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农(渔)用塑料(论文文献综述)
魏娅丽[1](2021)在《从小麦到苹果:甘肃李咀村的生计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中期,静宁县政府做出了将苹果产业作为支柱性经济产业的重要决定。长期被贫困困扰的静宁县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开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政府提出“南部苹果北部梨”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苹果产业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经过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后的静宁,农业强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农村也美起来了,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如今山清水秀的金山银山,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现状。本文以位于甘肃省静宁县中南部的李咀村为田野点,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本研究方法,运用人类学变迁理论对李咀村生计方式的变迁过程、变迁的原因及变迁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解读。在分析、整理一手田野资料的的基础上反思、探析生计变迁背后的文化意蕴,从而形成关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过去,“以粮为纲”的传统的生计方式只能勉强“糊口”而无法“养家”;现在,“一亩园,十亩田”的苹果产业不仅能养家糊口,更能让人们脱贫致富。那么,从传统小麦种植到苹果产业,李咀村是如何实现生计的转型与变迁的,以及在生计变迁后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怎样的调适,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基于以上内容,本文着力揭示两种生计方式选择的背后实质上是农民对于土地种植结构的调整、政府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努力和尝试,是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实践。因此,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研究李咀村生计的转型与变迁是本文的创新与亮点。静宁苹果产业是静宁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的创新与实践,也是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从人类学生计变迁的角度来研究静宁苹果可以更加具体、直观、全面地展示静宁苹果产业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果农与当地人的视角来看传统与现代生计的选择可以更深刻地感知生计变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现代苹果产业发展出现的新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李咀村生计转型的尝试与努力为早日赢得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基础。正在稳步发展的静宁苹果产业凭借政府和农民们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决心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聚势而强,为农民生活创造了财富与幸福,带领人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大道,成为李咀村打赢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和成果。其次,苹果产业作为静宁县“兴农富县”的一项特色农业产业,不仅为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美化了乡村的整体风貌,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从“小苹果”向“大产业”“大品牌”的转型跨越,苹果产业为静宁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和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来看,需要适时调整产业化的方向和目标,持续增强静宁苹果的品牌效应,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对于产业发展中现存的问题需要清晰的认识,如农户对于果园继承问题的担忧、产量滞销、生态保护等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策略和建议,本文的研究将为静宁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王锦霞[2](2018)在《盘锦地域景观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域景观记录着一个地区人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发展历史;记录着自然与文化的变迁;传承着人们顺应自然并改造自然所创造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呈现出多样的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地域景观特征。盘锦作为辽宁省唯一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市,同时也是沿海的一个重要湿地旅游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自然资源,那么明确盘锦地域景观及其特征,构建盘锦地域景观体系,这是盘锦景观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景观和地域性研究的思想指导下,对盘锦地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行调查,客观地制定地域景观标准,找到属于盘锦的地域景观,探索地域景观成因,建立数学模型,科学地评价地域景观,构建盘锦地域景观体系。以期为引领盘锦利用自然地理条件、湿地自然景观资源、湿地文化特色、水稻和河蟹养殖等方面来规划盘锦城乡一体化景观,为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对形成合理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挖掘并提炼出盘锦自然景观构成要素,制定自然景观地域构成要素标准,找到了自然景观地域构成要素,分别是低湿地碱蓬、低湿地芦苇、低湿地香蒲等耐盐草本植物、平坦地貌、河流、盐碱化土壤、低湿地鸟类及河蟹等动物。客观地制定地域自然景观标准,从20种不同类型的自然景观中筛选找到属于盘锦地域的自然景观,分别是盐地碱蓬滩涂景观;芦苇沼泽低湿地景观;草甸芦苇低湿地景观;芦苇盐地碱蓬滩涂景观;河流景观;香蒲芦苇低湿地景观;芦苇河漫滩景观;鸟类景观和螃蟹景观。(2)提炼出盘锦地域自然景观特征是多水无山少树,境内河流多,苇塘潮沟遍布,植被以耐盐草本植物为主,种类相对单一;大面积的“红海滩”和广阔的“芦苇荡”,以红海滩更胜一筹,同时滨海盐地的地带性滩涂景观是独一无二的,由此成为盘锦标志性最强的地域符号;景观结构体现为大面积群体分布;色彩突出了绿水、红滩、黑油、白花、黄稻的地域特色,植物季相景观特色鲜明,在审美上形成独特、旷野的特征。(3)制定人文景观地域构成要素标准。找到人文景观地域构成要素,包含苇编、浮雕苇画、蒲草编织、稻草编织和柳条编织等传承下来的工艺;稻田养蟹、晒盐、排船等生产方式;冬捕、冰嘎、冰车等生活和娱乐方式;捕鱼前的祭祀仪式等民俗活动;稻草、茅草、芦苇、蒲草等景观材质。制定地域人文景观标准,从12种不同的人文景观类型中筛选找到属于盘锦地域的人文景观,包括稻田景观;乡村景观;水渠景观;石油景观;盐田景观,提炼出地域人文景观特征:盘锦没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是在平民努力求生求存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稻田景观,景观规模大、空间开阔、连续性好,景观纹理细腻。稻田种植是尊重盘锦地势、水文等自然环境而创造出的一种生产方式;水渠景观,纵横交错汇在一起形成网状纹理,水渠把众多的景观要素联系在一起,使盘锦景观形成多样统一的特点。水渠的建造是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所创造的水利工程技术,和人们的稻田种植、苇田养护、河蟹养殖息息相关,是人民的智慧结晶;乡村景观被包围在大面积的河流、水渠、稻田、苇田、苇塘、防护林带中,形成北方湿地田园风貌,不同季节由于植被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从文化上看,不同乡村又体现着不同的劳动文化风貌;油田景观处于静谧的芦苇荡、碱蓬滩、草甸里,橙色的采油机和湿地景观形成鲜明的动与静的对比,大型的储油罐、输油管道,呈现出化工场景;盐田景观形成块状的纹理。(4)从历史演化的角度阐述了盘锦地域景观类型的成因以及地域景观内主要构成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形成过程。盘锦地域景观的形成和环境、文化、居民有密切的联系。地域自然景观的形成主要受到地貌、水体、土壤、植被、动物综合的影响,地域人文景观的形成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和文化融合,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湿地文化。本境人民没有大规模去改造自然,而是顺应自然环境的演替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自然环境、平民、不同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本地区典型的以平民为主体而创造的农渔文化,更多地保留了自然景观特征。(5)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价盘锦地域景观,科学地建立空间尺度(分布的广阔性)、景观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历史传承、生产方式、信息量等新颖的评价指标。明确了盘锦地域景观中自然景观的权重值远远高于人文景观。主要的地域景观类型中,对地域景观的影响依次是盐地碱蓬滩涂景观>河流景观>芦苇植物景观>地形地貌景观>稻田景观>鸟类及其他动物景观>香蒲低湿地景观>水渠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乡村居住区景观>石油景观>盐田景观;人文景观中稻田景观是主体,又因为乡村景观包含了稻田、水渠、文化等众多景观类型,所以乡村景观也是人文景观中一个重要的类型。首次提出盘锦地域景观的主体是自然景观,总体的地域景观特征是湿地田园乡村风格的观点。地域景观体现出耐盐植物植被色彩鲜明、独特、强烈的心理感受、连续、稳定、分布广阔、有文化传承、形态纹理和生产融合的地域特征。(6)本文首次构建了盘锦地域景观体系。依据盘锦地域自然、人文景观和要素及其特征的客观研究;依据地域景观的形成过程、原因以及影响要素的逻辑关系和地域景观形成规律的研究;依据从视觉角度得到的形态、色彩、分布造型、质感、纹理,从文化角度得到的民俗和生产方式,从生态角度得到的景观稳定性、持续性等地域景观量化评价指标,确定了不同地域景观的权重值,研究了盘锦地域景观体系涵盖的内容,布局地域景观的点、线、面、轴、网,规划盘锦地域景观,完成盘锦地域景观体系的构建。
ANDRIANIONY DOMOINALALAINA ANDONIRINA FELANA(安心悦)[3](2018)在《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 ——来自马达加斯加企业的经验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高涨,资本在国家之间流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因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构建和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而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吸引外资可以弥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并可能促进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进而形成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加速涌入,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引进先进技术和充分利用劳动力,进而培育本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引进外资,实现技术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更关系到本国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成长能力的构建。迄今为止,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溢出效应,鲜少有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微观企业影响的研究成果。而对于马达加斯加这一发展中国家而言,近些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技术和技能转让、贸易网络的建立、产业升级以及国际市场关系的改善等方面给本国的企业成长带来了许多外部效应。因此,以马达加斯加企业为样本,积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对本国企业成长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出现了众多研究成果,但并不是所有成果均显示正相关效应。而近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开始缩小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比例。因此,众多疑问随之而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影响与溢出效应是否与预期相距甚远?溢出效应是否足以证明发展中国家为吸引外国投资者而必须实施补贴和税收激励?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深入挖掘,探究外商直接投资对马达加斯加国内企业的实际影响。同时分析个别行业的外部技术环境是否会影响技术转移效应?在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框架,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和企业成长之间有相互影响的关系,技术溢出在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成长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本文加入了股权治理结构作为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成长关系之间的调节变量。运用回归分析法,实证检验提出的研究假设。在实证研究设计中,本文用替代变量来检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和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为自变量,研发溢出和劳动力溢出为中介变量,而股权治理结构为调节变量,企业成长为因变量。本研究的实证数据来自马达加斯加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根据使馆要求,数据均为保密状态)。根据Baron和Kenny(1986)以及温忠麟(2004)的研究,本文使用马达加斯加2014-2016年外资企业样本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样本包括1268个观测值。同时,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检验了股权治理结构的调节效应。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马达加斯加的企业成长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结合马达加斯加国情,外商投资受到政治影响较大,在2009年期间,因受马达加斯加政治变动影响,很多外国投资者从马达加斯加撤资,随着2014年新政府成立,马达加斯加提出相应的免税政策和外商引资政策,外国投资者对马达加斯加纺织领域、建筑领域、旅游领域、资源开采领域投资逐渐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示范效应,使马达加斯加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竞争迫使国内公司改进生产线并达到相应的水平,这使得马达加斯加企业快速成长。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的关系技术溢出中劳动力溢出和研发溢出两个维度变量对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做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力溢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表明由于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资企业员工的不断流动,马达加斯加企业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期间可能积累各种相关技能,会导致内资企业人力资本的提升,并带动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不断改善,全面提升内资企业的智力资本,提高马达加斯加的人才质量;第二,外商直接投资对研发溢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组织模式给东道国企业带来了技术机会,这些先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增加了马达加斯加企业的技术储备,提供更多的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在国内企业自身创造技术知识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学习、接触和利用更多的技术资源。三、技术溢出与企业成长的关系企业成长对技术溢出的两个维度劳动力溢出和研发溢出分别做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力溢出和研发溢出均对企业成长呈现显着的正向影响。这表明:一方面,劳动力是企业成长的关键资源,马达加斯加企业对外部新获取的知识和管理经验进行吸收和利用,使得员工的劳动力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技术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带来先进的技术,为马达加斯加提供先进的科技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得马达加斯加外资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进而促进了企业成长。另外,高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导致内资企业迫于外部市场压力,为提高竞争力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生产效率,进而也促进了内资企业快速成长。四、技术溢出的中介效应和股权治理结构的调节效应对技术溢出中介作用下,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文中存在2个中介效应,分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溢出-企业成长和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溢出-企业成长。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成长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加大劳动力溢出和研发溢出起到了促进企业成长的间接效果。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越大,马达加斯加在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越大,从技术引进中所获得的技术溢出使得相应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经济溢出就越大。以股权治理结构为调节变量,分别考察股权治理结构在劳动力溢出和研发溢出与企业成长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股权治理结构对劳动力溢出与企业成长关系没有显着的调节作用,随着外资流入不断加大,马达加斯加企业的人才流失还不会对企业成长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股权结构治理在研发溢出与企业成长之间却存在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即股权治理结构当中外资股份比重越高,研发溢出与企业成长的正向关系被削弱。说明随着外资股份比重越高,导致马达加斯加过度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甚至复制跨国公司的技术规程和路径,形成依赖性工业化,蒙受技术惩罚、规模惩罚和成本惩罚等,导致本地企业核心技术升级受阻,技术创新水平能力下降。
周磊[4](2017)在《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4月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文件中明确指出海水养殖是福建省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何实现海水养殖产量、产值“双增”显得尤为关键。但是,福建省海水养殖过程中受各类风险的影响,导致养殖产量波动剧烈,减产带来经济损失高,“双增”难以实现,所以当前亟待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方案来应对海水养殖风险。然而,对于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是如何发生?风险损失如何评估?风险如何控制?目前仍未有研究给予系统地回答。本研究从福建省海水养殖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提高海水养殖的产量产值,减少福建省海水养殖经济损失为宗旨,力求达到以下研究目的:一是理清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发生机制,分析风险发生的源头和机理;二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进行评估,划分风险区域,核算各养殖风险区的风险大小;三是从事前和事后两个角度对风险进行防控,在风险事件发生前根据养殖风险指数进行预警,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利用保险产品进行分散。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关键词概念进行界定并构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该部分由第3章构成,先将海水养殖风险界定为纯粹性风险,明确了研究的界限后,阐述了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利用该理论来构建本文的主体研究框架,再以风险预警理论和农业保险理论为基础,将海水养殖的风险防控环节进一步细化为风险预警和风险分散。第二部分,海水养殖风险的识别与分析。该部分由第4章构成,先对福建省海洋自然环境特征进行描述,明确风险发生的环境,接着分别对4类(贝、鱼、甲壳和藻)海产品养殖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明确福建省海水养殖业在中国海水养殖产业中的地位。之后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对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成因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绘制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形成机理图。最后,基于“风险4要素说”,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灾害受体和防灾减灾能力等4个方面来分析海水养殖风险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海水养殖风险的区划与评估。该部分包含第5章和第6章,第5章在基于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海水养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指标体系从空间的角度对福建省26个县的4种海产品的养殖地分别进行聚类分析,把风险大小较相同的养殖地(以县为单位)归成一类,形成一个风险区,聚类结果分成几类就形成几个风险区,同时对该海产品在每个风险区的风险大小进行等级判别。聚类结果显示,每种海产品依其养殖风险大小可分成5个养殖风险区,每个养殖风险区由若干县构成。第6章利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分别对4种海产品,在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县的指标数据,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各养殖风险区的指标数据,然后,利用熵值法求出各指标的权重,进而求得该海产品在各个风险区的养殖风险指数。第四部分,海水养殖风险的防控。该部分包含第7章和第8章,第7章是风险的预警,预警基础是预测,先利用基于ARIMA模型和趋势外推模型对海水养殖风险指数进行组合预测并将风险指数预测至2018年,考虑到海水养殖风险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采用黑色预警法分别对各类海产品5个风险区进行预警,基于少数有警原则和正态分布原则确定警情和警限,最终获得预警结果。预警是风险事前预防策略,保险是风险损失分散策略。第8章是风险的分散,先分析福建省传统海水养殖保险开展的困境并考虑利用指数保险来克服,进而探讨了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优势和发展现状,但发现国内开展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成功案例少,而国际上有成功开展水产指数保险的经验,所以选取英国、美国和印度等3个国家的成功推广经验进行借鉴,最后提出福建省水产养殖指数保险的推广策略。第五部分,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该部分由第9章构成,是从宏观角度提出加强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的办法,主要从福建省海水养殖的布局及模式、风险管理硬件设施、风险管理的保障机制和风险管理主体意识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海水养殖风险和农业风险有较大的差异,海水养殖除了具有一般农业生产的特征外,还具有立体化的特征,即海水养殖通常是垂直入海,如养殖密度过大会增加海水养殖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此外养殖过程中海洋生物要依附在载体上,而养殖载体通常不牢固,因此福建省海水养殖的暴露性高,风险损失会非常严重。第二,从理论上看,风险管理理可很好地适用在海水养殖风险研究上。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灾害受体和防灾减灾四个部分组成的系统,风险发生是受这4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最终损失的大小又是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形成机理分析后发现,风险形成过程是一个“总—分—总”的过程。第三,从空间维度看,基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4类海产品(贝、鱼、甲壳和藻)进行风险区划,等级分为高、中高、中、中低和低,共获得20个风险区,风险区呈现“两头重、中间轻”和“外沿海重、内沿海轻”的特点,具体地,福建省北部地区始终是海水养殖风险的高发地带,特别是福鼎和霞浦,常年遭受台风、赤潮的危害,对于海贝和海鱼,福建省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的养殖风险高,中部沿海适合海水养殖;对于甲壳和海藻,福建省中北部地区的养殖风险高,南部地区养殖风险低,不同品种海水养殖风险区分布的差异主要和福建沿海渔区的环境特征、海水生物习性,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值得警惕的是,福建省海水养殖主产区是养殖风险的高发区域。第四,从时间维度看,基于国际联合国组织对风险的定义来计算并评估20个养殖风险区的风险大小,结果发现福建省海贝养殖的风险最大,海鱼养殖风险其次,海藻养殖风险大小仅次于海鱼养殖的,甲壳养殖的风险最小;再细化至各养殖风险区,发现各养殖风险指数均能符合所属风险区的特征;从趋势上看,长期来说,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指数在整体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短期来看,高风险区的养殖风险指数普遍波动较为剧烈,而低风险区养殖风险指数波动则较为平缓。第五,从风险防控角度看,风险预警和分散是有效管理海水养殖风险的手段。先看风险预警,黑色预警法最适合用于海水养殖风险预警,基于该方法对福建省2017年~2018年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预警的结果并不乐观,在未来2年内有重警的风险区多,需说明的是,高风险区未来无警并不代表高风险区就会转变降级为中高或中风险区,只能说高风险区未来2年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不大。再看风险分散,保险是最好的风险分散手段,但传统的海水养殖保险因为定损难、道德风险大、保险公司运营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在福建省开展,而指数保险的能很好地应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外成功开展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经验后,认为应从组建多方参与指数保险产品设计、构建分区的多重赔付机制和“保贷”捆绑的销售模式等3个方面推动福建省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推广。
尤炬炬[5](2016)在《乐清湾贝类质量安全监测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乐清湾贝类养殖区出产的贝类进行了质量监测,并初步评价了该养殖区贝类质量安全状况。本文对20132015三年期间乐清湾贝类质量进行专项研究。选取几种产自乐清湾海水贝类养殖区的常见双壳贝类样品进行监测,监测的海水贝类养殖区包含温岭市所辖乐清湾贝类养殖区、玉环县所辖乐清湾贝类养殖区、乐清市所辖乐清湾贝类养殖区,监测的品种为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青蛤(Cyclina sinensis),监测参数为大肠杆菌、菌落总数、铅、镉、多氯联苯(PCBs)、腹泻性贝类毒素(DSP)、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监测站位依据乐清湾沿岸贝类养殖分布状况和地理特征,确定为21个站位,20132015期间共监测贝类样品189个。本文依据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NY 5073-2006《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GB 18421-2001《海洋生物质量》、农渔发[2015]16号文件等,从多方面对乐清湾贝类质量进行了准确的评价。根据监测结果,本文认为,20132015年期间乐清湾贝类养殖区出产的样品97%符合贝类合格生产区的标准,28%符合贝类一类生产区的标准,即28%的贝类可让消费者生食,但出于安全考虑,仍建议消费者不生食贝类,对在贝类进行熟加工后再进行食用,在烹饪过程中大部分微生物和贝类毒素将会减少,食用更加安全。在监测结果中发现有3个样品菌落总数超标,超标样品所在的养殖区应对其出产的贝类进行净化处理。微生物超标的时间出现在5-8月份,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可能与当时气温水温较高有一定关系。根据监测结果,本文发现,乐清湾贝类铅污染水平较低,全部符合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关于双壳贝类中铅的规定,但镉污染的风险仍存在,发现有2个样品镉含量超出限量,均为泥蚶。该结果与顾捷等对浙江沿岸养殖贝类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存在一定的膳食安全风险,建议消费者不要过量食用。根据监测结果,本文发现,乐清湾贝类目前并未受到腹泻性贝类毒素(DSP)、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多氯联苯(PCBs)的污染,但仍不能放松监测。乐清湾养殖区仍时有赤潮发生,沿海附近存在的工业园区、农田等对乐清湾进行污染物排放,时有渔业污染事故发生,养殖场自身养殖密度若过于密集亦容易造成富营养化污染引发赤潮。依据乐清湾20132015年189个养殖区贝类样品监测结果和评价,本文认为乐清湾贝类质量安全状况良好,存在少数微生物和镉含量超标的情况,可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避免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应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监测,做好贝类上市前的净化工作和对陆源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等工作。根据监测结果评价,本文对乐清湾贝类养殖区现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认为应加强贝类质量安全监测、加强贝类净化与暂养并对消费者提出食用建议、对乐清湾污染源进行调查与控制、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对贝类标准进行改进,对贝类上市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RAMASINANDRASANA BIENVENU(毕为诺)[6](2016)在《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的经贸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际关系中的经贸合作关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各国经贸合作发展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分析中国与马达加斯加经贸合作发展前景具有重要意义。定位好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经贸合作关系。分析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经贸合作发展趋势有助于定位双方的经贸关系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对中国与非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世界经济巳经发展成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个趋势。区域经济合作是各国制定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的重要选择。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作为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与非洲各国经贸关系重要。本文提出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近年来,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不断改善。马达加斯加与中国两国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以便获得马中双方人民的利益的。马中两国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本论文将从分析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入手,剖析了马中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加强马中经贸关系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孙海燕[7](2014)在《奶茶杯内膜中增塑剂含量的检测分析》文中认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奶茶杯内膜材料中的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脂(DOP)3种增塑剂向脂溶性模拟液(牛奶、植物油、异辛烷)中的迁移溶出量。结果表明,奶茶杯内膜材料经过脂溶性模拟液浸泡后有DEHP和DBP的检出,DOP未检出,DBP检出量在欧盟指令2007/19/EC的规定范围内,DEHP检出量远大于英国农渔食品部规定的的每日耐受量。
严方超[8](2014)在《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之下,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高升,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国家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加、科技应用能力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改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一切都昭示着中华民族正在崛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很艰巨,依然有大量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之下。面对这样的现实环境,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工作的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开发,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制约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解决,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科技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自1986年首次提出以来,在农村的扶贫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现阶段我国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科技扶贫方式的研究,从创新的视角,将其与农业企业的成长结合起来,通过科技扶贫工作的开展,为农业企业的成长提供可行性的路径方案,进而达到推动农业企业的成长、活跃社会经济,带动整个扶贫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为扶贫大业做出贡献。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对文章的整体思路和框架进行简单的介绍,提出本文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对科技扶贫、农业企业、企业成长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分析,作为现阶段农业企业成长的主要理论依据。第三章——我国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的现状研究。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科技扶贫工作现状和与农业企业成长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指出科技扶贫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总结农业企业成长中的成功的经验,重点研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同归对科技扶贫手段的归纳,构建科技扶贫效果的测评维度。第四章——国外以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梳理。对国外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进行比较研究,作为我国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的路径构建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第五章——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关系的分析。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扶贫有助于农业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能够为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以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能够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帮助农业企业的发展构建起农业发展网络。同时,也指出农业企业的成长壮大反过来能够进一步的巩固科技扶贫开发的实践成果。第六章——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的实证研究。通过选取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地区,以其中的贫困大声省贵州作为分析对象,首先对其历年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现阶段科技扶贫工作的整体环境有清晰的认识。然后在问卷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定量的视角找出科技扶贫在促进农业企业成长中的问题,为路径构建打下基础。第七章——对策建议及结论展望。在对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之后,指出科技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应该为从内部为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同时,通过科技扶贫的开展在外部为农业企业的发展构造良好的环境。最后,指出在新的扶贫开发形势下,新的问题层次不群,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的路径需要不断得到创新。
涂桂萍[9](2014)在《稻田小龙虾种养技术》文中指出2012年,江苏省金湖县银集镇复连村主任张荣桂在自己承包的50×667㎡稻田内养殖小龙虾,取得了平均667㎡产小龙虾178㎏、稻谷506㎏,667㎡获利3,204元的优异成绩,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作出了榜样,受到了当地农(渔)民的欢迎。笔者现将相关技术小结并介绍如下,供参考。
王耿[10](2013)在《徐州市金鱼养殖技术与模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观赏鱼以它特有的灵性与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已知的观赏鱼种类估计有1600多种,其中750种为淡水观赏鱼,其余为海水观赏鱼。全球观赏鱼的年贸易额高达80亿美元,并以每年大于10%的速度增长。徐州市观赏鱼养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由过去单一的庭院养殖发展成为工厂化、规模化养殖。养殖模式经过不断摸索,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模式有坑塘养殖、水泥池养殖、网箱养殖,养殖品种包括金鱼、锦鲤、热带观赏鱼三大系列近40个。养殖规模逐年递增,2010年养殖面积254万亩,产量3.63亿尾,2011年养殖面积267万亩,产量3.67亿尾,观赏鱼养殖已经发展成为徐州市特种水产养殖的新兴支柱产业。全文针对金鱼的坑塘养殖、水泥池养殖、网箱养殖三种模式分别进行了大型鱼和小型鱼的培育试验,从地点选择、鱼苗放养、饵料投喂、水质调节、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试验,取得了三种方式收获情况的详细数据并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显示:水泥池培育小型鱼的成活率为83%,分别比坑塘和网箱养殖高出13%、9%;水泥池培育养大型鱼成活率为80%,分别比坑塘和网箱养殖高出比13%、15%;网箱培育小型鱼每平方米产值为108元,分别比水泥池和坑塘养殖高出59元、79元;网箱培育大型鱼每平方米产值为259元,分别比水泥池和坑塘养殖高出84元、215元;网箱培育小型鱼每平方米利润为92元,分别比水泥池和坑塘养殖高出54元、72元;网箱培育大型鱼每平方米利润为175元,分别比水泥池和坑塘养殖高出74元、149元;从产值和效益比较,网箱养殖模式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模式。在上述试验数据基础上,全文运用经济学中的因素分析法中的连锁替代方法对网箱养殖与坑塘养殖,网箱养殖与水泥池养殖,坑塘养殖与水泥池养殖中的面积和单位利润的变动对总利润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了网箱养殖金鱼的优势,也找出了制约金鱼鱼产业发展的几种因素。另外,结合徐州市本地金鱼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下一步金鱼经营发展的产业化、信息化及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进行了展望。
二、国外农(渔)用塑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农(渔)用塑料(论文提纲范文)
(1)从小麦到苹果:甘肃李咀村的生计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背景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走进李咀村 |
第一节 苹果之乡——静宁 |
第二节 美丽乡村——李咀 |
第二章 李咀村的传统生计 |
第一节 小麦种植 |
第二节 “小本生意” |
第三节 外出务工 |
第三章 李咀村的生计变迁 |
第一节 艰难的变迁之路 |
第二节 苹果的产业化之路 |
第四章 李咀村生计变迁的原因 |
第一节 历史和自然的选择 |
第二节 当地政府的助推 |
第三节 市场经济的驱动 |
第四节 当地农民的耕作 |
第五章 李咀村生计变迁的文化调适 |
第一节 物质条件的调适 |
第二节 思想观念的调适 |
第三节 文化习俗的调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盘锦地域景观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关于景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景观的内涵 |
1.1.2 景观的类型与特征 |
1.1.3 景观审美研究 |
1.1.3.1 景观形式美及表层审美 |
1.1.3.2 景观意境美及中层审美 |
1.1.3.3 景观意蕴美及深层审美 |
1.1.4 景观评价 |
1.2 关于地域景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地域的内涵 |
1.2.1.1 地域的客观属性 |
1.2.1.2 地域性认知的发展 |
1.2.2 地域景观的内涵 |
1.2.3 与地域研究相关领域的思想 |
1.2.3.1 地理学领域 |
1.2.3.2 建筑学领域 |
1.2.3.3 景观生态学领域 |
1.2.3.4 风景园林领域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选题背景 |
1.3.2 拟解决的问题 |
1.3.2.1 盘锦地域景观是什么 |
1.3.2.2 如何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科学地评价盘锦地域景观 |
1.3.2.3 如何构建盘锦地域景观体系 |
1.3.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盘锦自然景观及其地域特征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区域与方法 |
2.2.1 盘锦自然地理背景 |
2.2.2 研究方法 |
2.2.2.1 查找文献 |
2.2.2.2 实地调研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盘锦自然景观构成要素 |
2.3.1.1 低湿地气候 |
2.3.1.2 地势与地貌 |
2.3.1.3 低湿地土壤 |
2.3.1.4 低湿地耐盐植被 |
2.3.1.5 低湿地水体 |
2.3.1.6 低湿地鸟类及海洋动物 |
2.3.2 盘锦自然景观类型 |
2.3.2.1 砾沙质冲洪积扇景观 |
2.3.2.2 平洼地和低平地景观 |
2.3.2.3 低湿地景观 |
2.3.2.4 河流、河漫滩景观 |
2.3.2.5 沙洲景观 |
2.3.2.6 滩涂景观 |
2.3.2.7 低湿地气象景观 |
2.3.2.8 低湿地鸟类及海洋动物景观 |
2.3.3 盘锦地域自然景观筛选 |
2.3.3.1 制定地域自然景观标准 |
2.3.3.2 自然景观地域构成要素的筛选 |
2.3.3.3 地域自然景观的筛选 |
2.3.4 盘锦地域自然景观成因 |
2.3.4.1 低湿地景观成因 |
2.3.4.2 河流、河漫滩景观成因 |
2.3.4.3 滩涂景观成因 |
2.3.4.4 低湿地鸟类及海洋动物景观成因 |
2.3.5 盘锦地域自然景观特征 |
2.4 小结 |
第3章 盘锦人文景观及其地域特征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区域与方法 |
3.2.1 区域人文背景 |
3.2.2 研究方法 |
3.2.2.1 查找文献 |
3.2.2.2 实地调研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盘锦人文景观构成要素 |
3.3.1.1 物质要素 |
3.3.1.2 居民组成 |
3.3.1.3 文化 |
3.3.1.4 民俗、生产方式 |
3.3.2 盘锦人文景观类型 |
3.3.2.1 人文景观划分依据 |
3.3.2.2 城镇景观 |
3.3.2.3 乡村景观 |
3.3.2.4 城乡道路景观 |
3.3.2.5 水库、水塘、水渠及水利设施景观 |
3.3.2.6 稻田景观 |
3.3.2.7 旱田景观 |
3.3.2.8 油田景观 |
3.3.2.9 盐田景观 |
3.3.2.10 林地景观 |
3.3.3 盘锦地域人文景观筛选 |
3.3.3.1 制定地域人文景观标准 |
3.3.3.2 人文景观地域构成要素的筛选 |
3.3.3.3 地域人文景观的筛选 |
3.3.4 盘锦地域人文景观成因 |
3.3.4.1 行政建置 |
3.3.4.2 不同的文化 |
3.3.4.3 居民特征 |
3.3.4.4 民居 |
3.3.4.5 不同地域景观与自然环境、文化、人的关系 |
3.3.5 盘锦地域人文景观特征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盘锦地域景观评价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1.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4.2.1.2 构建判断矩阵 |
4.2.1.3 层次单排序 |
4.2.1.4 层次总排序 |
4.2.2 调查问卷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盘锦地域景观评价指标选取及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3.2 构建盘锦地域景观正反判断矩阵及其权重单排序 |
4.3.2.1 地域景观评分结果 |
4.3.2.2 构建盘锦地域景观正反判断矩阵及其权重单排序 |
4.3.3 对盘锦地域景观影响的指标权重总排序 |
4.4 小结 |
第5章 盘锦地域景观体系的构建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整合盘锦地域景观、要素和文化符号 |
5.3.2 凝炼盘锦地域景观结构 |
5.3.2.1 景观要素的组合构成 |
5.3.2.2 景观点 |
5.3.2.3 景观带 |
5.3.2.4 景观区 |
5.3.2.5 景观轴 |
5.3.2.6 景观水网 |
5.3.3 整合盘锦地域景观类型 |
5.3.4 凝炼盘锦地域景观特征 |
5.3.5 盘锦地域景观规划 |
5.3.5.1 地域自然景观规划 |
5.3.5.2 地域人文景观规划 |
5.3.5.3 地域景观规划 |
5.3.6 盘锦景观现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 |
5.3.6.1 景观要素应用的问题 |
5.3.6.2 景观结构布局的问题 |
5.3.6.3 总体调整思想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 ——来自马达加斯加企业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简称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五、主要研究创新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研究 |
一、外商直接投资概念 |
二、外商直接投资动机 |
三、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 |
第二节 企业成长相关研究 |
一、企业成长内涵 |
二、企业成长影响因素 |
三、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成长 |
第三节 技术溢出相关研究 |
一、技术溢出概念 |
二、技术溢出影响因素 |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
研究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关系原理 |
第一节 基本理论 |
一、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
二、企业成长理论 |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和企业成长之间关系分析 |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成长 |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 |
三、技术溢出与企业成长 |
四、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与企业成长 |
五、理论分析框架 |
研究小结 |
第三章 马达加斯加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与企业成长的状况分析 |
第一节 马达加斯加政府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沿革 |
一、改革与政策总体规划 |
二、税收变革历程 |
三、外商直接投资立法与注册机制改革 |
四、外商直接投资双边投资和条约协议 |
五、马达加斯加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
一、外商直接投资动机分析 |
二、总体外商直接投资分析 |
三、三次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分析 |
四、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分析 |
五、马达加斯加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马达加斯加技术溢出现状分析 |
一、对技术溢出的需求分析 |
二、劳动力溢出分析 |
三、研发溢出分析 |
四、马达加斯加技术溢出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分析 |
一、马达加斯加三次产业SWTO分析 |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马达加斯加产业成长的影响分析 |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马达加斯加行业成长的影响分析 |
四、外商直接投资对马达加斯加企业成长的影响分析 |
五、马达加斯加企业成长存在的问题 |
研究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成长关系假设 |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关系假设 |
三、技术溢出与企业成长关系假设 |
四、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和企业成长关系假设 |
第二节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一、样本选择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变量设计 |
一、因变量 |
二、自变量 |
三、中介变量 |
四、调节变量 |
五、控制变量 |
第四节 实证模型构建 |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成长关系实证模型 |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关系实证模型 |
三、技术溢出与企业成长关系实证模型 |
四、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与企业成长关系实证模型 |
研究小结 |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成长关系的实证模型解析 |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成长的实证结果分析 |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的实证结果分析 |
三、技术溢出与企业成长的实证结果分析 |
四、中介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
五、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
研究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基于政府层面 |
二、基于企业层面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4)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2 相关文献评述 |
2.1 有关风险概念及农业风险的研究 |
2.1.1 有关风险的概念 |
2.1.2 有关农业风险的研究 |
2.2 有关海水养殖风险因素识别和区划评估的研究 |
2.2.1 有关海水养殖风险因素的识别 |
2.2.2 有关海水养殖的风险区划及评估 |
2.3 有关海水养殖风险预测预警的研究 |
2.4 有关农业指数保险的研究 |
2.5 相关研究对本文的启发和借鉴 |
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海水养殖的内涵及特点 |
3.1.2 海水养殖风险的概念 |
3.2 风险管理理论 |
3.3 经济预警理论 |
3.4 农业保险理论 |
本章小结 |
4 福建省海洋环境特征及海水养殖风险因素识别 |
4.1 福建省海洋环境特征 |
4.1.1 福建省地理位置及海洋环境特征 |
4.1.2 福建省渔场分布及海洋生物资源概况 |
4.2 福建省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4.2.1 福建省海水养殖业发展历程 |
4.2.2 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的现状及在中国的地位 |
4.3 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种类 |
4.3.1 自然风险 |
4.3.2 市场风险 |
4.3.3 技术风险 |
4.3.4 社会风险 |
4.4 引致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因素 |
4.4.1 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形成 |
4.4.2 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的诱因 |
4.5 海水养殖风险发生的后果 |
本章小结 |
5 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区划 |
5.1 风险区划指标体系 |
5.1.1 区划目的及指标选取原则 |
5.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说明 |
5.2 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
5.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5.2.2 数据的预处理 |
5.3 风险区划方法及区划结果 |
5.3.1 区划的方法 |
5.3.2 区划的结果 |
5.4 各个风险区的类别特征 |
5.4.1 风险区等级的判别 |
5.4.2 风险区特征分析 |
本章小结 |
6 福建省各海水养殖风险区的养殖风险指数合成 |
6.1 海水养殖风险指数的构成 |
6.1.1 县域数据整理的方法 |
6.1.2 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 |
6.1.3 风险指数的合成方法 |
6.2 各海水养殖风险区的历年指标数据整理 |
6.2.1 海贝养殖风险区的数据整理 |
6.2.2 海鱼养殖风险区的数据整理 |
6.2.3 甲壳养殖风险区的数据整理 |
6.2.4 海藻养殖风险区的数据整理 |
6.3 各海水养殖风险区历年养殖风险指数的计算 |
6.3.1 海贝养殖各风险区的风险指数合成 |
6.3.2 海鱼养殖各风险区的风险指数合成 |
6.3.3 甲壳养殖各风险区的风险指数合成 |
6.3.4 海藻养殖各风险区的风险指数合成 |
6.4 各海水养殖风险区历年风险指数的波动特征 |
6.4.1 海贝养殖风险指数的波动特征分析 |
6.4.2 海鱼养殖风险指数的波动特征分析 |
6.4.3 甲壳养殖风险指数的波动特征分析 |
6.4.4 海藻养殖风险指数的波动特征分析 |
本章小结 |
7 福建省各海水养殖风险区的养殖风险预警 |
7.1 养殖风险指数的预测模型和预测结果 |
7.1.1 预测的模型和方法 |
7.1.2 平稳性检验及模型具体形式的选择 |
7.1.3 养殖风险的预测结果分析 |
7.2 养殖风险的黑色预警 |
7.2.1 黑色预警法的逻辑过程 |
7.2.2 警限与警度确定 |
7.3 预警结果及分析 |
7.3.1 海贝养殖各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
7.3.2 海鱼养殖各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
7.3.3 甲壳养殖各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
7.3.4 海藻养殖各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8 海水养殖指数保险及其在福建省的推广 |
8.1 福建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的困境 |
8.1.1 系统性风险难分散 |
8.1.2 政府补贴力度不足 |
8.1.3 道德选择风险难缩小 |
8.2 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优势及发展现状 |
8.2.1 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优势 |
8.2.2 中国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 |
8.3 国际海水养殖指数保险推广的经验借鉴 |
8.3.1 英国赤潮海水养殖指数保险 |
8.3.2 美国陆基虾养殖指数保险 |
8.3.3 美国畜牧价格指数保险 |
8.3.4 印度农业气象指数保险 |
8.4 福建省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的推广 |
8.4.1 多方参与指数保单的设计 |
8.4.2 采用保贷捆绑的销售模式 |
8.4.3 针对各个风险区域差异赔付 |
本章小结 |
9 提高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 |
9.1 科学调整海水养殖区域布局及模式 |
9.1.1 因地制宜规划海水养殖区 |
9.1.2 推行生态的海水养殖模式 |
9.2 完善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的硬件设施 |
9.2.1 加强海洋防灾基础设施建设 |
9.2.2 建立海水养殖风险信息系统 |
9.3 健全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的保障机制 |
9.3.1 提高海水养殖减灾资金的利用效率 |
9.3.2 完善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的监管机制 |
9.4 提高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的主体意识 |
9.4.1 发挥风险管理过程政府主导作用 |
9.4.2 强化海水养殖户的风险抵抗能力 |
本章小结 |
10 研究的结论及不足 |
10.1 研究结论 |
10.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趋势拟合方程汇总表 |
附表二: 趋势模型的选择过程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乐清湾贝类质量安全监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背景 |
1.2 贝类常见污染因子 |
1.2.1 贝类毒素 |
1.2.2 微生物 |
1.2.3 重金属 |
1.2.4 多氯联苯(PCBs) |
1.3 乐清湾养殖区概况 |
1.3.1 温岭市所辖乐清湾贝类养殖区 |
1.3.2 玉环县所辖乐清湾贝类养殖区 |
1.3.3 乐清市所辖乐清湾贝类养殖区 |
1.4 贝类质量安全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贝类质量安全领域国外研究现状 |
1.4.2 贝类质量安全领域国内研究现状 |
1.4.3 贝类质量安全领域乐清湾研究现状 |
1.5 立项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监测方案 |
2.1.1 监测时间 |
2.1.2 监测品种和数量 |
2.1.3 监测参数 |
2.1.4 监测站位 |
2.1.5 抽样方法 |
2.1.6 样品制备 |
2.2 监测方法 |
2.2.1 监测方法一览 |
2.2.2 质控措施 |
第三章 监测结果 |
3.1 监测结果一览 |
3.2 微生物监测结果 |
3.3 多氯联苯(PCBs)监测结果 |
3.4 重金属(铅、镉)监测结果 |
3.5 贝类毒素监测结果 |
3.6 不同年份数据比较 |
3.7 不同季度数据比较 |
3.8 不同品种数据比较 |
3.9 重金属与微生物的关系 |
第四章 监测结果评价 |
4.1 乐清湾贝类微生物监测结果评价 |
4.1.1 微生物评价依据 |
4.1.2 微生物评价结果 |
4.2 乐清湾贝类多氯联苯监测结果评价 |
4.3 乐清湾贝类重金属监测结果评价 |
4.3.1 2013 至2015年铅、镉的监测结果评价 |
4.3.2 2012 年乐清湾贝类镉的监测结果评价 |
4.4 乐清湾贝类毒素监测结果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6.1 加强贝类质量安全监测 |
6.2 加强贝类净化与暂养并对消费者提出食用建议 |
6.2.1 加强贝类净化 |
6.2.2 对消费者提出食用建议 |
6.3 污染源调查与控制 |
6.3.1 石油污染 |
6.3.2 农药污染 |
6.3.3 微生物污染 |
6.3.4 贝类毒素污染 |
6.3.5 重金属污染 |
6.3.6 乐清湾污染源监控方向 |
6.4 完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 |
6.4.1 加强贝类质量标准建设 |
6.4.2 健全贝类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关法律法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的经贸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数量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文献综述 |
2.1 国际有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 中国有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3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经济概况 |
3.1 中国 |
3.1.1 自然资源 |
3.1.2 主要产业及产业结构 |
3.1.3 对外贸易、直接投资及国际经济合作情况 |
3.1.4 人口及受教育程度 |
3.2 马达加斯加 |
3.2.1 自然资源 |
3.2.2 主要产业及产业结构 |
3.2.3 对外贸易、直接投资及国际经济合作情况 |
3.2.4 人口及受教育程度 |
3.3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经济合作的比较优势分析 |
4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经贸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马中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1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贸易现状 |
4.1.2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贸易存在问题 |
4.2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相互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4.2.1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相互投资现状 |
4.2.2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相互投资存在的问题 |
5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经贸合作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分析 |
5.1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有利因素 |
5.1.2 不利因素 |
5.2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经贸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
5.2.1 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
5.2.2 投资发展前景分析 |
6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对策 |
6.1 产业合作对策 |
6.2 中非经贸合作中问题的政策建议 |
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奶茶杯内膜中增塑剂含量的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原料及仪器 |
1.2 方法 |
1.2.1 玻璃仪器处理[3] |
1.2.2 样品前处理 |
1.2.3 样品提取、纯化 |
1.2.4 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
1.2.5 液相色谱条件 |
1.2.6 PAEs溶出迁移量的计算[3] |
2 结果及讨论 |
2.1 模拟物浸泡液的选择[6-7] |
2.2 浸泡时间和温度的选择[7] |
2.3 奶茶包装杯A内膜中PAEs的迁移溶出量 |
2.3.1 20℃下奶茶包装杯A内膜中PAEs的迁移溶出量 |
2.3.2 30℃下奶茶包装杯A内膜中PAEs的迁移溶出量 |
2.3.3 40℃下奶茶包装杯A内膜中PAEs的迁移溶出量 |
2.4 奶茶包装杯B中PAEs的迁移溶出量 |
2.4.1 20℃下奶茶包装杯B内膜中PAEs的迁移溶出量 |
2.4.2 30℃下奶茶包装杯B内膜中PAEs的迁移溶出量 |
2.4.3 40℃下奶茶包装杯B内膜中PAEs的迁移溶出量 |
3 结论和讨论 |
(8)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基本思路 |
1.5 研究重点、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科技扶贫的基本理论 |
2.1.1 科技扶贫的界定 |
2.1.2 科技扶贫的特点 |
2.2 农业企业的基本理论 |
2.2.1 农业企业的界定 |
2.2.2 农业企业的基本特征 |
2.3 企业成长理论相关概述 |
2.3.1 国外企业成长理论概述 |
2.3.2 国内企业成长相关研究综述 |
3 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的现状与综合测度 |
3.1 科技扶贫的发展现状 |
3.1.1 我国科技扶贫发展良好机遇 |
3.1.2 我国科技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发展概况 |
3.2.2 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 |
3.3 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的综合测度 |
3.3.1 测评模型分析 |
3.3.2 测评维度分析 |
4 国外以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梳理 |
4.1 美国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概述 |
4.1.1 美国以科学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
4.1.2 美国以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
4.2 以色列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概述 |
4.2.1 以色列以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4.2.2 以色列以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 |
4.3 荷兰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概述 |
4.3.1 荷兰以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4.3.2 荷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
5 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关系分析 |
5.1 科技扶贫有助于农工业企业发展的模式创新 |
5.2 科技扶贫有助于配置农业企业发展要素 |
5.3 科技扶贫有助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
5.4 科技扶贫有助于构建农业企业发展网络 |
5.5 农业企业的成长巩固了科技扶贫成果 |
6 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的实证研究——基于武陵山扶贫区域贵州省的数据分析 |
6.1 扶贫工作主要成效 |
6.1.1 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 |
6.1.2 农村社会事业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
6.1.3 贫困人口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
6.1.4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着 |
6.1.5 基本形成了“大扶贫”的格局 |
6.2 科技扶贫现状 |
6.3 科技扶贫对农业企业成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1 农业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机制分析 |
6.3.2 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研究 |
6.4 结论 |
7 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的对策建议 |
7.1 促进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的主体结合,增强企业实力 |
7.1.1 明确科技扶贫主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后盾 |
7.1.2 加强扶贫主体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
7.1.3 加大科技特派员的直接选派,实现农业企业整体跨越式发展 |
7.1.4 为农业企业的成长提供专项资金,扶持区域龙头企业的发展 |
7.2 强化科技扶贫服务社会能力,构建企业成长环境 |
7.2.1 大力发展科普教育,为农业企业成长提供人才保证 |
7.2.2 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为农业企业提供原料保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稻田小龙虾种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稻田的选择 |
2田间工程建设 |
2.1田埂加固 |
2.2养虾沟建设 |
2.3防逃设施 |
2.4进排水系统 |
3放苗前准备 |
3.1清沟消毒 |
3.2注水施肥 |
3.3植草投螺 |
4苗种放养 |
5水稻栽插 |
5.1稻苗选择 |
5.2稻苗栽插 |
6日常管理 |
6.1饲料投喂 |
6.2水位调控 |
6.3田沟管理 |
6.4病害防治 |
6.5敌害防治 |
7适时起捕 |
8小结与体会 |
(10)徐州市金鱼养殖技术与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观赏鱼饲养发展史 |
1.1 我国金鱼养殖历史 |
1.2 世界金鱼养殖历史 |
1.3 观赏鱼养殖现状 |
第二节 观赏鱼的分类 |
2.1 金鱼 |
2.2 锦鲤 |
2.3 热带鱼 |
2.4 海洋性观赏鱼 |
2.5 其他类观赏水族动物 |
第二章 金鱼的营养和饵料 |
第一节 金鱼的营养需求 |
1.1 蛋白质 |
1.2 脂肪 |
1.3 糖类 |
1.4 维生素 |
第二节 金鱼的饵料 |
2.1 动物性饵料 |
2.2 植物性饵料 |
2.3 人工配合饵料 |
第三章 金鱼的繁殖技术 |
第一节 金鱼的雌雄鉴别 |
1.1 察看“追星” |
1.2 察看体型 |
1.3 察探鱼腹 |
第二节 亲鱼的挑选与培育 |
2.1 亲鱼的选择 |
2.2 亲鱼的雌雄配比 |
2.3 产卵场的准备 |
第三节 影响金鱼产卵的因素 |
3.1 光照度 |
3.2 水温 |
3.3 气压 |
3.4 水质 |
第四节 金鱼的自然繁殖 |
4.1 自然产卵 |
4.2 排卵情况 |
第五节 金鱼的人工繁殖 |
5.1 带水授精法 |
5.2 离水授精法 |
5.3 人工催产 |
第六节 产后亲鱼的护理 |
6.1 换水 |
6.2 投饵 |
第七节 受精卵的孵化 |
7.1 受精卵的辨别 |
7.2 受精卵孵化期 |
第八节 鱼苗的生长与培育 |
8.1 鱼苗生长期及其护理 |
8.2 鱼苗转色 |
8.3 鱼苗筛选 |
第四章 金鱼疾病的发生和诊断 |
第一节 金鱼发生疾病的原因 |
1.1 理化因素 |
1.2 生物因素 |
1.3 人为因素 |
第二节 金鱼疾病的预防 |
2.1 生物机体消毒 |
2.2 养殖池和工具消毒 |
2.3 投喂药饵 |
2.4 加强饲养管理 |
2.5 金鱼疾病的免疫预防 |
第三节 金鱼疾病的诊断 |
3.1 发病特征的观察及现场调查 |
3.2 肉眼检查 |
3.3 镜检 |
第四节 金鱼常用药物 |
4.1 消毒、杀菌药 |
4.2 杀虫、驱虫药 |
4.3 内服、注射药 |
4.4 中草药 |
第五节 金鱼的施药方法 |
5.1 遍洒法 |
5.2 浸洗法 |
5.3 口服法 |
第五章 金鱼的养殖模式和效益分析 |
第一节 水泥池饲养金鱼的技术与方法 |
1.1 地点选择 |
1.2 放养前的准备 |
1.3 鱼苗的放养 |
1.4 饵料投喂 |
1.5 换水 |
1.6 鱼苗分池 |
1.7 鱼苗筛选 |
1.8 收获情况 |
1.9 效益情况 |
第二节 坑塘饲养金鱼的技术与方法 |
2.1 地点选择 |
2.2 坑塘整治 |
2.3 品种选择 |
2.4 水质调节 |
2.5 饵料投喂 |
2.6 亲鱼越冬的时间与密度 |
2.7 收获情况 |
2.8 效益情况 |
第三节 网箱饲养金鱼的技术与方法 |
3.1 地点选择 |
3.2 网箱制作 |
3.3 小型鱼养殖阶段 |
3.4 大型鱼养殖阶段 |
3.5 饵料投喂 |
3.6 鱼病防治 |
3.7 日常管理 |
3.8 三种养殖模式的成活率表、柱状图 |
3.9 三种养殖模式的产值模型表、柱状图 |
4.0 三种养殖模式的利润模型表、柱状图 |
第四节 三种模式中对利润影响因素的分析 |
4.1 水泥池与网箱养殖面积、效益的比较 |
4.2 坑塘与网箱养殖面积、效益的比较 |
4.3 坑塘与水泥池养殖面积、效益的比较 |
第六章 徐州市金鱼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
第一节 徐州市观赏鱼养殖现状 |
1.1 养殖规模与特点 |
第二节 目前存在问题 |
2.1 饵料资源匮乏 |
2.2 名贵品种缺乏 |
2.3 市场机制不完善 |
2.4 销售渠道不畅 |
第三节 下一步发展对策 |
3.1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
3.2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 |
3.3 完善市场发展体系 |
3.4 增强科技创新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外农(渔)用塑料(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小麦到苹果:甘肃李咀村的生计变迁研究[D]. 魏娅丽.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2]盘锦地域景观体系构建研究[D]. 王锦霞.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3]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 ——来自马达加斯加企业的经验数据[D]. ANDRIANIONY DOMOINALALAINA ANDONIRINA FELANA(安心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4]福建省海水养殖风险管理研究[D]. 周磊.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5]乐清湾贝类质量安全监测与评价[D]. 尤炬炬.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3)
- [6]马达加斯加与中国的经贸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D]. RAMASINANDRASANA BIENVENU(毕为诺). 海南大学, 2016(06)
- [7]奶茶杯内膜中增塑剂含量的检测分析[J]. 孙海燕.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4(14)
- [8]科技扶贫与农业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D]. 严方超. 西南大学, 2014(10)
- [9]稻田小龙虾种养技术[J]. 涂桂萍. 当代水产, 2014(01)
- [10]徐州市金鱼养殖技术与模式的研究[D]. 王耿.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