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桑葚健脑颗粒对实验性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复方桑葚健脑颗粒对实验性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一、复方桑椹健脑冲剂对实验性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航萱[1](2019)在《复方益智颗粒对Aβ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凋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MTS、高内涵等检测方法,以Aβ为靶点,通过观察益智颗粒、益智颗粒馏分对Aβ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阐明复方益智颗粒对Aβ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以期为复方益智颗粒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有利实验依据。方法:1、利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将复方益智颗粒分成6个馏分(F1、F2、F3、F4、F5、F6)。以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为AD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盐酸小檗碱组、各馏分组(6.25,12.5,25,50,100,250,500,750μg/ml),每组三个复孔。通过造模24h、给药48h两种方法,MTS实验筛选出6个馏分对模型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造模48h,比较不同浓度下各馏分对AD模型细胞增殖的影响。用Aβ25-35诱导SH-SY5Y细胞损伤为AD细胞模型,验证筛选出的馏分F4、馏分F5。2、以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为AD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全方组、小檗碱组、馏分F4(12.5,25,50,100,250μg/ml)、馏分F5(12.5,25,50,100,250μg/ml)。给药48h后,根据说明书用细胞周期试剂盒进行染色,高内涵检测馏分F4、F5对AD细胞模型细胞周期影响。3、以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为AD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全方组、小檗碱组、馏分F4组、馏分F5组(12.5,25,50,100,250μg/ml)。给药48h后,进行细胞免疫化学(ICC)染色,高内涵检测馏分F4、F5对Aβ导致PC12细胞损伤线粒体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荧光强度,Bax/Bcl荧光强度,内质网凋亡蛋白Caspase-12、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GRP94和转录因子DDIT3表达影响。结果:1、复方益智颗粒和馏分F1、F2、F3、F4、F5都提高AD模型细胞存活率,F4、F5对AD模型细胞保护效果最好。2、对照组S期细胞比例为27.6%,M期细胞比例为42.6%,模型组S期细胞比例为24.4%,M期细胞比例为63.8%。馏分F4、F5都有提高S期细胞比例,降低M期细胞比例,对抗Aβ25-35的细胞周期阻滞和分裂抑制作用。3、馏分F4、F5降低线粒体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表达,减小凋亡蛋白Bax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比值(Bax/Bcl-2),降低内质网凋亡蛋白Caspase-12表达,抑制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GRP94表达,下调DDIT3表达因子,到达抗细胞凋亡作用。结论:1、复方益智颗粒馏分F4、F5保护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和保护Aβ25-35诱导SH-SY5Y细胞损伤作用最佳。2、馏分F4、F5可能是通过对抗Aβ25-35的细胞周期阻滞和分裂抑制作用,发挥保护AD模型细胞作用。3、馏分F4、F5降低线粒体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表达,减小凋亡蛋白Bax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比值(Bax/Bcl-2),降低内质网凋亡蛋白Caspase-12表达,抑制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GRP94表达,下调DDIT3表达因子,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

苏登高[2](2019)在《基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探讨补肾法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所载的医家临床经验为主要资料,研究名老中医群体对补肾法的应用的情况,总结他们对补肾法的理论认识、证治范畴、方药使用规律等,为临床运用补肾法进行疾病防治、日常运用补肾法进行养生保健,提供参考。2研究内容(1)疏理中医肾与补肾法的概念演变及方药沿袭发展,总结补肾法的现代研究成果,呈现其发展脉络与科学内涵。(2)研究分析名老中医群体应用补肾法的疾病谱,整理分析其典型医案,探索补肾法应用的疾病谱,及补肾法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规律。(3)研究整理名老中医群体对补肾法的专门阐述,分析总结名老中医对补肾法理论方药的认识规律。3研究方法(1)文献整理法阅读补肾法相关书籍文献,包括中医经典古籍、历代医家论着、现代研究成果论文及百余本《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整理归纳、分析总结有关补肾法的内容。(2)理论研究法综合运用归纳、分析、对比、文献计量等方法,对补肾法相关内容加以整理研究,提炼出合理的观点。如对名老中医群体应用补肾法的疾病进行分类、计量医家医案频次,然后统计分析,探寻其疾病谱分布规律。(3)案例分析法选取名老中医群体应用补肾法的典型医案,及他们对补肾法的专门阐述为代表,分析研究各类补肾法的临床应用规律及名老中医群体对补肾法理论方药的认识规律。4研究结果(1)《黄帝内经》以降,中医肾的理论经过历代医家的继承创新,不断丰富而系统化,其地位逐渐上升,在五脏中居于核心地位。补肾法的发展以肾的概念演变为支撑,其理法方药经过医家的理论思考和临床实践不断完善。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中医肾之功能关乎内分泌、免疫、神经等系统的综合作用,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影响全身的基本生理机能,补肾法则能干预调节这些功能,从而治疗各种疾病,同时亦有抗衰老,益寿延年的作用。(2)补肾法病的谱分布广泛临床各科,妇科病证主要包括:闭经、崩漏、胎漏胎动不安、滑胎、产后诸症、不孕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等。男科疾病主要包括:遗泄、阳痿和不育症等。内科肾系疾病主要包括:慢性肾炎、水肿、尿浊、遗尿、血尿和泌尿系结石、肾病综合征等。肝系疾病主要包括:眩晕、中风、高血压、臌胀、肝炎等。心系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悸、不寐、风心病等。脾系疾病主要包括:泄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等。肺系疾病主要包括:哮喘、喘证、咳嗽等。肢体经络疾病主要包括:痹证、痿证、腰痛、脱发、骨痨等。津液官窍及疑难疾病主要包括:血证、眼病、耳鸣耳聋、汗证、消渴、再障、白血病、骨髓瘤等。(3)各类补肾法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规律,如补肾阳常用于男科、脾系、肺系、肾系疾病之治疗,滋肾阴常用于肝系疾患,肝脾肾同调常用于妇科、肢体经络疾患,脾肺肾同调常用于津液代谢疾病等。在各科具体疾病应用中,滑胎采用补肾填精法,遗泄心肾同调,水肿、泄泻主要采用温补肾阳法,眼病以滋养肝肾之阴为主。名老中医对补肾法的应用规律不离中医传统理论对肾的认识,所用方药多基于补肾经典名方,随证加减。5研究结论(1)补肾法的古今概况:补肾法从先秦两汉到明清时期,经历四大时期的起承转合,最终确立其核心地位,形成的补肾经典名方有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地黄饮子、左归饮、右归饮等。现代研究发现肾虚证关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紊乱,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综合功能,影响生长发育到衰老的整个过程,而补肾法则主要应用于生殖发育和骨髓方面疾患的防治,在脏腑重大疾患后期的治疗效果确切,广泛应用于抗衰老和老年病的防治。现代补肾单味药和复方药的药理毒理研究发现,补肾方药能增强全身各系统功能,如增强免疫力、提高生殖活力、延缓衰老进程等,某些单味补肾药物具有毒性,通过补肾法进行组方配伍则能增效减毒。(2)补肾法的疾病谱分布:补肾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在妇科男科方面,补肾法主要运用于生殖机能失常和月经胎孕障碍等疾患,如崩漏、滑胎、遗泄、不孕不育等;在内科方面,补肾法主要应用于水液代谢失常、阴阳失衡、脏腑失于温煦或滋养的诸多疾病,如水肿、心悸、泄泻、眩晕、哮喘等;形体经络和津液官窍方面,补肾法主要应用于经络官窍失养、津液化生运行障碍、造血功能异常等疾患,如痹证、痿证、眼病、血证、汗证、再障、白血病等;对于疑难其他疾病,配合补肾法以期扶正培元,也能促进疾病向愈,如癌症中晚期的治疗等。(3)补肾法在临床各科的应用规律:妇科疾病多涉及肝脾功能异常,影响气血生成与运行,故常调补肝肾或健脾补肾,同时兼用理气或化瘀之法;男科疾病多因肾精不足或肾阳亏损所致,故男科应用补肾法多用补肾壮阳或填精。在内科疾病中:肾脏多娇,为水脏,易伤阳气,故补肾法治疗本脏多用平补法或温阳法;心阳常因肾阳不足而心肾阳虚,兼见血瘀,心阴常因肾阴亏虚而心肾阴虚,兼见心神不宁,故补肾治心偏用阴阳,或滋阴安神或温阳化瘀;肝系疾病多因肝肾阴虚而阴阳失衡,或肾精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而病,故补肾治肝多补肝肾之阴或补肾填精;脾多阳虚,故补肾治脾多用益火补土;肺系之病,多因肾气不足或肾阳不温而出现呼吸失司等证,故补肾治肺法多温肾阳或补肾气。形体经络疾患多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兼见痰瘀,故补肾法应用偏于温脾肾之阳或滋肝肾之阴,兼用化瘀通络祛痰法:在津液疾患中补肾法偏向于脾肺肾同调;在癌症疾患中,补肾法偏于扶正祛邪同用等。(4)名老中医群体对补肾法的理论认识:从名老中医对补肾法的专门论述及其临床验案分析,发现补肾法在当代应用的原则仍然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补肾法的认识。肾主水,藏精,与生殖发育和衰老最为密切,故水液代谢不利、精的藏泻失常、生殖机能失常、发育迟缓、老年疾病等,多从肾论治。肾为先天之本,所藏之真阴真阳主宰着其他脏腑的基本机能,所以其他脏腑疾患均可从肾论治,如肺之吸纳不利、肝之阴虚阳亢、脾之土失温煦、心之水火未济、肾之阳不化水等。肾主骨,生髓,通脑,通过精气上养五官,外润经络,滋养皮毛,故骨髓之病、五官经络之疾、皮毛之患,若有肾元亏虚,均可补肾而治。肾为生命的根本,好比最后的防线,若疑难重大之疾日久,必伤根本,此时当用补肾法。(5)名老中医群体对补肾法的方药认识:从医家的专门论述和临床医案分析,发现名老中医使用补肾方药主要继承补肾经典名方,再按精气阴阳的虚损程度,随证加减。经典方有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五子丸、二至丸、地黄饮子、二仙汤等,精不足往往加填精之品如熟地、桑葚、鹿茸、何首乌、紫河车、阿胶等,以血肉有情之品为主;气不足者多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狗脊等,;阴不足多加枸杞子、黄精、石斛、女贞子、旱莲草等,阳不足多加附子、肉桂、淫羊藿、仙茅、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等;养生所用补肾法方药多用平和之品,配以五谷食疗和血肉有情之品,如枸杞子粥、雀肉等,或用膏方、或用丸剂,缓缓而补,日见其功。总而言之,补肾法经过历代医家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不断发展,最终确立其重要地位,其概念内涵与中医肾的生理机能息息相关,主要涉及肾之精气阴阳,肾与他脏、经络皮毛及形体官窍的密切联系。近现代名老中医群体拓展了补肾法的疾病谱,如用补肾法治疗白血病、再障、骨肿瘤、癌症等;补肾法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和内外妇儿及皮肤五官诸科疾患的防治,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体现了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补肾法治疗范围虽有所扩大,但其应用原则仍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补肾法的认识,所用方药主要依法于前人经验,在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典补肾方剂基础上加减化裁。

葛斌[3](2019)在《党参提取物改善机体功能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据中药典籍记载,桔梗科植物素花党参、川党参或党参等的根总称为药用党参。党参性平,味甘,具有补脾、肺气,养血生津的功效,为补气要药。对肺气虚损,喘咳自汗,气血两虚,气津两伤,四肢倦怠乏力诸证的治疗党参具有很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中医脑病的开展,中医临床上出现了一类脾胃虚弱型脑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失眠,眩晕,脑供血不足等,在治疗这类病症的中药方剂中,都应用了党参这味药,其用量也相对较大,复方中党参的功效是益气健脾,补血行气,那么,党参单味药是否具有补脾胃,养气血,同时也具有改善脑功能的作用呢?方法:本研究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党参不同提取物改善小鼠记忆功能实验:采用氢溴酸东莨菪碱建立小鼠记忆障碍模型,使用Morris水迷宫、避暗仪对小鼠空间记忆能力、被动回避记忆能力进行检测,并评价效果。然后用DTNB分光光度分析法检测小鼠血清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PX)、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SOD)含量。第二部分为党参提取物增强小鼠胃肠功能实验:以计算小肠推进率的方式对小鼠胃肠动力进行检测,其次用分光光度计在620nm下测量胃内相对残留率,最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当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的值。西沙必利为此实验的阳性对照药。第三部分为党参提取物提高小鼠造血能力实验: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值。当归为此实验的阳性对照药。结果:1、党参醇提物组小鼠在寻找隐藏在水面下平台的时间较短,潜伏期比较短;党参水提物组时间较长,潜伏期延长。党参醇提物组小鼠经过平台次数和平台停留时间有增多趋势;党参水提物组经过平台次数和平台停留时间显着增加。党参醇提物组小鼠跳台潜伏期和避暗潜伏期没有明显变化。党参水提物组小鼠表现较好,跳台潜伏期和避暗潜伏期明显缩短。党参醇提物组小鼠血清GSH-PX和SOD水平增加,MDA变化不明显。党参水提物组血清SOD水平显着升高,而GSH-PX和MDA无明显变化。党参水提物总体效果相对较好,因此选择党参水提物做后续实验研究。2、西沙必利组的胃内色素相对残留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而党参组没有显着变化;西沙必利组和党参组小肠推进率显着增加,而西沙必利组和党参组之间无显着差异。西沙必利组小鼠血清GAS、MTL水平均增加,党参组小鼠MTL水平增加,而GAS水平变化不明显。3、当归组和党参组均能增加小鼠血清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值,且当归组与党参水提物组组间无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从党参提取物对小鼠记忆功能、胃肠功能、补血功能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进而初步探讨了党参单味药改善机体三个方面功能的机制。结果显示:1、党参提取物能促进小肠内容物的推进,同时升高胃肠道兴奋性激素—胃动素水平。2、党参提取物能提高血虚小鼠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值。3、党参提取物改善记忆障碍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被动回避记忆能力,同时使血清当中SOD水平增加来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达到抗氧化作用,降低抗氧化性物质对脑组织损害。

张敏[4](2018)在《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抗衰老研究一直是医学界乃至全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经久不衰。中国古代抗衰老方剂经过历代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散落在中医古籍中的抗衰方剂为中医学抗衰老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素材。古代抗衰老方剂的研究应用现状,主要分为:一、搜集整理成以精选方或实用方的形式集结成册,其优点是方便查阅,不足之处是未按照严格的入选标准进行收纳和探索挖掘组方规律,难以帮助需要者便捷选用;二、古代抗衰老方剂的方药分析研究,尚未进行全面搜集中医古代文献中的抗衰老方剂,并对其组方规律和配伍机制进行研究;三、古代抗衰老方剂的现代药理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方剂的作用机制,基础实验研究较多,缺乏系统临床观察。本研究以现存1911年以前的中医古籍,包括方书类、综合医书类、医论医话类、养生类、本草类书籍为范围,搜集所载抗衰老方剂,以古代抗衰老方剂庞大的数据基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延缓衰老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以期为筛选并重组出安全、可靠、简化的益寿延年方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从以药测证的反向思维,探索中医药衰老学说的理论基础;再者,对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高、现代仍然广泛使用的具有明确抗衰老功效的经典名方,运用文献学的方法,进行溯源、探讨其演变过程。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描述性研究等方法,通过搜集整理文献,获得所需研究资料,通过校对核准原始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对所搜集的古代抗衰老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通过确定关键词,搜索明确记载具有延年益寿、抗衰防老功效的方剂为研究对象。具体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方剂来源、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用法、功效俱备的方剂;②用法为内服的方剂;③方名有明确记载抗老防衰词汇的方剂;④功效中有明确记载抗老防衰词汇的方剂;⑤方名和功效中无“延年”、“益寿”等词汇,但功效描述具有综合抗衰老功用的方剂;同时具备①、②项,并且具备③、④、⑤中的一项。(2)剔除标准:①方剂来源、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用法、功效等资料记载不完整的方剂;②根据入选标准,方名、药物组成、功效完全相同的方剂,收录最早出现者,剔除后出现者;③方名或功效中记载有“延年”、“益寿”等上述词汇,但所载药味均为矿物的方剂;④用法为外用的方剂。资料搜集方法:首先,为抗衰老方剂界定搜索关键词。以抗衰老同义的“延年”、“益寿”、“不老”、“遐龄”等词为线索,选取中医古籍中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为样本进行初步探索,记录描述与抗衰老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词汇,并作以简单分析,确定了研究的可行性。凡中医古籍中记载功效或方名中出现“延年”、“益寿”、“增寿”、“延龄”等术语,或者综合功效具有延年抗衰功效的方剂;功效中虽无明确延年等字眼,但功效描述具有综合抗衰老作用者,均列入抗衰老方剂的范畴。其次,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中医古籍知识库”和第5版《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在上述数据库中分别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进行收录。然后,利用工具书《中医方剂大辞典》查漏补缺,对未检索出的方剂,查明出处,手动录入;最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主要图书馆网站查询收录以上方剂的书目,对相关图书馆实地调研,查阅原书,核对收录方剂中各项目,确保资料的准确性。资料整理与分析:严格按照纳入与剔除标准共收录方剂530首,来源于87部中医古籍。为方便统计分析,制成EXCE1表,设立方剂的基本信息,包括如下14项:方剂编号、方剂名称、异名、方剂来源、药物组成、药物组成(规范后)、功用、制法与药量、剂型、服用时间、特殊服法、禁忌、记载书目朝代、备注等。根据《中华本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涉及中药进行名称标准化处理。经过数据处理后,把收录的古代抗衰老方剂530首,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平台管理”模块中的“方剂管理”,根据需要设计分析的项目录入系统,并由双人负责核对查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用软件内置的描述性统计、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即使用“频次统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统计功能,得出古代抗衰老方剂中所涉及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及潜在的新方组合。分析的结果通过网络可视化展示,直观展示药物间相互关系,提出核心药物组合,并构建新方。论文正文分为8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中医古籍”;“衰老”条目下“衰老释义”、“现代医学对衰老的定义”、“衰老的表现”、“衰老的机制”、“衰老征象的中医认识”;“抗衰老”;“抗衰老方剂”;其次,对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作以介绍。第二部分:对古代抗衰老方剂发展史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分析,包括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第四部分:研究结果(一):首先,对古代抗衰老方剂进行朝代分布统计,宋代抗衰老方剂数量最多,其次为明代;其次,分别对唐、宋、金元、明、清五个时期以及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进行药物频次、药味、药性、归经等统计分析,并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等方法分析此6部分抗衰老方剂的常用药物组合,并构建新方。归经:古代抗衰老方药归经均以五脏为主,归肾经频次高于其他四脏,唐代抗衰老方药归心经的比例高于后世其他朝代;自宋代以后脾胃归经比重逐渐增加,发展至清代时,抗衰老方剂药物脾胃归经之和已超越肾经。药性:古代抗衰老方药药性均以温平为主,寒性药物的使用也占相当比例,热性与凉性药物则较少使用。温性药自宋代开始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药味: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均以甘味为主,辅以苦辛,佐以少量酸、涩、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致性。高频药物: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主要涉及以下药类:利湿药、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安神药、开窍药、收敛固涩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解表药、清热药、化湿药、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其中补虚类药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清代,补虚药的使用发展至顶峰。第五部分:研究结果(二),分别对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前十味高频药茯苓、牛膝、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人参、菟丝子、肉苁蓉、山药、天冬等进行组方配伍规律分析。第六部分:抗衰老经典名方,即在中医古籍中反复出现,抗衰老功效记载明确,药物组成平和、安全、精炼的方剂,进行文献梳理。包括“茯苓人参散”、“琼玉膏”、“草还丹”、“还少丹”、“神仙不老丸”、“地仙丸”、“人参固本丸”、“八仙糕”、“延寿丹”及其类似方。第七部分:从古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药性、药味、高频药物、高频药组进行讨论。从方药的角度对“五脏虚损致衰”学说进行了印证。心主神明,调控生理,唐代对心神的关注,体现了当时医家对衰老诱发于心神失调的认同。肾主藏精,生命之根,历代抗衰老方药归经均以肾经为主,明确肾之盛衰对于衰老的主导作用。脾主运化,后天之本,清代抗衰老方药归脾胃经之和超越肾经的突破性发展,是自宋以后重视中焦脾胃思想经过长期发展的结果。古代抗衰老方药以甘温为主,辅以苦辛。甘温能补养形气;苦能坚阴补心;辛能温中行气、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开窍醒神;寒性药物可滋阴填精、清泄虚热。诸药配伍,阴阳互用,五味相济,热无偏热,寒无偏寒,温无聚温,凉无聚凉,得其中和,此古代抗衰老方剂制方之大旨也。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大多在《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具有“延年”、“耐老”、“不老”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均证明具有延缓衰老作用。从药物的使用来看,衰老的病机为五脏虚损为本,气血津液阴阳亏虚,伴有气涩血瘀、心神失养、寒湿内生、虚损滑脱等标证。药物选择以五脏同补、注重补肾养心健脾,兼用安神、活血、理气、祛痰、开窍、利水功效的药物。分别对高频药组人参-茯苓、人参-地黄-天冬(麦冬)、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山药-五味子-肉苁蓉、菟丝子-山药-茯苓-牛膝进行分析。第八部分:本研究基本明确了抗衰老方药的配伍规律,药物的选用和配伍以《神农本草经》为法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倾向性。古代抗衰老方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配伍而成,以发源于《黄帝内经》的衰老学说为指导,历经后世医家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从方药的角度对衰老学说进行了解析和梳理,并初步理清了其发展脉络。中医药抗衰老具有超前的主观意识,提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未衰之时即采取有效干涉,预防早衰发生和延缓衰老进程。本研究以探索抗衰老方剂的用药规律,为抗衰老新方的开发提供借鉴,为其以后发挥作用和缓、副作用小、适应多样性等优势铺平道路。通过防治老年疾病、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从而延缓衰老进程,实现“健康老龄化”。

王璐[5](2016)在《绞股蓝籽油抗肿瘤活性成分分析及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是除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以外,唯一含有人参皂苷的植物,享有“南方人参”的美誉。大量临床和药理研究表明,绞股蓝对多种疾病均具有治疗或预防作用,且长期服用不会产生毒副反应。近年来,绞股蓝作为药食同源的植物,在食品、保健品、医药等领域均获得了重要的开发与利用。陕西省平利县是我国最早研究与开发绞股蓝的地区,是绞股蓝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平利县绞股蓝及其相关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好的声誉,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绞股蓝产业的日益发展,开发具有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及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绞股蓝种子是大规模人工种植过程中的副产物,由于自然产量较低,长期以来仅用于绞股蓝的有性繁殖,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本课题组于2012年首次对绞股蓝种子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报道,发现其种子中含有大量α-桐酸,因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平利县绞股蓝规范化种植及繁育基地的工作人员经多年杂交选育,培育出绞股蓝四倍体优良品种,并通过人工改变雌雄栽培比例的方法,使绞股蓝种子的产量得到了极大提高,为绞股蓝种子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作为必要的理论依据,绞股蓝种子相关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延长绞股蓝产业链,扩展绞股蓝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课题组前期实验结果显示,绞股蓝种子中油脂含量较高,几乎可与油菜籽相媲美,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本研究旨在为绞股蓝籽油产品的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以平利县四倍体绞股蓝种子为实验材料,从绞股蓝籽油的基本属性、主要成分、提取工艺、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体内外抗氧化活性、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等方面展开研究。目前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四倍体绞股蓝种子中水分,灰分,总蛋白,总脂肪,粗纤维,还原糖,碳水化合物,总皂苷及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4.43%,2.83%,20.33%,48.55%,4.98%,0.22%,0.32%,4.55%,0.36%,其油脂含量约为48%,蛋白含量超过20%,是天然植物油脂与植物蛋白的优良来源。绞股蓝籽油外观澄清透亮,呈淡黄绿色,是一种优良的干性油,油脂酸值较低,含有大量低分子量的甘油三酯,不饱和度较高,易发生氧化变质,贮存的稳定性较差。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法提取的绞股蓝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4.37%,其中共轭亚麻酸含量占87.96%。α-桐酸为其标志性脂肪酸,因此绞股蓝籽油可成为共轭亚麻酸的天然来源。绞股蓝籽油含有大约1%的不皂化物,其中包括植醇、角鲨烯、生育酚及植物甾醇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2.响应曲面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绞股蓝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为43℃,萃取压力为32 MPa,萃取时间160 min。在此条件下,绞股蓝籽油的提取率达到35.96%。考察的三个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该响应面模型可用于预测和评估超临界CO2萃取绞股蓝籽油工艺的研究。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超临界CO2萃取的绞股蓝籽油品质更好,活性物质含量更高,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95.69%,共轭亚麻酸含量占88.17%。超临界CO2萃取法能够在保护油脂有效成分不受损失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提取率,是一种推荐的绞股蓝籽油的提取方法。3.依据卫生部颁发的《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与两项遗传毒性试验检测,初步判定绞股蓝籽油属实际无毒级,可进行下一步功能性食品或保健品开发的研究。4.以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与亚铁还原能力为指标,对绞股蓝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考察,结果显示,绞股蓝籽油具有不亚于茶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各项结果均呈现良好的剂量关系。相比于溶剂提取,超临界CO2萃取的绞股蓝籽油中可能含有更多抗氧化活性成分,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以自然衰老小鼠为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绞股蓝籽油对模型小鼠因衰老引起的体内总抗氧化能力下降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能够使血清中较高的AST与ALT水平有所下降,且不会引起TG含量的升高;肝脏组织中SOD活力升高,MDA积累量下降,T-AOC水平增强,GSH含量有所回升。因此绞股蓝籽油具有开发为抗氧化型保健油脂的潜力。5.绞股蓝籽油中甘油三酯、脂肪酸及不皂化物三种形式的活性成分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差异较大,绞股蓝籽油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基本不产生细胞毒性作用,绞股蓝籽油不皂化物对肿瘤细胞具有轻微的增殖抑制作用,相比于脂肪酸成分,细胞毒性较弱。绞股蓝籽油来源的脂肪酸成分对于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均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抑制细胞增殖,显着降低细胞存活率,是绞股蓝籽油发挥抗肿瘤功效的决定性成分,可用于抗肿瘤机制的研究。6.绞股蓝籽油脂肪酸在对白血病K562及U937细胞造成严重杀伤的剂量下,对正常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及脾脏淋巴细胞)的存活率几乎无任何影响。研究表明,绞股蓝籽油脂肪酸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包括:绞股蓝籽油脂肪酸能够引起肿瘤细胞DNA片段化程度增强,细胞膜表面结构受损,细胞膜流动性降低,质膜电位发生去极化,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活性氧生成量增加,进而导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最终引起细胞凋亡。绞股蓝籽油脂肪酸处理导致K562细胞中Bcl-2/Bax表达比例下降,同时增强剪切型Caspase-9,Caspase-3及PARP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色素C由线粒体向胞浆的释放,通过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信号途径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同时能够促进凋亡诱导因子AIF的释放,通过Caspase非依赖途径促进细胞凋亡。7.绞股蓝籽油脂肪酸对体外培养的S180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包括:通过上调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诱发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导致细胞膜受损、染色质凝集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最终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在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中,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通过治疗型和预防型两种给药方式对绞股蓝籽油的抗肿瘤作用进行了评估。在对正常小鼠无显着影响的给药剂量下,预防型给药方式更能发挥绞股蓝籽油抗肿瘤的功效,获得最大抑瘤率为69.11%的抗肿瘤效果。绞股蓝籽油能够引起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组织切片的形态学观察证明绞股蓝籽油对肿瘤组织产生了一定的杀伤作用,可能引发了组织细胞的凋亡。

房明东[6](2016)在《基于“肾—脑”相关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对新生大鼠HIBD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a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由于围生期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中枢神经异常症状[1],如意识障碍、惊厥、肌张力改变等,并且在治疗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目前国内外对HIE的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能量代谢障碍、氧自由基损伤、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机制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方面。治疗方面,在基本的“三支持”、“三对症”之上,除了传统的高压氧、亚低温、脑细胞代谢激活剂等疗法和药物治疗之外,神经营养因子、自由基清除剂、促红细胞生成素、干细胞移植疗法等新兴药物和疗法的研究正受到大家的青睐,但并未在临床广泛使用。中医药治疗HIE的报道日渐增多,也取得了一些疗效,比如丹参注射液、川芎嗪等有大量报道,证明其临床疗效。然而却日渐陷入“中药西用”的境地:多数的报道都是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HIE或者单纯依据中药药理指导临床,缺少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此外,将HIE病位限定于脑,也缺少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而中医“肾-脑”相关既有丰富理论支持,又有广泛临床实践,所以,本研究尝试用补肾代表方六味地黄汤以治疗西医学脑病HIE。研究目的跳出以往中医药研究HIE的思路和模式,基于中医学藏象学说中“肾与脑”的密切联系,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新生大鼠HIBD,观察其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不仅为中医“肾-脑”相关、上病下取等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医学治疗现代脑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模式。文献研究文献研究列举了与HIE相似的中医儿科病名,如胎弱、梦生,等等,对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进行阐述。进而认为这些胎病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胎内因素和外感因素。而内因是本,外因是标,所以补肾固本、填精益髓、调理内因,是治疗胎病的最佳手段。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源流、物质基础、经络联属、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五个方面充分论证了“肾-脑”相关的合理性。最后对于六味地黄汤的现代药理研究以及其治疗现代脑病的进展也进行了论述。实验研究实验一:健康SPF级7日龄SD大鼠88只,雌雄不限,体重15±2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56只,运用经典Rice-Vannucci模型方法进行常规造模处理;第二组32只,为实验对照组。第一组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两组,即HIBD模型组(A组,n=32)、六味地黄汤组(C组,n=24),实验对照组设为假手术组(B组,n=32)。A组和B组再随机分成4个亚组,每组分别在造模完成2h、Id、3d、7d进行动物处死。C组则随机分为3个亚组,分别在造模完成给药后1d、3d、7d进行动物处死。中药组灌胃量为0.3ml/10g体积,每天1次,连续灌胃7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密切观察各组大鼠行为能力变化情况。各组分别在预先设定时间点断头取脑,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实验二、实验三在分组、造模灌胃方法、处死时间上均同实验一。实验二在断头取脑之前采用股动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不同时间点样品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MDA, SOD, NSE)的水平。实验三则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测定脑组织中HIF-1α的基因表达情况。实验结果1.行为能力改变:造模过程中以及造模后都会出现很多行为能力的改变,尤其是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夹尾右旋,后期眼睑下垂、睁眼困难等改变具有特征性。假手术组无类似情况。药物组初期也有行为能力的改变,而后期逐渐消失2.HE染色:模型组病侧海马锥体细胞数量减少,排列紊乱,细胞核溶解、消失,细胞体变小,海马区域部分细胞可见水肿、空泡样变;假手术组也存在很轻微的病理改变,后期逐渐修复。药物组在初期的病理改变同模型组,后期逐渐恢复,与假手术组接近。3.NSE:模型组血清NSE水平2h即明显升高,且随时间逐渐升高,假手术组变化不明显,中药组则逐渐下降,与模型组相比,第3d、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MDA:模型组与假手术组MDA水平在2h无明显变化,1d时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而与假手术组接近,但在此后各时间点中药组与模型组差异不明显。5. SOD:SOD水平在2h无明显变化,而在1d、3d、7d时,模型组与中药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中药组SOD水平与假手术组接近。6. HIF-1 α:模型组HIF-1α的基因表达在2h即增强,1d时下降,随后又逐渐上升。与中药组相比,在3d、7d时具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组HIF-1α基因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接近。研究结论1. “肾-脑”相关,补肾治脑,具有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广泛的临床实践,这为六味地黄汤治疗治疗HIBD提供了理论支持。2.六味地黄汤能促进病变脑组织的修复,降低血清NSE浓度,提高脑组织SOD活性,并能下调HIF-1α的基因表达,对MDA含量也有一定的下调作用。3.六味地黄汤对新生大鼠HIBD损伤确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HIF-1α有关:通过提高SOD活性,降低MDA水平,然后通过二者对HIF-1α的调节机制从而下调HIF-1α的表达,保护缺氧缺血脑组织,促进受损神经元修复,降低血清NSE浓度。

楚生辉[7](2015)在《人参有效成分分析及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文中指出人参为多年生草本,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它的入药部位是根及根茎。具有多重功效,如大补元气、安神益智等。其药理作用非常广泛,如对中枢神经功能有兴奋与抑制的双重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等。吉林省是我国主要人参产区,但产地分布较多,品种亦较为多样。本论文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地点的人参中人参总皂苷含量及人参皂苷Rg5含量的变化;因其具有良好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研究了来源于《景岳全书》的人参复方——清心开窍方及其活性部位(总皂苷、总糖、总挥发油)、活性单体人参皂苷Rg5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得出如下结果。1.供试6个人参品种、5个地点的人参总皂苷含量基因型(品种)及基因型×环境互作差异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环境(地点)间差异不显着。6个人参品种的总皂苷含量范围为4.234%-4.722%,极差为0.478%;品种间人参总皂苷含量顺序为:二马牙>太极参>红参>圆脖>大马牙>白参,二马牙和太极参人参总皂苷含量较高;基因型×环境互作中,供试30个人参品种样品的总皂苷含量范围为5.357%-4.153%,极差为0.225%,平均值为4.489%。2号、11号、23号样品人参总皂苷含量均超过30个样品平均值的10%。供试的所有样品人参总皂苷含量均符合GB/T22533-2008《鲜园参分等质量》要求。2.人参皂苷Rg5含量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环境互作差异均达显着或极显着。供试6个人参品种的人参皂苷Rg5含量范围为3.219 mg/g-2.464 mg/g,极差为0.235mg/g;供试6个品种的人参皂苷Rg5含量排序为:红参>二马牙>太极参>大马牙>白参>圆脖,红参和二马牙人参皂苷Rg5含量较高;5个地点人参皂苷Rg5含量排序为:抚松市>临江市>敦化市>集安市>珲春市。基因型×环境互作中,供试30个人参样品的人参皂苷Rg5含量范围为3.378 mg/g-2.283mg/g,极差为0.324mg/g,平均值为2.683 mg/g。9号、3号和15号等8个样品人参皂苷Rg5含量超过3mg/g。3.在人参复方及其皂苷成分对Aβ25-35杏仁核注射诱导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凋亡信号转导分子、Aβ及βAPP表达试验中发现人参复方及其皂苷能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防治AD的机理可能是通过通过降低皮质、海马Caspase-3、Aβ及βAPP表达来实现。4.在人参复方及多糖成分对Aβ25-35杏仁核注射诱导AD大鼠脑组织凋亡信号转导分子Caspase-3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试验中发现人参复方及多糖成分能显着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的能力,认为可能是通过降低皮质、海马Bax、Caspase-3、βAPP表达发挥作用。5.在人参复方及总挥发油组分对Aβ25-35杏仁核注射诱导AD大鼠皮质区GFAP、Aβ、βAPP及IL-6表达试验中发现人参复方和挥发油组分能改善AD大鼠认知功能,与模型组比较,大鼠皮质区GFAP、Aβ、βAPP及IL-6表达水平显着降低。6.人参皂苷Rg5是人参总皂苷中一个主要活性单体,有利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在此研究中,证实了人参皂苷Rg5可以改善链脲佐菌素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神经炎症应答等。并且剂量依赖性的减少了STZ诱导AD模型大鼠大脑里炎症因子TNF-α、IL-β的水平。同时,人参皂苷Rg5显着降低了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增加了STZ诱导AD模型大鼠大脑皮质层和海马区的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另外在刚果红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验中。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g5可以减少Aβ沉积物,同时增强IGF-1和位于海马体、大脑皮层的BDNF的表达。此外,该实验还表明,人参皂苷Rg5能显着影响STZ诱导AD大鼠环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证明人参皂苷Rg5可改善STZ诱导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神经性炎症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不同品种、不同地点人参中人参总皂苷及人参皂苷Rg5含量差异显着,清心开窍方及人参皂苷Rg5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预防和治疗的有效药物。

王立杰[8](2015)在《调补心肾法对老年男性轻度认知损害患者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补心肾法对老年男性轻度认知损害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其具有代表性及具有内在联系的中医证候及指标群的变化,从而进一步验证中医药治疗轻度认知损害(M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而阐明调补心肾法作用的物质基础,从微观辨证的角度探讨轻度认知损害从心肾论治的本质。方法:以调补心肾法为主对老年男性轻度认知损害患者进行干预,采用随机分组,共观察6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进行随机单盲对照法临床试验。治疗组在给予既往存在疾病的治疗药物基础上,再予以调补心肾方口服,人参、生地、丹皮、三七、石菖蒲、远志选择中药免煎剂,每日1袋(深圳三九药业生产),干鹿茸每日1g研沫,温水冲至200ml,日2次分服。对照组只予以治疗既往存在疾病的药物,持续用药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血浆脑钠素(血浆BNP)、血清雌二醇(E2)、血清睾酮(T)的变化,验证调补心肾法治疗轻度认知损害的疗效,进一步阐明调补心肾法作用的物质基础,从微观辨证的角度探讨MCI从心肾论治的本质,揭示调补心肾法防治老年痴呆的科学内涵。结果:通过本课题证实了调补心肾法在改善老年男性认知损害方面疗效显着。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8.6%,优于对照组的7.1%(P<0.05)。治疗组能改善气短乏力、腰膝酸软、耳鸣、头晕、心悸、善恐易惊、面色少华、少寐等症状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心理学量表积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患者血浆BNP、血清E2、T水平,治疗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降低、血清E2、T水平提高(P<0.05)。结论:依据调补心肾法确立的调补心肾方可以通过调节血浆BNP、血清E2、血清T的水平,达到益心气、补肾精的作用,从微观辨证角度验证了调补心肾方治疗轻度认知损害的有效性,为防治老年性痴呆提供了新思路。

管孝鞠,袁伯俊[9](1997)在《中药促智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老年人口增多,且老年性痴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故促智药的研究将成为近十年内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简述了银杏叶、草苁蓉、石菖蒲、党参、人参。芍药、葛根等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的健脑益智作用。

李贵海,王永卫,周恩萍[10](1995)在《复方桑椹健脑冲剂对实验性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 D-半乳糖所致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观察复方桑椹健脑冲剂对衰老动物学习功能的影响。结果:复方桑椹健脑冲剂可明显提高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降低脑组织中过氧化脂质含量和 B 型单胺氧化酶活性。证明复方桑椹健脑冲剂具有拮抗衰老而引起的学习记忆衰退和脑老化的作用。

二、复方桑椹健脑冲剂对实验性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桑椹健脑冲剂对实验性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益智颗粒对Aβ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凋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复方益智颗粒不同馏分对Aβ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第一节 不同造模方法下益智颗粒馏分对Aβ致PC12细胞损伤的增殖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小结
    第二节 不同剂量下益智颗粒馏分对Aβ致PC12、SH-SY5Y细胞损伤的增殖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小结
第二章 益智颗粒馏分F4、F5对Aβ致PC12细胞损伤的细胞周期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小结
第三章 益智颗粒馏分F4、F5对Aβ致PC12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第一节 益智颗粒馏分F4、F5对Aβ导致PC12细胞凋亡Caspase-3、Caspase-9、Bax和抗凋亡蛋白Bcl-2影响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小结
    第二节 益智颗粒馏分F4、F5对Aβ导致PC12细胞凋亡蛋白 Caspase-12、葡萄糖调节蛋白 GRP78、GRP94和转录因子DDIT3表达影响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小结
全文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中英文略缩词表
综述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ntervening Effects of Active Components of Chinese Herbs on Aβ - induced Injury of Neural Cells
    References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探讨补肾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百名医家补肾法应用研究的意义
        1.1.2 百名中医临床家简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整理法
        1.2.2 理论研究法
        1.2.3 案例分析法
2 百名中医临床家应用补肾法的疾病谱研究
    2.1 补肾法的内涵探讨
        2.1.1 中医肾之内涵
        2.1.2 补肾法的内涵
    2.2 补肾法的分类
        2.2.1 滋养肾阴法
        2.2.2 温补肾阳法
        2.2.3 补肾精气法
        2.2.4 其他
    2.3 百名中医临床家应用补肾法的疾病谱分析
        2.3.1 补肾应当分男女,生理规律紧相依
        2.3.2 五脏均可从肾论,功能互用不可分
        2.3.3 经络形体官窍疾,疑难补肾不相离
    2.4 小结
3 百名中医临床家应用补肾法的案例分析
    3.1 补肾法在妇科男科中的医案举例
        3.1.1 崩漏不孕当补肾,气血足畅立本根
        3.1.2 遗泄不育有良法,补肾精足效堪夸
    3.2 补肾法论治内科诸疾之治疗验案
        3.2.1 慢性肾炎不离肾,补之水湿亦能清
        3.2.2 证见眩晕及中风,阴平阳秘补肾功
        3.2.3 心失所养悸不宁,水火相济补肾行
        3.2.4 泄泻尿浊脾失运,补肾可通先后天
        3.2.5 哮喘日久损下元,补肾可使金水生
    3.3 补肾法治疗经络疑难疾患之实例
        3.3.1 痿证痹证补肾宜,精足络通形乃治
        3.3.2 再障消渴白血病,益肾固本法可依
        3.3.3 骨髓骨肉癌瘤现,补肾大法可堪任
    3.4 小结
4 百名中医临床家对补肾法的专门论述
    4.1 补肾法理论阐述
        4.1.1 补肾古今效可验,药不如食年寿延
        4.1.2 阴阳互依根中求,补肾年老神志清
        4.1.3 冲任天癸根于肾,补源妇人诸疾调
    4.2 补肾法临床证治
        4.2.1 先天后天互相依,脾胃可于补肾求
        4.2.2 五官精气出于肾,调治九窍法补肾
        4.2.3 经带胎产肾中求,妇科补肾常法有
        4.2.4 癌症亦可从肾论,骨病皮疾益肾循
    4.3 补肾方药运用
        4.3.1 九龙消水杜仲温,慢性肾炎可补肾
        4.3.2 枸杞芡实桑螵蛸,六味菟丝补肾调
        4.3.3 “无价”滋肾与安肾,杞菊加味活法补
    4.4 小结
5 讨论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党参提取物改善机体功能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党参的药用价值
    1.2 党参的研究现状
        1.2.1 党参不同成分提取物的研究
        1.2.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2.3 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1.2.4 对衰老的影响
        1.2.5 对血液的影响
    1.3 党参制剂及临床应用
    1.4 党参的保健与应用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和药品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试剂的配备
        2.2.2 党参不同提取物改善小鼠记忆功能实验
        2.2.3 党参提取物增强小鼠胃肠功能实验
        2.2.4 党参提取物提高小鼠造血能力实验
        2.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党参不同提取物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3.2 党参不同提取物对小鼠被动回避记忆能力的影响
    3.3 党参不同提取物对小鼠血清GSH-PX、MDA和 SOD水平的影响
    3.4 党参提取物对小鼠小肠推进率和胃内色素相对残留率的影响
    3.5 党参提取物对小鼠血清中GAS和 MTL水平的影响
    3.6 党参提取物对慢性失血性血虚小鼠红细胞的影响
    3.7 党参提取物对慢性失血性血虚小鼠血红蛋白的影响
    3.8 党参提取物对慢性失血性血虚小鼠红细胞比容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抗衰老方剂研究进展
1 前言
    1.1 相关概念
        1.1.1 中医古籍
        1.1.2 衰老
        1.1.2.1 衰老释义
        1.1.2.2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定义
        1.1.2.3 衰老的表现
        1.1.2.4 衰老的机制
        1.1.2.5 衰老征象的中医认识
        1.1.3 抗衰老
        1.1.4 抗衰老方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对象
2 古代抗衰老方剂发展史
    2.1 抗衰老方剂的起源
    2.2 抗衰老方剂的初始发展时期
    2.3 抗衰老方剂发展的成熟时期
    2.4 抗衰老方剂发展的鼎盛时期
    2.5 抗衰老方剂发展的缓慢时期
3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分析
    3.1 资料搜集
        3.1.1 古代抗衰老方剂的界定
        3.1.2 古代抗衰老方剂的来源
        3.1.3 古代抗衰老方剂的选取
    3.2 资料整理与分析
        3.2.1 资料整理
        3.2.2 数据准备
        3.2.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一)
    4.1 古代抗衰老方剂朝代分布
        4.1.1 古代抗衰老方剂分布表
        4.1.2 小结
    4.2 唐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4.2.1 药物频次
        4.2.2 唐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2.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2.5 小结
    4.3 宋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4.3.1 药物频次
        4.3.2 宋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3.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3.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3.5 小结
    4.4 金元抗衰老方剂分析
        4.4.1 药物频次
        4.4.2 金元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4.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4.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4.5 小结
    4.5 明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4.5.1 药物频次
        4.5.2 明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5.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5.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5.5 小结
    4.6 清代抗衰老方剂分析
        4.6.1 药物频次
        4.6.2 清代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6.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6.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6.5 小结
    4.7 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分析
        4.7.1 药物频次
        4.7.2 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药物归经及性味分布
        4.7.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4.7.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4.7.5 小结
5 研究结果(二)
    5.1 含茯苓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1.1 含茯苓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1.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1.3 小结
    5.2 含牛膝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2.1 含牛膝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2.4 小结
    5.3 含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3.1 含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3.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3.3 小结
    5.4 含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4.1 含熟地黄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4.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4.3 小结
    5.5 含枸杞子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5.1 含枸杞子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5.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5.3 小结
    5.6 含人参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6.1 含人参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6.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6.3 小结
    5.7 含菟丝子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7.1 含菟丝子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7.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7.3 小结
    5.8 含肉苁蓉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8.1 含肉苁蓉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8.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8.3 小结
    5.9 含山药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9.1 含山药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9.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9.3 小结
    5.10 含天冬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
        5.10.1 含天冬古代抗衰老方剂药味个数折线图
        5.10.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5.10.3 小结
6 抗衰老经典名方
    6.1 茯苓人参散
    6.2 琼玉膏
    6.3 草还丹
    6.4 还少丹
    6.5 神仙不老丸
    6.6 地仙丸(方)
    6.7 人参固本丸
    6.8 八仙糕
    6.9 延寿丹
7 讨论
    7.1 古代抗衰老方药归经
        7.1.1 心主神明,调控生理
        7.1.2 肾主藏精,生命之根
        7.1.3 脾主运化,后天之本
        7.1.4 五脏坚固,长寿之本
    7.2 古代抗衰老方药药性
    7.3 古代抗衰老方药药味
        7.3.1 甘味
        7.3.2 辛味
        7.3.3 苦味
    7.4 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1 唐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2 宋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3 金元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4 明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5 清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4.6 古代总体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物
    7.5 古代抗衰老方剂高频药组
        7.5.1 人参-茯苓
        7.5.2 人参-地黄-天冬(麦冬)
        7.5.3 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
        7.5.4 山药-五味子-肉苁蓉
        7.5.5 菟丝子-山药-茯苓-牛膝
8 总结
本文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简介
    附录2: 数据库介绍
    附录3: 中药名称标准化处理表
    附录4: 古代抗衰老方剂来源书目
    附录5: 历代抗衰老方剂举隅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5)绞股蓝籽油抗肿瘤活性成分分析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绞股蓝研究概述
        1.1.1 绞股蓝种质资源研究
        1.1.2 绞股蓝药用研究历史
        1.1.3 绞股蓝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
        1.1.4 绞股蓝药理作用的研究
    1.2 绞股蓝种子的研究进展
    1.3 功能性油脂提取技术的研究
    1.4 功能性植物油脂的研究进展
        1.4.1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活性
        1.4.2 非脂肪酸类活性成分的生理活性
        1.4.3 代表性功能性植物油脂的研究及应用
    1.5 共轭亚麻酸的研究进展
        1.5.1 共轭亚麻酸简介
        1.5.2 共轭亚麻酸的来源及制备
        1.5.3 共轭亚麻酸的稳定性
        1.5.4 共轭亚麻酸的生理功能
    1.6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7 参考文献
第2章 绞股蓝籽油基本属性及主要成分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绞股蓝种子预处理
        2.2.4 绞股蓝种子主要成分分析
        2.2.5 油脂的快速提取
        2.2.6 油脂特征常数分析
        2.2.7 总脂肪酸含量测定
        2.2.8 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
        2.2.9 甘油三酯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2.2.10 挥发性成分分析
        2.2.11 不皂化物成分分析
        2.2.1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13 热重-差热(TG-DTA)分析
        2.2.1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绞股蓝种子主要组成成分分析
        2.3.2 绞股蓝籽油理化常数测定
        2.3.3 绞股蓝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2.3.4 绞股蓝籽油甘油三酯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
        2.3.5 绞股蓝籽油挥发性成分分析
        2.3.6 绞股蓝籽油不皂化物成分分析
        2.3.7 绞股蓝籽油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8 绞股蓝籽油热重-差热(TG-DTA)分析
        2.3.9 讨论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3章 绞股蓝籽油提取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油脂的提取
        3.2.4 实验设计
        3.2.5 绞股蓝籽油提取率的计算
        3.2.6 绞股蓝种子粉表面微观结构的观察
        3.2.7 绞股蓝籽油理化常数的比较
        3.2.8 绞股蓝籽油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3.2.9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运行结果
        3.3.3 响应面二次回归模型拟合及方差分析
        3.3.4 各参数的交互作用
        3.3.5 最佳萃取工艺的验证试验
        3.3.6 不同提取方法对绞股蓝种子粉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3.3.7 不同提取方法对绞股蓝籽油理化常数的影响
        3.3.8 不同提取方法对绞股蓝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3.9 讨论
    3.4 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4章 绞股蓝籽油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4.2.4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4.2.5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急性毒性试验
        4.3.2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4.3.3 精子畸形试验
        4.3.4 讨论
    4.4 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5章 绞股蓝籽油体内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仪器设备
        5.2.3 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试验
        5.2.4 体内抗氧化活性评价试验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绞股蓝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5.3.2 绞股蓝籽油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5.3.3 绞股蓝籽油亚铁还原能力的测定
        5.3.4 绞股蓝籽油对衰老小鼠体重的影响
        5.3.5 绞股蓝籽油对衰老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3.6 绞股蓝籽油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3.7 绞股蓝籽油对小鼠肝脏抗氧化活性指标的影响
        5.3.8 讨论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6章 绞股蓝籽油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肿瘤细胞来源及培养
        6.2.3 试剂配制
        6.2.4 仪器设备
        6.2.5 细胞分组及加药处理
        6.2.6 正常细胞的分离及制备
        6.2.7 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6.2.8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6.2.9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GPSO对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6.3.2 GPFA对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6.3.3 GPUSM对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6.3.4 讨论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7章 绞股蓝籽油脂肪酸杀伤肿瘤细胞作用机制探讨
    7.1 前言
    7.2 材料和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肿瘤细胞来源及培养
        7.2.3 试剂配制
        7.2.4 仪器设备
        7.2.5 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
        7.2.6 彗星电泳检测细胞DNA损伤
        7.2.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的片段化
        7.2.8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
        7.2.9 荧光偏振法检测细胞膜流动性
        7.2.10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质膜通透性
        7.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质膜电位
        7.2.1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7.2.13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检测
        7.2.14 细胞内谷胱甘肽及丙二醛含量的检测
        7.2.15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7.2.16 细胞凋亡率的检测(Annexin V-PE/7-AAD试验)
        7.2.17 免疫荧光观察凋亡相关因子的定位变化
        7.2.18 免疫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
        7.2.19 活性氧抑制剂实验
        7.2.20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GPFA对白血病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7.3.2 GPFA对白血病细胞形态及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7.3.3 GPFA对K562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7.3.4 GPFA对U937细胞DNA片段化的影响
        7.3.5 GPFA对U937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
        7.3.6 GPFA对K562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7.3.7 GPFA对K562细胞质膜电位及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7.3.8 GPFA对K562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7.3.9 GPFA对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7.3.10 GPFA对K56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7.3.11 GPFA对K56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7.3.12 活性氧抑制剂实验结果
        7.3.1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7.5 参考文献
第8章 绞股蓝籽油对S180细胞离体及在体抗肿瘤作用研究
    8.1 前言
    8.2 材料和方法
        8.2.1 实验材料
        8.2.2 试剂配制
        8.2.3 仪器设备
        8.2.4 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检测
        8.2.5 S180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8.2.6 实验分组及给药处理
        8.2.7 血清或组织中生化指标测定
        8.2.8 肿瘤组织形态学观察
        8.2.9 TUNEL试验
        8.2.10 数据分析
    8.3 结果与讨论
        8.3.1 GPFA对S180细胞形态及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8.3.2 GPFA对S180细胞DNA片段化的影响
        8.3.3 GPFA对S180细胞质膜通透性及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
        8.3.4 GPFA对S180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8.3.5 GPFA对S180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8.3.6 GPFA对S180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8.3.7 活性氧抑制剂实验
        8.3.8 治疗型抗肿瘤实验结果
        8.3.9 预防型抗肿瘤实验结果
        8.3.10 GPSO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8.3.11 GPSO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形态学影响
        8.3.12 GPSO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8.3.13 讨论
    8.4 本章小结
    8.5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基于“肾—脑”相关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对新生大鼠HIBD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HIE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HIE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度
        1.3.1 国际诊断标准
        1.3.2 国内诊断标准
        1.3.3 临床分度
        1.4 HIE的发病机制
        1.4.1 能量代谢障碍
        1.4.2 氧自由基损伤
        1.4.3 钙离子超载
        1.4.4 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
        1.4.5 细胞凋亡
        1.4.6 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的作用
        1.4.7 一氧化氮(NO)的作用
        1.5 HIE的治疗现状
        1.5.1 基础治疗:三支持和三对症
        1.5.2 其他疗法
        1.5.3 小结
    2. 中医药对HIE的认识及治疗
        2.1 与HIE相似的中医病名
        2.1.1 胎怯、胎弱
        2.1.2 不啼、梦生、草迷、闷脐生
        2.1.3 胎惊、胎搐
        2.1.4 五软五迟
        2.1.5 小结
        2.2 中医药治疗HIE的现状
        2.2.1 单味中药提取物
        2.2.2 中药复方制剂
        2.2.3 推拿
        2.2.4 针刺
        2.2.5 小结
        2.2.6 中医药治疗HIE的研究展望
    3. 中医“肾-脑”相关性研究
        3.1 “肾-脑”相关的历史源流
        3.2 “肾-脑”相关的物质基础
        3.3 “肾-脑”相关的经络联属
        3.4 “肾-脑”相关的临床研究
        3.5 “肾-脑”相关的实验研究
        3.6 小结
    4. 六味地黄汤与现代脑病的研究
        4.1 六味地黄汤简介
        4.2 六味地黄汤治疗脑病的现代药理学基础
        4.3 六味地黄汤治疗现代脑病的研究
        4.4 小结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实验一 SD新生大鼠HIBD模型的制备、鉴定以及药物对其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HIBD动物实验模型制作
        3.2 造模后处理
        3.3 灌胃
        3.4 标本提取
        3.5 HE染色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动物行为学观察
        4.2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
        5. 讨论
    实验二 六味地黄汤对新生大鼠HIBD后NSE、MDA、SOD的影响
        1. 前言
        1.1 氧自由基损伤与新生大鼠HIBD
        1.2 MDA、SOD与新生大鼠HIBD
        1.3 NSE与新生大鼠HIBD
        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动物造模、灌胃及标本采取
        3.2 Elisa法检测MDA、SOD、NSE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
        4.1 血清NSE值
        4.2 脑组织匀浆MDA、SOD值
        5. 讨论
        5.1 NSE实验结果讨论
        5.2 MDA、SOD实验结果讨论
    实验三 六味地黄汤对新生大鼠HIBD后HIF-1α的影响
        1. 前言
        1.1 HIF-1α对HIF-1的作用
        1.2 常氧和缺氧对HIF-1α稳定性的影响
        1.3 HIF-1α对新生大鼠HIBD的双重作用
        1.4 抗氧化剂对HIF-1α表达的影响
        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动物造模、灌胃及标本采取
        3.2 RT-PCR法检测HIF-1α实验步骤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综合分析讨论
        6.1 思考:HIF-1α对HIBD是保护作用还是损伤作用?
        6.2 发现:HIF-1α在HIBD中的双相表达及作用
        6.3 推测:六味地黄汤调节HIF-1α表达的机制
结论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综述 HIF-1a在HIE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人参有效成分分析及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人参的研究
        1.1 人参的研究现状
        1.2 人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征及中医对其的认识
    3 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主要作用环节的研究
        3.1 以Aβ 为作用环节的中药及其复方治疗AD的研究
        3.2 抗Tau蛋白磷酸化为特点的中药及其复方研究
        3.3 抗自由基损伤作用的中药及其复方治疗AD的研究
        3.4 提高胆碱能神经功能作用为环节的中药及其复方研究
        3.5 以拮抗钙超载作用为环节的中药及其复方研究
        3.6 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中药及其复方研究
        3.7 减弱兴奋性氨基酸作用的中药及其复方治疗AD的研究
    4 人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4.1 AD的发病机制
        4.2 人参治疗的作用机制
    5 中药有效成分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理研究
        5.1 对拟痴呆模型动物学习记忆的影响
        5.2 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
        5.3 对自由基损伤的影响
        5.4 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5.5 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5.6 对Aβ 蛋白形成的影响
    6 人参皂苷干预AD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6.1 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6.2 增加突触可塑性和突触传递的效能
        6.3 干扰 β-淀粉蛋白形成和沉积
        6.4 抑制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
        6.5 雌激素样作用
        6.6 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7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究进展
    8 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9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基因型和环境对人参主要有效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品种、不同地点人参总皂苷含量分析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精密度实验
        2.2 稳定性实验
        2.3 重复性实验
        2.4 回收率实验
        2.5 样品中人参总皂苷测定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不同品种、不同地点人参皂苷Rg5含量分析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性关系考察
        2.2 精密度实验
        2.3 重复性实验
        2.4 稳定性实验
        2.5 加样回收率实验
        2.6 样品的测定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人参复方皂苷组分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探索能力比较
        2.2 大鼠大脑皮层与海马区Caspase-3、Aβ 及 βAPP表达水平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人参复方多糖组分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探索能力比较
        2.2 大鼠大脑皮层与海马区Bax、Bcl-2 表达水平比较
        2.3 大鼠大脑皮层与海马区Caspase-3、βAPP表达水平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人参复方挥发油组分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行为学检测结果
        2.2 大鼠大脑皮质区GFAP及IL-6 表达水平比较
        2.3 大鼠皮质区Aβ、βAPP表达水平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人参皂苷Rg5对AD模型大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避暗实验
        2.2 水迷宫实验
        2.3 人参皂苷Rg5对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和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
        2.4 人参皂苷Rg5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海马回和大脑皮层中表达的影响
        2.5 人参皂苷Rg5对海马回和大脑皮层中的 β-淀粉样蛋白积聚的影响
        2.6 人参皂苷Rg5对TNF-α 和IL-1β 的影响
        2.7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试人参皂苷Rg5对AD大鼠环氧合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8)调补心肾法对老年男性轻度认知损害患者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一 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研究进展
    二 轻度认知损害的西医研究进展
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疗效评定标准
    4. 研究方法
    5. 伦理学要求和知情同意
    6.临床资料分析
    7.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简易智能量表(MMSE)
附表 2: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附表 3: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
附表 4: 心肾不交证症状积分标准表

四、复方桑椹健脑冲剂对实验性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益智颗粒对Aβ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凋亡机制研究[D]. 吴航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2]基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探讨补肾法的应用研究[D]. 苏登高.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3]党参提取物改善机体功能作用的研究[D]. 葛斌. 吉林大学, 2019(11)
  • [4]古代抗衰老方剂用药规律研究[D]. 张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5]绞股蓝籽油抗肿瘤活性成分分析及生物学功能研究[D]. 王璐.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4)
  • [6]基于“肾—脑”相关理论探讨六味地黄汤对新生大鼠HIBD的作用机制研究[D]. 房明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人参有效成分分析及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D]. 楚生辉.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2)
  • [8]调补心肾法对老年男性轻度认知损害患者干预作用的研究[D]. 王立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5(04)
  • [9]中药促智药研究进展[J]. 管孝鞠,袁伯俊.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997(01)
  • [10]复方桑椹健脑冲剂对实验性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J]. 李贵海,王永卫,周恩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S1)

标签:;  ;  ;  ;  ;  

复方桑葚健脑颗粒对实验性衰老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