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节庆习俗

清代节庆习俗

一、清代的岁时节日风俗(论文文献综述)

张彦林[1](2016)在《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志”素有“地方百科全书”之称,“地方志”蕴含着丰富而全面的原始资料。《中国风土志丛刊》与《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两部志书中所录的方志较完整地覆盖了长江流域上、中、下游整个区域,为研究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民俗文化词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方法,语料的选取,学术研究的现状等内容。第二章,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界定及分类。定义了岁时节令的内涵,梳理了岁时节令从先秦到清代的发展概况。按照岁时节令内容、音节、词性、语法结构,对民俗文化词语进行分析、分类,并简析分类后分布状况形成的原因。第三章,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特点。民俗文化词语的特点表现在:形式上的多样性与多重对应性;系列性包括有词素标记的类聚、同义词语类聚、反义词语类聚、上下位词语的类聚,共同显示了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构成方式的规范性、层次性及系统性;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异性是绝对的,体现在其传承性与变异性两大特点上。第四章,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词义分析。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词义构成主要有理性意义与色彩意义两方面,词义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有词语意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形式。把长江流域相同、相近、相关、相属的词语进行类聚,形成一个个词群,可以反映出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人民的思维方式及文化心理。第五章,明清时期独具长江流域地域性的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考。从空间角度筛选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具有地方特色的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对其进行考证,探究其来源、发展及现状,并分析其共性和差异形成的原因。其中,共性的形成与移民有很大关系;差异的形成主要是方言差异、自然环境、民间信仰,经济原因、政治原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同中有异展现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互融互通,丰富多彩。第六章,结束语。简单地总结了全文,总体概括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特征,并指出文章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陈晶[2](2019)在《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民俗学中重俗轻物观念长期影响的波及,节日器物作为节日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物质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南宋节日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着重探讨了在历史转换中节日器物继承、转变与发展的基本情况。本文首先通过论述岁时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观察节日器物在南宋时期的存续状态以及与时人之间的关系;经由对代表性的节日器物的名物考据,总结出节日器物在节日系统构建中的物态规范作用。其次,讨论节日器物是如何在两宋历史更迭过程中,以其独有的物质属性延续着历史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转变与发展。节日器物转变的内容并非局限于器物形态、制作材料等物理属性的变化,更关注于精神内核的嬗变。再次,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手工艺品种,节日器物以南宋都城临安作为中心和枢纽,与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着广泛的双向及多向区域性流动。在具体的流动过程中,通过器物实体、工艺技术、艺人三种层次综合交流的方式,促使临安的节日器物逐渐形成了地方特征,并促进了节日器物制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四,从几个代表性岁时节日在临安城内活动的空间出发,观察节日器物在节日活动中的移动轨迹与特征,充分发挥了节日器物“见证者”“参与者”的历史作用。节日器物流动过程中形成了空间相对稳定的节日市场与相关手工艺店铺分布。在这种动态化的形成过程中,节日器物及相关手工艺在节日时间和常态化时间中对临安的城市格局起到了重要建构作用。最后,在解读城市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节日器物对于临安城市意象构建的重要补充作用。节日器物以自己丰富的物质形态,与城市意象的五要素结合,构建出临安城市的“西湖意象”和“繁华意象”。与此同时,节日器物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精致”“实用”的器物意象,对于临安乃至现今杭州城市品格的塑造,依然起到积极的历史作用。

张雪葳[3](2018)在《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城乡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寻找身份与文化认同成为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中国古代千姿百态的“山—水—城”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得失参照与灵感来源。古代福州是公认的“山—水—城”典范。它代表着城市设计与自然系统的完美结合,也显示了百姓生活与山水环境的密切联系。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综合视角,重点探讨了传统山水文化影响下古代福州的城市发展与风景演变。文章简要分析了福州的地理区位与自然基础,以明确其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特征;概述了中国历代都城的营城实践,以此作为福州古代城市发展的经验来源;从先秦、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历史阶段全面梳理了福州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福州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为了探讨物质空间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本文提出了山水风景体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为山水格局、世俗空间、艺术表达三个层次耦合叠加的结果。其中,山水格局包括自然天成的山形水势、因地制宜的农田水利、合形辅势的景观要素和雅俗共赏的风水模式;世俗空间包括政治空间、交通空间、生产空间和游赏空间;艺术表达包括时令风俗、诗画八景和跨时空对比。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综合解析,以期全面、生动地展现福州山水风景体系中,山水科学、山水美学与山水空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进而从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等方面,归纳了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面对中国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文章尝试从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价值互补的角度,提出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四个保护发展路径。分别是: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思路创新: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聚焦山水文化与营城实践的互动关系,归纳古人因借山水、融于山水的空间实践与价值认知;(2)方法创新:借鉴并完善了乡土景观的层状叠加体系,用以探寻历史形态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内涵;(3)成果创新:整合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完善福州传统人地关系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刘启振,王思明[4](2017)在《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文中指出西瓜源自域外,其传播、推广和普及不仅为中国带来了优质果蔬,而且丰富了原有的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生活。中国的元旦(春节)、上元节、端午节、荐新、立秋、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等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中都不同程度地吸纳和融合了西瓜元素。究其原因,西瓜至少在生物特性、成熟时间和生态特性等三个方面契合了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宗旨和诉求。作为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重要元素,西瓜是一笔非常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应当注意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使之得以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5](2011)在《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竹枝词蕴藏着丰富广泛的原始资料,是诸多学科一个极好的资料宝库。本文以《中华竹枝词全编》中8824首华南竹枝词为主要分析考察对象。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论本文指的华南竹枝词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个地区的竹枝词。华南竹枝词的作者成分复杂,来源广泛。清代是竹枝词创作的高峰,占华南竹枝词中的80%以上。本文综合运用现代语言学、词汇学、修辞学、民俗语言学等学科理论,对明清华南竹枝词的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进行分析。竹枝词流行于巴蜀、渝地区,后经过唐代诗人学习、仿效、创造、改编等方式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关注和模仿的竹枝词。竹枝词是以咏风土民情、男女恋情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人诗体,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易”,即易懂、易写、易传。竹枝词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语言资料,并且时代性、地域性和针对性强,可信度高,是语言研究的好材料之一。第二章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研究明清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的民俗事象或活动基本上继承前代,岁时节日中的民俗词语大部分具有全民性的特点,基本上跟中国其他地区的岁时节日相同,区域性民俗词语不很突出,这是明清华南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一大特点。究其因由,可能是明清时期中原的许多岁时节日已经传入华南地区,甚至普及全国,随着中原岁时节日的传播,民俗词语也随之在华南地区根深蒂固。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不少民俗词语已经演变成全民性的共同语。第三章华南竹枝词中的成语研究华南竹枝词中的成语使用频率较高,在来源方面,主要是运用已有的成语。在结构形式方面,多数是联合结构成语。在语法功能方面,主要作主语。在运用方面,除四音节成语直接入诗外,成语的活用现象相当突出。在内容方面,主要集中在事物类。在意义方面,除了运用成语的实际意义外,有部分成语,作者放弃成语原本的实际意义,选用了成语的字面意义。华南竹枝词中成语的运用原因,主要是出于作者的临时需要,以及成语丰富的内容及意义等。第四章南竹枝词中的谚语研究通过对华南竹枝词中谚语语言形式上的特点、语义内容等方面的分析总结。谚语在词汇构成、语言结构、语义表达等,都表现出了明清华南地区谚语独特的魅力。第五章华南竹枝词中的文化词研究举例探讨了具有华南地方色彩“槟榔”与“文身”两个文化词。中国种植槟榔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汉代华南一带已形成嚼食槟榔的习俗了。“槟榔”名称大概来源于中国。槟榔文化的形成与衍生皆与槟榔自身的特殊性、自然地理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其通过自己的特殊性能以及人们的文化心理等因素向民俗载体进行角色转换,参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礼俗活动,包括一系列与槟榔相关的词语,形成了槟榔文化。文身的起源和功能是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而逐渐从实用性工具上升成为审美性符号的。从古至今,文身逐渐带上了贬义色彩。文身的民族特色风格虽然日渐衰微,现在的文身已变成一种时尚的潮流,具有了艺术价值。另外,汉语中与文身相关的词语也特别丰富。可以说,槟榔与文身是极具魅力、内涵丰富,而其文化,早已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语部分简单地总结了全文,得出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的特点。

刘晶晶[6](2019)在《清初民俗诗歌研究》文中认为民俗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分类内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既是社会鼎革时期,同时又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其民俗文化独具时代特色。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反映在民俗诗歌的创作中,因而清初的民俗诗歌在吸收前代各时期民俗诗歌创作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创新,呈现出繁盛之象。本文除绪论外,包括正文三章。第一章研究民俗诗歌中的“易代之悲”,诗歌创作产生与政治、文化、历史息息相关,清初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民俗诗歌增加了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和传承汉民族文化诗行教化意识,时光流逝、社会鼎革反映在民俗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易代之悲”。此章着眼于民俗诗歌的情绪表达,以诗歌中的民俗为载体记录清朝初期文人历经亡国的心路历程。第二章研究民俗诗歌在清初的繁盛发展,政府行为和诗人自我放逐等原因造成清初民俗诗歌出现地域扩展和内容细化两大特色现象,而民俗诗歌的繁盛发展又进一步开拓了民俗诗歌的题材和内容。第三章研究清初诗歌中民俗文化整体的多元与部分的融合,从节日、信仰、发型服饰、礼仪等民俗内容探究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与传播性,以诗歌中的民俗为载体探究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也以民俗为载体,探索清初士人心态及其发展变化,诗歌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总而言之,清初民俗诗歌与清初社会变革、文学风气、社会风貌、民族文化等有着重要关系,本文通过研究清初民俗诗歌的情感价值、发展现象、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探究诗歌与民俗文化的相互关系。

陆冰[7](2016)在《清代节日诗歌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节日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重大的显性文化意象,它包含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人民对于人文、气候、历史等方面的把握,寄托了人民的人文愿望和精神追求。清代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又是迄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多民族文化交融,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内容在节日诗歌中多有体现,这是与前代节日诗歌的最大区别。本文有绪论一章,正文三章,分别从清代前期、中期和后期各选取一个典型作为专题探讨清代节日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前期主要关注的是流人、遗民这类特殊群体在凄惨的遭遇下创作的节日诗歌,以“冷”为主题突出诗歌的抒情作用;中期着眼地方,以《适园丛稿》为例讲述苏州地区岁时节日的发达;晚期则关注节日诗歌的实用功能。节日诗歌在不同时期呈现了不同的风貌,这与社会发展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由世风引领士风,进而影响诗风,这是有迹可寻的。节日诗歌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又与民俗学、社会学有所交叉,有关它的研究对于今天发扬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重现已经式微的古老节庆仪式,以及民俗学、社会学史的写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容忽视。

张晓红[8](2012)在《《红楼梦》岁时节日研究述评》文中指出《红楼梦》中所表现的大量的岁时节令及其习俗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各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其中节令习俗资料的勾稽、分类、整理已基本齐备,对节令风习描写特色的总结归纳有了大致的轮廓,对其文学价值的分析已较为充分,对其功能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但这一研究还存有不足之处,个别地方亟待深入。

晏波[9](2006)在《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民俗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就北方京津地区、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省的汉族主要传统节日—端午做了区域比较研究。在梳理了明清以前端午风俗起源、流变的历史过程后,以个案研究的形式着重探讨了清代至民国北方端午风俗的两种形态、四种类型的主要表现、形成的历史地理基础、以及呈现不同发展态势的原因,讨论了风俗类型与地域自然、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吸收了北方的五月五日风俗的某些特点,融合南方竞渡纪念屈原的传说,最终在魏晋时期的荆楚地区形成。经历了由驱邪祈福节日向兼有纪念屈原、娱乐等多重功能的转变。隋唐以后,端午节成为法定节日,以国都为中心是北方端午风俗的核心区,它的影响深远,历代多有继承。而在地方上面,因资料所限,零星的资料也对北方民间端午风俗有一定的反映。宋元时期是北方端午风俗的大发展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吸纳了汉族传统节令,加入了新的文化要素,汉族政权辖区内某些地方也引入了少数民族的风俗,如射柳习俗。除此而外便是商业功能的加强,宗教界的活动对端午风俗也有所渗透。 明清以后直到民国时期,北方端午风俗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大致趋同的情况,形成了它的基本形态。那就是由具备角黍、五色丝、艾叶、雄黄酒等基本要素,形成在阴历五月五日吃粽子、小孩戴五色丝,门户悬挂或人们佩戴艾叶,饮雄黄酒,以端午节物(粽子为主)相互馈赠的结构,具备驱邪祈福、庆贺佳节、娱乐与商业功能弱化的风俗模式。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的差异背景,导致了一些和基本形态差异较大的变异类型,即北方端午射柳、竞渡、插柳、点高山等风俗类型。 文章以个案的形式对北方端午射柳、竞渡、插柳、点高山等风俗做了具体的考察。北方的射柳风俗是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端午射柳宋辽形成风俗以后,随着民族政权之间的交流逐渐向中原地区流传,明清以后明显有两个序列:北京地区的由国家组织的射柳风俗,地方上组织的由边镇向内地一些省份的个别地区扩展的射柳风俗。它是典型的军人士兵的端午娱乐风俗,因而参与者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北方内地部分地区发生发展,民国以后,因社会变革导致的军事制度的变化,使其失去了发展的依托而消亡。 端午竞渡风俗在北方历史悠久,明清以前主要是国家组织的宫廷竞渡,随着

常建华[10](1990)在《清代的岁时节日风俗》文中提出在清史研究领域,社会史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这一环节中的岁时节日风俗,至今尚未有专文问世。笔者感到,如果缺乏岁时节日风俗等社会史内容,我们便看不到清人的整个社会生活,难以了解清代历史的全貌,不能给予中国社会历史以科学的说明。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搜集了不少清代地方志中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记载清代岁时节日风俗的专书及其它文献,试图勾勒出清代岁时节日风俗的概貌,总结其特征,了解清人的社会生活,为移风易俗提供借鉴。

二、清代的岁时节日风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代的岁时节日风俗(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目标
    第四节 研究语料的选取
    第五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中国风土志丛刊》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的研究
        三、关于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研究
第二章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界定、分类及发展
    第一节 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界定
    第二节 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分类
        一、按照节令内容分类
        (一) 农事活动节令民俗词语
        (二) 信仰禁忌节令民俗词语
        (三) 庆贺祈福节令民俗词语
        (四) 季节变化民俗词语
        (五) 社交游乐节令民俗词语
        二、按照音节分类
        三、按照词性分类
        四、按照语法结构分类
        (一) 单纯词
        (二) 合成词
    第三节 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发展
        一、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形成与发展
        二、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特点
    第一节 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多重对应性
    第二节 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系统性
        一、同素词语类聚
        (一) 标志性语素在前
        (二) 标志性语素在后
        二、同义词语类聚
        (一) 相同的民俗事象有不同的称谓,在语言中通常可以换用
        (二) 相同或相近的民俗事象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谓
        (三) 相同的民俗事象从不同的角度来命名
        (四) 相同的民俗事象用不同的语体色彩词语表达,有了古今,雅俗词语差异
        三、反义词语类聚
        四、简称与数词略语类聚
        (一) 简称
        (二) 数词略语
    第三节 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传承性
    第四节 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变异性
        一、消失的古词语
        二、发生变异的词语
第四章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的词义分析
    第一节 民俗文化词语的词义构成
        一、理性意义
        二、色彩意义
        (一) 感情色彩
        (二) 形象色彩
        (三) 语体色彩
    第二节 民俗文化词语词义的发展演变
        一、意义的扩大
        二、意义的缩小
        三、意义的转移
    第三节 民俗词语词群所反映出的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精神文化心理
        一、鱼米之乡、饭稻羹鱼词群
        二、驱鬼辟邪、保求平安词群
        三、传宗接代、重男轻女词群
        四、游戏赌博、消闲娱乐词群
第五章 明清时期独具长江流域特色的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考证
    第一节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所特有的民俗文化词语考
        一、“大端午”“小端午”“末端午”
        二、“关帝生日”与“会馆”
        三、共性原因探析
    第二节 明清时期长江上中下游各区域特色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考
        一、明清时期长江上游区域特色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
        (一) 火把节(星回节)
        (二) 牛王会
        (三) 青苗会
        (四) 嫁毛虫
        二、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区域特色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
        (一) 司命
        (二) 急脚子
        (三) 九头鸟
        (四) 鼠嫁女
        三、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区域特色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
        (一) 验水表
        (二) 刘猛将
        (三) 黄鱼
        (四) 照田财、照田蚕
        四、差异原因探析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中国风土志丛刊》中明清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辑录情况一览表
附录2:《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版本目录一览表
附录3:明清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汇释·索引
后记

(2)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路径
    四、研究的内容、概念与范围
第一章 南宋岁时节日习俗仪式中的节日器物
    一、南宋岁时节日背景
        (一)岁时节日的时间基础
        (二)节俗活动的形成与稳定
        (三)岁时节日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二、春夏期活跃的岁时节日与器物
        (一)迎春仪式与春牛制作
        (二)元宵闹夜与灯品饰物
        (三)清明踏青与湖中土宜
        (四)端午避恶与压胜物制作
    三、秋冬期稳定的岁时节日与器物
        (一)七夕乞巧与供奉摩睺罗
        (二)辞旧迎新与驱傩器物
    四、小结
第二章 南宋节日器物呈现的历史继承与转变
    一、复制与模仿
        (一)规营宫室,历史延续
        (二)民俗事象的南方移植
    二、节日器物转变的时代契机
        (一)奢享之风的时代基础
        (二)工艺繁盛的社会阶层基础
    三、节日器物精神内核的时代转化
        (一)节日活动内容的大众化
        (二)节日内涵的娱乐化
        (三)节日器物的宗教信仰生活化
        (四)日常器物向节日器物转化
    四、小结
第三章 南宋临安节日器物的地域性流动与节俗扩布
    一、节日器物的区域性流动
        (一)节日器物实物形式输入临安
        (二)节日器物的工艺技术传至临安
        (三)艺人及技艺在其他区域内的流动与传播
    二、材料、工艺技术等要素的地域性整合
        (一)“南料北工”
        (二)“南料南工”
        (三)器物名称的儿缀词现象
    三、节日习俗及器物的扩布
        (一)民俗的扩布性
        (二)临安与周边地区的扩布
        (三)在辽金的扩布
        (四)在域外的扩布
        (五)少数民族风俗在中原的扩布及造物影响
    四、时易俗移
        (一)节日习俗的稳定元素与变动元素
        (二)继承
        (三)消失
        (四)同形异质
    五、小结
第四章 节日器物在南宋临安城的空间移动
    一、南宋临安岁时节日的空间结构状态
        (一)岁时节日活动的空间分布
        (二)岁时节日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二、节日器物在节日活动中的空间移动状态
        (一)节日器物在节日活动中的空间移动
        (二)节日器物在空间移动中的特征
    三、节日市场的形成与相关手工艺店铺的分布
        (一)节日器物的区域化销售
        (二)手工艺店铺、行市的分布状态
        (三)手工艺店铺、行市分布的基本特征
    四、小结
第五章 节日器物对于南宋临安城市意象的建构
    一、城市意象理论解读下的南宋临安城
        (一)城市意象理论
        (二)南宋临安城市物质空间意象
    二、节日器物构建的“西湖意象”
        (一)“西湖意象”的内容与特征
        (二)“西湖意象”的器物性建构
    三、节日器物承载的“繁华意象”
        (一)临安城市意象五要素与节日器物
        (二)临安繁华行市的异地复刻
    四、节日器物衍生的记忆遗产与城市品格
        (一)物象空间向意象空间的转化
        (二)器物记忆与记忆遗产
        (三)器物意象与城市品格
    五、小结
结论
参考资料
图片来源
后记
附录

(3)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现代城市问题的反思
        1.1.2. 对古代人居智慧的挖掘
        1.1.3. 跨学科交流的研究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探究古人营城中的风景立意
        1.2.2. 完善“山—水—城”研究方法
        1.2.3. 系统解读福州传统人地关系
    1.3. 重要概念辨析
        1.3.1. 山水文化
        1.3.2. 山水风景体系
    1.4. 研究对象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城市、自然与文化的综合思考
        1.5.2. 不同视角的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1.5.3. 重视东方特征的传统意象研究
        1.5.4. 古代福州山水风景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2. 福州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基础
    2.1. 地理区位
        2.1.1. 国家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1.2. 省域/流域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2. 自然环境基础
        2.2.1. 地质形成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条件
        2.2.4. 水文条件
        2.2.5. 土壤条件
    2.3. 小结
3. 福州城市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
    3.1. 中国古代营城实践与山水的互动关系
        3.1.1.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发展概述
        3.1.2.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影响因素
    3.2. 古代福州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
        3.2.1. 先秦——远古溯源与闽和闽越
        3.2.2. 秦汉——山水萌芽与汉冶城
        3.2.3. 魏晋——融合发展与晋子城
        3.2.4. 隋唐五代——基业始成与三次拓城
        3.2.5. 宋元——初奠辉煌与宋外城
        3.2.6. 明清——曲折成熟与明清福州府
    3.3. 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
        3.3.1. 地理环境
        3.3.2. 自然条件
        3.3.3. 文化观念
        3.3.4. 经济基础
        3.3.5. 政治影响
        3.3.6. 建造技术
    3.4. 福州营城实践的主要成就
    3.5. 小结
4.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解析
    4.1. 山水风景体系的基本内容
        4.1.1. 山水风景体系的内涵
        4.1.2. 山水风景体系的层次
    4.2.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
        4.2.1. 山水格局
        4.2.2. 世俗空间
        4.2.3. 艺术表达
    4.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
        4.3.1. 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
        4.3.2. 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
        4.3.3. 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
        4.3.4. 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
    4.4. 小结
5.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与发展
    5.1. 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
        5.1.1. 山水科学——从天地人和到人工控制
        5.1.2. 山水美学——从雅俗共赏到传统失落
        5.1.3. 山水空间——从居山水间到看山望海
    5.2. 传统经验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5.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发展途径
        5.3.1. 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
        5.3.2. 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
        5.3.3. 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
        5.3.4. 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地域独立、特征显着的自然环境基础
        6.1.2. 因借自然、兼收并蓄的古代营城实践
        6.1.3. 天地人和、雅俗共赏的山水风景体系
        6.1.4. 古今一体、中西交融的风景维护路径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一: 福州地区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中的西瓜元素
    (一) 元旦 (春节, 含上元节)
    (二) 端午节
    (三) 夏日荐新
    (四) 立秋
    (五) 七夕节
    (六) 中元节
    (七) 中秋节
二、西瓜融入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动因考察
    (一) 生物特性
    (二) 成熟时间
    (三) 生态特性
三、结语

(5)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选材方法与目的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四、困难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民俗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民俗文化词语的界定与研究意义
        一、民俗文化词语的界定
        二、民俗词语和方言词语的区别
        三、民俗文化词语的研究意义
    第四节 竹枝词与竹枝词研究概况
        一、竹枝词的名称与意义
        二、竹枝词的起源与原始形态
        三、竹枝词的发展
        四、竹枝词的内容
        五、竹枝词丰富的民俗语言资料与研究现状
第二章 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研究
    第一节 华南竹枝词概况
        一、华南的地理概况
        二、华南竹枝词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界定
    第三节 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分类
        一、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节日内容分类
        二、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词性分类
        三、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音节分类
        四、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语法结构分类
    第四节 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语源研究
        一、来源于民间传说的民俗词语
        二、来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民俗词语
        三、来源于宗教信仰的民俗词语
        四、来源于古籍的民俗词语
        五、来源于地理环境的民俗词语
        六、来源于群众生活经验的民俗词语
        七、与数字有关的民俗词语
        八、与战争军事有关的民俗词语
        九、与动植物有关的民俗词语
        十、与生物特性与谐音物品有关的民俗词语
    第五节 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词义分析
        一、民俗词语的民俗意义和理性意义
        二、民俗词语的色彩意义
    第六节 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特点
        一、岁时节日民俗词语在内容意义与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二、岁时节日民俗词语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
        三、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全民性
        四、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地域性
        五、岁时节日民俗词语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
        六、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系列性
        七、岁时节日民俗词语在岁时节日中的多重对应
        八、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丰富性
        九、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类义词语
        十、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传承性
        十一、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变异性
        十二、岁时节日成为历史词语的民俗词语
    第七节 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体现出民族心理的民俗词语
        一、反映祈求神佛保佑的民俗词语
        二、反映祈求吉祥平安与求福心理的民俗词语
        三、反映驱除辟邪祛疫的民俗词语
        四、反映祈求丰收与禳灾的民俗词语
        五、反映孝道与伦理观念的民俗词语
        六、反映求子心理的民俗词语
        七、反映人际关系的民俗词语
        八、反映愉悦心理的民俗词语
第三章 华南竹枝词中的成语研究
    第一节 成语的界定
        一、成语的定义
        二、成语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华南竹枝词中的成语
        一、成语的概况
        二、成语的来源
        三、成语的主要结构形式
        四、成语的语法功能
        五、成语的活用
        六、成语的意义
    第三节 华南竹枝词中成语运用的原因
        一、出于作者的需要
        二、成语本身的内容意义
        三、成语韵律格律探索
第四章 华南竹枝词中的谚语研究
    第一节 谚语的界定
        一、谚语的定义
        二、谚语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华南竹枝词中的谚语
        一、谚语的概况
        二、谚语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第三节 华南竹枝词中谚语的语义分析
        一、谚语的内容分类
        二、谚语的语义分析
        三、谚语的地域性特点
        四、竹枝词正文与竹枝词小注中谚语的关系
    第四节 华南竹枝词中谚语的价值
        一、《谚大》收录的华南竹枝词中的谚语
        二、《谚大》未收录的华南竹枝词中的谚语
第五章 华南竹枝词中的文化词研究举例
    第一节 文化词语的界定
    第二节 文化词之:"槟榔"
        一、槟榔在华南竹枝词中的出现情况
        二、"槟榔"的源流
        三、槟榔食俗及器皿
        四、槟榔文化的表现形态
        五、槟榔文化的深层次原因
        六、槟榔在社会生活中的消极表现
        七、汉语中与"槟榔"相关的词语和"槟榔"一词的派生词语
    第三节 文化词之:"文身"
        一、"文身"的定义
        二、文身在华南竹枝词中的出现情况
        三、"文身"的源流
        四、"文身"的功能
        五、文身的部位与过程
        六、现代"文身"的趋势
        七、汉语中与"文身"相关的词语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清初民俗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意义
        二、相关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史料文献研究
        二、“知人论世”方法研究
        三、跨学科交叉研究
第一章 清初民俗诗中的“易代之悲”
    第一节 纪念类民俗活动中的“易代之悲”
        一、祭祀活动
        二、端午纪念屈原
        三、新节日“三月十九日”中的“亡国之痛”
    第二节 喜庆类民俗活动中的“易代之悲”
        一、以团聚为主题民俗活动中的“易代之悲”
        二、以游乐为主题民俗活动中的“易代之悲”
    第三节 民俗诗歌中“易代之悲”的消解
        一、整个诗坛层面的消解
        二、文人个人层面的消解
第二 清初民俗诗歌的地域扩展与内容细化
    第一节 繁盛现象:地域的扩展与内容的细化
        一、民俗诗歌中地域的扩展
        二、民俗诗歌内容的细化
    第二节 繁盛原因:政府行为与自我放逐
        一、政府行为
        二、自我放逐
        三、其他原因
    第三节 意义:诗歌题材的开拓
        一、以不经见的民俗入诗
        二、实学色彩
第三章 清初诗歌中民俗文化的整体多元与部分融合
    第一节 节日民俗
    第二节 信仰民俗
    第三节 发型服饰民俗
        一、满族“剃发易服”政策的冲击
        二、边远地区多元的发型服饰
    第四节 礼仪民俗
        一、婚嫁礼仪民俗
        二、丧葬礼仪民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7)清代节日诗歌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的选题原由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结合文献学
        二、资料分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研究方法
        三、跨学科的研究手段
    第四节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综述
        一、竹枝词研究成果
        二、其他成果
第一章 寒冷的节日悲歌
    第一节 清初东北流人所作节日诗歌
        一、流放背景及流人创作心理
        二、流人节日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太阳生日和小冰期——清初的两个特殊关注点
        一、太阳生日——明遗民的国丧之日
        二、清初节日诗歌所见的小冰期
第二章 丰裕的节日书写——以苏州地区为例
    第一节 苏州岁时文化发达原因
        一、苏湖熟,天下足——农业与经济发达
        二、信鬼神,好淫祀——民间信仰的影响
        三、从范成大到冯梦龙——地方文人的重视
    第二节 繁华自昔属姑苏——袁学澜与《适园丛稿》
        一、考风俗之殊
        二、官方与民间活动的展现
        三、警醒流俗,思变人心
第三章 多事之秋的节日忧思 ——从《周甲七夕词》看晚清节日诗歌
    第一节 《周甲七夕词》的主要内容
        一、对战争的描摹
        二、对时事和社会风尚的反应
    第二节 《周甲七夕词》的突破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8)《红楼梦》岁时节日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红楼梦》中的岁时节日及其习俗的研究
二、对《红楼梦》中岁时节俗描写特点的研究
    1、节日分布前多后少。
    2、节日内容丰富多彩, 节俗组成亦南亦北、亦满亦汉、亦雅亦俗、亦古亦今。
    3、节日描写手法虚实结合, 移花接木。
    4、节日描写有详有略, 手法有同有异。
    5、以节日为诞辰。
三、对《红楼梦》岁时节俗描写价值研究
    1、文学价值
    2、民俗学价值
四、对《红楼梦》岁时节俗描写的功能研究
    1、隐喻功能
    2、结构功能
五、小结

(9)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端午风俗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一、端午风俗研究现状述评
        二、对于目前端午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与研究意义
        一、主要问题
        二、理论方法和研究思路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北方地区历代端午风俗的形态及其功能演变
    第一节 端午风俗的初步形成
        一、端午的来源与时间定位
        二、北方五月禁忌与端午风俗
        三、屈原与端午风俗
    第二节 隋唐时期北方端午风俗的形态及文化内涵
    第三节 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端午新要素的引进
        一、北方政权对端午风俗传统的因袭
        二、北方少数民族对于端午形态的改造和民间传播
        三、北宋东京城周围端午风俗形态特征
    第四节 明清以后北方端午风俗的时代特点
第三章 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类型及地域发展过程
    第一节 明清民国端午北方风俗的类型与地域特征
    第二节 北方地区龙舟竞渡风俗的发展演变
        一、明以前以国都为主要发生地的龙舟竞渡风俗
        二、清至民国时期北方端午竞渡地域特点
        三、北方端午竞渡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
        四、汉水流域的端午龙舟竞渡风俗
    第三节 北方端午射柳风俗的地域发展过程
        一、中原射柳起源与少数民族射柳的融合
        二、明清时期以兵士娱乐为主的射柳风俗
        三、射柳风俗消失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陇右地区端午点高山风俗的历史地理考察
        一、陇右地区点高山风俗现状
        二、点高山风俗的历史时空特点
        三、点高山风俗的历史地理解读
    第五节 北方端午插柳风俗的区域特征
        一、清至民国时期河西走廊端午插柳风俗概况
        二、河西走廊端午插柳风俗形成的原因
第四章 北方地区端午地域传播与风俗圈的形成
    第一节 端午风俗类型的地域传播
    第二节 北方端午节物的主要类别及其内涵
    第三节 北方地区端午风俗圈的形成
结论与思考
图1
图2
图3
表1
表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清代的岁时节日风俗(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词语研究[D]. 张彦林. 武汉大学, 2016(01)
  • [2]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D]. 陈晶.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3]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D]. 张雪葳.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J]. 刘启振,王思明. 民俗研究, 2017(05)
  • [5]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 山东大学, 2011(12)
  • [6]清初民俗诗歌研究[D]. 刘晶晶. 苏州大学, 2019(04)
  • [7]清代节日诗歌专题研究[D]. 陆冰. 苏州大学, 2016(01)
  • [8]《红楼梦》岁时节日研究述评[J]. 张晓红. 红楼梦学刊, 2012(04)
  • [9]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研究[D]. 晏波. 陕西师范大学, 2006(11)
  • [10]清代的岁时节日风俗[J]. 常建华. 南开史学, 1990(02)

标签:;  ;  ;  ;  ;  

清代节庆习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