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平、永修、上高县发现古墓葬(论文文献综述)
陈莲[1](2016)在《浅论商代至战国时期赣鄱地区青铜文化》文中提出青铜器是中国文明起源重要的标志之一,在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与先秦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青铜文明最早起源于距今五、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及至商代,青铜文化逐渐走向巅峰,中国早期青铜器以多样的造型、瑰丽的纹饰、丰富的铭文,以及精湛的铸造术闻名于世。近些年来随着南方考古工作的推进,长江以南地区发现了以三星堆、宁乡、新干、屯溪为代表的商周区域青铜文化中心,出土大量青铜器。其中江西吴城遗址的发掘尤为重要,推翻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认识,以江西吴城遗址为代表的江西赣鄱地区出土了大量商代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本文在丰富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材料的基础之上,运用考古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对赣鄱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重要遗存以及典型遗址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探析赣鄱地区出土的商代至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分布规律以及其所反映的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特征。赣鄱地区出土青铜器主要分布于赣江及鄱阳湖以西地区;西周一代,以赣江及鄱阳湖为界,以西分布着以甬钟代表的青铜乐器,以东分布着以鼎为代表的青铜容器;及至春秋,赣鄱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主要集中于墓葬,区别于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零星出土。外来文化因素在赣鄱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原地区以及周边邻近地区的青铜文化,诸如商文化、周文化,以及湖南、福建和宁镇等地区的青铜文化促成了赣鄱地区青铜文化的更新与演进。
蒋艺[2](2016)在《宋代江南地方精英日常用瓷研究 ——以江西地方精英墓为例》文中指出东汉以来所形成的士族门阀制度在宋代被彻底的摧垮,并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体制。通过科举和考课等制度,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大量的地方精英在这时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并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宋代地方精英群体的全方位分析与探讨,在此时也显得十分的必要。本文将视线聚焦于宋代江南地区的地方精英,并以宋代江西地方精英纪年墓中出土的日常用瓷为切入点来进行分析。力图通过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了解江西地区的地方精英在日常用瓷上的趣味和选择,以此窥得宋代江南地方精英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趣味。本文的第一章主要对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和其中出土的日常用瓷进行梳理和汇总。并对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中所出日常用瓷的器型、釉色和组合进行分析。第二章中对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中的典型墓和其中随葬的日常用瓷进行了探讨。还对江西地方精英墓中所出土的非本地区日常用瓷和男女性墓中随葬日常用瓷类型不同,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第三章中结合同时期的图像和文献资料,对日常用瓷在地方精英生活中的使用进行了还原。还通过将宋代江南地方精英的日常用瓷与同时期北方地方精英及宫廷贵族的日常用瓷的比较,进一步揭示宋代江南地方精英于日常用瓷上所体现的历史信息与审美趣味。
钟洪香[3](2010)在《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的文化交流》文中研究说明岭南和长江中游地区之间横亘着南岭山脉,南岭群山之中分布着低谷走廊或山间盆地,这些相对独立的文化地理区域,成为南北交往的天然通道。本文从文化交流通道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先秦时期长江中游和岭南文化交流的一些概况、特征及方式等问题。本文分五部分进行论述,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从岭南和长江中游的自然地理情况出发,引出两地文化交流的通道。文化通道主要有四条:越城岭道、萌渚岭道、骑田岭道、大庾岭道。然后介绍了两地青铜时代文化交流的研究现状及动态,说明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及本文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时代。本章介绍了商周时期、春秋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等各个时期岭南和长江中游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岭南地区商周时期主要是浮滨、石峡中层类型文化;春秋至战国早期主要是夔纹陶类型文化;战国中晚期主要是米字纹陶类型文化。长江中游地区商周时期主要是费家河、吴城、盘龙城、荆南寺、樟树塘、金山岭、万年等类型文化。春秋至战国早期主要是楚、越文化,同时还有一些吴文化、徐文化存在。战国中晚期,长江中游是楚文化的天下,因此,考古学文化也以楚文化为主了。第三章:先秦时期岭南和长江中游的文化关系研究。史前时期,岭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就已有文化交流,例如:咸头岭文化和洞庭湖大溪文化遗存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从器物的形制、特征、分布情况、及该器物在各自文化区域所占的比例、器物组合的特征、葬制葬俗来探讨两个地区间的文化关系。商周时期本文研究的器物主要有石戈、牙璋、几何印纹陶;春秋至战国早期,本文研究的器物主要有越式鼎、甬钟、刮刀、靴形钺、几何印纹陶;战国中晚期主要从楚式铜壶、带钩方面进行研究。第四章: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文化交流相关问题探讨。此章节从文化交流的原因、特征、方式及影响探讨两地文化关系。文化交流的原因主要从南岭中心带的形成、中原文化的南向传播、楚文化对越文化的影响、越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化交流特征表现为开放性和兼容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第五章:结语。本章节主要总结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从宏观上介绍了岭南和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交流通道、特征、方式及原因。
彭印(石昆)[4](2004)在《吴城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因为日益丰富的考古新资料表明,长江流域是商时期又一个文明中心,吴城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首次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也是商时期长江以南唯一的文明中心,因而吴城文化研究还可以深化整个长江中游地区商时期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对中国青铜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吴城文化是指商时期分布在赣江中、下游鄱阳湖以西的赣北、赣西北、赣中地区的一支地方青铜文化,既带有浓厚的中原商文化色彩,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樟树吴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确立了江南商代考古的时代标尺,使得湮没三千余年的江西商代文明重见天日,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的发掘,则揭开了江西商代文明的新篇章。汉代以前的江西历史,古代文献中无直接记载,因而依靠考古发现来重构江西古史就显得极为必要了,吴城文化是江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探索江西古代文明诞生的历史进程具有关键作用。但目前对吴城文化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由于研究方法和视角的不同,在分期与年代、文化内涵与类型及其文化性质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分歧,因此,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吴城文化进行整体考察,确立其年代序列,辩明其区、系、类型,归纳其文化特征,寻找这一地区文明进程的规律,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首先,本文以吴城文化30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考古学研究为基本方法,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理论,对已发现的200多处吴城文手匕遗址考古材料,从时、空两条线索进行细致的梳理,采用己公布的各个不同遗址的典型地层单位,选择典型的器物组合,对诸典型遗址的分期与年代、文化内涵与类型及其文化性质作系统研究,在对高、豆、盆、折肩罐、折肩瓮、折肩尊、器盖、敲形器等8种典型陶器进行分型分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对陶器进行分群研究,归纳出各自特征,通过各种器物产生、发展、消长的习U变,寻找考古学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与规律,将原有的三期说完善为四期五段说,并划分出吴城类型与石灰山类型。 其次,翻门以考古资料为基础,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社会经济各个角度来复原吴城文化的图景。吴城文化是一支以经营农业为主业的商代文化,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颇有创造,发明了犁、来、耙、侄等一整套适合于南方水田稻作农业生产的青铜农具,并在当时率先普遍使用青铜农具,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家禽家畜饲养业提供了足够的粮食来源,使得家畜饲养业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 吴城文化农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促进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分工和发展,有了陶瓷烧制业、青铜冶铸业、琢玉业、竹木加工业和纺织业等众多手工业门类,青铜开采、冶炼和铸退列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吴城先民在商代早期就发现、开采了赣北瑞昌铜岭的铜矿,发明了先进的铜矿开采、矿石冶炼技术;石范与陶范并用,用石范铸造工具和武器,用陶范铸造容器和乐器,在块范分铸工艺和铜蕊撑技术方面颇有创新,所铸青铜器,配方独待,工艺精湛,造型奇巧,纹饰瑰丽,足以与中原商王朝的同头护艺品媲美。陶瓷制逞剑上在新石器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器物种类、制作工艺、装饰艺术,还是烧造技术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两项引人注目的技术成就,其技术和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周边地区,给周边地区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产生影响,以高度发达的青铜冶铸业、陶瓷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为吴城文化的决速崛起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的基础上,商业贸易迅速繁荣。吴城文化先民凭借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以舟代步,往来于赣江及其支流沿岸各村镇、墟集,使用青铜斧币,进行集市贸易。恻门还与周边诸考古学文化间保持着密切的边境贸易,输出铜块、硬陶和原始瓷器,输入当地稀缺的锡块、玉材等。 最后,本文还利用相关考古材料,结合有关文献一记载,考定吴城文化的主要居民有本地的袅阳氏和夏代以来不断南迁的三苗以及夏末商初迫于商人追剿的夏人支系虎氏、戈氏,也门共同创造了吴城文化。吴城文化也建立起了巨大的都邑,出现了城乡分化,社会专业化分工发达,各阶层有了明显分化,有一整套以青铜礼器、玉礼器为核心,由上层贵够洞f控制的宗教祭祀礼仪,具备了国家形态的基本特征,步入了文明社会。吴城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与周边诸考古学文化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该文化本身是由于以铜为中心的贸易与中原殷商文化发生关系,在向商文化学习礼仪制度的基础上步入了文明社会。当然,文化交流是双向的,繁荣强大的吴城文化,在接受、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作为当时唯一的产铜区和印纹硬陶、原始瓷暑剐尧造中心,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陶器折肩、圆底内凹的作风影响到东部的万年文化、马桥文化高祭台类型,东南部的黄土仑类型,南部的浮滨类型、石峡类型,西部的费家河文?
刘恩元[5](2002)在《贵州古代青铜冶铸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根据历史文献及地方志和有关资料记载 ,以及贵州历年出土商周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青铜冶铸范模和青铜冶炼遗址 ,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阐述贵州古代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及青铜冶铸工艺的产生及发展 ,以及夜郎地区青铜文化的自身特点。
范凤妹[6](1988)在《江西出土的宋代瓷盒》文中研究指明 在宋代瓷窑遗址调查发掘和墓葬清理中,经常可以见到造型各异、烧制精巧、装饰秀丽的青白瓷盒,江西省发现甚多,其中不少伴出墓志、地券等,有绝对年代可考(表一),是值得重视的资料。现经综合整理,作如下介绍。一北宋瓷盒实例竹节形盒 2件。1966年德安县景佑四年(1037年)蔡清墓出土。通高6.6—7.3、口径10.7—11.2、底径5.9—6.6厘米。盖作弧形隆起,盒身呈竹节状,子母口,圈足。盖上饰褐彩斑五块。施青白釉,色淡泛黄;腹下近底部和圈足、器内露胎(图一:1)。
范凤妹[7](1986)在《江西出土的宋代瓷盒》文中认为 江西是瓷盒生产的主要产地之一,建国以来,在宋代窑址及古墓葬中出土甚多,而且其中有不少出于纪年墓中,现整理综述如下: (一)北宋瓷盒的造型和装饰 1、景佑盒2件。1966年德安县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蔡清墓出土。盒身呈竹节
本刊编辑部[8](1982)在《《江西历史文物》1979—1982年目录汇编 (总第八一——九三期)》文中指出
许智范[9](1976)在《乐平、永修、上高县发现古墓葬》文中研究指明 1975年10月,乐平县镇桥公社金山大队的贫下中农在山坡上开垦荒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保存完好的皈(白衣)瓶2件,铜镜3面,青瓷粉盒、影青瓷盒和影青瓷碗各1件。其中青瓷粉盒釉色晶亮,制作精美,堪称佳品。根据墓志记载,知该墓系饶州府李知监与其妻程氏、丁氏的合葬墓,埋葬年代为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为了加强文物的保护工作,乐平县文化馆利用这批出土文物对广大群众进行了广泛
二、乐平、永修、上高县发现古墓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乐平、永修、上高县发现古墓葬(论文提纲范文)
(1)浅论商代至战国时期赣鄱地区青铜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时空范围 |
第二节 考古发现与研究回顾 |
第三节 视角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意义 |
第二章 赣鄱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和史前文化传统 |
第一节 赣鄱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 |
第二节 赣鄱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传统 |
第三章 赣鄱地区青铜文化 |
第一节 青铜器的出土与发现概况 |
第二节 青铜器区域划分及其典型遗址 |
一 赣北邻近鄱阳湖地区 |
二 赣江中下游地区及其支流流域 |
三 赣东北及赣东地区 |
第三节 区域青铜器分布规律 |
第四节 区域青铜文化的演进 |
第四章 赣鄱地区青铜文化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 |
第一节 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
第二节 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 |
一 与湖南地区的文化交流 |
二 与宁镇地区的文化交流 |
三 与福建地区的文化交流 |
第三节“吴头楚尾” |
一 西楚东进 |
二 吴文化的西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宋代江南地方精英日常用瓷研究 ——以江西地方精英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相关研究的回顾与现状 |
第一章 江西宋墓与出土瓷器 |
第一节 江西宋墓分析 |
一、墓葬的基本类型 |
(一) 土坑竖穴墓 |
(二) 砖室墓 |
(三) 石室墓 |
二、地方精英的墓葬 |
第二节 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出土瓷器 |
一、随葬明器 |
二、日常用瓷 |
(一) 器物类型 |
(二) 器物的釉色 |
(三) 器物的组合 |
第二章 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对日常用瓷的选择 |
第一节 江西德兴徐衎墓 |
一、墓主徐衎 |
二、随葬日常用瓷 |
第二节 外来之器 |
第三节 男女有别? |
一、男性墓与女性墓随葬品的差异 |
二、女性墓中的瓷盒 |
第三章 日常用瓷与宋代江南地方精英的生活 |
第一节 “原境”中的器物 |
一、茶酒器 |
(一) 城市茶坊、茶肆 |
(二) 雅集与私饮 |
二、文房用器 |
第二节 “北”与“贵”的比较 |
一、与宋代北方地方精英墓出土日常用瓷的比较 |
(一) 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 |
(二) 吕氏家族墓出土日常用瓷 |
(三) 与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出土日常用瓷的比较 |
二、与宋代宫廷日常用瓷的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江西地区宋代墓葬汇总(表1-7) |
二、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出土日常用瓷器物类型 |
三、宋代江西地方精英墓出土随葬品统计(表2-13) |
致谢 |
(3)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的文化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岭南与长江中游的自然地理概况 |
一 岭南自然地理概况 |
二 长江中游自然地理概况 |
三 两地区间的联系及交流通道 |
第二节 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文化交流的研究概况与存在问题 |
一 研究概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本文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范围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考古学文化类型与时代 |
第一节 先秦时期岭南考古学文化类型与时代 |
一 商周时期 |
二 春秋至战国早期 |
三 战国中晚期 |
第二节 先秦时期长江中游考古学文化类型与时代 |
一 商周时期 |
二 春秋至战国早期 |
三 战国中晚期 |
第三章 先秦时期岭南和长江中游文化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史前时期 |
第二节 商周时期 |
一 相关器物分析 |
二 葬制葬俗分析 |
第三节 春秋至战国早期 |
一 相关器物分析 |
二 葬制葬俗分析 |
第四节 战国中晚期 |
一 相关器物分析 |
二 葬制葬俗分析 |
第五节 秦汉时期 |
第四章 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文化交流相关问题探讨 |
第一节 文化交流的原因 |
一 优越的地理环境——南岭中心带的形成 |
二 中原文化的南向传播 |
三 楚文化对越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
四 越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
第二节 文化交流方式、特征及影响 |
一 文化交流方式 |
二 文化交流的特征 |
三 文化交流的影响和意义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吴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吴城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
一、吴城文化的三次重大考古发现 |
二、吴城文化的研究现状 |
三、吴城文化研究前瞻 |
四、吴城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灿烂的吴城文化 |
第一节 分期与年代 |
一、典型遗址的分期及相互对应关系 |
二、典型陶器及其组合关系 |
三、分期与年代 |
第二节 文化特征与类型 |
一、文化特征 |
二、文化类型 |
第二章 农业 |
第一节 农业 |
一、农业生态环境 |
二、农业起源 |
三、农业生产工具 |
四、农作物种类 |
第二节 畜牧业 |
一、畜牧业概貌 |
二、家禽家畜种类 |
第三章 手工业 |
第一节 青铜铸造业 |
一、先进的铜矿开采技术 |
二、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 |
第二节 陶瓷制造业 |
一、繁多的陶器种类 |
二、精良的陶瓷原料 |
三、多变的拉坯成形技术 |
四、独特的装饰艺术 |
五、先进的陶瓷烧造技术 |
六、独步一时的原始瓷 |
第三节 加工工业 |
一、玉器琢制业 |
二、竹木加工业 |
三、纺织业 |
第四节 建筑业 |
一、地面建筑 |
二、地下建筑 |
第四章 商业 |
第一节 道路交通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商品流通 |
一、境内集市贸易 |
二、边境贸易外贸 |
第五章 吴城文化的政治结构与居民 |
第一节 吴城文化的政治结构 |
一、分散的村落 |
二、吴城古城 |
三、社会等级结构 |
四、强制性的社会公共权力机关 |
五、社会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吴城文化的居民 |
一、吴城人口的考察 |
二、三苗 |
三、枭阳 |
四、虎氏 |
五、戈氏 |
第六章 吴城文化与周边诸考古学文化间的关系 |
第一节 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关系 |
第二节 与赣江鄱阳湖东岸地区诸考古学文化间的关系 |
第三节 与赣江中、上游及其以南地区诸考古学文化间的关系 |
第四节 与湘江、洞庭湖东岸诸考古学文化间的关系 |
附录一:参考文献 |
附录二:吴城文化30年研究论着目录(略)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入学前取得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简介 |
关于本论文学术原创性的声明 |
致谢 |
(5)贵州古代青铜冶铸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史载贵州铜矿资源及冶铸工艺 |
2 青铜文化冶铸遗存 |
2.1 剑茎范 (图3、4;图版壹图2) |
2.2 剑茎模 (图5—8;图版壹图3—6) |
2.3 剑身范 (图9、10;图版壹图7、8) |
2.4范 (图11) |
2.5 戈范 (图12;图版壹图9) |
2.6 刀范 (图13;图版贰图10) |
2.7 铃范 (图14;图版贰图11) |
2.8 鱼钩范 (图15;图版贰图12) |
2.9 凿范 (图16;图版贰图13) |
2.10 纹饰模 (图17;图版贰图14、15) |
2.11 宽刃器范 (图18) |
2.12 “土字形范” (图19) |
3 贵州出土商周至秦汉时期青铜器 |
4 青铜冶铸工艺 |
(1) 浑铸法 |
(2) 复合范 (分铸法——铸接) |
(7)江西出土的宋代瓷盒(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宋瓷盒的造型和装饰 |
(二)南宋瓷盒的造型和装饰 |
(三)关于宋代瓷盒的标记铭文 |
(四)关于宋代瓷盒的名称和用途 |
(五)关于宋代瓷盒的时代特征 |
四、乐平、永修、上高县发现古墓葬(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论商代至战国时期赣鄱地区青铜文化[D]. 陈莲.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2]宋代江南地方精英日常用瓷研究 ——以江西地方精英墓为例[D]. 蒋艺.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5)
- [3]先秦时期岭南与长江中游的文化交流[D]. 钟洪香. 云南大学, 2010(05)
- [4]吴城文化研究[D]. 彭印(石昆). 四川大学, 2004(02)
- [5]贵州古代青铜冶铸工艺技术研究[J]. 刘恩元. 中国科技史料, 2002(04)
- [6]江西出土的宋代瓷盒[J]. 范凤妹. 文物, 1988(03)
- [7]江西出土的宋代瓷盒[J]. 范凤妹. 江西历史文物, 1986(01)
- [8]《江西历史文物》1979—1982年目录汇编 (总第八一——九三期)[J]. 本刊编辑部. 江西历史文物, 1982(04)
- [9]乐平、永修、上高县发现古墓葬[J]. 许智范. 文物工作资料, 1976(01)
标签:考古; 青铜器; 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 精英文化;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