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荷花淀》艺术构思探胜(论文文献综述)
戴利[1](2016)在《《荷花淀》教学内容及核心教育价值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孙犁是着名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家,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使之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荷花淀》名声斐然,成为中国解放区文学作品中的一颗璀璨之星。长久以来,《荷花淀》始终是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情的转变,《荷花淀》在语文教学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出现了新的变化。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选文有效教学价值的挖掘素来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本文以1998年、2001年和2003年人教版、2002年辽海版、2005年冀教版、2010年粤教版和现行沪教版等七套初、高中语文教材和26个《荷花淀》的教学案例(包括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点拨等)为基础,结合研究者们对《荷花淀》的文学解读和相关探索,对《荷花淀》的教学价值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文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梳理、评述,确定《荷花淀》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和它的教学功用,并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们提供多种教学途径。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笔者所做的研究工作。第二部分从小说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综述前人对《荷花淀》的文学解读,发现研究者们对小说的主题辨析、人物形象解读、描写手法鉴赏、行文语言赏析都做了详细解读,但对《荷花淀》的独特结构却了解甚少,可再行探讨。第三部分比对了不同版次的人教版、辽海版、冀教版、粤教版和沪教版等中学语文教材有关《荷花淀》的编撰情况,发现除沪教版以外的语文教材都将教学指向小说的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并要求学生了解小说主要的描写手法,而沪教版则将《荷花淀》编入“意境”主题单元,强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第四部分梳理了26个教学案例,根据一线教师公开发表的授课实录和教学设计,整理出四类颇受教师青睐的教学内容,发现教师的教学解读往往立足于研究者们对小说的文学解读,并根据学情稍作调整。当教学内容出现重合时,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最终使得课堂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五部分是笔者针对前文中文学解读稍有忽视的《荷花淀》结构特征和一线教师未曾关注的《荷花淀》独特教学点,提出了个人的教学内容建议。《荷花淀》反映出的中国国民性可作为主题内容的一个教学点,而其非情节化的结构特点和“诗体小说”的特征也可作为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诗体小说”的四大特点与孙犁采用的女性视角是《荷花淀》的核心教育价值。教师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类文学作品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提高现今小说教学的有效性,改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第六部分总结笔者的研究发现,并提出关于《荷花淀》教学预设及其在语文教学中不明定位的困惑。笔者提出《荷花淀》呈现国民性的主题解读、非情节化的结构、“诗体小说”四大特点和小说的女性视角是个人对小说教学内容的补充,希望能为《荷花淀》的日后教学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刘叙杰,赵明,李江渊,晓波[2](2001)在《新教材教学设计ABC》文中指出
宋桂荣[3](1997)在《《荷花淀》艺术构思探胜》文中指出 孙犁同志的《荷花淀》何以能跨越时间的限制,产生那么持久的艺术魅力?研读精思,含英咀华,我们深感除了为人称道的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外,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作品反映的是抗日时期冀中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战争题材,表现的是根据地人民积极、乐观、英勇顽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大主题。但是,作者并未展现纵横撕杀的战斗场面,只叙述了一段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并没描绘叱咤风云的英雄壮举,只是记录了男
任海燕[4](2011)在《莲意象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文中指出意象,是外在客观物象与作者主观情意的结合体。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意象来抒发情感、言明心志。从意象入手,既是解读作品的重要方法,也是走进作者内心的重要途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意象,语文高考也非常注重学生对意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意象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莲意象是最受大众喜爱的意象之一,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花”开始,莲一直是文人歌咏赞美的对象。中小学语文教材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选择了较多的以莲意象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本文试图分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莲意象,并以莲意象为例,探讨中小学语文的意象教学。文章分析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莲意象的主要内涵,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角度探讨了莲意象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旨在对散见于各个阶段各篇课文中的莲意象做一个较系统的归纳,让教者对莲意象的教学既有总体的把握,又有阶段性的目标。莲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芳草意象的典型代表,对莲意象的分析与归纳,有举一反三的作用,给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其他的芳草意象以启示。作者以莲意象为例,从意象产生与意象理解的过程出发,将莲意象的教学分为捕捉意象、品析意象、深化意象三个阶段,并分阶段具体分析了意象教学的方法。旨在以莲意象为典型对象,探讨意象教学的一般方法。为语文课堂上的意象教学提供思路,给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启发。
孙晓波[5](2005)在《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文中指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我国社会发展的态势及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性质决定了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作为母语教学课程,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为目的的一门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分支。除了具有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具有多样化创造性、生活化开放性、社会化时代性和情感化探究性。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遵循学校教师自由和自律原则,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开发丰富、开放而充满活力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可从三方面着手:以国家教材为基础、以地方特色为基础、以社会时代特色为基础。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学生的需求与参与,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荷花淀》艺术构思探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荷花淀》艺术构思探胜(论文提纲范文)
(1)《荷花淀》教学内容及核心教育价值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荷花淀》文本解读的研究综述 |
1.1 关于《荷花淀》主题内容的解读 |
1.1.1 《荷花淀》的主题思想 |
1.1.2 《荷花淀》的人物形象 |
1.2 关于《荷花淀》艺术特色的研究 |
1.2.1 《荷花淀》的独特结构 |
1.2.2 《荷花淀》的表现手法 |
1.2.3 《荷花淀》的行文语言 |
第2章 《荷花淀》在教材中的编撰情况分析 |
2.1 《荷花淀》在六套教材中的编撰情况分析 |
2.1.1 从单元设计及课前提示看《荷花淀》教学价值的导向 |
2.1.2 从课后练习看《荷花淀》教学内容的选择 |
2.2 《荷花淀》在沪教版教材中的编撰情况分析 |
2.2.1 从《荷花淀》课文看教材编写者的处理意图 |
2.2.2 从单元设计看《荷花淀》的教学目标 |
2.2.3 从课后练习看《荷花淀》的教学内容 |
2.3 《荷花淀》在七套教材中的教学价值比较与分析 |
第3章 《荷花淀》教学案例的教学情况分析 |
3.1 《荷花淀》教学案例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其教学环节的设计 |
3.1.1 对《荷花淀》描写手法的鉴赏 |
3.1.2 对《荷花淀》人物形象的理解 |
3.1.3 对《荷花淀》“诗体小说”特点的认知 |
3.1.4 对《荷花淀》背后中国文化的发掘 |
3.2 《荷花淀》教学案例中教学策略的应用 |
3.2.1 范例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
3.2.2 讨论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
3.2.3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
第4章 《荷花淀》教学内容及其核心教育价值的确定 |
4.1 关于《荷花淀》教学内容的建议 |
4.1.1 《荷花淀》的主题 |
4.1.2 《荷花淀》的结构及其“诗体小说”的特点 |
4.2 关于《荷花淀》核心教育价值确定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莲意象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意象的界定 |
二、意象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
(一) 意象分析是解读某些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 |
(二) 意象鉴赏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
(三) 意象理解是走近作者内心的便捷途径 |
第一章 莲意象与中小学语文教材 |
第一节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莲意象概述 |
第二节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莲意象的内涵 |
一、展示莲美好的自然形态,表达对美好事物及大自然的热爱 |
二、描绘与莲相关的生活场景,表现闲适安乐的生活情趣 |
三、利用莲与"怜"的谐音,含蓄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 |
四、紧扣莲的特点,讴歌各种美好品格 |
五、针对莲生命力强盛的特点,歌颂新生的力量与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感 |
第二章 莲意象与中小学语文教学 |
第一节 莲意象在中小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
一、以莲意象为窗口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 |
二、以莲意象为典型对象指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与写作 |
三、以莲意象为美育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第二节 怎样辨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莲意象 |
一、捕捉教材中的莲意象 |
二、赏析教材中的莲意象 |
三、挖掘教材中莲意象的内涵 |
第三节 分析莲意象时需注意的问题 |
一、处理好莲意象的固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 |
二、处理好意象的内涵与不同学习阶段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
三、处理好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关键词】 |
前言 |
一、校本课程和语文校本课 |
(一) 校本课程 |
1、校本 |
2、校本课程 |
(二) 语文校本课程 |
1、含义 |
2、特点 |
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一)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态势看 |
(二) 从语文教育的目标看 |
(三) 从语文学科性质看 |
三、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
(一) 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 |
(二) 遵循教师自由和自律的原则 |
(三)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
四、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
(一) 开发条件 |
(二) 开发范围 |
1、日常学习生活 |
2、活动、比赛 |
3、乡俗、人文、自然 |
4、个性特长 |
(三) 开发方式 |
1、基于国家教材进行开发 |
2、基于地方特色进行开发 |
3、基于社会时代特色进行开发 |
(四) 开发中需注意的问题 |
1、重视学生的需要 |
2、让学生参与进来 |
结语 |
附录1 教学设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解析 |
附录2 课本剧邹忌讽齐王纳谏 |
附录3 学生研究报告大连方言文化研究 |
附录4 学生研究报告大连地名文化研究 |
附录5 学生研究报告广告词艺术探胜 |
【英文摘要】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版权声明 |
四、《荷花淀》艺术构思探胜(论文参考文献)
- [1]《荷花淀》教学内容及核心教育价值探究[D]. 戴利.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2]新教材教学设计ABC[J]. 刘叙杰,赵明,李江渊,晓波.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1(12)
- [3]《荷花淀》艺术构思探胜[J]. 宋桂荣. 语文教学通讯, 1997(01)
- [4]莲意象与中小学语文教学[D]. 任海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6)
- [5]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D]. 孙晓波. 辽宁师范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