某LPG供应站为研究基础,对站区内各功能区的泄漏源进行分类总结,根据各泄漏源不同的泄漏特性,分析可能造成的事故灾害,分别提出最有效的泄漏预防和事故处理措施。同时采用实际数据统计与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整个站区为泄漏范围,对站区内的建筑、设备进行简化,利用ICEM软件建立物理模型,并借助FLUENT软件,对LPG供应站内泄漏几率最大、造成事故灾害最严重的储罐区的泄漏扩散情况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总结LPG泄漏扩散的规律,通过其规律特点,提出合理的事故应急方案,并针对该LPG供应站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四点:(1)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整理结果确定采用CFD数值模拟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LPG储罐供应站防泄漏扩散进行模拟研究。(2)根据泄漏控制点(储罐区,卸车区,罐装区,工艺管线,设备)的不同,对泄漏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不同泄漏点的泄漏原因和泄漏特性,同时确定不同泄漏控制点的危险程度。(3)采用FLUENT软件的优势对LPG供应站内最薄弱、危险性最大的泄漏部位储罐区进行泄漏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得出LPG储罐泄漏的扩散规律和泄漏特点,分析事故处理的措施。(4)根据各功能区的安全隐患,从安全监控、泄漏封堵、安全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各功能区的泄漏防护措施。以禹城某LPG供应站为例,着重对LPG储罐底部泄漏过程及堵漏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找出该LPG供应站在泄漏防护技术的缺陷,并提出改造方案,确保LPG供应站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行。
贾松青[3](2020)在《Ⅳ型LPG气瓶充装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化石油气(LPG)是城市燃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液化石油气瓶在充装和使用过程中潜藏着危险,如果发生事故将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气瓶充装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温升效应。严重情况下,复合LPG气瓶纤维缠绕层的机械性能可能降低,直接影响气瓶的安全使用。研究复合LPG气瓶在反复充装过程中热力参数变化对保证气瓶的安全使用意义重大。本文对液化石油气高密度聚乙烯内胆玻璃纤维全缠绕气瓶(Ⅳ型LPG气瓶)进行了LPG和空气两种介质的充装试验,分析了充装过程中气瓶内压力和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对Ⅳ型LPG气瓶用空气介质进行压力循环试验,探究了各种试验参数对压力循环过程的影响。在简化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Ⅳ型LPG气瓶充装过程模拟的二维轴对称模型,并用充装试验结果对其进行了检验证实。利用构建的仿真模拟模型,研究了各种充装参数对模拟充装LPG和空气两种介质过程的影响。获得的结论如下:(1)充装LPG过程中气瓶产生的内热,即温度变化主要受压缩、节流效应、流体动能的内能转化量、相变释放的气化潜热和环境热交换等因素的影响。Ⅳ型LPG气瓶充装空气时的温升比充装LPG时的温升高24℃,用空气作为充装介质时,更易发现气瓶机械性能的变化,可以通过空气压力循环试验研究温升对Ⅳ型LPG气瓶安全性能的影响。(2)空气压力循环试验中,通过相当的循环次数,气瓶温度稳定在29.0℃。阀门处压力、进气温度与气瓶各测点温度近似线性关系。增加保压时间会引起气瓶各测点温度的升高,瓶内中部温度最大升高到35.1℃。在3.2 MPa、16.7℃下选择循环速率0.55次/min以便更好地检查压力循环效果。(3)模拟充装LPG时,随着进口速度的增大,瓶底和瓶中高温区域逐渐扩大,液相体积分数增大。模拟充装空气时,无金属棒模型模拟相比有金属棒模型模拟,充装时间缩短6 s,最终温升减少3℃。进口管径对充装最终温升的影响较小。进气温度为15.5℃的模型模拟相比进气温度为21.8℃的模型模拟,充装时间缩短4 s,最终温升减少2℃。在相同的压力入口条件下,进气温度越大,气瓶最终温升越大。
陈圣望[4](2020)在《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佛山市为例》文中提出液化石油气瓶安全是我国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液化石油气瓶的数量急剧上升,总量庞大,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日益明显。液化石油气瓶盛装的液化石油气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的特点,一旦使用管理不当,易发生爆燃、爆炸事故,威胁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液化石油气瓶不同于普通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其不仅涉及到容器包装物的质量安全,更因为其处于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各利益相关方对其安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普遍存在市场竞争无序、气瓶权责不清等问题,安全监管难。虽然相关政府部门每年下大力气进行专项整治,但效果不佳,难以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要。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现有监管模式,实现对液化石油气瓶更加有效的安全监管,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调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运用监管整体性、信息不对称、可追溯性理论等理论分析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现状,对其存在的液化石油气市场竞争失序、安全管理混乱、多头监管,“黑气”猖獗、保险理赔困难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治理经验,提出了完善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机制和协同治理体系、建立液化石油气瓶充装质量安全溯源制度和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探索推动液化石油气瓶经营单位产业联盟和信用体系建设等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的策略。为转变液化石油气瓶传统监管理念和方式,努力营造自我约束、优胜劣汰的气瓶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有效保障液化石油气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王泽涛[5](2019)在《喷射火环境下长管拖车气瓶热响应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清洁能源天然气因其廉价、开采运输便捷而广泛应用于工业、社会及日常生活中,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ural Gas,CNG)是其主要存储形式之一。长管拖车是运送CNG的主要工具,一旦发生火灾,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国内外相关标准均要求长管拖车气瓶进行火烧型式试验以研究气瓶在火灾或高温环境下的热响应行为,以此评价其安全性能。气瓶火烧型式试验危险程度高,易发生爆炸事故,因此现有研究多会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辅助观测火灾环境下气瓶的热响应行为,从而降低试验风险,加快研究进度,节约经济成本,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并能预测到试验无法得到的压力场、温度场等数据。本研究通过气瓶喷射火火烧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火灾环境下长管拖车气瓶热响应行为进行研究。针对试验过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完成气瓶火烧试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气瓶内部压力、温度场在喷射火条件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现代工业中三维小孔喷射火模拟网格无关性研究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以二维模型代替三维模型求解喷射孔网格分辨率方法。研究表明,喷射火数值模拟过程中,二维、三维数值模型网格无关性规律表现一致,但无法保证二维模型多场参数准确性,建议大型喷射流计算域中可采用二维模型确定喷射孔网格所需尺寸,然后再开展喷射火三维模型数值仿真计算。(2)开展了长管拖车气瓶火烧试验,以此建立了长管拖车气瓶火烧试验数值模型,得到了气瓶及瓶内介质热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火灾下长管拖车气瓶底部热流密度最大,为气瓶易失效部位。气瓶内气体压力、温度在火灾初期基本不变,但在中、后期呈线性规律上升。试验数据与模拟数据吻合良好。(3)针对长管拖车气瓶防火挡板作用开展了挡板防护下气瓶火烧试验,并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有无挡板情况下气瓶及瓶内气体响应规律。研究表明无挡板时气瓶内气体温度、压力上升较快,有挡板时气体温度、压力上升较慢,二者结果相差较大,说明火灾环境中气瓶挡板对气瓶具有显着防护作用。
李文龙[6](2019)在《汽油/CNG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燃气系统匹配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石油资源的日趋匮乏及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恶化,储量充分且价格低廉的天然气作为清洁替代能源已陆续应用于各种车型,天然气作为代用燃料不仅可降低使用成本,同时也符合国家能源政策导向。本文针对合作客户提供的某款汽油车,通过对燃气系统的匹配,改装为汽油/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ural Gas,简称CNG)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并通过标定匹配,使其各项指标达到客户要求。本文首先对天然气和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之后对发动机现有的几种燃烧技术进行了对比,确定了CNG燃料运行工况采用当量燃烧的方案。根据客户要求,制定了整体开发流程,并明确了整车开发目标。在标定匹配前,先是对汽油发动机进行改装,使其实现两用燃料的功能,同时对整车进行燃气系统软、硬件的选型、匹配及安装,使整车状态达到燃气改装车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发动机及整车进行标定来达到综合性能指标。为验证标定匹配后的整车性能是否满足开发目标,首先在试验台架上进行了发动机性能验证试验,得出发动机在天然气模式下最大修正功率、最大修正扭矩分别为64.2kW、123.85N?m,相较于汽油模式下最大修正功率、最大修正扭矩分别下降了13.67%、9.97%,符合动力性下降15%以内的开发目标;发动机最小气耗率范围约为230g/(kW?h),该范围扭矩整体在100N?m至120N?m之间,比较接近其最大扭矩,符合发动机对大扭矩工况的需求,同时也有较好的燃油经济适应性。通过对整车道路及排放验证试验,得出了整车驾驶性能达到开发目标及整车排放性能满足客户国六排放标准要求的结论。其中测试排放污染物HC、CO及NOx分别为46mg/km、204mg/km及16mg/km,按照国六b阶段排放标准,劣化后分别占比77.5%、42.4%及62.0%。最后通过整车极限工况驾驶性能试验,验证了其在极限工况下的可靠性。
刘新[7](2017)在《燃气汽车改装及加气站建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国内外燃气能源、燃气汽车以及加气站的发展与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重点对重庆和广州两地燃气汽车的成功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通过将常规燃油汽车改装成以CNG或LPG为燃料的燃气汽车,对车辆改装后燃用不同燃料时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以及尾气排放三个方面进行实际测试,根据实测结果分析比较改装车燃用不同燃料时的性能与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在动力性能方面,改装车燃用LPG要优于燃用CNG,但均较燃油汽车有所降低;在尾气排放方面,两个类别的燃气改装车的尾气排放情况均低于燃油汽车;在经济效益方面,LPG改装车节约燃料成本47%,CNG改装车节约燃料成本56%。燃气汽车的发展离不开燃气加气站的建设,本文对CNG和LPG加气站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研究,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比较了两类加气站的建设方案、投资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等,可以为加气站布局与建设提供参考。
廉蓉,王华栋,蒋娴文[8](2016)在《车用LNG燃料供给系统发展探讨》文中指出为了实现LNG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应用于车辆燃料供给系统,饱和压力供给系统在欧美地区起源并趋于成熟。引入我国时因国情的不同又发展为适应国内需求的自增压供给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五到十年,低温压力泵供给系统技术将成为新的主流技术。本文介绍了车用LNG燃料供给系统的发展历程及三种LNG供给系统的特征、原理及优劣,并对短期未来LNG供给系统的发展予以展望。
刘保龙[9](2016)在《LPG二冲程直喷光学可视化发动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空气主要污染源,每年春季在我国就会发生大范围雾霾天气,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而且世界的能源形势难以支撑逐年快速增长的汽车产量,增程式电动汽车满足了完全不需要担心电池组电力担心的问题。它有以下主要的优点:小功率发动机给电池组充电,改善了电池的充放电时出现的大部分问题,使电池组的寿命大大延长;发动机一直会在固定工况下工作正是现在研究人员追求的最优得燃油经济性。根据本课题提出了一种用于增程式电动汽车的二冲程壁面引导式LPG直喷发动机模型。基于上述模型设计出二冲程发动机可视化系统,用来观察发动机内部壁面引导混合气形成情况。首先分析了LPG作为燃料的一些优缺点:理论热值低、抗爆性能好(辛烷值高)、更适用于稀薄燃烧、LPG燃烧产生的NOx少,但是LPG需要的点火能量高。总的来说经过一系列的优化调整,LPG作为内燃机燃料在综合性能上由于汽油。依据发动机模型设计改造发动机。更改方案为利用原进气口作为二冲程的进气口,设计安装喷油嘴的安装座,拆去排气口处的气门、气门座,气门导套,镗出安装座孔安装喷油嘴,通过模拟数据以及类似二冲程发动机排气口位置设在改造气缸壁上计可视化发动机的排气口位置及尺寸。详细叙述全可视化活塞视窗、非全可视化活塞视窗的优缺点、同时叙述了本装置需要的带有异形凹坑的可视化活塞视窗。同时描述了利用Matlab编程对拍摄的图像进行矫正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设计加长活塞以及透明石英玻璃视窗,将透明的石英视窗安装到活塞顶部形成可视的活塞顶,同时留出安装45°反射镜的空间,以便缸内混合气形成、燃烧的现象通过45°反射镜改变光路,被高速相机捕捉到。根据气缸直径、发动机燃烧压力以及活塞行程设计石英环的高度与厚度,根据加长活塞的长度、石英环高度以及活塞行程设计短加长缸套的的长度,将改造气缸下端缸套插入短加长缸套里,同时在改造气缸上开出安装石英环的沉孔以及二冲程的排气口。发动机自带24减1的磁电机,通过设计的AD转换电路采集模拟信号,采用AT91F40162的ARM芯片作为主控芯片对信号处理进而控制高压驱动电路驱动喷油嘴喷油,所采用的控制信号为综合性能较好的“peak&hold”驱动信号,设计高压驱动电路。介绍了以观察LPG二冲程直喷发动机缸内混合气分布、燃烧定量测试为目标的PLIF测试平台设计、布局、设备整合方式以及相关试验,激光系统采用激光器为脉冲固体调Q激光器,同时还包括四倍频发生器、片光模块。LPG喷射系统采用高压气瓶、蓄压器、喷油嘴以及若干球阀组成。测功机采用普联CAC16作为发动机的测功机。使用的ICCD相机是PI公司生产的型号为PI MAX 2型ICCD相机。最终采用简易的平顶活塞视窗拍摄出标定照片和指定角度的喷雾照片,经验证,系统各个部分工作正常。
陈文飞[10](2015)在《车用LPG集成阀检验装备的研制》文中提出从解决机动车用液化石油气集成阀的型式试验难题,综合考虑LPG助动车定期检验的实际需求出发,对钢瓶的组装与检验技术、集成阀的型式试验技术与检验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集成阀型式试验所需的80%限充耐用试验台和液位显示器耐用试验台等检测设备进行了研制,并对这几台的检验检测设备进行了联网的智能控制。通过分析机动车用液化石油气集成阀的检验要求,研制出国内首套集成阀检测装备,总结出LPG车用集成阀的检验关键点,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车用LPG气瓶的安全性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用LPG气瓶的安全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火烧条件下碳纤维缠绕铝内胆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火烧条件下高压储氢瓶响应特性 |
1.2.2 高压储氢瓶爆炸毁伤效应 |
1.2.3 高压储氢瓶爆炸事故分析及评估模型 |
1.2.4 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试验 |
2.1 引言 |
2.2 试验目的、试验系统和试验方法 |
2.2.1 试验目的 |
2.2.2 试验系统 |
2.2.3 试验方法 |
2.3 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 |
2.3.1 TPRD激活时的氢气喷射火焰 |
2.3.2 TPRD失效时的高压储氢瓶爆炸 |
2.4 火烧条件下高压储氢瓶温度响应规律 |
2.4.1 外壁面温度响应典型规律 |
2.4.2 不同容积对外壁面温度响应的影响 |
2.5 火烧条件下高压储氢瓶内部压力响应规律 |
2.5.1 内部压力响应典型规律 |
2.5.2 不同容积对内部压力响应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模型的建立 |
3.2.1 基本工况及模型假设 |
3.2.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3.2.3 材料热物理参数 |
3.2.4 控制方程及求解 |
3.3 TPRD激活前高压储氢瓶温压响应规律 |
3.3.1 壁面温度响应规律 |
3.3.2 内部温度响应规律 |
3.3.3 内部压力响应规律 |
3.4 TPRD失效时的高压储氢瓶爆炸 |
3.4.1 爆炸冲击波传播 |
3.4.2 爆炸冲击波超压 |
3.5 本章小结 |
4 火烧条件下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快速评估 |
4.1 引言 |
4.2 高压储氢瓶爆炸危险性理论分析 |
4.2.1 基本指标分析 |
4.2.2 爆炸能量评估 |
4.2.3 爆炸冲击波超压峰值预测 |
4.3 爆炸危险性评估程序化实现 |
4.3.1 软件结构 |
4.3.2 程序功能及界面 |
4.3.3 实际应用举例 |
4.4 高压储氢瓶爆炸危险性快速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城镇液化石油气供应站泄漏防护技术及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LPG供应站安全隐患分析 |
2.1 LPG的物理性质及危险性 |
2.2 LPG供应站功能结构 |
2.3 LPG供应站的工艺流程 |
2.4 LPG供应站安全性分析 |
2.4.1 储罐区的安全性分析 |
2.4.2 灌装区的安全性分析 |
2.4.3 卸车区的安全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LPG储罐泄漏扩散的数值模拟 |
3.1 LPG供应站基本情况 |
3.2 LPG供应站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 |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4 几何模型的建立 |
3.5 网格的划分 |
3.6 基本条件假设及具体参数设置 |
3.7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3.7.1 LPG泄漏扩散强度 |
3.7.2 LPG泄漏浓度分布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LPG供应站的储罐爆炸破坏效应 |
4.1 爆炸类型 |
4.2 LPG储罐区蒸气云爆炸的定量分析 |
4.2.1 死亡半径 |
4.2.2 重伤半径 |
4.2.3 轻伤半径 |
4.3 LPG罐区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的定量分析 |
4.3.1 火球半径 |
4.3.2 火球持续时间计算 |
4.3.3 造成不同伤害的热通量 |
4.3.4 人员接受到的热量计 |
4.3.5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LPG供应站的泄漏防范措施 |
5.1 储罐区的泄漏防范措施 |
5.1.1 建立储罐区的泄漏监测系统 |
5.1.2 储罐区的泄漏封堵措施 |
5.1.3 安全管理生产制度 |
5.2 灌装区的泄漏防范措施 |
5.2.1 灌装区的泄漏监测 |
5.2.2 灌装区的事故处理措施 |
5.2.3 灌装区的安全作业制度 |
5.3 卸车区的泄漏防范措施 |
5.3.1 卸车区的泄漏封堵措施 |
5.3.2 卸车区的安全作业制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禹城LPG供应站改造以及安全防护措施 |
6.1 禹城LPG供应站改造方案及事故处理措施 |
6.2 泄漏过程的分析 |
6.3 LPG供应站安全管理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3)Ⅳ型LPG气瓶充装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LPG技术前景 |
1.1.2 LPG的存储运输 |
1.1.3 LPG气瓶安全要求与充装特点 |
1.1.4 复合材料气瓶发展及应用 |
1.1.5 反复充装过程中的气瓶安全 |
1.2 复合气瓶压力循环试验的研究现状 |
1.3 复合气瓶充装热力参数模拟研究现状 |
1.4 充装过程热力参数变化的规律与原因 |
1.4.1 参数变化的规律 |
1.4.2 温度变化的原因 |
1.5 气液相变分析研究现状 |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课题来源 |
1.6.2 研究意义 |
1.6.3 研究内容 |
1.6.4 技术路线 |
2 LPG气瓶疲劳试验 |
2.1 试验设备与原理 |
2.1.1 压力循环试验设备与原理 |
2.1.2 充装LPG试验设备与原理 |
2.2 充装LPG试验 |
2.2.1 压力变化分析 |
2.2.2 温升分析 |
2.3 空气压力循环试验 |
2.3.1 充装测试 |
2.3.2 阀门处压力 |
2.3.3 进气温度 |
2.3.4 保压时间 |
2.3.5 循环速率 |
2.3.6 试验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理论分析与数学模型 |
3.1 充装过程分析 |
3.1.1 物理模型简化 |
3.1.2 热力学分析 |
3.2 数学模型 |
3.2.1 2D轴对称模型 |
3.2.3 基本假设 |
3.2.4 控制方程 |
3.2.5 湍流模型 |
3.2.6 多相流模型 |
3.2.7 相变UDF函数 |
3.3 数值算法 |
3.4 模型验证 |
3.4.1 参数设置 |
3.4.2 几何模型 |
3.4.3 边界条件 |
3.4.4 验证示例 |
3.4.5 误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数值模拟充装温升影响因素分析 |
4.1 进口速度对模拟充装LPG的影响 |
4.2 模拟充装空气影响参数 |
4.2.1 带热电偶金属棒 |
4.2.2 进口管径 |
4.2.3 进气温度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相变UDF函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佛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概念阐述和理论基础 |
2.1 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相关概念阐述 |
2.1.1 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相关概念 |
2.1.2 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制度和特征 |
2.2 相关理论 |
2.2.1 整体性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可追溯性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现状 |
3.1.1 液化石油气瓶基本情况 |
3.1.2 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情况 |
3.2 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存在问题 |
3.2.1 液化石油气瓶市场混乱,竞争失序 |
3.2.2 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管理混乱,难以追溯 |
3.2.3 液化石油气瓶监管方式落后,效果不佳 |
3.3 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3.1 液化石油气瓶信息不对称 |
3.3.2 液化石油气瓶安全整体治理体系不完善 |
3.3.3 液化石油气瓶监管信息化不足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境内外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经验 |
4.1 境外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分析 |
4.1.1 美国气瓶安全监管分析 |
4.1.2 香港的气体安全监管分析 |
4.2 境内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分析 |
4.2.1 江苏省常州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分析 |
4.2.2 浙江省杭州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分析 |
4.3 境内外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
4.3.1 政府监管部门相对集中 |
4.3.2 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力量 |
4.3.3 实行液化石油气瓶信息化管理 |
4.3.4 应用现代化市场理念创新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策略 |
5.1 完善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机制 |
5.1.1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监管效能 |
5.1.2 推动液化石油气瓶使用安全首负责任 |
5.1.3 完善液化石油气瓶检验监管方式 |
5.2 建立液化石油气瓶充装质量安全溯源制度和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
5.2.1 建立液化石油气瓶质量安全溯源制度 |
5.2.2 建立液化石油气瓶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
5.3 完善液化石油气瓶安全协同治理体系 |
5.3.1 发挥政府部门综合监管作用 |
5.3.2 发挥社会组织监督作用 |
5.3.3 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建立并落实举报奖励制度 |
5.4 探索推行液化石油气瓶经营单位产业联盟和“红、黑名单”信用体系建设 |
5.4.1 推行液化石油气瓶经营单位产业联盟 |
5.4.2 推动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红、黑名单”信用体系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佛山市液化石油气瓶安全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喷射火环境下长管拖车气瓶热响应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长管拖车 |
1.2.1 长管拖车定义 |
1.2.2 长管拖车结构 |
1.2.3 长管拖车气瓶 |
1.2.4 长管拖车标准与现状 |
1.3 长管拖车火灾事故 |
1.4 火烧试验 |
1.4.1 火烧试验标准 |
1.4.2 国内外火烧试验对比 |
1.4.3 火烧试验安全控制 |
1.5 火烧试验数值模拟 |
1.6 研究现状 |
1.6.1 火烧试验现状 |
1.6.2 火烧试验模拟现状 |
1.6.3 存在问题 |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7.1 课题来源 |
1.7.2 研究内容 |
1.7.3 研究意义 |
1.7.4 技术路线 |
2 喷射火CFD模拟网格无关性研究 |
2.1 喷射火现状 |
2.2 网格无关性重要性 |
2.3 网格无关性验证方法 |
2.4 喷射火数学模型 |
2.4.1 几何模型 |
2.4.2 湍流模型 |
2.4.3 壁面函数 |
2.4.4 辐射模型 |
2.4.5 燃烧模型 |
2.4.6 数值算法和离散格式 |
2.5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
2.6 二维模拟结果与分析 |
2.6.1 气体流动计算结果 |
2.6.2 气体燃烧计算结果 |
2.7 三维模拟结果与分析 |
2.7.1 气体流动计算结果 |
2.7.2 气体燃烧计算结果 |
2.8 本章小结 |
3 长管拖车气瓶火烧试验及数值仿真 |
3.1 火烧试验 |
3.1.1 燃烧器与传感器 |
3.1.2 试验设备 |
3.1.3 试验安全 |
3.1.4 试验结果 |
3.2 火烧试验模拟 |
3.2.1 模拟策略 |
3.2.2 几何模型 |
3.2.3 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 |
3.3 模拟结果分析 |
3.3.1 燃烧模拟结果 |
3.3.2 气瓶响应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喷射火环境下长管拖车气瓶挡板作用研究 |
4.1 长管拖车气瓶火烧试验 |
4.1.1 试验设计 |
4.1.2 试验结果 |
4.2 长管拖车气瓶火烧模拟 |
4.2.1 几何模型 |
4.2.2 边界条件 |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3.1 燃烧模拟结果 |
4.3.2 气瓶耦合响应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6)汽油/CNG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燃气系统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与环境问题 |
1.1.2 替代能源 |
1.1.3 排放法规 |
1.2 天然气作为车用发动机替代燃料的特点 |
1.2.1 天然气的理化特性 |
1.2.2 天然气作为车用发动机燃料的优点 |
1.2.3 天然气作为车用发动机燃料的缺点 |
1.3 天然气发动机的分类及发展现状 |
1.3.1 天然气发动机的分类 |
1.3.2 国内外天然气发动机技术状况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2.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开发设计 |
2.1 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开发设计流程 |
2.2 样车及样机主要参数 |
2.3 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开发目标 |
2.3.1 排放目标 |
2.3.2 动力性开发目标 |
2.3.3 驾驶性开发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3 燃气系统匹配 |
3.1 燃气系统部件总体配置 |
3.2 软件系统匹配 |
3.3 各燃气系统部件匹配及安装 |
3.4 本章小结 |
4 发动机台架试验 |
4.1 试验台架的搭建 |
4.2 发动机台架试验标定匹配研究 |
4.2.1 进气系统匹配 |
4.2.2 喷射系统匹配 |
4.2.3 点火系统匹配 |
4.2.4 扭矩模型标定匹配 |
4.2.5 发动机性能匹配 |
4.3 本章小结 |
5 整车标定试验 |
5.1 起动性能 |
5.1.1 起动控制 |
5.1.2 起动性能评价试验 |
5.2 怠速稳定性 |
5.2.1 怠速控制 |
5.2.2 怠速稳定性评价试验 |
5.3 燃料切换平顺性 |
5.4 不同挡位驾驶舒适性 |
5.5 极限工况驾驶性 |
5.6 排放性能 |
5.6.1 排放标定 |
5.6.2 排放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燃气汽车改装及加气站建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1 燃气能源发展概况 |
2.1.1 天然气 |
2.1.2 液化石油气 |
2.2 燃气汽车发展概况 |
2.2.1 天然气汽车 |
2.2.2 液化石油气汽车 |
2.3 燃气加气站发展概况 |
2.3.1 天然气加气站 |
2.3.2 液化石油气加气站 |
2.4 燃气汽车及加气站成功应用案例分析 |
2.4.1 重庆市燃气汽车及加气站发展案例 |
2.4.2 广州市燃气汽车及加气站发展案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燃气汽车改装技术研究与经济比较 |
3.1 引言 |
3.2 燃气汽车改装准备 |
3.2.1 改装对象与配件的确定 |
3.2.2 改装方案设计 |
3.3 改装样车的性能及经济效益比较 |
3.3.1 LPG两用燃料样车的性能及经济效益比较 |
3.3.2 CNG两用燃料样车的性能及经济效益比较 |
3.3.3 综合性能分析 |
3.4 汽油车改装经济分析 |
3.4.1 LPG汽车改装成本及投资回收期 |
3.4.2 CNG汽车改装成本及投资回收期 |
3.4.3 北京市公用车辆情况及改装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气站建设研究 |
4.1 引言 |
4.2 加气站选址原则研究 |
4.2.1 天然气加气站 |
4.2.2 液化石油气加气站 |
4.3 加气站建设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 |
4.3.1 CNG加气站的成本及经济效益 |
4.3.2 LPG加气站的成本及经济效益 |
4.4 北京市加气站建设研究 |
4.4.1 北京市现有加气站情况 |
4.4.2 北京市加气站建设方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LPG二冲程直喷光学可视化发动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增程式电动车的优势 |
1.3 二冲程直喷发动研究国内外现状 |
1.3.1 传统化油器二冲程发动机的优缺点 |
1.3.2 二冲程直喷发动机国外研究现状 |
1.3.3 二冲程直喷发动机国内研究现状 |
1.4 LPG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
1.5 LPG发动机特点及发展现状 |
1.5.1 LPG发动机特点 |
1.5.2 LPG发动机技术现状 |
1.6 发动机可视化技术发展现状 |
1.7 LIF概述 |
1.7.2 LIF简介 |
1.7.3 激光诱导荧光法(LIF)测量燃料浓度进展情况 |
第2章 PLIF可视化发动机设计与改造 |
2.1 PLIF发动机设计总述 |
2.1.1 PLIF发动机设计依据模型 |
2.1.2 PLIF发动机缸盖设计改造 |
2.1.3 PLIF发动机可视化活塞及视窗设计改造 |
2.1.4 PLIF发动机加长气缸设计改造 |
2.2 燃料喷射控制系统设计 |
2.2.1 二冲程发动机电控技术发展状况 |
2.2.2 PLIF发动机信号发生与采集电路 |
2.2.3 喷油器驱动电路升压模块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PLIF可视化装置及LPG发动机可视化试验 |
3.1 PLIF可视化装置组成 |
3.2 PLIF研究的光学系统 |
3.2.0 激光器 |
3.2.1 片光和相应光路组件 |
3.2.2 ICCD相机简述 |
3.3 PLIF试验图像处理方法 |
3.4 PLIF系统试运行试验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10)车用LPG集成阀检验装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80%限充装置耐用试验机 |
2 LPG液位显示器耐用试验台 |
3 结语 |
四、车用LPG气瓶的安全性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烧条件下碳纤维缠绕铝内胆车用高压储氢瓶危险性研究[D]. 吕弘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城镇液化石油气供应站泄漏防护技术及方法的研究[D]. 路熙昌.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5)
- [3]Ⅳ型LPG气瓶充装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 贾松青.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液化石油气瓶安全监管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佛山市为例[D]. 陈圣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喷射火环境下长管拖车气瓶热响应行为研究[D]. 王泽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6]汽油/CNG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燃气系统匹配研究[D]. 李文龙. 西华大学, 2019(02)
- [7]燃气汽车改装及加气站建设分析[D]. 刘新.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2)
- [8]车用LNG燃料供给系统发展探讨[J]. 廉蓉,王华栋,蒋娴文. 汽车实用技术, 2016(08)
- [9]LPG二冲程直喷光学可视化发动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 刘保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16(01)
- [10]车用LPG集成阀检验装备的研制[J]. 陈文飞. 科技资讯, 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