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钞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的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沈治钧[1](2021)在《有正书局石印《红楼梦》底本来历小辨》文中指出关于上海有正书局石印《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底本即戚蓼生序本之来历,学界主要有俞明震、夏曾佑两说。俞说出自黄乃秋、王瀣、陈寅恪、俞大纲、俞大维,采信者较多;夏说出自吴则虞,采信者甚少。俞说尚存明显破绽,不可执迷。包天笑证词实际上排斥俞夏两说。有正底本即张开模藏本,无可置疑。兹据《申报》美查启事及《汪康年师友书札》中王存善函一通、夏曾佑函四通,考证有正底本来自夏曾佑,方式为狄葆贤先租后买。狄氏一开始便道出了实情。夏曾佑拥有过一部《石头记》旧抄本,购置时间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夏秋之际,有案可稽,有据可循。有正底本清季递藏源流为张开模→王存善→汪康年→夏曾佑→狄葆贤。
刘伟[2](2021)在《“四象桥本”《红楼梦》残存曹雪芹旧稿文字考论》文中研究指明吴克岐记录于《犬窝谭红》中的"四象桥本"《红楼梦》保留了大量独有的异文,因此本今已不存,而所录异文无从查考,以至于学界对其真伪存有争论。本文打破一般的版本文字优劣比较的方式,从《红楼梦》的成书视角出发,联系清代有关史实和作者创作风格,对其中独有的异文进行分析,推断出"四象桥本"含有曹雪芹初稿中的部分文字信息,这一版本的真实性当不容置疑,并非出于吴氏臆造。
温庆新[3](2021)在《版本形态与《红楼梦》现代读者的阅读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楼梦》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版本形态。这些版本形态对现代读者阅读接受的影响不一,以至于现代读者基于自身的阅读体验进行差异化的版本对读,藉此展现读者个体有关《红楼梦》各种版本形态的差异性观感。由于《红楼梦》各种版本形态的文本差异,现代读者强调自身代入《红楼梦》文本的精神体验的同时,尤为注意一百二十回本与八十回本、各种"评点本"文本内容与相关评语的细节性比较,以便通过文献比勘建构现代大众文化诉求的实践方式。同时,现代读者从文学审美价值的普适性角度肯定《红楼梦》受现代社会认可的文化空间,有效获取了相应的审美体验。此类阅读现象有助于探讨《红楼梦》现代接受的若干细节与读者品读时的典型心态。
苗怀明[4](2019)在《二十世纪上半期新红学的完成与总结——记周汝昌和他的《红楼梦新证》》文中研究表明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红学新文献的不断发现和积累使红学研究在胡适、俞平伯等人的基础上大大向前推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新发现重要红学文献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整合,对各种问题重新进行审视和总结,成为新红学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学术使命是由年轻学人周汝昌完成的。他在胡适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红楼梦新证》一书。该书对前三十年间新发现红学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辨析,发展并完善了新红学的主要观点。无可讳言,该书将新红学原有的一些缺陷继承和保留下来,将新红学的自传说发挥到极致,把作者的家世生平和小说的人物、情节完全对应,将小说当成了史书,较之胡适走得更远。
王丽耘,胡燕琴[5](2017)在《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文中认为本文以霍克思《红楼梦》译本诸多参考底本为研讨对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引入霍克思《红楼梦》藏书(见存于威尔士国家图书馆的《霍克思文库》),比照霍克思《〈红楼梦〉英译笔记》和霍克思关于英译底本的说明文字(译本序、期刊论文、信函、访谈录),厘清霍译《红楼梦》前八十回所参考底本的确切数量,辨析确定诸本的具体版本信息,进而对霍译底本这一基础但却尚无定论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回答。
杜志军[6](2017)在《吴克岐与《红楼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活在清末民初的盱眙人吴克岐,终其一生痴迷《红楼梦》,他收藏辑录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及相关研究着述,辑成红学主题的《忏玉楼丛书》,并撰写颇具史料价值的丛书提要;他以戚本为依据对《增评补图石头记》进行了逐回逐句的"正误"勘校,并先后假借购得残钞本,对通行本《增评补图石头记》的回目及内文作了至少两次通部的文字修改,成其《红楼梦正误补》和《庚午老人修改本红楼梦》。吴克岐还以《红楼梦》为材料库,撰写了红楼主题的谜话着作。他对《红楼梦》的作者、后四十回探佚、索隐派及考证派红学亦多所关注。吴克岐见证了红学史上新旧红学交汇期的辉煌,其红学着述,也为我们勾画了晚清民国红学百花园的生动图景。
洪涛[7](2016)在《《红楼梦》文献学中的优劣和真伪观念——论第六十七回与“雪芹真笔”疑案》文中认为《红楼梦》文献学的目的是追溯该书的成书过程和版本源流。这要求研究者采取客观的态度,作出尽量接近于客观实际的结论。实际上,文献研究受制于文献以外的众多因素。本文审视文献学领域的各种因素,着重分析《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衍生的疑案:此回存世文稿有繁有简,学者因应繁简谈到真伪问题,核心观念是"雪芹真笔";讨论了优劣与真伪之辨、繁简二系的关系、新校注本的底本取舍和红学名家的见解。从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文献研究中的一些内在逻辑,也可以了解文献学领域中作者功能(author-function)与文献辨伪之间的关系。
陈传坤[8](2014)在《《红楼梦》版本“二元论”诠考——以第五回“悲金悼玉”与第二十二回宝黛钗谜诗为中心》文中认为文章从胡适生前面对罕觏之涉红资料——永忠"吊雪芹三绝句"秘而不宣为切入口,重考《红楼梦》在早期传播史上即存在版本"二元论"现象,即初期流布已有《红》系本和《石》系本两种本子:前者为雪芹家传本,题签曰《红楼梦》,以甲辰本、程本为代表;后者为脂砚们圈内传阅本,题签曰《石头记》,以甲戌本、庚辰本、戚序本等脂本为代表。现存《石》系本即所谓脂本,因传播频繁、燕石莫辨、残阙不一而讹误衍夺甚夥,亦有因脂砚们不甚了解《红楼梦》主旨和雪芹命意而自以为是的篡改和歪曲。有鉴于此,以第五回"悲金悼玉"、第二十二回宝黛钗谜诗为中心,以第十八回、二十一回、二十八回等异文为佐证,考辨《红》系本乃雪芹家藏原本,许多异文并非源自脂本,而是自成系统,进而揭橥两系本隔如参商,在钗黛形象塑造方面爱憎迥别,右钗右黛亦轩格不入,论辩雪芹笔锋含蓄蕴藉,虽以一字之褒贬而春秋大义在焉。
王军明[9](2014)在《清代小说序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代小说序跋始于汉,终于清。清代小说序跋既是古代小说序跋的终结者,同时也是古代小说序跋的高潮,有着不同于前代的诸多特点。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以清代小说序跋产生的环境为对象,论述清代小说序跋产生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政治环境宽松与和缓的交替,既给了小说以一定的发展与传播空间,同时又时时警惕小说在色情和暴力的道路上滑行太远。文化的多元既给了小说家言情的免责权,同时也给了序跋者以理来评判和规范小说创作的责权。第二章从小说序跋与小说传播关系入手,首先论述了通俗小说传播的路径,序跋者对于刊本价格的关注清楚地说明了通俗小说的消费已成为中上层文人的专利,经济压力使得一般读者只能通过租赁或借阅的方式来完成对通俗小说的阅读;同时,通俗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也对文化精英阶层产生吸引力,叙事的多元化留住了不同的审美体验者。通俗小说序跋关注创作真实和创作手法的“似而不似”、“似谲而正,似则而淫”,体现出鲜明的文人趣味。其次论述了文言小说集的传播与小说序跋的关系。张潮在序言中强调了选材的幽奇和感愤的抒发。郑澍若的序言则首重道统,而黄承增在强调传奇小说题材的“奇”、“真”、‘雅”、“工”的内在审美元素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小说开拓心胸,涤烦祛倦的社会功用。最后,清人小说序跋表现出来较强的宣传意味,借助对小说具体内容的概要性交代、创作主旨的揭橥、创作过程与动机的揭秘、版本源流的勾勒、创作理念的探求以及接受效果的宣扬,进而达到吸引受众,并刺激购买的目的。但也有部分清代小说序跋表现出来的广告意识较弱,具体表现在:部分序跋和小说自身的宣传没有关联;封面或回前的识语在直接或间接地为小说营销造势:序跋明确传达着对小说文本的负面评价;部分小说没有序跋。第三章主要考评小说序跋者与作者的关系。文言小说序跋中多次提及其采风俗,资谈尘,拓胸襟,开无限文心的艺术功用,因而文言小说得到文人的广泛接受,达官贵宦参与到文言小说的创作和小说序跋的写作之中,不仅在序跋中有对作者或序跋者身份的介绍,更喋喋不休地述说二人的交往史以及高情厚谊,二者关系大体清楚;而清代通俗小说虽然也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虽然在社会接受土也荻得了较高的认可.但由于作者多为社会中下层文人,且经济状况堪忧,社会交往面不够宽广,所以序跋者多为作家本人。即使由其他人作序,也多为佚名,有笔名的大多也付之阙如。通俗小说中的自序占到了全部序跋的一半比重。作为自序,作者对于自己的创作过程、创作动机自可言之凿凿,取信于读者,而为其他类型的序跋者所无法取代。其他人包括小说作者的师友、朋友,或为校刊者、书坊主。序跋者如果是作者的师友故旧,则多从接受效果来为作者站台呼吁。序跋者如果是小说的校刊者,则多从版本的角度对作品予以介绍或介绍序跋者的小说观。也有的通俗小说的序跋者只是一个读者,和作者毫无关联,则会介绍自己和小说的因缘。文言小说作者和序跋者的关系较通俗小说为单纯,序跋基本上就只是自序和亲朋故旧的序跋两种,像赵起杲这样的序跋者在文言小说中并不多见。第四章则从小说序跋入手来透视小说读者的身份。透过对通俗小说序跋者身份的梳理,雄辩地论证了清代通俗小说的读者对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涵盖。文言小说的读者相对较窄,似仅限于文人这一社会阶层,因为文言小说大多故事性不强,且叙事简清洗练,语言古奥,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和相当的文学素养,则近乎嚼蜡。即使有些故事性,像《儒林外史》,又由于小说题材和下层读者生活的陌生感,而不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清代读者的不良阅读趣味得到满足,清代小说存在着严重的淫亵问题,类似的叙事要素的添加有迎合读者不良审美趣味的嫌疑,从社会担当的角度来考察,小说作者和书坊主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清代小说序跋者多能从正面对读者加以引导,而不完全为了市场的占有度,为了商业的利润。清代小说序跋文人化倾向日益明显,表现出对婉曲叙事风格的偏爱,强调意在言外,追求弦外之音、微言大义,反对径情直叙,一览无余。在叙事上强调人奇、事奇、手法奇。文学精神上表现为对道统的坚守第五章则重在讲述清代小说序跋中涉及到的小说理论。清人的小说序跋中提及“奇”的有四十多篇,可见“奇”作为清代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所言非虚,如果说明代及清初的小说在追求着事奇,人奇的话,到了清代中后期,“奇而不奇’的理论被推出,使得清代小说理论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虚实之争虽是明代的老话题,但不同于明代对虚构的赞许,清代更偏向于选材真实、言皆有据,虽然赞成虚构的在整个清代也有一定的市场。
张扬[10](2012)在《胡适与古典小说研究》文中指出胡适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一代宗师,是用先进科学的、中西方结合的学术理念和方法进行小说研究的先行者,也是推动中国的学术研究发生巨大变革的领头人之一。对于他小说考证的学术、文化、社会意义,已有不少论着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但还只是被发掘出了很小的一部分,也缺乏足够全面而深入的整体性阐释,因此对这一方面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书连同绪论在内共有十个部分,大体内容如下:绪论主要介绍胡适的小说研究在各个范畴的成就和意义,各时代对他这些成果的探讨的得失成败,以及本书正文各章的主要内容等。第一章《胡适研究古典小说的缘起、观念和方法》,从胡适对古典小说的爱好、研究古典小说的动机和研究古典小说的方法三个方面,全面论述了胡适是如何走上古典小说研究道路的。前人研究中不乏对胡适的某小说研究之缘起的论述,如宋广波的《胡适与红学》等,但像本文这样的全面细致的论述,应当还是前所未有的。第二章《胡适研究古典小说之分期及成就》,是从四部《胡适文存》入手,阐述他从少年到去世这近60年时间里,对小说研究的态度、关注重点、投入心血等方面的高低起伏,探讨造成这些现象的缘由。笔者相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理念具有很大的扩展潜力,可应用到对胡适的某部小说研究、哲学思想研究、社会活动研究等诸多方面,望能为方兴未艾的胡适研究作出一点贡献。第三章《胡适与“新红学”》,是应用第二章对胡适古典小说研究生涯分期的研究的有关理念与方法,对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所做的整体性的阐述。尤其是对他晚年的《红楼梦》研究中出现的“可远观而不可近赏”的情形及其缘由,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第四章《胡适的水浒研究》,是从胡适的《水浒传》研究入手,论述他是如何将水浒故事的历史演变、《水浒传》的作者、版本和金圣叹的水浒批评等问题作为学术研究主题,一步步建立起现当代“水浒学”的主要框架的。第五章《胡适的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研究》,是从《吴敬梓年谱》、《吴敬梓传》和《重印<文木山房集>序》着手,论述胡适是如何搜集资料,一步步将吴敬梓的生平、事迹、成就展现在世人而前的,以及胡适对《儒林外史》的白描技术、体裁结构和思想社会价值的看法。第六章《胡适对<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的研究》,是从三个版本的《聊斋全集》、《醒世姻缘传》和其它文学作品与史料出发,阐述胡适是如何研究蒲松龄生平、《聊斋志异》和《醒世姻缘传》的艺术成就和思想社会价值的。第七章《胡适的小说史观》,是从胡适1926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和1941年在美国华盛顿做的演讲《中国的小说》演讲入手,分析探讨他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对中国小说发展演变史的整体认识。这两场演讲使用的都是英文,前者已由范劲先生译成汉语并略作评释,写成《胡适的一篇重要轶文》,发表在2005年第3期的《文艺理论研究》上。后者长期以来无人关注,笔者从《胡适全集》中发现了英文原文,将其译成汉语,发表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一期上。附录一《胡适小说研究论着系年》,是将与胡适古典小说研究有关的专着、论述、信件、日记、札记等,按照写作时间先后一一列出,每篇下附按时间先后排列的收入该文的书籍报刊。某些篇章附有解释。附录二《赫胥黎“存疑主义”对胡适小说研究的影响——以胡适<水浒传>、<红楼梦>的考证为例》,是阐述胡适如何从赫胥黎的Agnosticism概念中截取出“存疑主义”,并将其应用于对《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考证研究上的。附录三《中国的小说——1941年2月15日胡适在华盛顿文学协会的演讲》,是笔者自行翻译的胡适一篇英文演讲。其后还有该英文演讲的原文。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第一是根据《胡适文存》,指出在上世纪20~40年代,胡适在学术、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注重点和研究重心的演变轨迹,由此推出他的小说研究在这种演变下受到了怎样的影响。而且笔者相信该演变的影响具有普遍性,不仅是对小说研究,对胡适在其它方面——国故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等——的研究,或多或少也会造成影响,这对我们从整体上认识胡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二是发现了胡适的一篇轶文——1941年2月15日在华盛顿文学协会的英文演讲《中国的小说》,并将其译成中文,发表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一期上。这篇演讲与他1926年10月27日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同名演讲是前后相承的,都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史的论述,先者定下基调,后者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发扬。由于胡适的小说研究中关于中国小说史的论述极少,这两篇演讲堪称是我们研究他对这一方面的认识的宝库,因此笔者相信这个发现的价值是比较高的。第三是阐述胡适与现当代“水浒学”的关系。现当代“水浒学”的几个主要范畴——水浒故事的发展演变史、《水浒传》作者问题、《水浒传》的版本问题——在胡适的《<水浒传>考证》中已经初露端倪,在其后的《<水浒传>后考》和《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中终成气候。后人的研究就是在胡适这几篇着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旧钞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的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旧钞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有正书局石印《红楼梦》底本来历小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关于有正底本来历的两种说法 |
二 俞明震说献疑 |
三 夏曾佑说补证 |
结束语 |
(2)“四象桥本”《红楼梦》残存曹雪芹旧稿文字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四象桥本”的概况 |
二、成书视角下的异文解读 |
三、“四象桥本”独有的文字折射了初稿与时代的关系 |
四、独有的风月回目文字照应《风月宝鉴》旧稿 |
结 论 |
(3)版本形态与《红楼梦》现代读者的阅读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读者有关《红楼梦》版本形态的比较式阅读 |
二、《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八十回本与现代读者的异样体验 |
三、现代读者对《红楼梦》“评点本”的比较品评 |
四、余论 |
(4)二十世纪上半期新红学的完成与总结——记周汝昌和他的《红楼梦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红学开创之后的学术风景 |
二、《懋斋诗钞》的发现 |
三、一位令人尊敬的幕后英雄 |
四、从《红楼家世》到《红楼梦新证》 |
五、《红楼梦新证》新在何处 |
六、余波 |
(5)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尚无定论的霍译底本 |
二、不应计入参校底本的版本泛称 |
三、霍克思所指“程本”即“人民本” |
四、霍克思参考底本呈列 |
(一) 《〈红楼梦〉英译笔记》中版本简称 |
(二) 《霍克思文库》提供的详细版本 |
(三) 《霍克思文库》中尚存版本辨析 |
结语 |
(6)吴克岐与《红楼梦》(论文提纲范文)
一、吴克岐的字号、生卒年 |
二、吴克岐的籍贯 |
三、吴克岐的红学着述 |
四、吴克岐红学成就概说 |
1、辑录文献 |
2、红楼制谜 |
3、校勘、修改文本 |
4、后四十回探佚 |
5、对热门红学问题的关注 |
(7)《红楼梦》文献学中的优劣和真伪观念——论第六十七回与“雪芹真笔”疑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版本研究的特殊个案: 存缺、繁简 |
三、以“优劣”为基准来判定“作者手笔” |
( 1) 繁系是真本? 简系是真本? |
( 2) 简系的若干疑点 |
四、繁简二系的关系和改稿问题 |
( 1) 繁、简二系,孰先孰后 |
( 2) “内容并非独有”作为分析标准 |
( 3) 繁系的一些疑点 |
五、近年校本、评本对繁简二系的取舍 |
( 1) 取简系者: 俞校本、艺院本 |
( 2) 取繁系者: 蔡校本、蔡评本、郑校本 |
( 3) 繁、简二系俱不取者: 周汝昌等人的会真本 |
六、作者名望与分类功能 |
七、结语 |
(8)《红楼梦》版本“二元论”诠考——以第五回“悲金悼玉”与第二十二回宝黛钗谜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红学脂本一元论遇到挑战 |
二、《红楼梦》版本“二元论”源流缕析 |
1.第五回《枉凝眉》曲:“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话。” (甲辰本、程本) |
2.第五回《喜冤家》曲:“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 (程乙本) |
3.第七回, 宝钗讲制冷香丸物料:“东西药料, 一概都有限, 易得的。” (甲辰本、程甲本) |
4.第十六回:“贾政……即忙更衣入朝。” (甲辰本、程本) |
5.第五十六回, “那不得管地的, 听了每年终无故得钱, 更都欢喜起来”。 (甲辰本、程本) |
三、曹雪芹是“悲金”还是“怀金”? |
四、第二十二回宝钗黛谜诗否定之否定 |
(9)清代小说序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概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清代小说序跋产生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清代小说序跋产生的政治环境 |
第二节 清代小说序跋产生的文化环境 |
第三节 清代小说序跋与小说的现实接受 |
第二章 小说序跋与小说传播 |
第一节 小说序跋与通俗小说的传播 |
一、清代通俗小说的繁荣 |
二、通俗小说传播与小说序跋 |
第二节 通俗小说序跋与小说类型传播 |
一、从《玉娇梨》等才子佳人小说的序跋看其传播 |
二、从《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的序跋看其传播 |
三、从《红楼梦》等世情小说的序跋看其传播 |
四、从公案小说的序跋看其传播 |
第三节 文言小说序跋与小说传播 |
一、从《聊斋志异》的序跋看其传播 |
二、《虞初新志》等文言小说集的序跋与小说传播 |
第四节 清代小说序跋的广告价值 |
一、有广告价值的清代小说序跋 |
二、充满宣传意味的识语 |
三、序跋的阙如 |
四、名人的负面评价 |
五、品牌效应 |
第三章 小说序跋者与作者关系述评 |
第一节 通俗小说作者与序跋者 |
一、通俗小说自序的特点 |
二、通俗小说中他序的特点 |
第二节 文言小说作者与序跋者 |
一、文言小说的作者 |
二、文言小说序跋者 |
第四章 小说序跋与小说读者 |
第一节 清代小说的读者 |
一、小说序跋与通俗小说读者 |
二、小说序跋与文言小说读者 |
第二节 小说序跋与读者的阅读趣味 |
一、小说序跋与小说阅读中的不良趣味 |
二、小说序跋对婉曲叙事风格的偏爱 |
三、小说序跋对“奇”的叙事品格的追捧 |
四、小说序跋对道统文化的崇拜 |
第五章 小说序跋与小说理论 |
第一节 “奇”的审美特征 |
一、事奇 |
二、人奇 |
三、塑造手法的新奇 |
四、奇与不奇 |
第二节 虚实之辨 |
一、虚实之辨的历史演进 |
二、清代的虚实之争 |
三、虚实论的美学特征 |
第三节 小说的教化功能 |
一、清代小说序跋中的道德说教 |
二、小说的其他功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胡适与古典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一、20世纪20至40年代的研究 |
二、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研究 |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 |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胡适研究古典小说的缘起、观念和方法 |
第一节 胡适对古典小说的爱好 |
一、胡适的古典小说阅读与收藏 |
二、胡适创作的小说 |
第二节 胡适研究古典小说的动机 |
一、“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
二、白话文运动 |
第三节 胡适研究古典小说的方法 |
一、实证主义 |
二、进化论 |
三、考据学 |
第二章 胡适研究古典小说之分期及成就 |
第一节 胡适研究古典小说的分期 |
一、胡适思想与学术的变化轨迹 |
二、胡适古典小说研究的五期说 |
第二节 胡适古典小说研究各期的成就 |
一、第一期:胡适求学期间的小说研究 |
二、第二期:对小说研究思想与方法的探讨 |
三、第三期:对小说社会价值的探讨 |
四、第四期:对小说研究思想与方法的再探讨 |
五、第五期:小说研究低潮中的亮点 |
第三章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 |
第一节 胡适《红楼梦》研究的奠基期 |
第二节 胡适《红楼梦》研究的成熟期 |
第三节 胡适《红楼梦》研究的收尾期 |
第四章 胡适的《水浒传》研究 |
第一节 胡适的《水浒传》成书研究 |
第二节 胡适的《水浒传》作者研究 |
第三节 胡适的《水浒传》版本研究 |
第四节 胡适的《水浒传》金圣叹评点研究 |
第五章 胡适的《儒林外史》研究 |
第一节 胡适的吴敬梓研究 |
第二节 胡适的《儒林外史》研究 |
第六章 胡适对《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等小说的研究 |
第一节 胡适的《聊斋志异》与蒲松龄研究 |
第二节 胡适的《醒世姻缘传》研究 |
第三节 胡适的其它古典小说研究 |
第七章 胡适的中国小说史论 |
第一节 胡适论中国小说起源 |
第二节 胡适论魏晋南北朝小说史 |
第三节 胡适论佛教与中国小说 |
第四节 胡适论中国小说由民间创作转向文人创作 |
第五节 胡适论中国古代小说的个人创作 |
结论 |
附录 |
一 胡适小说研究论着系年 |
二 赫胥黎“存疑主义”对胡适小说研究的影响——以胡适《水浒传》、《红楼梦》考证为例 |
三 中国的小说——1941年2月15日胡适在华盛顿文学协会的演讲 |
中文译文 |
英文原文 |
参考书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旧钞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的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正书局石印《红楼梦》底本来历小辨[J]. 沈治钧. 曹雪芹研究, 2021(04)
- [2]“四象桥本”《红楼梦》残存曹雪芹旧稿文字考论[J]. 刘伟. 明清小说研究, 2021(02)
- [3]版本形态与《红楼梦》现代读者的阅读选择[J]. 温庆新.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4]二十世纪上半期新红学的完成与总结——记周汝昌和他的《红楼梦新证》[J]. 苗怀明.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05)
- [5]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J]. 王丽耘,胡燕琴. 国际汉学, 2017(03)
- [6]吴克岐与《红楼梦》[J]. 杜志军. 红楼梦学刊, 2017(02)
- [7]《红楼梦》文献学中的优劣和真伪观念——论第六十七回与“雪芹真笔”疑案[J]. 洪涛. 红楼梦学刊, 2016(03)
- [8]《红楼梦》版本“二元论”诠考——以第五回“悲金悼玉”与第二十二回宝黛钗谜诗为中心[J]. 陈传坤.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4(02)
- [9]清代小说序跋研究[D]. 王军明. 山东大学, 2014(11)
- [10]胡适与古典小说研究[D]. 张扬. 山东师范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