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载的方法与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谭少华[1](2021)在《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检索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可惜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初中生信息检索教学并未作为一门课程,而与之最关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获取和保存信息的内容。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应利用现代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首先对信息检索教学相关文献和项目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掌握基于项目的信息检索教学的基本特点和理论基础,其次对调查问卷中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的教学现状和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的策略,在某初中选取两个班级开展教学实验。两个班级分别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项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后,对两个班级进行后测测试,结合三次项目教学法个人成绩的平均分和后测成绩计算出学生信息检索学习最终成绩,对比学习效果。对实验项目教学的班级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制定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对比以及对实验班学生教学效果的调查,项目教学比传统教学在多方面具有优势,包括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提升信息素养等。为了提高信息检索教学效果,教师结合自身教学情况,设计基于项目的信息检索教学案例。通过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发展学生信息素养。
刘曼雯[2](2021)在《基于SNSs的在线个性化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学习风起云涌,资源的获取途径也从线下向线上扩展。社交网络作为互联网最关键的应用之一,是在线学习的最有力“推手”之一,也是学习资源最便利的获取平台之一,它的发展对学习方式的改变起到“添砖加瓦”的重要作用。社交网络平台(Social Networking Sites,简称SNSs)的不断迭代更新,使SNSs成为许多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研究者突破传统教育和教学的重要契机,人们开始乐于使用微博、微信、QQ群等国内流行的SNSs平台寻求相关的教育、学习资源。然而,针对一个社交网络平台,随着交互数据不断地增长,如何过滤掉相关度低或不相干的信息,帮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学习信息成为了SNSs在线学习环境亟待突破的问题之一。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既可以提升学习资源的筛选效率与获取速度,又可以帮助学习者提升学习效率。但是,通过分析发现传统的SNSs个性化推荐系统并不完善,缺少发现学习同伴的个性化推荐机制,且现有的SNSs学习平台存在学习资源不能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利用Cite Space工具,以腾讯QQ群为例,进行SNSs学习平台的学习需求分析,并根据学习需求组织学习资源,建立学习同伴圈。然后,根据组织的学习资源与学习同伴圈构建基于SNSs的个性化推荐模型,并利用Mirai框架为SNSs在线学习平台设计了集学习资源推荐和同伴推荐于一体的智能机器人。最后,对组织的学习资源进行了资源建设有效性分析。
童富智[3](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翻译语言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作为研究框架,以2004年度至2018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汉语原文、日语译文以及与报告文本类型相近的日语原创文本作为语料,自建专用语料库,使用以语料库法、问卷调查法为代表的实证研究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探讨翻译共性、具体语言对翻译语言特征,考察《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的翻译语言特征问题,具体体现为分析翻译语言的词汇、句法、搭配和语义韵等方面的特征。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的词汇特征表现在词汇的总体特征、词汇的应用特征两个方面。研究表明,作为词汇的总体特征,报告日译文本词汇的类符/形符比值、词汇密度值高于文本类型相似的原创日语参照语料,反映出报告日译文本词汇的变化性较大,词汇应用相对复杂;报告日译文本的词汇出现次数分布均值低于日语参照语料,反映出日译文本词汇变化的多样性特征;报告的译文和原文前20位高频词呈现较高的对应关系,频率接近,存在词类活用的转换现象,表明译词有效传递了原文信息。词汇的应用特征表现在受原文影响,在日译文本的词汇中,含有略语、比喻、专有等典型的表达结构,具有相似的共性特征。对略语结构中的数词略语结构,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其日译特征,以翻译方法为切入点,探讨数词略语日译词汇的分类并分别探讨了各类数词略语的日译特征,对部分类别提出了规范性的日译方法。研究表明:报告日译文本的词汇呈现“显化”和“简化”的翻译共性特征,可以概括为:“语义显化”和“形式简化”。“语义显化”具体可分为:所指语义显化、功能语义显化;“形式简化”具体可分为:概念延续性形式简化、概念构成性形式简化。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的句法特征表现在句法的总体特征、典型语句结构应用特征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在句法的总体特征方面,报告日译文本和日语参照语料的平均句长值相近,具有相似的句法特征,反映出报告日译文本的表达符合日语母语的表达习惯,能够起到良好的受众阅读效果。在典型语句结构应用特征方面,报告日译文本中,动词连用形联接分句的结构符合日语语言特征,可以传递报告原文分句间内含的语义逻辑关系信息。研究表明:报告日译文本的句法呈现“范化”的翻译共性特征。作为前沿问题探索,本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中实义动词“坚持”及其日语对应词「坚持(する)」为例,探讨了基于语料库的配搭和语义韵研究问题。研究发现,数据显示两词分别在相应的语料库中与搭配词形成不同的共选型式,两词分别形成的短语序列在形式、意义和功能方面虽有部分重合,但差异明显,指向不同的语义韵。研究表明,汉日短语的应用具有各自的形式、意义特征,政府工作报告的词汇日译研究还需将功能作为考量标准。在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中央文献日译标准体系的对策思考。
张晓涛[4](2020)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评价作为评估学生能力的重要措施,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改革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强调将过程性评价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加强对学生操作实践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与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大多数学校没有期末考试,教学评价极易流于形式,过程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少,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理论缺乏了解,对如何有效地开展过程性评价,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还存在困惑。本研究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评价环节存在的问题展开,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进行设计与实践研究。本研究中,笔者对过程性评价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针对过程性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相关案例进行剖析,确定论文研究方向。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对过程性评价方案进行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来验证该方案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有效开展过程性评价?(2)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效果如何?过程性评价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文章主要从确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内容、设计评价任务、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评价的实施和反馈等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L市某中学高一年级1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将过程性评价方案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在每轮行动研究中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作业、评价量表等评价资料和访谈意见,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下一轮行动研究中进行修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关于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的问卷,结合教师和学生访谈,并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来验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检验过程性评价方案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过程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本研究设计的过程性评价量表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过程和方法,希望对后续研究者以及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盛雪冰[5](2020)在《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文中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重要性不言而喻。打好学生写作基础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初中语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初中语文写作的教与学都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学生写作兴趣不足、教师写作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单一、反馈不及时,在应试压力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写作兴趣的培养等。因此,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变革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改进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写作建议模块,鼓励积极合理的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改进写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语文写作能力、展示交流能力及评价能力的目的。近年来,各种网络智慧教学平台凭借其移动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逐渐被引入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空间与时间受限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自主化,有效地促进了作文教学的变革。本研究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出发,将畅言智慧课堂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探讨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的效果,以达到改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的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初步设计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并以教师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将设计的写作教学活动进行实践。在每一轮行动研究中,根据访谈学生、活动观察反馈记录以及过程性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由此不断完善改进写作教学活动,直到确定最终的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流程。三轮行动研究之后,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访谈以及学生作文评分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了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实施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研究表明,通过开展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写作习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并且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升。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周礼[7](2020)在《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啦啦操是一项在美国起源并逐步发展为一项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新兴体育项目,它因表演奔放热情且极具感染力而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2002年,啦啦操这项具有独立体育运动特征的运动传入中国后,无论是在推广普及方面还是在国际赛事方面,其发展都是非常迅猛的,发展潜力亦是有很大空间。然而其技术项目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理论上的研究,尤其是对啦啦操相关方面的综述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已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上,选取2006-2019年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分析调查对象,在时间轴上展开分析与研究,并从宏观上把握,广泛覆盖调查对象所涉及的领域,对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其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重复阅读、归纳、整理与分析,重点研究讨论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近年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等特征,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整理与分析,能够清楚的梳理当下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研究热点前沿,挖掘到啦啦操项目亟待研究的领域,避开重复研究,以此来提高后续学子中以啦啦操为主题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研究啦啦操的硕士研究生在选题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使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知识图谱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按时间顺序,从2006-2019年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入手,以中国知网上啦啦操相关论文文献量、发文单位等各项指标为特征展开分析与研究,梳理其发展脉络及研究热点的变化,研究讨论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热点及今后发展趋势,为啦啦操的发展与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与研究思路。研究结论如下:1、自啦啦操传入我国以来,我国啦啦操相关文献逐年递增,硕士学位论文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从知网可查啦啦操硕士论文以来,最少发文量出现在2006年,仅1篇,最高发文量出现2019年,数量达到70篇,平均每年发文量是30.54篇,发文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北京体育大学是啦啦操发文量最多的机构,达到31篇,占啦啦操总硕士学位论文的7.8%,根据数据分析可知,啦啦操科研领域仍处于快速发展中。2、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的来源高校所在地大部分都是我国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明显,以北京体育大学为首的体育专业院校和以湖南师范大学为首的师范类院校是多年来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出产地,也是为啦啦操科研发展做贡献的主要院校。3、有关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按频次前十位排列分别为啦啦操、舞蹈啦啦操、技巧啦啦操、啦啦操运动、啦啦操现状研究、啦啦操对策研究、啦啦操在高校的发展、啦啦操的编排和花球啦啦操。啦啦操的关键词研究热点聚类集中在啦啦操、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技巧啦啦操、啦啦操运动、普通高校、影响因素、体育院校、身体素质、啦啦操教学。4、对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研究的主题演化是从最初以啦啦操、舞蹈啦啦操、技巧啦啦操为主题进行的对成套动作、可行性以及开展现状等主题的研究,发展到以花球啦啦操、成套动作、体育教育、女大学生、开展现状、运动员、影响因素、难度动作、普通高校、发展趋势等为主题的研究。5、2016年和2017年出现的有关描写对象为啦啦操世锦赛、啦啦操教学、世界啦啦操锦标赛、小学生、花球啦啦操的突现关键词,是硕士论文是近年来的前沿热点,也是啦啦操的发展趋势所在。普通高校作为啦啦操发展的主体,是膨胀系数最大的突现关键词,体现出我国啦啦操研究的主题正在往高校汇聚。6、从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低频关键词推测未来研究热点,可以发现2018年出现的啦啦操关键词身体成分、成套动作编排、编排要素、身心健康和2019年出现的关键词翻转课堂、聋哑学生、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等关键词,是啦啦操领域近年来的新颖研究所在,也是完善啦啦操理论科研领域的价值所在。啦啦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可以酌情参考。7、啦啦操研究对象主要是高校和中小学,啦啦操的编排是研究者们钟爱的研究主题,我国啦啦操高频被引用和高频被下载文献大都出现在2010年至2013年,2015年以后,有关啦啦操的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几乎没有。
李雪[8](2019)在《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研究是web 2.0时代下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全新教学形式。慕课翻译教学研究肇始于2013年,国内的慕课翻译教学研究起步稍晚,于2014年兴起,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探时期。目前,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五个特征:第一,国内外研究的论文数量都呈上升趋势。第二,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都注重探究与翻转课堂和SPOC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形式,不同的是,国内研究侧重于对教学模式与口译教学的探析,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不够紧密,而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第三,国内的研究主题较为分散,被引文献之间缺乏相关性,而国外研究文献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第四,国内外均以论述性研究为主,采用文献法进行探究,但国外实证性研究文献的数量远超国内。第五,国内外研究都具有明显的语言学属性。基于现有研究,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理论,本研究旨在探析我国慕课翻译教学的设计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江苏省三市五所高校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为研究工具,旨在回答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慕课平台下翻译教学的五大设计要素之间关系如何?第二,学生的慕课翻译学习意愿与设计要素之间有何联系?第三,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第四,学生的性别、专业、语言水平在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上有何差异?数据分析后获得的主要发现有:第一,慕课翻译教学的设计要素存在差异性。首先,按均值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技术功能”、“教学组织者”。其次,这五大要素之间存在“权重”的极差性,其中,“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与“技术功能”最为重要,其次为“教学评价”,而“教学组织者”最不重要。第二,学习意愿与“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技术功能”与“教学评价”四大要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教学组织者”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因此,“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技术功能”、“教学评价”设计的效果越精良,学生的慕课翻译学习意愿就越高。第三,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受“教师”因素影响最大,受“学生”因素影响次之,“环境”因素影响最小。从权重上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影响是相当的,“环境”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是最低的。第四,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对待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影响因素的态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女生比男生更加能够认同“教师”、“学生”、“环境”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但是,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在学生的专业与语言水平上均未发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性差异(P>0.05)。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访谈了12名师生。访谈内容分析在进一步证实问卷结果的基础上,还能挖掘出目前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尚存在的问题。接下来,选取《英汉互译方法与技巧》慕课课程作具体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建议。本研究对慕课翻译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价值。首先,教师需考虑到不同设计要素的特点,明确教学设计各环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而,(1)重点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2)关注讨论区学习氛围,鼓励生生互动,开展实时互动;(3)突破语言类慕课课程评价存在的局限性,提高作业完成率;(4)利用教育大数据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提供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从技术上提高学习的便捷性,从而提高学习意愿;(5)注重教师出镜、教师语言艺术、教师参与度在学生慕课学习中的作用,提高教师在学生翻译学习中的影响力。其次,教师需明确慕课翻译教学设计会受到自身、学生与环境的影响,从而,(1)重点加强自身素养,提高教学设计技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改善教学理念;(2)注重学习者分析,关注学习者态度,教学内容应符合学习者现有的英语水平与翻译水平;(3)需考虑到社会需求与课程大纲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在理论价值上,首先,本研究为慕课翻译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次,自行编制了“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量表”与“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量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在实践价值上,本研究对教师厘清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要素与影响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为慕课翻译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真实、富有借鉴意义的现实启示。
袁雪[9](2019)在《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语文职业模块课程是中职文秘专业作为专业限定学习的课程,其作用一是辅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二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职业素养,因此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但目前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的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的改革已成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翻转课堂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视频和演示文稿等多媒体学习资源,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上供学生在上课前自主完成教学目标知识点的学习,在课堂中通过为学生提供交流协作的场景让学生得以在课堂中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新大纲下的语文课程教学方式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相契合。本研究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开发。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翻转课堂和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以调查法和文献法为手段对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的教与学现状进行研究,明确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教学活动现存的问题,因此试图探讨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的应用优势、可行性进行分析和归纳,其次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下构建了适应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结构图,探讨了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步骤内容;然后分别从阅读与欣赏主题中选取《“大国工匠”彭祥华》、《沁园春·长沙》和表达与交流中选取《答询》以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爱心凝聚之招募青年志愿者》四个课例从教学前期准备分析、学习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方式设计四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最后为了验证翻转课堂在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在中职学校文秘专业选择两个班级作为普通班和实验班并开展对比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并使用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分析,结果显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语文职业模块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解决了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习惯、团队协作以及职业素养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开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拓展与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源,充分将学生特点、文秘专业以及语文职业模块课程相结合。本研究在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中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创新,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章玉慧[10](2019)在《基于同伴互评的初中语文在线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创造性表达和交流的基础。针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写作,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对写作评价的修改,以及增加学生互相评改的机会。然而,当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单一评价、评价反馈不及时、课堂时间有限、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基于同伴互评的在线学习凭借其移动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利用网络技术,变革传统课堂学习,促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使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更加有效,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与应用。本文从以下三个问题入手:借助课堂派,有效开展写作教学的方法;同伴互评对学生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学生对其的态度和接受度如何;同伴互评能否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质量。为证实基于同伴互评的初中语文在线写作教学对初中生语文写作质量的提升具有有效性及科学性,本文选取了大量而详实的实践材料,以八年级语文写作课为实践场域,依托课堂派,设计实施三轮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单一反馈造成的反馈不及时、评改质量低、学生参与度低等,利用软件分析数据,比较学生写作水平的变化,研究在初中语文在线写作教学中有效开展同伴互评的解决对策,从而探讨同伴互评机制在初中语文写作方面的功效及作用。通过在线同伴互评,学生对写作的态度有所改善,(作文修改主动性增强,写作畏惧心理缓解等)。学生间的沟通合作能力及意识得到增强,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读者意识的培养,语言错误的减少,写作思路的清晰等),学生的语文写作成绩有所提高。通过研究与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形成激励机制;(2)合理分组;(3)创建优秀作文展示区;(4)多元结合式评价;(5)强化教师的引导功能。
二、下载的方法与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载的方法与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 |
2.1.2 教学策略 |
2.2 PBL教学模式 |
2.2.1 PBL概念 |
2.2.2 PBL基本特点和要素 |
2.2.3 PBL教学流程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3.3 情境学习理论 |
3 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先导性研究 |
3.1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3.2 初中学生信息检索学习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4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的制定 |
4.1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原则 |
4.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
4.2.1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
4.2.2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
4.2.3 初中信息检索教学的实施条件 |
4.3 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 |
4.3.1 选定项目任务的策略 |
4.3.2 项目规划和准备的策略 |
4.3.3 管理项目的策略 |
4.3.4 项目回顾及完善的策略 |
5 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应用 |
5.1 实验内容 |
5.1.1 实验条件 |
5.1.2 选取实验对象 |
5.1.3 做出实验假设 |
5.1.4 选择实验材料 |
5.1.5 控制实验变量 |
5.2 实验过程 |
5.2.1 对照班的传统教学实施 |
5.2.2 实验班的采用基于PBL教学策略的应用设计 |
5.2.3 基于PBL《网上获取与保存信息》的教学案例 |
5.2.4 基于PBL《制定旅游计划书》的教学案例 |
5.2.5 基于PBL《网络信息辨真假》的教学案例 |
5.3 实验效果调查与分析 |
5.3.1 学生学习成绩数据分析 |
5.3.2 学生学习态度分析总结 |
5.3.3 基于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教学效果分析 |
5.3.4 学生项目教学评价访谈 |
5.3.5 教学总结与反思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基于SNSs的在线个性化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SNSs在教育中的研究综述 |
1.2.1 SNSs在国外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2 SNSs在国内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3 基于SNSs的在线学习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SNSs |
2.1.2 个性化学习 |
2.1.3 同伴学习 |
2.2 基于SNSs的相关在线学习方式概述 |
2.2.1 非正式学习 |
2.2.2 协作学习 |
2.2.3 泛在学习 |
2.3 理论基础 |
2.3.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2.3.2 群体动力学理论 |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NSs学习平台的前端分析 |
3.1 SNSs在线学习平台优势对比 |
3.2 基于SNSs在线学习平台的前端分析 |
3.2.1 学习者特点分析 |
3.2.2 学习内容分析 |
3.2.3 学习环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NSs的在线学习需求分析 |
4.1 数据预处理 |
4.1.1 数据采集 |
4.1.2 数据清洗 |
4.1.3 数据转换 |
4.2 数据分析工具—CiteSpace的相关概述 |
4.3 基于CiteSpace的学习资源需求分析 |
4.3.1 基于CiteSpace的学习资源高频关键词挖掘 |
4.3.2 基于CiteSpace的学习资源需求聚类分析 |
4.4 基于CiteSpace的学习同伴需求分析 |
4.4.1 基于CiteSpace的学习者发言频次分析 |
4.4.2 学习同伴聚类分析 |
4.4.3 学习同伴圈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SNSs的个性化推荐模型构建 |
5.1 基于SNSs的学习资源组织模块构建 |
5.1.1 学习资源特点分析 |
5.1.2 学习资源筛选 |
5.1.3 学习资源组织 |
5.1.4 个性化知识表构建 |
5.2 个性化推荐模型构建 |
5.3 社交学习QQ群个性化推荐机器人的实现 |
5.3.1 社交学习QQ群个性化推荐机器人开发环境概述 |
5.3.2 社交学习QQ群个性化推荐机器人的实现过程 |
5.3.3 社交学习QQ群个性化推荐机器人的功能测试 |
5.3.4 社交学习QQ群个性化推荐机器人的数据更新与维护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SNSs的在线学习资源建设评价分析 |
6.1 学习资源评价方法 |
6.2 百度网盘学习资源建设有效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语料库的《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翻译语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
1.1.2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3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理论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结构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语料库翻译学 |
2.1.1 缘起与发展 |
2.1.2 研究内容 |
2.2 翻译语言特征 |
2.2.1 翻译共性 |
2.2.2 具体语言对翻译语言特征 |
2.3 语料库翻译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研究概况 |
2.3.2 国内各研究领域情况 |
2.3.3 日本的语料库研究 |
2.4 政府工作报告外译研究 |
2.4.1 英译、俄译研究 |
2.4.2 日译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问卷调查 |
3.1 背景分析 |
3.1.1 文本类型 |
3.1.2 翻译方法 |
3.1.3 受众选择 |
3.2 第1 次问卷调查 |
3.2.1 调查概况 |
3.2.2 调查结果 |
3.2.3 结果分析 |
3.3 第2 次问卷调查 |
3.3.1 调查概况 |
3.3.2 调查结果 |
3.3.3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工作报告》专用语料库建设 |
4.1 语料库建设现状 |
4.1.1 语料库的发展和类型 |
4.1.2 语料库翻译研究和语料库应用翻译研究 |
4.1.3 中日研究语料库 |
4.2 语料库制作 |
4.2.1 语料收集和处理 |
4.2.2 “网络爬虫” |
4.2.3 语料对齐 |
4.2.4 检索软件 |
4.3 政府工作报告专用语料库 |
4.3.1 语料收集和清理 |
4.3.2 语料库建设 |
4.3.3 语料库检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工作报告》日译词汇特征分析 |
5.1 词汇总体特征 |
5.1.1 类符/形符比和词汇密度 |
5.1.2 词汇出现次数分布 |
5.1.3 高频词 |
5.2 词汇应用特征 |
5.2.1 略语结构 |
5.2.2 比喻结构 |
5.2.3 专有结构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府工作报告》数词略语日译特征分析 |
6.1 数词略语日译探讨 |
6.1.1 观察方法 |
6.1.2 日译统计 |
6.1.3 日译分类 |
6.2 数词略语日译讨论 |
6.2.1 第1 类数词略语 |
6.2.2 第2 类数词略语 |
6.2.3 其他小类(种) |
6.3 日译词汇共性特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政府工作报告》日译句法特征分析 |
7.1 句法特征 |
7.1.1 平均句长 |
7.1.2 典型语句结构应用特征 |
7.1.3 句法逻辑关系 |
7.2 外译文本句法比较 |
7.2.1 2016 年度日英译比较 |
7.2.2 2017 年度日英译比较 |
7.2.3 2018 年度日英译比较 |
7.3 日语语言要求 |
7.3.1 「连用形」语法特征 |
7.3.2 日本学者汉日翻译研究 |
7.3.3 日语文章表达要求 |
7.4 日译句法共性特征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搭配和语义韵分析 |
8.1 搭配和语义韵研究 |
8.1.1 近年的相关研究 |
8.1.2 搭配和语义韵 |
8.1.3 研究方法 |
8.2 “坚持”的搭配和语义韵 |
8.2.1 “坚持”的搭配词 |
8.2.2 “坚持”的共选型式 |
8.2.3 “坚持”的语义韵 |
8.3 「坚持」的搭配和语义韵 |
8.3.1 「坚持」的搭配词 |
8.3.2 「坚持」的共选型式 |
8.3.3 「坚持」的语义韵 |
8.4 “坚持”「坚持」的语义韵比较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9.1 研究总结及主要发现 |
9.1.1 研究总结 |
9.1.2 主要发现 |
9.1.3 不足之处 |
9.2 中央文献日译对策思考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日本语要约 |
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学评价的现实需要 |
1.1.2 信息技术课程对评价改善的需求 |
1.1.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对评价研究的需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过程性评价 |
2.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元认知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
2.3.2 信息技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 |
3.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现状 |
3.1.1 教师访谈及分析 |
3.1.2 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
3.1.3 调查结果总结 |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可行性分析 |
3.2.1 学习者分析 |
3.2.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分析 |
3.2.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
3.2.4 教学环境分析 |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设计 |
3.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目标的确定 |
3.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内容的选择 |
3.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任务的设计 |
3.3.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方法的确定 |
3.3.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工具的选择 |
第4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 |
4.1 过程性评价实施前期准备 |
4.1.1 前期培训 |
4.1.2 行动研究规划 |
4.1.3 研究工具设计 |
4.2 第一轮教学实践 |
4.2.1 实施准备 |
4.2.2 实施过程 |
4.2.3 实施效果分析 |
4.2.4 第一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
4.3 第二轮教学实践 |
4.3.1 实施准备 |
4.3.2 实施过程 |
4.3.3 实施效果分析 |
4.3.4 第二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
4.4 第三轮教学实践 |
4.4.1 实施准备 |
4.4.2 实施过程 |
4.4.3 实施效果分析 |
4.4.4 第三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
第5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分析 |
5.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5.2 过程性评价中产生的数据分析 |
5.3 访谈分析 |
5.4 研究结论 |
5.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问卷 |
附录四 小组协作任务表 |
附录五 信息的获取模块测试题 |
附录六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测试题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2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
1.1.3 智慧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写作教学改革提供契机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语文写作 |
2.1.2 教学活动 |
2.1.3 写作教学活动 |
2.1.4 畅言智慧课堂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活动理论 |
2.2.3 掌握学习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2.3.2 教学平台在写作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3 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设计 |
3.1 初中语文写作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1 调查设计 |
3.1.2 调查实施 |
3.1.3 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 |
3.2 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可行性分析 |
3.2.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析 |
3.2.2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特征分析 |
3.2.3 学习者特征分析 |
3.2.4 教学环境分析 |
3.2.5 畅言智慧课堂功能及其对写作教学活动的支持 |
3.3 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初步设计 |
3.3.1 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
3.3.2 教学内容分析 |
3.3.3 学习者分析 |
3.3.4 教学目标分析 |
3.3.5 学习资源设计 |
3.3.6 教学评价设计 |
3.3.7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
4 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行动研究 |
4.1 行动研究概述 |
4.1.1 研究计划与过程 |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2.1 制定计划 |
4.2.2 行动实施 |
4.2.3 观察分析 |
4.2.4 问题反思 |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3.1 制定计划 |
4.3.2 行动实施 |
4.3.3 观察分析 |
4.3.4 问题反思 |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 |
4.4.1 制定计划 |
4.4.2 行动实施 |
4.4.3 观察分析 |
4.4.4 问题反思 |
5 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实施效果分析 |
5.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1.1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5.1.2 问卷调查结果描述性分析 |
5.2 访谈结果分析 |
5.3 作文评分效果分析 |
5.3.1 学生作文总体水平变化情况分析 |
5.3.2 学生写作水平各个维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
5.4 研究结论 |
5.4.1 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流程 |
5.4.2 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实施效果 |
5.4.3 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写作教学活动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写作教学效果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 行动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六 前后测测试题 |
附录七 作文评分标准 |
附录八 写作教学活动观察反馈记录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来源 |
1.1.1 基于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越来越多的需要 |
1.1.2 基于提高我国啦啦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需要 |
1.1.3 基于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到来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对啦啦操的研究 |
2.1.1 对啦啦操概念及项目特点的研究 |
2.1.2 对啦啦操发展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
2.2 对某一领域相关科研文献的研究 |
2.2.1 对某一特定领域相关科研文献的研究 |
2.2.2 对国内某一领域相关科研文献的研究 |
2.3 对知识图谱的研究 |
2.3.1 对知识图谱概念及类型的研究 |
2.3.2 对知识图谱功能及发展的研究 |
2.3.3 我国学者对知识图谱应用现状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内容分析法 |
3.2.3 知识图谱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词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统计分析 |
4.1.1 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的数量与年限分布 |
4.1.2 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来源单位分布 |
4.2 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
4.2.1 基于中心性提取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 |
4.2.2 基于Ucinet提取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 |
4.2.3 基于CiteSpace提取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 |
4.2.4 基于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 |
4.3 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基于时间序列的主题演化分析及发展趋势 |
4.3.1 基于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
4.3.2 基于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突现关键词分析 |
4.3.3 基于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低频关键词推测未来研究方向 |
4.4 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的引用及下载分析 |
4.4.1 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的高引用分析 |
4.4.2 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的高频被下载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8)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缩略词、术语与人名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
2.2 我国翻译教学研究回溯 |
2.3 国外翻译教学研究评述 |
2.4 国内外慕课翻译教学研究的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混合式学习理论 |
3.3 教学设计理论 |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四章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
4.1 问卷设计与预测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预测数据收集与分析 |
4.2 研究问题 |
4.3 研究对象 |
4.4 研究工具 |
4.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研究结果 |
5.1.1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与重要性 |
5.1.2 设计要素与慕课翻译学习意愿之间的关系 |
5.1.3 慕课平台下影响翻译教学的因素 |
5.1.4 影响因素在性别、专业和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
5.2 讨论 |
5.2.1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 |
5.2.2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学习意愿之间的关系 |
5.2.3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 |
5.2.4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影响因素在性别、专业和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慕课翻译教学设计要素的效果与启示 |
6.1 慕课翻译教学的设计要素效果分析 |
6.1.1 教学组织者的设计 |
6.1.2 教学资源的设计 |
6.1.3 教学活动的设计 |
6.1.4 教学评价的设计 |
6.1.5 技术功能的设计 |
6.2 对慕课翻译教学实践的启示 |
6.2.1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提高教师影响力 |
6.2.2 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自主学习便利性 |
6.2.3 开展多元互动合作,促进实时互动 |
6.2.4 突出形成性评价,创新评价方式 |
6.2.5 健全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学习便捷性 |
6.2.6 积极转变角色,成为自主型教师 |
6.2.7 分析学习者特征,优化学习效果 |
6.2.8 考虑社会需求,实现模块化教学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7.1 主要发现 |
7.2 本研究对慕课翻译教学设计的启示 |
7.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7.4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问卷调查量表 |
附录Ⅱ 访谈提纲与访谈资料编码结果 |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二) 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二) 语文职业模块课程 |
(三) 教学设计 |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二) 掌握学习理论 |
(三) 混合式学习理论 |
(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五) 传播学理论 |
(六) 教育心理学理论 |
第三章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教学设计 |
一、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教与学现状分析 |
(一) 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二) 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学习现状调查 |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中应用优势 |
(一) 学生成为语文职业模块课堂的主体 |
(二)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
(三) 视频资源任务明确且短而精 |
(四) 促进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 |
(五) 语文教学资源共享 |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一) 学生的因素 |
(二) 教师的因素 |
(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
四、基于翻转课堂的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
(一) 专业联系性原则 |
(二) 任务驱动性原则 |
(三) 主体性原则 |
(四) 实践性原则 |
五、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教学设计模型结构图 |
(一) 课前设计 |
(二) 课中设计 |
(三) 课后设计 |
六、基于翻转课堂的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教学设计步骤 |
(一) 教学前期准备分析 |
(二) 学习资源设计 |
(三) 教学过程设计 |
(四) 教学评价方式设计 |
第四章 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的翻转课堂开发案例 |
一、案例一:阅读与欣赏课《“大国工匠”彭祥华》 |
(一) 《“大国工匠”彭祥华》前期准备分析 |
(二) 《“大国工匠”彭祥华》学习资源设计 |
(三) 《“大国工匠”彭祥华》教学过程设计 |
(四) 《“大国工匠”彭祥华》教学评价方式设计 |
二、案例二:阅读与欣赏课《沁园春·长沙》 |
(一) 《沁园春·长沙》前期准备分析 |
(二) 《沁园春·长沙》学习资源设计 |
(三) 《沁园春·长沙》教学过程设计 |
(四) 《沁园春·长沙》教学评价方式设计 |
三、案例三:表达交流之口语交际课《答询》 |
(一) 《答询》前期准备分析 |
(二) 《答询》学习资源设计 |
(三) 《答询》教学过程设计 |
(四) 《答询》教学评价方式设计 |
四、案例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爱心凝聚之招募青年志愿者》 |
(一) 《爱心凝聚之招募青年志愿者》前期准备分析 |
(二) 《爱心凝聚之招募青年志愿者》学习资源设计 |
(三) 《爱心凝聚之招募青年志愿者》教学过程设计 |
(四) 《爱心凝聚之招募青年志愿者》教学评价方式设计 |
第五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效果分析 |
一、实验实施 |
(一) 课程实施情况 |
(二) 实验设计 |
二、实验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分析 |
(一) 实验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
(二) 实验调查效度分析 |
三、在实验前对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问卷的前测分析 |
四、实验后普通班与实验班后测对比分析 |
五、实验班的教学效果分析和两班学生访谈分析 |
(一) 翻转课堂实验班的教学效果观察 |
(二) 对两班学生的访谈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结论 |
(一)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学习语文职业模块课程的兴趣 |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习惯、团队协作以及职业素养的能力 |
(三) 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充分将文秘专业与语文职业模块课程相结合 |
三、研究创新 |
四、本研究不足之处 |
五、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同伴互评的初中语文在线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语文写作教学 |
2.1.2 同伴互评 |
2.1.3 在线同伴互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CSILE学习理论 |
2.2.2 过程写作理论 |
2.3 研究现状 |
2.3.1 写作能力研究现状 |
2.3.2 在线学习研究现状 |
2.3.3 同伴互评研究现状 |
3 基于同伴互评的初中语文在线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设计 |
3.1 基于同伴互评的初中语文在线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3.1.1 教师访谈及分析 |
3.1.2 问卷调查及分析 |
3.1.3 教学现状 |
3.2 基于同伴互评的初中语文在线写作教学可行性分析 |
3.2.1 学习者分析 |
3.2.2 学习目标分析 |
3.2.3 教材分析 |
3.2.4 课堂派功能分析 |
3.3 基于同伴互评的初中语文在线写作教学活动设计 |
3.3.1 基于同伴互评的初中语文在线写作教学进度安排 |
3.3.2 基于同伴互评的初中语文在线写作教学活动设计 |
3.3.3 基于同伴互评的初中语文在线写作学习资源设计 |
4 基于同伴互评的初中语文在线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 |
4.1 前期培训 |
4.1.1 评价方法培训,确立评价标准 |
4.1.2 课堂派的使用培训,确立互评小组 |
4.2 第一轮教学实践 |
4.2.1 教学准备 |
4.2.2 教学实施 |
4.2.3 实施成效分析 |
4.2.4 研究总结与反思 |
4.3 第二轮教学实践 |
4.3.1 教学准备 |
4.3.2 教学实施 |
4.3.3 实施成效分析 |
4.3.4 研究总结与反思 |
4.4 第三轮教学实践 |
4.4.1 教学准备 |
4.4.2 教学实施 |
4.4.3 实施成效分析 |
4.4.4 研究总结与反思 |
5 行动研究成效报告与分析 |
5.1 平台数据分析 |
5.1.1 评价修改情况 |
5.1.2 写作水平情况 |
5.1.3 同伴互评效果 |
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2.1 问卷调查信效度分析 |
5.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3 访谈结果分析 |
6 基于同伴互评的初中语文在线写作教学策略 |
6.1 丰富学习形式,加入激励机制,提高学习主动性 |
6.2 合理分组,强调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实现优势互补 |
6.3 分享优秀作文,注重资源共享,丰富学习成果 |
6.4 确立统一评价标准,多元结合式评价,推动有效评价 |
6.5 及时反馈,强化教师的引导功能,促进问题解决 |
7 结论 |
7.1 研究发现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7.3 启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评价标准 |
附录五 同伴反馈内容分析表 |
致谢 |
四、下载的方法与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BL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检索教学策略研究[D]. 谭少华.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SNSs的在线个性化学习研究[D]. 刘曼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语料库的《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翻译语言特征研究[D]. 童富智.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D]. 张晓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畅言智慧课堂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D]. 盛雪冰.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我国啦啦操硕士学位论文特征研究[D]. 周礼.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基于慕课的翻译教学设计要素与影响因素研究[D]. 李雪.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9]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职文秘专业语文职业模块课程教学设计[D]. 袁雪. 云南大学, 2019(03)
- [10]基于同伴互评的初中语文在线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 章玉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