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举办首届茶树植保培训班(论文文献综述)
杨如兴,尤志明[1](2019)在《张天福先生茶叶科研创新思想的时代意义——以“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成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3-1989年,张天福先生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牵头开展"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项目攻关,该项目于1990年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它的推广应用对我国乌龙茶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始终自觉树立绿色发展质量兴茶的科研导向、注重利用现代技术装备提升茶学研究水平和在岗位实践中培养研究团队等3个方面阐述了张天福先生的科研创新思想,旨在为当代科技工作者提供借鉴。
董久鸣,陆德彪,刁学刚[2](2017)在《浙江茶情(4)》文中研究说明1茶文化助力中日友好11月13日下午,浙江省·静冈县结好35周年庆祝大会在杭州隆重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静冈县知事川胜平太分别致辞。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静冈县议长杉山盛雄出席。庆祝大会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省领导陈金彪、王辉忠,日本驻沪总领事片山和之出席。省有关部门及
董久鸣,陆德彪,刁学刚[3](2017)在《浙江茶情(3)》文中研究说明1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硕果累累5月18-21日,以"品茗千年中国好茶"为主题的首届国际茶博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本届茶博会是中国举办的最具权威、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茶叶盛会,也是世界茶业领域盛况空前的盛会。全国20个茶叶主产省、13个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强国组团参展,有来自47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260余位外
金晶,陆德彪,刁学刚[4](2014)在《浙江茶情(4)》文中研究表明1浙江茶产业力推"机器换人"9月底,名茶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加工现场会及全省优质绿茶机械采摘与分级加工现场交流会相继在诸暨、余姚两地召开。此为《浙江省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成果转化工程》子项目《名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应用与示范》与《优质茶机械化采摘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实施三年来的一次成
金璐[5](2014)在《中国对农电视公共服务模式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及《垄上》频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媒介规制的限制,我国并没有商业广播电视和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的分野,因此,我国的电视媒介,除了要在市场竞争中保全自己之外,还需要承载-定的公共服务职能,然而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市场竞争的压力、媒介权贵化和精英主义的作怪下,我国的许多广播电视媒体却都放弃了农村市场、丧失了社会责任,对农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弱化。本文基于公共服务的理论视角,以对农电视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以湖北省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及《垄上》频道的十年发展为研究案例,发现我国对农电视存在“三种”公共服务模式,并且在公共服务理念和电视人的身份定位方面均表现出中国特色。第一种是单向式的公共服务模式,这是在《垄上行》2002年初创时,为了满足农民信息需求、弥补中国对农电视资源紧缺而提出的一种服务模式;第二种是多元式的公共服务模式,这是2005年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垄上行》栏目提出的一种服务模式;第三种是全方位式的公共服务模式。2009年的1月8日,《垄上》频道诞生了。《垄上》频道一方面延续了《垄上行》栏目大力拓宽服务渠道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并力求突破电视频道的局限,开始在频道线上传播外,利用“垄上行”品牌发展相关产业链,打造出一种由传播链、服务链、产业链共同组成的全方位式的对农公共服务模式事实上,在《垄上行》栏目和《垄上》频道多年的对农公共服务实践中,从业者们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着自己。从一开始的“五谷不分”,到成为“农家百事通”,从高高在上的“媒体精英”,到晒得黝黑的“泥腿子”,随着和农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他们不再满足于自己是农民的信息员、代表、服务员或者邻居,而是力求把自己变成农民。有鉴于此,中国对农电视在践行公共服务理念的过程中,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帮助农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电视人也从农民那里受益匪浅,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电视对农公共服务过程,是电视人与农民相互促进,共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这三个模式层层递进,每一个模式的推进和深化,都是以前一个模式为基础的。深度贴近农民、提供紧贴需求的信息服务是对农电视的最为基本的一项公共服务职能;随着农民的需求不断继续扩大,对农电视对农民的关注也从最基本的生产转向农村生活,服务取向变得多元化和丰富起来;在此基础上,农民的主人翁精神、互动需求和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得到充分尊重和重视的前提下,农民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农村的主人,自己是对农电视的主体,从而愿意与频道进行良好的互动。简言之,《垄上行》栏目和《垄上》频道的公共服务模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深化而不断变迁的。从满足最基本信息需求的单向式服务模式,到从“生产+生活”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再到产业链、服务链和信息链共同打造出的全方位式服务模式。三个模式层层递进,根据农村社会和农民需求的变化,服务一直在不断向深、向广的方面发展。与此同时,对农电视人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因为服务模式的变化而产生了变化,即从对农电视人主动而农民被动,转变为对农电视人与农民互动;或者说由对农电视人是行为主体、农民是行为客体,转变为二者互为行为主体。
陈群锋[6](2013)在《永嘉乌牛早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永嘉是浙江绿茶的重要产区之一,是“中国乌牛早茶之乡”,茶产业是永嘉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当前永嘉乌牛早茶产业存在茶园基础差、产品单一及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少、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严重阻碍永嘉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茶农的增产增收。本论文以永嘉乌牛早茶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调查永嘉乌牛早茶产业的现状和问题,从实证的角度,探索永嘉乌牛早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和实施对策。在剖析永嘉县乌牛早茶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永嘉茶产业的自然条件,品种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进行分析,通过SWOT矩阵研究,从永嘉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永嘉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即加快优势区域与高标准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加工工艺标准化及机械化;制定产品标准化体系与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加快永嘉乌牛早茶市场建设与网络销售平台建设;注重培育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挖掘与构筑乌牛早茶文化价值;制定促进乌牛早茶产业转型发展规划与扶植政策。本论文以永嘉县茶业发展的调查结果为依据,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指了当前制约永嘉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并提出了永嘉茶产业发展应采取的战略对策和措施。研究结果对永嘉早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本地区其他农业产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金晶,陆德彪,刁学刚[7](2013)在《浙江茶情(3)》文中研究表明1今夏全省茶区遭受严重高温干旱危害我省自7月以来遭遇连续高温伏旱天气影响,茶叶生产遭受重创。茶园受灾严重地区主要集中在杭州、湖州、绍兴、丽水等地。据各地初步调查和反映,截止8月13日,杭州西湖区、名胜区等西湖龙井产区部分茶园旱情严峻,成灾面积预计达到20%以上。湖州市白茶受灾严重,拥有国家级万亩白茶园的安吉溪龙乡,全乡1.9万多亩的白茶山受灾面积60%以上,其中接近40%左右灾害严重,部分茶园
陈虎[8](2013)在《宁洱县茶园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磨黑镇、同心乡、宁洱镇、勐先乡4个主要产茶乡镇进行茶园测土配方施肥的研究,分析基础土样得知勐先乡的土壤肥力相对其它三个地方要低,宁洱镇的土壤肥力最好,其次依次是同心乡、磨黑镇。采用"3414"试验后宁洱镇亩产最高增幅达到111.23%,亩产值达到了4465.79元,氮、磷、钾最佳施肥量分别为3.14公斤/亩、23.87公斤/亩,对应的最佳亩产量为509.84公斤。同心乡亩产茶叶干重最高达到了84.03公斤/亩,根据当年市场调查,茶农亩产值达到了2212.49元/亩,最佳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24.76公斤/亩、11.95公斤/亩、11.05公斤/亩。此时亩产量达到291.05公斤。磨黑镇亩产鲜叶增长幅度达到45.52%,亩产值达到1670.42元,磨黑镇试验处理地亩产出现负增长,最佳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16.15公斤/亩、8.83公斤/亩、3.99公斤/亩,在最佳施肥量时产量达到214.62公斤/亩。勐先乡增幅达到了136.70%,亩产值最高达到了5697.66元,最佳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21.46公斤/亩、8.72公斤/亩、4.21公斤/亩,在最佳施肥量时产量达到748.56公斤/亩。同时开展了在不同施肥方式下四个茶叶产区试验地茶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得出了试验小区年均500芽重波动性较大的是肥力较好的宁洱镇和肥力相对较差的勐先乡,同心乡和磨黑镇波动比较平稳尤其是磨黑镇。肥力较好的宁洱镇试验小区茶芽萌芽数波动多于未施肥区,其余三个乡(镇)波动性都大,但是都没有超过宁洱镇,同心乡的波动性最大,其次是磨黑镇,勐先乡的波动性相对于这两个乡(镇)要低。土壤肥力较好的宁洱镇试验小区萌芽的茶芽的长度都长于其它三个乡(镇),同心乡波动相对其它三个乡(镇)大,土壤肥力较低的勐先乡的试验小区茶芽萌芽的长度波动性最大,每个处理的茶芽长度都高于未施肥的小区,磨黑镇基本处于平稳状态。依据上述实验,笔者期望有效改善云南省主要茶区的科学施肥技术水平,希望通过很好的了解四个乡镇茶区的合适施肥配比,建立茶叶肥料效应函数,找出适合四个茶区的施肥配比;从而能对我省茶区合理施肥,实行科技兴茶,走“优质、精品、名牌”战略,发展无公害茶园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强大的科技基础和理论支持。
宛晓春[9](2011)在《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致力科技兴茶 努力推动安徽茶业发展——安徽省茶业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理事、各位代表:今天,我们又一次相聚在省会合肥,召开安徽省茶业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首先,我代表第七届理事会,向莅临会议的各位理事和代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李晋中[10](2010)在《湖南茶业产业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茶叶产业在湖南的农业经济发展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作为湖南省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经济支柱和传统贸易产品,为湖南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加入WTO的背景下,面对全球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将继续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湖南茶叶出口面临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升高和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多重不利因素;在国内市场,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名优绿茶市场浙江占得先机,乌龙茶福建夺得先魁,云南的普洱茶家喻户晓,如今湖南的优势何在?如何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大做强湘茶产业,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湖南茶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索湖南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以促进湖南500万茶农致富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第一章介绍发展茶叶产业的意义和必要性,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二章详细介绍相关基本经济理论和茶叶产业的特性(茶叶种植因其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双重属性,很难进行工厂化密集生产,一家一户的小农兼业生产很难持续稳定的产出优质安全的原材料,把茶农组织起来是解决出路,但问题是通过何种方式,本文将进行探讨)以及世界主要产茶国家的茶产业组织形式;第三章介绍我国目前茶业发展的基本概况;第四章概述湖南茶业产业化现状,从茶叶基地种植规模,主要茶类的产业化概况,茶产业的加工技术水平(分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主要龙头企业的组织形式,茶产业品牌和文化建设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五章指出在湖南茶业产业化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基地建设仍需加强,良种化率低;加工环节特别是初加工设备简陋,加工环境差,质量不稳定,标准化程度低;县市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茶叶品牌多,名牌少,茶文化发展滞后;第六章应用茶业产业化的相关经济原理,从产业布局,茶类结构,企业组织模式,品牌建设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提出要加大茶叶的专业化基地建设和良种化工程改造的力度,推进茶叶向武陵山脉、南岭山·脉和长岳山丘(长沙和岳阳)三个优势产业区域集中;促进茶类结构优化调整建设名优绿茶强省和世界黑茶产业中心;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支持县域内外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共同抱团打造湖南茶叶品牌;积极扶持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依靠科技创新,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政府提供财政,税收金融担保信贷政策,努力争取茶业公司上市,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来整合茶产业,组建湖南茶业“产学研技术联盟”,着力推动湖南的茶业产业化进程。
二、我省举办首届茶树植保培训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举办首届茶树植保培训班(论文提纲范文)
(1)张天福先生茶叶科研创新思想的时代意义——以“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成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自觉树立绿色发展质量兴茶的科研导向 |
2 注重利用现代技术装备提升茶学研究水平 |
3 注重在岗位实践中培养研究团队 |
(2)浙江茶情(4)(论文提纲范文)
1茶文化助力中日友好 |
2我省评茶员和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得到全面加强 |
3我省茶叶机采机制示范推广引来全国同行考察 |
4我省修订完善龙井茶证明商标管理办法 |
5我省“绿茶炒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渐入佳境 |
6全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在武义举行 |
7 2017年度龙井茶专项监测活动圆满结束 |
8嵊州茶叶迎来摩洛哥茶叶代表团 |
9安吉县“白茶金溯卡”赢得茶农点赞 |
10茶健康深加工项目落户诸暨 |
11我省多地在第十三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获殊荣 |
12绍兴市柯桥区与中茶所共建南部省级茶叶产业集聚区 |
13衢州举行首届“全民饮茶日”主题活动 |
(3)浙江茶情(3)(论文提纲范文)
1 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硕果累累 |
2 我省优质茶机采机制技术由熟化示范进入规模推广阶段 |
3 浙茶集团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有实招 |
4“龙井茶”品牌维权案入选2016年度浙江法院十大知识产权保护民生案件 |
5 23个茶叶品牌入选浙江省知名农业品牌百强榜 |
6 全国园艺作物 (茶叶) 标准化生产培训班在安吉召开 |
7 平阳县致力打造中国黄茶新名片 |
8 我省不断强化茶产业从业人员研修和培训工作 |
9 我省启动茶树种质资源圃建设 |
1 0 中国茶叶博物馆积极推广茶品牌 |
1 1 2017“浙茶”杯优质红茶推选活动结果出炉 |
1 2 省茶叶产业协会获5A级社会组织殊荣 |
1 3 松阳县成为全国茶树病虫草危害损失评估试验点 |
(4)浙江茶情(4)(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茶产业力推“机器换人” |
2全省夏秋茶量值均创历史新高 |
3丽水试点政策性茶园种植保险 |
4安吉首笔茶园证抵押贷款发放 |
5全国茶叶标准园培训班在我省成功举办 |
6高层次茶产业经济与茶科技盛会相继在浙江召开 |
7杭城斗茶玩茶风生水起 |
8浙南茶叶市场前10月茶叶交易额44. 5亿元 |
9越乡龙井茶实现现货交易“线上”飘香 |
10桐庐县首届茶叶生产技术中专班开班 |
11艺福堂本年双十一以1339万元收关 |
12“西湖龙井”打假维权出招 |
13临海羊岩山茶场荣膺“中国美丽田园”和“首批省级实训基地”称号 |
14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茶叶商会成立 |
(5)中国对农电视公共服务模式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及《垄上》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公共服务理论 |
二、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研究 |
三、国内对农电视公共服务研究 |
第三节 核心概念释义 |
一、公共服务 |
二、对农电视 |
三、对农电视公共服务 |
第四节 研究样本选择 |
一、《垄上行》栏目与《垄上》频道发展简介 |
二、样本选择的原因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精英”的退场与单向式的公共服务模式 |
第一节 单一化的公共服务:传递基本农业信息 |
一、栏目设置注重“针对性” |
二、传播方式注重“普遍性” |
第二节 单一型的服务理念:公共服务是为农民提供信息 |
一、重要却被忽略:农村信息需求悖论 |
二、满足信息需求是电视公共服务的基础 |
第三节 单纯的身份定位:我是农民的信息员 |
一、“精英”情结导致身份错位 |
二、用深度体验消解“精英”主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与多元式公共服务模式 |
第一节 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信息多样化和活动平台化 |
一、信息种类的多样化 |
二、大型活动的平台化 |
第二节 多元化的服务理念:公共服务是为农民搭建平台 |
一、农村民生在“民生”新闻中的缺位 |
二、搭建丰富的公共服务平台 |
第三节 双重的身份定位:信息员+服务员 |
一、拒绝公共服务“条块化” |
二、从听取“专家意见”向重视“常识”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型塑“新型农民”与全方位的公共服务模式 |
第一节 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 |
一、用《垄上》频道完善公共信息传播链 |
二、频道活动联袂公益行动:服务链的巩固 |
三、“两条腿走路”:产业和频道的共同发力 |
第二节 双向度的服务理念:公共服务是帮助农民完善自我 |
一、农民公共文化的缺失和公共服务选择能力的缺乏 |
二、型塑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 |
第三节 整体的身份定位:我就是农民 |
一、把“我们”变成“他们” |
二、与农民共同完善自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垄上行》和《垄上》频道不同时期服务模式的变迁 |
二、《垄上行》和《垄上》频道公共服务模式的借鉴意义 |
三、本研究的未尽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垄上行》和《垄上》频道历年获奖、获领导嘉许和各级媒体报道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附录三:被访谈人员名单 |
附录四: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6)永嘉乌牛早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茶产业化 |
1.1.1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 |
1.1.2 关于茶叶产业化研究 |
1.2 国内外茶产业发展及经验借鉴 |
1.2.1 印度茶产业发展经验 |
1.2.2 斯里兰卡茶产业发展经验 |
1.2.3 英国茶产业发展经验 |
1.2.4 新昌县茶产业发展经验 |
1.2.5 松阳县茶产业发展经验 |
1.2.6 泰顺县 |
1.2.7 借鉴及启示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SWOT分析法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5.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课题主要研究思路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永嘉乌牛早茶产业现状 |
2.1 基本概况 |
2.2 产业现状 |
2.2.1 茶园基地建设现状 |
2.2.2 茶叶加工能力现状 |
2.2.3 品牌建设现状 |
2.2.4 茶企业与协会发展现状 |
2.2.5 永嘉乌牛早茶科技发展现状 |
2.2.6 茶产业文化发展现状 |
第三章 永嘉乌牛早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3.1 优势因素(STRENGTH) |
3.1.1 生态资源优势明显 |
3.1.2 早生茶资源丰富 |
3.1.3 早茶市场活跃 |
3.1.4 茶文化历史悠久 |
3.2 劣势因素(WEAKNESS) |
3.2.1 茶园防灾能力弱 |
3.2.2 早茶品牌杂且弱 |
3.2.3 从业人员对产品质量认识不足 |
3.2.4 销售市场管理滞后 |
3.3 产业发展机遇(OPPORTUNITY) |
3.3.1 国际绿茶市场前景看好 |
3.3.2 国内消费市场不断增长 |
3.3.3 安全食品需求增长 |
3.4 威胁(THREAT) |
3.4.1 邻近市县早茶生产的蓬勃兴起 |
3.4.2 茶叶用工紧缺 |
3.4.3 茶叶生产成本提高 |
3.4.4 茶叶农残标准不断提高 |
3.5 永嘉乌牛早茶产业发展SWOT矩阵构造 |
第四章 永嘉乌牛早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4.1 加快优势区域与高标准基地建设 |
4.1.1 建立区域化生产基地 |
4.1.2 建设高标准茶园 |
4.2 着力推进加工工艺标准化及机械化 |
4.2.1 实行清洁化加工 |
4.2.2 推行加工标准化 |
4.2.3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
4.2.4 大力发展机械加工 |
4.3 制定产品标准化体系与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
4.3.1 健全标准体系 |
4.3.2 建立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 |
4.4 加快永嘉乌牛早茶市场建设与网络销售平台建设 |
4.4.1 建设永嘉乌牛早茶交易市场 |
4.4.2 健全永嘉乌牛早茶销售网络平台 |
4.5 加快乌牛早茶区域品牌的建设 |
4.6 注重培育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 |
4.6.1 着重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组织 |
4.6.2 加大对茶叶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
4.6.3 加强从业人员特别是茶农的培训 |
4.7 挖掘与构筑乌牛早茶文化价值 |
4.8 制定促进乌牛早茶产业转型发展规划与扶植政策 |
4.8.1 制定永嘉乌牛早茶发展规划 |
4.8.2 完善扶持政策 |
4.8.3 加大宣传力度 |
4.8.4 攻克乌牛早茶科技难关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浙江茶情(3)(论文提纲范文)
1 今夏全省茶区遭受严重高温干旱危害 |
2 黄旭明副省长专题听取茶产业提升发展情况汇报 |
3 全省红茶加工技术培训现场会在武义举办 |
4 今年全省春茶产销逆势飘红 |
5 我省成功应对美国茶叶技术贸易壁垒 |
6 省农业厅开展夏秋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
7 二位茶人荣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
8 省功勋科技特派员评选茶叶战线占得三席 |
9 我省在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成绩出众 |
1 0 嵊州市设立茶果无公害农药专柜 |
1 1 黄旭明副省长专程看望陈宗懋院士 |
1 2 长兴推出茶产业转型升级新政 |
1 3 松阳新添国字号金名片“中国绿色生态茶叶之乡” |
1 4“武阳春雨”茶成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
1 5 杭州余杭区开办首届茶叶经纪人培训班 |
(8)宁洱县茶园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宁洱县自然概况 |
1.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
1.1.2 地形地貌 |
1.1.3 水文气象 |
1.1.4 水资源状况 |
1.1.5 土地资源状况 |
1.1.6 宁洱县社会经济状况 |
1.1.7 宁洱县茶产业发展概况 |
1.1.8 茶园测土配方研究进展 |
1.1.9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原理、方法 |
1.1.10 茶园测土配方施肥的实用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1.1.11 茶园测土配方施肥的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时间与试验地 |
2.1.1 调查时间 |
2.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作物 |
2.2.2 施用肥料名称及施肥时期 |
2.3 试验方法与配方设计 |
2.3.1 试验方法 |
2.3.2 配方设计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土壤分析 |
2.4.2 生物学特性观测法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四个乡(镇)基础肥力研究 |
3.2 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叶产量和产值影响的研究 |
3.2.1 宁洱镇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叶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
3.2.2 磨黑镇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叶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
3.2.3 同心乡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叶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
3.2.4 勐先乡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叶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
3.3 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叶生物学特性影响研究 |
3.3.1 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叶500芽重的影响 |
3.3.2 不同施肥方式对茶叶实验小区芽头数的影响 |
3.3.3 不同施肥方式对实验小区萌芽长度的影响 |
3.4 基于肥料效用函数四个乡(镇)最佳施肥量研究 |
3.4.1 宁洱镇最佳施肥量 |
3.4.2 同心乡最佳施肥量 |
3.4.3 磨黑镇最佳施肥量 |
3.4.4 勐先乡最佳施肥量 |
3.5 四个乡镇缺素相对产量的研究 |
3.6 结论 |
3.7 讨论 |
3.7.1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7.1.1 对测土配方施肥宣传力度不够 |
3.7.1.2 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不全面 |
3.7.1.3 对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管理不规范 |
3.7.1.4 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进展慢 |
3.7.1.5 企业参与不突出 |
3.7.1.6 长效机制不健全 |
3.7.2 对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几点思考 |
3.7.2.1 完善企业参与机制,强化企业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
3.7.2.2 扩大宣传、拓展服务、健全机制、加大实施力度和范围 |
3.7.2.3 加大科研力度、增强技术创新 |
3.7.2.4 建立测土施肥长效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作者学习以来获得的奖项和发表的论文 |
(9)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致力科技兴茶 努力推动安徽茶业发展——安徽省茶业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概况 |
1.1 学术交流活动 |
1.1.1 精心组织学术年会 |
1.1.2 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
1.1.3 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 |
1.1.4 对基层学会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
1.2 科普与科技咨询工作 |
1.3 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工作 |
1.3.1 组建安徽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1.3.2 茶产业发展工作 |
1.3.3 茶文化宣传与交流 |
1.4 组织工作 |
1.4.1 学会每年召开2~3次常务理事会、1次理事 |
1.4.2 积极发展新会员, 本届理事会期间发展个人 |
1.4.3 学会积极组织推荐“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1.5 刊物编辑工作 |
1.6 经费收支情况 |
2 对下一届理事会工作的建议 |
2.1 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
2.2 建立健全会费缴纳制度 |
2.3 开展科普活动, 提高学术活动质量 |
2.4 进一步提高《茶业通报》刊物质量 |
(10)湖南茶业产业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4 研究方法 |
5 技术路线 |
6 创新和不足 |
6.1 论文的创新点 |
6.2 论文的不足 |
第二章 茶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分析 |
1 茶业产业化理论 |
1.1 产业组织理论 |
1.2 市场机制理论 |
1.3 制度变迁理论 |
1.4 茶叶产业特性分析 |
1.5 茶业产业化的理论结构框架图 |
2 世界主要产茶国家的茶叶生产组织形式 |
第三章 我国目前茶叶发展的基本概况 |
1 茶叶生产情况 |
1.1 茶园面积 |
1.2 茶叶总产量及单产 |
1.3 茶类结构 |
2 茶叶的贸易情况 |
2.1 茶叶内销市场 |
2.2 茶叶出口市场 |
第四章 湖南茶业产业化现状分析 |
1 湖南茶业产业化种植规模分析 |
2 湖南茶类产业化定格分析 |
2.1 名优绿茶的产业格局 |
2.2 黑茶产业格局 |
2.3 花茶产业格局 |
3 湖南茶产业加工技术水平分析 |
3.1 初加工概况 |
3.2 精加工概况 |
3.3 深加工概况 |
4 湖南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 |
4.1 集团总公司+控股分公司横向发展整合型 |
4.2 公司品牌+大户+农户+基地纵向延伸型 |
4.3 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合作型 |
4.4 公司+基地+农户型 |
5 湖南茶品牌与茶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
5.1 茶类品牌现状对产业的影响 |
5.2 流通市场建设对湖南茶业的影响 |
5.3 茶文化发展对湖南茶业的影响 |
第五章 湖南茶叶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
1 茶园良种化率不高,产业布局仍需优化 |
2 茶类结构不够合理,市场应变能力不足 |
3 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 |
4 企业缺乏资本经营,利益连接不够紧密 |
5 品牌整合进程乏力,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
第六章 湖南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
1 依托自然经济优势,继续夯实湖南茶业种植基础 |
2 调整茶类生产结构,提高茶叶加工标准化水平 |
3 加大扶持优势企业,发挥茶叶龙头的主体作用 |
4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
5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
6 整合湖南茶业品牌,构建独特湘茶文化魅力 |
7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制定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
8 组建产学研技术联盟,科技推动茶业产业化进程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我省举办首届茶树植保培训班(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天福先生茶叶科研创新思想的时代意义——以“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成果为例[J]. 杨如兴,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19(04)
- [2]浙江茶情(4)[J]. 董久鸣,陆德彪,刁学刚. 茶叶, 2017(04)
- [3]浙江茶情(3)[J]. 董久鸣,陆德彪,刁学刚. 茶叶, 2017(03)
- [4]浙江茶情(4)[J]. 金晶,陆德彪,刁学刚. 茶叶, 2014(04)
- [5]中国对农电视公共服务模式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及《垄上》频道为例[D]. 金璐. 武汉大学, 2014(06)
- [6]永嘉乌牛早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D]. 陈群锋.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7)
- [7]浙江茶情(3)[J]. 金晶,陆德彪,刁学刚. 茶叶, 2013(03)
- [8]宁洱县茶园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研究[D]. 陈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3)
- [9]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致力科技兴茶 努力推动安徽茶业发展——安徽省茶业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 宛晓春. 茶业通报, 2011(01)
- [10]湖南茶业产业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李晋中.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