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细胞粘附分子CD44、CD49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光伟,曹芳,夏蕾,丁炯心[1](2020)在《中药复方干预胃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中药复方干预胃癌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发现抗肿瘤相关中药及中药成分对肿瘤发生发展具有影响,如影响肿瘤的癌前病变,以及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转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影响肿瘤发展过程,还对肿瘤细胞凋亡相关通路及相关炎症反应有影响,且可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防治胃癌。
王杰[2](2019)在《蟾毒灵调控Wnt/ASCL2信号通路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蟾毒灵对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从抑制Wnt/ASCL2信号通路进而抑制EMT角度揭示蟾毒灵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人胃癌AGS细胞,分为对照组、蟾毒灵组和奥沙利铂组(Oxaliplatin),采用MTT和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蟾毒灵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量蟾毒灵作用后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蟾毒灵对侵袭转移相关基因E-cadherin、MMP2、MMP9表达的影响。(2)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采用sh RNA-ASCL2干扰慢病毒感染AGS细胞,构建ASCL2低表达细胞株,采用荧光定量PCR(RT-PCR)、Western-blot验证转染后ASCL2的表达;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ASCL2表达对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ASCL2基因对胃癌细胞成克隆能力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ASCL2对基因E-cadherin、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3)采用RT-PCR、Western-blot检测蟾毒灵及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对胃癌细胞ASCL2、EMT及侵袭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蟾毒灵及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对E-cadherin、Vimentin表达的影响。采用Wnt信号通路抑制剂XAV-939观察Wnt/ASCL2通路在蟾毒灵抑制胃癌侵袭迁移中的作用机制;并采用Western-blot检测XAV-939及联合蟾毒灵对侵袭转移相关基因及EMT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4)构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sh RNA-control组、sh RNA-ASCL2组、蟾毒灵组、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组、奥沙利铂组、奥沙利铂联合sh RNA-ASCL2组,观察沉默ASCL2及联合蟾毒灵对胃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成瘤的影响,每组5只裸鼠;TUNEL法检测各组移植瘤凋亡指数;免疫组化、Western-blot检测ASCL2、凋亡相关基因、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EMT相关基因表达。结果:(1)蟾毒灵可以抑制胃癌AGS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蟾毒灵能够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迁移(P<0.01),与奥沙利铂组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蟾毒灵组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而MMP2和MMP9表达明显下调(P<0.01),蟾毒灵组和奥沙利铂组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2)sh RNA-ASCL2慢病毒感染AGS细胞后成功下调了基因ASCL2的表达,构建了ASCL2低表达细胞株;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干扰ASCL2基因表达后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01);平板克隆显示干扰ASCL2基因表达能够抑制胃癌细胞成克隆能力(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干扰ASCL2基因表达能够上调E-cadherin蛋白表达,同时下调MMP2和MMP9表达(P<0.05)。(3)蟾毒灵作用胃癌细胞后ASCL2表达明显降低,联合sh RNA-ASCL2时其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奥沙利铂作用后ASCL2表达也明显下调(P<0.05);当蟾毒灵与奥沙利铂联用时对ASCL2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用蟾毒灵或者奥沙利铂(P<0.05)。蟾毒灵与sh RNA-ASCL2联用时胃癌细胞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细胞穿膜细胞数与单用蟾毒灵或单用干扰ASCL2时更少(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蟾毒灵和sh RNA-ASCL2联用时E-cadherin表达升高更加明显(P<0.05);蟾毒灵和奥沙利铂均能抑制Vimentin、MMP2表达,当蟾毒灵和sh RNA-ASCL2联用时抑制作用更加明显(P<0.05),但蟾毒灵和奥沙利铂组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应用Wnt通路抑制剂XAV-939后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5),当蟾毒灵联合Wnt抑制剂时侵袭能力降低更加明显(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应用Wnt抑制剂后ASCl2、β-catenin、Vimentin蛋白表达下调,E-cadherin表达上调(P<0.05)。蟾毒灵联合Wnt抑制剂与单用蟾毒灵组相比较ASCL2、β-catenin、Vimentin表达抑制作用更加明显(P<0.05)。(4)体内实验结果显示,sh RNA-ASCL2组、蟾毒灵组、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组、奥沙利铂组、奥沙利铂联合sh RNA-ASCL2组裸鼠移植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降低(P<0.01),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组对肿瘤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单用蟾毒灵和单纯sh RNA-ASCL2组(P<0.05);奥沙利铂联合sh RNA-ASCL2组优于单用奥沙利铂组和单纯sh RNA-ASCL2组(P<0.01);蟾毒灵组与奥沙利铂组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TUNEL结果显示sh RNA-ASCL2组、蟾毒灵组、蟾毒灵联合和单纯sh RNA-ASCL2组、奥沙利铂组、奥沙利铂联合sh RNA-ASCL2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优于单用组(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sh RNA-ASCL2组、蟾毒灵组、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组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3表达上调,而Bcl-2表达下调(P<0.01);同时侵袭转移相关基因MMP2、MMP9表达下调(P<0.05);EMT相关基因E-cadherin表达上调,而Vimentin表达下调(P<0.05),且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组的作用较单纯使用蟾毒灵或者单纯使用sh RNA-ASCL2组效果更加明显(P<0.05)。结论:(1)蟾毒灵能够在体内外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2)沉默ASCL2能在体内外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3)蟾毒灵抑制胃癌侵袭迁移的作用机制与抑制Wnt/ASCL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进而抑制EMT有关。
宋尚晋[3](2019)在《滋阴化痰方抑制胃癌转移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胃癌是一种在我国相对和绝对发病率均很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虽然早诊早治大大改善了胃癌的整体预后,但临床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疗效仍欠理想。本科室基于胃癌痰证理论创制的针对晚期胃癌的滋阴化痰方临床疗效肯定,但其发挥疗效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拟首先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其可能的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而通过体内外实验进行验证,以期为阐明其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查找滋阴化痰方各药物所含的有效化学成分,并预测其潜在的抗肿瘤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gene ontology)生物学过程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预测其治疗肿瘤可能的作用途径及作用机制。2.运用CCK-8法,探索不同浓度的滋阴化痰方对SGC-7901和MGC-803两株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其抑制迁移和侵袭的无毒剂量。3.运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滋阴化痰方对SGC-7901和MGC-803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4.运用WB(Western blot)和q-PCR的方法,检测滋阴化痰方作用于SGC-7901和MGC-803细胞后MMP2、MMP9、Snail、Slug、Vimentin、E-Cadherin、N-Cadherin和RUNX3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的潜在作用靶点的变化。5.运用CRISPR/Cas9技术,将RUNX3基因敲除,并转染SGC-7901细胞后,再次通过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小室实验验证滋阴化痰方是否通过上调RUNX3的表达发挥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作用。并运用WB的方法,检测RUNX3基因敲除后滋阴化痰方对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MMP2和MMP9等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6.构建胃癌裸鼠肺转移模型,结合RUNX3基因敲除,观察滋阴化痰方对胃癌细胞肺转移能力的影响,进而运用WB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其对下游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7.通过HUVECs管腔形成实验,观察滋阴化痰方与SGC-7901和MGC-803细胞共培养后上清液对HUVECs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滋阴化痰方对瘤体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8.运用ELISA、q-PCR和WB的方法,观察滋阴化痰方对SGC-7901和MGC-803细胞及细胞上清、荷瘤裸鼠血液和瘤体组织中VEGFA和VEGFC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滋阴化痰方主要可能影响包括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上皮-间质转换、细胞迁移、细胞局部粘附、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划痕愈合、血管新生等在内的GO生物学过程。2.CCK-8实验表明,随着滋阴化痰方浓度的不断提高,其抑制SGC-7901和MGC-803胃癌细胞增殖的能力逐渐增强,当其浓度低于100μg/mL时,其对两株胃癌细胞的增殖影响非常微弱,因此我们选取25μg/mL、50μg/mL和100μg/mL作为下一步探究其抑制胃癌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的低、中、高剂量。3.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滋阴化痰方浓度的不断提高,其抑制SGC-7901和MGC-803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逐渐增强。4.WB和q-PCR的结果表明,滋阴化痰方能够抑制MMP2、MMP9、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并上调RUNX3和E-Cadherin的表达,但对Snail和Slug表达作用不显着。5.运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SGC-7901-RUNX3-/-稳定株,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表明,滋阴化痰方能够通过上调RUNX3的表达抑制胃癌侵袭迁移;WB实验结果表明,与SGC-7901正常组细胞相比,滋阴化痰方干预SGC-7901-RUNX3-/-细胞的E-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量下调,而N-Cadherin、Vimentin、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量升高。6.以SGC-7901和SGC-7901-RUNX3-/-细胞成功建立胃癌裸鼠肺转移模型,体内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滋阴化痰方可明显抑制模型小鼠的肺转移能力;在RUNX3基因敲除后,再次给予滋阴化痰方干预,其抑制胃癌细胞肺转移的能力也相应减弱。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小鼠给予滋阴化痰方干预后生存时间明显延长;WB和免疫组化的结果表明,滋阴化痰方干预RUNX3基因敲除后肺转移小鼠的E-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而N-Cadherin、Vimentin、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量则明显升高。7.HUVECs管腔形成实验表明,滋阴化痰方可明显抑制HUVECs的管腔形成能力;裸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滋阴化痰方能够降低裸鼠皮下移植瘤瘤体组织的微血管密度,抑制瘤体内微血管的形成。8.ELISA、q-PCR和WB实验结果表明,滋阴化痰方能够降低SGC-7901和MGC-803细胞及细胞上清、荷瘤裸鼠血液和瘤体组织中VEGFA和VEGFC的表达。结论:1.滋阴化痰方在体内外具有抑制胃癌的侵袭和迁移的作用,该作用与其上调RUNX3的表达相关。2.滋阴化痰方在体内外具有抗胃癌血管新生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胃癌细胞和荷瘤小鼠VEGFA和VEGFC表达有关。
蔡甜甜,潘华峰,赵金媛,林钟宇,陈晓东[4](2016)在《基于微观角度利用动物实验探讨中医证型》文中认为中医的特色所在为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特色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建立。基于现今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从基因蛋白水平上研究中医证候的本质,以揭示疾病与证候的关系。动物实验对中医疗效及机制的探索,创建与中医特色证候相应的动物实验模型是需要思考的,现代医学从微观角度对中医证的本质研究,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创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而其联系之所在基于对中医中药机制及疗效的认识,因此可以用疗效反证法验证科学意义、研究价值。胃癌是常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对于胃癌的防治是当今中医科学研究的重点,需要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推进精准医学的发展。
李烜[5](2016)在《加减血症汤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加减血症汤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1.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加减血症汤总提物有效成分。2.采用MTT法检测加减血症汤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不同浓度的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及其与时间的相关性。3.采用Annexin V/PI荧光双染法检测加减血症汤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加减血症汤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5.通过鸡胚尿囊膜技术及体外增殖实验验证加减血症汤的抗血管生成作用。6.采用RT-PCR法检测SGC-7901细胞中VEGF、mTOR、PI3K、AKt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及其浓度相关性。7.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加减血症汤体外作用于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浓度相关性。8.建立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加减血瘤汤对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根据荷瘤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计算加减血症汤提取液的抑瘤率;HE染色光镜观察肿瘤组织的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加减血症汤提取液对肿瘤组织抗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1.加减血症汤提取液主要的化学成分为:芍药苷、阿魏酸、桂皮醛、芒柄花素、姜黄素、藁本内酯、莪术醇、熊果酸、齐墩果酸,且醇提液的有效成分明显高于水提液。2.加减血症汤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能力抑制作用明显,并且呈现明显的浓度及时间相关性。3.加减血症汤能显着诱导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凋亡。4.不同浓度的加减血症汤提取液干预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48h后,G1期细胞明显增多,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比例也随之增加,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5.加减血症汤有明显抗血管生成作用。6.加减血症汤可下调人胃癌SGC-7901细胞中VEGF、mTOR、PI3K、AKt的mRNA的表达。7.不同浓度加减血症汤均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中VEGF、mTOR、PI3K、AKt蛋白的表达有下调作用。8.加减血症汤对接种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中、小剂量组抑瘤率分别达到58.98%、45.02%,27.52%。免疫组化显示加减血症汤组VEGF、CD31、HIF-1α、PI3K、p-mTOR、p-AKT、COX-2蛋白表达降低,且随着剂量的增高,蛋白表达逐渐下降。研究结论:加减血症汤能明显抑制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并诱导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凋亡、调节细胞周期;加减血症汤能下调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VEGF、 mTOR、PI3K, Akt等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加减血症汤可降低接种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中VEGF、CD31、HIF-1α、PI3K、p-AKT、p-mTOR、COX-2蛋白表达,且呈剂量相关性。因此我们推测加减血瘤汤的抗肿瘤作用与调控VEGF、CD31、 HIF-1α、 PI3K/AKT/mTOR、COX-2等信号通路蛋白及抗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王娜[6](2016)在《益气补肾方抑制胃癌细胞NCI-N87裸鼠原位移植瘤增殖转移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益气补肾方对人胃癌细胞NCI-N87裸鼠原位移植瘤增殖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①皮下接种人胃癌细胞株NCI-N87细胞于10只BALB/c裸鼠,待瘤生长并直径增大至1-2 cm时剥离肿瘤,接种在裸鼠胃大弯侧浆膜层下,建立荷瘤裸鼠。②随机抽取55只裸鼠以5-Fu干预建立胃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富集裸鼠荷瘤模型,另取10只设为非CSC富集组。2周后各取5只验证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5-氟尿嘧啶组(5-Fu组)、益气补肾方组及益气补肾方+5-Fu组,每组各10只。加上非CSC富集组共5组,药物干预4周。③治疗期间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处死分离瘤体,称瘤重,计算抑瘤率。④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CD24、 CD44、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EpCAM)的表达差异。⑤ELISA法检测各组裸鼠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p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的含量。结果:①裸鼠体重变化。5-Fu组、益气补肾方组、益气补肾方+Fu组裸鼠体重明显重于模型组(P<0.05),且益气补肾方组与5-Fu组、益气补肾方+5-Fu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5-Fu组、益气补肾方组、益气补肾方+5-Fu组的瘤体大小均小于模型组组(P<0.05)。②转移情况。各组裸鼠均未见明显转移灶。③抑瘤率。5-Fu组、益气补肾方组、益气补肾方+5-Fu组的瘤体大小均小于模型组(P<0.05)。益气补肾方+5-Fu组的抑瘤率为42.23%,5-Fu组为39.47%,益气补肾方组为33.45%。④免疫组化结果。益气补肾方组和益气补肾方+5-Fu组CD24、CD44的表达低于模型组及5-Fu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补肾方组EpCAM的表达低于模型组及5-Fu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LISA结果。益气补肾方+5-Fu组、5-Fu组、益气补肾方组与模型组相比较,TGF-β1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益气补肾方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肿瘤生长的作用,并能减缓裸鼠体重的下降,达到“带瘤生存”、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作用。②益气补肾方可能是通过下调CD24、CD44、EpCAM的表达,降低瘤体内胃癌CSC表面标志物的表达,诱导良性分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转移。③益气补肾方可能是通过下调血清中TGF-p,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转移。
周昱岐[7](2015)在《消痰散结方抑制结肠癌干细胞增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在全球范围内,结肠癌每年导致约69万人死亡。尽管近年来手术和放化疗等治疗方法的进展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存几率,但现行治疗方法的有效率仅为50%左右,进展期患者的预后更加堪忧,最终结肠癌的总死亡率仍高达40%。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导致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肿瘤干细胞是导致肿瘤发生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肿瘤干细胞是指肿瘤内极小部分的细胞亚群,具有自我更新、形成异质性亚群,并形成肿瘤的能力,它已经在肠癌、胃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中被发现。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高致瘤性、强耐药性等多种生物学特性,它可能是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等各种恶性行为的源头。因此,研究者提出——应将抗肿瘤干细胞作为新的抗肿瘤策略。Wnt/β-catenin是参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通路,它的激活也是维持肿瘤干细胞“干性”并促成肿瘤发生、增殖所必需的。其具体机制可能涉及其下游相关靶基因的上调,如调控细胞周期、增殖的cycling D1、c-myc,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等等;另外,通路的关键蛋白β-catenin在结肠癌干细胞中高表达,β-catenin入核后形成的β-catenin/TCF复合物可以直接调控多能干细胞转录因子Oct4、Nanog的表达,这可能是Wnt/β-catenin通路维持干性的重要机制之一。Wnt/β-catenin信号激活后,结肠癌干细胞的克隆能力和致瘤能力也明显增强;抑制Wnt/β-catenin通路信号则明显影响结肠癌干细胞的克隆能力和致瘤能力。因此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可能是抗肿瘤干细胞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尚缺乏对肿瘤干细胞有特异性作用的药物,肿瘤干细胞对放化疗等不敏感,常规的治疗方法能够消灭大多数肿瘤细胞,但幸存的耐药肿瘤干细胞会导致肿瘤的复发,表现为肿瘤的体积虽然缩小了,但肿瘤发展的进程并未被阻止。因此许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天然药物。中药在我国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治疗,近期一些中药提取物如姜黄素、白藜芦醇、桑辛素等陆续被报道具有抗肿瘤干细胞的功效。我科经验方“消痰散结方”在临床实践中获得较好疗效,能够提高中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期。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表明,消痰散结方能够在体内外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并对CD44阳性为表型的胃癌干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因此,我们推测,靶向抑制结肠癌干细胞可能是消痰散结方抗结肠癌的机制之一。基于此,本课题立足于结肠癌干细胞的增殖和致瘤能力,力求探索中药抗肿瘤干细胞的可能机制。目的验证无血清悬浮培养成球系统能否富集结肠癌干细胞,鉴定球体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体内致瘤能力,观察球体细胞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体内外观察消痰散结方对结肠癌干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结肠癌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消痰散结方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结肠癌干细胞的富集与鉴定人结肠癌HCT116细胞株稳定传代后,在无血清悬浮培养系统中培养成球以富集结肠癌干细胞;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对亲代和球体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和体内致瘤能力进行比较;通过免疫荧光和PCR实验比较球体细胞和亲代细胞中多能干细胞转录因子Oct4、Sox2、Nanog及其他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表达水平的的差异。第二部分:结肠癌干细胞Wnt/β-catenin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通过WB和PCR实验,比较球体细胞和亲代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关键蛋白及通路相关配体、受体的m RNA表达差异。第三部分:消痰散结方对结肠癌干细胞的体外作用及相关机制消痰散结方水提物制备冻干粉末,溶解在细胞培养基中,以备体外干预细胞使用。体外通过CCK-8实验检测消痰散结方对亲代细胞和球体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渗入实验进一步检验消痰散结方作用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消痰散结方预处理亲代HCT116细胞24h后,观察其在无血清悬浮培养系统中的成球情况;流式检测细胞周期;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WB和PCR实验检测消痰散结方对结肠癌干细胞标志物和Wnt/β-catenin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第四部分:消痰散结方对结肠癌干细胞的体内作用及相关机制球体细胞接种于裸鼠肩背部皮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入各组,各组裸鼠给予不同浓度的消痰散结方灌胃,每周测量裸鼠体表移植瘤大小和裸鼠体重,连续饲养4周后,处死裸鼠并剥离肿瘤称重;通过WB和PCR实验检测相关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和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球体细胞接种于裸鼠肩背部皮下后,予高剂量消痰散结方灌胃,观察荷瘤鼠生存期。结果第一部分:结肠癌干细胞的富集与鉴定亲代HCT116细胞在无血清悬浮培养系统中稳定形成细胞球体;球体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强于亲代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内皮下移植瘤实验中,致瘤所需的最少细胞数,球体细胞(5万)明显少于亲代细胞(50万);达到100%成瘤率所需的最少细胞数,球体细胞(50万)也明显少于亲代细胞(100万);动物连续饲养4周后,球体细胞所致瘤体的重量和体积也明显大于亲代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亲代细胞中多能干细胞转录因子Nanog有表达,Oct4和Sox2低表达或不表达;球体细胞中,Nanog、Oct4和Sox2的表达均明显上调,相比亲代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 RT-PCR法检测其他结肠癌干细胞标志物的m RNA表达水平,球体细胞中,Lgr5、CD44和CD133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强于亲代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部分:结肠癌干细胞干性标志物和Wnt/β-catenin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球体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的关键蛋白β-catenin、TCF4、c-Myc、Survivin表达均上调,通路配体Wnt1、Wnt3a、Wnt10b,通路受体Frizzled1、Frizzled2、Frizzled3、Frizzled7,及通路辅助受体Lrp5、Lrp6的表达均高于亲代细胞(p<0.05)。第三部分:消痰散结方对结肠癌干细胞的体外作用及相关机制体外实验中,消痰散结方抑制亲代HCT116细胞增殖,作用72h的IC50值为0.9mg/ml;消痰散结方抑制结肠癌干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作用72h的IC50值为0.25mg/ml;经消痰散结方预处理72h的亲代HCT116细胞,在无血清悬浮培养系统中几乎无法增殖成球,存活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Edu渗入法进一步证实消痰散结方各浓度组均能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处于分裂增殖期的细胞比例降低(p<0.01)。干性标志物Nanog、Oct4的表达在消痰散结方中、高浓度组下调,Sox2的表达在高浓度组下调;其他结肠癌干细胞标志物CD133、Lgr5 m RNA的表达水平也下调(p<0.01)。消痰散结方明显抑制球体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TCF4及下游靶基因蛋白c-Myc、Survivin表达明显下调,上游机制涉及两方面:磷酸化Akt表达下调,GSK-3β表达上调;另外通路配体和受体m RNA的表达水平不同程度下降。消痰散结方阻滞球体细胞周期于S期和G2/M期,相关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A2、Cyclin B1、CDK、CDK2表达下调;消痰散结方同时激活Caspase3、Caspase7,上调Bax表达、下调Bcl-2表达,诱导球体细胞凋亡。第四部分:消痰散结方对结肠癌干细胞的体内作用及相关机制体内实验中,低剂量组未显示抑制移植瘤生长作用,中、高剂量消痰散结方能够抑制结肠癌干细胞移植瘤的生长,瘤重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消痰散结方可延长荷瘤鼠生存期,提高生存率。消痰散结方中、高剂量组中,Wnt/β-catenin通路蛋白β-catenin、TCF4和c-Myc表达下调;干性标志物Oct4和Nanog表达也不同程度下调,其他结肠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CD133 m RNA表达水平也下调(p<0.01)。结论1、无血清悬浮培养系统培养的球体细胞富集了结肠癌干细胞。其体外增殖能力和体内致瘤能力均强于亲代细胞,球体细胞中部分结肠癌干细胞标志物和Wnt/β-catenin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均显着上调。2、消痰散结方能够在体外抑制结肠癌干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在体内抑制结肠癌干细胞移植瘤的生长,高剂量组消痰散结方可延长荷瘤鼠生存期,提高生存率;并能在体内外下调部分结肠癌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3、消痰散结方能显着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活性及下游靶基因转录表达。其上游调控机制可能涉及以下两方面:一是抑制Akt活性、激活GSK-3β功能,降解β-catenin,抑制通路活性;二是广泛下调Wnt/β-catenin通路中发挥正性调节作用的受体、配体表达,减少通路受体配体反应,抑制通路活性。
丁健[8](2014)在《人参皂苷Rg3纳米乳对胃癌荷瘤裸鼠淋巴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建立荧光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观察人参皂苷Rg3纳米乳对胃癌荷瘤裸鼠生存状态、肿瘤生长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通过研究肿瘤微淋巴管密度(L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肿瘤组织的表达,探讨人参皂苷Rg3纳米乳在防治胃癌淋巴转移的机制。研究方法:利用红色荧光蛋白转染的人胃癌NUGC-4细胞,建立胃癌裸鼠原位移植胃癌模型。造模后第9天将24只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人参皂苷Rg3纳米乳、5-Fu、生理盐水进行药物干预,定期观察各组裸鼠进食量、体重及活动能力变化。35天后处死全部荷瘤裸鼠,解剖开放腹腔并在荧光影像系统下观察肿瘤转移情况,将移植瘤剥离并测瘤重、瘤体积,计算各组抑瘤率和淋巴结转移率。留取转移淋巴结行病理检查,并对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计数各组肿瘤组织中肿瘤LMVD,半定量测定和分析VEGF-C、VEGFR-3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1、各组荷瘤鼠进食量、活动能力均有下降,其中5-FU组下降程度最明显,Rg3纳米乳组次之,生理盐水组下降最缓慢。Rg3‘纳米乳组和生理盐水组荷瘤鼠体重增加,而5-FU组体重降低。2、各组裸鼠移植瘤瘤体均显着增长,部分裸鼠存在淋巴转移。Rg3纳米乳组和5-FU组抑瘤率分别为69.2%和57.2%。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荧光成像检查发现,Rg3纳米乳组、5-Fu组和生理盐水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7.5%(3/8)、50%(4/8)和87.5%(7/8)。3、人参皂苷Rg3和5-Fu均可降低肿瘤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g3组效果更优(与5-FU组相比,P<0.05)。4、人参皂苷Rg3纳米乳和5-Fu都能下调肿瘤组织中VEGF-C、VEGFR-3蛋白的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g3纳米乳组VEGF-C的表达低于5-F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VEGFR-3的表达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人参皂苷Rg3纳米乳可以抑制胃癌荷瘤裸鼠肿瘤的生长,并提高其生存质量。2、人参皂苷Rg3纳米乳对胃癌荷瘤裸鼠的淋巴转移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抗淋巴转移效果优于化疗药5-氟尿嘧啶。3、人参皂苷Rg3纳米乳可能是通过调低与淋巴生长转移密切相关的因子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减少肿瘤组织微淋巴管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淋巴转移的目的。
王冰[9](2014)在《君子扶正汤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减毒增效及增强免疫力方面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君子扶正汤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的减毒增效及增强免疫力方面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大庆龙南医院普外科诊治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据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明确诊断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90例,以就诊的序号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单纯化疗组(FOLFOX4化疗组)、联合化疗组(君子扶正汤联合FOLFOX4化疗组)、拒绝治疗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6.7±12.1)岁,包括患者临床资料、血液、病理。各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肿瘤病理大体类型、病理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化疗组和联合化疗组的患者均采用标准的FOLFOX4化疗方案6个周期,治疗前后评估各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疗效、化疗后不良反应、免疫力等检测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化疗组(君子扶正汤联合FOLFOX4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FOLFOX4化疗组)比较,联合化疗组生存质量显着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疗效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二组毒副反应比较,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和脱发的发生率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而两组在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比较,化疗6个周期后,联合化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明显升高,与单纯化疗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君子扶正汤联合化疗药物能够抑制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生长,提高生存质量,减轻对术后化疗所致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黎磊[10](2013)在《扶正解毒方对小鼠前胃癌所诱导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干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肿瘤复发转移是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的重要课题,限制着临床疗效的提高。肿瘤复发转移过程中,机体免疫调节相关的细胞和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认为,巨噬细胞在荷瘤机体中发挥着抗肿瘤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肿瘤间质中的巨噬细胞,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发挥的可能是促肿瘤作用。TAM是偏向M2型活化的巨噬细胞,具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抑制免疫应答、促进肿瘤组织新生血管和微淋巴管形成的作用。中医药在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显示扶正解毒法是防治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治疗法则,其机制与提高机体免疫监视功能、降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有关。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中医药对TAM的免疫重塑是中医药肿瘤治疗的新靶点,临床制剂扶正解毒方对TAM的调节是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60只近交系615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简称空白组)、模型对照组(简称对照组)、中药组、化疗组、中西医结合组(简称中西组)。空白组为非荷瘤组,其余四组为荷瘤组(腋下接种前胃癌MFC细胞);对照组给予纯净水灌胃21天;中药组给予扶正解毒方灌胃21天;化疗组给予5-氟尿嘧啶(5-Fu)腹腔注射7天;中西组给予5-Fu腹腔注射7天同时给予扶正解毒中药灌胃21天。药物干预期间,每3天测量小鼠腋下瘤径,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干预21天后,摘取小鼠肺组织观察肺转移灶,并计算肺转移抑制率;剥离腋下肿瘤组织,称取瘤重并计算抑瘤率;另取每组10只小鼠,观察生存期;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CD68+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流式细胞仪检测M2型(F4/80+CD206+)巨噬细胞含量;摘取小鼠脾脏,称量重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CDllb+F4/80+巨噬细胞、髓系抑制细胞(MDSC)的含量;取小鼠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4、11-10、 IL-13、TGF-β的含量。结果:1.肿瘤生长体积比较:对照组>中药组>化疗组>中西组,其中中西组肿瘤生长速度最慢,化疗组和中西组的肿瘤体积在各时间段显着比对照组、中药组小(P<0.05);2.瘤重比较:对照组>中药组>化疗组>中西组,对照组平均瘤重最大,达到4.03±1.53g,中西组瘤重最小,为1.88±0.75g,化疗组、中西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瘤重明显减轻(P<0.05);3.抑瘤率比较:中西组>化疗组>中药组,其中中西组抑瘤率最高,达53.35%;4.肺转移:各组转移总数比较:对照组>中药组>化疗组>中西组,其中中西组转移总数最少,且肺转移抑制率最高,为55.56%,其次为化疗组(44.44%),两组的肺转移抑制率均明显高于中药组(2.78%);5.各组生存期比较:对照组>中药组>化疗组>中西组,生存时间最长的是中西组;6.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化疗组、中西组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比对照组、中药组减轻;7.M2型巨噬细胞(F4/80CD206+)含量的比较:对照组>中药组>化疗组>中西组,含量最高的是对照组,占0.84±0.21%,含量最低为中西组,为0.47±0.15%;8.脾脏重量比较:中西组>对照组=空白组>中药组>化疗组,其中化疗组脾脏最轻(0.09±0.04g);9.脾脏巨噬细胞(CDllb F4/80)含量比较:对照组>化疗组>中药组>中西组>空白组,中西组与对照组、化疗组比较,CDllb’F4/80巨噬细胞含量明显减少(P<0.05);10.髓系抑制细胞MDSC (CDllb Gr-1)含量的比较:对照组>化疗组>中药组>中西组>空白组,中西组、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MDSC含量明显减少(P<0.05);11.血清中M2型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及分泌因子含量比较:IL-4:对照组>化疗组>中药组>中西组>空白组,IL-10:对照组>中药组>化疗组>中西组>空白组,IL-13:对照组>中药组>化疗组>中西组>空白组;TGF-β:对照组>化疗组>中药组>中西组>空白组;结论:扶正解毒方联合化疗能有效抑制小鼠前胃癌生长,减轻荷瘤小鼠肺转移程度,延长生存期,改善荷瘤小鼠预后,其作用机制在于减轻肿瘤组织中CD68+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减少M2型巨噬细胞的含量;降低血清中M2型巨噬细胞诱导因子及所分泌的免疫抑制因子IL-4, IL-10, IL-13, TGF-β的含量;降低免疫抑制细胞(CDllb’F4/80巨噬细胞、MDSC)在脾脏中的含量,重塑机体免疫功能。
二、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细胞粘附分子CD44、CD49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细胞粘附分子CD44、CD49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蟾毒灵调控Wnt/ASCL2信号通路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蟾毒灵体外对胃癌细胞侵袭迁移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细胞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器材 |
1.2 实验方法 |
1.2.1 细胞培养 |
1.2.2 MTT检测蟾毒灵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1.2.3 平板克隆实验 |
1.2.4 划痕实验 |
1.2.5 Transwell实验 |
1.2.6 Western-blot实验 |
1.2.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蟾毒灵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 蟾毒灵对胃癌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
2.3 蟾毒灵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2.4 蟾毒灵对胃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
2.5 蟾毒灵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沉默ASCL2对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细胞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器材 |
1.2 实验方法 |
1.2.1 慢病毒感染 |
1.2.2 PT-PCR验证感染后ASCL2 m RNA表达 |
1.2.3 Western-blot验证感染后ASCL2 蛋白表达 |
1.2.4 采用划痕实验检测干扰ASCL2基因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1.2.5 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干扰ASCL2 基因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1.2.6 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干扰ASCL2表达对胃癌细胞成克隆的影响 |
1.2.7 western blot检测干扰ASCL2 对基因E-cadherin和 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
1.2.8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ASCL2低表达细胞株构建 |
2.2 干扰ASCL2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2.3 干扰ASCL2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2.4 干扰ASCL2对胃癌细胞成克隆能力的影响 |
2.5 干扰ASCL2对侵袭转移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蟾毒灵调控Wnt/ASCL2 信号通路抑制胃癌侵袭迁移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细胞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器材 |
1.2 实验方法 |
1.2.1 荧光定量PCR检测蟾毒灵对胃癌细胞ASCL2 m RNA表达 |
1.2.2 Western-blot检测蟾毒灵对ASCL2 蛋白表达 |
1.2.3 Transwell实验检测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 对胃癌侵袭的影响 |
1.2.4 Western-blot检测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 对转移、EMT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1.2.5 免疫荧光检测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对EMT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2.6 蟾毒灵联合XAV-939 对胃癌细胞侵袭及Wnt/ASCL2 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2.7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蟾毒灵对胃癌细胞ASCL2 m RNA表达 |
2.2 蟾毒灵对胃癌细胞AS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 对胃癌侵袭的影响 |
2.4 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 对侵袭转移及EMT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5 免疫荧光下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对E-cadherin、Vimentin表达的影响 |
2.6 蟾毒灵联合XAV-939对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2.7 蟾毒灵联合XAV-939对ASCL2及Wnt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讨论 |
3.1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侵袭转移 |
3.2 蟾毒灵抗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
3.3 胃癌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
3.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上皮间质转化 |
3.5 ASCL2与Wnt信号通路的关系 |
第四部分 :蟾毒灵体内对胃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细胞与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器材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模型建立 |
1.2.2 给药方式 |
1.2.3 标本采集 |
1.2.4 免疫组织化方法检测移植瘤ASCL2、MMP2 蛋白的表达 |
1.2.5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
1.2.6 Western-blot法检测凋亡及EMT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
1.2.7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皮下移植瘤的一般情况 |
2.2 蟾毒灵及联合sh RNA-ASCL2 对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2.3 HE染色观察各组移植瘤裸鼠心脏、肝脏、肾脏病理变化 |
2.4 蟾毒灵及联合sh RNA-ASCL2 对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凋亡的影响 |
2.5 蟾毒灵及联合sh RNA-ASCL2 对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影响 |
2.6 免疫组化检测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 对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ASCL2及MMP2 表达的影响 |
2.7 Western blot检测蟾毒灵联合sh RNA-ASCL2 对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EMT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3.讨论 |
3.1 胃癌动物模型选择 |
3.2 凋亡与肿瘤转移 |
3.3 蟾毒灵与奥沙利铂对裸鼠胃癌移植瘤抑制作用的比较 |
创新点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ufalin in Anti-Cancer metastatic Activity |
References |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3)滋阴化痰方抑制胃癌转移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滋阴化痰方潜在抗肿瘤靶点、作用和机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滋阴化痰方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滋阴化痰方通过上调RUNX3 的表达抑制胃癌的侵袭转移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四部分 滋阴化痰方抑制胃癌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与小结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微观角度利用动物实验探讨中医证型(论文提纲范文)
1 胃癌中医证型基因蛋白表达上的差异 |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1.2 胃癌转移相关基因 |
1.3 细胞黏附分子(CD44v6) |
1.4 p53、Bcl-2 |
2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 |
2.1转基因型 |
2.2 基因敲除型 |
3 方药反证 |
4 讨论 |
(5)加减血症汤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胃癌的病名沿革 |
二、胃癌的病因病机 |
三、加减血症汤方义分析 |
四、加减血症汤单味中药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 |
1. 当归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2. 赤芍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3. 三棱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4. 莪术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5. 乳香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6. 没药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7. 桂枝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8.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9. 菝葜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五、活血化瘀药抗肿瘤机制研究 |
1. 抗增殖与诱导凋亡 |
2.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
3. 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粘附 |
4. 改善血流流变,消除微循环障碍 |
5. 其他机制 |
六、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加减血症汤体外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加减血症汤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
1. 药品与试剂 |
1.1 复方名称及组成 |
1.2 标准品 |
1.3 试剂 |
2. 仪器与设备 |
3. 样品分析 |
3.1 提取液的制备 |
3.2 提取液的处理 |
3.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4 LC-MS条件 |
4. 结果 |
4.1 各化学对照品的色谱质谱行为 |
4.2 样品分析结果及定量方法选择 |
4.3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
5. 讨论 |
5.1 水提液和醇提液的比较 |
5.2 有效成分抗肿瘤活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加减血症汤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1. 材料与设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细胞株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原理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四甲基偶氮咗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2.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3. 结果 |
3.1 加减消症汤提取液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的影响 |
3.2 加减消症汤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影响 |
3.3 加减消症汤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加减血症汤体内外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设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原理和方法 |
2.1 体内鸡胚尿囊膜实验 |
2.2 体外细胞增殖实验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剂量加减血症汤、5-FU、生理盐水对鸡胚绒毛尿囊膜体内血管生长作用 |
3.2 加减血症汤体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的抑制 |
4. 讨论 |
第四节 RT-PCR法检测SGC-7901细胞中VEGF、mTOR、PI3K、Akt的mRNA表达 |
1. 材料与设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
3. 原理和方法 |
3.1 实验原理 |
3.2 实验步骤 |
3.3 统计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第五节 Western Blot法检测SGC-7901细胞中VEGF、mTOR、PI3K、Akt蛋白表达 |
1. 材料与设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药物的配制 |
2. 原理和方法 |
2.1 实验原理 |
2.2 实验步骤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六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加减血症汤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设备 |
1.1 细胞及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方法及步骤 |
2.1 建立模型 |
2.2 急性毒性实验给药方法及剂量 |
2.3 动物分组、给药 |
2.4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
2.5 免疫组化检测VEGF、p-AKT、HIF-1α、COX-2、CD31、p-mTOR、PI3Kp85蛋白表达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裸鼠生长状况 |
3.2 加减血症汤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的影响 |
3.3 加减血症汤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瘤体重量的影响 |
3.4 HE染色 |
3.5 免疫组化检测加减血症汤对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益气补肾方抑制胃癌细胞NCI-N87裸鼠原位移植瘤增殖转移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及细胞 |
2. 实验药品 |
3. 实验试剂 |
4. 实验器材 |
(二) 实验方法 |
1. 细胞培养 |
2. 动物造模与分组给药 |
3. 标本的制备 |
4.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5. 统计学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一) 裸鼠胃癌CSC富集模型的建立 |
(二) 裸鼠体重变化、移植瘤生长及远处转移情况 |
1. 裸鼠体重的变化 |
2. 益气补肾方对裸鼠胃癌移植瘤增殖转移的影响 |
(三) 益气补肾方对胃癌CD24、CD44、EpCAM表达的影响 |
1. 益气补肾方对胃癌CD24表达的影响 |
2. 益气补肾方对胃癌CD44表达的影响 |
3. 益气补肾方对胃癌EpCAM表达的影响 |
(四) 益气补肾方对裸鼠血清中TGF-β1表达的影响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中医对于胃癌的认识 |
(二) CSC的存在是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 |
(三) 益气补肾方抑制裸鼠原位移植瘤增殖转移作用机制的研究 |
(四)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四、小结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7)消痰散结方抑制结肠癌干细胞增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结肠癌干细胞的富集与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结肠癌干细胞Wnt/β-catenin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第三部分 消痰散结方对结肠癌干细胞的体外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四部分 消痰散结方对结肠癌干细胞的体内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8)人参皂苷Rg3纳米乳对胃癌荷瘤裸鼠淋巴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胃癌淋巴转移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1.1 淋巴转移在胃癌诊治中的意义 |
1.2 胃癌淋巴转移的病理学研究 |
1.3 胃癌淋巴转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1.4 胃癌淋巴转移诊断方法 |
1.5 胃癌淋巴转移的治疗 |
2 中医药防治胃癌复发转移研究进展 |
2.1 中医对胃癌复发转移的认识 |
2.2 中医对胃癌复发转移的辨证论治 |
2.3 中医药抗胃癌复发转移的实验研究 |
2.4 中医药治疗胃癌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 |
2.5 思考与展望 |
3 人参皂苷Rg3抗肿瘤作用研究概况 |
3.1 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
3.2 抑制血管生成,抗肿瘤侵袭和转移 |
3.3 联合化疗减毒增效、增强免疫功能 |
3.4 逆转多药耐药,抗诱变抑制肿瘤发生 |
3.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人参皂苷Rg3纳米乳对裸鼠原位移植人胃癌生长及淋巴转移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 人参皂苷Rg3纳米乳抗胃癌荷瘤裸鼠淋巴转移机制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3.1 胃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 |
3.2 活体荧光成像技术 |
3.3 人参皂苷Rg3纳米微乳制剂的特点 |
3.4 人参皂苷Rg3纳米乳对裸鼠原位移植人胃癌生长转移的影响 |
3.5 人参皂苷Rg3纳米乳抑制胃癌淋巴转移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思考与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君子扶正汤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减毒增效及增强免疫力方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器材与试剂 |
2.2 结直肠癌患者的选择 |
2.3 结直肠癌化疗用药及化疗方案选择 |
2.4 君子扶正汤方剂组成及使用方法 |
2.5 临床病例的治疗方法 |
第3章 观察指标 |
3.1 生存质量的(卡氏评分)标准评定 |
3.2 近期疗效的(RECIST 疗效)标准评定 |
3.3 化疗期间的毒副反应标准评定 |
3.4 化疗期间的免疫功能测定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统计学处理 |
4.2 生存质量的(卡氏评分)比较 |
4.3 单纯化疗组和联合化疗组的近期疗效(RECIST 疗效)有效率比较 |
4.4 单纯化疗组和联合化疗组化疗期间的毒副反应比较 |
4.5 单纯化疗组和联合化疗组化疗前后免疫功能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扶正解毒方对小鼠前胃癌所诱导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综述一 肿瘤转移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 |
前言 |
实验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扶正解毒方合并化疗对小鼠移植性前胃癌肿瘤生长作用观察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二 扶正解毒方合并化疗对小鼠前胃癌肺转移干预作用观察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三 扶正解毒方合并化疗对荷瘤前胃癌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四 扶正解毒方合并化疗对小鼠前胃癌所诱导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影响观察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五 扶正解毒方合并化疗对小鼠前胃癌血清中M2型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影响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六 扶正解毒方合并化疗对小鼠前胃癌脾脏免疫抑制细胞聚集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细胞粘附分子CD44、CD49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复方干预胃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李光伟,曹芳,夏蕾,丁炯心.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0(01)
- [2]蟾毒灵调控Wnt/ASCL2信号通路抑制胃癌侵袭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滋阴化痰方抑制胃癌转移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探讨[D]. 宋尚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4]基于微观角度利用动物实验探讨中医证型[J]. 蔡甜甜,潘华峰,赵金媛,林钟宇,陈晓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11)
- [5]加减血症汤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 李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3)
- [6]益气补肾方抑制胃癌细胞NCI-N87裸鼠原位移植瘤增殖转移机制的实验研究[D]. 王娜.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消痰散结方抑制结肠癌干细胞增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周昱岐. 第二军医大学, 2015(06)
- [8]人参皂苷Rg3纳米乳对胃癌荷瘤裸鼠淋巴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D]. 丁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9]君子扶正汤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减毒增效及增强免疫力方面的临床研究[D]. 王冰. 吉林大学, 2014(09)
- [10]扶正解毒方对小鼠前胃癌所诱导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干预作用研究[D]. 黎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