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田高温调剖堵水剂室内试验研究

低渗透油田高温调剖堵水剂室内试验研究

一、低渗透油田高温调剖堵水剂室内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学刚[1](2021)在《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文中提出安塞油田经过近40年的全面投入开发,部分油井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产能损失每年高达30×104t,常规增产工艺适应性差,稳产难度较大,因此考虑对油井采取堵水措施。本文主要通过综合分析堵剂在安塞油田中的适用性,提出优化堵剂的思路,并针对目前的开发现状,以安塞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和数据为基础,对高含水油井见水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见水原因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注水开发年限等影响,划分主要见水类型为裂缝性、孔隙性、裂缝-孔隙性见水。利用含水特征曲线法,对研究区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化学堵水措施井进行效果评价,可知堵水后虽取得一定的降水增油效果,但总体来说存在着“堵剂繁杂且与油藏特征适应性差、堵水见效率低,效果差异大、有效期短”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有效支撑安塞油田持续稳产增产。分析应用多段塞堵剂体系进行堵水作业未见效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优选,并分析堵水未见效的其他原因是受油藏地质特征、油田开发状况、施工参数和现场操作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地质因素非人为所能控制,井网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很难量化,因此重点需对安塞油田现有的化学堵剂与段塞组合、施工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本文主要根据优化堵剂的思路方案,在室内对交联聚合物弱凝胶堵剂的性能进行评价,证明该堵剂能适应安塞油田的地层条件;选用粒径(1mm~2mm)和膨胀倍数较小(6倍)的预交联体膨颗粒,室内验证其具有一定的抗盐、抗剪切性、韧性和保水性能,且运移性好,封堵率可达97%以上,可替代安塞油田现有的预交联体膨颗粒和流向改变颗粒;此外,引入一种高强度裂缝封堵剂,具有硬度小、柔韧性强、黏弹性好、抗压形变能力好、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强等特点,可克服预交联体膨颗粒在多轮次实施应用后,表现出稳定性差、易破碎,效果逐渐变差等问题,能够加强封堵效果。同时确定了适合安塞油田堵水的多段塞堵剂组合方式,并对堵水施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介绍了堵水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施工具体步骤。在此基础上,编制开发了堵水软件,软件主要由选井决策模块、堵剂库模块、施工参数设计模块、堵水效果评价模块组成。通过编制堵水软件,能够较好地满足安塞油田现场实际需要。针对所优化设计的堵剂体系与段塞组合,在优化施工参数和开发堵水软件的基础上,对安塞油田三口高含水油井杏67-22井、山040-49井、山013-039井进行先导试验,并对施工作业后的堵水效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杏67-22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64.5%,平均日增油1.04t,有效期为251d,累计增油249.25t;山040-49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83.9%,平均日增油1.58t,有效期为191d,累计增油327.81t;山013-039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56.7%,平均日增油0.93t,有效期为302d,累计增油300.74t。综合分析认为,由此所优化设计的堵剂体系与段塞组合适合安塞油田油藏地质特征,能够对裂缝、大孔道及高渗透层进行有效封堵,且堵水效果显着,能够恢复高含水油井的正常产能,提高油井采出程度,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水平。

张伟森[2](2021)在《低初粘型凝胶体系调堵性能及驱油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不断加大,油层非均质性矛盾日益凸显,导致优势渗流通道逐渐形成,采出液中的含水率不断提升,原油无法被有效的开采出来。凝胶调堵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常规的凝胶调堵剂存在初始粘度高,易污染中、低渗透层等问题,对于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不再适用。本文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低初粘型凝胶调堵剂。通过优选聚合物、交联剂及其他功能性助剂的浓度,得到初始粘度低、低粘度周期长、成胶粘度强的最佳堵剂配方。为测试低初粘型凝胶调堵剂对油藏环境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耐盐性实验、抗剪切力实验以及PH值对成胶性能影响实验,并通过不同渗透率的岩心进行了封堵性能评价试验。最后利用三层岩心物理模型模拟实际地层驱油实验,考察了低初粘型凝胶调堵体系对层间矛盾的调整能力以及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并从中优选出凝胶调堵剂的最佳注入量、最佳注入时机以及“堵、调、驱”结合的最佳段塞组合注入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低初粘型凝胶调堵体系的最佳配方为500~1000mg/L聚合物+1000~2500mg/L交联剂+200~500mg/L调节剂+100~150mg/L缓凝剂+100~200mg/L增强剂,其初始粘度小于10m Pa·s,成胶时间10~60天内可控,成胶粘度在2000m Pa·s以上。该凝胶调堵体系具备良好的耐盐性能以及抗剪切性能,PH值的适用范围为8~9;对于水测渗透率为0.5~4.0μm2的岩心封堵率均在99%以上,具有强封堵能力。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适宜注入量的低初粘型凝胶调堵剂不仅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透层,改善油层的非均质性,而且对中、低渗透层基本无污染;对二次聚驱油藏而言,凝胶堵剂最佳注入量为0.1PV;凝胶调堵剂注入时间越早,堵调效果越好;“堵、调、驱”结合的最佳段塞组合注入方式为:0.07PV凝胶段塞+0.2PV聚合物段塞+0.03PV凝胶段塞+0.5PV聚合物段塞,在此注入方式下,最终采收率较一次聚驱结束后可以提高17.04%。

王翔,郭继香,陈金梅[3](2020)在《油田深部调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深部调剖技术是油田克服储层现状,实现深层次、精准化、协同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充分分析油藏现有问题的基础上,综述了凝胶型、冻胶型、颗粒型、泡沫型、微生物和其他低成本废弃物深部调剖技术的作用原理及作用方法,指出了各体系的优势及自身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各体系在国内外的矿场应用情况,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参50

林姝婕[4](2020)在《低渗油藏的水膨体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水膨体暂堵剂具有吸水膨胀体积变大且有一定粘弹性及强度的特性,进入地层后,能够对地层孔道产生封堵作用,因此常用作油田调剖堵水用剂。本文研究了加入无机材料的新型水膨体堵剂的合成方法,以及系统的评价了水膨体的性能。实验通过对水膨体配方的筛选、正交实验、水膨体性能测试、水膨体性能优化、水膨体弹性测试以及水膨体样品结构表征确定了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为主要聚合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和柠檬酸铝为双交联剂,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加入无机材料纳米二氧化硅、滑石粉、钠膨润土、氧化石墨烯,采用水溶液聚合方法,合成一种新型耐高温抗盐性水膨体暂堵剂。实验最终得到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含量20%,合成温度50℃,单体比例3:1:0.05,引发剂加量0.30%,交联剂加量0.10%,四种无机材料中添加纳米二氧化硅的效果最好。实验通过对影响水膨体性能的因素研究,确定了无机材料纳米二氧化硅加入可以改善水膨体的耐温耐盐性能,并最大限度延长了膨胀时间,使其更适合深部调剖作业。在矿化度测试中,合成的水膨体在高矿化度的水中膨胀率高,可达到30倍,因此可用于高矿化度地层的堵水。实验对介质p H对于水膨体产品稳定性影响进行探索,实验最终发现当环境水p H过大或过小时,水膨体产品的水溶性增大,导致其强度降低,容易溶胀变稀。当将堵剂样品置于酸性水中时,产品与介质之间的酸碱反应对产品网状结构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当p H过小时,酸性加快了产品的降解,所以水膨体堵剂产品在酸性介质中比在碱性介质中更不稳定。水膨体暂堵剂产品在p H小于3和大于10的水体中由于吸收大量的水强度变差,加快降解。在p H约为4-9的介质中,水膨体产品常温下长期放置未观察到破胶或降解情况发生。实验通过对水膨体产品的热稳定性进行探索,结果发现当水膨体产品失水时间30天时,具有良好的长期热稳定性。在30天内水膨体失重不大,水膨体在一个月内能基本保持形态不变;但在30天后凝胶会出现部分变形甚至破碎,水膨体样品的网状结构热稳定性变差。110℃条件下10天失水率约为28%。这说明水膨体的热稳定性能较好,能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吸水量。另外还可以看出,随温度增加,凝胶对水分子的包络能力减弱,失水率增加。因此合成的水膨体可用于温度110℃以上的地层,但温度升高,其使用有效期将会缩短。

高楠[5](2019)在《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榆树林油田作为低渗透油藏,早期开发的区块含水已经达到60%以上,进入了中高含水阶段,目前存在明显的水驱优势通道、产液低,产油递减快、注水困难的问题,研究发现采用诸如层系细分、优化井网布局、注水方案调整等常规调整技术往往难以挖掘区块剩余油潜力,只有开展调剖剂在葡萄花油层的适应性研究及调剖剂的优选,提出合理注入方案,才能达到减缓产量递减、控制含水上升的目的,提高油田采收率。本文根据榆树林油田低渗透的特点,筛选出了聚/Cr3+调剖体系,并确定了分子量1200万的聚合物,适宜的浓度为500-1500mg/L。交联剂以氯化铬与乳酸摩尔比1:3配比,适宜浓度130160mg/L,硫脲适宜浓度为9001000mg/L,氯化钠适宜浓度为600-800mg/L,凝胶成胶前粘度较低,能够保证注入效果,成胶后,具有较好的地层水配伍性、稳定性、流变性,封堵率较高。通过对树103区块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完成历史拟合,从而完成对区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分析,初步筛选调剖井,对RS调剖选井方法进行简化,建立调剖井筛选体系,最终确定调剖井,通过CMG数值模拟方法,对调剖剂用量,注入速度,注入时机,进行优化,得出用量为0.125PV,注入速度30m3/d,注入时机建议在含水60%70%调剖。

冯晓羽[6](2019)在《驱油用纳米TiO2的改性及其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低渗透油藏存在孔隙度小,孔隙喉道细小,渗流能力差等特点,造成油田水驱效果差、含水率高、采出程度低等问题。通常情况下都采用化学驱方法进行提高采收率处理,但常规的化学驱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而纳米颗粒因能够更好地进入低渗地层孔隙中,改变岩石润湿性等特点,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纳米二氧化钛凭借其粒径小、表面活性大和吸附性强等特性,在纳米颗粒应用于低渗透地层提高采收率方向具有发展潜力。本文从增强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稳定性,减少颗粒间的团聚,改善颗粒在孔隙中的运移能力,改变润湿性的角度出发,采用一定方法对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进行改性;再通过各种测试分析,评价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理化性能,确定其适用的地层环境;最后通过一维岩心模拟驱油实验,优选其驱油实验参数,评价其驱油效果,确定其在岩心中的渗透率适用界限。改性实验表明,当反应物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6h时,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在水中的悬浮性最好,可稳定静置数周不团聚沉降;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分析表征产物结构证明了产物改性成功;静态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钠米二氧化钛颗粒平均粒径为246.7nm,Zeta电位值主要分布在-47m V和-30.6m V;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适用于地层水的矿化度为0~20000mg/L,地层温度为40℃~60℃,地层水p H值为2~8,钠离子浓度低于1000mg/L的硫酸钠水型、重碳酸钠水型以及镁离子浓度低于1500mg/L的氯化镁水型的地层环境;改性后的纳米二氧化钛在亲水表面的接触角由增大至,颗粒由强亲水性转变为弱亲水性润湿;改性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能有效降低界面张力值至0.74m N/m。驱油实验表明,当纳米二氧化钛驱油体系的浓度为0.1%,注入量为0.3PV,采用交替注入的注入方式,注入纳米颗粒时机为98%时,提高采收率程度最大,达到18.18%;当岩心渗透率范围在5×10-3μm2~20×10-3μm2,提高采收率程度较佳,达到11.11%~12.73%。本文初步形成了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驱油体系,为进一步实现矿场应用提供理论和现实的依据。

董杰[7](2018)在《特低渗油藏水驱后调剖-驱油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普遍存在含水上升快、水窜严重、采收率低等问题,对高渗通道中水窜有效治理技术和低渗基质中原油高效驱替技术的需求非常迫切,针对这一迫切需求,开展了深部调剖与驱油相结合的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研发了“致密非均质储层模型原油饱和装置”,突破了影响特低渗/致密油藏非均质储层模型驱油实验精度的瓶颈技术,以此为基础开展了特低渗储层物理模型水驱油模拟实验。均质岩心水驱实验结果表明,特低渗油藏水驱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微观波及效率低,其水驱后残余油的主要类型为微观非均质残余油。以非均质模型驱油实验的水驱前缘突破PV数近似表征水驱宏观波及效率,得到了特低渗非均质模型中水驱波及效率随渗透率级差增大而降低的实验规律,特低渗非均质(裂缝)油藏中水驱后剩余油是其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潜力目标。综合分析一维柱状岩心和非均质(裂缝)岩心驱油实验结果,明确了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向:提高宏观波及效率为主,兼顾提高驱油效率。优选分别具有超低界面张力和强乳化能力的活性剂开展驱油实验,得到了超低界面张力和乳化能力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率随岩心渗透率变化的实验规律:超低界面张力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率随渗透率降低而减小;在5×10-3μm21000×10-3μm2的范围内,乳化能力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率随渗透率的降低而增大。由此明确了在特低渗油藏中活性剂驱油起主导作用的性能为油水乳化能力,超低界面张力为辅助性能。强乳化活性剂在特低渗岩心中的局部驱油压力梯度比水驱高18.36%,而超低界面张力活性剂局部驱油压力梯度比水低27.39%。由此可初步证实强乳化驱油剂通过乳化封堵微观水流通道孔喉,提高微观波及效率的驱油机理。在强乳化活性剂驱油过程中,岩心注入端的阻力系数较低(<1),在岩心中后部阻力系数增大,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强乳化驱油剂在解决特低渗油藏注入性与油藏深部调堵之间矛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改进了特低渗油藏深部调剖用DCA微球。针对DCA微球在特低渗油藏注入困难,端面堵塞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地下聚合成球的技术思路。通过引入阻聚剂,优选引发剂,控制和调整聚合反应时间,实现了在油藏中聚合成球,发展了适合特低渗油藏的地下聚合DCA微球深部调剖技术。实验结果显示,地下聚合DCA微球在岩心注入端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明显低于原DCA微球;在岩心中部的残余阻力系数明显高于原DCA微球,即地下聚合DCA微球调剖是一种可以缓解注入性和深部封堵性矛盾的特低渗油藏深部调剖技术。针对特低渗油藏水窜治理与基质剩余油驱动的特殊矛盾,研发了DCA微球深部调剖-驱油复合技术。特低渗非均质储层模型调剖-驱油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与表面活性剂驱油、单独DCA微球深调相比,乳化驱油-DCA微球深调复合技术在提高采收率幅度和降低含水率幅度两个指标上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对特低渗油藏乳化驱油-DCA微球深调复合技术中的后续驱油方法进行了优化,以提高采收率为指标,确定了乳化驱油-DCA微球深调-CO2驱油相结合的特低渗非均质油藏深调-驱油复合技术。DCA微球深调-强乳化驱油复合技术在CQ油田特低渗油藏进行了矿场试验,2个井组分别增油2284t、1225t,调剖驱油效果显着。

雷锡岳[8](2018)在《中低渗油藏“三量”调剖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中低渗油田多为注水开发油田,目前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特高采出程度、高成本的开发阶段,调剖工艺技术作为一种当下低油价环境下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式,已成为石油工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饱和油填砂岩心管驱替实验研究原油粘度与含水饱和度对驱替压力梯度分布的影响,对比注水倍数与增加驱替压力梯度对采收率的影响。通过室内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不同调剖剂用和多轮次调剖剂注入方式与增加驱替压力梯度、提高采收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分流率实验优化调剖剂组合类型、评价其动态封堵性能。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反五点法井网在不同平面方向系数下的生产动态,明确不同渗流条件下调剖剂运移封堵特性。通过玻璃平板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调剖剂的选择性封堵性能和波及性能,评价注入速度以及注入调剖剂类型对调剖剂准确进入目的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粘度、地层含水饱和度会影响地层驱替压力梯度的分布,原油粘度越高驱替压力梯度增加,含水饱和度越高注采井间的驱替压力梯度越小;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升高,注采井间的驱替压力梯度会逐渐越小;随着注入水倍数增大,水驱采收率增大,同时在注入倍数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高驱替压力梯度,显着提高水驱采收率。调剖剂注入量的变化对采收率和驱替压力梯度的改善有明显的影响,提高采收率的幅度随着注入调剖剂的用量的增加和驱替压力梯度的增加逐步变大;调剖剂用量的逐级增加能使驱替压力梯度保持相对稳定,延缓见水时间,在调剖剂用量相同时,应采用逐级逐次增加调剖剂用量的工艺方式,选用冻胶+微球组合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大于23%。高渗条带的存在会导致平面方向系数的变化,地层中高渗条带数量越少,平面方向系数越小、剩余油储量大,注入调剖剂后,注入水产生液流转向,波及面积扩大。注入聚合物微球时选择大于4mL/min的高排量注入,注入冻胶时选择小于2mL/min的低排量,聚合物微球能进入低渗层,冻胶能进入高渗层。

郭南南[9](2016)在《复合离子栲胶的制备及防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低渗透油田的开采,对于我国的石油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低渗透油田储层的粘土带有水敏性的特点,因此,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抑制水化膨胀就显得更加的必要,而在钻井过程中,井壁的稳定性是保证钻井过程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因此防塌剂的合理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对粘土稳定剂及防塌剂不断的研究,就成为专家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的不断钻研的内容。本文是以栲胶为原料制备复合离子栲胶,作为低渗透油田粘土稳定剂以及作为水平井钻井液的防塌剂。本文以栲胶为原料,与环氧氯丙烷、二甲胺、浓硫酸为原料用二乙烯三胺为催化剂进行反应,通过三种不同的实验合成方法,即先进行阳离子化反应再进行磺化反应、分别进行磺化反应和阳离子化反应,后再将两产物通过交联剂进行交联反应、先进行磺化反应再进行阳离子化反应。在通过这三种方法制备出来的复合离子栲胶中,分别进行了最佳实验条件选择:先阳离子化再磺化的产物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60°C、反应时间6h、pH值8;第二种方法合成的产物的最佳反应条件是:温度50°C、反应时间5h、pH值8;第三种产物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55°C、反应时间5h、pH值8。通过配伍性实验验证了三种产物作为粘土稳定剂的可行性,通过岩芯回收实验得出复合离子栲胶聚合物3的稳定性优于1和2。岩芯膨胀实验得出在0.5%浓度下复合离子栲胶聚合物1和2的膨胀率皆为2%,而在0.7%浓度下复合离子栲胶聚合物3的膨胀率为2.2%。使用离心法得出是在0.5%的浓度,复合离子栲胶聚合物1和2的稳定性最佳,浓度为0.7%复合离子栲胶聚合物3的稳定性最佳,且聚合物物3的稳定性优于聚合物1和聚合物2的。通过复配实验,得出复配之后的稳定性优于复配前,且和KCl的最佳复配比为:1:2.5、1:2、1:3;和Al(OH)3最佳复配比为1:3、1:3、1:3。通过岩芯流动实验,确定了复合离子栲胶聚合物3的稳定性最好,即通过先磺化再阳离子化的方法制备的产物,反应温度为45°C、浓度在0.7%时,稳定效果最佳,防膨率降低值为20.53%。对复合离子栲胶聚合物在水平井钻井液的防塌性能的研究,进行了溶失率实验,证明复合离子栲胶聚合物3的防塌性优于聚合物1和聚合物2,溶失率比聚合物1小8.26%,比聚合物2小2.52%。通过抗折能力和抗压能力实验,得出聚合物3具有较强的抗折能力与抗压能力。

曲占庆,刘晓强,齐宁,雷锡岳,苏程,常琨[10](2016)在《基于灰色关联法高温堵剂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发出了新型耐高温调剖堵水试剂磺化改性落叶松栲胶,其典型配方为:6.0 wt%磺化改性落叶松栲胶、2.5 wt%3.0 wt%醛类交联剂、1.0 wt%1.5 wt%酚类促进剂P-1,其他为水,用氢氧化钠将p H调节至810。通过实验对改性落叶松栲胶性能进行测试。试验表明,堵剂胶凝时间410 h可控,满足p H在410范围内使用,能用于100000 mg/L的较高矿化度地层,所成凝胶强度高。采用灰色关联法对温度、矿化度、组分浓度、p H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各因素对磺化改性落叶松栲胶成胶时间和成胶强度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温度、p H、栲胶浓度、矿化度。

二、低渗透油田高温调剖堵水剂室内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渗透油田高温调剖堵水剂室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油井堵水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化学堵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化学堵剂的研究现状
        1.3.2 化学堵剂的发展趋势
    1.4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分析
        1.4.1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发展历程
        1.4.2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必要性分析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安塞油田主要堵剂评价及优化分析
    2.1 安塞油田主要堵剂评价
        2.1.1 交联聚合物冻胶堵剂
        2.1.2 颗粒类堵剂
        2.1.3 弱凝胶堵剂
        2.1.4 高强度封口堵剂
    2.2 优化堵剂必要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塞油田见水特征分析及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1 安塞油田见水特征分析
        3.1.1 见水原因
        3.1.2 见水类型
    3.2 安塞油田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2.1 堵水效果评价方法
        3.2.2 单井堵水效果评价
        3.2.3 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3 优化堵水必要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
    4.1 堵剂体系的优化设计
        4.1.1 交联聚合物弱凝胶
        4.1.2 预交联体膨颗粒
        4.1.3 高强度裂缝封堵剂
    4.2 多段塞组合的优化设计
        4.2.1 压力梯度分布
        4.2.2 裂缝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2.3 孔隙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2.4 裂缝-孔隙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3 施工参数的优化设计
        4.3.1 堵剂用量的确定
        4.3.2 注入压力及施工排量的确定
        4.3.3 施工前准备
        4.3.4 施工具体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堵水软件设计
    5.1 软件概述
        5.1.1 软件编制开发目的
        5.1.2 软件主要模块组成
    5.2 软件模块主要功能
        5.2.1 选井决策模块
        5.2.2 堵剂库模块
        5.2.3 施工参数设计模块
        5.2.4 堵水效果评价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6.1 杏67-22 井
    6.2 山040-49 井
    6.3 山013-039 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低初粘型凝胶体系调堵性能及驱油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调堵技术研究现状
        1.2.1 调剖、堵水的目的
        1.2.2 国内调堵技术研究现状
        1.2.3 国外调堵技术研究现状
    1.3 调剖堵水剂的分类
        1.3.1 非选择性堵剂
        1.3.2 选择性堵剂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初粘型凝胶调堵剂配方优选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内容及方法
        2.2.1 聚合物浓度优选实验
        2.2.2 交联剂浓度优选实验
        2.2.3 调节剂浓度优选实验
        2.2.4 缓凝剂浓度优选实验
        2.2.5 增强剂浓度优选实验
    2.3 不同化学剂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2.3.1 聚合物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2.3.2 交联剂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2.3.3 调节剂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2.3.4 缓凝剂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2.3.5 增强剂浓度对成胶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初粘型凝胶调堵体系性能评价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内容及方法
        3.2.1 耐盐性实验
        3.2.2 PH值适应性实验
        3.2.3 抗剪切性实验
        3.2.4 封堵性能测试实验
    3.3 凝胶体系耐盐性能评价
    3.4 PH值对凝胶的成胶性能影响
    3.5 凝胶体系抗剪切性能评价
    3.6 凝胶体系封堵性能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初粘型凝胶调堵体系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内容及方法
    4.3 方案设计
    4.4 实验步骤
    4.5 有无调堵剂时驱油效果对照研究
        4.5.1 瞬时分流率变化分析
        4.5.2 驱油效果动态特征分析
    4.6 调堵剂用量优选研究
        4.6.1 瞬时分流率变化分析
        4.6.2 驱油效果动态特征分析
    4.7 堵剂注入时机评价研究
        4.7.1 瞬时分流率变化分析
        4.7.2 驱油效果动态特征分析
    4.8 注入段塞优化研究
        4.8.1 瞬时分流率变化分析
        4.8.2 驱油效果动态特征分析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油田深部调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深部调剖技术研究现状
    1.1 凝胶型深部调剖技术
        1.1.1 弱凝胶调剖体系
        1.1.2 胶态分散凝胶调剖体系
        1.1.3 预交联凝胶颗粒调剖体系
    1.2 冻胶型深部调剖技术
        1.2.1 聚合物冻胶调剖体系
        1.2.2 热致可逆冻胶调剖体系
    1.3 颗粒型深部调剖技术
        1.3.1 沉淀颗粒调剖体系
        1.3.2 柔性覆膜颗粒调剖体系
        1.3.3 聚合物微球调剖体系
    1.4 泡沫型深部调剖技术
    1.5 微生物深部调剖技术
    1.6 其他深部调剖技术
        1.6.1 含油污泥调剖体系
        1.6.2 废旧钻井液调剖体系
        1.6.3 植物油脂/油脚调剖体系
2 深部调剖配套工艺技术
3 深部调剖技术发展趋势
4 结语

(4)低渗油藏的水膨体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调剖堵水的目的意义
        1.1.1 油井出水情况分类
        1.1.2 油井产水的危害
        1.1.3 调剖堵水的意义
    1.2 调剖堵水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调剖堵水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调剖堵水技术的发展现状
        1.2.3 调剖堵水剂的应用现状
    1.3 水膨体堵剂的研究概述
        1.3.1 水膨体堵剂的吸水机理
        1.3.2 水膨体堵剂的合成
        1.3.3 水膨体堵剂的调堵机理
        1.3.4 水膨体堵剂的合成方法
    1.4 水膨体堵剂性能评价指标及方法概述
        1.4.1 膨胀倍数
        1.4.2 热稳定性
        1.4.3 封堵性
        1.4.4 粘弹性
        1.4.5 交联度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水膨体堵剂的制备
    2.3 水膨体样品性能评价参数的测定及计算的方法
        2.3.1 膨胀倍数
        2.3.2 交联度
        2.3.3 热稳定性
        2.3.4 强度
    2.4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
        2.4.1 试剂与仪器
        2.4.2 合成方法
        2.4.3 氧化石墨烯样品的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堵剂配方的筛选
        3.1.1 反应温度
        3.1.2 搅拌速度
        3.1.3 单体配比(AM:AA:AMPS)
        3.1.4 交联剂的选择
        3.1.5 引发剂的选择
        3.1.6 聚合单体浓度的确定
    3.2 正交实验数据
    3.3 水膨体堵剂的理化性能评价
        3.3.1 膨胀倍数的确定
        3.3.2 交联度的确定
        3.3.3 数据分析与结论
    3.4 水膨体堵剂的性能优化
        3.4.1 GO样品的表征与分析
        3.4.2 添加无机材料GO的新型水膨体堵剂
        3.4.3 添加无机材料钠膨润土的新型水膨体堵剂
        3.4.4 添加无机材料滑石粉的新型水膨体堵剂
        3.4.5 添加无机材料纳米二氧化硅的新型水膨体堵剂
    3.5 水膨体堵剂样品的弹性测定
        3.5.1 水膨体样品的前期处理
        3.5.2 水膨体样品的弹性测量
    3.6 水膨体堵剂样品的结构表征
    3.7 影响水膨体堵剂性能的因素研究
        3.7.1 介质pH对水膨体产品膨胀性能的影响
        3.7.2 介质pH对水膨体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3.7.3 水膨体产品的热稳定性
        3.7.4 介质Na~+对水膨体产品膨胀性能的影响
        3.7.5 介质Na~+对水膨体产品热稳定性的影响
        3.7.6 介质Ca~(2+)对水膨体产品膨胀性能的影响
        3.7.7 介质Ca~(2+)对水膨体产品热稳定性的影响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5)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调剖技术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弱凝胶类别及驱油机理
第2章 树103 区块概况
    2.1 地质特征
        2.1.1 岩性特征
        2.1.2 岩矿特征
        2.1.3 储层物性特征
        2.1.4 储层非均质性
        2.1.5 压力和温度
        2.1.6 流体性质
    2.2 开发简况
    2.3 存在的问题
        2.3.1 水驱优势通道突出
        2.3.2 产液低,产油递减快
        2.3.3 水井吸水能力逐年变差,注水困难
第3章 深度弱凝胶调剖剂筛选
    3.1 交联剂优选
    3.2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优选
    3.3 聚合物浓度优选
    3.4 辅剂浓度优选
    3.5 稳定剂浓度优选
第4章 弱凝胶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4.1 地层水配伍性
        4.1.1 地层水稀释的调剖体系配伍性评价
        4.1.2 地层水配置的调剖体系配伍性评价
    4.2 热稳定性
    4.3 流变性
    4.4 可注入性
    4.5 封堵性
第5章 弱凝胶调剖剂驱油效果评价
    5.1 驱油效果评价
    5.2 段塞组合方式优选
第6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调剖井筛选
    6.1 树103 区块数值模拟
        6.1.1 地质建模建立
        6.1.2 拟合关键技术
        6.1.3 历史拟合结果
    6.2 树103 区块剩余油分布
        6.2.1 平面剩余油分布
        6.2.2 纵向剩余油分布
        6.2.3 调剖井初步筛选
    6.3 树103 区块调剖井层筛选
        6.3.1 调剖井层筛选体系的建立
        6.3.2 调剖选井指标体系建立
        6.3.3 各井层综合评价指数
        6.3.4 调剖井层的确定
第7章 树103 区块调剖方案优选
    7.1 化学驱模型
    7.2 调剖剂用量优选
    7.3 注入速度优选
    7.4 注入时机优选
    7.5 单井调剖方案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驱油用纳米TiO2的改性及其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低渗透油藏开发现状
        1.2.2 纳米技术在石油行业研究现状
        1.2.3 纳米TiO_2的改性方法研究现状
        1.2.4 纳米颗粒驱油机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纳米TiO_2颗粒的改性实验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步骤及方案
        2.2.1 改性实验
        2.2.2 测试与表征
    2.3 改性反应原理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改性反应实验条件探究
        2.4.2 红外光谱分析
        2.4.3 热重分析
        2.4.4 扫描电镜及粒度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性纳米TiO_2的理化性能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步骤及方案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纳米TiO_2的稳定性分析
        3.3.2 改性纳米TiO_2的润湿性分析
        3.3.3 改性纳米TiO_2体系的界面张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性纳米TiO_2颗粒驱油效果及适应性评价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步骤及方案
    4.3 驱油参数优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浓度纳米TiO_2颗粒下的驱油效果
        4.3.2 不同注入量下的驱油效果
        4.3.3 不同注入方式下的驱油效果
        4.3.4 不同注入时机下的驱油效果
        4.3.5 驱油参数优化结果的评价实验
    4.4 适应性界限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特低渗油藏水驱后调剖-驱油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特低渗油藏水驱效果影响因素
        1.2.1 特低渗油藏水驱开发研究现状
        1.2.2 水驱效果影响因素
    1.3 特低渗油藏调剖驱油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调剖堵水技术研究现状
        1.3.2 特低渗油藏调剖技术存在的问题
        1.3.3 特低渗油藏气驱技术研究现状
        1.3.4 特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技术研究现状
        1.3.5 特低渗油藏调剖驱油技术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特低渗油藏水驱后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
    2.1 特低渗储层模型及实验装置改进
        2.1.1 特低渗储层模型
        2.1.2 特低渗非均质模型侧向饱和油装置
    2.2 特低渗油藏水驱后残余油潜力分析
        2.2.1 不同渗透率均质岩心水驱油动态
        2.2.2 渗透率对微观波及效率的影响
        2.2.3 渗透率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2.2.4 特低渗油藏水驱后残余油类型及潜力分析
    2.3 特低渗非均质油藏水驱后剩余油潜力分析
        2.3.1 特低渗非均质岩心水驱油动态
        2.3.2 非均质程度对宏观波及效率的影响
        2.3.3 非均质程度对采收率的影响
        2.3.4 特低渗非均质油藏水驱后剩余油潜力分析
    2.4 特低渗裂缝性油藏水驱后剩余油潜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特低渗油藏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性能的特殊要求
    3.1 实验用表面活性剂确定
        3.1.1 表面活性剂-原油乳化能力
        3.1.2 表面活性剂-原油界面张力
        3.1.3 表面活性剂性能综合分析
    3.2 表面活性剂乳化能力及界面张力对驱油效率贡献与规律
        3.2.1 油水界面张力对提高驱油效率的贡献与渗透率的关系
        3.2.2 油水乳化能力对提高驱油效率的贡献与渗透率的关系
        3.2.3 特低渗油藏提高驱油效率对驱油剂的性能要求
    3.3 强乳化性表面活性剂提高微观驱油效率机理分析
        3.3.1 强乳化性表面活性剂对微观水流通道的封堵能力
        3.3.2 特低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性能分布
        3.3.3 中高渗透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性能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低渗油藏深调用DCA微球的改进
    4.1 特低渗油藏DCA微球注入封堵性能及存在问题
        4.1.1 DCA微球基本性能特点
        4.1.2 特低渗油藏DCA微球注入封堵性能
        4.1.3 特低渗油藏DCA微球存在的问题
    4.2 DCA微球体系改进及性能特点
    4.3 地下聚合DCA微球注入性能
        4.3.1 地下聚合DCA微球注入动态
        4.3.2 地下聚合DCA微球阻力系数分布
        4.3.3 特低渗油藏地下聚合DCA微球注入性能优势
    4.4 地下聚合DCA微球封堵性能
        4.4.1 地下聚合DCA微球残余阻力系数分布
        4.4.2 特低渗油藏地下聚合DCA微球封堵性能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特低渗油藏DCA微球深调-驱油复合技术研究
    5.1 特低渗油藏水驱后剩余油驱动条件
        5.1.1 特低渗油藏剩余油驱动条件理论分析
        5.1.2 特低渗油藏不同驱油剂剩余油驱动条件
    5.2 特低渗非均质油藏表面活性剂驱及存在问题
        5.2.1 特低渗非均质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效果分析
        5.2.2 表面活性剂间歇注入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
        5.2.3 乳化封堵结合不同后续驱油技术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
    5.3 特低渗透油藏乳化驱替-微球深部调剖技术
        5.3.1 微球深部调剖后续水驱效果分析
        5.3.2 乳化驱替-微球深部调剖后续水驱效果分析
        5.3.3 乳化驱替-微球深调机理分析
    5.4 特低渗透油藏微球深部调剖-驱油方式优化
        5.4.1 特低渗油藏微球深部调剖-水驱效果分析
        5.4.2 特低渗油藏微球深部调剖-表面活性剂驱效果分析
        5.4.3 特低渗油藏微球深部调剖-CO2驱效果分析
        5.4.4 特低渗油藏微球深部调剖不同后续驱油方式效果对比
    5.5 DCA微球深部调剖技术矿场试验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低渗油藏“三量”调剖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低渗油藏开发现状
        1.2.2 国内外调剖技术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驱替压力梯度增量实验研究
    2.1 油水井间驱替压力梯度分布计算
        2.1.1 一源一汇井压力分布计算
        2.1.2 油水两相渗流地层压力梯度计算
    2.2 驱替压力梯度分布实验研究
        2.2.1 实验准备
        2.2.2 驱替压力梯度分布影响因素
    2.3 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定义
    2.4 冻胶提高驱替压力梯度性能评价
    2.5 驱替压力梯度增量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2.5.1 注水倍数对采收率的影响
        2.5.2 驱替压力梯度对采收率的影响
        2.5.3 两种提高采收率方法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剖剂用量优化实验研究
    3.1 调剖剂封堵原理
    3.2 调剖剂用量对调剖效果的影响
        3.2.1 实验模型
        3.2.2 实验步骤
        3.2.3 调剖剂用量对采收率的影响
        3.2.4 调剖剂用量对驱替压力梯度增量的影响
    3.3 调剖剂组合对调剖效果的影响
        3.3.1 组合体系调剖机理
        3.3.2 聚合物微球性能评价
        3.3.3 调剖剂组合配方优化研究
        3.3.4 注入段塞组合优化实验
        3.3.5 组合体系驱油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渗条带流动封堵特性研究
    4.1 高渗条带水驱特征
        4.1.1 高渗条带的形成原因
        4.1.2 高渗条带生产动态特征
    4.2 不同渗流特征下运移封堵特性
        4.2.1 概念模型建立
        4.2.2 模型初始参数
        4.2.3 剩余油分布规律
        4.2.4 封堵后生产动态变化
    4.3 高渗条带封堵可视化实验研究
        4.3.1 实验步骤
        4.3.2 剩余油分布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剖剂选择性注入工艺研究
    5.1 调剖剂选择性注入评价
        5.1.1 堵剂选择性注入方法
        5.1.2 注入速度评价实验
    5.2 堵剂波及性能评价
        5.2.1 实验准备
        5.2.2 微球堵剂封堵效果评价实验
        5.2.3 冻胶堵剂封堵效果评价实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复合离子栲胶的制备及防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栲胶的来源及性质
        1.1.1 栲胶的来源及特点
        1.1.2 栲胶的性质
    1.2 改性栲胶在油田中的应用
        1.2.1 改性栲胶在钻井液中的应用
        1.2.2 改性栲胶在调剖堵水中的应用
        1.2.3 改性栲胶在采油中的应用
        1.2.4 改性栲胶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复合离子栲胶的合成及其优选
    2.1 阳离子聚合物聚合方法
    2.2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栲胶的提纯
    2.4 合成反应原理分析
        2.4.1 聚合物1的合成
        2.4.2 聚合物2的合成
        2.4.3 聚合物3的合成
    2.5 三种聚合物性质测定及表征
        2.5.1 测定阳离子度的方法
        2.5.2 特性粘数的测定
        2.5.3 红外光谱表征
    2.6 聚合物的条件选择
        2.6.1 聚合物1条件选择
        2.6.2 聚合物2条件选择
        2.6.3 聚合物3条件选择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离子栲胶的防膨性能研究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粘土稳定剂的配伍实验
        3.2.1 油田水的矿化度分析
        3.2.2 粘土稳定剂配伍实验
    3.3 岩芯回收实验
        3.3.1 实验方法及计算
        3.3.2 实验数据结果
    3.4 粘土稳定剂膨胀测试
        3.4.1 实验方法及计算
        3.4.2 实验数据及结论
    3.5 离心法测试
        3.5.1 离心法步骤
        3.5.2 离心法实验数据处理
    3.6 复合离子栲胶的复配
        3.6.1 稳定剂的防膨率
        3.6.2 聚合物 1、2、3 复配实验
    3.7 岩芯流动实验研究
        3.7.1 岩芯流动实验计算
        3.7.2 岩芯流动实验具体流程
        3.7.3 岩芯流动实验数据处理
    3.8 防膨机理研究
    3.9 小结
第四章 复合离子栲胶应用于水平井钻井液的研究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溶失率测试
        4.2.1 溶失率实验计算
        4.2.2 溶失率实验步骤
        4.2.3 溶失率实验数据处理
    4.3 水平井钻井液的性能研究
        4.3.1 抗压能力测试
        4.3.2 抗折程度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基于灰色关联法高温堵剂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 1主要仪器与试剂
    1. 2实验方法
        1. 2. 1成胶时间的测定
        1. 2. 2凝胶强度的测定
2结果与讨论
    2. 1温度的影响
    2. 2p H的影响
    2. 3矿化度的影响
    2. 4栲胶浓度的影响
    2. 5灰色关联处理
3 结论

四、低渗透油田高温调剖堵水剂室内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D]. 魏学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低初粘型凝胶体系调堵性能及驱油效果研究[D]. 张伟森.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油田深部调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王翔,郭继香,陈金梅. 油田化学, 2020(04)
  • [4]低渗油藏的水膨体体系研究[D]. 林姝婕.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5]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D]. 高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6]驱油用纳米TiO2的改性及其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适应性研究[D]. 冯晓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特低渗油藏水驱后调剖-驱油方法研究[D]. 董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
  • [8]中低渗油藏“三量”调剖工艺技术研究[D]. 雷锡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复合离子栲胶的制备及防膨性能研究[D]. 郭南南.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10]基于灰色关联法高温堵剂性能评价[J]. 曲占庆,刘晓强,齐宁,雷锡岳,苏程,常琨. 化学试剂, 2016(04)

标签:;  

低渗透油田高温调剖堵水剂室内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