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n Approach to Features and Genesis of the Huangsha Vein Tungsten (Copper) Deposit Jiangxi Province(论文文献综述)
夏宏远,梁书艺[1](1986)在《南岭某些钨锡(钽铌)矿床的原生分带及成因系列研究》文中提出 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稀有金属矿产基地。其中,特别是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有色、稀有金属矿床,分布广泛,为环太平洋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中外地质学者所瞩目。为查明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和分布规律,促进该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和开发,使其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四化”服务,并促进矿床地质学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于1980—1984年期间,对江西黄沙和广西珊瑚两个矿床开展
王旭东,倪培,袁顺达,吴胜华[2](2012)在《江西黄沙石英脉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沙钨矿床是赣南地区一大型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本文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的研究方法,对黄沙钨矿床主成矿阶段早期的黑钨矿-石英脉和晚期的硫化物-(黑钨矿)-石英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的分析。研究表明,黑钨矿-石英脉中包裹体主要为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2水溶液包裹体,硫化物-(黑钨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水溶液包裹体。黑钨矿-石英脉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明显高于硫化物-(黑钨矿)-石英脉中的包裹体,但两者水溶液包裹体的盐度相差不大。激光拉曼探针测试表明,两期矿脉中水溶液包裹体的组分主要为水,在黑钨矿-石英脉中的含CO2水溶液包裹体,除CO2外,还检测到CH4和N2组分。研究表明,以CO2逸失为特征的流体不混溶作用是早期黑钨矿-石英脉含矿流体中的金属络合物分解并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晚期硫化物-(黑钨矿)-石英脉中矿质的沉淀则主要是流体的混合作用导致。
祝新友,王京彬,王艳丽,陈细音,傅其斌[3](2014)在《论石英脉型钨矿成矿系统的相对封闭性——以湖南瑶岗仙脉型钨矿床为例》文中认为石英脉型与矽卡岩型钨矿床是最重要的两类钨矿床类型,两者成矿作用过程与成矿机制各不相同。矽卡岩型钨矿成矿作用经历了较大规模隐爆过程,沟通了岩浆系统与地下水系统,体系中有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岩,岩浆热液体系与地下水体系的混合是大规模成矿的重要机制之一。石英脉型钨矿则不然,虽然发育大规模的控矿断裂体系,但成矿分带不明显,甚至发生逆向分带,大部分钨矿顶部以线脉带尖灭于砂岩中,矿床外围也不出现独立的铅锌矿体;一般划分不出明显的多成矿阶段,也不发育隐爆角砾岩;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变化范围小,无明显的沸腾流体包裹体组合,成矿流体的混合或降温演化过程皆不明显;成矿物质及流体都来自岩浆岩,成矿过程中无显着的外来成矿物质和/或大气降水的参与。与矽卡岩矿床相比,石英脉型钨矿成矿系统总体表现为相对的"封闭"性。石英脉两侧的云英岩化蚀变规模较小,石英的δ18 O及流体包裹体δD变化很小,成矿体系的水/岩比例较低。形成黑钨矿石英脉的成矿流体可能并非简单的岩浆期后热液,而是一类含水相对低富含硅质和成矿物质的高温流体,该流体通过快速充填而形成石英脉型钨矿。
李光来[4](2011)在《赣南及邻区燕山期花岗岩演化与钨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与钨成矿有关的花岗岩入手,讨论在赣南乃至整个华南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等地质时期花岗岩类的的形成、演化、发展,试图揭示前燕山期花岗岩对燕山期花岗岩及相关钨多金属成矿作用的意义。为此,首先选择了加里东期的石雷岩体、印支期(?)的营前岩体进行了研究。石雷石英闪长岩是赣南崇-余-犹地区比较少见的闪长质侵入体。锆石的原位U-Pb定年表明,该岩体侵位于433.5士3.4 Ma。全岩主量元素特征上显示出中偏酸性,富Al,富碱特别是富Ca,Mg、Fe含量较高,以及低磷的特点;微量元素上主要富集K、Rb、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磷灰石微量元素特征上显示高度富集稀土元素特别是轻稀土元素的特征;具有Eu的负异常(δEu=0.37~0.45)。ISr位于0.7073~0.7132之间,εNd(t)变化于-8.41~-4.97之间,两阶段钕模式年龄介于1.58~1.86 Ga之间,Hf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εHf(t)主要集中变化于-8--2之间,两阶段Hf模式年龄加权平均为1.77±0.09Ga。这些特征都说明该石英闪长质岩体是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暗示区内加里东晚期可能发生了局部的岩石圈的减薄。该期花岗岩与钨的成矿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可能为燕山期含钨花岗岩的形成提供部分物源。营前岩体是赣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含有大量暗色包体的岩体,成矿特征上也与赣南地区其它钨矿差异明显,而与湘南地区有些类似。寄主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常量元素特征上主要为偏中性,高碱富K,富Al,Ca、Mg、Fe含量中等。暗色包体的常量元素特征上主要为中性,富Al,高Ca,Mg、Fe含量很高。无论是寄主岩石还是包体岩石,Ba和Ti等元素表现为亏损;相反,Rb、U、Pb等元素显示一定程度富集。总体上,无论是蛛网图还是微量元素对的比值还是Sr-Nd同位素,寄主岩石与包体岩石都显示了极为相似的特征。而稀土配分曲线的总体趋势、Eu的亏损程度等特征也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暗色包体中的稀土含量比寄主岩石要高出许多。εHf(t)值大部分变化于-6.9~5.4之间,基本上集中于0值附近,两阶段模式年龄变化于0.90~2.05 Ga之间,寄主岩石较为混乱的Hf同位素组成,也证实了寄主岩石遭受过包体岩石很大程度的“混染”与石英脉型钨矿相关的花岗岩主要是燕山期的岩体,一般具有从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比较完整的演化链条。镜下常见石榴子石发育,斜长石含量很少且牌号很低,没有角闪石发育。此类花岗岩一般都为S型花岗岩,具有超酸性、铝过饱和等特征(ACNK>1.1);稀土总量极低,Eu强烈亏顺,轻重稀土比值很低,重稀土相对富集,轻稀土相对亏损;K/Rb比值(150~350)、Nb/Ta比值(12)明显低于一般花岗岩;Y/Ho一般高于28,Rb、Cs、Y等表现为富集,Ba、Sr、Ti表现为亏损。随着演化程度增加:钨的含量有增高的趋势;DI逐渐增加,SiO2含量逐渐增加,铝过饱和指数趋于增加;暗色矿物逐渐减少,含水矿物逐渐增多,气液包裹体逐渐增多,岩石粒度逐渐变细。锆石等副矿物逐渐变小和变少;蛛网图上原本亏损的元素愈发亏损,富集的元素则愈发富集。K/Rb和Nb/Ta比值有降低的趋势,而Rb/Sr、Y/Ho比值有升高的趋势;稀土总量趋于减少,Eu亏损程度逐渐增加,配分曲线从稍显“右倾”向“海鸥型”转变,重稀土逐渐趋于富集。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研究显示:樟东坑细粒花岗岩型矿化的时间为155.4±2.1Ma,石英脉型矿化时间为154.6±1.7Ma;下桐岭钨矿的形成年龄为152.0±3.3Ma;铁山垅钨矿的大致形成时代为146.4±6.1Ma;茅坪钨矿石英脉型矿体的形成年龄为157.4±2.2 Ma。这些钨矿伴生的辉钼矿无一例外的都具有较低的Re含量,可能指示了成矿物质主要为壳源,赣中地区的下桐岭及浒坑等钨矿相较赣南地区的钨矿辉钼矿中具有更高的Re含量,可能指示了由于邻近萍乡-广丰深大断裂因而在成岩成矿过程中有较多深源物质的参与。利用单颗粒白云母Rb-Sr等时线法测定赣中地区徐山钨铜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47.1±3.4Ma。茅坪以及铁山垅钨矿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都显示出双峰的特点,黑钨矿主要结晶于较高、较窄的温度范围内,盐度普遍不高,包裹体的气相组分中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氮气,结合伴生矿物中含有氟磷锰矿、萤石、绿柱石、铁锂云母、黄玉、黄铁矿、辉钼矿等矿物的地质事实,不难推断:成矿流体曾经含有多种挥发份,如C02、CH4、H2S、P、Li、Be、F等,而这些挥发份通过流体不混溶逃逸或者被矿物固定最终可能诱导流体“卸矿”。宝山及老庵里钨多金属矿床挑选的硫化物样品硫同位素测试显示δ34S变程很短且离零值很近的特点,与前人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说明本区成矿流体中硫具有单一来源的特征,可能主要继承自地壳重熔的而形成的花岗岩;盘古山钨矿主成矿期形成的5件石英样品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主要由岩浆水组成,与前人“石英脉型钨矿主成矿阶段为岩浆水,后期有大气降水兑入”的结论较为一致;徐山钨铜矿、铁山垅矿田隘上钨矿、茅坪石英脉型钨矿的镶边白云母具有较高的ISr值可能反映了相关花岗岩的浅源、高度演化及矿床形成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幔源物质参与的特征。He-Ar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铁山垅钨矿的成矿流体整体上以地壳流体为主,同时混入了一定量的大气降水,而地幔流体参与程度很低。进一步分析认为极少量的地幔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形成的过程中,成为新生岩浆的一部分;而大气降水的参与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可以追溯到陆壳重熔岩浆形成过程中继承了陆源碎屑沉积成岩时的“古老”大气降水,而晚期则发生在成矿阶段岩浆水与“新鲜”大气降水的混合过程。
方贵聪,王登红,陈毓川,黄凡,王岩,赵云彪,刘奕志,杨锋[5](2021)在《南岭铋矿床的产出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指出南岭成矿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铋矿产地。该区铋矿床的研究尽管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其产出特征及成因认识仍很薄弱。本文通过系统搜集、综合分析矿山基础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在时空分布规律、含铋矿物类型、矿床成因等方面取得一定认识。南岭成矿带有湘南、粤北、崇-余-犹、于-赣等四大铋矿聚集区;铋矿床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矽卡岩型、蚀变花岗岩型、破碎带型、充填交代型、斑岩型等六种,以石英脉型铋矿数量最多,矽卡岩型铋矿储量最大;铋矿床形成年龄介于170~150 Ma之间,与相关花岗岩体侵入年龄相近。目前已发现含铋矿物30余种,涵盖自然元素、硫化物、含硫盐、氧化物、含氧盐、碲化物、铋化物、氟化物等类型,以铋的含硫盐最为丰富。含铋矿物组合在不同类型铋矿床中有所差异,但一般产在矿脉中下部,且由浅至深矿物中硫的原子百分比呈下降的趋势。南岭铋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浆,在花岗岩浆形成过程中有地幔流体的加入,成矿中晚阶段大气降水的混入可能是铋大量沉淀的重要因素。
尹晓燕[6](2019)在《赣中聚源大型石英脉型白钨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钨的矿物学行为》文中研究说明聚源钨矿是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石英脉型白钨矿床之一。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本文利用α径迹蚀刻、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激光拉曼以及包裹体显微测温等实验手段,对该矿床含矿石英脉中的包裹体和含钨矿物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聚源钨矿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以及成矿过程中钨的矿物学行为。研究显示:在聚源钨矿石英中发现了富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富气两相流体包裹体、单相包裹体、含CO2三相流体包裹体以及含子矿物包裹体五种类型,其中以富液两相流体包裹体为主。富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283-395℃,盐度范围为0.66-6.24wt%NaCl。聚源钨矿石英中流体具有中高温度、中低盐度的特征,相较于石英脉型钨矿整体水平,温度偏高,而盐度略低。激光拉曼测试分析显示,包裹体气相组分以H2O、CO2为主,其次为CH4以及N2;液相组分以H2O为主,另外,还发现了CO32-。聚源钨矿成矿流体δD值范围为-68.3-58.6‰,δ18O水范围为为5.1-7.5‰,大部分在岩浆水范围内,少数在岩浆水区域附近,向大气降水线方向偏移。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后期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混入。聚源钨矿钨矿物的形成可分为四个世代:Ⅰ.钨主要进入富含Nb、Ti的氧化物矿物,形成铌铁矿、钨-铌铁矿、钛-铌铁矿、钇易解石等富钨矿物,另有极少量的钨进入黑钨矿和早阶段白钨矿;Ⅱ.铌铁矿与钇易解石被后期流体交代,形成含钨的骑田岭矿、铌锰矿以及富钛钇易解石;Ⅲ.钨进入中阶段白钨矿,这也是钨最主要的矿化时期;Ⅳ.钨进入晚阶段白钨矿。聚源钨矿中含钨矿物种类丰富,主要为白钨矿,但绝大多数的白钨矿却在骑田岭矿、易解石族矿物、铌铁矿族矿物、黑钨矿之后形成,说明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绝大多数W首先进入富含Nb、Ti的含钨矿物和黑钨矿,之后才是白钨矿的大量结晶。这种现象可能与聚源钨矿成矿温度较高有一定关系。
王京彬,邹滔,王玉往,龙灵利,张会琼,廖震,解洪晶[7](2014)在《中国钼多金属矿床的组合类型、成矿作用和成矿谱系》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钼矿资源丰富,近十几年来,钼矿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文章以中国目前发现的104个中型以上的钼多金属矿床为基础,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矿床类型、成矿岩体特征、成矿作用等方面,对中国钼多金属矿床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并从成矿谱系角度分析了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钼多金属矿床可分为6种组合类型:独立钼矿、Mo-Au组合、Mo-Cu(Au)组合、Mo-Pb-Zn组合、Mo-W组合、Mo-Fe组合。通过含矿岩系的岩体特征、岩石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的对比分析,将中国钼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岩体分为3种类型:①壳源(下地壳为主)高氧化、低演化岩浆;②壳源(上地壳为主)低氧化、高演化岩浆;③壳幔混源岩浆。不同矿床组合的矿体空间组合样式主要表现为:Mo-Cu(Au)、Mo-Pb-Zn和Mo-Fe组合以倾向渐变式为主,Mo-Au矿床以走向渐变式为主。矿化分带表现为:岩体中以Mo、Cu、W矿化为主,接触带以Fe、Pb-Zn、Cu(Au)矿化为主,围岩中以Pb-Zn、Au矿化为主。在成矿阶段特征上,中国钼多金属矿床可分为矽卡岩化阶段(以Fe、W、Mo矿化为主)、云英岩化阶段(以W、Mo矿化为主)、高中温热液阶段(以Mo、W、Cu矿化为主)和中低温热液阶段(以Cu、Au、Pb-Zn、Ag矿化为主)。Mo-W、Mo-Au组合的成矿岩体以壳源为主,独立钼矿、Mo-Cu(Au)、Mo-Fe组合以壳幔混源为主。钼多金属矿床的金属沉淀机制主要体现在:①反应机制(地球化学障),包括矽卡岩矿床中的硅-钙界面、由热液引起的围岩蚀变以及由构造作用引起的构造地球化学障等;②减压降温机制;③流体混合机制。总体上,上述6类钼多金属矿床组合可分为2个成矿谱系:Mo-W-Pb-Zn成矿谱系,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具有壳源特征,岩浆分异程度较高;Mo-Cu-Fe-Pb-Zn-(Au)成矿谱系,其成矿岩浆岩多具有壳幔混源特征。
於崇文[8](2004)在《多重水力断裂的分形扩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复杂性理论对于赣南脉钨矿床的着名“五层楼”式形态垂直分带进行研究 ,获得如下结果。 (1 )赣南脉钨矿床的“五层楼”式形态垂直分带是“多重水力断裂分形扩张”的结果。脉钨矿床的控矿多重断裂是一种以水力断裂为主导的热致与流体驱动断裂构造。脉钨矿床的自组织临界性是多重分形扩张之源 ,而中观破裂尖端周围流体静力学应力场梯度最大区则是分形扩张的驱动力。多重水力断裂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分形扩张过程 ,其演化服从串级“崩塌间断平衡”的时空分形生长动力学 ,与地震的Omori余震律相类似。 (2 )脉钨矿床“三环一帽”式的成矿地球化学分带是一种多组分成矿溶液的渗滤、溶解沉淀波结构 ,是成矿反应扩散系统中化学波的时空同步化传播而形成的目标斑图 ,是近平衡地质介质内 ,通过外界的“短暂局部激发”、继之以构造、岩浆和成矿脉动作用等“局部中断”而形成的径向对称、嵌套球状、远离平衡的局域化耗散结构 ,即脉动型自孤子。 (3)赣南脉钨矿床是近平衡区域地质背景中远离平衡的局域化耗散结构。赣南钨矿集区是复合自孤子的群集体。它们是在构造、岩浆多期次脉动条件下 ,来自①矿源层部分熔融的“区域提纯”、②岩浆期后成矿热液输运反应和③含钨地层、岩石淋滤交代的成矿物质 ,通过岩浆和热液孤
祝新友,王京彬,王艳丽,程细音,傅其斌[9](2012)在《湖南黄沙坪W-Mo-Bi-Pb-Zn多金属矿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湖南黄沙坪W-Mo-Bi-Pb-Zn多金属矿床规模大、矿种多、范围小、分带明显,是南岭有色金属成矿带的代表性矿床之一。成矿地质体为碱长花岗斑岩,与下石炭统灰岩接触带发生大规模矽卡岩化,形成大型钨、钼、铋、萤石以及铁的共生矿床。围绕矽卡岩向外,分布铜锌、铅锌、铅锌银的分带,对应的矿化组合分别为粗粒磁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中粗粒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胶状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围绕花岗斑岩,硫化物矿物的δ34S值呈带状分布,其δ34S总体变化为2.3‰~17.5‰,花岗斑岩中浸染状辉钼矿δ34S为17.1‰,矽卡岩中硫化物δ34S>15‰,矽卡岩附近及外侧的铅锌矿体10‰<δ34S<15‰,外围的铅锌银矿体δ34S<10‰。下石炭统中代表沉积特点的细粒浸染状黄铁矿δ34S为-3.1‰~-22.6‰。铅同位素206Pb/204Pb为18.525~18.603,207Pb/204Pb为15.706~15.792,208Pb/204Pb为38.889~39.178。综合研究表明,黄沙坪矿床成矿物质硫和铅主要来自花岗斑岩。经硫同位素热力学平衡计算,引起δ34S值围绕花岗斑岩体分带的主要原因是随温度下降以及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导致的热力学分馏作用,其次是沉积岩围岩中低δ34S值硫的加入。对南岭地区花岗岩、古生代地层等的δ34S值对比研究发现,引起花岗斑岩岩浆高δ34S值的主要原因是深部富含硫化物(δ34S值高)地层对富含挥发份(Li-F)的碱长花岗岩岩浆的混染作用,其次是成矿作用过程中地层与岩浆的相互作用(包括同化混染)。围绕黄沙坪矿床,湘南地区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存在一个较高的δ34S值分布区。宝山矽卡岩型Cu-Mo-Pb-Zn矿床矿石硫化物δ34S为-1‰~3.6‰,206Pb/204Pb为18.602~18.672,207Pb/204Pb为15.693~15.780,208Pb/204Pb为38.901~39.186。因此,宝山矿床与黄沙坪矿床的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不同,宝山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集中,分布范围不同于黄沙坪,成矿物质来自岩浆岩。黄沙坪、宝山矿床代表了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岩浆活动与成矿组合。
黄凡,王登红,陈振宇,王成辉,刘善宝,陈郑辉[10](2014)在《南岭钼矿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岭地区钼成矿与花岗质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成钼"岩体常呈小岩株或岩瘤状产出,出露面积多数<3.5 km2,以钾长石花岗岩/普通花岗岩类-二长花岗岩类-花岗闪长岩类系列为主。根据近年来南岭地区钼矿及其相关花岗岩的最新研究成果初步总结了"成钼"岩体的成矿专属性。结果表明,南岭地区"成钼"岩体具有以下特征:(1)极强的时代专属性和地域差异性,即成矿岩体集中形成于燕山期的150171 Ma、129140 Ma和90105 Ma 3个主要阶段。其中,高峰期为150171 Ma,主要分布在南岭中东段的赣南、粤北和湘南地区。早白垩世岩体以南岭东段的闽西南地区为主(90140 Ma),其次为南岭西段(90105 Ma);(2)化学成分专属性不显着,SiO2含量范围较广(58.04%78.68%),呈双峰式分布(峰值分别为62%70%和72%78%),但当岩体具有不同矿化组合时,其SiO2含量、碱含量(K2O+Na2O)、K2O/Na2O比值和分异指数(DI)具有不同的特征范围,表现出一定的专属性:一般具不太高的SiO2含量(65%71%)、高碱(6%9%)、高K2O/Na2O比值(>6)、高氧化态(磁铁矿系列)和适度演化(70<DI<90)的岩体对形成较大规模的(独立)钼矿最为有利;(3)富集Rb、Th、U、K、Pb、Nd等元素,亏损Ba、Sr、P、Ti、Nb、Zr、LREE等,具不同矿化组合的岩体稀土元素组成差异比较大:当与铜矿有关时,各时代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具有不明显的Eu负异常(0.6<δEu<1);独立钼矿与含铜矿化岩体特征相似,但Eu负异常更不明显(0.8<δEu<1);与钨、铅、锌、锡矿等相关的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平卧海鸥状,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45);(4)岩石成因类型可以是I型、A型和S型,以后两者为主,当岩体为I型花岗岩时,往往发育铜矿化,当有幔源物质参与成岩时往往对成钼矿十分有利。
二、An Approach to Features and Genesis of the Huangsha Vein Tungsten (Copper) Deposit Jiangxi Provin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 Approach to Features and Genesis of the Huangsha Vein Tungsten (Copper) Deposit Jiangxi Province(论文提纲范文)
(2)江西黄沙石英脉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与矿床地质 |
2 样品特征与分析方法 |
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3.1 流体包裹体类型 |
3.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3.3 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探针测定 |
4 讨论 |
4.1 成矿流体的性质 |
4.2 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和流体混合作用 |
4.3 CO2在成矿中作用的讨论 |
4.4 矿床的成因机制 |
5 结论 |
(3)论石英脉型钨矿成矿系统的相对封闭性——以湖南瑶岗仙脉型钨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钨矿床地质概况 |
1.1 石英脉型钨矿床地质概况 |
1.2 矽卡岩型钨矿床地质简述 |
2 石英脉型钨矿成矿体系相对封闭性的主要依据 |
2.1 含钨石英脉的构造体系 |
(1)控制石英脉的断裂都属于局部构造: |
(2)石英脉的顶部发育线脉带或横向交代层,代表顶部封闭或隔档层特点: |
2.2 矿物组合、矿化组合及围岩蚀变 |
2.3 黑钨矿石英脉的矿化垂向分带问题 |
2.4成矿流体未经历系统和明显的流体混合或沸腾过程 |
2.5 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
2.5.1 石英δ18 O和流体包裹体δD同位素特点 |
2.5.2 成矿流体δD-δ18 O以及水/岩比值 |
2.5.3 S同位素 |
3 讨论 |
3.1 石英脉型钨矿成矿体系是相对封闭的 |
3.2 石英脉型钨矿床的成矿深度条件与围岩条件 |
3.3 黑钨矿石英脉成矿流体的性质 |
3.4 石英脉型钨矿封闭性认识的找矿评价指示意义 |
4 结论 |
(4)赣南及邻区燕山期花岗岩演化与钨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钨矿的成因分类 |
1.1.1 石英脉型钨矿 |
1.1.2 夕卡岩型钨矿 |
1.1.3 斑岩型钨矿 |
1.1.4 隐爆角砾岩型钨矿 |
1.1.5 层控型钨矿 |
1.1.6 变花岗岩型钨矿 |
1.2 江西钨矿的研究简史 |
1.3 本论文的选题及总体研究思路、工作量 |
1.3.1 本论文的选题及总体研究思路 |
1.3.2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2.1.1 区域主要构造运动 |
2.1.2 区域构造变形格局 |
2.2 区域地层概况及含矿性特征 |
2.3 岩浆岩 |
2.3.1 加里东期岩浆岩 |
2.3.2 海西期岩浆岩 |
2.3.3 印支期岩浆岩 |
2.3.4 燕山期岩浆岩 |
第三章 加里东期岩浆活动产物:石雷石英闪长岩 |
3.1 岩体地质与岩相学特征 |
3.2 岩石地球化学 |
3.2.1 主量元素特征 |
3.2.2 微量元素特征 |
3.2.3 稀土元素特征 |
3.3 副矿物的微量元素特征 |
3.3.1 磷灰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
3.3.2 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
3.4 锆石U-Pb年代学 |
3.5 Sr-Nd-Hf同位素特征 |
3.5.1 Sr同位素特征 |
3.5.2 Nd同位素特征 |
3.5.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3.6 讨论 |
3.6.1 成岩物质来源 |
3.6.2 成岩温度及氧逸度 |
3.6.3 成岩的动力学背景初探 |
3.6.4 石雷石英闪长岩与漂塘钨矿及石雷钨矿的成因联系 |
3.7 小结 |
第四章 营前岩体研究 |
4.1 岩体地质 |
4.2 营前岩体的主量元素特征 |
4.3 营前岩体的微量元素特征 |
4.4 稀土元素特征 |
4.5 副矿物的微量元素研究 |
4.5.1 磷灰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
4.5.2 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
4.5.3 榍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
4.6 营前岩体Sr-Nd-Hf同位素特征 |
4.6.1 Sr同位素特征 |
4.6.2 Nd同位素特征 |
4.6.3 Hf同位素特征 |
4.7 讨论 |
4.7.1 暗色包体的成因 |
4.7.2 副矿物微量元素对成矿的可能指示意义 |
4.7.3 焦里钨多金属矿床与南岭东段及中段成矿作用的对比 |
4.7.4 关于营前岩体的时代 |
4.8 小结 |
第五章 花岗岩浆演化与钨的预富集作用 |
5.1 铁山垅岩体研究 |
5.1.1 野外地质特征 |
5.1.2 岩相学及蚀变特征 |
5.1.3 主量元素特征 |
5.1.4 微量元素特征 |
5.1.5 稀土元素特征 |
5.1.6 Sr-Nd同位素特征 |
5.1.7 结论与讨论 |
5.2 天门山岩体与茅坪花岗岩的对比研究 |
5.2.1 天门山岩体与茅坪的主量元素研究 |
5.2.2 微量元素特征 |
5.2.3 稀土元素特征 |
5.2.4 茅坪锆石的微量元素研究 |
5.2.5 Nd同位素特征 |
5.2.6 小结 |
第六章 含钨花岗岩的一般性特征总结 |
6.1 含钨花岗岩的岩相学特征 |
6.2 含钨花岗岩的主量元素特征 |
6.3 含钨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 |
6.4 含钨花岗岩的稀土元素特征 |
6.5 含钨花岗岩中副矿物的微量元素研究 |
6.5.1 锆石微量元素测试结果 |
6.5.2 含钨花岗岩磷灰石微量元素测试结果 |
6.6 含钨花岗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 |
6.7 小结 |
第七章 赣南地区典型钨矿床研究 |
7.1 崇(义)-(大)余-(上)犹钨矿集区的典型矿床 |
7.1.1 西华山钨矿 |
7.1.2 樟东坑钨矿 |
7.1.3 茅坪钨锡矿 |
7.1.4 焦里层控夕卡岩型钨矿 |
7.2 于山钨矿集区的代表性矿床 |
7.2.1 铁山垅钨矿 |
7.2.2 小东坑钨铜矿 |
第八章 赣中地区典型钨矿床研究 |
8.1 徐山钨铜矿 |
8.1.1 徐山钨铜矿主要地质特征 |
8.1.2 徐山钨铜矿床单颗粒白云母Rb-Sr等时线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
8.2 下桐岭钨多金属矿 |
8.2.1 下桐岭钨矿主要地质特征 |
8.2.2 下桐岭钨矿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
8.2.3 讨论 |
8.3 赣中地区中生代成矿作用及其与赣北、赣南的比较 |
第九章 流体包裹体及相关矿物研究 |
9.1 铁山垅钨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
9.1.1 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研究 |
9.1.2 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研究 |
9.1.3 激光拉曼研究 |
9.2 茅坪钨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
9.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9.2.2 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 |
9.2.3 激光拉曼测试结果 |
9.3 八仙脑钨矿区氟磷锰矿的发现及地质意义初析 |
9.3.1 地质背景及样品概况 |
9.3.2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9.3.3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
9.3.4 电子探针成分测定 |
9.3.5 流体包裹体的初步研究 |
9.3.6 讨论与结论 |
第十章 成矿流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10.1 成矿流体的稳定同位素研究 |
10.1.1 氢氧同位素研究 |
10.1.2 硫同位素研究 |
10.2 铁山垅钨矿流体He-Ar同位素研究 |
10.2.1 测试结果 |
10.2.2 成矿流体来源的探讨 |
10.2.3 流体演化过程及成矿机理探讨 |
10.2.4 结论与讨论 |
第十一章 结束语 |
11.1 主要结论 |
11.2 钨的成矿机理探讨及找矿思路 |
11.2.1 钨的成矿机理 |
11.2.2 钨矿的矿化模式和找矿思路 |
11.3 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个人简历 |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图 |
(5)南岭铋矿床的产出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铋矿床时空分布 |
2 含铋矿物类型及特征 |
3 成因探讨 |
3.1 惰性气体同位素分析 |
3.2 稳定同位素分析 |
3.3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
4 结论 |
(6)赣中聚源大型石英脉型白钨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钨的矿物学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现状 |
1.1.1 华南钨矿研究进展 |
1.1.2 石英脉型钨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物质来源 |
1.1.3 载钨矿物研究进展 |
1.1.4 聚源钨矿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1.1 中元古界 |
2.1.2 新元古界 |
2.1.3 古生界 |
2.1.4 中生界 |
2.1.5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2.3 韧性剪切带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3.4 矿床地质特征 |
3.4.1 矿体特征 |
3.4.2 矿石特征 |
3.4.4 成矿阶段划分 |
本章小结 |
4 成矿流体特征 |
4.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4.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
4.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4.1.4 流体包裹体盐度分析 |
4.2 H-O同位素研究 |
4.2.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4.2.2 成矿流体H-O同位素特征 |
本章小结 |
5 钨的矿物学行为研究 |
5.1 样品与测试方法 |
5.2 含钨矿物的矿物学特征 |
5.2.1 钨矿物 |
5.2.2 富钨矿物 |
5.3 含钨矿物生成顺序 |
本章小结 |
6 讨论 |
6.1 成矿流体特征分析 |
6.2 成矿流体来源分析 |
6.3 含钨矿物种类及其形成原因初探 |
6.4 矿物变种形成原因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7)中国钼多金属矿床的组合类型、成矿作用和成矿谱系(论文提纲范文)
1 钼多金属矿床的类型、特征和时空分布 |
2 成矿岩体特征 |
2.1 含矿岩体特征 |
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2.3 岩浆源区及演化 |
2.4 成矿岩体类型 |
3 成矿作用 |
3.1 矿化类型 |
3.2 矿体空间特征和组合样式 |
3.3 矿化及热液蚀变特征 |
(1)斑岩型矿床 |
(2)矽卡岩型矿床 |
(3)热液脉状矿床 |
3.4 成矿阶段 |
4 成矿组合系列谱系和成矿模式 |
4.1 成矿物质来源 |
(1)辉钼矿中Re含量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意义 |
(2)S、Pb同位素的特征 |
4.2 流体迁移、沉淀机制和条件 |
4.2.1 不同金属在岩浆-流体过程中的迁移形式 |
4.2.2 不同金属元素在成矿过程中的沉淀机制和条件 |
(1)反应机制(地球化学障) |
(2)减压降温机制 |
(3)流体混合机制 |
4.3 成矿谱系 |
4.3.1 钼多金属矿床组合之间的过渡特性及其联系 |
4.3.2 钼多金属矿床成矿谱系特征 |
5 结论 |
(8)多重水力断裂的分形扩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赣南脉钨矿床的控矿多重断裂是一种以水力断裂为主导的热致与流体驱动断裂构造 |
1.1 华南脉钨矿床的“五层楼”式形态垂直分带模式 |
1.2 水力断裂构造 |
1.3 黄沙和漂塘脉钨矿床的多重水力断裂构造 |
2 多重水力断裂分形扩张的动力学机制 |
2.1 横梁模型及其对于水力断裂的模拟 |
2.2 水力断裂的动力学机制 |
3 多重水力断裂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分形扩张过程 |
3.1 水力断裂过程具有串级阵发-间歇的谱系结构 |
3.2 阵发期的幂律分布 |
3.3 间歇期的幂律分布 |
3.4 水力断裂的时间演化规律——水力断裂的时间关联性 |
3.5 多重水力断裂是一种自组织临界过程 |
3.6 多重水力断裂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分形扩张过程 |
3.7 “五层楼”式形态垂直分带结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
4 黄沙和漂塘脉钨矿床的成矿地球化学分带 |
4.1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地球化学异常分带 |
4.2 热液成矿分带的动力学与复杂性研究 |
4.2.1 前言 |
4.2.2 渗滤、溶解-沉淀波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
(1) 渗滤、溶解-沉淀波的结构特征 |
(2) 渗滤、溶解-沉淀波结构特征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相干原理 |
4.2.3 反应-扩散系统中化学波的时-空同步化传播与目标斑图的形成 |
(1) 扩散耦合的极限环振子场 |
(2) 时-空同步化和分布系统的同步化 |
①时-空同步化 |
②分布系统中的同步化-化学波 |
(3) 目标斑图的形成和发展 |
4.2.4 孤子的径向对称、嵌套球状局域化耗散结构的形成 |
(1) 矿床是一种自孤子 |
(2) 矿床分带是自孤子的局域化耗散结构 |
5 赣南脉钨矿床矿质的源、流、汇 |
5.1 矿源层部分熔融的“区域提纯” |
5.2 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的输运-反应 |
5.3 高温、高压条件下, 含钨地层、岩石受碱性溶液淋滤交代而使钨活化转移 |
6 主要结论 |
6.1 控矿构造断裂系统 |
6.11 赣南脉钨矿床的“五层楼”式形态垂直分带是“多重水力断裂分形扩张”的结果 |
6.12 多重水力断裂分形扩张的动力学机制 |
6.13 多重水力断裂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分形扩张过程 |
6.2 成矿地球化学分带 |
6.3 赣南钨矿集区的形成 |
(9)湖南黄沙坪W-Mo-Bi-Pb-Zn多金属矿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沙坪矿床地质概况 |
2 硫、铅同位素分析结果 |
2.1 硫同位素分析结果 |
2.2 铅同位素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硫的来源与演化 |
3.2 花岗斑岩岩浆高δ34S值的成因问题 |
1) 深部高δ34S值硫化物及膏盐层的混合 |
2) 碳酸盐岩中硫酸盐的影响 |
3) 岩浆演化的液态分离作用 |
3.3 铅同位素组成 |
3.4 硫化物的Pb-S同位素图解 |
3.5 花岗斑岩岩浆演化及其对成矿的影响 |
4 结论 |
(10)南岭钼矿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南岭钼矿找矿进展及分布特征 |
2 南岭代表性“成钼”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3 南岭“成钼”岩体的成矿专属性 |
3.1 时代专属性 |
3.2 空间专属性 |
3.3 物质专属性 |
3.3.1 岩石特征 |
3.3.2 主量元素特征 |
3.3.3 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
3.3.4 岩石成因类型及物质来源 |
4 结论 |
四、An Approach to Features and Genesis of the Huangsha Vein Tungsten (Copper) Deposit Jiangxi Province(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岭某些钨锡(钽铌)矿床的原生分带及成因系列研究[J]. 夏宏远,梁书艺. 矿物岩石, 1986(01)
- [2]江西黄沙石英脉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J]. 王旭东,倪培,袁顺达,吴胜华. 岩石学报, 2012(01)
- [3]论石英脉型钨矿成矿系统的相对封闭性——以湖南瑶岗仙脉型钨矿床为例[J]. 祝新友,王京彬,王艳丽,陈细音,傅其斌. 地质学报, 2014(05)
- [4]赣南及邻区燕山期花岗岩演化与钨成矿作用[D]. 李光来. 南京大学, 2011(08)
- [5]南岭铋矿床的产出特征及成因探讨[J]. 方贵聪,王登红,陈毓川,黄凡,王岩,赵云彪,刘奕志,杨锋. 地质学报, 2021(02)
- [6]赣中聚源大型石英脉型白钨矿床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钨的矿物学行为[D]. 尹晓燕.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7]中国钼多金属矿床的组合类型、成矿作用和成矿谱系[J]. 王京彬,邹滔,王玉往,龙灵利,张会琼,廖震,解洪晶. 矿床地质, 2014(03)
- [8]多重水力断裂的分形扩张[J]. 於崇文. 地学前缘, 2004(01)
- [9]湖南黄沙坪W-Mo-Bi-Pb-Zn多金属矿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 祝新友,王京彬,王艳丽,程细音,傅其斌. 岩石学报, 2012(12)
- [10]南岭钼矿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初步研究[J]. 黄凡,王登红,陈振宇,王成辉,刘善宝,陈郑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