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几点体会——821例资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春兰[1](2019)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并观察其疗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四川省中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呼吸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及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近一年急性加重住院次数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分级、BNP值、病程中是否使用利尿剂,并整理数据资料,利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经卡方检验,年龄、病程、近一年急性加重住院次数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P>0.05,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BNP经独立样本t检验,NYHA心功能分级经秩和检验,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疗效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生活质量,但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后的BNP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BNP下降幅度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NP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中使用利尿剂的人数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水圣愈汤以及中药足浴可减少利尿剂的使用。结论:运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能明显缓解病人的症状体征、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BNP值、减少治疗中利尿剂的使用,比单用西药疗效更确切,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杨征[2](2017)在《开达膜原法序贯治疗COPD相关性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邪伏膜络理论论COPD相关性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缓解期,用开达膜原法结合汤剂、丸剂序贯对本病施以治疗,从而达到驱逐伏邪,顾护正气以防病邪复发的目的。方法: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共3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为59-76岁,平均年龄(68.55±4.27)岁。将本病缓解期分为攻邪期和扶正期两个阶段,攻邪期(第1-4周)开达膜原、活血通络,兼以扶正,予汤剂治疗,一日两次,早、晚两次分服,姜汤冲服;扶正期(第5-24周)重补益心肺,兼逐邪和络,予丸剂治疗,一日三丸,早、中、晚三次分服,嚼后,姜汤送服。以中医证候积分、Holter检查HRV分析结果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对患者自身疗前、疗后病情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均不具有显着差异;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定结果显示,经统计学分析,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证候积分差异显着P<0.05,其中治疗后整体有效率达81.58%;治疗后HRV水平显着提高,统计学分析P<0.05,有临床统计意义。结论:1.以开达膜原法治疗COPD相关性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2.以开达膜原法治疗COPD相关性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心律失常明显好转;3.以开达膜原法治疗COPD相关性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患者,HRV水平明显改善。
张骏濠[3](2017)在《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用药规律研究及临床验案举隅》文中指出背景:慢阻肺是常见而且高发的呼吸系统疾病。根据调查报告发现,中国四十岁以上的人口中,本病的发病率是8.2%,男性高于女性(12.4%>5.1%),农村高于城市(8.8%>7.8%),吸烟者高于不吸烟者(13.2%>5.2%)。目前慢阻肺占当前死亡原因的第4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研究显示至2020年慢阻将位于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而随着环境污染、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不断加剧,慢阻肺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将呈继续上升趋势。慢阻肺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西医治疗多采用慢阻肺全球策略(GOLD)分级治疗方法,不能逆转肺功能进行性下降,远期疗效尚不明确。使用中医药治疗慢阻肺在减轻社会与自身的经济负担方面,起着重要的位置。研究现代名老中医用药规律,找寻治疗慢阻肺的可行思路及方案,对慢阻肺的有效防治起着重要的意义,并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作出借鉴。目的:本研究以挖掘收集整理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的医案,建立其医案证候用药数据库,应用现代数据统计学及计算机系统数据分析的方法,以求总结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之有效临证用药辨证思路规律,再以临床验案举隅加以印证,希望本研究结果能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慢阻肺,预防其急性加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个人及社会经济负担的规范方案作出贡献及提供临床参考,提高未来治疗慢阻肺的疗效。方法:挖掘收集整理现代(1 9 4 9—至今)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的医案,建立慢阻肺医案库,总结各个医案的症状、证候、用药等资料,对医案库当中之医案案例用药进行分类、总结及分析,依照功效、四气、五味、归经等各方面,运用频数及聚类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并对慢阻肺症状、证候展开频数及聚类分析,再透过对中医药学理论的讨论,以探讨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之证治规律、用药特点、用药规律等。结果:透过翻阅及查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检索到有慢阻肺医案及具体中药处方用药内容的医学书本着作共发现三十三本,而在《中国现代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检索到有慢阻肺医案及具体中药处方用药内容的医学书本着作共发现十本;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万方资料资源系统等检索到并符合纳入医案标准的文献共有一百一十一篇,有慢阻肺经验记载但没有医案及具体的用药药物记载或记载不全的有文献五十八篇。本次研究课题一共收集整理医案共计二百二十五个,方剂共计二百二十五首;使用药物共计二百七十五种,药物频次合计二千九百六十药次,每味药物使用频率平均约为十到十一次。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用药功效主要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及清热药为主,佐以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温里药;其药性以温性药物、寒性药物及平性药物为主;其药味以甘味药为主,而苦味药与辛味药次之;其归经以肺、脾为主,心、肾次之。再结合医案总结出慢阻肺统计分析结果,可总结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的关键症状依次是:气喘、咳嗽、胸闷、动则喘促、不能平卧、纳差、浮肿、痰白、痰黏、气短、心悸、痰多、紫绀、痰黄、痰难咯、乏力、汗出;关键用药依次是:茯苓、黄芪、杏仁、半夏、陈皮、甘草、桑白皮、紫苏子、五味子、白术、麻黄、桂枝、麦冬、葶苈子;主要五大证型依次有肺脾两虚证、痰热壅肺证、痰湿蕴肺证、痰瘀阻肺证及肺肾气虚证;肺脾两虚证关键用药依次是:茯苓、白术、黄芪、甘草、杏仁、半夏、陈皮、桂枝、桑白皮、党参、五味子、山药、桔梗、麻黄、附子;痰热壅肺证关键用药依次是:杏仁、桑白皮、甘草、麻黄、黄芩、半夏、石膏、黄芪、瓜蒌、桔梗、紫苏子、北沙参、浙贝母、金银花;痰湿蕴肺证关键用药依次是:附子、桂枝、茯苓、白术、五味子、葶苈子、半夏、黄芪、白芍、陈皮、麻黄、人参、甘草、麦冬、细辛、猪苓;痰瘀阻肺证关键用药依次是:杏仁、葶苈子、半夏、桃仁、桑白皮、陈皮、甘草、茯苓、黄芪、紫苏子、白术、五味子、麦冬、黄芩、太子参、丹参;肺肾气虚证关键用药依次是:黄芪、熟地黄、五味子、半夏、陈皮、麦冬、瓜蒌、杏仁、太子参、黄苓、桑白皮、茯苓、山药、党参、当归。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总结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的基本用药规律为:①化痰止咳平喘法—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法为基本治则;②培土生金法、补肾纳气法能有效针对本虚的特点;③活血化瘀法、利水渗湿法、理气法、温里法兼顾治疗;④药性偏重温、寒、平;药味偏重甘、苦、辛;⑤归经着重肺脾、心肾。
孙秀霞,孟辉,吴根新,陈若玲[4](2014)在《32例煤工尘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诊断治疗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煤工尘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情况,减少临床误诊,漏诊。方法收集我院煤工尘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3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经治疗好转28例,死亡4例:病因:心衰1例,心肌梗死、室颤1例,猝死1例,心衰合并呼衰1例。结论煤工尘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病情复杂,常合并有多脏器功能改变,表现不典型,易发生急性或慢性左心功能不全。对于慢性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的老年煤工尘肺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应综合分析病情,以减少误诊、漏诊,使临床治疗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山西省防治肺心病协作组[5](1976)在《防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几点体会——821例资料分析》文中认为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是山西省常见疾病之一,根据雁北、大同地区一些医院统计,每年入冬后肺心病占内科住院和死亡病例的首位;太原铁路医院统计,1974年5月至1975年4月底共收治各种心脏病人166例,其中肺心病的发病率37.3%,
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肺心病组[6](1975)在《防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几点体会——821例资料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是山西省常见疾病之一。据根雁北、大同地区一些医院统计,每年入冬后肺心病占内科住院和死亡病例的首位;太原铁路医院统计,1974年5月至1975年4月底共收治各种心脏病人166例,其中肺心病为37.2%,占同期住院心脏病的第一位。为了更好地防治肺心病,认真总结经验,现整理1974年10月至1975年4月底全省七专三市较大医院和部分县医院住院治疗的肺心病,按"一九七三年全国肺心病会议诊断标准修正草案"确诊的821例。通过资料分析,浅谈防治肺心病的几
孟庆云[7](197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肺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多发病。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遵照毛主席关于中西医结合的伟大指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已有十余年历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国对肺心病的防治研究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从目前看,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
孟闫燕[8](2009)在《近五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一种主要的慢性致残和致死性疾病,在我国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近年来,在心、脑血管等疾病患病率明显下降的同时,COPD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的COPD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我国每年由于COPD造成的死亡人数约达100万,在城市导致死亡的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COPD)居第四位,在农村则排第一位。由于COPD的致病因素较多,目前西医尚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药物,且存在较大毒副作用,而中医在治疗上有独到的优势,尤其中医药干预COPD稳定期的临床研究已成近年研究热点,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初步得到临床认可。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理念,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近5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北京地区中医药干预COPD存在的问题,为中医药干预COPD的循证医学实践提供参考。本论文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系统评价。1.文献综述:首先,从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入手,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研究、治则治法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综合分析了COPD的中医研究现状、治疗特色及疗效优势。其次,从西医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入手,对COPD的定义、危险因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诊断与分级分期、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阐述了COPD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2.系统评价: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近5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北京地区中医药干预COPD存在的问题。方法:①检索策略: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为主题词,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医学学会会议论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The CochraneLibrary、Pubmed、OVID;手工检索国内呼吸系统疾病会议论文集,同时鉴定相关文章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检索时限均为2003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②文献评价:由2位研究者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意见不同时通过第三方解决;获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对符合入选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的评价,利用Revman4.2.9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061个文献,经排除重复报告文献后,实际检索到368篇文献,再对作者单位是“北京”的文献进行筛选,最后纳入3个试验,261例患者。所获得的文献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Meta-分析显示,在临床疗效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肺活血法干预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比较,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比较,效果差异不明显。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比较,效果差异不明显,但在总有效率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有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的趋势[RR:1.16,95%CI(0.98,1.38),P=0.09]。在FVC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干预优于对照组[WMD:0.52,95%CI(0.49,0.55),P<0.01]。在FEV1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WMD:0.49,95%CI(0.43,0.55),P<0.01],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肺活血法干预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似,但敏感性分析结果不一致。在FEV1%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WMD:7.31,95%CI(6.77,7.85),P<0.01]。在MVV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肺活血法干预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WMD:7.00,95%CI(6.66,7.34),P<0.01]。在PO2、PCO2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PO2,WMD:0.75,95%CI(0.63,0.87),P<0.01:PCO2,WMD:0.85,95%CI(0.78,0.92),P<0.01]。在IL-1改善方面,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补肺活血法干预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WMD:-0.12,95%CI(-0.15,-0.09),P<0.01]。在WBC改善方面,分析显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辨证干预与西医常规治疗联用中医药干预效果相似。全部研究均为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干预具有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改善肺功能指标,降低部分炎症介质水平的作用,短期应用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由于本系统评价所能鉴定的随机对照试验数量十分有限,测量指标不一致、预后因素分布不均、研究时间不统一、随访时间不够长、以及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加之纳入研究的文献对不良反应的检测和报告不规范,因此,有关使用中医药治疗CO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来验证结果。
臧敏[9](2007)在《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瘀证的证候规律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简称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了解血瘀证候在本病证候中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各类相兼证候中血瘀证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疾病不同时期血瘀证的症状表现程度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本病奠定理论基础,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设计合理的回顾性住院病历调查研究及前瞻性临床病例调查研究。在回顾性病历研究部分,分析符合条件的177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其中103例患者明确诊断为“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对该103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症状资料整合,从总体上分析血瘀证的证候分布规律,并详细将各类相兼证候分为二兼证、三兼证、四兼证、五兼证及六兼证等进行分析,探讨血瘀证在各类相兼证候中的分布规律。对177例患者急性期、缓解期的血瘀证的证候积分变化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疾病转归过程血瘀证的证候特征。同时,对33例住院次数≥2次的本病患者最前次及最后次两次住院时血瘀证的证候积分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随着疾病的缓慢进展,同一患者的血瘀证的证候变化情况。在前瞻性临床病例调查研究部分,对于血瘀证的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基本上与回顾性研究部分相同。对符合入选条件的77例本病患者从总体上了解血瘀证的分布情况,并根据临床实际调查结果,将77例患者相兼证候进行详细划分,探讨血瘀证候在各类相兼证候中的分布规律。同时,对该77例患者的入院当天、入院第三天、入院后一周及入院后两周四个时间点的血瘀证的证候表现进行收集,对其症状积分变化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在本病转归过程中的不同时期血瘀证的证候规律。结果:住院病历回顾性研究部分,在103例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总体的证候分布中,兼挟血瘀型为最主要证型,占全部证候类型的59.22%。在各类相兼证候中,五类兼证比例最高,占全部证候类型的49.51%,而单独证候、二类兼证证候几乎为零,其余三类兼证、四类兼证、六类兼证分别占17.48%、29.13%、3.89%。在三类兼证、四类兼证、五类兼证及六类兼证中血瘀证候均占据不同程度的比例,且随着病变程度的由浅及深、病变脏腑的由少到多,兼证类型是逐渐增多的,血瘀证所占的比例也是逐渐增加的,在五类兼证中,血瘀证占94.12%。将177例患者急性期与缓解期的血瘀证程度进行卡方检验,X2=6.55,P=0.038,提示本病急性期血瘀证的程度较缓解期严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调查住院次数≥2次的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共33例,其中29例为两次住院患者,3例为三次住院患者,1例为四次住院患者。以从第一次住院到下一次住院时间为住院间隔计算,最长的为3年,最短为4个月。比较同一次住院期间,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血瘀证的证候积分变化,结果提示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一次住院t=6.037,P=0.000<0.01;第二次住院t=8.566,P=0.000<0.01)。三次以上(含三次)住院患者,最前和最后次住院病情计算分析,33例患者两次住院期间急性期(入院时)血瘀证证候积分比较,两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7.526,P=0.000<0.01);两次住院期间缓解期血瘀证证候积分比较,两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5.909,P=0.000<0.01),提示随着病程进展,无论急性期或是缓解期,患者血瘀证的程度逐渐加重。前瞻性临床病例调查研究部分,在77例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总体的证候分布中,兼挟血瘀型为最主要证型,占全部证候类型的63.64%。在各类相兼证候中,五类兼证比例最高,占全部证候类型的53.25%,而单独证候、二类兼证证候几乎为零,其余三类兼证、四类兼证、六类兼证分别占19.48%、23.38%、3.9%。在三类兼证、四类兼证、五类兼证及六类兼证中血瘀证候均占据不同程度的比例,且随着病变程度的由浅及深、病变脏腑的由少到多,兼证类型是逐渐增多的,血瘀证所占的比例也是逐渐增加的,在五类兼证中,血瘀证占95.12%。对77例患者入院当天、入院第三天、入院后一周、入院后两周四个时点血瘀证的证候积分情况进行方差分析,F=12.82,P=0.000,提示77例COPD肺心病患者病程不同时期,血瘀证程度不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以入院时及治疗三天血瘀证的程度较显着,治疗一周及治疗两周后血瘀症状有明显改善。结论:血瘀证候是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实证的最重要的证候表现,以兼挟证候与其他相兼证构成本病的虚实夹杂的证候本质。血瘀证贯穿病程始终,病情越重,血瘀证的证候表现越明显。故临床上活血化瘀方法治疗本病是一项重要干预措施。
沈会[10](2006)在《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心体受损、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所致的危重病证。心力衰竭是多种心系疾病或非心系疾病发展的结果,如心悸、胸痹心痛、咳嗽等。我国心衰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而一直受到普遍重视。本病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从先秦时期到现代,历经二千多年,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认识,逐渐完善了心力衰竭的发病规律和辨证要点,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记述了先秦时期到现代中医文献中心力衰竭的历史源流及各时期对该病论述的发展及独到之处,回顾和研究不同阶段的特点,这对今后深入探讨心力衰竭辨证治疗是非常有益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确定文中心力衰竭的定义与范围,对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进行探讨。按现代中医的标准对心力衰竭病名作出明确的定义,指出心力衰竭一病所包括的西医病名范围。由于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心力衰竭这一病名,而该病的相关病名却有出现,并且在不同历史时代对其认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该部分对与本病相关的七个病名的内涵及沿革作了探讨。第二部分分为先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几个阶段,涉及了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分别对各期主要论着及医家的观点进行挖掘和剖析,总结其发展与独到之处。在每一阶段中介绍心力衰竭相关文献中所载内容的特点,包括继承、创新和发展;重点对有代表性的着作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涉及了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用药特点、调护等多个方面,并对心力衰竭论治有卓越贡献的医家进行了简单论述,以便于了解心力衰竭论治理论提出的背景。这些丰富的理论、经验、学术思想对今人的研究将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主要是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病证、治疗、护理及中西医结合方面进行总结。建国以后,中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方法,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分型方面更加丰富。在治疗上,不光是传统的方药、针灸、气功的治疗,还有中药注射液、中药雾化剂、中药药液灌肠、中药栓剂的应用。并且,名老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经验,也值得借鉴。
二、防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几点体会——821例资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几点体会——821例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材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2.3 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3.1 一般资料 |
3.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3 疗效性指标 |
3.3.4 疗效判定标准 |
3.3.5 中医症状积分量化表 |
3.3.6 安全性评价标准(见附录 8) |
3.4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2.疗效性指标治疗前比较 |
3.疗效性指标治疗后比较 |
4.安全性指标观察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的认识及相关研究 |
2.中医对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认识与现代研究 |
3.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方的立法依据及方义解析、现代药理研究 |
3.1 消水圣愈汤的立法依据 |
3.2 消水圣愈汤的药物组成及方义解析 |
3.3 消水圣愈汤中组成药物的解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4 中药足浴药物组成及分析 |
4.本研究与BNP的相关性 |
5.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2 :中医诊断标准 |
附录3 :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
附录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附录5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
附录6 :生活质量评分表 |
附录7 :中医症状积分量化表 |
附录8 :安全性评价标准 |
附录9 :临床观察表 |
附录10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开达膜原法序贯治疗COPD相关性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COPD相关性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2. 中医学对COPD相关性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方药及访视方案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中医疗效及证候积分评价 |
3. HRV各项指标结果 |
讨论 |
1. 本病辨证为心肺气虚证兼痰热瘀肺型的病机分析与治法探讨 |
2. 以"开达膜原"法驱逐邪气的理论依据 |
3. "络病伏邪"结合"卫气营血"论治本病的理论探讨 |
4. 区分"脉象"主病对本病辨证施治的直接与间接性指导作用 |
5. 补阳还五汤合达原饮加减方义与现代研究的临床意义 |
6. 《瘟疫论》、《临证医案指南》指导"序贯法"防治本病的必要性与社会学优势 |
7. 心率变异性分析(HRV)各项结果与本病相关性 |
8.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3)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用药规律研究及临床验案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现代医学慢阻肺内容 |
一、病因病机 |
二、分级与分期 |
三、治疗方案 |
第二节 当代中医慢阻肺钻研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分型 |
三、治疗方案 |
四、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经验举隅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阻肺医案文献整理方案 |
一、医案数据收集 |
二、医案数据前置 |
三、医案数据库建立 |
四、医案数据统计分析 |
第二节 慢阻肺医案文献整顿成果 |
第三节 慢阻肺医案基本讯息频数统计分析 |
第四节 慢阻肺用药统计分析 |
一、频数分析 |
二、聚类分析 |
第五节 慢阻肺症状统计分析 |
一、频数统计分析 |
二、聚类分析 |
第六节 慢阻肺证治用药统计分析 |
一、肺脾两虚证 |
二、痰热壅肺证 |
三、痰湿蕴肺证 |
四、痰瘀阻肺证 |
五、肺肾气虚证 |
第七节 小结 |
第三章 临床验案举隅 |
第一节 验案来源 |
一、基本内容 |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二节 临床验案列举及分析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证治规律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1 |
致谢 |
(4)32例煤工尘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诊断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一、一般资料 |
二、诊断标准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症状与体征 |
二、心电图改变 |
三、X线检查 |
四、超声心动图 |
五、血气分析 |
六、治疗结果 |
讨论 |
一、本组煤工尘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发生率较高 |
二、煤工尘肺肺冠病临床表现特点 |
三、煤工尘肺肺冠病心电图具有特殊性 |
四、煤工尘肺肺冠病的诊断 |
五、煤工尘肺肺冠病的治疗 |
(8)近五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认识及研究概况 |
1 病因病机研究 |
1.1 病因病机阐释 |
1.2 COPD 病机特点 |
1.3 各家争鸣 |
2 证候研究 |
2.1 证候分布研究 |
2.2 证候宏观研究 |
3 治则治法研究 |
3.1 COPD 急性期辨证治疗 |
3.2 COPD 稳定期辨证治疗 |
3.3 病证结合治疗 |
4 述评 |
4.1 中医药的优势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 定义 |
2 危险因素 |
2.1 个体易感因素 |
2.2 环境因素 |
3 发病机理 |
3.1 炎症损伤 |
3.2 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 |
3.3 氧化应激 |
3.4 肺表面活性物质学说 |
4 病理生理 |
5 诊断与分期分级 |
5.1 诊断依据 |
5.2 COPD 分期 |
5.3 COPD 分级 |
6 预防和治疗 |
6.1 治疗原则 |
6.2 药物治疗 |
6.3 非药物治疗 |
6.4 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北京地区近五年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入选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提取 |
1.4 文献评价 |
1.5 资料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
2.2 文献质量评价 |
2.3 结果分析 |
2.4 意向性分析 |
2.5 发表偏倚分析 |
2.6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纳入研究的特点及分析 |
3.2 纳入研究的局限性 |
3.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3.4 实用性提示 |
3.5 中医药循证医学实践的探索 |
4 结论 |
5 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瘀证的证候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中医病因病机及辩证论治的研究 |
1 古代文献关于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的认识 |
2 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病因病机及辨治论治的现代研究 |
第二节 COPD合并肺心病中医证候的现代研究 |
1 证候规范化研究 |
2 证候微观化研究 |
第三节 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血瘀证的研究 |
1 血瘀证源流 |
2 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血瘀证的现代研究 |
3 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血瘀证与其客观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
4 活血化瘀法治疗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的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1 诊断标准 |
2 住院病历资料调查研究 |
3 前瞻性调查研究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住院病历调查研究 |
2 前瞻性调查研究 |
第三节 讨论 |
1 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证候分布 |
2 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血瘀证的证候规律 |
3 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血瘀证的病机分析 |
4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中医心力衰竭病名探讨 |
1.1 心力衰竭中医病名探讨 |
1.2 历代中医文献中心力衰竭同类病名的记载 |
1.2.1 心痹 |
1.2.2 心咳 |
1.2.3 心水 |
1.2.4 心胀 |
1.2.5 心脏衰弱 |
1.2.6 心衰 |
1.2.7 心脏麻痹 |
2 心力衰竭的古代文献研究 |
2.1 先秦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2.1.1 早期文献中心力衰竭的相关记载 |
2.1.2 《黄帝内经》对于心力衰竭的论述 |
2.1.2.1 心力衰竭的症状 |
2.1.2.2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
2.1.2.2.1 外感六淫 |
2.1.2.2.2 七情内伤 |
2.1.2.2.3 饮食不节 |
2.1.2.2.4 脏腑经脉传变 |
2.1.2.2.5 气血失常 |
2.1.2.3 心力衰竭的脉象描述 |
2.1.2.3.1 心动过缓之脉 |
2.1.2.3.2 心动过速之脉 |
2.1.2.3.3 心律不齐之脉 |
2.1.2.4 心力衰竭的诊断 |
2.1.2.5 治则治法 |
2.1.2.5.1 辛温散寒法 |
2.1.2.5.2 活血化瘀法 |
2.1.2.5.3 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 |
2.1.2.6 预后调理 |
2.2 汉晋南北朝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2.2.1 《难经》 |
2.2.2 《神农本草经》 |
2.2.3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
2.2.3.1 心水病名的提出 |
2.2.3.2 心力衰竭的症状及体征脉象 |
2.2.3.3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
2.2.3.3.1 心衰关乎少阴 |
2.2.3.3.2 气虚血瘀、血不利则为水 |
2.2.3.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心力衰竭的治法方剂总结 |
2.2.3.4.1 补益心阳 |
2.2.3.4.2 温阳利水 |
2.2.3.4.3 活血利水 |
2.2.3.4.4 强心复脉 |
2.2.4 《华氏中藏经》 |
2.2.5 《脉经》 |
2.2.6 《小品方》 |
2.3 隋唐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2.3.1 《诸病源候论》 |
2.3.2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2.3.2.1 对心力衰竭传变的认识 |
2.3.2.2 心力衰竭新的治疗方药的提出及饮食禁忌 |
2.3.2.2.1 十水散(丸) |
2.3.2.2.2 补心汤 |
2.3.2.2.3 水肿禁盐 |
2.3.3 《外台秘要》 |
2.4 宋金元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2.4.1 《圣济总录》 |
2.4.1.1 《圣济总录》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2.4.1.1.1 明确心气不足、水停心下为心力衰竭之因 |
2.1.1.1.2 心病及脾 |
2.4.1.1.3 心衰病根于心 |
2.4.1.2 心力衰竭治方的丰富 |
2.4.2 《鸡峰普济方》 |
2.4.3 《济生方》 |
2.4.4 《世医得效方》 |
2.4.5 朱丹溪及其着作 |
2.4.5.1 逐水消饮合调养心血并用治心衰 |
2.4.5.2 心力衰竭之喘 |
2.4.5.3 心衰水肿 |
2.5 明代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2.5.1 《普济方》 |
2.5.2 《杂病证治准绳》 |
2.5.2.1 心力衰竭心肾肺相关病机、治法的深化 |
2.5.2.2 对于五皮散主治病证的新认识 |
2.5.3 《景岳全书》 |
2.5.3.1 对心力衰竭怔忡的认识 |
2.5.3.2 对心力衰竭咳喘的认识 |
2.5.3.2.1 虚喘 |
2.5.3.2.2 水病之喘 |
2.5.3.3 对心力衰竭水肿的认识 |
2.6 清代和民国时期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2.6.1 温病心痹 |
2.6.2 张锡纯对心衰的论述 |
2.6.2.1 心脏麻痹 |
2.6.2.1.1 心脏麻痹概念的提出 |
2.6.2.1.2 心脏麻痹之因机证治 |
2.6.2.2 大气下陷致心力衰竭怔忡 |
2.6.2.2.1 大气的形成和作用 |
2.6.2.2.2 大气下陷至心衰的因机证治 |
2.6.2.3 心力衰竭的其它用方 |
2.6.2.3.1 来复汤 |
2.6.2.3.2 既济汤 |
2.6.2.3.3 参赭镇气汤 |
2.6.3 心力衰竭悸、怔忡、喘咳、水肿因机证治的完善 |
2.6.3.1 心力衰竭悸、怔忡、喘咳、水肿病因病机 |
2.6.3.2 心力衰竭治方 |
2.6.4 心力衰竭血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
2.6.4.1 血瘀的形成 |
2.6.4.2 血瘀的外在表现 |
2.6.4.3 血瘀心衰怔忡病机及治法 |
2.6.4.4 血瘀心衰水肿病机及治法 |
3 现代对心力衰竭的研究 |
3.1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3.1.1 急性心力衰竭 |
3.1.1.1 病因 |
3.1.1.2 临床表现 |
3.1.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
3.1.1.4 治疗 |
3.1.2 慢性心力衰竭 |
3.1.2.1 病因 |
3.1.2.2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
3.1.2.2.1 左侧心力衰竭 |
3.1.2.2.2 右侧心力衰竭 |
3.1.2.2.2 舒张性心力衰竭 |
3.1.2.2.3 心功能的判定和分级 |
3.1.2.3 诊断 |
3.1.2.4 并发症 |
3.1.2.5 防治 |
3.2 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3.2.1 与心力衰竭相关的人体生理 |
3.2.1.1 心脏与其它脏腑的功能关系 |
3.2.1.2 津液代谢的生理 |
3.2.1.3 血和津液的关系 |
3.2.2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
3.2.2.1 感受外邪 |
3.2.2.2 心病久延、气血阴阳不足 |
3.2.2.3 脏腑功能失调 |
3.2.2.4 药物误用、滥用 |
3.2.2.5 其它 |
3.2.3 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认识举例 |
3.2.3.1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血不足相关 |
3.2.3.2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肾相关 |
3.2.3.3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脾相关 |
3.2.3.4 强调心力衰竭与心肺相关 |
3.2.3.5 强调心力衰竭五脏相关 |
3.3 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
3.3.1 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 |
3.3.2 心力衰竭的辨证治疗 |
3.3.2.1 以本虚为主的证型 |
3.3.2.1.1 气阴两虚 |
3.3.2.1.2 阴虚火旺、营阴枯竭 |
3.3.2.1.3 心肺气虚 |
3.3.2.1.4 心肾阳虚 |
3.3.2.2 本虚标实并见的证型 |
3.3.2.2.1 气虚血瘀 |
3.3.2.2.2 热痰壅肺 |
3.3.2.2.3 寒痰阻肺 |
3.3.2.2.4 肝脾不和 |
3.3.2.2.5 气滞血瘀、肝脾肿大 |
3.3.2.2.6 胸阳不振、心血瘀阻 |
3.3.2.2.7 胸阳不振、肝血瘀滞 |
3.3.2.2.8 肺肾气虚、痰浊壅盛 |
3.3.2.2.9 阳气衰微、水湿泛滥 |
3.3.2.2.10 热瘀水结 |
3.3.2.3 心力衰竭急病 |
3.3.2.3.1 阴竭阳脱 |
3.3.2.3.2 热邪内陷心包、痰蒙清窍 |
3.3.2.4 瘿瘤合并心衰(甲亢合并心衰) |
3.3.3 现代中医治疗心力衰竭举例 |
3.3.3.1 中医辨证分型 |
3.3.3.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
3.3.4 有关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 |
3.3.4.1 关于心衰原发病治疗及心衰证型的转化与随证施治 |
3.3.4.1.1 心衰原发病治疗 |
3.3.4.1.2 心衰证型的转化与随证施治 |
3.3.4.2 心力衰竭调理脾胃 |
3.3.4.3 心衰咯血 |
3.3.4.4 关于心力衰竭标本缓急治法 |
3.3.4.5 关于西医左右心衰与中医心衰辨证分型的关系 |
3.3.4.6 应用西药后的辨证 |
3.3.5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
3.3.5.1 张晓星 |
3.3.5.2 陈慈煦 |
3.3.5.3 邓铁涛 |
3.3.5.4 董燕平 |
3.3.5.5 郭维琴 |
3.3.5.6 李介鸣 |
3.3.5.7 林慧娟 |
3.3.5.8 刘延忠 |
3.3.5.9 柯雪帆 |
3.3.5.10 邢月朋 |
3.3.5.11 颜德馨 |
3.3.5.12 詹文涛 |
3.3.5.13 张侃如 |
3.3.5.14 赵淳 |
3.3.5.15 周次清 |
3.3.5.16 罗克聪 |
3.3.5.17 李可 |
3.4 心力衰竭的单味药用药经验 |
3.4.1 黄芪 |
3.4.1.1 重用 |
3.4.1.2 后下 |
3.4.2 威灵仙 |
3.4.3 五味子 |
3.4.4 茯苓 |
3.4.5 熟地黄 |
3.5 心力衰竭的古方及中西药混合剂治疗 |
3.5.1 心衰的古方治疗 |
3.5.1.1 葶苈大枣泻肺汤 |
3.5.1.2 苓桂术甘汤 |
3.5.1.3 大承气汤 |
3.5.1.4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
3.5.1.5 大青龙汤 |
3.5.1.6 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
3.5.1.7 五苓散 |
3.5.1.8 桂枝茯苓丸 |
3.5.1.9 大黄虫丸 |
3.5.1.10 白通加猪胆汁汤 |
3.5.1.11 木防己汤 |
3.5.1.12 防己茯苓汤 |
3.5.1.13 薯蓣丸 |
3.5.1.14 己椒苈黄汤 |
3.5.1.15 桂枝加桂汤 |
3.5.1.16 金匮肾气丸 |
3.5.1.17 真武汤 |
3.5.1.18 小青龙汤 |
3.5.1.19 黄连阿胶汤 |
3.5.1.20 小陷胸汤 |
3.5.1.21 苓桂味甘汤 |
3.5.1.22 生脉散 |
3.5.1.23 逍遥散 |
3.5.1.24 鲤鱼汤 |
3.5.1.25 升陷汤 |
3.5.1.26 补阳还五汤 |
3.5.1.27 参附汤 |
3.5.1.28 血府逐瘀汤 |
3.5.1.29 甘露消毒丹 |
3.5.1.30 温胆汤 |
3.5.1.31 归脾汤 |
3.5.1.32 八珍汤 |
3.5.1.33 桃红四物汤 |
3.5.1.34 鸡鸣散 |
3.5.1.35 独参汤 |
3.5.1.36 苏子降气汤 |
3.5.1.37 实脾饮 |
3.5.1.38 茯苓导水汤 |
3.5.1.39 当归补血汤 |
3.5.1.40 回阳救急汤 |
3.5.2 中西医混合剂治疗 |
3.5.2.1 运用中药治疗心衰的同时,适当配以西药,常能取得更佳疗效 |
3.5.2.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晚期病情危急者有其优势 |
3.6 心力衰竭的中医其它疗法 |
3.6.1 中药注射液的应用 |
3.6.1.1 参附注射液 |
3.6.1.2 生脉注射液 |
3.6.1.3 川芎嗪注射液 |
3.6.1.4 刺五加注射液 |
3.6.1.5 独参汤注射液 |
3.6.1.6 丹参注射液 |
3.6.1.7 葛根素注射液 |
3.6.1.8 黄芪注射液 |
3.6.2 中药雾化剂的应用 |
3.6.2.1 复方丹参气雾剂并肝素雾化 |
3.6.2.2 宣肺化痰、活血化瘀剂雾化 |
3.6.3 中药药液灌肠、中药栓剂的应用 |
3.6.3.1 丹苓液保留灌肠 |
3.6.3.2 中药复方强心栓剂的应用 |
3.6.4 心力衰竭的针灸与气功治疗 |
3.6.4.1 毫针治疗 |
3.6.4.1.1 慢性心衰的毫针治疗 |
3.6.4.1.2 急性心衰的毫针抢救 |
3.6.4.1.3 心力衰竭并发脚趾痉挛痛的的毫针治疗 |
3.6.4.2 火针治疗 |
3.6.4.3 水针治疗 |
3.6.4.4 针刺治疗心衰的机理研究 |
3.6.4.5 心衰的气功治疗 |
3.6.4.5.1 指玄功治疗心力衰竭 |
3.6.4.5.2 内气吐纳法治疗心力衰竭 |
3.6.4.5.3 坐卧站功治疗心力衰竭 |
3.7 心力衰竭的护理与食疗 |
3.7.1 护理 |
3.7.1.1 一般护理 |
3.7.1.2 心理护理 |
3.7.1.3 医疗体育 |
3.7.2 心力衰竭的食疗 |
3.7.2.1 辨证施食 |
3.7.2.1.1 气血不足 |
3.7.2.1.2 气阴两虚 |
3.7.2.1.3 肾阳虚衰 |
3.7.2.1.4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
3.7.2.1.5 心肾阳虚 |
3.7.2.2 饮食禁忌 |
3.8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 |
3.8.1 心力衰竭舌象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 |
3.8.2 心力衰竭证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 |
3.8.2.1 理学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
3.8.2.1.1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与血液相对淋巴细胞水平相关性 |
3.8.2.1.2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关系 |
3.8.2.2 生化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
3.8.2.2.1 体内激素水平与中医分型关系 |
3.8.2.2.2 红细胞内 ATP 酶、SOD,钠钾钙镁及血清LPO 的变化与中医分型关系 |
3.8.2.2.3 血管活性肽水平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
3.8.2.2.4 血浆 NO 及 TNF-a 含量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
3.8.2.2.5 免疫功能与中医分型关系 |
3.8.2.3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功能关系探讨 |
3.8.3 方药治疗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 |
3.8.3.1 强心作用 |
3.8.3.2 减轻容量负荷 |
3.8.3.3 改善心肌代谢、增加冠脉流量 |
3.8.3.4 延缓心肌细胞调亡及促进病变部位的修复与再生 |
3.8.3.5 对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 |
3.8.3.6 对血流动力学及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 |
3.8.3.7 抗氧自由基作用 |
3.8.3.8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
心力衰竭防治方剂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防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几点体会——821例资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春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开达膜原法序贯治疗COPD相关性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D]. 杨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8)
- [3]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阻肺用药规律研究及临床验案举隅[D]. 张骏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4]32例煤工尘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诊断治疗体会[J]. 孙秀霞,孟辉,吴根新,陈若玲. 临床肺科杂志, 2014(05)
- [5]防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几点体会——821例资料分析[J]. 山西省防治肺心病协作组. 山西医药杂志, 1976(01)
- [6]防治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几点体会——821例资料分析[J]. 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肺心病组. 医卫通讯, 1975(03)
- [7]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综述[J]. 孟庆云. 黑龙江医药, 1975(01)
- [8]近五年北京地区中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孟闫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9]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瘀证的证候规律初探[D]. 臧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心力衰竭古今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沈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