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常设人才招聘会名单

北京常设人才招聘会名单

一、北京市固定的人才职业招工招聘会一览(论文文献综述)

苏红[1](2021)在《黑龙江省扶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思佳[2](2021)在《对北京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及公共体育服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Winter Olympic Games)(以下简称“冬奥会”)的举办是推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弘扬的重大机遇。但在举办冬奥会的荣耀与光环背后,其场馆赛后利用、公共服务效率与投资收益等问题却日益显现。因此本文以2022年北京冬奥场馆赛后利用与公共体育服务功能提升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阐述公共体育服务理论、分析北京冬奥会场馆基本建设情况与周边人口、交通情况等的基础上,探究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内容及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并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内大型冰雪体育场馆以及往届冬奥会等具有代表性场馆进行案例分析,以此总结有利经验、规避共性问题,进而提出符合2022年北京冬奥场馆赛后利用与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提升策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022年北京冬奥会分为北京、张家口和延庆三个赛区,共有25个场馆,其中竞赛场馆12个,非竞赛场馆13个。此外,由奥运村到场馆及设施的各个交通系统被打造成了全方位的立体化交通。目前我国已对冬奥会部分场馆赛后利用内容与公共体育服务功能进行规划,但如何正确把握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的规律,探究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内容以及职能转变、供给能力、服务效率等,是亟待进一步探讨与解决的问题。2.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内容主要有:竞技体育与赛事服务功能;大众休闲与全民健身服务功能;运动技能培训与教育服务功能;文化交流与活动组织服务功能;其他公共服务功能。3.北京冬奥场馆建设与赛后利用需要规避的往届场馆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投入成本过高,回报率太低;后期维护费用过高,负担过重;场馆运营模式不佳,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及公共体育服务的针对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周边常住人口较少,消费能力偏低;场馆过度集聚,功能重复。4.北京冬奥场馆赛后利用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提升路径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建立冬奥场馆赛后利用与公共体育服务联盟;改善融资模式,探索后期运营方式;打造冰雪多功能带,促进消费动力提升;合理规划,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容。

王华松[3](2021)在《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华外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益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伴随着外资企业的在华发展,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也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全国首都,北京既是外资企业在华建厂设点的首选地,也是中国第一家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FESCO)的所在地,该公司引领、见证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历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近年来,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其准入门槛设定不合理、企业性质复杂、不良竞争频发等不良现象也对该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影响。特别是受到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冲击,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被集中放大和加剧,倒逼政府、行业以及相关企业必须作出改变,予以合理应对。鉴于此,本文在对外资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聚焦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以北京外企服务集团为例简要分析了北京市外资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特点;综合运用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与分析,同时进一步剖析了可能引发相关问题的具体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立基于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参考和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做法,围绕北京市外资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如何有效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政府扶持、加大创新突破等一系列对策建议。其中,本文充分论证了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相对于一般性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殊性,以及其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实现北京城市功能的战略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对策建议部分倡导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明晰政府对于该行业的战略规划,切实优化产业政策,同步加强扶持政策与监管措施,引领、保障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李新[4](2021)在《徐水开发区农民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挑战与破解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制造产业园区等等,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区已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为了保障“双失”农民的生活,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拆迁安置社区应运而生,农民被推动着转为“市民”,这类社区形成具有特殊性,既不同于农村社区,又不是城市社区,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缺乏成熟而系统的治理理论和治理经验,因而这类社区在治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社区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徐水开发区农民拆迁安置社区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运用实地调查法对徐水开发区农民拆迁安置社区进行实地调研观察;运用访谈法对原村两委干部、物业公司、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以及返迁居民进行深度访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返迁居民居住安置区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徐水开发区农民拆迁安置社区的一切都处于刚刚起步过渡阶段,在治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村改居未完成、拆迁安置时间紧迫、政府投入少、非政府组织未发挥作用、拆迁居民自治能力差、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定位不明、社工人员待遇低等原因,出现了社区治理模式滞后、配套设施短板、服务体系不完善、居民向市民化角色转变难、社工队伍“质”“量”欠缺等问题。论文在对治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理顺治理主体的职责分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强化居民向市民化融入能力、充实社工队伍力量等相对应的对策建议,来提升农民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效能。

王玥[5](2021)在《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业问题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日益凸显,其越来越成为群众关心和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高校毕业生作为重要就业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多涉及到的可能是无数个家庭的问题。在现今知识经济盛行的时代,在国家对学生的教育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对青年一代成长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青年一代必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综合态势下,高校毕业生如何就好业、提升就业成功率,确保就业高质量等是国家必须做好的重要民生课题。T市作为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的中部支点城市,教育作为其城市发展的亮点特色和发展重点,如何将新兴培养出的人才建设家乡、回馈社会,破除高校毕业生迈出校门后的消息壁垒,做好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是现今乃至未来很长时间内需要写好的民生答卷。本研究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理论支撑下,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分析法对T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了解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同时对T市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就业促进各项举措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出T市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就业政策未成统一体系、政策举措执行有欠缺、实施效果缺乏持续关注和有效评估、政府服务职能发挥不够、信息不对称现象依旧存在和未能提供足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在对国外促进就业举措和周边地市的对策借鉴的研究下,建议从制定完备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深化举措的执行力和推广度、建立政策实施跟进机制、优化政府服务职能、完善信息联动共建机制和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促进在T的高校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持久就业,吸引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建设家乡,切实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健康活跃发展,为T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杨雨诺[6](2021)在《马克思就业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业问题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中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新时代女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女性中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其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马克思就业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初期,马克思在对就业问题的长期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形成了深刻的见解。马克思对青年职业的选择提出了科学的意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揭示了失业的产生与根源;对社会主义的畅想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理想就业形态。研究马克思就业理论有助于为国家重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为社会理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提供理论遵循。通过具体的问卷调查发现,与男大学生相比,新时代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择业观念不够理性、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导致就业缺乏竞争力;第二基本生育问题增加企业用人成本导致就业性别歧视;第三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执行率低下导致法律保障略显乏力。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本文充分基于马克思就业理论,客观分析了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状况、主要问题以及问题成因,并提出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具体思路。第一加强学校教育,要把文化教育与社会需求充分对接,教育女大学生做好职业选择与规划,同时提升女大学生整体素质;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要促进中小企业与农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重视非正规就业的补充作用;第三推进国家法制建设,促进劳动力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女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合理的就业市场规则,构建更加公平的大学生就业环境。总之,马克思就业理论对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问卷调查结果与马克思就业理论结合能够对新时代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作科学归因并最终提出可预期的问题解决思路。

詹绍康[7](2020)在《有替代无挤出:“机器换人”对工人就业影响的社会学研究 ——基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技术与生产的快速变迁及其对工作场所以及劳动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研究这个快速变迁的社会不应忽视的重要方面。以人工智能、“机器换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升级的不断演进,正在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和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具体会产生哪些影响,它给就业带来的到底是积极的创造效应还是消极的替代效应,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本文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影响,而是聚焦于技术背后的劳动逻辑,如劳动过程是如何呈现的?对就业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和变化?尽管有研究提出技术进步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来企业的发展转型和工人的用工环境优化,但在具体的微观生产场域仍然存在劳动工人特别是低技.术工人挤出用工体系流向劳动力市场,导致与此技术息息相关或者与此岗位息息相关的劳动者被替代等问题。因此,就整体的观点来看,似乎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结构性失业这一困境,但笔者在调研时却发现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因此尝试对这一经典判断提出反思。本文认为,技术进步确实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岗位替代效应,但岗位替代,并不必然意味着劳动者立即便被抛向劳动力市场。已有的研究没有注意到,在劳动力市场之外,企业内部还有一个“内部劳动力市场”,即在工人被岗位替代之后,在被抛向外部劳动力市场之前,事实上中间还有一个过渡地带——内部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对于被自动化设备所替代下来的工人有一个很好的缓冲作用,它就像一个蓄水池,在工人被抛向外部劳动力市场之前,可以在这一蓄水池中得以暂时性保护。正是这一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缓冲效应,使得“机器换人”虽然产生了显着的岗位替代效应,但并未曾发生显着的把劳动者挤出企业的用工体系而抛向外部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和解释,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劳动社会学关于技术进步与工人就业问题的相关理论。

李春晖[8](2020)在《中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被征地农民问题事关国家发展战略,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不仅涉及农民群体的生存,而且与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等息息相关。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政府需征收大量农地用于城镇化建设,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日趋凸显。如何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公平正义。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存在密切关联的辩证关系。社会保障为被征地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如果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得以解决,其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可以解决,且就业的被征地农民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可以因为从事某项工作而获得更多的社会存在感和荣誉感,可以因为有价值的工作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认为,就业就是最好的社会保障。然而,并不是所有被征地农民都适合就业,都能就业,也不是就业之后就不再失业,因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仍然是最后一道保障,起着保障的基础性作用。本研究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关联起来研究,就业作为优选项,社会保障作为基础项。围绕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本研究基于多地区、大样本的实际调查,对其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存在困境、主要原因进行了归纳分析,利用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主要客观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博弈理论对被征地农民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的主观因素及其与政府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借鉴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东、中、西部分别选取了山东省济南市、安徽省当涂县和凤台县、四川省郫都区和彭山区作为调研区域,分别抽样了480、400、210个被征地农民样本,基于调查数据,对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就业状况、社会保障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统计分析。调查显示:不论东、中、西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均大量存在被征地农民群体,东部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状况好于中西部,但社会保障状况却低于中西部。被征地农民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期望较高,但由于教育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职业技能水平低下、创业意识和能力低下、对政府安置存在依赖、政府就业培训工作相对欠缺、就业和人才服务平台的可及性较差等原因,致使就业率不高,就业层次主要集中在非正规就业领域,由于社会保障政策、体制、机制及农民自身问题等原因,被征地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参保率参差不齐、保障水平偏低。归纳起来,政府与民众认识和考虑存在偏差、中央与地方认识和考虑存在偏差、执行部门认识和考虑存在偏差等这些政府层面的问题是造成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主要原因。除政府层面的原因外,被征地农民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也影响着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本研究利用抽样调查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多变量Logistic回归、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在既定政策背景下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如何影响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在就业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发现:被征地农民的年龄和教育程度对其就业有重要影响,其中教育程度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年龄的影响;居住在主城区的被征地农民具有更大的就业机会,与就业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培训具有正向影响,而且显着高于其他变量;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就业的正向影响最高,起到基本“安全网”的作用;公共安置途径有积极作用,但作用较小。在被征地农民工作关系认同度(满意度)影响因素方面,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存在着地区差异:受教育程度在东部地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家庭就业人口比例在中部地区有显着正向影响;东部和中部地区虽然具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如年龄、对未来工作的信心和就业培训,但影响程度存在显着差异。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方面,研究发现:当被征地农民年龄相对较小、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家庭子女数量相对较多时,更不愿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当被征地农民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时,更加愿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当被征地农民对政府养老保险补贴预期相对较高、对养老保险政策了解相对较深时,更愿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当被征地农民的个人缴费金额相对较高、认为参保程序相对较为复杂时,更不愿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此外,性别也对被征地农民养老意愿的选择具有显着影响。在被征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影响因素方面,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健康状况、新农合的规定报销水平和缴费水平、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与农民的参合行为显着相关,收入水平、性别等因素对农民参合意愿的影响并不显着。除影响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客观因素外,本文还通过扎根理论深入讨论了影响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主观因素。结合深度访谈和对访谈资料的三级编码发现: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需求来自于利益状况的改变,现有的利益分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该群体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依赖被放大,但是无论是其群体自身的心态转换困局还是外部政策设计都制约了其实际行动。在此过程中,被征地农民所面临和经历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土崩瓦解以及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都使得其对社会支撑体系的诉求异常强烈。因此,本研究构造出“利益重塑-心态转换-政策优化-社会支撑”的问题解决模型。另外,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既离不开政府,也离不开被征地农民本身,双方存在复杂的博弈关系。基于博弈论,本文对被征地农民与政府在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中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就业博弈中,当“政府进行就业安置,被征地农民找工作”时实现长期均衡;在社会保障博弈中,当“政府提供社会保障,被征地农民不进行抵抗”时实现长期均衡。为更好地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应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研究发现: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是所有国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都会面临的问题,并不单单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确保被征地农民权利的关键;政府和被征地农民均应承担相应责任;应根据实际采取多种补偿形式;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培训是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举措。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优化征地补偿制度、构建项目齐全公平合理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被征地农民间信息沟通机制、加强政府部门和第三方组织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充分考虑被征地农民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住所位置、就业环境情况实行分类管理,加强管理服务以改善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环境,加强宣传教育以增强被征地农民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了解程度,充分发挥公众安置途径;通过提高被征地农民工资水平和政府的社会保障金,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工作能力,减少被征地农民缴纳的社会保障比例等措施实现被征地农民和政府博弈的长期均衡。

任英杰[9](2020)在《工作搜寻渠道对农民工搜寻时间和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苏州市工业园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民工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三农”问题之一,“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农民工增收”在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被反复提及。作为农村劳动力来到城市打工所做出的首要经济活动,工作搜寻对于农民工未来的收入和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5年苏州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调查”数据,获得有效样本1118个,在分析农民工工作搜寻渠道、搜寻时间和收入等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持续时间模型和明瑟收入模型等计量模型探讨工作搜寻渠道选择对农民工搜寻时间、工资性收入、其他福利待遇的影响,并从工作搜寻渠道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渠道的工作搜寻效率有明显差异。互联网渠道和朋友或同乡介绍能够显着提升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前者对女性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更大,后者对男性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提升有显着影响。除工资性收入外,本文还探究了工作搜寻渠道对农民工其他福利待遇的影响,发现职业介绍机构和人才招聘会对劳动合同签订有显着正向影响,并且有助于提升农民工享有各项社会保险的概率。基于以上实证结论,本文提出加强招聘网站对农民工群体的适应性调整,完善职业介绍机构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等一系列政策建议。本文选取的研究视角和使用的数据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深化对农民工工作搜寻的认识。

姜彦西[10](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服务研究 ——以Z市L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面临原有社会支持受损或断裂;社会地位下降,信任资本匮乏;缺少收入来源,经济困窘等状况。这些变故不仅容易使其陷入生活困境,丧失生活信心,而且具有诱发再犯罪的风险。失业对于犯罪具有非常大的推动力,就业是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是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促进重新融入社会的重要举措,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参与。本文以实务经验为依托,以Z市L区社区服刑人员就业现状、介入模式为例,对个案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实地观察、半结构式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收集调研资料,对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服务现状、需求、探索路径、模式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结合现状对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服务的本土应用情况和困境做进一步的探讨。最后针对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基于实地研究,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目前该区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的工作方法与独特的司法工作模式,在微观、中观、宏观都有显着成效,但在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第二,造成困境的重要因素是他们的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从个人、社会、政策、执行各层面对原因进行了总结,例如社会偏见及制度化就业援助不足是很大的影响因素。第三,本文通过阐述个案管理实务流程,将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路径归纳为以下环节:接触问题,分析和诊断问题,提供服务介入,服务终结与成效评估。第四,社会工作者通过扮演评估者、资源链接者、政策倡导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保证方案实施。本文建议从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人,在帮助案主就业的基础上,对其心理、认知、行为、家庭等多层面进行干预,协助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提升社会生存能力,恢复生活信心与社会功能,实现自我更生与再社会化。

二、北京市固定的人才职业招工招聘会一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固定的人才职业招工招聘会一览(论文提纲范文)

(2)对北京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及公共体育服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赛后利用
        2.1.2 公共服务
        2.1.3 公共体育服务
    2.2 关于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研究
        2.2.2 国内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研究
    2.3 关于公共体育服务理论的研究
        2.3.1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机制
        2.3.2 基于公共体育服务理论对大型体育场馆发展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案例分析法
        3.2.4 实地调查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2.7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北京冬奥会场馆的规划与建设
        4.1.1 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的规划
        4.1.2 北京冬奥场馆前期规划对赛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
        4.1.3 北京冬奥场馆的基本建设情况与周边人口、交通情况
    4.2 基于公共体育服务理论研究北京冬奥场馆赛后的可持续利用
        4.2.1 竞技体育与赛事服务功能
        4.2.2 大众体育休闲与全民健身服务功能
        4.2.3 运动技能培训与教育服务功能
        4.2.4 文化交流与活动组织服务功能
        4.2.5 其他公共体育服务功能
    4.3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及公共体育服务案例分析
        4.3.1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及公共体育服务案例分析
        4.3.2 往届大型冰雪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及公共体育服务案例分析
    4.4 往届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与公共体育服务问题及经验的总结研究
        4.4.1 投入成本过高,回报率太低
        4.4.2 后期维护费用过高,负担过重
        4.4.3 场馆运营模式不佳,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不强
        4.4.4 周边常住人口较少,消费能力偏低
        4.4.5 场馆过度集聚,功能重复
    4.5 北京冬奥场馆赛后利用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路径研究
        4.5.1 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
        4.5.2 建立冬奥场馆赛后利用与公共体育服务联盟
        4.5.3 改善融资模式,探索后期运营方式
        4.5.4 打造冰雪多功能带,促进消费动力提升
        4.5.5 合理规划,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容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访客调查问卷
附录B 国内其他冰雪体育场馆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C 2022 年北京冬奥场馆周边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D 2022 年北京冬奥场馆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E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外资企业
        (二)人力资源服务
        (三)外企人力资源服务
    二、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人才管理理论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四)劳动分工理论
第三章 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探索起步时期(1979-1992 年)
        (二)第二阶段:稳步发展时期(1992-2001 年)
        (三)第三阶段:改革创新时期(2001-2007 年)
        (四)第四阶段:深化拓展时期(2007-2017 年)
        (五)第五阶段:高质量发展时期(2017 年至今)
    二、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现状及特点
        (一)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简介及发展历程
        (二)基于以FESCO为主要观察对象的调研发现
第四章 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准入门槛设定不合理,不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制约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从业人才配备不足,难以有效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四)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行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二、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行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定位不够清晰
        (二)支持性的政策体系不够健全
        (三)行业监管方面存在缺失
        (四)新冠疫情本身及次生影响造成的冲击和挑战
第五章 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借鉴
    一、深圳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经验
    二、宁波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经验
    三、成都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经验
    四、小结:对北京的启示
第六章 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晰战略规划,形成鲜明导向
    二、健全监管体系,规范行业秩序
    三、优化产业政策,加强行业引导
    四、加强行业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4)徐水开发区农民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挑战与破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之处及可行性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阐释
        1.社区
        2.农民拆迁安置社区
        3.社区治理
    (二)理论基础
        1.社区治理理论
        2.多中心治理理论
二、徐水开发区农民拆迁安置社区治理现状
    (一)徐水开发区的基本概况
    (二)徐水开发区农民拆迁安置社区的形成背景
        1.农民拆迁安置社区基本概况
        2.农民拆迁安置社区居民拆迁、返迁情况
        3.农民拆迁安置社区返迁居民基本情况
    (三)徐水开发区农民拆迁安置社区特点
        1.农民拆迁安置社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
        2.农民拆迁安置社区管辖服务上沿袭原村体制
        3.农民拆迁安置社区居住人员构成复杂化
    (四)徐水开发区农民拆迁安置社区治理实践
        1.乡镇政府管理安置社区原有的行政事务
        2.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协调社区产生的新生事物
        3.物业公司提前入驻安置社区做好服务
三、徐水开发区农民拆迁安置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安置社区治理模式滞后
        1.镇政府与管委会“双重领导”,致使权责不明
        2.镇政府实施政策不统一,造成分割式管理
    (二)安置社区配套短板、服务体系不完善
        1.配套设施缺乏,影响居民居住环境
        2.服务保障体系薄弱,影响居民生活水平
    (三)安置居民从农民向市民角色转变困难
        1.居民公共意识淡薄,缺乏融合性
        2.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缺乏归属感
    (四)安置社区社工作队伍“质”“量”欠缺
        1.社工人员流动性强
        2.社工专业化技能低
四、徐水开发区农民拆迁安置社区治理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安置社区处于过渡摸索阶段,管理体制不健全
        1.“村”改“居”未完成
        2.保留村级原有建制未变
        3.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足
    (二)政府对安置社区重视不够,非政府组织未发挥作用
        1.拆迁任务重,返迁安置时间紧
        2.政府投入少,过多注重经济发展
        3.社会组织匮乏,社区行政化管理色彩浓重
    (三)安置居民居住形式发生改变,心理难以改变
        1.平方变楼房,原有的熟人网络遭到破坏
        2.居民依赖思想严重,自治能力差
        3.居民满足于现状,缺乏规划意识
    (四)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定位不明,服务人员待遇低
        1.社区事务繁杂,协调难度大
        2.社工薪资保障差,无晋升空间
        3.青年社工人才少,缺乏工作激情
五、加强徐水开发区农民拆迁安置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理顺治理主体的职责分工,转变管理模式
        1.派驻临时办事机构,明确各自职责
        2.实施网格化、智能化体系管理
        3.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倾斜政策财力
        1.加大资金投入,健全配套服务
        2.培育社会组织,带动居民参与
        3.构建协商平台,保障民主议事
    (三)转变居民思想,提升市民化融入能力
        1.扩大居民交往,重建社交网络
        2.完善规章制度,引导居民自治
        3.消除依赖思想,授居民以“渔”
    (四)充实社工队伍力量
        1.拓宽社区工作者选拔与培养渠道
        2.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能力
        3.强化社区工作者激励与考核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徐水开发区农民返迁安置社区(釜阳花园)问卷调查表
附录 Ⅱ 访谈提纲
后记

(5)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校毕业生就业
        2.1.2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凯恩斯就业理论
        2.2.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第3章 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3.1 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体措施
        3.1.1 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实施
        3.1.2 深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力举措
        3.1.3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补贴实施
    3.2 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成效
    3.3 T市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及分析
第4章 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4.1.1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未成统一体系
        4.1.2 政策举措的执行上有欠缺
        4.1.3 实施举措的成效和反响关注不到位
        4.1.4 政府的服务职能发挥不够
        4.1.5 信息不对称现象依旧存在
        4.1.6 未能提供足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
    4.2 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4.2.2 执行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
        4.2.3 全方位跟进监管模式尚未建成
        4.2.4 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仍有短板
        4.2.5 政府信息传递与沟通未形成联动
        4.2.6 就业保障的实施仍不完备
第5章 国内外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举措
        5.1.1 美国:政策扶持和就业引导
        5.1.2 日本:全民参与式的就业促进
        5.1.3 德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效用发挥
    5.2 周边地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借鉴
        5.2.1 苏州:先行人才落户机制为就业保驾护航
        5.2.2 南通:运用“互联网+”实现政校企精准对接
        5.2.3 扬州:注重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
    5.3 各地就业促进对策比较分析及归纳
第6章 T市政府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6.1 制定完备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
        6.1.1 转变思想认识
        6.1.2 增加资金投入
        6.1.3 深入挖掘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双向需求
    6.2 深化各大举措的执行和推广
        6.2.1 厘清政策目标
        6.2.2 扩大政策宣传
        6.2.3 强化部门间的协同发力
    6.3 建立政策实施跟进机制
        6.3.1 注重评估体系的构建
        6.3.2 建立长效监管模式
    6.4 优化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服务职能
        6.4.1 完善网格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6.4.2 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发挥就业引导实效
    6.5 完善信息联动共建机制
        6.5.1 形成多方共建模式
        6.5.2 依托“互联网+”建设实名制人才就业信息库
        6.5.3 赋能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一网通办”经办平台
    6.6 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
        6.6.1 保障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关系中的合法权益
        6.6.2 加大就业援助的支持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T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走访企业访谈提纲
致谢

(6)马克思就业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可行性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行性研究
        1.4.3 创新与不足
2.马克思就业理论与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概述
    2.1 马克思就业理论概述
        2.1.1 马克思就业理论的主要来源
        2.1.2 马克思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2.1.3 马克思就业理论的理论特征
        2.1.4 马克思就业理论在中国的创新与实践
    2.2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概述
        2.2.1 就业
        2.2.2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的内涵
        2.2.3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的新要求
    2.3 马克思就业理论对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义
        2.3.1 为国家重视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2.3.2 为社会理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2.3.3 为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提供理论遵循
3.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
    3.2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取得的成绩
        3.2.1 就业规模持续增加
        3.2.2 人员素质显着提高
        3.2.3 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3.3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能力欠缺影响职业选择
        3.3.2 求职过程遭遇性别偏见
        3.3.3 法律法规保障力度不足
    3.4 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3.4.1 女大学生就业观念缺乏深入的引导
        3.4.2 技术进步与资本蓄积加剧就业竞争
        3.4.3 市场配置环境下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4.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4.1 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女大学生整体素质
        4.1.1 促进文化教育与社会需求充分对接
        4.1.2 指导女大学生做好职业选择与规划
        4.1.3 提升女大学生整体素质扩大就业面
    4.2 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
        4.2.1 促进中小企业与农业发展
        4.2.2 重视非正规就业补充作用
        4.2.3 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4.3 加强市场法治保障,合理配置劳动力
        4.3.1 不断完善女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
        4.3.2 制定更加合理的就业市场规则
        4.3.3 构建更公平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后记)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有替代无挤出:“机器换人”对工人就业影响的社会学研究 ——基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创造效应与替代效应之争
        1.2.2 技能提升与去技能化之争
        1.2.3技术、劳动与自主性:劳动社会学的研究
        1.2.4 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发展
        1.2.5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
        1.3.1 “机器换人”
        1.3.2 替代
        1.3.3 挤出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1.4.1 理论视角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方法
        1.5.2 资料分析方法
第2章 “机器换人”的背景及推进状况
    2.1 全球生产体制变迁与制造业高端化竞争
        2.1.1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
        2.1.2 制造业高端化竞争
        2.1.3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
    2.2 政府的推动与扶持
        2.2.1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布局
        2.2.2 地方政府对于“机器换人”的配套支持
    2.3 近年来沿海地区“机器换人”发展状况
        2.3.1 沿海地区“机器换人”总体情况
        2.3.2 “机器换人”发展的行业异质性
第3章 有替代:智能制造语境下机器对工人的替代效应
    3.1 智能制造语境下“机器换人”的实现机制
        3.1.1 智能制造、效率提升与用工成本控制
        3.1.2 标准化生产与规模化生产的双重减员效应
        3.1.3 机器如何换人:基于SD公司的工厂民族志
    3.2 自动化设备替代岗位的类型与规模
        3.2.1 被替代的岗位类型
        3.2.2 替代规模
    3.3 技术升级背景下低技术工人的失业焦虑
        3.3.1 自动化机器引入与工人工作
        3.3.2 失业焦虑与就业预期
第4章 无挤出:技术升级与相对稳定的就业形势
    4.1 总体平稳的就业形势
        4.1.1 宏观就业形势
        4.1.2 岗位冗余与地方就业状况
    4.2 技术升级与企业裁员状况
        4.2.1 企业用工状况相对稳定
        4.2.2 技术升级对企业裁员的影响
    4.3 企业与员工关于技术升级影响就业的认知
        4.3.1 企业管理层:不会大规模裁员
        4.3.2 员工对于就业的审慎预期
第5章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缓冲效应与无挤出的替代:一个探索性解释
    5.1 内部劳动力市场及其缓冲效应
        5.1.1 作为分析视角的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5.1.2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缓冲效应
    5.2 内部劳动力市场发生作用的外部条件
        5.2.1 劳动力结构变化与人口红利的式微
        5.2.2 内陆省份的快速发展与农民工流出减少
        5.2.3 被管控的“和谐劳动关系”与企业的解雇成本
    5.3 有替代无挤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阻隔机制
        5.3.1 技能提升与技术赋权:培训
        5.3.2 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晋升渠道
        5.3.3 “温情”的缓冲地带:调岗、换岗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与讨论
        6.1.1 研究结论
        6.1.2 进一步的讨论
    6.2 创新与不足
        6.2.1 学术创新
        6.2.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逻辑结构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逻辑结构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被征地农民
        2.1.2 就业与被征地农民就业
        2.1.3 社会保障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
    2.2 相关理论
        2.2.1 就业领域中的基本理论
        2.2.2 社会保障领域的基本理论
        2.2.3 扎根理论和博弈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政策
        2.3.2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
        2.3.3 关于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博弈研究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3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与农民被征地情况
        3.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3.1.2 样本地区农民被征地情况
    3.2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现状
        3.2.1 东部地区
        3.2.2 中部地区
        3.2.3 西部地区
    3.3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归纳
        3.3.1 政策因素
        3.3.2 市场因素
        3.3.3 农民自身因素
    3.4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3.4.1 养老保险参保情况
        3.4.2 医疗保险参保情况
        3.4.3 其他社会保险参保情况
    3.5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3.5.1 征地补偿方面
        3.5.2 保障体系方面
        3.5.3 被征地农民自身问题
        3.5.4 农民土地所有权的缺失
    3.6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主要原因分析
        3.6.1 政府与民众认识和考虑偏差
        3.6.2 中央与地方在认识和考虑方面的偏差
        3.6.3 执行部门认识和考虑偏差
    3.7 本章小结
4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4.1 样本基本情况
    4.2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数据来源、变量和模型选择
        4.2.2 单变量Logit回归分析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4.2.3 多变量Logistic回归建模与结果分析
    4.3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工作关系认同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数据来源、样本选取和变量
        4.3.2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4.3.3 实证研究结论
    4.4 样本地区被征地农民就业情况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4.4.1 被征地农民就业情况的地区差异分析
        4.4.2 被征地农民就业情况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被征地农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5.1 模型设计及变量选取
        4.5.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5.3 实证研究结论与建议
    4.6 被征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6.1 模型设计及变量选取
        4.6.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6.3 实证研究结论
    4.7 实证分析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被征地农民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博弈分析
    5.1 被征地农民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的主观因素分析
        5.1.1 数据来源和数据描述
        5.1.2 编码过程和编码结果
        5.1.3 模型的政策意蕴
    5.2 被征地农民与政府在就业中的博弈分析
        5.2.1 模型假设
        5.2.2 支付矩阵
        5.2.3 纳什均衡分析
    5.3 被征地农民与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博弈分析
        5.3.1 模型假设
        5.3.2 支付矩阵
        5.3.3 纳什均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
    6.1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6.1.1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
        6.1.2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国际经验的启示
    6.2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国内实践与启示
        6.2.1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国内实践
        6.2.2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国内实践的启示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相关政策建议
        7.2.1 针对性克服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7.2.2 依据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影响因素制定对策
        7.2.3 采取措施实现被征地农民的主观需求和与政府博弈的长期均衡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工作搜寻渠道对农民工搜寻时间和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苏州市工业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1.5 论文的创新与局限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局限性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工作搜寻行为
    2.2 国外研究综述
        2.2.1 工作搜寻理论回顾
        2.2.2 实证研究综述
    2.3 国内研究综述
        2.3.1 工作搜寻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3.2 农民工工作搜寻渠道研究
        2.3.3 农民工工作搜寻时间研究
        2.3.4 农民工工作搜寻渠道对搜寻时间影响的研究
        2.3.5 农民工工作搜寻对收入影响的研究
    2.4 文献小结
3 理论模型构建
    3.1 Cox模型构建
    3.2 Mincer收入模型构建
    3.3 Logit模型构建
    3.4 变量的定义和赋值
4 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4.1 数据来源及抽样情况
    4.2 基本的描述性统计
    4.3 工作搜寻的具体情况
        4.3.1 工作搜寻渠道描述
        4.3.2 工作搜寻时间描述
        4.3.3 工作搜寻渠道与搜寻时间的交叉分布
5 实证分析
    5.1 农民工工作搜寻时间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1 不同工作搜寻渠道的效率差异显着
        5.1.2 既往职业流动次数越多,工作搜寻时间越长
        5.1.3 性别对工作搜寻时间有显着影响,男性工作搜寻时间更长
        5.1.4 年龄对农民工的工作搜寻时间有显着“倒U型”影响
        5.1.5 其他因素的影响
    5.2 工作搜寻渠道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互联网渠道能够显着提高农民工收入,尤其是女性农民工收入
        5.2.2 朋友或同乡介绍工作能促进农民工收入提升,尤其对男性农民工有显着影响
        5.2.3 进一步证实了人力资本对收入提升有显着正向影响
    5.3 工作搜寻渠道对农民工工资性收入之外的其他待遇的影响
        5.3.1 工作搜寻渠道对农民工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的影响
        5.3.2 工作搜寻渠道对农民工工作时间的影响
        5.3.3 工作搜寻渠道对农民工享有社会保险和住房补贴的影响
6 讨论与进一步解释
    6.1 不同工作搜寻渠道的搜寻效率差异明显
        6.1.1 农民工通过社会关系求职用时最短
        6.1.2 不同渠道的搜寻效率具有性别异质性
    6.2 工作搜寻时间长短存在性别差异
        6.2.1 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农民工的工作搜寻时间平均较长
        6.2.2 采用同样的搜寻渠道,男性比女性的工作搜寻时间更少
    6.3 工作搜寻渠道对收入及其他待遇也有显着影响
        6.3.1 通过网络求职使农民工获得更高收入的工作,并且降低了加班概率
        6.3.2 职业介绍机构和人才招聘会求职有助于提升福利待遇和工作稳定性
7 政策建议
    7.1 加强招聘网站对农民工群体的适应性调整
    7.2 充分发挥人才招聘会在农民工求职中的中介作用
    7.3 完善职业介绍机构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
    7.4 拓宽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
    7.5 加强对外出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和职业教育
8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服务研究 ——以Z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政策层面
        3、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1、个案管理相关研究回顾
        2、社区服刑人员研究回顾
        3、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刑人员服务研究
        4、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1、实地研究:个案研究
        2、资料收集方法
    (五)研究内容
        1、核心问题
        2、研究对象
        3、主要需求
        4、研究结构
    (六)研究创新点
        1、研究对象的分类、选取
        2、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司法社会工作
        2、社区服刑人员
        3、个案管理
        4、就业
    (二)理论基础
        1、认知行为理论
        2、增能理论
        3、任务中心模式
        4、社会支持理论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刑人员就业的实务研究
    (一)背景及介入现状
    (二)个案管理流程
    (三)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的角色与定位
    (四)案例分析
        1、普通管理类
        2、重点管理类
        3、特殊管理类
    (五)基于个案分析介入的实践路径
        1、分层分类展开服务
        2、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路径总结及应用
四、介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介入成效总结
        1、微观系统的实践成效
        2、中观系统的实践成效
        3、宏观系统的实践成效
    (二)困境与成因分析
        1、现存困境
        2、成因分析
五、关于介入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一)司法社工
        1、壮大和发展司法社工人才队伍,提高待遇
        2、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建设
        3、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
        4、社会工作者自身安全
    (二)政府
        1、政策倡导与执行
        2、加大创新服务力度,加强经费保障
        3、惩教工作多元化
    (三)社会
        1、个案管理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减少社会偏见
        2、鼓励自主创业,创办社会企业
        3、个案服务需要随时监督评估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 件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服务研究—以 Z市L区为例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北京市固定的人才职业招工招聘会一览(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扶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政策研究[D]. 苏红.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2]对北京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及公共体育服务策略研究[D]. 李思佳.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华松.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2021
  • [4]徐水开发区农民拆迁安置社区的治理挑战与破解路径研究[D]. 李新.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T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王玥. 扬州大学, 2021(09)
  • [6]马克思就业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杨雨诺.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有替代无挤出:“机器换人”对工人就业影响的社会学研究 ——基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的田野调查[D]. 詹绍康.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8]中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李春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9]工作搜寻渠道对农民工搜寻时间和收入的影响研究 ——以苏州市工业园区为例[D]. 任英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刑人员就业服务研究 ——以Z市L区为例[D]. 姜彦西.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北京常设人才招聘会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