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郡后的汉代河西(论文文献综述)
徐水兰[1](2016)在《汉代河西养马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武帝时期河西纳入汉朝的版图,由于祁连山冰雪融水丰沛、森林牧草资源丰富,加之当地畜牧文化深厚、人力资源充足、农耕和交通发展迅速等因素,在中央王朝巩固边防、大力发展骑兵和对马匹需求扩大的客观背景下,河西养马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牧场与厩苑规模的扩大、饲养技术的科学化、医马技艺的进步、马种的改良以及马匹用途扩大等方面。这不仅巩固了汉朝的统治、维护了河西地区的安定,而且为河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张朝[2](2015)在《河西汉唐时期交通工具的考古学观察》文中提出河西地区是汉唐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工具是东西交流、军事征伐、商品流通的关键要素。目前所发现的河西地区交通工具遗存十分丰富,主要有舆轿、独轮车、马与马车、牛与牛车、骆驼与骆驼车、舟楫等遗存。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河西交通工具遗存,认为在类型上,牛车在长期内都是主要的运输工具,而马匹常用于军事和政治活动中,直到北朝隋唐时期骑马之风在河西流行;空间地域上,交通工具遗存的分布基本可以分为河西中东部、河西西部两个地域传统。河西地区军事交通工具以马为主,在骑兵装具上经历了与中原相似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是社会等级秩序的反映,不仅车舆形制具有等级安排,而且不同的畜力在不同时间段内具有不同的等级地位。同时,交通工具在商品流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的基础。
刘光华[3](1981)在《建郡后的汉代河西》文中指出河西地区在汉武帝元狩=年归入汉朝版图后,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谈建郡后的河西地区对汉代历史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不妥之处;敬请教正。一、断匈奴右臂的战略基地西汉初年,我国北方的匈奴奴隶制国家空前强大,不断地向南侵掠汉朝的北方边境;相反,经过长期动乱后新建立的西汉王朝却相当衰弱,根本无力抵抗匈奴贵族的侵掠。因而,汉高帝刘邦采用了娄敬的和亲建议,以求换取北方边境的暂时安宁。这一政策一直实行到汉武帝反击匈奴贵族佞掠的战争开始为止。关于匈奴国家的强大,必须追溯到秦汉之际。秦汉之际是匈奴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时期。"在此以前,草原人民的历史是从氏族群体经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的历史。在
张冬冬[4](2012)在《20世纪以来出土简牍(含帛书)年代学暨简牍书署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选题是以研究战国、秦以降典籍所载古代史书书署制度文献为经,尝试以20世纪以来考古发掘简牍书迹实物的整体作为主体考察材料,主要从①简、牍的源流及简牍书署制度的概念,②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出土战国楚系竹简册、秦简、秦牍、的类型学分类及简牍学特征,③两汉简牍年代学及其简牍学特征,④三国·孙吴及魏晋时期简牍所载的署书及署书书体的渊源与流变,⑤20世纪以来,西域地区新疆楼兰遗址等出土汉晋简牍及纸文书的发现、整理与研究,⑥简牍署书文字的字体及书写特征,⑦简牍制度的起源及先秦简牍实物的抄手,⑧先秦简牍实物的抄手与其书署形制的特点,⑨周代外史(大学)“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谕书名”教育,同秦汉之际,以书课吏制度的书署专门之学之间的关系,⑩书署课吏制度中“兼会杂体”与“正文字”对书法史五体并存的影响。等10个方面来探讨和论述:简牍书署制度的存在状况以及对早期中国字体的演变与书法史以及魏晋以降书法“名家流派时代”的决定性意义为主要目的。
鹈饲昌男,何双全[5](1998)在《建武初期河西地区的政治动向——《后汉书·窦融传》补遗》文中研究表明一、关于过去的研究情况在过去研究的文献中,刘光华氏《建郡后的汉代河西》一文是比较出色的文章,他对后汉初期河西政局的流变态势是把握的合适的。另外,司马光《资治通鉴》
侯宗辉[6](2012)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汉之际河西窦融研究述评》文中认为近三十年来学界对两汉之际河西窦融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尤其是居延新简资料的刊布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使得学界对窦融执政时期的河西政治局势演变、军事防御中的烽火品约举措、戍守吏员迁补、法律诉讼程序、社会经济状况及缘边民族关系等等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但对窦融时期河西社会的总体性考察尚显粗疏、相关册书联合分析较少,而且对窦氏集团出台的举措溯源流变等方面的研究依旧薄弱。
李正宇[7](2011)在《敦煌郡各县建立的特殊过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作者结合出土简书与传世文献,对汉代敦煌郡所属各县建立时间、地点、背景作了详细考证。
寇克红[8](2014)在《“都乡”考略——以河西郡县为例》文中提出汉代河西建郡后,由于战争、人口等多方面的因素,长时间内各县的乡里基层建制未像内地一样普遍实行"县—乡—里"组织结构模式。据出土文献资料,河西诸县普遍实行的是"县—里"政权组织形式。为弥补实际弱化的乡级建制,政府实行了"都乡"这一特殊制度,代行一县乡里的管理职责。都乡是在当时政治分裂、战争频繁、人口流徙等社会动乱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封建社会前期治理基层社会的过渡政权形式,对社会稳定起到过重要作用。随着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都乡制度宣告终结。
尹泓[9](2012)在《飞天意象研究》文中提出飞天是佛教美术中以绘画、雕塑等形式出现的装饰性艺术形象,也是敦煌壁画中最有特色的一种装饰画。二十世纪藏经洞发现以来,飞天随着敦煌艺术的发展已经走出了佛教石窟,完成了由宗教艺术向世俗艺术的转变。从国酒“飞天”茅台、中国电视剧政府最高奖的“飞天奖”到各种现代装饰,飞天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经典符号。飞天的这一变化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以往飞天研究的视野受宗教艺术的局限,主要着力于飞天作为宗教图像的研究,对于飞天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缺乏系统的发掘与论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意象的视角介入,将飞天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具体地说,本文从广义的飞天概念出发,在中国文化的广阔视域中,以“飞天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核心,主要解决以下儿个问题:第一,飞天概念的源流及其命名问题;第二,飞天图像作为意象的表现性问题;第三,飞天图像与嫦娥奔月神话两种不同符号形式的比较问题;第四,飞天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为了方便于论述,本文借用中国古代美学的“言”、“象”、“意”三个范畴来结构全文。即在对飞天概念的溯源辨流之后,分别从壁画中的飞天图像、文学中的嫦娥奔月神话以及飞天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三个方面来考察飞天,挖掘飞天的中国文化基因,探究飞天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深层原因。本文除导言外,共分为四章。导言部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概括出飞天研究的新趋势以及此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论证意象视角的可行性;说明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等相关问题。第一章是“飞天”源流。本章主要通过图像与文献的互证来考辨飞天的源流。首先梳理了有代表性的工具书中的“飞天”概念,以及佛教与道教经典中的飞天,再通过相关的文献与图像的相互印证来探讨飞天的别名;其次,通过梳理现、当代中国与日本的飞天研究中关于飞天命名的争论,提出自己的新看法。认为,“飞天”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因此考察和研究飞天必须联系中国文化,所以本文采取了广义的飞天概念;最后,探讨了飞天的中国文化源头及其在其他文化中的普遍性,认为从人类学意义上看,飞天在中外文化中的共通性根源于人类的“未完成性’第二章是飞天之“象”。本章主要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对佛教壁画中的飞天图像进行了考察。首先全面梳理了飞天图像像在印度、中业、中国等不同文化和地域中的分布情况;其次,以敦煌莫高窟飞大图像为样本,考察了飞天图像在中国文化中的历时性演变;最后,在共时性的分布与历时性的演变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图像学的方法,从图像构成、图像风格与图像功能三个方面对飞天图像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中国艺术“气韵生动”的美学追求以及线描的造型方法强化了飞天图像的表现性。因此,中国文化中的飞天图像实质上是一种表意之象----即“意象”,飞天意象所传达的“意”是中国文化中的自由精神。第三章是飞天之“言”。本章主要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考察飞天在中国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式----嫦娥奔月神话。首先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于嫦娥奔月神话进行源头考辨,探究月神话、西王母神话、羿神话与嫦娥奔月神话的源流关系;其次,以意象与母题为切入点,对于嫦娥奔月神话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后,对于飞天图像和嫦娥奔月神话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嫦娥奔月神话是一个与意识形态相互缠绕的神话,嫦娥奔月神话因其特定的女性主体和叙事的封闭性而呈现出一种悲剧意味;飞天图像因其主体的不确定性而远离社会意识形态。所以,中国文化才会选择外来的飞天图像,而不是本土的嫦娥奔月来作为表现精神自由的文化符号。第四章是飞天之“意”。本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和图像分析等方法,从内容、形式与哲学基础三个层面考察飞天图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在内容层面,主要考察飞天与“游”在精神内核上的一致性;在形式层面,主要考察飞天的乐舞形式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在哲学基础层面,主要考察飞天对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后,本文认为,飞天是一种体现精神自由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本文认为,“飞天”一词产生于中国文化,是一个后起的概念。因此飞天研究必须采取广义的飞天概念;中国文化中的飞天图像实质上是一种意象,它所表现的是中国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图像飞天在表达这一思想方面优于文学中的嫦娥奔月,因此中国文化选择图像飞天来表现精神自由;作为精神自由符号的飞天与中国文化中的“游”、“乐舞”、“天人合一”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飞天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是佛教艺术的飞天形象超越宗教艺术、蜕变为中国文化符号的深层原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概念阐释层面,本文对于飞天概念作了全面的梳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将广义的飞天概念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还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了飞天的中国渊源,对飞天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拓展与提升。第二,在研究视角层面,本文选择了意象的视角介入飞天研究,既体现了飞天这一图像形式作为意象的表现性特征,也体现了飞天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联,同时也使飞天图像与文学中的嫦娥意象的比较成为可能。本文的飞天意象研究是对于此前的飞天图像研究的超越。第三,在研究方法层面,本文主要采用了多学科综合和跨学科比较的研究方法。本文在此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宗教学、敦煌学、神话学、文艺学和美学诸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合运用实现了多学科领域的文献互证,使论证变得更有说服力,而且打通了学科分割给学术研究带来的人为障碍,使研究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同时,本文还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考察飞天图像的分布和演变,并且在文字与图像两种符号体系之间进行了比较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较之于此前的研究,也显示出一定的优势。第四,本文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飞天图像是一种表现性意象;飞天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典型体现;飞天是一种体现精神自由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等等。总之,本文对于飞天意象的跨学科研究体现了敦煌学研究的大趋势。它作为一个敦煌学的个案研究,是对于敦煌艺术美学研究的具体尝试。因此,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敦煌学的研究视野,尤其是对于促成飞天世俗化和经典化原因的探究,以及对于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关系的研究等,都进一步丰富了敦煌学的内涵。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本文对于飞天意象的研究,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敦煌艺术的再生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成果。
王茹芹,兰日旭[10](2018)在《陆上丝绸之路》文中提出丝绸之路的名称,最早由近代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于1877年首次提出,之后因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以丝绸之路为名的著作而为世人瞩目,广为流传。陆上丝绸之路(简称陆上丝路),是指西汉时因张骞出使西域而逐渐兴起的中西贸易线路。它是以今天的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
二、建郡后的汉代河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郡后的汉代河西(论文提纲范文)
(1)汉代河西养马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史料 |
三、研究方法和目标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归汉前河西养马业概述 |
第一节 先秦河西养马业概述 |
第二节 秦及汉初河西养马业概述 |
第二章 促进汉代河西养马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一节 自然环境因素 |
第二节 社会环境因素 |
第三节 政治环境因素 |
第三章 汉代河西养马业发展的表现 |
第一节 牧场与厩苑规模的扩大 |
第二节 马匹饲养方法的科学化 |
第三节 医马技艺的进步 |
第四节 马种的改良 |
第五节 马匹用途扩大 |
第四章 汉代河西养马业的影响 |
第一节 政治影响 |
第二节 社会影响 |
第三节 环境影响 |
结语 |
参考资料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河西汉唐时期交通工具的考古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汉唐时期的河西走廊 |
1.1.1 河西汉唐时期历史概况 |
1.1.2 河西汉唐时期自然环境 |
1.2 学术史回顾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河西汉唐时期主要交通工具遗存的发现及分析 |
2.1 舆轿 |
2.2 独轮车 |
2.3 马与马车 |
2.4 牛与牛车 |
2.5 骆驼与骆驼车 |
2.6 舟楫 |
2.7 其他 |
第三章 河西汉唐时期交通工具的时空差异 |
3.1 时间差异 |
3.1.1 汉代交通工具的特点 |
3.1.2 西晋十六国时期交通工具的特点 |
3.1.3 北朝隋唐交通工具的特点 |
3.2 遗存分布差异 |
第四章 河西汉唐时期的军事交通工具 |
4.1 汉代河西军事交通工具 |
4.2 西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军事交通工具 |
4.3 北朝隋唐时期河西军事交通工具 |
第五章 相关问题讨论 |
5.1 交通工具与社会等级 |
5.2 交通工具与商品流通 |
结语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4)20世纪以来出土简牍(含帛书)年代学暨简牍书署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状况概述 |
1.2 本研究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 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 |
第二章 用简用牍及简牍书署制度研究综述 |
2.1 简、牍的源流及简牍书署制度的概念 |
2.2 简牍年代学研究的成果、内容及现状 |
2.3 简牍书署制度研究的成果、内容及现状 |
2.4 用简、用牍制度的起源 |
2.5 20 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出土战国楚系竹简册的类型学分类及简牍学特征 |
2.5.1 楚地出土简册年代学综论 |
2.5.2 出土战国简册类型学分类的第一期——战国早期、中期前段至中期 |
2.5.3 出土战国楚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二期——战国中期后段至中期偏晚 |
2.5.4 出土战国楚简册类型学分类的第二期——战国中期晚段竹书的代表 |
2.5.5 出土战国楚简册类型学分类的第三期——战国晚期早段至晚期 |
2.5.6 系年未能确定或信息不全面的部分战国楚地出土简册 |
2.6 简牍署书文字的字体及书写特征 |
2.6.1 战国楚系简牍文字概念的界定 |
2.6.2 战国简牍楚系文字字体的书写特征 |
第三章 简牍制度的起源及先秦简牍实物的抄手 |
3.1 先秦佚籍文献、卜筮祭祷与司法文书等三类写手间的联系及其书署形制特点 |
3.2 简牍书署制度中的先秦两汉古佚籍抄件特点 |
3.3 文献中书署制度的主体与先秦简牍实物中的签署人 |
3.4 周代小学六艺教育中的“书名”传习及书写实物的对应考察 |
3.5 包山 M2 楚墓所出土文书类及卜筮祭祷类简文,所见署名分类及战国简牍书署制度的探讨 |
3.5.1 包山 M2 楚墓出土文书简简文后署名的分类与书写风格的划分 |
3.5.2 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筮祷祠简简文中的署名之分类及书写风格的划分 |
第四章 秦及两汉时期——简牍书署制度的完成 |
4.1 “掌官书以赞治”的周代史官与秦汉衙署府史、胥吏的“史书而仕宦”的传承关系 |
4.2 秦汉之际以书课吏制度的书署专门之学 |
4.3 20 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出土秦简、秦牍的类型学分类及其简牍学特征 |
4.3.1 出土秦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一期——战国秦至始皇前期 |
4.3.2 出土秦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二期——秦始皇嬴政至二世时期 |
4.3.3 出土秦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三期——秦与西汉之相交叠时期 |
4.4 秦系简牍署书文字实物的时代下限 |
4.4.1 秦系简牍文字的专称——“署书”概念的界定与近年来考古所见实物的关系 |
4.4.2 秦系简牍署书的书写特点 |
4.5 秦汉宦学教本——早期习书的“法帖” |
4.5.1 《为吏之道》作为秦代学吏制度习字教本的文献依据 |
4.5.2 《为吏之道》在书写风格及字形结体上同其它秦汉简牍抄件的联系 |
第五章 两汉简牍年代学及其简牍学特征 |
5.1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长江流域汉代墓葬简牍的类型学分类及其简牍学特征 |
5.1.1 汉代墓葬出土简牍(含帛书)类型学分类的第一期——西汉早期至武帝期 |
5.1.2 汉代墓葬出土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二期——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 |
5.1.3 汉代墓葬出土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三期——东汉早期至东汉晚期 |
5.1.4 两汉简牍部分详细系年待公布或无法确定者 |
5.2 20 世纪初以来,西北地区汉代边塞遗址简牍(含纸文书)的发现及其简牍学特征 |
5.2.1 敦煌汉简部分 |
5.2.1.1 1949 年以前,有关敦煌及部分楼兰遗址出土汉简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
5.2.1.2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敦煌汉简的进一步整理与研究成果 |
5.2.1.3 1949 年以来,新发现敦煌汉简的发掘与整理 |
5.2.2 罗布淖尔汉简部分 |
5.2.3 居延汉简部分 |
5.2.3.1 1949 年以前,国内有关旧居延汉简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
5.2.3.2 1949 年以来,国内有关旧居延汉简图版与释文的整理与研究成果 |
5.2.3.3 1949 年以来,台湾对旧居延汉简图版及释文的最新研究成果 |
5.2.3.4 新居延汉简的发现与整理工作的进展 |
5.2.4 1949 年以来,甘肃省东部——武威地区汉简的发现与整理 |
5.2.5 1949 年以后,西域地区于阗、尼雅等地区出土汉简牍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
第六章 简牍制度在两汉的形成 |
6.1 古代简牍制度文献的比勘、研究与分析 |
6.2 从简牍出土实物与文献的比勘,看简牍制度的形成 |
6.3 汉代简牍署书体——“八分”的起始年代问题 |
6.4 20 世纪以来出土简牍中所载秦汉字书兼法帖:《仓颉篇》书体之研究 |
第七章 简牍书署制度对名家流派书法时代的决定性影响 |
7.1 简牍书署制度对秦汉书法风格的决定性影响 |
7.2 简牍缀联与后世书法作品的行款 |
7.2.1 简牍缀联与书写顺序 |
7.3 史“掌官书以赞治”的化石性标志——简牍书迹行款中装饰性笔画:掠磔饰笔 |
7.3.1 问题的提出 |
7.3.2 掠磔笔画在两汉简牍书迹中出现的规律 |
7.3.3 装饰性掠磔笔划在两汉简牍书迹章法中的作用新探 |
7.3.4 “掠磔笔划”的渊源及其与隶变的关系 |
7.3.5 书简书牍制度对秦汉其它写件的影响 |
7.4 秦汉简牍文书习语与汉代早期草书形成的关系 |
7.4.1 西汉早期简牍草书体系年的考察 |
7.4.2 简牍文书中习语与简署书体书写草化之间的关系 |
第八章 三国、两晋及六朝——简牍与纸张的交替时代 |
8.1 三国、孙吴及魏晋时期简牍所载的署书及署书书体的渊源与流变 |
8.1.1 20 世纪初以来出土三国吴至十六国时期简牍的类型学分类及其简牍学特征 |
8.1.2 20 世纪初以来出土晋六朝简牍的简牍学特征及类型学分类 |
8.1.3 20 世纪初以来出土三国、两晋时期无法系年的简牍 |
8.2 20 世纪以来,西域地区新疆楼兰遗址等出土汉晋简牍及纸文书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
8.2.1 1949 年以前,有关新疆楼兰遗址内汉文魏晋木简牍及纸文书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
8.2.2 1949 年以来,有关新疆楼兰遗址内汉文魏晋木简牍及纸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
8.2.3 1949 年以后,新疆楼兰地区出土简牍的发现与整理工作 |
8.3 书署字体在简牍制度探讨上的重要地位 |
8.3.1 简牍书署制度的研究对探讨书法艺术基本美学的重要意义 |
馀论 |
论文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发表的学术专著、论文目录 |
(5)建武初期河西地区的政治动向——《后汉书·窦融传》补遗(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过去的研究情况 |
二、据居延新简和文献史料对河西地区政治动向的整理 |
1. 从王莽末期至更始二年 |
2. 更始帝政权崩坏期 |
三、对汉简中独立纪年简的理解 |
1.“建世二年”纪年的使用背景 |
2.“建武三年”纪年简的理解 |
3.“汉元始廿六年十一月”简的意义——河西五郡联合政权的建立 |
四、结语——甲渠候“获”及其相关问题的提出 |
(6)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汉之际河西窦融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之缘起 |
二、研究现状概述 |
三、问题与展望 |
(7)敦煌郡各县建立的特殊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敦煌郡所统六县的建立 |
二、两汉敦煌郡、县、乡、里建置 |
三、敦煌郡诸县、里形成的特殊历程 |
四、西汉敦煌郡各县绿洲由于戈壁分隔, 各成孤岛 |
五、西汉敦煌郡诸县成立过程的几点认识 |
(8)“都乡”考略——以河西郡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9)飞天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的飞天研究 |
二、国外的飞天研究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第二节 飞天与敦煌学研究 |
一、敦煌学研究的新动向 |
二、飞天研究的新动向 |
三、飞天艺术的发展对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视角、对象等相关问题 |
一、飞天研究的意象视角 |
二、本论文的学术背景、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 |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学术价值 |
第一章 “飞天”源流 |
第一节 “飞天”概念辨析 |
一、工具书中的“飞天”定义 |
二、文献中关于“飞天”的记载 |
三、图文互证看“飞天”的别名 |
四、二十世纪以来对于“飞天”的命名 |
五、“飞天”命名的复杂性及本文的观点 |
第二节 中国人的飞天情结 |
一、早期的鸟崇拜 |
二、道教的飞行幻想与实践 |
三、前科学与科学时代的飞天梦 |
第三节 西方人的飞天梦想 |
一、西方神话中的“飞天” |
二、西方文化中的“飞天” |
第四节 飞天的人类学探源 |
一、飞行:实现人的“未完成性” |
二、以人为中心、以天为主宰的宇宙空间模式 |
三、沟通天人:从鸟占到天使 |
第二章 飞天之“象” |
第一节 飞天的地域分布 |
一、印度飞天 |
二、中国西域飞天 |
三、中国北方地区的飞天 |
四、中国南方地区的匕天 |
五、其他国家地区的飞天 |
六、博物馆收藏的飞天 |
第二节 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图像 |
一、莫高窟洞窟概况及飞天位置分布 |
二、飞天图像在莫高窟的流变 |
三、影响图像变化的社会历史因素 |
第三节 飞天图像分析 |
一、飞天图像的构成 |
二、飞天图像的风格 |
三、飞天图像的功能 |
第四节 从“像”到“象” |
一、飞天与气韵生动的美学追求 |
二、飞天与线描的造型方法 |
三、从“像”到“象”----飞天意象的生成 |
第三章 飞天之“言” |
第一节 嫦娥奔月神话概说 |
一、嫦娥奔月神话概说 |
二、嫦娥奔月神话与历史的交织 |
三、嫦娥奔月神话的民间文学基础 |
第二节 嫦娥奔月神话源流 |
一、月神话 |
二、西王母神话 |
三、羿神话 |
四、吴刚伐桂 |
第三节 嫦娥奔月神话的影响 |
一、神话原型的基本结构 |
二、嫦娥意象分析 |
三、嫦娥奔月母题分析 |
第四节 嫦娥奔月与飞天的比较 |
一、嫦娥意象的特征 |
二、飞天与嫦娥的比较 |
第四章 飞天之“意” |
第一节 游:飞天的精神内核 |
一、“飞”与“游” |
二、“游”的不同形态 |
三、飞天与中国艺术精神 |
第二节 乐舞:飞天的存在形式 |
一、飞天的乐舞形式 |
二、中国文化的乐舞精神对飞天的影响 |
三、乐舞与飞天的再生 |
第三节 天人合一:飞天的哲学基础 |
一、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
二、飞天对天人合一的诠释 |
结语: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飞天 |
参考文献 |
附录:敦煌莫高窟飞天图像统计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陆上丝绸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沿革 |
1.1陆上丝路的凿通 |
1.2陆上丝路的延伸 |
1.3陆上丝路的繁盛 |
1.4陆上丝路的衰落 |
二、陆上丝路的贸易 |
2.1陆上丝路的贸易形式 |
2.1.1互市贸易 |
(1) 互市贸易背景 |
(2) 互市贸易机构 |
(3) 互市贸易发展 |
2.1.2朝贡贸易 |
(1) 朝贡贸易背景 |
(2) 朝贡贸易机构 |
(3) 朝贡贸易发展 |
2.1.3民间贸易 |
(1) 民间贸易背景 |
(2) 民间贸易行商 |
(3) 民间贸易住商 |
2.2陆上丝路上的商品 |
2.2.1中国向外输出的商品 |
(1) 丝绸 |
(2) 铁器及铁制品 |
(3) 陶瓷 |
(4) 茶叶 |
2.2.2西域输入中国的商品 |
三、陆上丝路上的商人 |
3.1中原商人 |
3.1.1京城里的商人 |
3.1.2陆上丝绸之路上的行商 |
3.2西域商人 |
3.2.1胡商的界定 |
3.2.2胡商的贸易活动 |
四、陆上丝路上的主要城镇 |
4.1陆上丝路东段上的城市 |
4.1.1丝路东段起点——长安 |
4.1.2丝路东段要隘——武威 |
4.1.3丝路东段重镇——张掖 |
4.1.4丝路东段要塞——酒泉 |
4.1.5丝路东段咽喉——敦煌 |
4.2陆上丝路中段的城市 |
4.2.1陆上丝路中段北道商镇 |
一是丝路中段北道关卡——玉门关 |
二是丝路中段北道重镇——高昌 |
三是丝路中段北道要道——焉耆 |
四是丝路中段北道大商镇——龟兹 |
五是丝路中段北道中国最西端的商镇——疏勒 |
4.2.2陆上丝路中段南道商镇 |
一是丝路中段南道重要关卡——阳关 |
二是丝路中段南道的中西贸易中心——楼兰 |
三是丝路中段南道重镇——于阗 |
4.3陆上丝路的西段 |
4.3.1丝路西段上中国历代王朝设置的最远城镇——碎叶 |
4.3.2丝路西段枢纽城市——撒马尔罕 |
4.3.3丝路西段洲际交通枢纽——布哈拉 |
4.3.4丝路西段重要城镇——木鹿古城 |
4.3.5丝路最西端的城镇 |
五、陆上丝路的贡献 |
一是促进了陆上丝路沿线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的融合。 |
二是中西经济文化交融的媒介。 |
三是传承了不畏艰险勇闯商路的商业精神。 |
四、建郡后的汉代河西(论文参考文献)
- [1]汉代河西养马业研究[D]. 徐水兰. 兰州大学, 2016(08)
- [2]河西汉唐时期交通工具的考古学观察[D]. 张朝. 西北大学, 2015(05)
- [3]建郡后的汉代河西[J]. 刘光华. 敦煌学辑刊, 1981(00)
- [4]20世纪以来出土简牍(含帛书)年代学暨简牍书署制度研究[D]. 张冬冬. 吉林大学, 2012(04)
- [5]建武初期河西地区的政治动向——《后汉书·窦融传》补遗[J]. 鹈饲昌男,何双全. 简牍学研究, 1998(00)
- [6]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汉之际河西窦融研究述评[J]. 侯宗辉.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2)
- [7]敦煌郡各县建立的特殊过程[J]. 李正宇.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06)
- [8]“都乡”考略——以河西郡县为例[J]. 寇克红. 敦煌研究, 2014(04)
- [9]飞天意象研究[D]. 尹泓. 扬州大学, 2012(07)
- [10]陆上丝绸之路[J]. 王茹芹,兰日旭. 时代经贸,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